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中秋節新詩賞析 ─ 爆笑篇

D君提供二則中秋節應景新詩賞析,挺有意思的。祝中秋佳節愉快!! ^^

- by Eve

名人过中秋的新诗

1、李白家的月饼
床前摆两筐,有饼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2、杜甫家的月饼
细草微风岸,今年送礼多。何物能摆阔?月饼最出色!

3、柳宗元家的月饼
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

4、苏轼家的月饼
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月饼,能卖多少钱!

5、徐志摩家的月饼
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6、琼瑶家的月饼
我有一块月饼,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饼之人能懂。饼外情深义重,饼内目的重重。迎来送往惧无踪,徒留一帘幽梦。

***************************************************************
同学们的对联
  1. 「床前明月光」,下一句同学填「李白睡的香」...
  2. 「三个臭皮匠」下一句他竟然填「臭味都一样」,批卷老师立即晕倒...
  3.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同学斗胆的写「给我六斗就可以」...
  4. 「穷则独善其身」,下一句同学填「富则妻妾成群」。
  5. 「西塞山前白鹭飞」,下一句「东村河边乌龟爬」?
  6.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人若有情死的早」?
  7. 「葡萄美酒夜光杯」,下一句「金钱美女一大堆」...
  8. 「想当年,金戈铁马」,下一句「看今朝,死缠烂打」...
  9. 「洛阳亲友如相问」,同学对「请你不要告诉他」,这个过瘾!
  10. 「两情若是长久时」,同学对「该是两人结婚时」。
  11. 「书到用时方恨少」,同学对「钱到月底不够花」...
  12. 「清水出芙蓉」,有人写「乱世出英雄」...
  13. 「问君能有几多愁」,同学填「恰似一壶二锅头」。
  14.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洗手间,小李飞刀一瞬间,李白变成小太监」,眞绝了!

中国在非洲找油遭遇阻力

來源:《华尔街日报 中文网》2009年09月30日

中国目前正寻求获取尼日利亚一些储量最丰富石油区块的大量权益,此前中国在其拥有石油业务的其他非洲国家遭遇了诸多问题。

一些国家目前正在阻止中国扩张利益,就技术问题和社会发展方面批评中国。

中国石化在今年6月份时收购了这家石油勘探公司。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和总统发言人周二说,正在与中国国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进行深入谈判;中海油希望进入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Royal Dutch Shell)和其他公司持有但未开发的石油区块。

尼日利亚国有石油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说,公司计划出售大约20块陆上石油区块的权益,目前与中海油等公司的谈判已进入后期。他说,自己不清楚中海油究竟想获得多少原油,但计划投资额可能是数十亿美元。

目前无法联系到中海油管理人士对此置评。

在中海油试图涉足尼日利亚石油的消息传出之前,本月中国在安哥拉和利比亚的石油扩张之路连遭挫折。9月10日,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Sonangol表示,希望阻止Marathon Oil将所持的20%油田权益出售给中海油和中石化的交易。

利比亚政府否决了中石油斥资4.62亿美元收购业务以利比亚为主的Verenex Energy的交易。利比亚政府有权否决在利比亚运营资产的所有权变更交易。

即便在尼日利亚,迄今大多数交易尝试也都被迫搁浅。壳牌等石油公司一直与尼日利亚政府关系紧张,因为这些石油公司并未充分利用一些钻探许可证。

这些公司则抱怨说,尼日利亚政府并没有保证它们的运营安全,导致它们的输油管道和其他石油基础设施频频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分析人士说,尼日利亚政府以金钱换武装分子放下武器的政策基本失败,因为暴徒袭击事件的根源──贫困、缺乏教育和生活机会──并没有得到解决。

安哥拉是中国在非洲最主要的合作伙伴。近期中国在安哥拉遭受的挫折与中国公司5年在该国获得的热情对待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中国寻求获取非洲资源用于自身的经济热潮。中国通过石油交换基础设施的交易方式收购了诸多资源。

2004年,Sonangol选择向中石化出售壳牌持有的油田权益,而没有选择印度的Oil & Natural Gas Corp.。就在这笔交易之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提供了一笔20亿美元的贷款,促使安哥拉政府中断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政府融资透明问题的谈判。

2008年上半年,安哥拉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安哥拉原油占据了中国石油总需求的18%。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5%,达到了创纪录的1,068亿美元。

但一些非洲国家开始发现中国的拥抱过紧了。以“石油交换基础设施”的模式最初给中国公司带来了优先于西方公司的竞争优势,因为西方投资者基本不愿意投资此类项目。但正是这些项目成为了中国目前遭受挫折背后的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坚持将当地雇员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做法引发了这些国家的不满。

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学(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中国研究中心在3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说,中国的建筑公司聘用自己的专业人士和工人,这种备受批评的用工方式令他们名声很差。这份报告是关于安哥拉的Kilamba Kiaxi社会住房项目;根据计划,将斥资35亿美元在首都罗安达郊区建造2万套公寓。

到非洲为基础设施项目工作的中国移民被指控不尊重穆斯林习俗、从当地人手里抢工作,之后8月份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郊区爆发了骚乱。

鉴于这样的经历,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的扩张可能会遭遇困难。2006年,中海油斥资23亿美元收购了道达尔(Total SA)旗下Akpo油田45%的股权。这个油田如今是中海油最大的海外资产,日产能有17.5万桶。

不过,2006年与尼日利亚签订的交易中有逾100亿美元的项目(比如翻修铁路、改造炼油厂和发射卫星)并没有产生结果。原因之一是次年政府换届,不过也有商业和技术上的问题。

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今年发表了一份报告,说明了2004年至2005年间,亚洲石油公司与尼日利亚政府签订的基础设施资助项目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报告得出结论:主要原因是尼日利亚政府缺乏“执行合同的跟进机制”。

在最新一轮合同谈判中,中海油是否提出为更多的非石油项目提供资金、修建更多类似项目,这点不得而知。

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估计,军事袭击造成过去几年来尼日利亚平均每日约有50万桶石油产能被关闭,该机构预计军事冲突会持续。安全问题阻碍了产能的恢复。尼日利亚目前石油日产量约180万桶至190万桶。

尼日利亚主要产油区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军事冲突最近有所缓和,尼日利亚政府希望这一趋势能持续下去,这样石油公司就能在各地重新开始运营。

英国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 9月份在一份报告中说,在安哥拉,来自中方的压力和谈判仍有可能迫使安哥拉政府做出让步,不再拒绝向中国出售石油区块的股权。中海油发言人承认,Sonangol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利阻止中海油的收购,不过拒绝进一步置评。

安哥拉政府和出售股权的Marathon拒绝置评。安哥拉可能不像过去那么需要中国了。周二,IMF与安哥拉签订了一份初步协议,有望给安哥拉带来西方银行的新贷款。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国际关系高级讲师奥尔登(Christopher Alden)说,随着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逐步成熟,中非之间正在据此调整过去几年形成的对彼此抱有的过高希望。

Benoit Faucon / Spencer Swartz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无耻是一种生活方式

來源: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s/Opinion/2009_9_28_21_21_44_88.html
作者:杨励

美国加州共和党州参议员迈克·杜瓦尔近日参加一个议会会议中途休息时,向身边一名同事大肆吹嘘起自己和两名女人的婚外情和荒唐性游戏,压根不知道面前的麦克风仍处在打开状态。

杜瓦尔恬不知耻的言行全被摄像机录下,并被当地电视台播了出来。他的婚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由于不堪公众压力,身败名裂的杜瓦尔已被迫宣布辞去州议员职务。

这条新闻让我禁不住笑了起来:这个男人居然会如此愚蠢?自证其罪!自以为在官场和情场混得比谁都好,没想到顷刻之间就失去了自鸣得意。有些男人啊,一辈子就忙着赚一堆钱,当一阵官,玩几个女人。

很讽刺的是,现年54岁的迈克·杜瓦尔一向提倡家庭价值,在媒体面前一直都在宣扬保守派的道德力量。

我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很多当官的能有本事活在两个世界里,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时间长了,都不怕精神分裂要进疯人院?

看了《皇帝俱乐部》(The Emperor’s Club),我才终于有些明白。

William是一个私立贵族男校的老师,教古希腊罗马文明史。他坚信对于十五六岁的孩子,文明史教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年代、事件,那些伟人的伟大品格可以塑造他们的灵魂。

但班里的问题学生------参议员的儿子Sedgewick Bell却不断撞击着他的信念。在和家长沟通时,参议员直接就问:“你们教给孩子们的东西有什么好处?”

William怔了一下,问:“好处?”

“是的,好处。”

“呃,参议员先生,希腊人和罗马人提供了一种民主模型——我本不必跟你说这个——我们的宪法制定者借鉴了他们的灵感。但是,更有意义的是,我认为,当男孩子们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甚至朱利叶斯.恺撒,他们处在和这些伟人的直接接触中。这些人代表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最高标准:政治才能的,公民道德的,人格,坚定的信念……”

参议员笑起来,打断他的话:“噢,这多少有点儿吹牛。你说我儿子不上进?”

William略有憧憬的表情也换成了一个笑,接着说:“所以我的工作是塑造他的人格……”

“塑造他?”参议员接下来的话让William的笑容完全消失:“你不必塑造我儿子。你的工作是教我儿子。你按他的课程表教他,教他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教他谁杀了谁在什么时候和哪儿……这是你的工作。你,先生,不要塑造我儿子。我会塑造他。”

结果这位参议员把儿子塑造成了什么样子呢?

在全校以及爸爸妈妈们面前,凯撒知识问答大赛开始了,Sedgewick为了胜出,不惜做弊。William发现了,可是校长为了参议员的面子,不让William处理Sedgewick,William.就出了一道书本外的题,Sedgewick输了。 

25年以后,,Sedgewick已经是商界巨人,邀请所有老同学在他的豪宅里聚会,提出要重新凯撒知识大赛。William满心以为这是 Sedgewick要对自己的不实过去、对William做个了断,欣然前往。没有想到,在比赛中,Sedgewick再次做弊,而William再次选择了没有当众拆穿他。

比赛结束后,Sedgewick还振振有词告诉William在弱肉强食的社会,谎言是生存的必须,如果要撒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so be it(那又怎么样?!)。什么原则、美德,根本就没人在乎。William目瞪口呆,痛心疾首,对自己,也对Sedgewick说,I failed you(我毁了你)。

两人的对话被门外Sedgewick的儿子听到,他震惊地瞪了父亲一眼,狠狠地甩门而去-----在这一刻,小男孩被父亲的无耻毁掉了-------就象他那刚刚宣布追随自己父亲足迹、竞选参议员的父亲一样,在很多年前,就被参议员爷爷给毁掉了。

参与毁灭的,当然还有其他力量,比如说老师William。他第一次没有选择拆穿Sedgewick是迫于校长的决定,而校长不想让台下的参议员先生丢脸,以至失去学校的最大捐助人;他第二次没有拆穿,是迫于Sedgewick曾许诺第二次比赛后,要给母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助。  

William又回到了执教几十年的学校,而Sedgewick对着记者大谈怎样改进以及实现真正的教育,教育孩子们什么是道德准则,什么是贡献。 

这部片子让我明白为什么“富二代”、“官二代”的道德水准有时低得让人无法接受:“这还是个人吗?”因为,父辈的势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这些人有了难以改变的、无耻的生活方式。

稀土世界 中国为王

來源:《华尔街日报 中文网》2009年09月28日

稀土或许并不在大多数投资者的视野之内,但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不能离开它们。在稀土的领域里,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资料,稀土是镧、钆等17种特殊金属元素的统称,这些元素都带着科幻小说般的名字。这17种金属元素广泛运用于一切产品中:玻璃抛光和陶器、汽车触媒转化器、电脑显示器、照明、电视以及药品。

出版集团Agora Financial旗下刊物《Energy & Scarcity Investors》编辑金(Byron King)表示,我们就像需要石油一样离不开稀土。但这些元素没有一个像金银一样出名,也不像铁、铝或铜那样通过巨型矿石货轮进行装运。

金说,如果没有这些元素,现代经济的诸多部分就会直接停转。

但他表示,真正研究这些元素的人都是硕士和博士级别的化学专家以及固态物理学家,以及中国等国家的顶级专家。

实际上,中国几乎垄断了这一市场。稀土领域就象“大富翁”游戏:中国拥有着Boardwalk、Park Place以及几乎所有的地产,而西方则偏安St. James Place一隅。

波士顿大学金融学教授、风险管理领域专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就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在石油行业一样。和石油一样,稀有金属也将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

UncommonWisdomDaily.com的自然资源分析师布鲁德里克(Sean Brodrick)表示,中国占有全球约97%的稀土产量,2008年产量为13.9万吨,中国也消耗了全球约60%的稀土。

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美国也是稀土的一个重要消费国,去年美国没有稀土元素产量。

布鲁德里克说,中国的稀土消耗量不断增长,因此其出口也减少了。

鉴于稀土被用于如此多的产品和物件,中国的这一状况可能给全球稀土市场带来一个重大问题。

金说,如果没有这些元素,你就得告别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将不再有电视屏幕、电脑硬盘、光纤电缆 、数码相机和大多数医疗成像设备。你还得告别航天发射和卫星,全球的炼油系统也会停转。

科技领域作用大

实际上,在创造新的绿色经济、拯救地球于气候变化灾难的尖端科技领域,稀土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金表示,如果全球市场稀土供应吃紧的话,那么“绿色”未来也就无从说起,只会有“有限”未来。

Emerging Market Strategies的主席甘姆伯(william gamble)举例说,丰田汽车(Toyota)领先市场的混合动力车普瑞斯(Prius)的电动马达电池需要10-15公斤镧。

他说,普瑞斯的电池还用了1公斤钕,这是生产永久磁铁的合金的重要成份。

金说,事实上钕是可形成强力永久磁铁的唯一元素,不过工程师们一直努力寻找替代元素。

他补充说,很少有人知道强力磁铁是美国国防库存中所有导弹的定向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使用最广泛的稀土元素镧数十年来一直是石油加工的一个重要材料,因此就连不环保的汽车也要依赖稀土元素。

金说,由于在稀土产量方面占主导地位,中国现在和将来开发许多技术时都会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控制

凭借对市场的这种束缚,中国正在尽其所能阻止其它国家染指。

投资通讯Exploration Insights的作者、地质学家库克(Brent Cook)说,最近的表态说明中国将限制对外出口,同时关闭国内污染严重的矿山。中国正在集中供应。

库克说,就像力拓(Rio Tinto)和土耳其的Eti Mine通过控制硼酸盐市场能够有效遏制任何竞争对手的生产那样,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而且也会对新出现的生产商采取同样做法。

布鲁德里克说,中国对在今后几十年里控制全球稀土市场,并以此控制21世纪的能源技术制定了周详的计划。

初步举措包括限制出口。他说,今年的出口限额预计是迄今最低的,同时进一步的限制措施也正在计划中。

其次,中国政府似乎还在迫使使用稀土元素的生产厂商迁到中国。

布鲁德里克说,想从中国获得稀土元素的公司能够如愿。它们只不过必须将生产设备转到中国,因为传闻中的种种出口限制。

他说,第三,中国已经采取行动,收购世界各地的其他稀土资源。

他列举了两家澳大利亚公司的事例,Lynas Corp.和Arafura Resources计划未来几年开发稀土矿,产量合计将相当于全球稀土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去年信贷市场崩溃后,两家公司都失去了融资来源。布鲁德里克说,中国察觉到机会,插手进来,让国有矿业公司提供资金,供这两家公司完成矿井和矿石加工厂的建设。

作为交换条件,出资的中国公司获得了Lynas和Arafura的股份,比例分别为51.7%和25%。

金表示,中国政策采取的是长期策略。虽然中国稀土产量未来几年尚可支撑,但几乎可以肯定在那之后会出现下降。

他说,中国政府明白这一点。因此当全球市场看到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消息时,他们就意识到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护稀土矿和相关资产,也是为了吸引新产业进入中国。

市场损失,中国获利

而且中国对这一市场的掌控很难打破。

Emerging Market Strategies的甘姆伯说,中国能够垄断稀土市场的原因是,过去十年里它能够将价格压得比任何人都低。

中国稀土行业也是咽下了环境方面的恶果才得以实现增长。

大宗商品套期保值顾问机构Hudson & Associates的总裁哈德逊(Marcus Hudson)说,许多稀土元素都有巨毒。由于中国在环境安全方面监管松弛,未来还会出现环境方面的噩梦。

然而,虽然中国有价格和监管方面的优势,但其他国家规模较小的勘探公司在新的稀土项目上已开始取得进展,可能蚕食中国在这一市场的统治地位。

库克说,要摆脱中国对市场的控制,显然就得在中国以外开发新矿。现在有一些小型勘探公司正致力于此。

他说,因此实际上稀土元素并不缺乏,有足够的储量,能够轻易满足需求,不过要付出代价。

他说,至少直到现在为止,稀土生产的成本依然不低,不过如果价格保持在高位,我们就会看到中国之外出现许多新的稀土矿。

但他补充说,问题在于中国控制着价格,而且能够通过降价让任何新厂商破产。

Myra P. Saefong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陈国军之死与国企重组困境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 2009-07-28

中国国企重组的过程中,出现一幕悲剧。7月24日,中国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到通化钢铁厂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国有控股的通化钢铁厂重组过程被迫停止。

这一悲剧事件让我们看到民企控股国企的艰难。

民企控股国企面临着舆论与民生的双重压力。

如果是宝钢等中国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收购通化钢厂,不会遭遇国有资产流失等质疑。引发此次群体性事件直接原因,系吉林省国资委7月22日向通钢集团高层传达的增资扩股决定: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持股66%,吉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 34%。

改制过程从2005年开始,当年12月30日,建龙集团以近12亿元正式收购原通钢集团,并组建吉林省省属最大企业新通钢集团,注册资本38.81 亿元。在新通钢集团中,吉林省国资委持有46.64%的股权,华融资产经营公司持有14.6%的股权,浙江建龙钢铁公司持有36.19%的股权,通钢集团管理层持有2.57%的股权,实现了国有、民营、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通化钢铁厂拥有总资产268亿元,具备年产钢700万吨的能力,在2006年实现利润4.7亿元人民币,2007年实现12.7亿元人民币,建龙出资额谈不上高。由于今年钢铁行业形势好转,通化钢铁厂可能摆脱困境,引入民间资本不再成为当务之急。

问题在于,通化钢铁厂控股股东吉林省国资委曾经与著名大型国企上海宝钢集团、中钢集团等多家国内钢铁企业接触,试图寻求其他企业重组通钢集团。然而,通化钢铁厂各家企业有些担心资金投入较大,没有能力收购;有的虽然有能力收购,又提出了无偿划转国有股权、弥补2009年以来12亿元亏损、调整通钢集团高管人员等要求。事实上,通化钢铁厂虽然是省级重点企业,就全国范围而言,规模不大,在铁矿石等资源方面不占优势,也没有上市公司的发生,所以,大型钢铁企业的出价难以符合当地政府的预期。控股股东认为合理的价格,似乎并没得到职工的认可,而职工也没有在谈判过程前后获得充分的信息与应有的尊重。

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大量职工的利益被漠视,这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比比皆是。在中国《财经》杂志上,与通化钢铁厂重组并列在一起《阜阳一老国企改制引纠纷上访职工被指敲诈勒索遭刑拘》的新闻,讲的就是安徽省阜阳市酿造厂,在2006年改制时,国有资本退出导致职工利益受损,职工集资凑钱进行上访的事件。在另一些案例中,原国有股东贱卖资产,与新股东分肥的事件也层出不穷,这最终导致了2005年中国规模极大的国资流失大讨论,国资流失成为官商腐败的同义词,遭全民痛恨。一些民企的贪婪与官员的贪腐结合,导致国退民进之路遭受广泛的质疑,这两股力量的结合反而吞噬了民企的前进之路。在2004年宏观调控后,民企进入国企的大门越来越窄。

进入国企的民营资本希望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不幸的是,国企往往冗员众多,产权关系复杂,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陷于利益纠纷的泥潭。国企并未走上彻底的市场之路,在金融危机之时国企员工的就业岗位得以保全,退休后可以得到政府补偿的退休金,一旦走上民营之路,所有的国企隐形福利将全部消失,对普通职工而言,是个重大损失。

以通化钢铁厂而论,从2003年开始,就剥离了34家辅业单位、17所自办学校、6个公安管理机构和离退休管理、“三险一金”、公益性资产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员工、干部的身份置换全部完毕。而建龙集团参股后,市场化力度更大,2008下半年开始钢铁行业低迷,通钢集团连续亏损,一再限产,而员工工资也减到每月人均300元,建龙控股后,员工担心发生大面积裁员事件。利益纠纷到达你死我活的程度,被围殴致死的陈国军成为改革祭台上的羔羊。

我们无法忽视这场悲剧的主角,也不应漠视职工正当的利益诉求,更不能因为重组过程的利益纠纷,就放弃中国大型国有的市场化进程。国企员工的身份红利,最终将降低社会整体的运作效率,并导致新增就业人口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

改良也许是国有企业重组的最好办法,政府加快社会保障的改革步伐,以免国企职工离岗等于失业、等于失去保障,扶持新的有竞争力的市场型的企业,逐步稀释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作到信息的公开与利益分配的大致均衡,才能防止类似于通化钢铁厂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G20峰會與奧巴馬的難題

來源:《香港文匯報》2009-09-24 蒯轍元

奧巴馬在本屆G20峰會上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是國內和國際經濟、政治、外交問題和難題交織在一起形成的,作為本屆峰會的主持者,如何面對和應對,將嚴峻地考驗發誓要「改變美國」和「改變世界」的奧巴馬的領導能力和誠信。這對奧巴馬來說,無論成敗如何都是利害攸關的大事。顯然,本屆G20峰會與奧巴馬的作用和成效將大打折扣,或將輸給白高敦首相主持的倫敦G20峰會。 

本屆G20峰會前夕,從美國國內經濟形勢到國際金融改革問題,從貿易保護主義到銀行高管限薪問題,從全球氣候變化到核不擴散和核裁軍問題,美國內外包括其盟國,對奧巴馬的批評聲浪高漲。對奧巴馬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推出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改革實施之後,美國經濟所面臨的諸多風險問題,美國和世界需要奧巴馬政府拿出未雨綢繆的有效解決辦法和防範政策,但至今奧巴馬都未有明確的辦法和政策說明。這不僅讓美國社會,也讓國際社會質疑和擔憂。此其一。

其二,奧巴馬政府同歐盟嚴重的分歧已幾近無法調和的程度。歐盟對奧巴馬在全球金融系統監管改革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舉措等方面,一直感到不滿和失望。尤其歐盟絕大多數成員國都強烈要求對銀行高管薪酬設立嚴格限制,但因美國反對而存在尖銳對立。為此,歐盟領導人聯名在本月17日給奧巴馬發出一份公開「宣言」,要求美國明確支持限制銀行高管的薪酬,並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做出更好的表率。法國總統薩科齊之前甚至放出狠話,如果G20匹玆堡峰會不能就限制銀行高管薪酬方面達成協議,他將退出峰會。雖然,近日奧巴馬同薩科齊通電話調和彼此的立場,但美法在此問題上的分歧仍未解決。

貿易保護主義承諾 自食其言

其三,奧巴馬違背自己在上屆G20峰會上做出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莊嚴承諾,自食其言,自毀誠信,短短幾個月內接連不斷推出十多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尤以本月11日宣佈對中國輪胎徵收懲罰性關稅的「特保」措施,更激起了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可以說,奧巴馬重祭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是出於國內政治角力以及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但這種看似損人利己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實際結果是既損人也不利己,甚至可能以害己告終。更為嚴重的是,奧巴馬帶頭搞貿易保護主義,開了很壞的先例,促使其他國家紛紛效法或以牙還牙報復。最為可怕的不僅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是貿易保護戰因奧巴馬的冒險而可能全面爆發。無疑,這將給危機中的世界經濟增加新的危機,嚴重損害世界經濟的復甦。

其四,奧巴馬在本屆G20峰會召開前,不惜冒傷害中美貿易關係的危險,對中國輪胎實施懲罰性關稅,引發了中國激烈反對和回應。這無疑給奧巴馬在聯合國大會和匹玆堡G20峰會上,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會晤帶來壓力和尷尬。奧巴馬曾多次宣稱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穩定而持續地建設性發展,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而且惠及世界。

因此,可以預料,奧巴馬將在與胡錦濤會晤時,會採取主動行動示好,以修好中美關係。奧巴馬或許會通過討論中美關係中的積極方面,並作出一些具體承諾來緩減和化解中國輪胎特保案給中美貿易關係帶來的衝擊。好在中國人向來把算政治賬看得比算經濟賬更為重要,想必胡錦濤是不會太為難奧巴馬的。

成果難及倫敦峰會

再者,奧巴馬為討好中國,讓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還會在本屆峰會上大力推動升高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地位。而這一點恰好又是同歐盟願望相悖的。歐盟已公開表示,不希望本屆G20峰會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整改革問題列為重點議題進行討論。但奧巴馬在這一問題上卻是有自己的堅持的。這無疑又將在峰會引發美歐間的碰撞。

筆者在第一二屆G20峰會召開之前都曾著文做過樂觀預測,尤其對第二屆G20峰會即倫敦峰會前普遍都不看好的情況下,筆者卻是相當看好。事實上,倫敦峰會確實取得了大大超過一般預期的共識和豐碩成果。在倫敦峰會過去了五個月的今天,峰會所達成的共識和承諾:共救經濟,共克時艱,推動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日和金磚四國為救經濟做出了努力。中美經濟已觸底企穩回升,世界經濟最壞的日子即將過去。然而,在履行共同承諾改革國際金融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方面,卻出現了諸多問題。據WTO的統計數據表明,自第一屆G20峰會召開以來,世界各國主要是G20國家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已多達150餘項,其中僅美國就佔了10%以上。

由於美國帶壞頭搞貿易保護主義,已不僅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問題,更危險的是可能引發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泛濫,從而引爆全球貿易保護戰爭。顯然,如若本屆G20峰會在減少、遏制、拒絕貿易保護主義方面形成協議文件,且對已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進行檢討,甚至停止實行,這就必將給危機中的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福音和曙光。但這是很難辦到的,首先奧巴馬就做不到,自然其他國家也不可能做到。至於其他問題在本次峰會上也不大可能取得預期的解決進展。而奧巴馬在本屆峰會上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應對。因此,本屆奧巴馬主持的G20 峰會勢將讓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失望。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高鐵案:一個剝削到底的世界樣板

來源:2009-09-22 中國時報【南方朔】

隨著全球財經結構的改變,古典的剝削現象無論在型態與規模上,也跟著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其一,乃是資本流動更加在全球暢通無阻,一個在各國賺取成長果實的全球資本利得階級已形成,並日益壯大。

其二,則是公司財團在私有化及參與公共建設的名義下,將國家納為剝削對象,這是個公共資源私人化的過程,公司財團是透過掏空國家而間接的對國民做著剝削。

也正因此,當代法國思想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遂指出,這樣的機制乃是一種「剝削到底的烏托邦」。它造成的結果,乃是貧富差距的日益無限大,政府債務也跟著無限大。由於工程、交通、保險、醫院這些公共利益部門愈來愈公私不分,權責不明,整個社會賴以存在的內聚力也漸趨蕩然;再加上長期失業的固定化,以及工作機會的不穩定,社會儘管日益不公平,但這種不公平只會造成人們為了自保而更加的自私自利。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說:「沒有社會這樣的東西。」她的話所指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只有單獨而驚恐不安的個人,每個個人都已被馴服。

以上這種新的剝削圖像,指的就是一九七○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八○年代擴及歐美,一九九○年代後散布到各新興經濟體的所謂「經濟新自由主義」。所謂的「新自由主義」乃是一組意識形態,它表面上將古典自由主義裡的「個人」概念神聖化與美化,但它說的「個人」,實質上只不過是「公司財團」的代號;另外則是政府的職能裡,除了軍隊和警察權外,它都一律加以醜化,認為政府必然無能。在這兩大編造的前提下,它遂推演出一串說辭─公營事業必須民營化(即財團化)。政府的工程、醫療、機場道路、休憩文化設施,甚至包括監獄,都應委交民間辦理,認為這樣才會有效率。在這些說辭的包裝下,資產階級遂取得了掏空國家的話語支配權。

新自由主義的這組意識形態,在一九八○年代末進入台灣,由於它符合當時的政治與經濟氣氛,遂很快的就有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的制定,以及各種BOT等的出現,迄至目前中央與地方大大小小的BOT案已約七百件。由許多重大BOT弊案,如北投纜車BOT案,南港展覽館BOT等,我們已可看出,台灣的BOT已成了政商勾串利益輸送的最佳快速道。任何工程只要掛個BOT的帽子,政府就可撇掉責任而與財團上下其手。BOT的政商勾串,選舉綁樁,對促進公共建設少,養出了一堆財團則真,財團透過BOT來掏空國家,間接的對國民做著規模空前的剝削。

而台灣所有的BOT案裡,最壯觀的當屬高鐵BOT案了。高鐵乃是整個台灣政府一切力量都不一定辦得好的重大工程,但卻草率的決定BOT,當時競標的「台灣高鐵」或「中華高鐵」其實都不夠格,都是小孩玩大車,用雜貨店去經營大百貨公司。如此草率的BOT,難怪搞了十年下來,政府會由零出資變成實值的最大出資人了。高鐵搞到今天負債四千六百億,這個爛攤子已成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移植台灣最大的失敗樣板。若干年後全球經濟學家討論新自由主義時,已勢所難免的一定會把高鐵案做為解說的特例。

由高鐵案我們已看到台灣BOT案的失敗,也正因此,在沒高鐵案時,焦點已不能只放在這個案子本身,而應將全台灣BOT案做一次總清查和總檢討。新自由主義的BOT概念,在意識形態上即值得懷疑,縱使要採行,範圍也應嚴格設限。而在台灣,政治與商業缺乏紀律和權責觀念,當我們以「撿進籃子就是菜」的態度來搞BOT,難怪不但不能促進公共利益,反而因有如此便利管道,而讓貪腐、賄賂、掏空國家等行徑更氾濫了。

因此,在高鐵出問題的此刻,我們的政府已應全面檢討BOT了。而更重要的是,台灣過去那種動輒拾人牙慧的政策思考模式也應調整了!(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馬爾代夫經濟恐「陸沉」

來源:星島日報 2009-09-21

馬爾代夫被譽為印度洋的珍珠,是全球遊客的度假天堂,但這片人間樂土面臨暗淡前景,自金融海嘯以來遊客大減,國家預算出現赤字,要大幅縮減開支,雪上加霜之是,受到前總統加堯姆揮霍無道所拖累,國家現正面臨歷來最嚴峻的經濟危機。

在去年十月當選、馬爾代夫首位民選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表示,該國的預算赤字已上升至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四,而旅遊業是馬爾代夫的支柱,但外國遊客因金融海嘯而減少到馬爾代夫度假,令到國家嚴重缺乏外匯。他又指出,統治馬爾代夫三十年的加堯姆(Maumoon Abdul Gayoom)揮霍無道,掏空國庫,國家經濟本來就已經很不濟。

由於馬爾代夫沒有徵收公司稅,為了增加政府收入,納希德已動議向遊客徵收「環保稅」,向每名遊客每天徵收三美元(約二十三港元),希望為國家每年帶來二千一百萬美元,以補貼國家公共和環保措施的龐大支出。由於馬爾代夫的遊客主要來自富裕國家,不少人日花一萬五千美元也面不改容,預料他們不會因此卻步。

此外,納希德亦計畫向公務員「開刀」,大刀闊斧地裁減一半員工。馬爾代夫人口約三十萬人,當中接近四萬人任職於公共機構。納希德希望數以千計將失去飯碗的公務員能夠加入私人機構,或接受職業再培訓後能夠自行創業。納希德表示:「在過去四年,我們不斷先使未來錢,欠下大量債務,我們去年的稅收為七億美元,但當中五億美元用來支付公務員的薪酬,按人均計算,我們可能僅次於北韓,成為第二擁有最多公務員的國家。」

不過,預計納希德此舉可能激起一片反對聲音,不少公務員坦言對前景感到憂慮。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教師表示:「我們尚未領取過去兩個月的超時工作補貼,我們對未來感到焦慮,沒有轉行的技能。」她稱過去數月物價不斷上漲,特別是主要食糧魚類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升幅更加嚴重,而官方亦錄得破紀錄的雙位數字通脹率。

納希德去年當選總統,結束了馬爾代夫長期一黨專政的時代,但他正面對日漸強大的反對聲音,特別是五月舉行的國會選舉由反對黨勝出,為他響起警號。納希德警告如果外國不支持他的民主政權,馬爾代夫將出現社會動盪。不過,納希德仍然對國家的前景抱樂觀態度,認為經濟將在明年第一季好轉。

奥巴马为什么拿中国轮胎开刀

转自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9年9月20日-多维新闻网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中国人多是很兴奋,不仅认为黑人终于政治上出头,而且觉得,民主党人做总统会更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但最近奥巴马决定,把美国进口的中国汽车轮胎,一下子增加35%的关税,使很多中国人傻了眼︰中国的网络上一片愤怒,中国政府也准备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要求仲裁,因原来美国对中国轮胎的关税才是4%,现在一下子升高近九倍!

而且这个增税的时机也很敏感,因全球20国金融高峰会议,9月24日在美国宾州的匹兹堡举行,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将在这个会上和奥巴马会晤。在两国首脑高峰会谈之前两周,奥巴马做出这样的举动,更令很多中国人不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国内政治玩“中国轮胎” 奥巴马的这个举动,被普遍认为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的考虑。第一,他要做政治回报。因为美国钢铁联合会等工会组织,在美国大选时,都是支持奥巴马的。奥巴马用增加中国产品的关税,来回报这些工会组织,因为他们一直这样要求,说增加中国产品关税,可以保护美国钢铁业等企业。

第二,奥巴马正强力推销医疗保险计划,但政府想包揽或控制医疗保险,遭到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几天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几十万人集会游行,抗议奥巴马搞社会主义和国有化。美国人强调要更多的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而不是政府干预和管制。几次民调,反对奥巴马政府干预医疗保险的美国人,都超过50%。而奥巴马的民众支持率,也从刚上台时的70%以上,首次跌破50%。面对这种局面,奥巴马想要通过大幅增加中国轮胎关税,来争取美国工会组织支持他的医疗保险计划。

这次全世界20国金融首脑高峰会议,不安排在首都华盛顿,也不安排在纽约等大城市,而是安排在匹兹堡,也透露出这种意图,因匹兹堡是美国钢铁联合会所在地,是工会的象征。

《华尔街日报》连批奥巴马

但奥巴马对中国轮胎增加关税的决定,在美国内部也引起轩然大波。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严肃报纸《华尔街日报》连续两天就此发表社论,严厉批评奥巴马。

《华尔街日报》第一篇社论“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指出,奥巴马的这种决策,是损害全球自由贸易的保护主义。这种错误政策,对美国消费者,也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意味著美国市场的轮胎价格将会大幅增高。社论说,大幅增加关税,是个危险的游戏。

《华尔街日报》的第二篇社论标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总统”,直指奥巴马的政策是延续历史上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有害经济的贸易保护主义。这篇社论说,美国历史上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起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采取对进口产品大幅增加关税的政策,结果导致世界各国的贸易战争,严重损害了全球贸易市场,结果触发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大萧条的导火索是“关税”

对于奥巴马增加对中国产品关税,很多专家学者,都以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为例,批评奥巴马重蹈覆辙。前美国《商业周刊》采访主任威尔逊(Andrew Wilson)曾在题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五点探秘”文章指出,1929年10月的美国股市大崩盘(最后跌了82%),就和当年五月美国国会通过把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提高一倍的议案有直接关系,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严重受限。

当时美国总统胡佛签署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多达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1927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已达35%以上,是当时仅次于西班牙的世界第二高关税国;三十年代初,实际上美国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

当时对美国要调高关税,走向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有24国发出抗议信函,美国有1028位经济学家联署表示反对,但均无效。美国的新税法刺激了其他国家跟进,加拿大、古巴、墨西哥、法国等国随即也竞相提高了各自关税,由此展开全球贸易大战。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大战的结果是“多”败俱伤。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只有1929年的三分之一。美国更是自尝恶果,高关税不仅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反而出口额大幅降低,从1929年的5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16亿美元;同期进口额也从46亿美元降至13亿美元。

因此,由于前车之鉴,后来美国无论哪个党执政,都坚持贸易开放政策,因为这是促进美国自身经济以及全球贸易的必由之路。在克林顿当总统时,虽然他是左翼民主党,但也支持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在小布什总统时,由于他是右翼共和党,更强调自由贸易。虽然美国钢铁联合会等多种行业工会组织不断施加影响,试图让布什政府增加对中国的产品关税,但布什总统始终没有答应。

但今天奥巴马总统破坏了这个传统,打开了这个不祥之兆的潘朵拉盒子。据报道,受对中国轮胎增加关税的“鼓舞”,目前美国纺织工会正在研究对中国进口服装增加关税。美国其他的行业工会,像造纸业、水泥业、玩具、医药等等,也都跃跃欲试,要求对中国同类产品增加关税。

毫无保护作用的保护主义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后,“灾祸”就飞出来了。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要增加对碳合物产品的关税,并誓言一定这么做。俄国也要增加多种进口产品关税,而自去年底,俄罗斯已推出28项上调进口关税的措施。中国则准备对美国部分汽车零件和鸡肉等提高关税。一场贸易大战,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所以《华尔街日报》的社论说,奥巴马的这个举动,显示美国正在放弃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历届政府都坚持的自由贸易的立场,更是放弃对全球自由贸易的领导角色。

美国CNN电视则评论说,跟中国进行贸易战是个坏主意。连英国的《金融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这是毫无保护作用的保护主义,是纯粹的绥靖政治︰虽精心设计,但只是犬儒主义。

《华尔街日报》社论的结论,说出很多人的担忧和共识︰今天,尤其在全球经济处于萧条之际,更需要的是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战争!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非洲為何窮個不停

來源: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173
作者:顏敏如


2007 年在德國Heiligendamm所舉行的八國峰會,除了照例調動大量警力、花費大量金錢以維持安全措施並與抗議團體對峙之外,愛爾蘭搖滾樂團U2的主唱 Bono戴著可遮掉半個臉的橘色透明大眼鏡形象標記,也出現在這個國際媒體聚焦的會場上。Bono的「使命」是讓德國女總理梅爾克(Angela Merkel)起領頭作用,勸使工業國家每年捐出0.7%的國民生產毛額,幫助有著窮困、饑荒、愛滋、肺結核等等沒完沒了問題的非洲大陸。

過去50年來,全世界已在這地區(概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片土地,傳統上稱為黑色非洲)傾注了2兆3千億美金,卻在地球上造就了一個戰事連連、貪腐不斷的巨大陸塊。有些經濟分析學者甚至本能反應地,容易受到「援助發展」字眼的激怒,他們斷言,對非洲的幫助是在持續製造悲劇。

1957年迦納是黑非第一個獨立的國家,境況和當時的南韓相差無幾,現在南韓的人均卻是迦納的9倍。和過去30年相較,雖然目前黑非有相當強勁的成長率,卻仍有許多人生活赤貧,有如中古時代的歐洲。每天必須以低於一美元生活的人數,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已雙倍增加。同一時期裡,生活在類似境況的亞洲人口卻已大幅減少了 70%。

許多非洲國家的地方或中央政府無法對國民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公路、鐵路設施失修癱瘓,醫院、大學因缺乏資金被迫關門。在參與黑市買賣才能對生活有所保障的社會裡,將自己外借成為他國的外勞,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黑非各國本身及西方的協助發展組織,將這種情況歸咎於過去歐洲殖民主遺留下來的傷害、全球化新自由主義以及不公平交易所導致,所以西方有義務幫助非洲以為補償。持相反立論者卻認為,黑非政客不但不廢止殖民主義時代陋習,反而加以擴大發展;他們不但不在本國投資,更將不義之財匯到國外。聽說,根據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Uno-Wirtschaftskommission für Afrika)可靠報告,匯出的資金比湧入的發展金額還高!但願這是個失誤的計算。

那麼造成黑非長期積弱窮困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下面這個小故事或許可透露些許端倪:

Ibrahim Mussa從蘇丹達富爾逃到鄰國查德南部找到棲息處,買了在河邊的一塊乾旱的田地,他以三部抽水機引河水灌溉,種植蔬菜,在市場販賣。運送蔬菜必須有許可證,進出每一地區,也都必須繳「街稅」。即使許可證沒有問題,警察也強行索取路費。Mussa直接從地主買地,由於勤奮又有水灌溉,他的田地即使在乾旱期也綠意盎然。這竟然引起鄰居嫉妒,並請來地主的兄弟「主持公道」。這兄弟既沒投資也不願工作卻要分一杯羹,惱羞成怒之餘,藉口地主在賣地給Mussa時,沒經過家族同意,所以這筆買賣不算數,硬將田地收回。從此Mussa無法耕種,當地也沒有蔬菜可買。

巧立名目的各種稅收以及錯誤百出的土地政策是當權者失職的國家之惡。鄰居對於好與善不願或不懂模仿,放任嫉妒氾濫,造成營養來源斷絕與土地無端糟蹋的結果,則是社會傳統之惡。

◆國家之惡

政府無效率、貪腐以及不合時宜的傳統土地制度都是發展的絆腳石。如果國家一再竊據國民的辛苦所得,除了提供自己能活命的生產之外,當然沒人願意多做。由於幾乎沒有私人地產,農民也就不願投資;即便願意投資,也得不到銀行貸款,因為缺乏以土地做為抵押的機制。承攬國家工程的企業由部長、官員及其家屬開設;國營事業中,官員安插自己的族裔。和一般工業國家不同,許多非洲國家不注重稅收,更由於人口普查不確實,也缺乏各種統計數據,稅收不是政府施政的財務來源之一。擁權者讓得寵的人佔據高位、寡佔權利或其他經濟利益以獲得支持。國家不是社會發展的護守者,而是讓政客得以自肥的機器。

◆傳統之惡

在因尊敬老人,延續古舊保守的思想,而扼殺實驗、阻礙創新的議題上,南非洲的馬拉威便是個例子:這個國家每幾年便為乾燥所苦,相當可觀的人口必須靠聯合國救濟。然而以人口數和國土面積的比例計算,馬拉威有全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卻沒有水利政策,除了極小面積的農田以湖水灌溉之外,大部份遵循只以雨水潤田的古老傳統。此外,東、南非的農民不願配合氣候變化改變耕種品種,拒絕耐旱的稷黍類,大都種植需水極多的玉米。許多非洲人以為,玉米是當地自古以來的主食,其實玉米是葡萄牙人帶來的「進口貨」。

出於嫉妒的心態,「特立獨行」者往往受到排擠,特別對低層生活的人而言,「節省」是反社會的行為。傳統上,非洲人維持大家庭,誰有贏餘,誰就得拿出來分享,所以有存款者大都不讓家人親友知道。而「分享」的結果,既豢養了許多寄生蟲,也無法做任何投資。

◆尼日(Niger)的例子

2007春Swissaid組織讓瑞士國會議員參觀該組織在西非內陸國尼日的訪問行程,主要是要展示工作成果。尼日的情況更可為上述的國家與傳統之惡加註。

面積一百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尼日是世界最窮國家之一,平均壽命44歲,一千三百多萬人口中有71%的文盲。Swissaid在尼日一個村子裡(Kawara N’Débé)裝設價值近500萬台幣的太陽能抽水機,然而女人將從地裡抽取的氫氧化鈉液在鍋裡煮沸以取得食盬,是種極不經濟的做法。食盬的獲得只需要太陽曝曬即可,把盬水煮成盬耗費極多原本就已稀少的木柴。Swissaid曾在鄰村蓋了可以晒盬的水泥缸,卻沒人使用。煮盬水的作法是因為當地人認為盬和火有所關聯。那麼太陽能抽水機是否可能也會因為他們認為水和太陽沒什麼關聯,而廢置、生銹?

尼日是全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國家,每個婦女平均生育7.46個小孩。村裡的女人希望多生育,好讓孩子長大後可以到象牙海岸或法國工作,寄錢回來養家。事實卻是,年輕人往往最遠只去到數十公里外的小鎮而已。人們拒絕面對事實與想像的差距,只管生育。大多數的尼日男人多妻,在女人和小孩都需要西方人幫忙照顧的情況下,一位當地的NGO成員竟然說:「我們是非洲人,有自己的文化,不需要模仿西方;一雄多雌是男人的本質,我們就是這麼結婚,就是和西方不一樣」。男人的算計是:「我們的土地不太長東西,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孩子。如果我們能有奈及利亞那麼多人,就可以更獨立,就可以超過他們。阿拉打開的嘴,阿拉就可以餵養。」

在以「牛糞」為放牛孩子工資的尼日,非全職國會議員每個月竟然有約十萬台幣的薪資。有位Jackou議員認為這個數目比外援工作人員的薪資低太多,是種族歧視!他抱怨沒有自己的秘書處,國家只給他租車的錢,卻不送他一部座車。Jackou在日內瓦有個公寓,自稱是瑞士國會議員Jean Ziegler的朋友。

產鈾的尼日平均每十年會遭遇一次饑荒。2005年是最近的災難,有五分之一人民受到威脅。然而「饑荒」在尼日卻是禁用的字眼,「糧食危機」才是正確說法,自認糧食足夠,沒有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政府也自有配置的機制;除了指責西方國家對他們沒信心之外,更認為糧價上漲是外援團體買了糧食又加以分配所造成的錯誤。姑且將究竟是饑荒還是糧食危機的爭辯旁置,此一訊息暴露出,原本屬於國家的糧食分配工作,現在卻讓外援組織擔任。

尼日當時雖有「糧食危機」,卻還能把穀物賣給奈及利亞,「不能損害和友邦的良好關係」是官方的解釋;地下資源比尼日還少的馬里共和國沒有饑荒,「馬里是靠我們養活的」則是尼日的另種官方說法。瑞士議員Dick Marthy對此心態的解讀是:「這個國家沒有能力了解人民的基本需求,沒有人善用外援資金。非洲的某些政府根本習慣於讓外國擔付國家年度預算,無心解決內政問題。」

此外,選舉作弊是常事,巨大的貧窮人口讓買票賄選成為理所當然,難怪每隔幾年便選出個獨裁者。司法不獨立,對權力設限的機制闕如。真正做政策決定的是村里、家族、部族的領導人,所以有政治企圖的,不需要爭取選民,只要以金錢或財物利益收買這些有土地分配權的「頭目」即可。 60%是文盲的國會議員當中,有許多人還不會說官方語言–法語。選舉時,候選人到各個村子分發禮物,村長代替村民填寫選單,「民主選舉」也就大致完成。

◆非洲國家不能進步的隱因

是企業主,也是南非總統的兄弟Moeletsi Mbeki認為:非洲各國不能為了保有自己的利益而發展出私有財產權的原因,可從地理環境與歷史的變遷加以探討。歐洲的沃土分散各地,為了搶奪資源,古代有國王或侯爵之間的糾紛,近代則有國與國之間的大戰。在人口疏散,土地廣袤卻較貧瘠的非洲,征戰大都發生在境內。歐洲國家怕被對方消滅的恐懼,是經濟能夠整合的關鍵因素。

可能被消亡的恐懼發展出國族意識並促使團結。有了外敵,國內需要有好的計劃與組織,一方面要能整建軍備,另方面卻不能因此而削弱經濟生產。執政者必須更進一步與國內少數族群取得和諧,以便團結對抗外侮。軍備競賽、資本與知識的競爭,讓掌權者注重發展私有產權及合同法。古代歐洲的王公諸侯並不比當今非洲的政客「善良、慈悲」,而是戰爭迫使他們打擊消弱己力的貪腐並團結對外。他們當然也明白,死守過時經濟模式的,必定要敗亡。

非洲卻正好相反,頻繁的內戰分裂族群、瓦解民心。人民一旦不信任政府及其合法性,國家必定更形衰弱。非洲缺乏國與國或制度與制度的競爭。複雜的部落族群與宗教崇拜,加上因抵擋生存威脅所產生的資源分配紛爭,導致數不清的、也常發生在中央政府不感興趣邊緣地帶的游擊戰役。非洲國家確認殖民時代所劃分的邊界,國與國之間約定互不侵犯,也不彼此干涉內政,這就讓專注於自己地盤上的掠奪有了基本保障。

◆外援是非洲問題之一

非洲以外國家對非洲的投資大都集中在原料產業,並不直接觸及民生,而外援的百分比甚至超過國內生產毛額,非洲寧可保持貧窮,因為救濟將會源源不斷。外援不僅讓非洲國家無法產生「制度競爭」,讓貪污和錯誤經濟永遠存在,不但剝奪原本屬於國家的工作,更使得政府能專心自肥。大概就除了南非和奈及利亞之外,黑非各國的公路修築多由外援包辦(在這件事情上,台灣的金錢外交不也插上一手?),地主國既不曾花心思與金錢修建,也就沒有繼續維護的興致,只等著外國再來協助。

瑞士的共同發展部門(DEZA,Schweizer Direktion für Entwicklung und Zusammenarbeit) 因不再需要和當地的NGO工作,而可以直接和地方政府接觸,所以贊揚現在尼日已有「地方自治」。然而這種「分散中央集權」的做法,不無「將中央的剝削與貪污分散到地方」的嫌疑。因買不起或沒錢購買糧食,並不算饑荒,而是糧食危機的說法,不僅是尼日的官方定義,DEZA的工作人員也同聲附和,原因是「協助發展」的組織希望自己的「市場」恆久存在,只要受助國繼續貧困,他們就不至於失業。此種儘量配合「剝削如同昔日殖民主」政府的作為,是種吊詭的供需情況,到底誰需要誰已經顛倒錯亂。

◆現況

工業國家倡議取消窮國的債款,立意雖好,如果不以「拒絕收受非洲獨裁者匯到國外的存款」相互配合,也不強加稽核有洗錢嫌疑、來路不明的巨款,放棄收回債款就只是討好世人的把戲而已。消除貧窮是非洲各國政府無可替代的責任,如果官員們只消費豪華轎車、私人飛機,舉辦沒有作用的高峰會談及國際會議,那麼他們就不配獲得援助。

然而立即結束非洲地區的外援,第一受難的是尋常百姓。目前西方宗教或人道團體及個人所擔任的,原本是政府工作的分配蚊帳、到學校分發午餐、鼓勵孩童上學、提供肥料以增加高價蔬菜作物的生產等等,需要當地政府的密切配合,讓小村子有能夠銜接公路網的村間道路。外援只能拉近小差距、激勵人心、開發新方法,卻無法大舉消除貧窮。當地政府必須創造讓外援變得有意義的條件,必須將不必歸還工業國家的貸款轉投資在教育與醫療體系。只要無能的政府當權,所有的協助都只是炙熱岩石上的一滴水罷了。

外援應該和非洲優秀的知識份子密切合作,集中在幾個重點,加強受助國的監督機制,幫助一些小老闆及小農能有策略上的力量打擊阻礙,並移除國與國之間資本競爭的阻力。如果外援只增加踐踏人權以及口頭打擊貪腐的機會,就是助長不適任的錯誤政府,讓他們繼續掌權,建構軍隊,如此,非洲就不可能有發展的一天。

西方若不幫忙,除了道義上說不過去,基督宗教思想也不允許之外,一旦非洲難民大舉外移,便會立即造成富國內部巨大的社會問題。如果維持現在以各種組織為打擊貧窮而「駐防」當地,就必須和貪瀆的政權,以及古怪的、阻礙進步的傳統習俗相抗爭。許多難解的問題只能從文化著手,非洲的貧窮便是一例。


西方以稅收濟助窮國,繼而放棄債款,獲得好名聲。窮國的獨裁者將西方助款收為己有,和剝削而來的財富一併匯出存放到富國;幫助非洲的國家也可能是賺取非洲存款利息的國家,政府更可從自己國內的大型銀行得到稅收,如此轉賬循環,各方都沒有損失。另一個受惠的當然是國家派遣或NGO等外援組織的成員,他們少有失業之虞。在整個協助發展的產業體系裡唯一應當正視的主角,恰好是受惠最少的尋常百姓。如果不加上能源與資源的複雜議題,目前西方富國與非洲窮國之間,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

好男人与坏男人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
作者:专栏作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 2009-09-18

亲爱的经济学家,

假设我们绘制一条我对男人的偏好曲线,坐标单位分别是“好男人”特质(细心、体贴、情感依托)和“坏男人”特质(冒险精神、对异性的吸引力),那么,和我交往了一年的男友,在前一条坐标轴上的位置会很高,而在后一条坐标轴上的位置会比较低。过去我觉得这种状况没什么不好,但现在我感觉到自己很难被他吸引,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想把这段关系继续下去。我的偏好曲线是否已朝着更钟情于“坏男人”特质的方向移动了呢?我知道过去的一年会成为沉没成本,但我不想那么轻易地放弃这样一个好男人。

比阿特丽斯(Beatrice)

****************************************
亲爱的比阿特丽斯,

收到一封把如此大量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压缩到这么短篇幅的来信,真是让人高兴,不过我觉得你的问题中隐藏着一些混乱。你谈到了一条在好男人与坏男人特质之间做出取舍的偏好曲线。(顺便提一句,我建议用“无差异曲线”这一术语,因为从专业角度来讲,它更为准确,而且它会让你听上去既性感又可望而不可及。)然而,你并未说明自己的预算限制。照你的说法,你好像可以有一个体贴的男友,也可以有一个性感的男友,但不能两者兼得。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或许你应该多和经济学家打打交道。

不过,让我们从表面来谈你的问题,并且假设,你的确无法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男人。如果是这样,你所描述的情况就再寻常不过了:它是个收益递减问题。只有小孩子才会希望餐餐都吃自己最喜爱的食物,或者把同样一个故事听上一遍又一遍。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多样性才是生活的调味剂。既然如此,就甩掉你的男友,另外找个花花公子交往一年看看。新恋情必然在泪水中收场,到时候你可以再给自己物色一个长相对不起观众、沉闷乏味但真正关心你的男人。这样的人并不少。
(译者/章晴)



Solve my good boy, bad boy dilemma
By Tim Harford 2009-09-18

Dear Economist,

Suppose we plot my preference curve for a man as units of “good boy” traits (thoughtfulness, caring, emotional support) versus “bad boy” traits (adventurousness, sexual attractiveness). My boyfriend, whom I've been dating for a year, would come up very high on the former and low on the latter. This situation was fine for me before, but now I'm having a hard time being attracted to him and I wonder if I want to continue the relationship. Has my preference curve simply shifted more in favour of the “bad boy” traits? I know the one year is a sunk cost, but I'm reluctant to give up so easily on such a nice man.

Beatrice

****************************************
Dear Beatrice,

It is a pleasure to receive a letter that packs so much consumer choice theory into so little space – although I sense a creeping confusion in your question. You speak of a preference curve expressing a trade-off between good boy and bad boy traits. (By the way, I recommend the term “indifference curve”, both because it is technically more precise, and because it makes you sound sexy and unavailable.) Yet you do not specify your budget constraint. You act as if you can have a thoughtful boyfriend or a sexy boyfriend, but not both. I wonder why you think this is true. Perhaps you should hang around with economists more.

Let us take your problem at face value, though, and assume that you cannot simply find a man who has it all. If so, the problem you describe is familiar enough: that of diminishing returns. Only little children want to eat their favourite food for every meal, or listen to the same story again and again. For most of us, 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So dump your boyfriend and find a rogue. Date him for a year. It is bound to end in tears, and then you can find yourself another ugly, tedious – yet thoughtful – man. They are not in short supply.

奥巴马“敲打”中国给日本看?

來源:《华尔街日报》2009/09/17
作者:刘罡

鸠山由纪夫已于周三正式出任日本首相,他领导的政府恐怕是二战后60多年来最不让美国放心的一届。鸠山在大选期间已经明确表态,他当政后将改变日本过于依赖美国的现状,努力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鸠山此语并非泛泛而谈,日本民主党已经要求重新评估一项有关允许美国军事人员在日本国土驻扎的协议,如果日本最终要求废止该协议,将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存在造成沉重打击,奥巴马政府必须预先采取一些行动防止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在亚洲政策方面,鸠山明确提出了创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虽然他当选首相后在媒体上澄清说,自己的东亚共同体 想中完全没有排斥美国的想法,因为“只要继续将日美关系作为基础,一个更加经济更加和平的政治共同 在目前就还是不现实的”。但鸠山随后又话锋一转说,“拥有梦想也不是一件坏事”。也许光这句话就足以让奥巴马两晚上睡不好觉了。

对美国来说,如果出现一个以中日两国为中心的东亚共同体,那么美国能否继续在亚太事务中唱主角恐怕就得打上一个问号,欧盟的诞生即是前车之鉴。其实,从美中两国领导人在20国集团伦敦峰会上共同呼吁各国保持经济刺激力度,到美中战略和经济对话中美国对中方所释出的善意,都可看出两国在共同推动全球事务方面正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默契,以致于已有人开始热议G2(两国集团)时代的到来。但越是这样,日本在对华关系中“掌握不好分寸”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方面,日本常常是美国迈一步,自己迈两步。当年尼克松访华只是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而田中角荣首相在其后不久的访华中却使日本正式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对美国来说,既要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又不能让日本产生美国在“迁就”中国的感觉,从而促使东京看重北京而轻视华盛顿,甚至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这确实是件让奥巴马政府颇费神思的事情。

奥巴马最近借轮胎事件“敲打”中国,虽然外界普遍认为他此举是要卖工会组织一个人情,以换取蓝领工人和工会领袖对他医疗改革的支持,但奥巴马这一举动是否也有给对华关系降降温的考虑呢?在日本新科首相鸠山由纪夫即将展开访美行程之际,奥巴马或许最想提醒他的就是:美日两国才是真正的亲密伙伴。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奥巴马“敲打”中国给日本看?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日本奢侈品消费市场风光不再

來源:《Mckinsey Quarterly麦肯锡季刊》

为帮助奢侈品公司更深入了解日本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前景,麦肯锡对1,500多位奢侈品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同时,还采访了20多家奢侈品及高档品牌企业的高管。

市场庞大
日本消费者可跻身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日本的奢侈品市场价值150亿至200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

光环褪色
约有1/3的消费者认同“现在拥有奢侈品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特别”,55岁及以上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持此观点的比例甚至高达43%。

风光不再
销售急剧下滑,奢侈品公司称它们将无法实现目前的增长和盈利目标,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也争相报道该奢侈品市场的风光不再。

尽管经历衰退,但奢侈品市场仍将非常巨大且极富吸引力。因此,若想在该市场取得成功,奢侈品企业必须调整战略。

日本奢侈品消费变奏曲

日本消费者对奢侈品似乎永远无法满足的胃口已经出现疲软,奢侈品企业必须反思自己的竞争之道。

2009年9月 • Brian S. Salsberg
来源:零售业务

就奢侈品而言,日本消费者可跻身全球最大的消费群。日本的奢侈品市场价值150亿至200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但现在,那里的“大众奢侈品”1市场正承受着空前的压力。销售急剧下滑,奢侈品公司已经发布预警,称它们将无法实现目前的增长和盈利目标,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也争相报道该奢侈品市场的风光不再。

不能说这些挑战仅仅只存在于日本——本次经济危机打击了全球消费者的信心,并引发了对于炫耀性消费的冲击。但日本确有不同之处:当前的危机不仅使消费者减少了自由支出,也加速了消费态度和行为的根本性转变,这些转变并不是暂时的。尽管经历衰退,但奢侈品市场仍将非常巨大且极富吸引力。因此,若想在该市场取得成功,奢侈品企业必须调整战略。

为帮助奢侈品公司更深入了解日本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前景,麦肯锡在2009年3至4月对1,500多位奢侈品消费者进行了调查2。此外,我们还采访了20多家奢侈品及高档品牌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总裁和其他高管,以及日本三大连锁百货公司和多家高档酒店的首席执行官。

我们发现,日本奢侈品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正在发生重大而持久的转变。奢侈品公司已经不能再依赖“品牌即标志”的心态。为了从消费者的钱包中分一杯羹,奢侈品公司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与数量更多、类型各异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即便是对忠诚的买家,奢侈品公司也必须使出更个性化的吸引手段。过去,百货公司和直营店等奢侈品销售传统渠道成绩斐然,但如果今后仍一味依赖这两个渠道,则肯定会损害奢侈品制造商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些奢侈品公司已经认识到这些变化,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仍有很多公司认为:不管怎样,衰退结束后,一切都会恢复常态。届时,后者可能会大吃一惊。

奢侈品之恋

虽然并无实据支持,但大家普遍认为日本对奢侈品的热衷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日本消费者普遍相信欧洲商品比本土商品质量更好、更加耐用。这种观念随后演变为一种在情感上和社会意义上对奢侈品牌的依恋。拥有价格昂贵的欧洲商品,成为了一种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与其他许多市场不同的是,在日本,奢侈品通常代表着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非上流社会生活方式。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和百货公司都不遗余力地吹捧奢侈品牌,而正是这些杂志和百货商场左右着日本庞大的中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对时尚的理解。为了能够买到设计师的品牌手袋和服饰,中产阶级消费者节省了其他方面的花销,例如,放弃旅游或昂贵的外出用餐。于是,日本奢侈品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繁荣发展,即使在90年代遭遇经济波动时,也没有停止增长。少数最流行的品牌获益颇丰。如今,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义(图表1)3,在全球奢侈品销售中,日本占到了10%到20%。如果把来日本的全球游客也计算在内,那么,该国就拥有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4



日本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都是哪些人?35岁以上的女性所占比例高得出奇,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包括的奢侈品类别主要有流行服饰、皮革制品、手表、珠宝、护肤品和化妆品。日本奢侈品消费群体按人口统计学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45岁及以上人群,他们在很多奢侈品牌的消费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一类是观念更为新潮的45岁以下人群,这类人群根据收入高低、收入来源、就职状态等又可划分为一系列子消费群。对于很多奢侈品牌而言,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是20-35岁的单身女性:她们有全职工作,且与父母同住,因此拥有较多可支配收入。

在日本,奢侈品的两个主要销售渠道是百货公司和独立的直营店。在百货公司中,奢侈品制造商通常采用“店中店”的形式进行销售。现在,百货公司约占奢侈品销售额的55%至60%5,而很多在日本的大型奢侈品公司实际上控制着自身业务的方方面面,它们不仅亲自掌管业务,还自行聘用销售人员。

注释:
1“大众奢侈品”(mass luxury) 是指奢侈品牌在保留其专属形象的前提下成功融入大众市场的理念。
2过去12个月中曾经购买过一系列特定品牌奢侈品的消费者。
3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 2006年5月的同名文章,日本是“世界上最集中的奢侈品牌收入源” (the world’s most concentrated source of revenue for luxury brands) (www.jetro.org/content/361).
4《奢侈品揭秘》(Luxury Uncovered),JP摩根欧洲股票研究 (JP Morgan European Equity Research),2008年12月16日。
5《日本进口奢侈品牌市场》(Luxury Import Brand Market in Japan),矢野经济研究所 (Yano Research Institute),2007年11月。

泡沫破裂

显然,在经济困难时期奢侈品销售往往会受到冲击,但全球衰退只能部分解释日本奢侈品市场的大幅下滑。经过2001年~2006年的温和增长,日本奢侈品市场在2006年中期开始萎缩,到2007年底,曾小幅复苏,但到2008年,又大幅下滑(图表2)。本世纪初这几年的市场扩张显然大部分缘于价格上涨,而非销量增长。近期的数据显示,包括奢侈品在内的进口品牌零售额在2007年下降了4.6%,至8,460亿日元(约合88亿美元),2008年进一步下降4.9%,至8,040亿日元6。



我们的访谈表明,截至目前,今年的流行服装及配饰的销售降幅达20%;有些企业和商品类别的降幅甚至更高,其中就包括高档女装。奢侈品公司的高管表示,这种下降反映出逛店人流的减少,以及平均成交水平与实际购物的逛店人群比例的大幅下降。

有三大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变。显然,金融危机是发生时间最近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因素。今年早些时候,日本消费者的信心跌至自1982年首次统计此项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的奢侈品买家,特别是年纪较轻的消费者表示,过去一年中,他们大幅削减了奢侈品支出。信心水平最低的奢侈品买家的平均支出削减幅度为11%,甚至最乐观的买家也在2008年11月出现衰退后小幅削减了奢侈品支出。按不同商品种类来看,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市场趋势基本一致:手表和珠宝受冲击最甚,其次是流行服饰和皮革制品,护肤品和化妆品的下降则较为温和。

信心正在缓慢回升,大约65%的受访消费者预计,经济危机过后他们将恢复自己的奢侈品消费习惯。但仍有1/3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购买奢侈品了”。

奢侈品销售下降的第二大因素是2004至2007年的奢侈品牌泡沫,这些泡沫是由一些新发迹的银行家、商人、房产经纪人和实业家吹起来的。正是这些人将大把的钞票投入到奢侈品上,刺激奢侈品企业大举扩张门店。日本的人口不及美国的一半,但那里的奢侈品门店数量却多得惊人。英国奢侈品集团 Burberry 在日本设有75家门店,在美国则不过32家;类似地,法国品牌 Hermès 在日本有64家门店,在美国却只有30家;意大利品牌 Prada 在日本有35家,在美国只有15家;意大利珠宝商 Bulgari 在日本有31家门店,在美国有17家7。某高档服装制造商的日本首席执行官告诉我们:“在过去5、6年间,总部一直敦促我们开更多的新店,根本不问业绩如何。现在,则要求我们关掉大批门店。”

第三个因素也是最具长远意义的因素,那就是在过去6年~8年的时间里,日本奢侈品销售渠道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态度以及行为都发生了转变。金融危机加速了这种转变,使导致奢侈品市场衰退的四个变化浮出水面,而这些变化可能长期存在。

个性化要求更高

时至今日,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很大程度上曾来自于外在标志,例如,品牌服饰、手袋、珠宝等行头。过去,追赶潮流淹没了她们的个性表达。而如今,日本的女性对于创造出个人风格自信了许多。曾几何时,通过他们所偏爱的品牌、样式以及逛街和购物渠道,就很容易预测奢侈品消费者。而现在,奢侈品消费者已开始对高低价位的商品兼收并蓄,并扩大了购物渠道的范围。在2008年12月《日经新闻》(Nikkei) 的一项调查中,86%的日本女性认同这样的表述:“我根据自己的品味,组合和搭配自己的穿着”。

奢侈品定义更广

如今的日本奢侈品消费者,会在购买奢侈品或其他奢华体验(如度假、去豪华餐厅用餐、或者花一天时间做 SPA)之间权衡一番。在各个年龄层次中,几乎都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与高档手袋、配饰或服装相比,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奢华体验上(图表3)。某领先的高级酒店驻东京的经理向我们表示,他的客人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包括很多东京本地居民:“我们客户群中很大一部分是35岁~55岁的有钱女性,可以说,我们与奢侈品制造商们竞争的是相同的钱包。”



与此同时,奢侈品的光环正在褪去。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中,约有1/3的消费者认同“现在拥有奢侈品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特别”,55岁及以上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持此观点的比例甚至高达43%。只有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奢侈商品“非常”或“有些”感兴趣,而在2004年的调查中,这一比例还高达51%。

选择更多、价格更低廉

奢侈品牌和进口时尚品牌在日本的普及,极大地加剧了商家对于奢侈品消费者钱袋子的竞争。漫步银座、表参道等东京的时尚街头,这一点便一目了然:瑞典品牌 H&M 和西班牙品牌 Zara 均提供新潮且价位相对低廉的时装,意大利品牌 Diesel 价格 200美元~300美元的手袋正在热销,日本品牌 Uniqlo 也生意兴隆,而商品价格比这些时尚品牌高出10~20倍的传统奢侈品牌门店离它们仅几步之遥。即便是运动服饰生产商,现在也开始提供富有时尚气息的高端服装产品。


简而言之,虽然在过去10年间,日本消费者的数量及其在服饰上的总支出基本持平,但他们支出的对象已扩展到更多品牌和商品,其中的一些品牌颇为出人意料。正如某知名高档服饰公司的日本首席执行官所说:“我们甚至想到了苹果公司,它的 iPod 及所有 iPod 配件产品也在分流奢侈品消费者的开支。”

百货公司销售缩水

就在10年前,日本的百货公司不仅主宰着奢侈品和流行服饰市场,同时还身兼了解最新流行趋势的主要渠道。而过去5~7年间,直营店、工厂直销店及其他销售形式发展迅猛,现在,它们已经占到很多主要奢侈品牌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从2000年到2006年,百货公司的销售额每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2007年~2009年,它们在流行服装及配饰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跌了15%以上;2009年前3个月也呈现出了类似的惨淡局面。对于奢侈品行业而言,百货公司的销售额属于领先指标还是滞后指标尚不明确。但显而易见,日本消费者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对百货公司趋之若鹜了。这种形势对奢侈品制造商构成了间接威胁:百货公司正努力放宽视野,刺激销售。譬如,Uniqlo 最近同意进驻百货公司,打入昔日由大牌奢侈品公司主宰的地盘。

在这种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奢侈品牌该何去何从?很多奢侈品公司如今全然依靠强大的品牌资产,还有富有人群和渴望财富的大众奢侈品购买者的不断光顾,我们认为,这种单一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奢侈品公司必须认识到,他们迎合的是某一特定的客户群,应该强调自身品牌的稀缺性和专属性,可能的做法包括宣扬品牌的传统和历史、产品起源以及产品工艺,等等。

销售策略也能培育客户忠诚度。对于一个最佳客户占据销售额20%至45%的行业而言,销售策略尤为关键。譬如,可以通过减少供应量使客户产生不马上购买就可能错过在售商品的紧迫感。私人销售、限时供应和仅限获邀者参加的活动,均可营造出一种专属的气氛。但与此同时,奢侈品公司也不能脱离根本,必须关注在销商品的成本。或许可利用衰退期提供的契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重新洽谈合约,并设法削减人力成本。对于奢侈品公司而言,人力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比非奢侈品公司要高出很多。

有一件事是相当肯定的:日本奢侈品市场近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的终结。对于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以及销售渠道和竞争格局的发展变化,奢侈品公司必须预事在先,并采取行动应对。拥有调整品牌定位、产品供应和分销策略的灵活性至关重要。

尽管当前环境动荡,但日本无疑仍将是一个巨大而重要的奢侈品市场。不过,它也将成为一个竞争更激烈的市场。能够培养现有客户的忠诚度、融入并赢得新生代客户、高效运营且成功盈利的企业,将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反之,则会落败。

本文译自: “Japan's luxury shoppers move on”

作者简介:
Brian Salsberg是麦肯锡东京分公司董事。
(作者谨向为本文作出贡献的 Yuval Atsmon 和 Hiro Yamanashi 致谢。)

注释:
6《2009日本进口高档配饰市场》(Luxury Import Accessories Market in Japan 2009),矢野经济研究所,2009年4月。数据基于2009年8月31日汇率。
7这些数字源自相关公司网站并覆盖整个品牌(例如,Burberry 包括其仅限日本的 Blue Label 门店),包括工厂直销店和免税店。

草原沙漠化 肯亞、內蒙「乾」苦

來源:中國時報 / 黃麗如/專題報導 2009/09/05

夏天,本是水草豐美的季節。東非數百萬動物從坦尚尼亞走到肯亞草原覓食,蒙古牧民本應開心慶祝草豐水美,但如今草原已變了調,地球暖化讓聯合國對肯亞的生態環境發出警告,內蒙草原的沙漠化更讓牧民無草可牧。 本報記者特別參與地球上兩場重要的草原盛會,一是東非動物大遷徙、二是蒙古人的那達慕賽會,目睹「地球發燒,知名草原恐將消失」的人類重大警訊與國際搶救努力,提供關心生態的國人共同省思。

每年七月到十月,上百萬隻牛羚、斑馬,從坦尚尼亞一路走到肯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覓食。這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哺乳類遷徙活動恐成絕響,因為馬賽馬拉的草原一年比一年乾枯、草原面積一再縮小。肯亞生態專家甚至大膽預估,若水源問題不解決,在馬賽馬拉一帶生活的代表性部族馬賽人恐在四十年內消失。

馬賽人恐會在四十年內絕跡今年馬賽馬拉最重要的水源馬拉河嚴重乾枯,過去盛夏會看到牛羚躍河大遷徙的驚心動魄場面已經不再,只能看到牛羚、斑馬像洗腳一樣走過河床。這十年來,每到遷徙季節都會來馬賽馬拉十次以上的司機史蒂夫說:「馬拉河的源頭茂山(Mau Mountain)無法涵養水份,已經成了枯山。一旦馬拉河水源斷絕,影響的還包括坦尚尼亞的賽倫蓋提(Seregeti)大草原,想要看到那麼多動物越來越難。」不只馬賽馬拉保護區生態告急,位在肯亞北半球的薩布魯(Samburu)向來以特有品種的長頸鹿、斑馬聞名,動物狀況非常豐富,今年也為乾旱所苦。根據野生動物局統計,今年六月在薩布魯死了三十七頭大象,多半因極度乾旱缺少食物而亡。

記者八月上旬走訪薩布魯時,國家公園內原本的河流竟已經成了塵土飛揚的河床,只見一群象群以象牙用力的敲擊河床,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掘水。常年辦理深度動物之旅的「Run Wild」旅行社總經理提塔斯(Isaac Titus)說:「大象掘水是很反常的現象,至少在薩布魯很少見到!」象群掘出一小攤的地下水,鄰近的斑馬、飛羚紛紛到小水塘旁喝水,旱象讓動物不知道下一攤水塘在何處。

科爾沁不再風吹草低見牛羊無獨有偶,今年中國大陸北方也在鬧乾旱,原本草原肥美的內蒙古遭受無雨之苦。住在內蒙通遼市甘旗卡的白少軍說:「已經四十幾天沒下雨,農地的作物都快乾枯,今年的冬天不曉得要怎麼儲存糧食!」通遼市周邊的科爾沁「草原」已經成了一個傳奇,現在當地人都稱這裡是科爾沁沙漠區。牧民韓雨說:「三、四十年前這裡真的是及膝的草原,一般人對蒙古『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想像就是這裡啊!」暖化再加上過度放牧,讓這片離東北很近的草原一年比一年縮小,現在已經變成一片細沙,牧民的牲畜沒地方吃草,只好一一改行,幾千年來的遊牧民族,恐也成為傳說。日本遊客福田先生戲稱:「這是離日本最近的沙漠區。」草原的沙漠化讓沙塵暴的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不只把北京變成沙城,還會殃及日本、台灣。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慢城哲學

人們想「越活越回去」嗎?!西方世界率先發起,在導致全人類總動員的幾乎耗盡地球資源時,終於有了領悟?只是開發中國家欲罷不能,想停也停不了手吧!

「慢城哲學」?又一新的雅痞文化。

- by Eve


慢城哲學----另一種生活態度(李常生整理)

新城市哲學「慢城」正興起

摘錄自2007 年10 月4 日聯合報歐洲報導

新的城市哲學悄悄在歐洲一些小城裡誕生,這套哲學叫做「慢」。繼多年在義大利發起的慢食文化(slow food)後,慢城運動(citta slow)也逐漸興起。

慢城運動是慢食主義的發揚光大,發源地仍然在義大利,目前當地已有42 個城市宣稱是慢城,而全歐洲境內,包括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瑞士已有數十幾個城市加入,甚至在遠東的日本及韓國也有慢城,德國境內則有6 個慢城。歐洲的慢城多半是中古世紀的小城,人口只有幾萬人之譜。

要成為慢城並不容易,首先城內不能停車,沒有交通,只有行人徒步區,再者,城內不能賣速食,包括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和超市都應禁止,再者城內也沒有霓虹燈,且周四和周日店面都不營業。這一切都是為了回歸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速度,同時卻保留現代文明的特色。反汙染、反噪音、反量化之餘,支持都市綠化,支持風力發電,支持小型農作有機經營,及保留地方特色,譬如在義大利長期以來漫長的午睡傳統,又譬如支持以山城傳統蜜蜂色灰色料粉刷房屋,在慢城的學校午餐供應的都是當地有機食物。

有條件地反全球化,說穿了,這套慢慢來或慢慢吃的哲學其實是反全球化運動的延伸。但並非所有全球化或現代用品或策略都該被揚棄,著名慢城奧維亞托(Orvieto)市長齊米奇便說,慢城不反對使用網路,也不反對以網路做為行銷通路,齊米奇說,慢城主義者將改造現在的觀光產業和農業甚至一般商店經營方式。

車不入城,人潮反多。齊米奇是慢食主義發起人之一,他一本慢的哲理,排斥速食和連鎖店,在奧維亞托,店鋪開始賣傳統地方特色的東西,如有機香腸、手工巧克力,甚至一些獨立少量製的起司,令商家驚訝的是,生意愈來愈好,觀光客購買量大增。

「慢城」哲學,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李常生Taipei 11/6/2007

沒有汽車、沒有連鎖店、沒有霓虹燈

慢城內不能行駛汽車,只有行人徒步區。城內不能賣速食,包括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和超市都應禁止,城內不准有霓虹燈,平常週四和周日店面都不營業。慢城保留現代文明的特色,但是回歸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速度。慢城支持都市綠化、風力發電以及小型農作有機經營,慢城保留地方特色,比如支持以山城傳統蜜蜂色灰色料粉刷房屋,慢城反污染、反噪音、反量化。慢城不反對使用網路,也不反對以網路做為行銷通路。一般店鋪開始賣傳統地方特色的東西,如有機香腸、手工巧克力,甚至一些獨立少量製作的起司。慢城和一般定義下的「甜蜜生活」的境界就十分接近。慢城主義其實是一種品味主義。沒有品味便沒有生活質感。慢城主義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一種訴求。

慢慢來,享受生活,否則你急什麼?

中國人喜歡講「請慢用」,其實是一種很高境界的生活哲學,台灣住在像台北這種大城市裡生活其實是很緊張的,早上大家搭捷運去上班,擠得像沙丁魚一樣,下班時同樣再擠一次。中午得匆匆忙忙的吃個午餐,又要準備上班。白天上班,晚上與假日還得加班,公司的壓力與上司的壓力都可能讓你透不過氣來。

街上到處是汽車與喇叭聲,人潮洶湧。餐廳都是連鎖的速食店或台式自助餐與買便當吃,食物中不是放了一堆農藥,就是放了好幾層的防腐劑。到了晚上,大家上酒廊、下館子,聽高分貝的音樂,看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每個人愈來愈胖,年少得病的人愈來愈多,有憂鬱症的人也是飛速增加。

追男女朋友、結婚、買房子、買汽車、繳貸款,還得怕失業,也怕自己的另一半有外遇,碰到物價高漲,老闆也不加薪,每天生活緊張兮兮的。

大家都忘了,其實生活是一種享受。否則每天急來急去的,到最後,除了讓自己的身體容易變壞,家庭容易失和以外,過著這種緊張的生活,又會有什麼收獲。

台灣還沒有出現「慢城」

台灣的一些鄉村,特別是原住民山村,生活的步調也是比較慢的,雖然也比較沒有那麼富有,但是生活卻是比城市的人要快樂。在歐洲「慢城」都變成了觀光區,住在慢城的人也可以作觀光生意,照樣可以賺錢,而大家的生活則是幽閒度日、享樂生活。在台灣,可惜還是沒有人開始推動這個「慢城」的觀念,是有點可惜。

上回報紙提到一位在新竹科學園區當工程師的年輕人,辭職,將大樓公寓房子賣掉,然後到頭份鄉下買一棟別墅,再以開計程車為生。仔細算過,房款會提前繳完,每個月可用與可存的錢比在科學園區上班還要好,上班時間少,也沒有什麼工作壓力。這也是一種選擇,另外一種慢步調的生活選擇。大部份的人不敢、也沒有勇氣去過這樣的日子。因為大部份人所追求的還是名利及無意義的「享樂主義」。

文獻參考
註1:聯合報,2007.10.03 02:31 am

慢城运动:引领城市生活新潮流
日期:2008-09-05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世界日新月异,效率和速度裹挟着我们不断奔波,过劳死、职业病的阴影如瘟疫降临,我们的灵魂已跟不上身体的步伐……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已经让许多人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行反思。他们开始倡导一种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这种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进而形成一股新潮流。

意大利的奥维托市是“慢城运动"的先驱,在那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生活的品质,倡导“慢食运动"、“慢城运动"和“慢活运动",主张让生活节奏回归自然,该快则快,能慢则慢,透过适当而正确的速度享受生活,使生命更有品质和尊严。

在奥维托,你很少看到有汽车驶入市中心,也看不到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快餐店和沃尔玛那样的超级市场。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有的还在有意慢吞吞地横穿马路。如果你在其中开着一辆车行进,就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慢城"奥维托试图保持其源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结构,同时也加入一些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现代科学成果。尽管具有显而易见的怀旧之情,但是他们并不排斥现代技术和工艺。电车缓慢而又安静地行驶在建造于中世纪的道路上,城市的居民使用互联网与朋友们交流生活的闲适甜美,城市的管理者也利用网络与其它城市的同僚分享管理城市的宝贵经验。如果你在街道上停车时长超出规定,不管是一分钟还是一整天,你都会被电子眼记录下来,并且会收到一张罚单。

“慢城运动"提出的全新城市模式,代表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在那些被贴上“慢城"标签的小城市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散步,有更多的绿地用于休闲,有更便利的商业用于娱乐和享受,有更多的广场用于交流。街道两旁那些不美观的广告牌、霓虹灯都被拆除,小汽车也被禁止进入旧城区的某些街道,车速被严格限制在每小时20 公里,并且禁止鸣笛。城市环境清新,有着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家庭式的小型产业,其中包括贩售手工织布与肉品特产的商店,能占据街上最好的店面。医院与学校餐厅供应的都是以当地有机蔬果烹调的传统菜品。

也可以说,“慢城运动"不仅仅是将快速城市的步调放慢而已,而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人可以抗拒依赖时钟与凡事求快的压力。在那里,你有权利放松、思考、思索有关生命的问题。你不会被困在现代世界的速度风暴中,不会只是上车、上班然后赶着回家,你可以有时间慢慢走路,和街上行人招呼闲谈,享受一份悠闲自在。

如今,“慢城运动"已经从风景如画的意大利基安蒂山区扩展到世界范围。迄今为止,共有65 个城镇加入了此项运动,遍及英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挪威等多个国家。“慢城运动"已经形成一个国际网络,在这里,不同城市之间可以交流它们关于建设慢城的理念和经典案例。而每个慢城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去实践慢城哲学。比如,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小城齐亚维那,人们成功地保护了一些濒临失传的烹饪方法。最有名的是一种被称作Violino的熏羊腿,经过在当地独特山洞中进行风干之后,这种羊腿便成为了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美味。

“慢城理念"并不是简单地以牺牲效益换取舒适生活,在有的地方,它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提高生活质量。在布拉市,慢城模式带来了极佳的经济效益,失业率下降到5%,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悠闲的餐饮,恬然的氛围引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游业又拉动了商业发展,零售额每年以15%的速度上升。

高速度、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使人们疲惫不堪,许多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寻求和缓、安逸的生活步调。如果你也曾被快节奏、急匆匆的都市生活累得精疲力竭,不妨尝试一下放慢生活的脚步,放下压力,放宽心情,这也许会让许多平日不甚注意的琐碎事情充满惊喜与情调:下班后悠闲地走进厨房,为自己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晚饭后到街边的小书店,喝着咖啡、和店主辩论一番,然后选本心仪的旧书回家享受;周末的时候与家人一起骑车到郊外,于草木间漫步,重新享用新鲜空气、鸟语虫鸣、花香绿荫……找到自己快乐的生活步调,寻求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境界,真正的回归到生活本质,重启对生活和自我的重视。

慢城市,慢慢住
http://www.slowtown.cn/

城市化越来越快的今天,城市的密度越来越大,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工业、高楼大厦包围,噪音取代了本来宁静的生活环境,空气污染破坏了平衡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发展使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小,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太多传统的文化被现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城市和城市之间正变得越来越缺乏个性,人和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亲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留给自己的休闲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为此意大利的只有1.5 万人的小城市布拉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提出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一种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使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更会把一种规律而且健康的幸福生活带给每一个人,这就是“慢城“模式。

在慢城,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散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休闲,有更便利的商业供人们娱乐和享受,有更多的广场供人们交流,此外他们还提倡拆除不美观的广告牌、霓虹灯,城市电线,并限制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和禁止汽车鸣笛,提倡融洽的邻里交流,希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家人和子女的教育。为提倡这种城市模式,欧洲专门成立了慢城组织,并对申请加入的城市进行评选,获准慢城称号的宁静小城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在于一只蜗牛的形象标志,为了保住慢城的称号,他们还必须定期接受慢城组织监督员的检查。

目前这一新的城市模式迅速得到意大利众多城市的认同,并在意大利32 个城市中开始推行,现在这一城市模式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澳大利亚的许多城市及日本的部分城市也开始纷纷申请加入慢城模式。

最近,英格兰的Aylsham 成为英国第二个加入“慢城市国际协会"的小镇。它的市长说“全球化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抹杀了每个城市的特点,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变得越来越像,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和历史,Aylsham 应该变成一个慢城市"。

要成为一个慢城市,必须以下面七个准则为终身奋斗目标——
  1. 慢城市的人口总数应该不超过5 万人。
  2. 慢城市运动的“蜗牛"标识必须在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尽可能多的私人设施上张贴,以直观形式主义倡导“慢生活"理念。
  3. 慢城市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20 公里/小时是汽车在城市街道行驶时的最高速度。
  4. 慢城市必须有一个噪声管理系统,广告牌和霓虹灯能
  5. 慢城市必须有一套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6. 慢城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保证城市的个性,特别是那些本土化和具有地区象征性的产品。
  7. 慢城市必须定期接受“慢城市国际协会"的检查,以保证上述指标被严格执行。
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真的能够做到这些限制城市膨胀的措施,但是,有人正在积极尝试,这至少是一个好消息。毕竟,谁不想生活在一个没有霓虹灯、没有噪音、没有堵车、没有废气的人间天堂呢?

慢城不是城

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种新城市生活模式。

它代表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更优雅、闲适、从容。

城的概念,最早源于意大利北部小城布拉城郊的慢餐文化;

慢城的概念正逐渐演绎为一种生活的主张:“慢生活主张"是世界各国众多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目标。是将欧洲人的生活态度,视作生活风格的样板,认为那里的人崇尚自然主义,生活节奏不那么紧张,比较容易写意、悠闲。

“慢"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积极的休闲,劝慰人们要主动给自己放松、调节、思考的时间,尝试“放轻松"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是当盲目的大多数被不断加码的“快"要求并催眠的时候,少数清醒者保有的快乐人生的能力,是一种综合了明确的方向感、超然的定力、聪明的游刃有余的能力。

在中国,“慢生活"是保护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提倡和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谁敢说这不是小有成就之后的精英阶层渴求的生活?“慢"的贵族风范,令“快"只能望其项背;“慢"的高级层次,令“快"仰视它也对不上话。“慢"所创造的生活高品质,需要你慢慢地体会,直到离不开。

“慢"的本质在于珍视健康

德国著名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因此,“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谈到这股潮能流时,著名养生大师洪昭光教授认为,“慢"能从几个方面改善人们的健康。

首先是心理的健康。根据欧洲健康协会的调查,忧郁症已经成为继癌症和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并且发病年龄在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正是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中、没有人可以倾诉烦恼、生活不规律且节奏太快。洪教授认为,人一旦慢下来,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品味生活,丰富阅历,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其次就是生理的健康。心理学家瓦格纳·林克指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洪教授表示,慢下来,带来的是压力的降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

其三,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林克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正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改善生活、促进健康的好办法。

慢不支持“懒"

美国休斯敦儿童医院的一位医生在谈到“慢生活"时表示: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慢下来,很快就会被取代。他的意见,正是很多人对“慢生活"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种想法,著名的“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这种“平衡"的哲学思想,欧洲人很早就提出过。1883 年,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出了一本名为《懒惰的权利》的书,认为只有劳逸结合才利己利人。挪威作家耳克森的《瞬间独裁者》更是深刻地批判了高速发展带给人类社会在和个人生活的负面作用,强调人们应该千变万化的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平衡。

这些名家的意见核心,其实都是“平衡"。洪教授认为,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事业心和平常心,这道杠杆一定要把握好。他指出,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慢"我们还没法照搬。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不走极端的生活理念和让心“慢"下来的生活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年的开头做个计划,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每个月争取去郊外走一走,和老朋友、老同学聚一次。接着,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睡觉、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每一天,中午挤20 分钟时间睡个觉;尽量按时下班,买菜回家去慢慢做、慢少看电视,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散步的话,就不要犹豫。

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宽容谦让不窝囊",满足了这样的目标,才能拥有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

Don't spoil me; I know quite well that I ought not to have all that I ask for, I'm only testing you...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Don't be afraid to be firm with me; it makes me feel more secure...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Don't make me feel smaller than I am; it only makes me behave stupidly 'big'...
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Don't let me form bad habits; I have to rely on you to detect them at an early age...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Don't correct me in front of other people if you can help it; I'll take much more notice if you talk quietly to me in private...
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Don't make me feel that my mistakes are sins; it upsets my sense of values...
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Don't overprotect me from consequences; I need to learn the painful way sometimes...
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Don't be too upset when I say "I hate you"; it isn't you I hate but your power to thwart me...
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Don't nag; if you do, I shall have to protect myself by ignoring you...
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Don't take too much notice of my small ailments; sometimes they just get me the attention I need...
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Don't make rash promises; remember that I feel badly let down when promises are broken...
別在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Don't forget that I cannot explain myself as well as I should like; that is why I'm not always accurate...
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Don't tax my honesty too much; I am easily frightened into telling lies...
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Don't put me off when I ask questions; if you do, you will find that I stop asking and seek my information elsewhere...
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尋求答案。

Don't be inconsistent; that completely confuses me and makes me lose faith in you...
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Don't tell me my fears are silly; they are terribly real to me and you do much to reassure me if you try to understand...
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Don't ever suggest that you are perfect or infailable; it gives me too great a shock when I discover that you are neither...
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Don't ever think it is beneath you to apologise to me; an honest apology makes me feel surprisingly warm to you...
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Don't forget I love experimenting; I can't grow without it so please put up with it...
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Don't forget how quickly I'm growing up; it must be very difficult for you to keep pace with me but please try...
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Don't forget that I can't thrive without lots of understanding love; but I don't need to tell you that, do I...?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Treat me the way you do your friends, then I will be your friend too...
Remember I learn more from a model than a critic.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crocs鞋鉴定方法(转)

Crocs的售價不算天價,但它陸續為女性族群推出的Prima、Malindi、Olivia,新款的Lily LJ Plaid、Havana...都讓人心動,幫二個女兒注意的Gabby、Mary Jane、Mackenzie、Powder、Nanook、Alice...又都好愛,就這麼買著買著,荷包大失血呀!

終於,昧著良心,為了省錢,冒險上『露天拍賣』千挑萬選了一位Crocs賣家。這位賣家的售價約台灣官價的六折左右,既然Crocs特賣會能將產品價格壓到三折上下,我想網拍的正品賣家應該還是有可觀利潤的。

不過,台灣(www.crocs.com.tw)及美國官網(www.crocs.com)正舉辦特賣,款式及顏色都不齊全,若興趣購買可登入瞧瞧,若款式及顏色都喜歡,尺寸又剛好適合,那真是相當幸運喔!我發現美國Crocs正式售價比台灣便宜許多,為什麼呢?!

為了增加些辦識真伪品的功力,上網做了些功課,轉刊如下。

- by eve
深圳某台资厂做为 CROCS BEACH 的代工商人,去年 8 月 将 BEACH 的生产线 转往惠州生产,去年 12 月以后 BEACH 几乎没有国内定单,大定单转往 CROCS 的墨西哥工厂 !国内 BEACH 的代工厂,在 4月中旬初,还发生大罢工,因为没有定单,工人一个月拿最低工资在休假,这种休假已经快小半年了哈哈,深圳某区劳动局长都亲自出面了。

市场的强烈需求,国内造假应运而生。这种假鞋从外观是看不出区别的(哈哈,这里涉及盗窃案件,反正代工厂是不会去做这些违法的事的,代工厂的老板都是几亿身家,不会为小钱去以身试法的),区别只有材料的 !正品的 CROCS 材料是EVA+橡胶,这种材料的大规模使用的制鞋公司只有两家 ,一是 ASICS,二是 CROCS,门槛很高的!这种材料的特点,耐用,表面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有粘滞感,不了解这种感觉,去摸一下蜡烛吧!而且正品鞋看起来也比较粗糙,可以看到鞋子内侧有很多清楚的小坑坑洼洼的!

补充5月10号:正品的 CROCS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了鞋油的情况,就是上面所所,一种是就是从工厂出来没有上油的情况,这种鞋子表面也会比较光滑,但是是磨砂的那种光滑,而不是镜面的那种光滑,如果已经穿旧了的鞋子摸鞋子内侧基本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仿的CROCS虽然外观没有什么缺陷,但是材料是用纯 EVA 做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的,类似摸在镜面上的感觉,看起来表面也很光滑,是不是很奇怪,正品的表面比假鞋还粗糙,看起来外观比正品还好! 这样失去了 CROCS 材料优良的物理性能!

补充5月10号:如果大家没有摸 EVA 的感觉,可以去摸一下国产的跑鞋比如361 度,网布运动鞋中底(就是鞋底上中间白白的那部分)基本是射出 EVA 底,摸一下光滑没有皱纹的地方,感觉类似的!其实还可以参考的鞋子ANTA 最低档的网布鞋,定价好象是 239 的那种,找挂花的部分摸一下的!还有 LN 的天羽,李宁 200 多的篮球鞋,以及 ADIDAS 低档的网球鞋,篮球鞋,找那种光滑的地方摸一下,就可以对照了,当然篮球鞋的底会硬一点。如果还不懂,就去专门问店员,一次磨斗底(鞋业名词叫 MD底或者射出EVA或者 inject EVA,这里只是给一个近似的读音,因为专卖店都这么叫的),反正低档的运动鞋一般都用这个材料的的鞋子就OK啦!

是不是很奇怪?原来粗糙也是一门学问 !哈哈!

鞋面,如果用四大美女来形容 CROCS 的鞋子的话,那么杨贵妃 是一个合适的形容,去过专卖店的朋友一定会发现的。 CROCS 正品的鞋子显得很丰满,简单形容一下,你把 CROCS BEACH 的鞋底轻轻贴在墙上,放在让眼睛能够水平看到 鞋头的地方,你会方面 CROCS BEACH 的鞋面 几乎 盖住整个鞋子,就是说你只能看少少 那个鞋子四周边缘那一圈有点点的地方,而假鞋显得鞋面比较小,几乎能看到大部分周围有小点点的地方,特别是大脚指那个地方,正品的鞋面似乎还要比鞋底大一点的,你只能看到鞋面的突起,而假鞋显得鞋底大一些,你能轻松看到鞋底突起的!

关于后跟,我稍后会做详细解释的!今年早期出的假鞋子,后跟有问题,后来的假鞋不存在这个问题。

补充[5月10号]后跟的简单测试方法:将鞋子平放在水平的地面上,让后跟接触墙壁,如果鞋子后跟上下部分类似平行紧贴墙壁,那种基本通过判断,如果鞋子后跟上部接触墙面,而下部不能够跟墙壁接触,基本这对鞋就是假的了。

关于看鞋扣,也有一些技巧,正品的鞋扣我们看到白色实际是 淡淡的乳黄色,背景黑色是亚光 ! 仿鞋的扣子从外形已经看不到区别的。但是我们看到白色的部分是纯白,黑色不是亚光的,可以反光!

补充[5月10号]:关于新鞋子气味的问题,新鞋子一定是有气味的。但是如果露天放置的鞋子,放在密闭的环境里面,拿出来还有很浓的气味,那么品质非常担忧的。

回头我有时间会做详细解释的。

稍后我会找一个相册详细说明假鞋的说明的!

我的这篇文章已经得罪了很多 TAOBAO 的卖家,已经有人开始抗议了...不过我会坚持写下去的...希望大家多鼓励,现在的 CROCS , 四钻五钻还是皇冠已经没有足够的证实意义,简单说,你可以去 TAOBAO 看看,几乎大部门的卖 有几个颜色的 BEACH 码数,吊牌挂钩都非常齐全的...如果去年有购买经验的买家就知道,去年的 CROCS 比今年的 CROCS 明显贵,一个越来越火暴的品牌,价格居然越卖越低,其他的大家可以自己考虑的!

近期 BEACH 款,CAYMAN 还有 大小disney 降价优惠的消息越来越多,恭喜大家买好穿好,哈哈哈哈哈

正板CROCS是天然树脂的, 卡骆驰(Crocs)是美国的鞋业公司,创立於2002年,到2006年的夏天,公司才正式上市。主要生产运动休闲凉鞋,最大的卖点就是轻便、耐穿、防水。公司的创办人因为喜爱鳄鱼(CROCODILE),因此把品牌命名为鳄鱼的缩写(CROCS),而鞋子的形状还设计成鳄鱼开口的各式休闲鞋。这种貌似鳄鱼的凉鞋已经成为是「流行」以及「时尚」的代名词了。在英国还一度因抢购而缺货。

卡骆驰的鞋最初是为了玩水上活动的人,设计「一双可以防水、防滑且不会在船板上采出鞋痕」的鞋子。鞋子是用一种天然树胶,使用特殊专利制造而成,且一举成名。上市後受到美国明星们的青睐,并开始风行世界各地,行销全球40个市场目前一个月有有四百万双的制造额,光是去年的收益就有三亿五千四百万美元。

2004年「美国人体工学协会」甚至宣称,穿卡骆驰鞋较赤脚站立,可以省下62.6%的力气。2007年6月8日,这个鞋子获得英国品牌服饰协会(Drapers Footwear Awards, U.K.)所颁发的金奖,理由是可以减轻重量。

2007年6月22日华盛顿邮报报导,美国总统布希赶上夏天穿凉鞋的风潮,而他脚上搭配着黑色短袜的运动休闲凉鞋正是「Crocs (卡骆驰)」牌的凉鞋。这新闻也令这个品牌意外的得到广告效果,也就是如此,在台湾不少媒体也称之为「布希鞋」。绿营人士为捧美入联,游行中穿此鞋为号召。也有卖场称之为「园丁鞋」。

【判断 CROCS 真假的一些辅助标准,出现下列之一,肯定有假货!
  1. BEACH 色多码全,假货可以做到 20 个颜色 !BEACH 的换代产品是 BAYA。
  2. 金色 malindi ,如果有吊牌,铁假!没吊牌,可能为真,中间产品!
  3. 波浪海绵宝宝,水母海绵宝宝是重灾区!
  4. MINNIE JANE 色多码全是重灾区 !
  5. OLIVIA 色多码全是重灾区,工厂定单完成很早,现在一直少货! 简单的判断方法,手摩擦鞋底,真鞋有点硬扎手,假鞋很软! 假的金色 LOGO 与 鞋子颜色不一致,LOGO 是真的,鞋子是假的,假的调色调不好!
  6. 圣克 假多真少!
  7. OFF ROAD 几乎全假,东莞一个收鞋的朋友同我说,今年出来 2 对 OFF ROAD 被他全收到了,敢在同行面前吹这个牛皮,至少应该不会是一个太大的泡泡的! 2对鞋,好可怜的!
  8. MALINDI 假货有两种,一家是 08年版本,鞋底 CROCS 字偏肥,鞋子软,一家是 09年版,鞋底CROCS 改进了,偏瘦,但是字明显偏深的,鞋偏硬! 枚红,豹纹定单都很少,特别是豹纹,造假一天1000 对的速度都赶不上需求的!有吊牌的基本全是假货!
  9. 新真木 BEACH ,几乎全为假,上货速度比工厂发货速度还快的,三月份假货就出来了 !正品我前几天拿到一对,注胶点在鞋子的顶部,应该大批都是如此,可能 CROCS 公司已经注意到这个,修改了模具!
  10. 凡是有无纺袋赠送,几乎可以认为是假货!
  11. 高尔夫款几乎全部为假的。
  12. 沙沙蕊有福建出的假货!
  13. BAYA 色多码全,一定全假的!工厂定单不多!
  14. 折扣,明明专卖热卖的款,补货都补不到,偏便网络上不断的专柜正品!
CROCS 的一些穿着常识:
  1. 汗脚,捂脚,我在广东 11月份穿 BEACH,依旧汗脚,正常 !
  2. 防臭,真正脚臭的人一样臭的!
  3. 防滑,正品在湿滑的瓷砖地面走 OK 的!我测试过在 1/2 水,1/2 油的瓷砖地面测试,OK,当然是齿轮没磨损的情况下!
  4. 齿印的清晰度: 假的比真的一般更清晰,正品含有橡胶成分,很容易脱离模具出问题,字迹不清晰正常,很多地方象被啃了一口的!假的一般是字体比较肥的!
  5. 吊牌,有吊牌的货 一般要注意了,一般热卖的货有吊牌几乎全假的,假货现在基本由一个吊牌象5个吊牌靠齐的,部门使用的是原厂的吊牌挂钩的。
  6. 价格,凡是说专柜正品的,价格比专柜进货价格低(零售价格 5 折)的一般全假的!
  7. 凡是专柜热卖的的货,TAOBAO 6,7 折出售,标记为专柜正品,肯定是假,具体道理自己想!
  8. 所谓的挂钩不能折断的就是真的,这个是个笑话,不过有历史原因的,除了最开初的假货挂钩可以折断,现在的假货基本不存在目前问题的!
  9. 手感,假货比较细腻,正品粗糙!
  10. 扣子的方向,这个没绝对标准,作为判断真假的标准简直可笑的!
总结:本人接触 CROCS 5年,离深圳工厂近,对假货情况也比较熟悉的!91 上也有人买过本人的鞋子,有意见的也有的,不过讲道理总是说不过去的!

假货的第一特征是:数量,没有数量,造假的成本会高的惊人的,如果只造一对,应该
比一对金子做的 CROCS 便宜不了多少的!

用一个 造假的朋友说:一开机台,不做 1 万对,没什么钱赚的!~~~~~~~~~~~转】

http://www.xici.net/u13004530/p1.htm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山西煤老板变迁记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苏琦 2009-09-10

当下对煤老板们的收编颇有大快人心的感觉。

因为很久以来煤老板们不自由地就被贴上了许许多多的负面标签:他们腐败了官场,通过拉拢腐蚀官员获取非法开采国家矿产的资格;他们败坏了人心,大手笔购买悍马,歌厅大把撒钱,甚至一度把山西太原打造成了性产业之都,种种声色犬马的生活,强化了人们认为其财不义的观感;他们哄抬了物价,一掷万金整层购买的豪奢,令那些望楼兴叹的媒体愤青们至今仍将其锁定为房价飙升的罪魁祸首;此外,他们还是罔顾人命的“刽子手”和恶生态环境的“投毒”分子……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忘了这些煤老板们当初是怎么“混”进煤炭领域的。

事实上,在故事的初始阶段,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下,如果没有政策的允许和鼓励,仅仅靠“腐蚀拉拢”干部是无法进入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性行业的,况且经过那么多年的计划经济,当时也没有人手里会有足够的银子来发动所谓的“银弹攻势”。

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对山西煤炭能源发展的基本策略是 “有水快流”,鼓励中央、地方、集体、个体一起上。放开的政策导致从1981到1985年间山西乡镇企业年增长39.7%,村与村以下企业数目高于全国平均2至3个百分点。这几乎颠覆了人们所熟知的乡镇企业一律发端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固有认知。

在这波煤炭开发的热潮中,不少温州小老板的建筑队来到山西,参与了不少矿井的施工建设,这为他们后来大规模参与山西煤炭开发打下了伏笔。从1980年代起,煤老板们的命运就与“官”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随着政经情势的流变而屡屡成为牺牲品。

经过近1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随着煤炭产量的节节提升,大约到1987年,山西煤炭产量开始超过火车的运量,第一波山西的煤炭行情开始回落。

当煤炭产能超过运能之后,压缩限产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乡镇煤矿由于身份所限一直是压缩限产的首选对象。除去硬性的压缩限产之外,由于运力紧张,它们在运输方面也遭遇了歧视性待遇。此前国家虽然在煤炭开发上采取了鼓励中央、地方、集体、个体一起上方针,但在运输上却实行先国统(国家统配煤矿)、后军矿,然后才考虑地方的政策。这导致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令情形更为恶化的是,国有重点煤矿(即统配煤矿)可以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管理,但山西全省地方国有与乡镇煤矿,只有依靠省煤运公司代表他们参加全国订货会议。大部分地方煤矿与全部乡镇煤矿都依靠铁路集运站装车外调煤炭,一个集运站辐射多少煤矿,一列车装谁的煤,装了多少,煤炭企业无从知道。在此等情形之下,各煤矿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对多少煤能够运出去,什么时候能够运出去,并无基本概念,生产与销售实际上的脱节,加剧了地方煤炭的积压。这可谓山西煤老板们经历的第一个寒冬。

到6年后的1993年,煤炭价格开始放开,价格双轨制,计划外的煤炭市场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带动之下,中国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诞生于那个时节的民营企业多半要到计划外市场寻觅煤炭。煤老板们迎来了又一春。

好景不长,曾经制约煤老板们发展的瓶颈再次出现,运力不足再次成为晋煤外运的致命制约,而民营煤炭企业也再次顺理成章要为大局做牺牲“小我”。针对运力严重紧张的情境,山西当时的基本策略是以销以运定产,多生产则被罚款——山西省人民政府1995年9号文件规定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总量”,规定指出,“对产销率低于98%的统配煤矿每超产1吨煤,省煤炭厅(局)扣减工资总额吨煤5元;地方煤矿以地市进行考核,对产销率低于98%的地市每超产1吨煤,省计委减少返还地市的能源基地建设基金吨煤5元。同时,对超合同计划生产的煤矿,有关银行不予安排流动资金贷款。”

在当时的情势下,能够拿到运输指标的人自然成为这个行当最有势力者,“跑车皮”成为最为牟利的行当。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少山西煤老板真正的第一桶金反而不是来自开采领域,而是来自流通领域。

接下来,由于受宏观调控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煤老板们也再次进入了一段蛰伏期。

面对静寂的煤炭行业,山西各级主政者们出于财政吃紧普遍陷入了焦虑之中,各项招徕民营资本进入煤炭领域的优惠措施相继出台。而作为激励措施的一种,当时也规定招商引资有所成的官员可以在相关煤矿中拥有若干股份,因此,后来广为世人所诟病的民煤官股的局面也并非完全是煤老板主动“报效”所致,而有着其历史的政经根源。

从2001年开始,随着煤炭价格由历史低谷逐渐走向复苏,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的民间资本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大量民资涌入煤炭行业,数以万计的投资客开始涉足政府煤炭市场,这其中来自温州的煤老板成为颇令人瞩目的一群人。一方面是过去就熟悉煤炭,此次前来属于轻车熟路,另一方面是随着沿海地区环保力度的加大,不少温州小老板所从事的行业成为整肃的对象,又挤出了不少资金前来投资。但不管个中具体缘由如何,由于温州人“炒”名在外,人们大多将其投资煤炭行业的举动定性为“炒”楼之余的“炒”煤,无形中赋予了其一层原罪色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煤炭财富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伴随而生的是身价过亿的煤老板群体。后面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了。

7年后,2008年9月2日,山西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煤企整合被提上日程。按照山西省重组规划,重组完成后,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缩减成100个左右。对现有民营煤矿实行国有控股,将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个年生产能力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煤老板们自然难以口服心服——“最初投资煤炭行业,也是看准了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无偿开采的政策优势才去做的。”;“煤炭有那么好搞吗,并不是只有煤管部门和安监部门是直接管我们的。其余的如电力、自来水、公路、国税、地税、煤运每一个部门都可以约束你,若想正常经营,这些部门必须都打通好关系,不然今天断电、明天停水,搞的你根本没有办法生产。”;“整合到大集团之后,每生产一吨煤的成本会大大提高,原本30个人就可以经营的煤矿,一旦入了大集团管理,人手就会大大增加,无形中支出便会成倍提高。这样算下来,利润十分微薄,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投资开始赚钱?”

凡此种种,都是眼下煤老板们面对媒体时的经典台词。然而形格势禁,他们的退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煤老板”这个词注定将进入历史。接下来的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是,煤老板们的陈年往事及其非完美谢幕,将怎样改写我们对中国改革历程的认知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银行家凭什么领取巨额奖金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2009-09-08

保守党人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肯定是对的。英国政府应该对银行家的奖金设定上限。但是且慢,赫克托•桑特(Hector Sants)既然表示异议,称确定薪酬比例不是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他必定有其理由。英国及其它各国政治家试图在做不可能的事情。

影子内阁大臣奥斯本一直大声疾呼,反对目前仍由纳税人担保支持的金融机构重新发放膨胀的薪酬和奖金。这相当正确。各银行让社会其它部门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接受了政府的纾困后,它们又在走上过去的老路。

现在听一听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首席执行官桑特是怎么说的吧。桑特表示,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的作用,是防止影响稳定的金融机构支付过多奖金。政府新规将抑制短期冒险动机,确保巨额奖金池有充足的资本作后盾。

问题就在这里。政府的目的不是消除巨额薪酬,而是要确保这些薪酬有能力支付。桑特表示,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寻求运用社会或道德评判标准。如果从社会或其它角度出发,英国希望削减支付给金融服务业富豪们的奖励,那这是政治家们的问题。

这就是当前困境的症结所在。“更安全”的金融体系为大多数人确实认为过于膨胀的奖金支付留下了充足余地。这已经发生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巴克莱(Barclays)(规模较小)身上。

桑特的老板——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特纳勋爵(Lord Turner)更进一步。上周,特纳勋爵给争论中投下一枚炸弹。据《展望》(Prospect)杂志报道,在一次圆桌讨论期间,特纳勋爵一边想一边说道,奖金问题既是标,也是本。政策制定者需要问一些更基本性的问题:为何金融服务业会产生如此高额的利润?该行业是否发展得太大,超过了它对社会其它部门的有用性?

他临时得出的结论是可怕的。为行动而采取的行动——臃肿而空前复杂的批发金融市场的一个特点——只适合那些努力从企业中榨取巨额利润的人。“令人瞠目的”支付水平,度量的不是有效市场或个人才智,而是未能向小部分投资者提供巨额“租金”的市场。

不用说,这种直率使得一心想让业务回归从前状态的金融业倍感愤怒。摆脱亏损之后,银行家似乎感到,政治家或监管机构可能干涉他们管理自身事务,是对他们的冒犯。你几乎就要相信,银行是本轮经济危机的无辜受害者。

我们可以看出,特纳勋爵的分析为何会让他们感到担忧。市场受到操纵、机构及个人从对其它人没有多少用处的活动中获得巨额利润——这一命题切中了金融服务业精心构筑的神话的要害。

银行仍有自己的拥趸。带着其特有的尖锐,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宣称,特纳勋爵的观点是“一派胡言”。然后约翰逊又信口说道,必须允许银行家在伦敦金融城为所欲为,以免他们投向巴黎或法兰克福。虽然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正带头限制过高的奖金支付,那也没有关系。

特纳勋爵的论点可能并非所有方面都正确,不过我不明白他征收交易税的想法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但无论如何,他在促使分析避免流于表面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纳勋爵的观点是少数几个真正有智力分量的观点之一。前英国央行副行长约翰•吉弗爵士(Sir John Gieve)的观点也算一个。约翰爵士怀疑政策制定者能否设定金融服务业的最佳规模,但他提出,金融业可以受到与电信等其它公用事业类似形式的经济监管。

几乎其他所有人都回避了这些问题。即使是大声疾呼必须采取行动的奥斯本,也不愿直面特纳勋爵提出的问题。奥斯本错误地承诺将解散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将其职责移交给自满的英国央行(BoE)。

短短几个月前,每个人都认为,事情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了。唉,除非政策制定者已准备好严格审查金融服务业的结构、效率和效用,否则我们正在前往的地方就回到过去。

就在银行家藏匿今年的奖金的时候,他们也在押注,政治家和监管机构将屈服于保护伦敦“竞争性”的要求。我担心他们可能是对的。不过特纳勋爵至少提出了一项替代选择。银行到底为社会其它领域做出了什么贡献,以致他们应该享受如此巨额的利润?

译者/君悦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族群矛盾」大解析

來源:《海峽評論》203期-2007年11月號
作者: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台灣總人口約2300萬,共分四個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與原住民,分別佔台灣總人口的 73.3%、12.0%、13.0%與1.7%。原住民是台灣的土著,佔總人口比例過於微小,客家人則在統獨立場似各有所傾,故目前在台灣社會所指的族群矛盾,約定俗成的是指本省人與外省人間的矛盾。此外,由於閩南人是絕對多數族群,因此,在台灣所謂「台灣人」,約定俗成的主要是指閩南人。本文所討論台灣的「族群矛盾」,主要是指本省人與外省人間的矛盾。

「族群矛盾」的根源

「台灣族群矛盾」原本是不存在的。如果時光倒流,1945 年8月15日台灣光復時,台灣民眾張燈奏樂,燃爆掛旗,歡聲若雷,狂歡慶祝台灣的回歸祖國。故在僅僅是半個世紀前,現在所謂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族群矛盾」是不存在的;很顯然的,「台灣族群矛盾」是產生於1945年之後。在政治學的理論中,族群矛盾是起源於族群怨恨,而族群怨恨是導因於長期的歷史因素或相關政策,包括歧視下的犧牲、不公平、壓迫等感受,從而形成分離運動;台灣地方的族群矛盾,可說起源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權力分配不均及語言政策等的族群怨恨。

一、二二八事件

台灣光復時,台人熱情歡迎回歸祖國。祖國陳儀政府是派李萬居任當時唯一報紙《新生報》的發行人兼社長、林忠任台灣廣播電台總台台長,黃朝琴任台北市市長、連震東任台北縣縣長、劉啟光任新竹縣縣長、謝東閔任高雄縣縣長。他們全都是台灣人。然而日人據台五十年,沒有一名台灣人出任台北州、高雄州、台南州、台東廳、花蓮港廳等七州廳(即台灣光復後的七個縣)的知州事(縣長),及出任要害部門媒體的首長。僅僅一年,台灣人在政治上所享的權力與地位,也就是所謂的台灣化程度,是日據五十年間台灣人所無法想像的。

日人雖然強烈歧視台人,但日本綜合國力強大,駐台日軍足以威懾台人,加以強力新聞管制,嚴密思想控制,台人不敢形怒,不滿亦無由表達與串聯,社會反而平靖。此外,日人離台前發動慘烈的經濟戰,蓄意放棄一切糧食管制(日本本土則仍實施嚴格糧食配給以度戰後糧荒),製造空前的大饑荒,瓦解台灣社會經濟。當時台灣的饑荒程度,即使是依戰前1944年每個月的米糧配給最多只能維持二十天的嚴酷標準,1945年底與1946年全島缺糧仍達三分之一。此外,光復前全島已遭美軍連續轟炸二百天,全台大地殘破,工業癱瘓,物資奇缺,物價飛漲。但日本殖民當局還於1945年9月上旬,自日本秘密將一飛機貨幣運台發予在台日人,極度加劇物價飛騰。

相對地,祖國卻因連年征戰,遭日人殘酷侵略整整半個世紀,由於悲慘落後歷史條件的制約,綜合國力殘弱,不但無法克服日人所留戰後大饑荒的困境,且殘弱國力所體現的官員素質低落與貪污腐敗,更坐實大饑荒與物資奇缺的物價飛騰,是祖國陳儀政府失政的認知,致為台人所輕。另一方面,又未能如今日港人治港與澳人治澳般地,將行政部門全面台灣化,但卻將擁有質詢權的各級民意代表全面台灣化,並於綜合國力殘弱的情況下,實行日人據台五十年都不敢實行的西方民主,開放民間辦報,放鬆新聞管制,形成擁有質詢權本省民意代表與擁有行政權外省官員間的尖銳對立,……而無法完成平穩過渡接收台灣,並最終衍成 1947年的二二八悲劇事件。誠如本省人葉鐘榮所云「忍辱包羞五十年,今朝光復轉淒然」。

二、白色恐怖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當時,對國府而言,政權處於風雨飄搖的困境,人心動搖。故蔣介石乃在台灣大肆鎮壓。據歷史學者的估計,在白色恐怖年代的1949-1958十年間,因匪諜叛亂等罪被逮捕者約五萬人,其中一萬人以上被定罪,約四千人被處死。據一生為保密局工作的谷正文少將回憶,各情治單位在台灣抓到的真正匪諜僅約二千人,其餘大多數是冤案。也就是說,全部涉案者中95.0%以上都不是匪諜。然而,為什麼那些被冤枉逮捕的人,都承認了可能被判刑數年甚至被判死刑的罪名,那是因為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可說每一名冤枉被逮捕的人均遭殘酷的刑求,被迫認罪。因為,如果案件被判定罪,則被捕者財產的30%將供作告密人獎金,35%作為辦案人員獎金。如此黑暗的獎勵機制,我國歷朝歷代亦無,當時白色恐怖的慘烈殘酷,可想而知。

就本省人,尤其是本省菁英份子而言,日據末期日人的殖民統治,雖有數起重大冤案,但整體而言,若非強烈且訴諸行動有憑有據的反日份子,大體可安居無憂,即使被捕,甚至有時還有法可依。然而國府的白色恐怖,則會因他人誣陷檢舉等入罪,而遭殺生之禍。故本省學者楊志誠認為「蔣介石在全台灣各階層、各角落、各種生活領域中佈滿了情治細胞,並以連坐責任網穿梭整個組織,建構了最嚴厲的『秘密警察』控制網」〔註一〕。也就是說,白色恐怖的政治迫害,殘酷遠甚日據末期的殖民統治;雖然,冤案的受害者包括外省人與本省人,按外省人與本省人各自族群人口的比例而言,外省人政治受難者比例遠高於台灣人。然而,對本省人而言,由於早期情治單位人員幾乎全為大陸來的外省人,故本省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親戚,對外省族群的怨仇,可說永生難忘。這也是為何民進黨搞族群矛盾,一搞就靈;就外省政治受難者,如李敖、柏楊、王曉波、崔小萍等,則因為自己是外省人,故無從將其對白色恐怖的怨恨轉化為對族群怨恨。

三、權力分配不均

二二八事件後,曾統治中國大陸全國的國民黨中央政府於1949年遷至台灣,國民黨中央文武百官遷往台灣,中央高階重要職缺均為外省人所據。外省菁英控制政治核心權力,致使本省菁英認為在政治權力分配上,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此事滋長並形成族群怨恨。特別是本省菁英認為,這一政治上的不平等,使台灣人喪失決定他們自己命運的能力,並導致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本省人(實際上更多的是有許多外省人)遭逮捕與殺戮的政治壓迫。

四、語言政策

關於國民黨政府早年在台灣推行國語的語言政策,也遭到本省人的強烈反彈。有論者認為國民黨政府統治的極致就是對被統治族群「母語」的迫害,並誇大稱國府是禁止台灣人使用「母語」。此種論述,與事實似有所差距,因為國民黨政府雖然規定在學校須使用國語,但在日常生活(包括選舉)中並無此限,均仍可講台語。其次,閩南語與上海話、寧波話、廣東話等都是漢語中方言的一種,文法結構與使用的漢字完全一樣,日語是文法結構與漢語完全不一樣的外國語,且是侵略者的語言。

1980年代政治氛圍寬鬆,本省候選人希望在選舉中贏得佔人口多數本省人支持的政治目的,語言政策就成了本省政客用以怨懟攻擊外省人的藉口。他們不提語言政策的結果,是對許多母語非國語的外省人學童也是相同的,不提「通行語言」對台灣各族群如客家、原住民、閩南及廣東、上海等人在溝通上的方便,不提許多先進民主國家如日本、法國、英國等也都在學校推行國家語言。不提在一般生活與選舉時,仍是通行台語,而是蓄意曲解國民黨政府的語言政策,並將之無限上綱,簡化成是外省人禁止台灣人說母語,是外省人欺侮台灣人。

「族群矛盾」的發展

1949年隨同國民黨政府移民台灣的外省人,他們離開大陸時,失去了在大陸的土地與資產。當時,除了極少數如上海及其他城市的資本家或企業家,外省人中絕大多數是服務於公職的軍人、行政人員或知識份子。因此,外省人在台灣經濟部門私營工商領域中的影響有限。

一、本省人致力於私營工商領域的發展

至於本省人,由於日據時期極端歧視政策,即使據台五十年後的日據末期,本省人出任中高級公務員者極少。例如1945年時,全台敕任官(相當於台灣今之簡任官、或將級軍官)共167人,其中日本人166人,台灣人僅1人。奏任官(相當於台灣今之荐任官、或校級軍官)共2,170人,其中日本人2,141人,台灣人僅29人。因此,這些歷史的因素,在光復後的政權輪替中,也限制了台籍菁英在政府部門的份額。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本省人世居台灣,擁有土地、財富與技能,絕大多數的本省人都是從事私營的工商領域。因此,他們也就正好成為1950-1980年間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受益者,發展了自己的事業,累積了大量財富,續而有能力影響政治。

二、下一代本省菁英的崛起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相當於北宋的南遷,或南明鄭成功政權的東遷,國民黨政府將台灣視為中國眾多省份的其中一省,視本省人為同胞。因此,在教育政策上,國民黨政府是實施不分族群試卷姓名密封的聯合招生考試制度,文史法商任何科系對考生公平開放。因此,1970年代與1980年代,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下一代本省青年人崛起,其中包括許多政治菁英。某些下一代本省菁英,也承襲了上一代有關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曾遭外省情治人員迫害的族群怨仇經驗。此時,受過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的下一代本省菁英,有政治方面的豐富學識與論述能力,對台人權力配置不公及國民黨政權合法性等敏感問題,提出質疑並挑戰國民黨政府的威權。

在1970年代的台灣早期民主化時期,本省反政府菁英打著民主、人權與自由的旗幟,與外省反政府菁英合作,以緩和外省蔣經國政府的強大政治壓力。斯時,對外省反政府菁英而言,他們曾在中國大陸成長、求學並開展其事業,由於他們離開中國大陸僅二十餘年,實無法忘懷中國大陸是他們的原鄉,故他們強烈地認同中國。例如胡適、雷震、殷海光、李敖、費希平等追求民主,但也認同中國。然而,本省反對菁英的真實動機,不僅祇是追求民主,而且也追求將台灣從中國大陸分離出去。關於獨立的目標,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本省反政府菁英間都心照不宣。因此,在台灣的政治發展中,本省菁英的民主運動與分離運動,是合而為一的連體嬰。也就是,本省菁英是以隱性的非暴力分離方式,推動實質的分離運動。

三、高雄事件

在1977年的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台灣反對運動候選人(全部為本省人)在選舉期間相互串聯助選造勢,整合以往分散的力量,形成以「黨外(意思是中國國民黨以外)」為名的政團雛型,其總得票率達到33.3%,贏得空前勝利,此一聲勢於1979年達到另一高潮。該(1979)年,黨外至少舉辦了十四次的大型群眾活動,並成立「中央民意代表黨外候選人聯誼會」,出版黨外的政論刊物「美麗島」雜誌,以宣揚黨外的政治理念。

1979年12月,國民黨政府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黨外計劃於當天在南台灣的高雄市,舉行台灣人反對運動的大型集會,並準備以追求人權的名義,抨擊國民黨政府的特務統治,另並也準備了火把與木棍。然而,在前一天,有二名自願工作者遭警察逮捕並被刑求。此事激怒了黨外群眾,立即引發了遊行群眾與軍警的暴力衝突,接著國民黨政府逮捕了絕大多數的黨外反對運動領導人,並經公開軍法大審,判決入獄。此事稱為高雄事件(又稱「美麗島事件」)。

高雄事件在台灣近代歷史上是一個轉折點。絕大多數的高雄事件台灣反對運動領導人,不但遭逮捕入獄並遭殘酷刑求。1980年代中期及 1990年時,這些本省反對運動的領導人均被釋放。然而,在那個時代,外省菁英主控的國民黨政府情治單位,對這些本省菁英的逮捕與刑求,對當事人而言,合理的推斷,無疑地對外省人及國民黨政府是永生難忘的怨恨。此外,在高雄事件的公開軍法大審判中,吸引了一批為被逮捕的本省反對運動領導人辯護的律師,加入反對運動(例如陳水扁、蘇貞昌、江鵬堅、尤清、張俊雄等人)。在經由當時媒體的公開報導下,他們成了新一代的反對運動領導者。在接著的1983年區域增額立委選舉、1985年縣市長與省市議員選舉中,高雄事件中的一些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都高票當選。此一形勢,為日後台灣反對運動奠下重要的組織基礎。

四、蔣經國政治改革

蔣經國於1978年出任總統。1979年12月,南台灣發生高雄事件,反對運動中主要領導人幾乎都被逮捕入獄,暫時強行壓制了本省菁英的反對運動。1984年3月蔣經國連選續任總統,當時台灣整個社會仍是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及戒嚴令的控制下,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及新聞等自由仍遭到限制。國民黨政府仍堅持舊有的法統,也就是維持原有國會的運作,並仍實施由上而下的菁英統治。有限度的開放選舉,以滿足台籍菁英的參政需求。就當時內外的政治形勢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民黨政府仍然有能力維持這樣的政治運作。然而,蔣經國晚期最後兩年,他從事解嚴、解除報禁、解除黨禁、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及開放大陸探親等五項政治改革。對台灣而言,上述的每一項改革,均有其劃時代的意義。

族群矛盾向建國認同提升

蔣經國政治改革中的解除黨禁,使本省反對運動菁英得以於1986年成立了的「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由於「民進黨」是以本省人為主要成員,從而使得台灣的族群矛盾組織化。

一、選舉表意空間的宣傳

就整個台灣社會而言,1980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氛圍緩和,黨外本省候選人為了凝聚同鄉本省人的選票,大肆強調台灣人認同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間的政治怨仇、及台灣是屬於台灣人等的訴求。某些本省候選人甚至煽動本省人對中國的仇視,並稱台灣應該獨立。在選舉中,黨外政策的最重要關鍵之一就是「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這是實質的分離主義政策。在歷次的選舉中,黨外本省籍候選人在選舉活動中的演講與宣傳中,一次又一次地重覆著,不但使得族群在意識型態上的矛盾合法化,從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某些本省人除了對外省人群多所誤解,甚至開始認為台灣應與中國大陸分離。換言之,本省分離主義者就是經由選舉過程的表意空間,強化族群矛盾,挑動族群仇恨,藉此將族群認同提升為建立台灣國的國家認同。

二、李登輝掌權後強力操作提升台灣認同

2000年11月,前總統李登輝坦稱,他自1988年繼任總統以來,其工作重點大致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動民主化。李登輝並進一步詮釋稱「台灣的民主化非以『台灣認同』及『台灣本土化』為主軸不可」。至於民主化,李登輝則稱「台灣的民主化究竟有何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台灣的本土化』」〔註二〕。

1990年代,台灣人佔台灣總人口的85.3%,故經由完全民主化的選舉過程,台灣福佬人早已獲得選舉所產生的地方首長職位。與此同時,李登輝以中華民國總統及兼任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雙重身份,以其無比的政治權力,在許多關鍵性的政治職位上,任命許多本省人取代外省人。2004 年李登輝回憶時也坦言,他用人「會儘量找比較有本土意識的人」〔註三〕。李登輝稱「國民的『台灣意識』愈強愈好」,他引導並促進認同台灣及一個獨立台灣的觀念。為了強化對台灣的認同,李登輝先後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第一」「新台灣」「新台灣人」「加入聯合國」等口號。這些政治口號在台灣頗為流行,並也明顯地強化了本省人對台灣的認同。

李登輝統治台灣十二年(1988-2000)後,台灣居民的國家認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民意調查顯示,2000年4月時,台灣居民中有 42.5%自認是台灣人,38.5%自認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僅13.6%自認是中國人。然而,在1989年時,台灣居民中自認是台灣人者僅 16.0%,自認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26.0%,但自認是中國人的則高達52.0%。無疑地,在李登輝的執政期間,他成功地提升了「台灣認同」。同時,並以兩岸對等為由,使此一強烈的台灣認同,是帶有非中國認同及認同台灣建國的台獨意義。

我是機器人

至於自李登輝迄今,在分離主義執政當局的長達近二十年的教化下,本省與外省族群矛盾的與日俱增,這是有目共睹之事。但本省人認同台灣遠離中國的成效如何呢?約二、三個月的不久前,台灣電視媒體曾反覆報導乙則新聞,有一年輕台商婦人帶著其年約六、七歲的小男孩,接受電視採訪時,得意洋洋地敘述其子在大陸受教的情形稱,其子在大陸學校唸書時,老師問他是那裡人?小孩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乃急中生智地說「自己是機器人」,就這樣矇混過關了。母親對著電視,眉飛色舞地讚許著兒子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機智。

一葉知秋,個案之所以發生,必然也反映著局部,何況那個鏡頭,旁邊也有許多人,也未見有人提出異議,且是幾家電視台反覆播放。這則新聞顯示,台獨的思想教育,連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即使人在大陸,也能堅挺不是中國人的意識,敢如此戲弄老師。年輕母親自然也是……。這則新聞的意義,顯示分離主義執政者,這二十年來在台獨意識型態上教化的成功,台獨意識型態向下紮根的成果,以及那位大陸老師對台灣事務的漫不經心或茫然。這名這麼小的小孩,面對老師,如此勇敢的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蒙母親褒揚的故事,可說是我們民族兩岸迄今仍處於分裂的悲哀。

「族群矛盾」是民進黨終極武器在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下,本省人佔全台總人口的73.3%,就本土政黨的民進黨而言,原本應可輕鬆贏得選舉。一如南非,白人只佔南非總人口約14.0%,故南非的白人知道,南非未來永遠不可能再選出白人總統。然而,無奈本土政黨民進黨首次連續執政七年,其貪污腐敗無能的程度,已完全超出人們的想像,使部份本省人也難以接受。再者,南非是黑白涇渭分明的種族矛盾,台灣只是同為漢族的省籍差異,這才使外省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有勝選的可能性。

民進黨作為第一次執政的本土政黨,民進黨的極度「失政」,辜負了本省人對它的期望,也使本土政黨執政會較清廉的夢想破滅,也由於民進黨的極度「失政」,使該黨無法向選民訴諸政績,而只有訴諸於極終武器--即族群矛盾。此外,七年迄今的執政權力收編、利益分配與近乎全黨的超級貪瀆,使其獲益者進一步地凝聚成「政經利益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避免「輸選」,權力喪失引發日後其貪瀆遭人揭發,故其一切以「勝選」為目標。追求「勝選」的方式,就是凝聚台島佔人口絕對多數族群本省人的向心,其最廉價的方式,就是以中共打壓與族群悲情為訴求,以移轉本省人對本土執政迄今表現無能的怨懟。這也就是為何內地的對台優惠舉措,可贏得一般台灣居民的好感與認同,但再多的對台優惠政策,居然無法降低民進黨政權敵意及其一心走向台獨的核心原因。

展望未來,由於台灣實行西方美式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現行族群人口比例組合,外加前述台灣上半個世紀的歷史現實與我國固有的省籍觀念,這就注定了台灣的政治,身為絕對多數優勢族群的民進黨,未來任何選舉,無論是「勝選」或「敗選」,必然都訴諸族群矛盾,而且一抓就靈,這是人口組合與選舉機制使然,也是台灣島的悲慘天命。
  • 〔註一〕楊志誠,「台灣拒統情結的探討--台灣『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心境的『主體』建構」,第十六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南昆明,2007年8月,p.158.
  • 〔註二〕李登輝與中島嶺雄,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11月,pp.35:219-221.
  • 〔註三〕李登輝,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台北:允晨文化公司,p.226.

疆獨、台獨、藏獨與日本

從熱比婭、李登輝、達賴接連訪日來看李中邦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7月27~28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部長級會議在華盛頓舉行,日媒一方面突顯「人權」、「北韓」問題尚有鴻溝,沒有實質進展,成果只在經濟、氣候、伊朗問題方面,卻也承認新的中美兩大國「G2」時代開始了。中美不僅是世界經濟,在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定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歐巴馬總統說「中美開創21世紀」。中美關係加深,擁有「安保條約」的美日關係多少會被稀釋,日本會任令這種情勢發展,而不找機會牽制中國?當然不會,日本鐵定會由別的材料迂迴扯中國的後腿,辦法就是策動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分裂中國勢力。

一、熱比婭是日本的新棋子

7月28日,被中國大陸視為烏魯木齊「七五事件」首謀的「世界維吾爾大會」〔註1〕主席熱比婭(Rebiya Kadeer)就飛到日本訪問〔註2〕,原本預定5天的行程,縮短成兩天,7月28日到,30日離開。日本官房長官河村建夫辯解這是「民間邀請」,但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很多事業都講究「官民一體」,有時政府不便出面的工作,民間的力量和作用亦不可小覷(挺台獨即是如此)。

熱比婭在東京大放厥詞,要求「日本與聯合國派調查團」、「現在(中國)連形式的自治都不給我們」、「確實有一萬多維吾爾人遭當局逮捕」,並誇大「七五事件」的傷亡人數,向來嚴謹的日媒不求證,照寫熱比婭的說詞。7月30日,中國駐日大使館向日媒送交「七五暴力事件與熱比婭」的 DVD,其中有熱比婭涉及此事的電話錄音對話,《產經新聞》不深究此事證,卻轉移注意的質疑說中國在「竊聽」。邀請熱比婭訪日的雖為日本的「人權」團體,可是在日本的活動,都跟右翼組織有關,譬如:右翼智庫「日本政策研究中心」原訂7月30日請熱比婭在東京市谷演講,因熱比婭趕回美國,改成播放演講影片,「日本政策研究中心」所長岡田邦宏致詞,《被中國驅逐的維吾爾人》一書作者、曾於2006年3月在右翼刊物《諸君》撰文嘲諷馬英九的水谷尚子也上台演講〔註3〕。

日本有個「日本維吾爾協會(Japan Uyghur Association)」,其網站在介紹「東土耳其斯坦(FREE EAST TURKISTAN)」,且銷售「東土耳其斯坦」的「國旗」。那麼,日本跟回教國家關係深嗎?真的關心遠在中國大陸西域邊陲的維吾爾回教民族嗎?其實不然。

戰後50、60年代,日本外交完全跟著美國走,在中東,也像美國那樣偏袒以色列、親以色列政策,和回教阿拉伯產油國則一國一國慢慢談建交,而1973年10月6日爆發第4次中東戰爭,10月17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發動石油攻勢,11月22日為了石油資源,那時的官房長官二階堂進發表要檢討對以色列政策(實質上就是「親阿棄以」),而改採與阿拉伯產油國家友好、親阿拉伯的政策,此後日本就不斷跟阿拉伯產油國拉近關係,但也僅限於和產油國打交道,其他非產油國的回教國家、回教民族(日本亦拉攏東南亞的回教大國印尼,那是要運用印尼豐富的天然資源)則關係很淡,沒有深厚關係,特別是美國討厭的國家,日本皆敬而遠之。2003年美國小布希政府出兵攻打伊拉克,日本小泉政府是第一個宣佈支持的亞洲國家,一點也不手軟。可見,除了產油國之外,日本跟回教國家並沒有淵源,跟疆獨的東土耳其斯坦勢力原本也沒有關聯,但這次烏魯木齊發生「七五事件」不到一個月,熱比婭立刻訪日意謂著什麼呢?日本要湊熱鬧,趁熱給予熱比婭奧援,逮著此機會和分裂中國的組織打關係,主其事的,正是「人權」、右翼人士。

二、右翼始終是台獨的後台

現代台獨是日本戰敗投降後,不肯放掉台灣的部分在台日本軍人暗中催生的。說台獨是由日本萌生、養大的,一點也不為過。台獨真正起家也在日本。而沿襲軍國主義意志的日本右翼勢力也最照顧台獨。

台獨元老級人物,從廖文毅、王育德、辜寬敏、郭榮桔、侯榮邦到李登輝、許世楷、黃昭堂、金美齡、林建良、黃文雄全是日本培養出來的,他們的著作、主張大都先以日文發表,(獲日方認可?)再譯成中文到台灣來傳播。

日本人宗像隆幸,一生的職業生涯都在幫忙編台獨的《台灣青年》,迄今仍在替台獨宣傳、辯解、發評論,罵中國、罵台灣的非獨派。

在日本,支持台獨的網站多得數不勝數,充斥民眾支持台獨的言論,它們只連結像《自由時報》、「民視」。譬如:「日本人台灣獨立促進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對台灣政情、選舉、政治變動的評論,皆有固定的論調公式:「台獨、民進黨(永遠)是對的、是正義、是民主」,「國民黨是壞的、獨裁」、「中國是壞的」。至於陳水扁家族收錢、洗錢之類的事,則根本「不存在」──它們經常批評別國的言論自由,但事實上,其本身對台獨別有一套特殊的「言論自由」操作,凡是不支持台獨的台灣人、政治人物皆視為「非民主」、「中國人」。

有趣的是,它們把「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標記成「台灣共和國大使館」;搭配的國旗,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而是綠色台灣旗。

日本的書店裡,批評、醜化中國、批評台灣非獨人士、支持台獨的書籍汗牛充棟。

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日本驅使獨派如魚得水,成功改造了台灣的歷史觀。儘管現在換成改善兩岸關係的馬英九政府,日本非但沒有鬆手,還更加賣力地幫獨派捲土重來。

8月7、8日兩日襲台的莫拉克颱風,以超級的雨量重創南台灣,令馬英九政府措手不及,救災速度和效果未能符合各方期待,日媒好像很高興遇上難逢的機會,連翻報導馬政府挨批救災不力的情況。《產經新聞》台北分局長山本勳8月16日甚至為文「李登輝時代的光輝將再度來臨」,說他自己今年3月被派來台北任職,雖然跟過去數年的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時期很不一樣,不過「從日本統治以前就居住在台灣的大多數『本省人』,親日觀、對日本人的溫暖、溫和都沒變」。然後讚「李登輝是東亞少見的哲人政治家」,說921地震時,李登輝救災立刻發布「緊急命令」動員,而馬英九此次風災被罵翻等等,吹捧李的好。他認為,要打開目前困住全台的窘境,似乎應學學前總統李登輝卓越的智慧和經驗。對於9月4日起,李登輝卸任總統後的第5度訪日(約一個星期),他寄予「厚望」,李會在東京青年會議所等日比谷公會堂的活動中演講。

山本勳相信,李登輝會拿指出(日本)明治維新與開國之路方向的坂本龍馬的「船中八策」為基礎,提出重振日本的李登輝版「新船中八策」,……,(李登輝)還會培育台灣未來的領導人。可以確定的是,日方真的很期待仰承日本意志的「李登輝(台獨)意識」再起。

8月19日山本勳繼續追擊,在「外訊欄」再來一篇《台灣有情面對危機的心》,論述「李登輝當過日本兵,(二戰美國對日本)東京大轟炸時,有過很多戰場處理經驗。就任總統之後,很無奈地又與跟隨蔣介石從中國渡海來台的外省人統治體制有過激烈的鬥爭。經驗過幾番戰鬥,培養出面對危機不動搖的精神力」;「相對的,馬英九出身外省人菁英,身邊聚集的都是同類型的人」──亦即做過日本軍人的本省人李登輝才具有優秀地處理危機能力且正直,外省人統治階層是壞的……,字裡行間處處可見「捧李打馬」,傳播「受日本人影響的本省人讚,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差」的斧痕,挑動台灣的族群意識。日本右翼始終是台獨的後台,從不放棄分裂中國的意圖。

三、絕對偏袒達賴

目前流亡在外的藏人組織有「西藏青年會議」、「西藏婦女協會」、「自由西藏學生運動」等很多個,其中以根據地設在印度達蘭莎拉的達賴喇嘛最具實力和國際知名度。而1976年,達賴在日本東京新宿就設置了「達賴喇嘛日本代表部事務所」,該事務所現在有網站,搞出版、辦活動、發消息。

日文網站介紹西藏的說明,都用「負面詞彙」敘述當前中國對西藏的統治,一切數據、事件大多採用流亡政府的說詞,說西藏從古至今都是「獨立的國家」,目前中國政府的統治是「不當佔領」。在西藏流亡政府裡面,達賴是「國家元首」。達賴不是一直對外說,只向中國尋求最大的自治,而不尋求西藏獨立嗎?但網站裡可是「西藏國」,有國旗(雪山獅子旗)、國歌及其歷史、意義的詳細解說。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對戰前的侵略亞洲、太平洋地區,都改用「進出」,而不用侵略;但對中國大陸對西藏的作為,都用「侵攻」,中國對西藏的建設、投資、經營則說成「殖民地化」。藏人的「暴力攻擊」是抗暴、抗議,大陸武警的維持西藏秩序、治安則是「鎮壓」、「毆打藏民」。2006年7月1日,著名的高山鐵路「青藏鐵路」通車了,從前西藏建設少,不容易進入,就說中國沒建設,當地經濟落後、貧困,有了鐵路等基礎建設,竟又說成是「破壞文化」。

至於流亡政府裡的高官全是達賴的親戚,沒有人探討;抨擊中國對西藏的管制「人權」差,卻對流亡當局之前數百年的「農奴制度」──涉及的人權裝聾作啞。

接在李登輝之後,達賴喇嘛亦將於11月再次踏訪日本。日前台灣立委高金素梅在日本向靖國神社抗議,街上眾多日本右翼團體舉著西藏雪山獅子旗和日本國旗狠狠地嗆高金。這樣,藏獨和日本右翼的目的和關係就很清楚了。

疆獨、台獨、藏獨三者中,疆獨是日本的新歡,台獨是老部下,藏獨則算是老搭檔,其中日本使力最深、經營最久的是台獨,也較為一般人了解。而疆獨、藏獨屬中國的少數民族問題,近年日本才加大力道。

日媒專欄在分析時,均刻意強調維族、藏族的「抗拒漢化」,那麼,中國大陸政府到底有沒有在少數民族推行「漢化」呢?這必須客觀、深入探究。大體上,文革之後,大陸恢復了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學,在新疆、西藏做了很多基礎建設和投資,力求「各民族平等」。民族問題是很複雜、微妙而脆弱的,維護難、破壞易,日媒則專挑維、藏抗拒的一面,說「古今、東西方,多數者對少數者的心情都漫不經心、不在乎」,批「漢人沙文主義」。
  • 〔註1〕「世界維吾爾大會」為流亡維吾爾人組織,總部設在德國。
  • 〔註2〕熱比婭2007年11月曾由國際特赦組織日本分部邀請,到日本8個城市,演講《中國鎮壓維吾爾人的實情》。
  • 〔註3〕李中邦《日本右翼女學者大扣馬英九「反日親中」帽子》,《日本如何做兩岸間的第三者》,台北,2006年8月,頁139。

民怨沸騰,總統如何負責?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段心儀 (北市中山女高退休國文教師)

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如果用今天的國家組織來解釋,我們也許可以這麼翻譯:「百姓最為重要,國家信仰中心其次,執政團隊為輕。得到選票的做總統,得到總統歡心的做行政院長,得到院長歡心的做部長。院長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危害國家人民,就改立院長;我們誠心誠意堅持信仰,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換個信仰中心也沒什麼不可以。」

去年3月22日總統大選揭曉時,有一個問題就浮現在許多人的心中:誰是最適合的行政院長?

當劉兆玄院長的任命確定時,多少人是啞然失笑?多少人是嘆一口氣?

當內閣閣員名單確定,一個高學歷低效率的政府已然成局。

教授、大學校長的特質是:眼高手低。他們腦中永遠有許多奇思妙想,但如何付諸實現常常是他們不可承受之重。對這群象牙塔裡的菁英份子,了解一群不同利益、想法、背景、能力、行事風格的庶民百姓、低層官僚,是他們最大的盲點;而整合出共識,讓他們朝同一目標邁進,更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們每天開會研究、廣聽建言,勤抄筆記,然後「交辦」!其實,事情也就結束了,下面一定如此發展:

低層官僚會議頻仍,案牘勞形,公文來往,等因奉此一番,錢花了,報告做了,只是,事情就是沒到位,問題就是沒解決!但在「依法行政」下,整個政府從上到下,沒人需要為浪費的錢、延誤的時間負責。

於是,政令不出府門、院門。

於是,雖然總統關心院長垂詢,影響數十萬學子權益的九八課綱依然上路!

於是,雖然總統震怒院長要求,軍隊弊案查不出就是查不出!

於是,雖然總統奔走院長坐鎮,小林村六百條亡魂含冤九泉!

此次風災把馬政府與劉內閣諸多決策面和個人性格上的重大盲點,全都赤裸裸掀開在國人面前。若馬總統仍不能正視己身致命弱點,那對國家和人民將會是一場災難。再如此顢頇下去,下一個災情,死的人可能是成千上萬!再不換執政團隊,換個信仰中心也不是不可以。

治國不能只靠清廉二字,還要一個有能又有效率的政府,以及能真正急民所急、苦民所苦的官員。因此國家的領導人需要有「江海能下百川,方能成其大」的胸襟,擴大用人格局,才能成就功業。即使牽涉到人性隱微的幽暗面,也要以大局為重。

民怨沸騰,總統如何負責?請以人民福祉為優先思考,遴選一個有能力、有經驗、有效率的行政團隊吧!

從「7.5」事件反思民族政策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連續兩年的民族地區的嚴重動亂:

去年在大陸全力關注北京奧運之際,藏族自治區的拉薩市在幾乎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了由海外藏人流亡組織所發動的「314打砸搶燒事件」,其後暴動又擴及到川、青、甘各省的藏族自治地區,此一事件可以說是自1959年暴動以來,最嚴重,範圍涉及最廣的藏族暴動事件,事件平息之後,流亡組織又在外國反華團體的協助下,破壞奧運聖火的國際傳遞。以事件的原因來看,可以說是海外藏人流亡組織每年歷行的反對運動的擴大版,針對北京奧運年國際視界焦點集中中國之際,他們集中能量把事件擴大,希望取得某些政治效果;具體的訴求就是「西藏獨立」、「西藏自由」、「趕走漢人」等等,正如新加坡鄭永年的觀察「在去年的奧運會期間,西方各種勢力利用西藏問題對中國發難。在西方的推動下,西藏問題在西方已經變成一個高度道德化的議題。」所以「314」事件的本質,比較清楚確實是有外在的組織利用藏、漢間民族問題、和某些政策的扭曲,以策劃、發動部份不滿人士,滋生事端。

今年夏季在烏魯木齊的「7.5」事件,其起因源自二名維族青年工人在廣東韶關的玩具工廠,在族群械鬥中不幸遇害,而廣東地方政府的處理又未能平息雙方的不滿,網路上又有謠言,更引發維族同胞為自己同胞叫屈的民族情緒,從而就有維族的大學生申請上街抗議,而另一方面又有暴民也藉機暴動,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在7月18日的記者會上說:參與者有暴民和大學生,大學生申請遊行,後來被說服沒有參加,但暴徒從背街小巷襲擊群眾、濫殺無辜,他認為申請示威的大學生與最終採取暴力行動的暴徒,實際上是兩組人。然而學生申請示威的行動,被後者利用來為暴行進行掩護。

「7.5」事件中12人在鎮暴行動下遭擊斃,2009-07-19)在訴求上暴動者高喊「漢族人滾回去、殺死漢族人」,除了這些以外,還有零星的「我們要建立伊斯蘭國家,要嚴格執行伊斯蘭法」等等。到了7月13日下午,又有三名維族拿了內藏20多把刀具的麻袋進入烏魯木齊的白大寺(清真寺),在禮拜進行時起身進行聖戰宣傳。隨即拔刀傷人,他們從寺內到大街上追殺路人,又舉刀追擊幹警,最後被幹警連開多槍擊斃。此稱「713事件」。

從以上簡略地事件過程看,「7.5」事件的性質似乎也涉及民族問題、分裂問題。但是如果「7.5」事件的核心確實是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完全失敗的話,「713事件」就不可能是無疾而終,草草了事;另外依據維族學者海來特.尼亞孜的看法認為「其實,維吾爾民族的整體進入農耕社會已經一千多年,是一個典型的綠洲農耕民族,維吾爾帝王、民族菁英和民眾的思想越來越趨於保守,似乎失去了民族獨立生存的慾望,幾乎沒有獨立自決或者分裂的意識。」因此,民族矛盾和主張分裂應該不是維族的主流意識,所以長期以來,比較激烈的維族人士都只能借諸個別的破壞事件作訴求,並無法動員大規模的民族示威、動亂。也間接證實「7.5」事件的背後是有一定的組織策劃和推動,而其中存在反華的力量在煽風點火,出錢出謀這原本就是霸道的邏輯。只是拉薩的「314」事件是根源於長期的外力組織,直接策劃和領導的暴力事件;而烏魯木齊的「7.5」事件應該說具有強烈內因而導致外力乘虛介入,擴大事端,使之形成國際囑目的事件。但是我們也必須進一步看到「7.5」事件中,使用暴力的維族,不是在宗教極端教義的信仰驅使下,有過千的群眾竟可以如此殘忍地加害陌生人,顯然是積怨許久的憤怒的發洩,因此儘管中共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思路,也許是適應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需要。但是這不代表中共具體的民族政策就無需反省和調整,至少我們可以說動亂的部份是內部原因,而嚴重化是外部原因。所謂「內部原因」是指北京或地方政府自己可以掌控的因素,如果這一部做好了,做到了,亂源也減少了;所謂「外部原因」是指自己無法掌控的因素,也就是不論做何努力,都不易改變,正如外國的反華勢力的偏見一樣,總是從負面解釋中國議題。面對如此嚴重的「7.5」事件必須一方面揭露外勢力的陰謀和處心,而另一方面也絕對有必要從民族政策的角度,進行深刻的反思。在外因的部份《海峽評論》上一期瘦叟先生文章,已經有精彩的揭露,本文只從內因檢討,以供思考。

二、中共民族政策之評議: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處理韶關事件之後,建議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有與時俱進的必要。除了汪洋之外,其他的學者和海外有志之士也都對中共的民族政策提出不少的忠言。都值得北京當局加以參考,個人也有下列幾點看法:

第一:制度思路與政策思路的邏輯落差:從制度思路來看,中共希望的民族制度的目標,應該是能夠使各民族得以在自治的基礎上表現團結,但是落實到政策作為時,顯然一切少數民族政策都是從團結的優先思考作為出發點去制訂自治。結果自治的少數民族,所得的一切優惠和援助都是為了有利團結,而不是為了體現自治,而真正可以體現自治的作為也常常在團結的大考量下被犧牲了,前者可以以經驗政策為代表,後者可以以宗教政策為代表。在經濟政策上,其基本思路先是把漢人的生活水準拷貝到少數民族,自西部大開發以來,則是把東部的發展拷貝到西部,這就是以團結為主觀價值的政策結果,其主要的問題在於漢人的夢想未必是少數民族的追求;反之宗教政策上是漢人所沒有的生活與生命經驗,應該尊重少數民族自行管理的,結果是用共產主義的宗教政策加以統一。如此一來,在邏輯上是雙向辯證的,互補的制度思考,到政策面就只看到單向以團結為主,以統一為先的單向作為。

第二:政策思路和實踐的落差:依上述的邏輯思考來看,其實政策產出雖然和制度的設想出現不協調,然究其用心還是希望提升少數民族的「水準」,以使之與漢族得到形式上的平等,以便促進團結。但在實現政策實踐中,立刻就出現很嚴肅的問題,例如,為了強化少數民族的市場競爭力,實踐的結果是少數民族的青少年大都放棄自己的民族語文,因為不具市場競爭力,而導致少數民族教師在自己的家鄉失業,或成為學校的邊緣人;又如,經濟的對口支援從輸血型的救急改為造血型的救窮,結果造血之後的機會,由於少數民族的習性、經驗等種種制約,多為漢人搶站,從而使得多數民族在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鄉只能作夥計、作雇工,被外地人剝削,而很少作老闆、作主人;再如,少數民族的多子化政策,其用意是保護少數民族的數量,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由於少數民族地區原本就貧窮、不發達,多子之後,反而更窮,更難改變,反之,東部的漢人在「一胎化」政策則越來越富有,於是漢人和少數民族的貧富差距在某種意義上是越來越大,而非越來越平等;所以看似合理的政策,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意料不到的扭曲的結果。

第三:政策的實踐構想和幹部的推行之間的落差:中共一貫是十分重視幹部政策的政黨,地方的各級幹部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的心態,決定了少數民族對政策的態度,由此一觀點考量,則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幹部選拔,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幹部選拔,這是長期工作,本文不談,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政策執行前與幹部的溝通,避免漢族幹部以「五日京兆」的心態粗暴執行,也避免少數民族幹部以便宜行事的心態,留下後遺症。然而這兩種心態都是「執政為官」,此一心態必然導致問題產生後,幹部立即設法卸責,而非直面問題,解決問題;難怪有人對「7.5」事件後大陸官方的說詞質疑說「既然這樣,我們的情報部門此前瞭解些什麼、預測了些什麼、掌握了些什麼、分析了些什麼、給國家最高領導人匯報了些什麼、參謀了些什麼、最後又做了些什麼?」也有人質疑一個熱比婭如何有此能耐,如今傾力圍剿,反而把她剿大了,剿成英雄,如果她真有此能耐,更應反其道而行,才能分化,互解,令其彼此猜疑。足見幹部理事的草率,缺乏戰略眼光可見一斑。

三、以新角度看老問題:

事實上,中共在連續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後,造就了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世紀以來,大陸的社會變遷的失衡、失序才是如今國內問題的總根源,大陸社會學者就提醒,隨之經濟發展自然啟動大陸的體制轉換、結構調整、社會變革的調整,此一調整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由於在社會的變革中,社會矛盾多重多面向地糾葛,所以當前大陸的社會矛盾已形成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一旦有適當的導火索,往往迅速爆發,絕大多數的群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從而會即時地組織起來,通過集體行動,喚起政府的關注,以便促使政府的確認和保障自身的利益。此時如果政府的處置失焦,則很容易出現衝突升級快,對抗激烈,社會破壞力強的群體性事件,而中共政黨雖然是以群眾運動起家,但建政以來都只有黨發動群眾的經驗,沒有面對自發的群眾抗爭的經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處理群眾抗爭事件也有一個經驗積累和學習的過程。少數民族地區的動盪根源也是一樣,首先是地方領導不先扣「政治帽子」,以社會手段化解社會矛盾,剩下的有政治野心的就真正只剩下「一小撮」了,否則很容易為淵驅魚,不但坐大敵人,而且易生民族仇恨。

其次,以大陸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往做血統式的民族鑑別可能有其治理之必要,但以血統識別民族,則使得民族成為不可踰越的鴻溝,大大不利於民族的團結,如果我們淡化血統的差異,強調文化的差異,一如傳統中國文化所謂「入華夏,則華夏矣」的文化整合觀的方式,處理民族的差異,則北京的民族政策就應該鼓勵多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特別獎勵漢民族學習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文化的新市場,也使得漢民族第一次面對境內的少數民族表現出自己的謙卑,贏得少數民族的尊敬,則漢民族不僅對外吸收世界的先進文明,同時也對內傳承各族的珍貴傳統,重新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則必然使中國民族政策真正具有世界意義。

四、結論:

自從1648年西法利亞條約以來,民族國家成為理想的典範,此種民族問題對任何國家都是難解的議題,中國應該是當今民族議題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北京從歷史的角度,現實的需要加上適度的寬鬆的治理,應該說有其優越一面。然而,如今面對一個嶄新的時代,面對許多新的考驗和挑戰,民族政策也有必要作出新的、與時俱進的調整,才能以政策去體現制度的優越性。

莫拉克颱風巨災的裡層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毛鑄倫

規模屬於中型的莫拉克颱風,8月7日侵襲台灣,對台灣省南部,特別是在山區,造成慘重災害,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更創下可怕的紀錄,也同步引爆現政府的執政危機。甫上任15個月的馬英九與其團隊,在諸多媒體及名嘴集中火力連日轟擊之下,淪入百口莫辯鼻青臉腫的困境,情況的窘迫不堪,已近於陳水扁當政時代的後期。馬氏08年3月以空前高票勝選當上總統的人氣,其折舊消散速度之快,如今亦創下紀錄。這問題最值憂慮之處,應在於因為這次颱風水災事件,所導致的台灣社會普遍認為馬的「無能」,以及其執政團隊面對危機時的自以為是和心不在焉。這種「社會觀感」如果不能及時澄清扭轉,馬與國民黨將在這一個任期之內,就會輸掉連任的可能性。

我們認為,馬英九今天遭遇的麻煩,莫拉克颱風只扮演藉口的角色。由CNN在颱風確定指向台灣時,便引用太平洋美軍的氣象資料預警其威力強大,暗示將造成巨災,而於事發期間與之後,更密集報導且夾敘夾議,批評譴責台灣當局應變的遲鈍白目,突顯馬的領導昏庸失職,更狂妄的以民調手段喊出要馬下台,在在讓人感覺到,它是一個早有佈局、有目的的行動,跟在風災水患不過前幾天,馬所公開宣稱的台、美關係,已好到完全正常順暢,呈現出怪異詭譎的矛盾。這裡面最神秘的劇情,是慘烈的災害已經造成後,外交部向駐外館處所發的「婉拒外援」公文,但卻立刻洩密被媒體活逮曝光,馬與相關人等固難逃內外的叫罵追打,所引發的此舉究竟是為了拒美、日,還是拒中的揣測,也讓人驚駭於現階段台灣處境之凶險複雜與無力自主,給人的悲憤無奈感,不遜於同時間目睹同胞受災慘況之痛。

當然,人們終於看到駐日美軍派出的各型軍機,以援助救災的「人道」名義,直飛台灣而與台灣軍方協同作業,而美軍艦隻也以這一理由,駛至台灣附近海域的「最恰當位置」。台北的媒體在美國軍機確定飛來之前說,美方已照會北京獲得同意,8月17日《中國時報》也報導國台辦新聞局長兼發言人楊毅說,「這是有關國家通過民間渠道,對台灣實施的人道主義援助。」但是19日《中時》卻又報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既是人道援助,便無照會北京之必要。」因此,我們看到的此次災患,應該另外包括有由CNN主打的對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的無情修理,或者是某種教訓警告,以表達對近期兩岸關係發展與台北當局迴避在「7.5事件」上表態的責罰;以及西太平洋美軍迂迴的「重返」台灣,雖然是1979年之後30年的借人道救災名義行動,但實質上應含有對當年《建交公報》中廢、斷、撤原則協議的鬆動甚或顛覆運作。這是美國CIA和五角大廈精心與鍥而不捨的戰略實踐。

台灣災民的家破人亡悲劇,裡層隱藏的卻是霸權主義陰謀企圖的冷酷算計與借機利用有效操作。在這一幕賽局(game)中,我們困惑的馬政府究竟是受害者還是聽命演出者?歷史在可見的未來會告訴答案。

從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看美國對華政策的變與不變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7月27、28兩天,中美兩國在華府舉行了眾所矚目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歐巴馬在開幕致詞中說,美中關係將形塑21世紀,它的重要性可與世界上任何雙邊關係相比。會後希拉蕊則稱這次對話已經為建立面向21世紀,積極、合作和全面的中美關係奠定了初步基礎。中美關係之重要,「對話」機制之不可或缺,躍然於話語中。

雙方在這次「對話」中達成若干共識,在會後簽署了有關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的諒解備忘錄(MOU),並發表共同聲明。我們可以說這次對話標誌著中美關係正式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雙方關係雖然仍不脫既合作又競爭的本質,但雙邊關係將更為平等,溝通管道將更為暢通。這也反應國際社會的權力結構已經有所調整,中美二國共領風騷的局面會否形成雖言之過早,但一超獨霸的情況已經逐漸鬆懈。

就現階段而言,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啟動,目的並不在解決中美之間糾結難解的諸多分歧,而是在創造並增進兩國間的互信,為兩國關係建構框架,為未來解決分歧打造更好的平台。今天中美之間的實力比例,一如20世紀剛開始的美英,如何調適心態,面對新的國際權力結構的轉變,雙方都要學習。

一 美國身段柔軟,給中共做足面子

歐巴馬與小布希即使在對華戰略上並無本質上的差異,但至少在戰術上是截然不同。這一方面是由於歐巴馬的風格與共和黨右派作風迥異。上任後他走訪阿拉伯世界、非洲、中南美等國家,面對不同立場的對手時,一貫身段柔軟,姿態低抑。二來是由於金融與經濟危機大幅削弱了美國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這個危機的泡製者,在面對他最大債權國的中國時,豈能再以說教與指責的態度現身?因此,溫情軟語的假以顏色,隆重盛大的接待應對就在意料之中。

對美國來說,如何加強中美合作度過當前經濟危機,應是當務之急。在這樣的認知下,希拉蕊將已經存在於中美之間數年,雙軌運行的政治性「資深官員對話」(Senior Dialogue,大陸譯為戰略對話)與經濟性的「戰略性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合併,將層次提升為「戰略與經濟對話」,由希拉蕊本人(以前為副國務卿擔綱)與財政部長蓋特納共同領銜參與,分別負責戰略與經濟對話。

中國人愛面子的毛病,美國人知之甚詳。這次「對話」,美國投其所好,做足面子,不僅歐巴馬親臨會場致詞,而且自歐巴馬、希拉蕊、到蓋特納,談話無不引用中國經典、成語或諺語。希拉蕊甚至在國務院外面以軍禮迎接到訪的對手,中共國務委員戴秉國。七位國會議員更打破往例,以「坐客拜行客」的方式,聯袂到中共下榻旅館拜訪中方官員。這些罕見的,不按常規的作法,目的只在逢迎來客。

這次為期兩天的會議,希拉蕊與蓋特納以首席與排名第二順位閣員之資,率領約半數內閣成員與會,中方也由副總理王岐山與國務委員戴秉國率領150名團員參與。層級之高,規模之大,都屬空前。由此可以看出,雙方都在刻意經營希拉蕊所說的這個「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二 經濟議題上美方立場有所軟化

看到上述場景,不僅令人感嘆「有錢真好」!也想起已故外交前輩陳雄飛的名言:「尊敬是錢買的」,在外交上果然不虛。

雖然戰略與經濟議題都是這次「對話」的主題,但是論迫切性,解決經濟危機顯然更為重要。以往中美經貿談判,美方一貫高姿態,或指責中共操作人民幣匯率,造成美國對華貿易巨額逆差,或要求中共開放金融等服務業市場。但是這次「對話」中,美方卻絕口不提人民幣匯率問題。相反的,隨著中共持有之美國國債逐日增加,如今已換成中共在「對話」中強烈關切美元匯率能否維持穩定,會否損及中國所持美元債權。按截至今年5月,中共所持有的美國國債達到 8,015億美元,雖然6月份中國減持了251億美元,但還是高達7,764億美元,加上其他政府擔保債券和機構債,中共持有的美元資產已經佔其外匯底存總額2.1兆美元的三分之二以上。

為確保美元不致大幅貶值,導致中國美元資產縮水,中國要求美方努力穩定美元匯率,盡量削減財政赤字,控制貨幣供給量。美方雖然承諾將逐步削減財政赤字,也不再提人民幣匯率問題,但為了減少貿易逆差,要求中方調整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鼓勵消費,往提升內需市場上走。雙方雖然都展現了善意,承諾會努力履踐對方提議,但是這些差異源出於雙方經濟結構的不同,即使雙方都有意改善,未必能立竿見影。

在經貿議題上,雙方意見一致的是,都認為刺激需求,是協助世界經濟脫離衰退的不二法門。至於如何對抗貿易保護主義,改革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等中方關切的問題,雙方其實頗有距離。不僅在貿易上雙方摩擦甚多,在改革國際貨幣基金議題上雙方更各懷鬼胎。為了求同存異,這些議題都只能點到為止。

三 戰略對話新議題突顯中美發展差距

中美戰略對話則是另一番場景:在過去的老議題,如朝核、反恐、伊核等問題外,又加入了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新問題。老議題中,中美除對如何處理朝核問題較有交集外,在反恐與伊核問題上都各有立場。希拉蕊以尊重少數民族人權為由,沒有積極回應中方共同打擊東突的要求;中方也堅持,解決伊朗核子問題必須通過外交談判,妥善為之。

至於氣候變化與清潔能源,雖然也是當前國際社會需要積極面對的議題,但看起來似乎是美方刻意提出,藉以平衡美方在經濟對話上的不利處境。美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優勢地位,使美國在這兩個議題上享有許多空間可以與中方周旋。

無節制的溫室氣體排放使氣候暖化日形嚴重,造成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威脅迫在眉睫。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無可挑戰的正當性,而節能減排唯賴清潔能源。但是使用清潔能源成本甚高,發展中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美國想要在經濟上再度引領風騷,有賴產業創新。清潔能源可能成為美國再起的關鍵。美國如能將清潔能源發展成為美國的重要戰略產業,再透過由美國主導制定的國際規範,迫使各國加強節能減排,由此創造市場需求,擴大美國清潔能源產品銷售,最終或可達成振興美國經濟的目的。

中國今天確實需要使用清潔能源,一者寄望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能源經費支出;二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本身與世界環境。在此一議題上中美兩國確有合作空間,但是此一構想的落實必須循序漸進,並考慮開發程度不同國家的不同處境。首先在節能減碳與經濟成長間要找到折衷點,方不至於對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其次,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責任負擔要有所區別。但是美國顯然想以此議題來羈絆中國,抑制其經濟發展,並變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如此,中國將很難推誠合作。

事實上,美國眾議院已經在今年6月底通過了含有向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的《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未來參議院會否支持這一法案雖未可知,但美國以這種手段變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已清楚顯現,趨勢不利於中國產品對美出口。

截至目前,中美兩國在「碳關稅」議題上立場各異。中國認為此一做法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雙方摩擦可以預期。

四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運作前景

顯然,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啟動是為了因應幾種變局。第一個變局是中國挾其龐大的經濟實力崛起,改變了東亞,甚至世界原有的權力結構。第二個變局是美國因為沉重的國際戰爭負擔與內部過度消費而國力式微,傷及其一超獨霸地位。第三個變局是西方,特別是美國過度槓桿操作的金融遊戲引爆全球性金融與經濟危機,使受傷相對輕微的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希望之所寄。

這幾個變局導致美國不得不重新檢討其對華政策,因此有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出現。這個對話機制能否長期運作繫於這些變局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現象。如果只是短期現象,則其對世界權力結構的影響不會太大。只有是長期趨勢,這些變局才會對世界權力結構產生根本性的調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存在才有必要。

筆者以為這三個變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中國對其發展機遇極其重視,全力拚搏,未來經濟成長即使無法達到兩位數,其成長還是會大幅領先美國。美國經濟雖然已經觸底,但是債台高築,赤字預算年年增加,目前還在大量印鈔,加上海外軍費支出難以削減,想要在短期內恢復經濟體質恐怕難如登天。至於這一波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被喻為百年僅見,許多國家的情況都還未有起色,能否在短期內復甦大有疑問。因此,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可以運作一段時期似可確定。

五 對話平台能否建立互信並解決分歧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只是一個溝通平台,中美雙方,包括國際社會都未對這次「對話」成果有太多期待。理論上說,中國為世界最大生產國,美國為最大消費國,中國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美國為中國最大出口國,雙方如能精誠合作,有助於國際金融秩序重建,國際經濟復甦。問題是雙方利益互補的少,互斥的多。經濟上如此,戰略上也如此。

雖然利益互斥的國家間也可以維持某種程度的和諧,如美國與歐盟,經濟利益衝突的地方所在多有,卻不損其政治關係的和諧。中美之間則很難如此。因為雙方文化背景、意識型態、政治體制等的不同,形成雙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造成彼此溝通與瞭解上的困難,嚴重缺乏互信,雙方無時無刻的猜忌對方意圖,提防對方暗招。歐巴馬說,「中國有些人認為美國會制約中國的發展,美國有些人也憂慮中國的崛起。」此話不假。縱使中美都各自努力,要徹底拆除這道藩籬也不容易。

欠缺互信使雙方利益衝突難以解決,經濟危機又加深了貿易摩擦。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除了大幅逆差及上述可能開徵的「碳關稅」之外,美國今年還對中國祭出了「輪胎特保」,「油井管反傾銷反貼補調查」,還就原材料出口限制問題將中國告上世貿組織,又要求中國在化工、電子、機械、醫療器材等工業產品上減讓關稅,威脅到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難怪中國商務部官員周曉燕說,中美已陷入「全方位貿易摩擦」。

戰略上的矛盾更多。美國的許多動作使中國很難不產生被圍堵的感覺。歐巴馬上台以來,希拉蕊在今年2月走訪了東北亞的中日韓,東南亞的印尼,八月走訪了印度,又到泰國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

訪問大陸只是為了穩住大陸,繼續持有美國國債並增購。日韓是美國的盟國,強化盟國關係理所當然。訪問印度時,簽署了美印防務協定及核能交易協定,同意加速向印度出口尖端武器及核能原料,顯然是出於聯印製中的考慮。參加東盟外長會議時,希拉蕊高姿態的說「美國回來了」,並與湄公河區域的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四國簽署「美湄合作」框架協議,刻意排除了也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體系中的中國與緬甸。緬甸也就罷了,因為美國杯葛其軍政府。但是中美關係既然良好,為何不邀請中國參加呢?

美國的這些外交動作顯然是衝著中國而來,因為覺得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危及美國的利益。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檢視美國在阿富汗、印度、東南亞、關島、東北亞這個弧狀地區的戰略投入日益加大,美日與美印持續不斷的軍演,就更能印證美國在戰略上對中國的針對性。更不要提慫恿南沙糾紛國製造事端,持續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情蒐等作為。

六 新平台有助於磨合中美關係嗎?

在對華政策上,美國內部一直有務實主義與戰略主義的爭論。小布希時代,戰略派主導對華政策,歐巴馬上台,風水似乎轉向務實派。但是歐巴馬與希拉蕊真的是完全的務實派嗎?答案其實在兩可之間。也許我們將之定義為「修正的務實主義」更為恰當。

為什麼是「修正的務實主義」?因為縱使歐巴馬與希拉蕊將中美關係提升為戰略派所一貫反對的戰略關係,或是希拉蕊所稱之「綜合性夥伴關係」,甚至平等對待,但是綜合性,或全面性的對華政策,也意味著在爭取中國合作解決世界經貿問題的同時,美國也用非經濟性的議題,如氣候、能源等來牽制中國,用系列的同盟與非同盟體系來制約中國,用人權、宗教、政治改革、少數民族等議題來分化中國。

歐巴馬在這次「對話」開幕致辭時說,中美之間不會在每個問題上看法都一致。希拉蕊也在對話舉行前夕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我們必須坦白承認雙方之間的分歧,包括設立進行這些討論的合適場所。在努力使中國成為一個重要合作夥伴的同時,我們將繼續與我們在亞洲和全球的長期盟友及朋友密切合作,倚靠適當的國際團體和組織。」

從這些談話我們可以理解,美國不諱言中美之間存在分歧,「對話」機制旨在提供平台,嘗試經由溝通化解分歧。但超強做久了,發號施令慣了,美國即使放下身段溝通,也只是身段而已,立場與利益是沒得溝通的。美國期待「馴服」中國,「同化」中國。但是美國清楚這個任務太艱鉅,不一定能達成,因此不能不給自己保留另一個選項,那就是透過新老同盟及非同盟體系「圈制」中國。

美中夥伴關係化解中國崛起的挑戰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石之瑜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依照傳統國際政治學的智慧,中國正在崛起的勢頭,對身為世界既有霸權已達一甲子的美國來說,會形成殊死之爭。但是,眾說歐巴馬上台之後,對小布希的外交政策改弦更張,除了重新檢討構成布希主義主軸的全球反恐佈局之外,尤其想在已然日益成熟的中美關係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似乎美中之間的霸權轉移戰爭(或衝突),並沒有任何山雨欲來的跡象。相反的,美中關係似乎已經步入坦途。

歐巴馬的對華政策固然不符合國際政治學的預期,但是其間相當程度是賡續著小布希的對華政策。小布希主政八年,在初期對中國的態度確實充滿挑戰與挑釁。但經過北京不懈的與他拉關係,他在卸任前的告別作,竟是力排眾議,堅持出席北京奧運,給足中國東道主的面子,也突顯出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在他身上所下的功夫,最後終於能擺脫以副總統錢尼為首的強硬派,使得歐巴馬所承繼的美中關係,已經是處在1949年大陸易幟以來最高峰,他乃有雄心壯志更上一層樓。

華府與北京的關係有多大程度是由華府在主導呢?從最近克林頓前總統訪問平壤的歷程來看,平壤主動設計而華府見機行事的成分居多。在六方會談無果,華府對平壤絲毫不讓的情況下,平壤採取了一連串看似挑釁的舉止,包括退出會談與試射飛彈等步驟,將各方推到已經下不了台的邊緣,接著突然透過逮捕美籍女記者,並安排克林頓前往營救,一時之間,華府與平壤關係出現峰迴路轉,而平壤卻已經向各方展示平壤核武的進程與決心,足讓平壤在下一階段的會談過程中獲得更大的重視。

北京對美中夥伴關係的經營

北京過去對華府頗常採取這樣的手段,在對華府的捉放之間,讓希望維護世界秩序的華府停止對自己的指指點點或蓄意介入。不過,過去的北京並沒有與華府共治天下的意圖或實力,不論外界或北京自己也沒有這樣的預期。然而過去十餘年以來,關於中國崛起與美中爭霸的氛圍甚囂塵上,華府藍軍鼓吹對華強硬政策的比比皆是,引發北京對中國自身所處地位的微妙轉變日益敏感,即使沒有意願挑戰美國的超強地位,且內有新銳學者不斷躁動要以國家利益為政策依歸的強硬輿情,卻保持異常冷靜低調,終能堅守住鄧小平辭世前遺言的韜光養晦、不搞爭論等方針。就連美軍炸毀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與南海撞機這樣的大事接二連三發生,都未容藍軍達到升高衝突的目的。

九一一的爆發提供了北京為美中關係做長遠籌謀的機遇,在小布希幾盡全力征伐中東之際,北京在多處予以便宜的配合,使得北京鼓吹多年的美中戰略夥伴關係露出曙光。大環境如此,以致於當胡錦濤將和諧世界的政策態度從國內衍生到國際的時候,小布希的對華政策已經撥亂反正,回到正常化的軌道裡。這其中,北京所下的工夫遠大過於華府下的功夫。北京是如何顛覆了傳統國際政治學的智慧,讓崛起的大國受到既有霸權的接納,願意試探從合作的角度處理面臨挑戰的獨霸地位,跳脫大國衝突的宿命?

傳統國際政治學沒有考慮到兩件事,第一是非政治軍事領域的合作對政治軍事領域衝突的化解效果,這點在全球化時代顯得格外重要。亦即相關國家不需要先化解軍事政治的相互疑慮,仍然可以透過其他多邊組織的共同活動,在時空有限的政策議程上,排擠開他們在政治軍事領域中的衝突。事實上,華府與北京在經濟與環境領域當中的多邊交流,甚至在國際媒體上被突顯成為所謂的G-2領導群,迫使他們產生某種共同責任意識,何況論及責任時雙方都無意肩負,造成他們之間被動形成夥伴關係。另一方面,華府受到反恐戰爭的掣肘,其軍事議程已然滿盈,社會且有厭戰情緒,更有利於在經濟與環境領域中的合作得到突顯。

第二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傳統分析,沒有考慮到崛起中的大國與既有霸權之間形成某種結盟的態勢,使得崛起的形勢對既有霸權不至於產生直接的挑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取代英國的過程,便沒有引起爭霸戰,因為英美具有文化與軍事領域中雙重的聯盟關係。但是不可諱言的,霸權從歐洲轉到美國是地緣政治上的重大變化,可見聯盟意識的重要性不亞於地緣政治的競爭性。北京自始非常敏感地處理與華府的軍事政治關係,在各方面營造雙邊聯盟意識,這包括一反歷史上的批判與疏離改而積極參加(但不領導)聯合國的維和部隊,中美之間基於各種特定目的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或相互觀摩,北京在聯合反恐軍事準備中與華府的相互配合等等。這一類演習透過共同目的意識醞釀,緩和一方崛起對另一方帶來的挑戰。

北京身處的三種思維脈絡

如果歐巴馬承接的對華政策,是已經進入北京經營多年的戰略夥伴的雙邊關係,當然就有更大意願與傾向運用這樣的關係,以致於在眾所矚目的戰略與經濟雙邊對話中,他們希望北京感受自己合作誠意的各種熱身動作,包括多次引述儒家警語,並於會後進一步確認歐巴馬訪華的安排,在在說明北京提倡了近十年戰略夥伴關係進入成熟期。固然,華府對中國的軍事準備不會停止,北京對美國的軍事準備也會持續,但是這已經是屬於不具針對性的一般性國防準備,不會形成對彼此的立即威脅,或製造任何不安。

然而,北京在處理與華府關係的時候,並不能簡單視為從上到下一條鞭的政策執行。可以歸納出三條影響北京對美政策的思維。一條是國際政治學的現實主義思維,將美國視為對中國潛在的威脅,則中國的選擇只有兩條:若不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制衡美國在世界上的獨霸地位,就是向美國稱臣,避免對之任何挑戰的聯想。以中國國力增強的趨勢看,向美國稱臣殊難取信,因此必須與美國周旋。則在多邊組織開創北京可以運用的戰略空間,並在雙邊關係上強化北京的政治防衛能力,且在意識型態上與美國進行有效區隔與競爭,在發展路徑上開展中國模式,應是黨中央責無旁貸的工作。這樣的思路在大陸學術界或智庫很流行,是左右兩條路線鬥爭的主要一方,雖然左右之爭主要是關於中國發展路線,自由派在外交上影響還有限。

第二種思維是傳承固有文化的天下思維,主要是澄清或建立美中能相互接受的社會互惠關係,這可以表現成合作治理的夥伴關係,中國改革開放向美國學習的先進與落後關係,或中國向美國示範的和諧世界關係。特別是雙方制度文化與意識型態有所差異,且在新近的歷史上曾經敵對的背景中,如何使雙邊關係能夠在和諧中開展,實為一大挑戰。這樣的和諧關係有賴信任與誠意,因此在各種看法不同或利益相左的問題上,北京願意讓步或暫時配合華府的需要,是體現北京維護和諧關係的主要手段,包括對種種華府疑似圍堵中國的戰略安排見招拆招,這就形成對現實主義與地緣政治的考量的重要修正。所以儘管競爭性的國家利益分析充斥了各個國際研究部門的論述,但是在實踐上,總是受到維護良好雙邊關係的考量而暫緩。

第三種思維沒有具體的論述,而是受到改革開放初期放權讓利政策影響而衍生的某種機會主義傾向,無所不在的形成類似山寨外交的行徑,包括在奧運前夕仍然甘犯眾怒與蘇丹或緬甸政府進行軍事交流,與中東買賣軍火,向北朝鮮或巴基斯坦提供核子技術,因而與華府的全球秩序有所牴觸。不過其中也有第二種思維,亦即為了維護在當地既有政治關係,並順便牟取商業利益。

由於擁有霸權的華府對中國的崛起勢必繼續維持警覺,起碼體制上在做長遠國防戰略規劃時,不可能不計算中國崛起的因素,因此美中之間夥伴關係的維護,有其脆弱性。不但華府的藍軍虎視眈眈,繼續在西藏與新疆等北京最為敏感的問題上伺機而動,而且雙方在國際多邊合作中總會有摩擦而為有心勢力見縫插針,所以必須有賴北京有意識地管理與持續讓步。但這樣的管理將受到社會上新左意識型態的撞擊,至於自由派對國內體制改革主張,有賴外交上中美關係的春暖花開,因此左右鬥爭延燒到外交領域中指日可待。

美中夥伴關係對台灣的影響

北京與華府的夥伴關係提升,雙方沒有出現立即衝突的危機,反而還發現愈來愈多彼此可以合作的機會,對台灣的挑戰與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的挑戰,是近二十年來,台北熟悉的上述雙邊關係是衝突的,以致於心態上難以調整,總是假定自己可以有機可趁,終於造成北京與華府共同治理台海的大格局。其次,一旦兩岸關係在大國治理之下獲得平穩,北京就取得了對台灣進行多層次與多方面統戰的理想環境,從而有對鐵桿台獨的拉攏,對台灣經濟(水果、觀光、投資)的刻意挹注,對台灣媒體的積極交流與對兩岸教育學術的促進交融等等。再其次,華府對於台灣政治的直接介入降低,也等於牽制北京對台政治施壓,於是台灣沒有任何政治壓力在短期內必須對與大陸的關係做抉擇,甚至反而感受壓力必須儘量拖延抉擇的時機。最後,在北京以台海穩定,美中和諧與拉攏台獨的政策前提下,台獨宣傳得以免除任何政治顧慮而無所不在。

中印邊界談判的崎嶇道路

來源:《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作者: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八月七、八兩日,溫家寶總理的特別代表、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與印度總理的特別代表、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第十三輪邊界談判。隨後兩國政府分別發佈了內容相似、措辭積極的新聞公報,卻看不出邊界問題解決有任何進展。中印邊界糾紛是兩個新生共和國從誕生的頭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和印度共和國(1950-)——開始就繼承下來了的,直到今天仍難解決。再有,中印兩國政府之間將近六十年來的來往公文很大一部分是有關邊界糾紛的,還為此於一九六二年打過一仗。任何糾紛,如果不能武力解決,就只能靠談判。一九六二年那一仗把兩國之間的感情打傷了,對兩國都不利,現在中國和印度要向前發展,戰爭是不會再發生的,只能不斷談判來把邊界糾紛解決。我想對這個與發展中印關係極端重要的邊界談判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印中人民是兄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就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把發展中印關係看得很重。印度方面,主掌外交政策的開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尼赫魯在一九五○年道出中國是他「最欽佩」的國家,印度不但是共產主義集團外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而且通過尼赫魯的國際威望使得中國領導人(特別是周恩來)和許多亞非新興獨立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一九五四年尼赫魯和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訪華,北京萬人空巷夾道歡迎,成為千古歷史佳話。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印度民間唱出「Hindi-Chini Bhai Bhai」(印中人民是兄弟)的歌,中印關係進入蜜月期。在那樣的氣氛下,兩國政府沒有開誠佈公地把邊界糾紛攤開來,斬釘截鐵式地談判解決,錯過了大好良機。

這裏牽涉到一個基本觀點的問題。最新出版的美國《世界政策雜誌》上有三位學者合寫的一篇有趣的文章,題為《東伐利亞正在崛起嗎?亞洲影響與人類安全命運》(Sung Won Kim, David P. Fidler & Sumit Ganguly, Eastphalia Rising? Asian Influence and the Fate of Human Security, World Policy Journal, Summer 2009, Vol. 26, No. 2),這“Eastphalia”(東伐利亞)是作者創造的新英文字,把著名的“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亞)中的「West」改成「East」。我們都知道,當今的國際秩序是由一六四八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歐洲國家中首先建立起來、然後推廣全球的、以「nation state」(民族國家)為單元、強調領土主權完整的機制。但是,西方文明的「逞強」與「弱肉強食」因素以及「白種人包袱」優越感卻時刻破壞著這「威斯特伐利亞」原則,西方列強在經濟上向欠發達國家擴張、政治上把西方體制強加於非西方國家,世界秩序進入「後威斯特伐利亞」(post- Westphalia)時代,這樣就有可能變「西伐利亞」(Westphalia)為「東伐利亞」(Eastphalia),因此有這篇文章問世。

這篇文章對我們提供的視野是有益的,但我認為這「威斯特伐利亞」世界體制主要牽涉到「地緣政治範式」與「地緣文明範式」的區別,特別在中印邊界糾紛上,換個「範式」就會有不同看法與對策。從「地緣政治範式」來看,中印邊界糾紛就是「領土之爭」,雙方都必須竭盡全力搞「寸土必爭」。但從「地緣文明範式」來看,根本沒有爭奪領土的必要。在過去中印兩大文明「背靠背」的時代,印度高僧慧立到杭州看到一座山峰說,這是從他的家鄉比哈爾飛到那兒的,中國人信以為真,就叫它「天竺」,俗稱「飛來峰」(從「地緣政治範式」來看,豈不變成「地圖侵略」〔cartographic aggression〕了?!)。中國佛教文獻中的「中國」一詞,指的多半是恆河平原(不是中國本身),是梵文“Madhyadesa”的漢譯。印度佛教傳到中國建了許多以「國」為名的大廟(安國寺、護國寺、報國寺、清國寺、隆國寺等等),是為了中國而不為印度。兩國高僧以「朝聖精神」(pilgrimage)相互來往,從來沒有護照、簽證。要是那種「地緣文明」精神保持到現在,中印兩國就不會為邊界糾紛而犯愁了。

「地緣政治範式」與中印邊界問題

從印度來說,從古以來「印度」只是抽象的文明符號,不是「國家」,更不知「印度」國界在何處。以「印度」為名的統一政體是英殖民時代產生的,到一九五○年地球上才正式出現獨立自主的印度共和國。現在中印邊界糾紛中的爭議土地是過去印度政府從來沒有統治過的。「麥克馬洪線」是英殖民者麥克馬洪用粗的紅鉛筆在地圖上劃的,根本沒有經過地面勘測核實。

從中國來說,中國的中央政府也從來沒有領轄過現在中印邊界爭議地區。問題的複雜性在於西藏的存在。雖然國際上許多人把西藏當作中印之間的緩衝地帶,中國堅持西藏在法理上是中國的一部分。當今中印邊界東段的爭議實際上在英印殖民政府時代已經開始而沒有解決。還要看到,從一九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開始、到西藏「和平解放」、到達賴喇嘛想參加中國共產黨並與中央政府達成協議、到西藏反動勢力挾持年輕達賴逃亡印度,這些都是中國內政失控而變成國際事件,是中印兩國新領導人所沒有預料到、也沒能很好應付的。當時是冷戰高潮時期,美國和蘇聯都趁機挑撥中印關係,中印兩國再也不能心平氣和地看中印邊界糾紛了。換句話說,是「地緣政治範式」劫持了中印邊界問題,一九六二年的邊境戰爭就是這一劫持付出的高昂代價。

解決國際糾紛不但需要雙方坐下來談判,而且需要彼此有親善的意願。中印戰爭雖然只是小打(中方在節節勝利之際主動宣佈停火並從麥克馬洪線南部撤回軍隊),但對印度卻是雙倍損失:一是使當時「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印度國際威信掃地,二是五○年代風華茂盛的國際政治家尼赫魯在國內喪失威信而變得頹喪、不久便逝世了。繼續執政的印度國大黨政府對中國當然懷恨在心,兩國關係跌入低谷。一九七○年「五一」遊行檢閱,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接見外國使節,他和印度代辦米什拉(Brajesh Mishra)握手時向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問候,並且說:「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你們是一個偉大的人民……我們總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麼吵下去嘛!」這一插曲第二天竟變成頭條國際新聞,叫做“Mao smile”(毛微笑),使得緊繃的中印關係鬆弛起來,印度輿論開始轉變。英·甘地總理有意改善關係(為此求教家父譚雲山),但受到蘇聯阻撓,後來又發生「孟加拉國獨立」事件,中印又發生口角,隨後英·甘地政府實行「緊急法令」,然後大選失敗下台。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代批評尼赫魯「親華」最激烈的反對黨領袖瓦傑帕伊於一九七八年變成印度外交部長。一位中國記者問他是否願意訪華,他爽快地說:「請我就去」。後來中國邀請信從天而降,他於一九七九年二月訪華形成「破冰之旅」。一九八○年英·甘地重新上台擔任總理,暗派隨瓦傑帕伊成功訪華的外交部負責東半球的主管官員岡薩爾維斯(Eric Gonsalves)到北京商談改善關係,導致一九八一年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黃華訪印更是另一次重要的「破冰之旅」。印度外交部長拉奧(後來變成總理)歡迎黃華的小型晚宴我也有幸參加,當時就有些感慨。拉奧講演親切回顧古代中印高僧交往,黃華卻只談現代政治,他的翻譯大概也沒學過中印文化交流史,把 “monks”譯成「僧侶」,聽起來怪彆扭(應該用史書上的「高僧」名稱)。中印兩個文明古國當今都受到西方文明統治壓迫,看起來現代印度知識菁英對「地緣文明範式」的興趣比中國菁英更濃厚。

把邊界談判提高到總理「特使」層次

那次黃華訪印,使得兩國交往全面恢復起來。由於英·甘地政府堅持以解決邊界糾紛為發展兩國友好關係先決條件,兩國決定建立「司長級」(印度是聯合秘書級)的定期「官員談判」以儘快解決邊界糾紛。從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到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輪流在兩國首都總共舉行了八輪邊界談判而不得要領。一九八八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英·甘地夫人的長子)訪華時,中方抱怨說:兩國官員邊界談判是「炒冷飯」。拉·甘地有鑑於此,便建議兩國成立專門解決邊界問題的「聯合工作組」,由兩國外交部副部長主持,使談判層次提高,中國同意了。

拉·甘地訪華使得中印關係進入新階段,有兩大新氣象。第一、中國政府領袖與民間代表對他熱烈歡迎,鄧小平回憶起一九五四年他外祖父尼赫魯和母親英·甘地訪華的盛況,北大印度專家耿引曾教授向他報告自己當年作為北大學生在飛機場向他外祖父和母親獻花的情景,還有現代中國第一位留學印度的魏風江回憶起在三○年代他和英·甘地在印度國際大學同學時的日子,這一切又使過去中印友好的氣氛復活,沖淡了一九六二年戰爭留下的不愉快記憶。第二、拉·甘地改變了母親時代對華政策的立場,不再堅持以解決邊界糾紛為全面增進關係的先決條件,同意和中國全方位發展關係。

二○○三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再度訪華是中印關係發展的又一高潮。他在一九七九年以外長身份訪華時曾和鄧小平討論邊界糾紛,正是在那次討論中鄧小平重申了中國願意「一攬子」解決——即印度在西段讓步、中國在東段讓步——的態度。我四十餘年的印度好友、印度著名「中國通」、前中國研究所長白蜜雅(Mira Sinha Bhattacharjea)女士數十年來一直認為中印邊界糾紛從歷史、法律的角度談判是不會有結果的,只能「政治」解決、從政治大局考慮互諒互讓做出決定。瓦傑帕伊在和溫家寶總理談判邊界時,果敢建議兩國以「政治意志」早日解決邊界糾紛,把邊界談判提高到總理「特使」層次、不再受政府官員墨守成規的思想約束。溫家寶當即贊同,但表示「特使」人選以後再定。瓦傑拜伊說,不等以後了,當場就指名總理辦公室主任、一九七○年「毛微笑」的當事人米什拉為印度「特使」,溫家寶只得順從,提名了當時還只是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的戴秉國。

六年一幌又過去了,兩國「特使」也談判了十三輪,加上過去司長級談判八輪和副部長級「聯合工作組」談判十五輪,一共是三十六輪,是烏龜賽跑也應該跑到終點了,而這「炒冷飯」卻沒個完。還有一點,這十三輪談判的中方「特使」一直是戴秉國,印方代表卻三易其人。起初談得好,因為印度「特使」米什拉真正是瓦傑帕伊總理的心腹,這瓦傑帕伊-米什拉結合表達出了解決邊界糾紛的強烈「政治意志」。後來瓦傑帕伊政府倒台,總理與特別代表都換人。印度總理由重理想、有詩意的瓦傑帕伊換成務實經濟學家曼莫漢·辛格,他的特別代表納拉亞南是出身公安情報的資深官員、現任國家安全顧問,很難說他有總理的「政治意志」在身,當初那「特使」談判的精神也似朝雲飛散。現在看起來,還得等待以後再有像一九八八年拉·甘地訪華以及二○○三年瓦傑帕伊訪華那樣的未來新突破才能打破這不斷「炒冷飯」的僵局了。

中印邊界糾紛終歸會解決的

從整體與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印邊界糾紛終歸會解決的。在兩國建國初期,由於政府並沒有轄領爭議的土地,邊界糾紛只是「紙上談兵」,只是兩國地圖上畫出的邊界衝突而已。但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現在地面上已經形成了「實際控制線」,再把這「實際控制線」作些調整而變成正式邊界應該不是太難的事了。在多年談判中出現的「分水嶺」原則(把邊界線劃在山脊上)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如果這樣確定了,就只剩下實地勘測的工作了。

還要看到,從二○○三年開始,中印邊界談判已經有了很大的實質性的進展,兩國在同意設立特別代表會晤機制的同時,也採用了分三步走的戰略:(一)先確立解決邊界問題的指導原則,(二)再確立落實指導原則的框架在地圖上劃界,(三)最後到地面具體勘測立樁。二○○五年四月溫家寶總理訪印期間,雙方達成了《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那就是說,現在已經進入第二步的領域了,正在落實指導原則的框架在地圖上劃定邊界了。據說主要的爭執在東段的達旺,是昔日達賴誕生之地,現在在印度控制之下。中國政府如果把達旺讓了,西藏人民會不滿意。可是按照雙方已經同意的已經有了居民就不遷動的「政治指導原則」,印度不願改變現狀,中國勉強就違反「原則」了。雙方正在絞盡腦汁,想個兩全之計(如把達旺變成特別的中印共管友好地區等等)。

從兩國的主觀努力來看,印方有一定的弱點與難處。印度半個多世紀來採用英國「威斯敏斯特」議會民主制度,全國直接選舉下議院(印度叫「人民院」)再由下議院多數組閣,是這種政體造成現在小黨林立、兩大主要政黨無法贏得議會多數,只得委曲求全,和一些雜牌、並不志同道合的政治勢力組成聯合政府的無奈形勢。聯合政府中意見分歧,小黨離心力大,因而政局不穩,政府難以長遠打算、高瞻遠矚。這就減弱印方解決邊界糾紛的「政治意志」,要靠中國多主動一些。

前面已經說了,最重要的是放棄「寸土必爭」的「地緣政治範式」,看到這是兩個新興大國在新時代遇到的新問題,用新的「地緣文明範式」來重新建立兩大歷史文明的現代新秩序,把過去兩國之間並不存在的確切的界限具體劃出,功德圓滿。邊界確定以後,兩國簽署萬年和平條約,以後的邊界就像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和平邊界」那樣,不必設防(只防止走私與販毒等活動),可以節省大量軍費,也避免把青年送到「生命禁區」去得「高山症」等慢性疾病。總而言之,這就要靠當前兩國政府和統治菁英高瞻遠矚,為建立理想的中印關係、為創造一個和諧世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