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从“丰碑”到墓碑

《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辩》评介

來源:2009年8月31日 --多维新闻网
作者:寒山,文章来源:RFA(美国自由亚洲电台)

2008年是中国大跃进50周年,美国中国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和西东大学、中华学人联谊会合作,于10月间在新泽西和纽约召开了名为“中国的历史教训和未来挑战:纪念大跃进50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型国际研讨会,邀请了60多名学者参加。

在大跃进这个历史问题基本上仍然是中国大陆的政治禁忌的时候,由海外学人发起在海外召开的这次研讨会一方面说明大跃进在中国、大跃进研究却在海外这个由政治权力造成的荒谬局面五十年后仍然如旧,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充分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思想和学术超越被政治权力控制的国界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但对于保存历史记忆、交流学术观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鼓舞了海内外有良知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向世界显示了当代中国研究的活力。

会后,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宋永毅和美国诺曼学院丁抒两位学者将与会学者递交的论文和其他一些和大跃进有关的文章共一百多万字汇集成书,最近由香港田园书屋分上下两册出版。我们在这个书评栏目里分两次将这两册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讨论向听众介绍。书评的题目“从‘丰碑’到墓碑”,指的是中共原来把大跃进说成是在它领导下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丰功伟绩,但结果却造成了千里白骨,万户萧疏的人间地狱。

说起大跃进,今天在中国大陆,除了极少数左派人士,几乎没有人--包括中共自己——会对它有积极正面的评价。很多人都知道由大跃进所导致的大饥荒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饿死了至少两千万、甚至有可能三千万以上中国人的历史。更多的人虽然对具体数字并没有这么清楚,但也知道当时有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事。

那么,这个数字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宋永毅先生在书的前言中用两次世界大战中参战者死亡人数来对比:一次大战大约一千万,二次大战大约三千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饥荒死亡的人数,其保守的估计也占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总数的一半。因此,宋永毅认为这场“人祸”是二十世纪最大的“人道悲剧”。

我们还可以拿抗日战争中死亡的中国人的数字来作个对比。根据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的说明,抗战中中国军队阵亡大约四百万人,平民死亡大约八百万人。由于当时的统计条件,这个数字是保守的。但即使把它放大一倍,也至多达到大跃进导致的大饥荒死亡人数的底线。

这就是说,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八年侵略战争,连南京大屠杀在内,造成的中国军人和平民的死亡也大大低于三年大饥荒中的死亡人数。难怪日本右翼一直对历史上在华犯下的战争罪行满不在乎:中国在国家统一的和平时期的三年中饿死的人都比死于八年残酷的战争中的人要多得多,作为日本人我们有什么可内疚的?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这场大饥荒中死亡的人数,在人类历史上其罕见的程度,只有假设和想像中的核战争才能相比。

一个国家为什么在和平时期发生这么惨重的平民死亡呢?今天探讨这个人类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人道悲剧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下次节目再接著介绍。

我们上周开始介绍《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辩》一书。这本书分上下两册,每册又分为不同专题。上册首先介绍和分析所谓“自然灾害” 和人口损失。由杨继绳和丁抒等7人撰写的文章指出,在1958-1961年间,中国并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整个自然条件对农业并不是不利。

通过对国家人口统计和很多地县地方统计的分析和归纳,这个专题得出一个数字:在四年中中国非常死亡人数最多达到3600万。对这个数字提供有力证据的是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的数十年来的材料收集和研究。

应该指出,即使是杨继绳的研究,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最后提出的数据都还是保守的。例如四川前政协主席廖伯康在回忆录中曾说四川饿死1200万人,但杨继绳根据可以得到的数据缩小到787万人。

上册的第二个专题分析荒谬绝伦的大跃进为什么会发动并在全国展开。由宋永毅和李若建等7位学者的文章指出,领导集团的好大喜功是根源,而通过前几年全国性的镇反和反右,中共已经在全国造成了一种政治恐怖,人人都不但不敢对任何重大方针发表不同看法,而且对浮夸风推波助澜,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上册也重点分析了毛泽东的责任。陈奎德和金和辉等5人的文章指出,毛泽东的绝对权力和乌托邦幻想是大饥荒的最高层原因。毛本人虽然有时也对大跃进在细节上是否有浮夸有怀疑,有时也作一些调整,但总体上把这个运动视为由他领导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捷径。此外很多作者也对中共其他领导人和地方大员的责任作了探讨,指出即使向刘少奇邓小平这样相对现实的领导人,在打饥荒之前也是大跃进的吹鼓手。上册最后从大跃进的一些具体政策出发探讨大饥荒的形成,主要是公共食堂和政府的粮食控制和粮食分配。这些政策一方面打乱了正常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另一方面使得灾民在饥荒中得不到救济,从而导致了大量死亡。

下册的第一个专题把大饥荒放在历史和比较视野下考查。杨继绳和李明珠等7位学者的文章指出大跃进是极权主义的产物,斯大林时期就发生过,虽然在规模上还不能和中国的相比。在中国历史上,天灾人祸发生后,帝王还要下罪己诏,但毛泽东最多是在内部敷衍了事地承认犯了错误,但很快又在政治上变本加厉地推行他的路线,导致了文革。

下册的另一个重要专题是大跃进和后来中国的重大事件之间的关系。高华和丁抒等7人的文章指出,60年代的四清和文化大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大跃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延续,因此大跃进不但造成了大饥荒和数千万人的死亡,而且促使中共党内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尖锐化。

除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史料综合,这两册书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集中在下册最后一个专题“灾难实录”中。在这个专题中,金辉和梁志远等12位作者介绍和分析了发生在安徽凤阳、亳县,甘肃通渭、西礼,贵州湄潭,四川华阳、河南信阳、安徽肥东、淮阳和福建很多县乡的饥荒和死亡情况。最令人震惊的是发生在四川荥经县的武装抢粮案。当时任公社武装部长的李文中在乡亲们面临饿死、政府却不开粮仓救济灾民的绝境下毅然带领乡亲持枪打开粮仓,避免了更多的人被饿死,但他自己却因此被判了20年,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辩》是两册沉甸甸的厚书,把它们叠在一起放在书架和书桌上,很多其他书籍立即会相形见拙,失去份量。这并不奇怪,因为凝聚在这两册书里的不但是一百多万汉字,而且是几千万条中国人的命。每个字的下面就是几十条命,还有什么书会比它更重呢?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宣传的用心让人糊涂:敌人是谁?

來源:2009年8月25日 --多维新闻网

冼岩专稿/8月23日晚央视的《新闻联播》,照例有一段“革命传统”教育,说的是小小刘胡兰,英勇不屈,死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段故事原来人们耳熟能详,现在估计大都忘脑后了。央视的目的,应该是想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不忘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但它可能没想到,记忆被唤醒后,人们自然会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昨天,于是一个疑问产生了:刘胡兰们的敌人是谁?

按照原来的说法,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但这个敌人,现在已成了香饽饽。敌人的总头目蒋介石,现在被恭敬得不得了,祖坟也重修,简直巴不得把他的祖宗当作自己的祖宗供起来;今天的国民党也成了上宾,政府处心积虑,恨不能尽大陆之物力,结彼岸之欢心——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当时的“敌人”其实是政府。当然不是现政府,而是上一代政权的政府。当时的政府,何以成了革命先烈们不共戴天的“敌人”,必得打倒推翻才罢手?现在看来,那个政府确实腐败。但治理腐败的对策是反腐,应该犯不着动刀兵吧?按照今天的逻辑,纵然腐败不绝,甚至愈演愈烈,只要反腐斗争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反腐机构叠床架屋、越设越多,怎么也能交代过去了。

这些动作,当年的国民党政府都有做,例如蒋经国就在上海“打老虎”。怎么官民之间,就成了水火不相容呢?不是政府的问题,应该就是政府所维护的制度有问题。来看看当时的制度。就政治制度而言,当时对民主是有承诺的,只是由于人民的素质不够,只能先搞“训政”,就是先训练你们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民主不与国际接轨,实行“有中国特色的训政式民主”:普选是有的,但候选人必须指定;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反对党,都可以参政、议政,但执政党必须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如此等等,一切当然不如人意,但怎么看似乎也比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更少些。这应该还是我们发展政治文明所要争取实现的目标吧?怎么也算不上罪大恶极。

问题不在政治,就在经济。当时的经济制度,是私有制加市场经济,这确实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教义视为是万恶之源。当时无数的有志之士,也确实是激愤于私有制造成的贫富悬殊,乃纷纷投身于拯民于水火的革命大业。但问题又产生了:60多年后的今日,无论私有制还是市场经济,都已作为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被铭刻在丰碑上;贫富分化也在快速滋长。

如果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制度与60多年前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国有企业强大了不少。但这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国企每年上万亿的利润,不但老百姓分享不了,甚至连政府也难拿到,而国企领导人却可以一天挥霍公款4万元(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不是某一天,而是平均每天);越是国企的产品,对老百姓收费越贵,个个都是“周扒皮”。

如此说来,无数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好不容易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结果过30年后发现,其实这种做法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必须回过头去补课,向当年的“敌人”学习,一切回到原样。这么一来,刘胡兰们的行为又应该怎么算?难道是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说起来慷慨激昂,算起来也就只是李家换成了赵家?

这样的问题,一想就会令人糊涂,但等闲也没人提起。年纪大的早忘了,年纪小的不感兴趣,如今人们关心的只是现实。然而,央视偏偏要把这些陈年谷子捡起来,刺激人们的记忆与思考,名曰宣传,实乃反宣传,不知其居心何在?

它就不能省省心吗?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一位救災官兵的心聲

bao大哥來信分享...

在我前一陣子有限的看電視時間裡,慶幸收看的媒體都是一再感謝救災的弟兄官兵們,若讓我親耳聽聞群眾Call in對救災國軍的責難,我會相當難過與不忍。他們的勞心勞力該是電視機前群眾有目共睹的事情,怎麼還會發生文章中提到的事情?

馬政府對八八水災的反應遲緩該檢討,然而與救災官兵是二碼事,不該混為一談的...

- by Eve

8月8日當天下午,我帶著兩隻亞太手機跟電池,開著車往林邊直去。災區的電力中斷,電訊極差,只有亞太和泛亞手機稍有些訊號。

當天早上約8點多收到林邊鄉的兵力申請,指揮官帶著悍馬車約11點就先行進入林邊鄉周圍勘查災情。艦指部的水下作業大隊、及陸戰隊的兩棲偵蒐大隊膠舟約20條,也在11點多以後陸續到達林邊交流道,後續更是投入了50條之多。

旗山到林邊開車約一個小時左右,左營到林邊約40分鐘,這是在平常無風無雨,一路開100 -110公里的情況。在颱風天,扣掉人員集合、裝備整備上車的時間,還能這麼快到達。這種速度還被罵,我只能說公道自在人心。

指揮官的聯絡電話3個小時就被打到沒電,緊急要求軍團馬上送天頻電話跟亞太手機,小弟自願開車前往.....其實也有想看看災情的念頭在,為求時效只好直接開轎車衝過去。後來我發現,颱風天開車跑在高速公路上真的是玩命。方向盤上面的力回饋讓我感覺到風力有多猛,車輛不時被吹歪,得時刻抓緊方向盤。

衝到了南州交流道,道路已經管制,我改道前往台一線,想走竹林村進入林邊。到了竹林村,看到的只有滾滾的黃水跟管制的警示,幾部AAV-7已經用拖板車運到新埤了,到處都是國軍弟兄和消防隊,這時候是下午3點多。

印象中,以前水患不多的竹林村現在也是寸步難行。調頭穿過南州交流道的管制錐繼續往林邊交流道前進,到了我熟悉的地方,看到的卻是從未見過的慘狀。

交流道淹到完全看不見出口,連馬路的標誌都沉在水裡,放眼望去全是泥水。明明是在陸地上,卻讓我有身處海中的錯覺。風吹的人站不住腳,雨水打在臉上痛的讓人麻木。

水下作業大隊的學長正拉著膠舟來來回回的進出林邊鄉,每個人渾身滿是泥濘。我坐上膠舟進入林邊鄉公所,路上見不到任何一棟建築物的一樓大門。二樓窗戶探出無數位的鄉民,我心裡知道,這麼多的災民要以我們所有的膠舟及水陸兩用車來救出,即便是不吃不喝,也絕對需要幾天的時間,因為受災範圍大的超乎想像。

陸上的電線杆東倒西歪,電線斷成好幾節,一個不注意就捲入馬達車葉。膠舟要側頂著風面才能前進,水下完全看不出深淺,路上還見到被漂流物刺破的膠舟綁在一旁。這裡一片漆黑,沒有任何電力,連膠舟馬達的汽油也因消耗太大而迅速告鑿。兩棲偵搜隊以及水下作業大隊的官兵,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著膠舟來回林邊跟佳冬救援災民。

到了鄉公所,所見一片狼籍。所有人都泡在水裡,指揮官早已坐著膠舟前往佳冬鄉指揮救災。耳邊盡是災民的擔憂,交談及細細可聞的啜泣聲,混雜著救難部隊長和警消的兵力派遣命令。

電話打不出去,也撥不進來,膠舟來來回回的運送人員及物資進入,沒人知道這場風雨要維持到什麼時候,沒人知道自己下一刻是否依然無恙。

入目盡是哀痛,望去只有破碎,打消了回家一趟的念頭,即使我家就在後頭不到一公里處。我知道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條膠舟都是彌足珍貴的。

我在部隊的作用,遠超過我待在這裡的實際意義。坐上膠舟,又離開了我的家鄉,我的父母。

是的!我家住林邊鄉,父母親、大嫂都在家,我哥是部隊主官正留守待命,我老婆帶著剛出生滿月的女兒,就在東港鎮,內心的憂慮像火一般灼熱。我收到的訊息是家中水淹一層樓,家人已經躲到二樓去了。

東港鎮的狀況稍佳,卻也是寸步難行。雖然擔憂,但至少我知道親人生命無虞,我相信身在災區的救災官兵及作戰區指揮官會用盡全力執行救援工作。

到了旗山,所有路口都被封鎖,滾滾的泥水早超出了堤防,淹向旗山大街。滿地瘡痍,人車難行 泥砂堆積有如小山,只能繞道台南進入,路上與好幾台國軍10頓半及兵工具車交錯,每個人都把重心放在救災。

隔天重回到戰情中心執勤,參謀長跟副指揮官的聲音早就沙啞,我想他們應該都沒闔過眼,指揮官自從進去災區後就沒有出來過,可想而知數不清的救災官兵此刻更是辛苦。

新聞媒體上不斷傳來災情報導,政論節目混雜著民意代表對國軍救援速度的漫罵以及北部民眾的情緒性發洩字眼。我想說的是,他X的閉上你們的嘴!

潘XX立委大言不慚的質疑國軍部隊第一時間竟然派悍馬車救災,我真是後悔當初一票投給你。

聖人因無私而偉大、小人因無知而可怕。悍馬車是第一時間趕過去勘災用的,沒有堪災,怎麼知道後續要派多少兵力?一開始林邊鄉申請的是膠舟,可沒有水陸兩用車,那都是完成勘查後緊急派出來的。不知道就閉上你的嘴。

北部一堆沒淹到水的民眾,打到CALL IN節目,開口閉口就是馬英九陰謀、國民黨放任國軍腐爛諸如此類無用之語。所謂名嘴在這個時候個個成為救難專家、治水達人,搧陰風點鬼火、質疑這個、質疑那個,拜託你們拿點良心出來,閉上你們的狗嘴,趕快來幫忙救災吧!

南部民眾見不到救援人員而憤怒情有可原,但實在真是人力有未逮,受災範圍已經大到超出救援能量。國軍焦頭爛額的同時,還要面對背後來的那些不用負責的中傷言語,我為我們的救災部隊感到深深的痛心!

真要罵,這些名嘴比我有資格罵嗎?

譁眾取寵、無恥至極,報章媒體不求查證,打擊國軍士氣,只求收視率及上報能見度,我不知道這些人的良心在哪?我不知道指揮官身為中將深入災區為的是什麼?

兩相比較之下,看看仍在強力播放的政治節目及新聞媒體,我為國軍感到一陣哀痛。

廉价过度的开放比封闭更可怕

來源:2009年8月25日 德国之声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媒体宣布,西藏布达拉宫等拉萨三大文物的维修工程全面竣工。8月23日,工程竣工庆典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中国官方称,整体项目总耗资约3.8亿元。不过,对西藏文物的修缮以及对当地的现代化建设也给人带来忧虑。

西藏三大文物指的是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布达拉宫堪称西藏建筑文化的典范,始建于公元7世纪,曾于1994年为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达赖喇嘛出走印度之前,布达拉宫就是他的官邸。布罗林卡曾是达赖喇嘛的夏宫。萨迦寺被誉为第二敦煌,寺内藏有浩瀚的经书以及稀世文物。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从2002 年起开工,按计划2007年7月竣工,但因为种种原因,工程完工推迟到今年。

据新华网援引该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郝鹏的话报道说,西藏三大文物共保护和修复壁画5100多平方米,使用和处理防腐木材6800立方米。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如今,布达拉宫能够承受每天上千人次的客流量,得益于大型维修工程,得益于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统计显示,到 2010年,中国政府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资将达到13亿元。

维修工程开始前,西藏寺院的整体景观相当败落,按照藏族作家唯色的说法,西藏文物实际上是到了不能不修的程度。她说:"59年的时候,当时解放军是用炮轰过布达拉宫的。布达拉宫的外观虽然还在,但是在炮轰过以后,内部实际上是遭到了创伤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中国都在搞"深挖洞,广积粮"。西藏,拉萨也搞过防空洞。当时,布达拉宫底下修了很多防空洞。每天都是炮声隆隆,这对布达拉宫的建筑危害很大。所以从80年代开始,政府就一直称投入了很多钱,资金来维修布达拉宫。"

西藏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当地的经济形势。2008年春季西藏骚乱发生后,去那里旅游的内地游客数量急剧下降,这一现象今年会有所改观。网上有网友称,为了限制参观布达拉宫的人数,进布达拉宫的门票从100元上涨到了300元,尽管如此,每天2300张门票仍然一售即空。唯色提到,布达拉宫管理处早就发出过警讯,如果布达拉宫的参观者流量超过一定限度,该建筑就会面临很多危险。

"2000年的时候,当时布达拉宫管理处有一个报告。新华社也发布过。就是说如果每天的参观人数超过800个,因为布达拉宫是土木式结构,它建筑上就会出现塌陷等。"

在唯色看来,西藏不能封闭,但廉价的开放、过度的开放,应该说比封闭更可怕。她说:"封闭的话,虽然是不好,但它会让那个东西存在下去。如果是过渡的开放,那就会消失的更快,失去的更快。我根本不赞成一味的封闭。我认为必须是有限度的开放,而不是无限度的开放。"

作者:李鱼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是谈西藏自古以来的历史,还是否定1951年以前的事实?

來源:《多维博客》2009.8.21
作者:寒竹

八月上旬,一些流亡藏人和民运人士在日内瓦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汉藏会议,最后会议形成了一份《2009年日内瓦汉藏会议共识》的文件。其中,否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成为与会者的一个共识。按照与会者的说法,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当今藏人的危机和出路。那么为什么在一场讨论藏人现状的会议中会提出这么一个有关历史的话题?为什么在这份简短的共识中要专门表述出与会者有关西藏历史的态度?

一些善良的人们认为,否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对历史的一种看法,与会的一些民运人士仅仅是认同这种对历史的看法。而按照当今许多人的理解,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归属并不足以证明该地区在今天的法律地位。例如,在美国独立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夏威夷并不属于美国,但今天世界各国都承认夏威夷是美国的五十个州之一。所以,日内瓦的汉藏共识中否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跟西藏今天和将来的法律地位并没有直接关系,何况达赖已经承认今天的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论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怎样解读西藏的历史,只要他们承认今天的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就行了。

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看法正是这次日内瓦汉藏会议希望达到的一个效果。如果仅仅把否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看成是一种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将是一个巨大错误,而人们把注意力放在西藏是从中国的哪一个古代朝代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来进行讨论更将是被引入歧途。人们应该认识到,参加这个月上旬日内瓦汉藏会议的人们并不是在研究和讨论西藏的历史。从整个会议期间的讨论内容看,他们表述的是对西藏历史的看法和态度,但实际上真正关心和专注的却是西藏当今归属的合法性和将来西藏脱离中国的法律基础。具体的说来,他们谈的是“西藏自古以来”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归属的问题,但落脚点却在于西藏在中国政府于1950年进军西藏前的法律地位。这个问题跟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是否真正放弃了西藏独立的主张直接相关。因此,《2009年日内瓦汉藏会议共识》中否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说法的根本之点不是在讨论历史,不是想要阐明西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哪一个朝代,而是要想说明西藏在中共建政前独立于中国的法律地位。换一句话说,这次汉藏会议否认西藏自古以来属于中国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但它的根本之点在于否认西藏在1951年之前属于中国这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这一点,只需看看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在这次日内瓦汉藏会议的讲话就非常清楚了。

8月6日,西藏流亡政府总理桑东仁波切在日内瓦汉藏会议上回答提问时讲到:“历史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存在,众人皆知,但是,一九四九年开始,主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西藏人在中共的枪口下,死亡的数字是超过一般人想象的”。 “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达赖喇嘛承认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达赖喇嘛不能接受的,因为这不是事实”。 “我们要求名副其实的自治,并不是说,西藏没有独立的权力,是我们自愿放弃”。同一天,达赖在日内瓦汉藏会议上也明确地把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主权的《十七条协定》称之为武装占领下被迫签署的城下之盟。

关于西藏在1951年之前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说法,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已经谈了无数次,在此无需赘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否认 1951年以前的西藏属于中国究竟跟西藏未来的法律定位有何关系?否认中共建政前的西藏属于中国,而承认今天的西藏属于中共执政的中国,这种是似而非的说法在实质上是把西藏的归属和法律地位跟中国这个国家割裂开来,而仅仅是把西藏跟中国历史上的某一个政府绑在一起,把西藏之属于中国看成是中国政府武装占领下的被迫选择。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土地上一共爆发了两次改变社会制度的革命,中国社会经历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政权的统治。但是,这两次革命都没有扩大中国的疆域,两次革命也都只是继承了上一个政权的疆域。在清王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疆土实际上只有缩小而没有扩大。具体到西藏地区的法律地位而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政府在1950年进军西藏,是以武装革命的手段从法理上对中华民国政府疆域的继承,因为从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来,西藏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中华民国对西藏的主权则同样是以武装革命的手段承袭自清政府。

从清王朝的历史看,康熙五十八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把西藏包括在内。此图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边境标注出朱母郎马阿林(珠穆朗玛峰)。在1933年的申报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前,大多数的中国地图都以此为基础。关于西藏的归属,康熙在五十九年(1720年)的上谕中讲得更清楚:“今大兵得藏,边外诸番,悉心归化。三藏阿里之地,具入版图。其山川名号,番汉异同,当于此时考证明核,庶可传信于后”。

从中华民国的历史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就职宣言书中宣布: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2年3月,中国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总纲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1930年5月5日,十三世达赖在第二次会见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特使刘曼卿时讲到:“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之真正和平统一……”“英人对吾确有诱惑之念,但吾知主权不可失,性质习惯不两容,故彼来均虚与周旋,未尝与分厘权利,中国只须内部巩固,康藏问题,不难定于樽俎。”又说“对于西康事件,请告(中央)政府,勿遣暴厉军人,重苦吾民,可派一清廉文官接收。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倘武力相持……兄弟墙,甚为不值。”。十三世达赖讲的“都是中国领土”这句话把他对西藏归属的立场说得再清楚不过。

1929年,九世班禅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在成立大会上讲道:“原西藏立于中国,自汉唐以还,关系日深,清季更置官兵戎守,征诸历史与地理上之关系,西藏欲舍中国而谋自主,实不可能;及之中国失去西藏,亦犹车之失辅,故中藏关系,合则两益,分则俱伤,此一定之道也。”

1931 年5月5日,班禅前往南京参加国民会议,在会上致简短祝词。10日,九世班禅在南京新亚细亚学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的重要讲演,明确指出“一、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如被帝国主义者侵略,可无异于自己的门户被人拆毁,以免有唇亡齿寒之忧;二、如何使蒙藏与中国团结成整个的民族?要做到这两点须先下许多功夫,上自中央政府,下至全国国民,一致努力。”

再看西藏噶厦政府在民国时期对西藏法律地位的立场。1930年,民国中央政府召开蒙藏会议,西藏噶厦政府当即表示:“汉蕃历来一家……西藏为我五族之一,唇齿相依,荣辱与共,断无离异之理。” 1931年,国民政府召开国民会议,西藏派出10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所制定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当时类似宪法的根本大法。 1946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召开制宪国民大会,西藏派出10名代表参加。西藏地方代表团图丹桑批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大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既然西藏在中共建政前就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是如此的明确,为什么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一定要坚持1951年前的西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呢?为什么即使承认了今天的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还要坚持以前的西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呢?从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官员的各种讲话看,这当中有一个很深的考虑,这就是要把西藏的最终归属跟中国在上个世纪中叶发生的革命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按照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的说法,今天的西藏之所以是中国的一部分,并非源自历史,而是共产党人革命的产物。对于主张西藏独立的人来说,一方面,如果中国社会一旦出现政权更迭,那么西藏将有理由回到独立的原状;另一方面,今天的西藏属于中国只是一种在武力胁迫下的的无奈选择,即使中国政权不发生更迭,但从道义和法理上说,藏人仍有要求独立的权力。问题只在于在于藏人要不要行使这种要求独立的权力。也就是说,西藏是否应当独立的主动权掌握在藏人手中。

当今世界版图的相当一部分是在二十世纪的民族战争和革命中形成的。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大力量催生了许多新的国家。但是,由于共产主义的普世理论在本质上跟民族主义相冲突,由于当今世界仍由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所以,当二十世纪结束时,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的消退,一些由共产主义运动催生的新国家都相继崩溃,前苏联是一个典型。但是,中国跟前苏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世界上并没有一个被称为苏联的国家。苏维埃联盟对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完全依赖于共产主义革命在俄罗斯的成功。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并不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物。在共产党获取中国政权以前,中国的主权,疆界和人民的构成已经非常明确。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不过是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依次更迭的三个国家政权,而西藏无论是在哪一个政权统治中国的时候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西藏之属于中国并不取决于哪一个政党或政治力量掌握中国的政权。 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如果是真的放弃西藏独立的主张,流亡藏人如果要真正和中华民族的其他成员达成共识,那么,承认中共建政前的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西藏地区的主权来自对中华民国政府的继承,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政府“合法”犯罪:揭示官商勾结新模式

來源:2009年8月24日17:10:43(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冼岩专稿/一则消息在网络疯传,有开发商向媒体自曝拿地潜规则:双方提前签好协议,约定一个土地保底价。实际操作的拍卖价一般远高于协议保底价,如果最后仍由该开发商拍得,政府便将高于保底的差价部分归还;若由其他开发商拍得,差价便由该与政府签有协议的开发商和政府按比例分成。许多“地王”,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最近,著名房地产商王石说了句话很快成为名言:“现在不行贿成了过街的老鼠,行贿反而成了英雄”——时至今日,商人行贿、官员受贿的权钱交易模式早已不是新闻。上述消息的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官商联手进行商业欺诈的新模式。该模式之“新”,非指其始于今日,而是在此之前,没有被公开披露,不为公众所知。在官场商界的“业内人士”那儿,这应该早已是通行规则,不如此反成“过街老鼠”。


地产拍卖是公开的商业行为,在这种行为上买卖双方联手做假,误导公众,损害同行,其性质与企业虚假注册、虚假广告或其他商业欺诈行为并无根本不同。人们知道,其他商业欺诈都是违法行为,不但要赔偿他人经济损失,还须追究刑事责任。大名鼎鼎的企业家顾雏军,就是因为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等罪名,被判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款680万元。其他因假注资、假广告或商业欺诈而身陷囹笼的企业家,不胜枚举。

但是,同样是以虚假信息欺骗公众与同行,同样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非正当利益(开发商为了推高房价,地方政府为了推高地价),同样造成了他人严重的经济损失(不但参与拍卖的其他开发商身受其害,地价、房价人为飙升后,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广大消费者),仅仅因为这一欺诈的行为主体之一是政府,这种犯罪就不但没有受到法律追究,受损者也无处索取赔偿。媒体报道后,公众惟有一声叹息,同样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尽管潜规则已经浮上水面。

同样是商业犯罪,由于涉及政府,似乎就具备了某种“合法性”。此处之“合法”,非指得到法律之允许,而是包括三重含义:首先,作为法律维护者同时也是事实上立法者的政府,竟然挖空心思钻法律的空子。现行法律对商人的欺诈行为早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对于本不应该从事商业活动的政府,不但堂而皇之进行商业活动,而且半公开进行欺诈,法律似乎措手不及,没有准备相应的罪名与处罚。

其次,这种行为虽明显践踏了市场伦理、商业道德,乃至社会公德,但已成为业内默认的通行规则,不如此反成“过街老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国,权大于法,官府代表了合法性。凡符合政府利益的行为,只要没被发现有官员个人从中牟利,纵然与现行法律相悖,同样也具有正当性,同样会获得社会默认、遵从。符合政府利益的犯罪行为即可免责,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很多官商勾结案件中,受处罚的往往只有商,不见官。因为官员都是集体行为,为了单位利益。河南郑州“经适房建成别墅”事件曝光后,郑州市取消了天荣公司经适房建设计划,责令其停工;并对违法建设工程处以总造价5%~10%的罚款。但对同样负有责任的郑州市规划局、房管局、国土局和建委等政府部门相关责任人员,却未作任何处罚。

最近,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法院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对盐城市“2•20”特大水污染事件嫌犯、原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标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 年,这是首次以投毒罪判处污染环境者,显示了对于严重污染环境事件打击力度的加大。但是,在最近媒体爆炒的陕西凤翔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中,当地政府明知污染企业的入驻必然损害近范围内居民的健康,却违背协议令搬迁计划一拖5年,至今仍以“工业园区规划调整”等不知所谓的理由相搪塞,其行为及后果与胡文标如出一辙。然而,相关责任官员至今未见处罚。根据经验,纵然追究,也无非是“一年内不得担任同等职务”的问责而已。


法制对政府“合法”犯罪的如此纵容,既令人惊诧而灰心,更使这种为了政府集体利益的犯罪,其危害超过了官员个人腐败。首先,它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是导致当前民怨沸腾的高地价、高房价等诸多症结的“祸首”之一。人们最终将发现,极力推高房价、地价的,原来就是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同盟。面对如此强大的联手力量,购房者焉能有还手之力?房价如何能不一涨再涨?

其次,它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与商业秩序。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谈到“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所谓“坏的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在这种特殊利益集团可以“ 合法”犯罪,无成本或低成本践踏法律与市场秩序的土壤上才得以滋生、壮大的,它把中国推向了而今“权贵资本主义”的泥坑。

第三,政府犯罪“合法”现象,严重损害了执政党与政府的形象,使老百姓形成这样的印象:法相对于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为权服务的;政府也逐利,为了利益,它可以践踏法律,不择手段;政府利益的实现,是以侵害、掠夺公共和民众的利益为前提的。


这种危害,不可谓不登峰造极,足以令执政党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的其他努力均付诸流水。如果继续放任“合法”犯罪现象,不但和谐社会遥遥无期,还可能面临不测之险。其实,只要执政党有决心,这种祸患并不难消除:同样是商业欺诈,官员犯罪不说罪加一等,至少也应比照企业犯罪从严从重处理吧?不但要处理单位,更要追究个人,包括具体经办人和单位“一把手”;不但要追究经济责任,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八八水災不至于讓馬英九滅頂

來源:2009年8月22日--多維新聞網

多維社記者柯宇倩報導

八八水災重創臺灣﹐也嚴重動搖了馬英九團隊。美國紐約資深政論家孟玄對多維社分析﹐此次水災是民怨累積一年多來的爆發﹐不過已意識到嚴重性的馬英九﹐不至像美國前總統布什那樣﹐被一場風災拖垮。

莫拉克臺風讓原本好山好水的地方夷為平地﹐馬政府救災不力﹐遭到各方痛批。雖然政府高層強調閣揆劉兆玄不會離任﹐但“倒劉”聲浪仍此起彼落﹐甚至有人認為﹐連馬英九的位置都受到威脅。

資深政論家孟玄說﹐要“倒馬”不太可能﹐畢竟他有憲法任期的保障﹐但若要提罷免﹐馬英九也不像陳水扁涉入貪污﹐因此罷免程序是絕對不會通過的。而馬英九現在要做的﹐肯定是改組政府﹐可將所有的錯都讓劉兆玄來扛﹐重新出發﹐臺灣經濟復蘇很快﹐如果明年和中國大陸的經濟關系改善﹐整個經濟提升起來﹐還可能起死回生﹐因為這件事畢竟是一個天災。

對于目前眾人紛紛預測的行政院長繼任者﹐孟玄一一做了分析。“接任者最好跟馬英九有互補效果﹐大家為什麼對馬英九和劉兆玄不滿意﹐因為同質性太高﹐都是學者型﹑好像不親民情﹑不得民心。”

孟玄對多維社指出﹐目前“按牌理出牌”的候選人是吳敦義﹑胡志強﹑朱立倫﹐“不按牌理出牌”的有李遠哲﹑宋楚瑜。“吳敦義被視為很會斗爭﹐黨性很強﹐不過很能干﹔胡志強身體不行﹐但有很大的親和力﹑機智﹑EQ高﹐跟馬英九完全相反﹐但可能搶了馬英九的鋒頭﹔朱立倫感覺資歷淺了點﹐只做過桃園縣長﹐沒處理過全國事務。宋楚瑜行政能力特別強﹐但與馬英九的關系好像始終不好﹐輩份好像比馬英九稍高一點﹐政治包袱也很重﹐而且現在找個前輩來﹐好像還是沒跳出框架。”

孟玄分析﹐此次民情激憤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政府對水災的反應慢或處理不當﹐而是民眾一年多來對馬劉兩人施政風格的感覺累積﹐都一起爆發。“馬劉好像高高在上﹑是很自大的菁英集團﹐在災難來時﹐給人一種無能政府的感覺﹐所以這次大家過去的所有記憶都匯集起來了。”

雖然此次政治風暴如同臺風一樣激烈﹐但還不至于讓馬英九滅頂。孟玄舉例﹐卡特裡娜颶風成為美國前總統布什永遠的印記﹐不過颶風之所以“把布什搞得這麼慘”﹐是因為之前的伊拉克戰爭已讓布什的名聲一落千丈。

但反觀馬英九﹐一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二是距離下次選舉的時間還很長﹐因此還有機會。“他現在知道問題的嚴重﹐道了歉了。當時激情成分很高﹐像劉兆玄去理個發﹑薛香川吃個飯﹐不是真的那麼不行﹐但當時因為對照災情慘重﹐感覺特別強烈。”

孟玄對多維社說﹐風災與地震不一樣﹐事後已經沒有太多能攻擊的地方。“地震范圍廣一點﹐像921地震﹐全臺灣都感覺到﹐這次風災真正嚴重的是在中南部山區 ﹐災難過後三﹑四天﹐救災上基本沒辦法做什麼了﹐能救出來的都救了﹐救災或災後工作﹐那些事已經找不到太多可以攻擊的地方﹐都有既成的規章可依循﹐而像水土保持﹑河川整治﹐都是很長期的問題了。”雖然災情剛爆發時﹐政府的反應給大眾的觀感太差﹐但孟玄認為﹐反過來說﹐這畢竟是個觀感而已。

其次﹐距離馬英九下次競選的時間還很長。孟玄指出﹐還有兩年半﹐如果內閣改得好﹐換新人做做﹐不但氣象不一樣﹐要是新內閣表現不差﹐馬英九更有翻身機會。“臺灣記憶力比較短暫﹐當初921地震﹐對連戰政府也是罵得很慘。”

說到底﹐孟玄認為﹐此次政治風暴對馬英九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讓他了解到自己作為與百姓期望間的差距。災難時百姓對領導有兩個要求﹐一是有魄力﹑能力﹐能指揮若定﹐二是能發揮同情心﹑願意傾聽﹐但這兩點馬英九都失敗了。

不過﹐孟玄也對多維社指出﹐在上臺前﹐百姓早知道馬英九的個性與能力﹐因此這也可說是百姓“自己招來的”。

“現在大家對他的預期力一定會降低﹐再也不把他當成白馬王子﹐但想想﹐他不是政客﹐卻能在政治上一帆風順﹑當上總統﹐基本上沒打過敗仗﹐沒經過一般政客的考驗﹐原因就是大家對李登輝和陳水扁不滿﹐寧可找一個人格特質和原先相反的人﹐不看他的缺點﹐把他選上來。”

孟玄說﹐馬英九當臺北市長時﹐對幾個水災的處理便不及以前市長好﹐如今一切沒變﹐只是把他放在更高的位置。“結果現在問題來了﹐大家有點反悔﹑懊惱﹐就把他的缺點罵得一塌糊涂。所以這點不應該特別奇怪﹐但至少打破原本大家對他的幻想。”

民權初步

來源:2009-08-13 中國時報 【郝譽翔】

民權初步,成了我個人的荒謬劇場,還沒有踏上政治的道路呢,第一步就摔了一跤,我這才知道,原來政治不能光靠浪漫理想,恐怕比起文學還更加需要天份。

聯考放榜了,看見台大政治系的錄取分數排在前幾名,有些驚訝,可見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政治,並非全然漠不關心。

說起來,台大政治也應該算是我的母系,更是我當年填下的第一志願,雖然到大二就轉念中文,而成了政治的逃兵,但在我成長的年代中,卻是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戒嚴令鬆綁的前夕。那種感覺,就好像地球正在加速地旋轉,而周遭的圍牆也轟然地陸續坍塌,陽光嘩嘩然流洩進來,使我充滿了一種新奇的刺激感。十八歲的我,渴望可以把這個世界看得更清楚一點,並且也誤以為,我真的可以加入推倒圍牆的行列,並且創造出一座光明又自由的樂園。不過,當我一腳踏入政治系之後,卻又發覺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是一連串的選舉,從班代、系代、院代、校代到學生會長,林林總總大小名目,雖然只是校園內的學生活動,但大家全是認真來,絕非兒戲,政見發表、拜票、黑函,甚至匿名指控、賄選傳聞,無一不缺。沒多久,法學院同學就拉我去參加民權初步營,說非得要參加不可,因為將來會「很有用」。但到底如何「有用」呢?大家都搞不清楚,只隱約感到應該和國父有關,去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教我們如何開會。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參加過的營隊,上了整整五天的課,仍舊一頭霧水。我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開會還得要學習?不是一群人坐下來,把心中的話說清楚、講明白就好了嗎?程序問題、議事規則,把我弄得頭昏眼花,而且當我發覺,原來許多法則的存在,目的是為了使大家充分發言,得到最妥善的結論,但也有些法則的目的是為了杯葛主席、打斷議事的進行,甚至是為了阻止他人發言,宣告會議無效之時,我不免有些驚駭了。

原來治理眾人之事,絕非我所想像的樂觀簡單。營隊的每一天晚上,我們都要模擬開會,把白天學到的法則,實際操演一遍,我總是呆呆地坐在角落,注視同學們擠在一間小小的會議室中,學習如何取得發言權,如何主導議題,或讓結論延緩,或讓投票結果再度重審,或讓主席下台,拿到議事槌……。教室外面是寧靜的黑夜,裡面卻是情緒沸騰,近百張十七、八歲的青春臉孔,在日光燈的照耀之下,熱血僨張,而會議的進行彷彿沒完沒了,蔓延成一張無邊無際的網,把所有的人都捲入其中,動彈不得。我始終不敢發言,心中只不斷浮現一個句大的問號:我們到底為什麼要開會啊?

我忽然想到了威廉.高汀的《蒼蠅王》。

民權初步,成了我個人的荒謬劇場,還沒有踏上政治的道路呢,第一步就摔了一跤,我這才知道,原來政治不能光靠浪漫理想,恐怕比起文學還更加需要天份。果然,當年營隊中鋒頭最健的女孩,如今早就成了知名的女立委,而那些議事規則我卻全忘光了,只記得其中一項:鼓掌通過,連舉手都不用。那是我唯一覺得快樂的時刻,大家坐在一起拍手,沒有人提出異議,而那和諧的氣氛,就好像回到了幼稚園齊唱兒歌的天真時光。

窮出富小子

來源:《商業周刊 第1133期》 2009-08-10

巴菲特、比爾蓋茲都說要上的一堂課

撰文者:單小懿 研究員:蕭勝鴻

苗栗通霄,5個過年才有新衣的孩子,竟擊敗全國近1,200隊伍拿下理財比賽冠軍。匱乏,激發他們的企圖心,美國權威教育機構將匱乏列為理財教育第一課;唯有匱乏,能給孩子致富的力量!。

理財教育從小做起,應以建立正確金錢觀念為主軸。(攝影者.翁挺耀)

七月二十八日上午,金管會宣布推動「金融知識普及計畫」,自民國一百年起,將理財納入國中課程。「理財不要只限於拿錢做投資,我們要傳達的是正確金融觀念。」金管會委員楊雅惠強調。

此消息一出,輿論爭議不斷,怎麼教?教什麼?眾說紛紜。事實上,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經濟教育組織──全國經濟教育委員會(NCEE),在金融海嘯後,特別將「理財智慧」列為今年教育重點,該機構針對中學生,提出「五十一個中學生必須知道的理財概念」,開宗明義第一個概念,就是「匱乏」(scarcity)。

該教案對「匱乏」的定義是──因資源、財貨或能力不足,在限制條件下,達到想要的目標;「善用有限的資源或另覓替代方案,是理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他們,從來沒有零用錢……
卻打敗全國隊伍,勇奪理財比賽冠軍

匱乏,是理財教育的第一課。這一點,一群苗栗通霄的孩子,體會尤深。

他們是小彤、雅馨、紫媛、寶哥、寶弟,五位烏眉國小六年甲班的孩子(今年九月升國一),七月初,他們組成的「理財專員夢幻隊」(後簡稱夢幻隊),打敗全國近一千二百支參賽隊伍,奪得花旗基金會舉辦的「小小理財達人」比賽,取得冠軍獎座與五萬元獎金。包括台北市仁愛國小、新店中正國小、高雄瑞豐國小、小港國小等明星學校,都是其手下敗將。

五萬元,不到台北明星私立小學半學期學費,卻讓這群從來沒有零用錢的孩子,實現人生第一個大夢。他們的夢想是,爭取一筆獎金,讓全班二十三位同學,一起到台北玩一天。在告別童年、進入國中前,他們的夢想實踐了。

他們當中,兩名為外籍配偶子女,一位是隔代教養小孩,一位來自單親家庭。其中,一位家裡沒有自來水,暑假期間他必須每天幫父親到山裡提二十四公升的山泉水,做為家用;一位常因家長工作忙碌無法接送,須自行走一個半小時,趕在天黑以前,回到山上的家;另一位,則須獨自走四十分鐘回家。

在該校,他們並非特例。班上大多數學生從沒拿過零用錢,只有過年才買新衣,許多人從未到過台北,更不要說上才藝班、補習班。嚴格來說,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距離「
投資理財」非常遙遠,因為根本「無財可理」。

按理說,他們的理財知識應該「先天不足」,比賽結果卻相反。為什麼?

他們,都來自單薪家庭……
得靠比賽獎金、稿費累積存款


場 景回到七月七日這天。因為沒有旅費,導師王克誠先墊經費讓全班孩子北上,五個孩子參賽,其他孩子當啦啦隊。比賽分三階段。半年前起,他們先經過一系列的網 路比賽,從近一千二百隊伍中間取得前二十名的複賽資格,再進階七月七日實體決賽。二十隊先在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三樓的主會場進行團體作答,選出前五名的 隊伍;接著五隊被帶到五個不同的房間,進行開放式答題。

包括「若中央銀行欲抑制物價上漲,則下列何者正確?」「當新聞報導,央行宣布近日要調降存款
利率,如果你在銀行有活期存款的話,表示?」「在貨幣市場上,我們常聽到『利率上升一碼』的說法,這裡所說的一碼,是指幾個百分點?」「媽媽常常跟爸爸說:『投資是有風險的』,請問何謂『投資風險』?」這些題目,連大人都未必答得出來。題目也包括有一個樂團想舉辦演唱會,根據這個情境,參賽者須選擇適合的籌資與理財工具,在規定時間內挑出最佳方案者獲勝。

烏 眉國小是複賽二十個隊伍裡,全校學生數最少、地區最偏遠、資源最不足的學校。比賽當天,多數複賽隊伍特地穿著自購隊服,「夢幻隊」五個孩子卻穿家中便服參 賽。但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抱著必勝的決心,「如果沒有那五萬元獎金,而要跟家人拿錢,會有好幾個同學不能來台北旅行,」有著可愛劉海的小彤說:「全班一起 去的感覺才好。」

「他們五個家庭全是單薪家庭,不是務農就是在工廠裡上班,
收入固定,」王克誠解釋,「班上其他家庭多數也這樣,資源很匱乏。」

匱乏激發他們的企圖心,選手們不但要為自己贏獎金,還要為全班贏獎金。五月中旬,六年甲班確定進入複賽後,王克誠每天課後便帶著「夢幻隊」進行特訓,學習雅虎奇摩
股票網站、陪著看報紙,有不懂就問、每天操練計算複利題型。

「尤其是計算題,到後來都好煩喔,」微胖的寶哥說:「可是我們要贏!」

拿到冠軍當天,他們完成全班台北一日遊的心願。吃涮涮鍋、逛百貨公司,但孩子們什麼也沒買。許多人是第一次吃麥當勞、第一次走進百貨公司,但他們的成就感與榮譽感,卻非物質可以比擬,「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有著尖下巴的寶弟說:「站在台上(領獎)的感覺真好!」

事實上,烏眉國小六年甲班是比賽常勝軍,過去一年,他們參加全國躲避球賽、作文比賽、全民益智王比賽……,他們沒有零用錢,卻用比賽贏得存款、贏得自信。例如高個子的雅馨透露,她已有五萬元存款,全部都是靠比賽獎金、投稿稿費、獎學金,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自食其力,這堂富裕家庭再怎麼也教不會的課,他們卻刻骨銘心。因為匱乏,所以努力,贏得獎金與成就感,成為下次努力的動力,形成正向循環。更難得的是,他們懂得分享,珍惜比
金錢更重要的友誼與幸福感。

場 景,來到七月的花蓮。台北縣某所以雙語教學著稱的私立中小學,校長帶著學生進行八天環島旅行,第三天落腳花蓮山區內一座偏遠的溫泉旅館。其中一名學生發現 零用錢已經告罄,立刻打電話向北部的爸媽要錢,大老闆爸爸獲悉兒子沒錢用,立即指派公司駐紮花蓮當地的業務摸黑開車上山,送三千元給愛兒。

「我八天下來,花不到一千元,」校長感嘆的說:「學校再怎麼教理財,只要父母用錢態度不一致,馬上破功。」

匱乏,是理財教育的第一課 
投資大師索羅斯、羅傑斯皆匱乏之子


儘管,這名為愛兒送錢的父親,父愛絕對不亞於「夢幻隊」成員的父親,兩者年收入也可能相差百倍,但三十年後,哪個孩子發展較好?很難說。

在史丹佛大學一個代表性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
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吃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此「棉花糖理論」證實,能延遲享樂以追求未來獎賞的孩子,成就比追求立即享樂的孩子大得多。

匱乏產生的力量,也發生在當代主要投資大師身上。

投資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十四歲時,俄國人占領波蘭,身為猶太人的索羅斯全家必須化名,否則有被抄家的生命危險。當時為了生計,父親常叫索羅斯到龍蛇雜處的黑市
兌換金錢和珠寶,以賺取家用;由此啟蒙他「商品價值隨市場供需而起伏」的概念,進而奠定他從不同商品中套利的技巧,打造他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的身價。

商品天王羅傑斯(Jim Rogers)因為幼時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百業蕭條,五歲就跟隔壁的老太太學習在高溫的烤板上烤花生,到棒球場上賣花生和飲料賺取自己所需,學習做生意之道。三十七歲便因賺到這輩子足夠用的錢退休,展開摩托車環遊世界之旅。

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因家貧,母親為累積他的大學教育
基金,長年蒐藏郵票,結果當他大學入學前,母親發現她蒐藏的郵票的市價,比當年買郵票的價格還低!這件事情深深刺激了葛洛斯,也成為謹慎投資與控制風險的動力。

再富,也要窮孩子 
學習「聰明匱乏」的四根理財釣竿


索羅斯、羅傑斯、葛洛斯,都是「匱乏之子」。

全球第一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公開表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清代名臣林則徐的祠堂旁也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他們都了解,匱乏感,能讓子孫脫貧致富,窮不過三代;欠缺匱乏感,則讓子孫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

然而,家庭富裕的父母,縱使了解匱乏是追求
財富的原動力,卻很難讓孩子回到匱乏的年代。因此,更應該學習營造「聰明匱乏」,再富,也要窮孩子。

「聰明匱乏」並不是刻意拒絕、壓抑孩子,而是藉由聰明方法,讓孩子學習「克制欲望」、「記帳」、「節省」、「想要的自己賺」四大原則。與其授之魚,不如授之「漁」,這四大原則,正是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四根理財釣竿。這四大原則若在以下三種基礎上,更能發揮乘數效果。

其一、把孩子欲望轉化成學習動力。南山人壽超級業務員、連續三年MDRT的邱明順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不拒絕小孩的需求,但每個需求都不會不勞而獲。

今年
暑假,邱明順兩個小孩吵著全家出遊,他立即答應,接著從網路上找到租車到桃園的優惠方案,決定目的地是桃園。然後他要求小孩訂定旅遊路線並且規畫預算,計算需要多少油錢、門票錢、餐費等,提出一份預算書,最後由邱明順拍板敲定。

邱明順的小孩曾經吵著要養寵物,他也答應,但小孩為了證明有能力照顧寵物,必須持續一個月每天起床負責做全家的早餐。結果小孩評估後,自動打退堂鼓。

「不能說NO(不)。說NO等於否定小孩心裡的欲望,到最後雙方會爭執、離題,父母容易屈服,」邱明順說,「但是父母要能把小孩要求轉化成學習的
機會。」

其二、父母要以身作則。證嚴法師曾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自幼像海綿,觀察並學習父母的行為,如果要教會孩子
理財,自己須先會理財。

補教界天后徐薇受母親影響,自己
購物也以必用品為主,連帶影響上國中的小孩。她兒子最大興趣是打電玩,卻不要求買新的,而是玩爸爸的,並使用舊款手機、穿舊款球鞋。「他每月零用錢只有三百元,有時花不完就存起來,」徐薇說,「父母習慣怎樣,小孩就怎樣。小孩是父母的鏡子。」

其 三、父母要說到做到。「父母為此多半會被冠上『狠心爸媽』的標籤,」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瑞青說,「但唯有如此,兒女才能真正獨立、自由、開心。」 她從小便告知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典禮的那天,就是家庭停止金援的日子;即便小兒子為了嗜好存錢得每天吃泡麵,她也不為所動。

據報載,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著名的黑色大理石雕像:左邊是一隻飢餓的老鷹,右邊是一匹死亡的馬。該中學的學生,入學第一課便知道,鷹,為了學習翱翔萬里而忍受飢餓;馬,卻因嫌棄主人給的飼料不夠好,而被剝了皮。

西方諺語有云:「人必因熟悉匱乏而致富」(A man is rich when he once becomes familiar with scarcity)。與其讓孩子做先天的有錢人,不如讓孩子藉由匱乏感,成為後天的有錢人。

課本,只能教理財觀念與技術,卻難以讓孩子有理財動力。窮出富小子,理財教育第一課,學校不易教,唯有父母與環境,才是孩子最佳的理財老師。

*理財教育熱,全球大流行

金融海嘯使全球失業率屢創新高,世界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最匱乏的時刻,此刻正是父母與學校把握機會教育的好時機。

包括美、英、紐、澳等各國,都將理財課納入中學教程;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將從今年底或明年初起,親自下海為「美國
線上」(American on Line)拍攝每集三至五分鐘的動畫短片,宣導正確的理財觀念。

七月二十二日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以「
理財教育有何用途?」為題,探討理財教育在當下的重要性:一、未來的世界有更多做理財決策的機會,但既有的理財決策模式無法應對未來的經濟世界;二、在進入社會、開始做個人財務決策之前,先接受理財教育,才會減少決策錯誤的機會。

「當今的理財教育,就跟學習讀書和寫字一樣重要,」專門研究理財教育、美國理財教育權威、達特茅斯學院教授盧莎蒂(Annamaria Lusardi)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專訪時說,「從學校教育就該開始傳授如何做理財決策。」

跡象顯示,
金融風暴讓教育體系正視理財教育,此風潮不只在台灣,也在全世界發酵。

*台灣理財教育師資在哪裡?

政府宣布理財教育方向後,我們分頭採訪金融界、教育界、非營利組織,赫然發現:在台灣,熟悉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認知發展,並了解各種理財觀念與工具者,少之又少。

攤開國內主要大學系所課程,培養中小學師資主要來源的師院系統,並沒有「理財教育」相關課程;財務、金融等科系,則未涉及教育。我們不禁懷疑,若將理財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師資在哪裡?

中 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分析,台灣有許多理財顧問、專家,但多以成人為溝通對象;而以兒童、青少年為溝通對象的,是正統教育體系出身的老 師,未必有財金背景。「無論單純推廣,或者未來要正式納入課程,沒有師資和專家,讓一切都很辛苦、也更困難。」她坦言。

以美國為例,「經濟學」是高中必修課程,內含理財教育。該門課師資來源為教育系畢業且修過經濟相關學分者;教材則由非營利組織邀請大學經濟與教育系教授,合作編纂。

台灣的理財教育正在起步,若政府未跨界整合人才,培養專業師資並制定適合教材,反倒先從考試著眼,可以預見各式教材、補習班、培訓班,將在市場上磨刀霍霍的搶錢,一個立意頗佳的政策,恐怕只幫商人理了財。

*家長們,你的財務智商及格嗎?

Q1
每月領到薪水後,你會?
A:全數花光,到月底不會有結餘
B:先支付各種開銷,如果有用剩的,才會存起來
C:先存一部分,剩下的才是可花用的錢

Q2上賣場或百貨公司
購物時,你會?
A:隨看隨逛,想買就買
B:先想好買什麼,但若有吸引人的特價品,也會順便買
C:列好購物清單,只買清單上的物品

Q3
服飾換季大減價時,你會?
A:反正折扣很低,盡量買,遲早一定用得到
B:趕快趁打折買平常買不下手、卻又很喜歡的款式
C:編列預算,只挑實用衣物,替換不堪使用的舊衣物

Q4每個月收到信用卡帳單時,你會?
A:刷卡金額太高,只繳得出最低應繳金額
B:一定會繳清,盡量不會動用循環
利息
C:核對刷卡項目和金額無誤,就由銀行自動扣款繳費

Q5你會用記帳管理家庭收支?
A:沒有,覺得記帳太麻煩,所以錢也不知道花到哪裡去
B:偶爾有,但有時候會忘了記,或是金額太小就不記
C:每天都記,每月還會將費用分析統計

Q6當有保險費、註冊費等大筆金額支出時,你會?
A:繳費截止日前,有錢就按時繳,錢不夠再想辦法
B:繳費日前1、2個月,開始省生活費,多存一點來繳
C:編列預算,並採取固定儲蓄方式,先準備好這筆錢

Q7你有無訂定
理財目標?
A:沒有,應付生活開銷都不夠了,哪有錢可理
B:有,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C:有分短、中、長期目標,並且依照規畫執行

註:*勾選A得1分,B得2分,C得3分,各項加總後即為你獲得的總分。

測驗解析:
◎總分16分以上 財務智商★★★★★
恭喜你!你財務智商很高,觀念正確,而且執行力強,只要你能夠持續的以身作則,會是孩子很好的學習榜樣。

◎總分10-15分 財務智商★★★
你的財務智商普通,建議多學習
理財知識,藉由和孩子一起學理財的過程,做到「知行合一」,未來財富成長空間很大。

◎總分低於9分 財務智商★
你財務智商不理想。你必須改變使用金錢的習慣,並讓孩子看到你的改變。不然,孩子承襲錯誤的金錢觀,小心,以後變成無法經濟獨立的「啃老族」。

採訪整理:林正文

*15招,教你輕鬆練習「聰明匱乏」

原則:控制欲望

第1招 買玩具要定量
怎麼做:
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
金額設限
父母要禁得起小孩哭鬧,堅守原則

第2招 共食原則
怎麼做:年齡較小的孩子,零食類如冰淇淋可以共食

第3招 生活費內含零用錢
怎麼做:
交通、用餐等生活費與零用錢相加,一次給孩子,不額外給零用錢
按年紀拉長給生活費時間,除
固定發放時間,其他時間沒有錢拿

第4招 減少無目的逛街
怎麼做:不把逛街當作家庭休閒

第5招 
機會教育
怎麼做:
帶小孩體驗鄉下生活
帶小孩到育幼院當義工

原則:記帳

第6招 記帳並檢查對帳單
怎麼做:
提供小孩家計簿或記帳軟體
定期(每週或
每月)檢查對帳單
超支便從下週或下月零用錢款項扣

第7招 買東西先做預算書
怎麼做:要求孩子比價、比品質,將欲
購買物品的市價、功能列出,並寫出資金來源計畫,交由父母審核

第8招 全家定期檢討開銷
怎麼做:父母自己也記帳,與孩子一起討論、檢討

原則:節省

第9招 搭大眾運輸工具
怎麼做:試著提早出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教導孩子比較搭計程車與大眾運輸金額差異

第10招 買東西分析成本
怎麼做:教孩子閱讀商品標籤,並比價、比品質

第11招 善用免費資源
怎麼做:即便是學習資源,也避免小孩開口要就給。可善用如圖書館、社區遊樂中心、公園

第12招 折扣期間
購物
怎麼做:
在週年慶、打折時候購物
購物有目的,好比定期添購
衣服、書籍。買完就回家,避免亂逛

原則:想要的自己賺

第13招 所得須用付出交換
怎麼做:
小孩提出額外的購物、旅遊等要求,須用一段時間內行為、如擦地板等條件做交換
把小孩須執行的責任義務列表貼在房門上,做到就打勾
將交換條件量化,可以讓小孩看得到,不光口頭承諾

第14招 不要無故吃大餐
怎麼做:
吃大餐要出於某種獎勵
吃大餐,告知小孩具體理由

第15招 適當的言語警告
怎麼做:
例如「X歲後你自己養自己,我一毛都不會給你。」
「你自己看,反正一個月零用錢就這些,用完就沒有了。」
一定要說到做到

25歲看透一生

來源:《商業周刊 第1133期》、何飛鵬部落格︰http://feipengho.pixnet.net

撰文者:何飛鵬

有的人六十歲還在和命運之神拚搏,有的人二十五歲就看透一生,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無關對錯,只在抉擇。

兩週之前,去了一趟河南鄭州,那是逐鹿中原之地,聽到一個二十八歲年輕人的故事,他不願二十五歲就看透一生,做了人生瀟灑走一回的選擇,在劇變的世界中,走出不平凡的第一步。

一位在鄭州經營房地產的台商告訴我,大陸人千奇百怪,大多數人都是吃大鍋飯的人,只求平安過一生,但也有少數特殊的人,他們的決心與勇氣,會令現在的台灣年輕人汗顏。他說了一個故事,主角是一位二十八歲的大陸年輕人。

三年前這位大陸年輕人二十五歲,在大陸的房地產相關單位工作,由於是個肥缺,薪水加上相關的補貼,總計每個月有近四千元人民幣的收入。因為工作上的機緣,認識了告訴我這個故事的台商。當時這位台商在鄭州做房地產開發並不久,一切都還在起步階段,但台商身上所擁有的房地產業知識,及先進的行銷理念,讓這位大陸年輕人十分嚮往,主動表達想追隨學習的心願。

由於主客觀環境差距甚遠,台商沒把年輕人的話當真,但沒想到年輕人鍥而不捨,再三表示願意「下海」追逐,這讓台商十分意外。

台商表示:自己的公司只是小公司,能付的薪水只有八百人民幣一個月,而且前景未明,如果營運不善,對員工沒有保障。而年輕人現在的工作薪水高、權力大、外快多,為什麼要放棄呢?

這位大陸年輕人回答:如果在原有的單位做下去,今年我才二十五歲,可是我已經知道我一生的結果,我會慢慢升到科長、主管,我也會分配到一個小房子,然後就這樣過一輩子,可是我不希望這樣過一生,我決定要走不一樣的路。

接下來這位二十五歲的大陸年輕人,說出了更發人深省的話:我不知道你的公司會不會成功,但我看到你們做的事很專業、很到位,這就值得我學習。

從此這位大陸年輕人,捨棄了近四千元薪資的工作,屈就八百元月薪,但無怨無悔,成了台商最佳的副手,所有最辛苦、最麻煩,沒人要做的事,這位大陸年輕人都甘之如飴。三年後的今天,他二十八歲,台商說:這位年輕人已學會了大多數的工作,剩下的只是人生的歷練還待加強,當然薪水也早超越過了原來的四千元。

附帶一提,年輕人原有的單位一年前在大陸的體制改革中,變成可有可無的單位,大多數人都「下崗」了。

故事說到這裡已經可以結束。可是回到台北,打開報紙,盡是多少人又多少人爭搶一個政府釋出的工作的消息,或許這是台灣人務實的領份薪水的態度,但兩相對照,似乎時空錯置,台灣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拚搏精神為何不見了?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馬英九的性格缺陷,失落的黃金七十二小時

來源:中國時報社論 2009/08/18

被輿論連番痛批後,馬英九總統終于調整態度,日前弔唁救災罹難的三名飛官時,為政府的表現向國人道歉,並以擁抱、落淚表達感性的一面。雖然慢了好幾拍,至少有在改,但馬總統的領導危機並未解除,今後必須深切記取教訓,補強自己的領導缺失。

比較前後,馬總統的態度確有明顯差異。從一開始面對災民哭訴要見他一面好難時回說︰「你不是見到我了?」「你要我做什麼?」乃至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表示,災民沒有作好淮備而未撤離。這些話都激發了強烈的民怨,不只災民完全感受不到同情與關懷,許多民眾也听不下去,網友更是譙到沒力。

恰成鮮明對比的,是總統夫人周美青到災區探訪時,緊緊擁抱著哭泣的災民,讓人感覺到毫無保留的真心。低調寡言、無意作秀的她,從拜票時永遠的九十度鞠躬開始,始終以真情來對待他人,而這種「真」,老百姓看得懂的。

馬總統總算也知過能改,放低姿態向國人道歉,並嘗試以更感性的方式撫慰災民。雖然對他自己聲望的傷害已經造成,現在只能略作止血,但比起之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認為這次救災速度沒問題,馬英九起碼對民意趨向與政府的職責認識多一些。但這恐怕只是技術上的修正,不是根本性的改變,更坦白講,這次風災應變再次凸顯了馬英九作為國家領導人,有些性格上的基本缺陷。

第一是同理心不夠。馬英九好像始終和其他人在感情上隔了一層,潔身自愛做得很好,對別人的感受卻似乎無法感應。他人的悲歡痛苦,他似乎處于無感狀態,由于無法感同身受,與人交流溝通時常給人突兀不搭之感。而一開始對災民不得體的發言,也因為他對民眾的感受不夠敏銳體諒。

草根出身的政治人物通常很懂得如何「搏感情」,對人情世故也比較圓融熟練,但官僚出身的馬英九在這方面顯得疏離傲慢,不但安慰不了人還更讓人生氣。殊不知在災難時刻,領導人必須能觸動人的心,尤其在與民眾面對面接觸時,彼此心與心的互動更是無從偽裝,而這是馬英九的弱項。

第二個缺陷,則是決斷力不足。這次救災拖拖拉拉被罵到臭頭,當民眾對既有行政體系已失去信心,要求總統頒布緊急命令時,馬總統卻不覺得有此必要,認為現行體制即已足夠。等拖到政治危機愈滾愈大後才召開國安會議,但作成的幾點決策又多為枝節,完全看不出一個領導人面對突然災變時的決斷魄力。

天災是無法預期、也不照計畫走的,依循法規一板一眼照章行事容易,但那是一般公務員的層級。總統是國家元首,不是小吏,不能只拘泥在規章被動應付。尤其在災難的當下,總統就像惡海上的船長,必須迅速而主動地進行判斷與決定,這是領導人最困難的工作。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在凌晨,當天李登輝總統就飛到了南投,接著召開國安會議,頒布緊急命令,軍隊也在第一時間動員投入救災。七十多歲的李登輝天天搭直升機來去災區,既辛苦又危險,同行的參謀總長湯曜明則隨時把災民的需要轉達為指示。這樣的因應速度,在當時都還被罵到不行,今天馬政府遲緩至此,怎麼可能不激發民怨?

馬英九謹小慎微,不該做的事不會做;但這種個性當行政幕僚可以,做國家領導人卻不夠,因為領袖是必須及時作決定。當斷不斷,遲疑不決,瞻前顧後,結果會讓問題惡化乃至一發不可收拾。

救災有所謂的「黃金七十二小時」,領導人能夠正確決策的時機,大概也只有黃金七十二小時,而且如果做錯了,每個人都看得到,沒有重來的機會,顯然馬英九已經錯過了他的黃金七十二小時。

性格特質很難改變,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努力補強。馬英九在過去的歲月享盡美,如今必須正視自己作為國家領導人,有些個性上的缺陷必須克服,否則無法善盡職責。如果憑自己的力量做不到,就必須設法在幕僚群或決策過程中加強。馬英九擔任一國元首,未來還有很多很多的考驗,不能一再坐視黃金七十二小時流失了。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四行業搶賺「剩男」財!

來源:商業周刊 第1132期 2009-08-03

二○二○年,中國每三個男性將有一個娶無某

撰文者:韓斌

未來十一年內,大陸男女人口比例將嚴重失衡,許多業者早已看準這個商機而提前布局,如網路相親、點歌傳情等都是目前正夯的大生意。

剩男,在大陸是娶不到老婆的男人,到2020年,人數可達到4千萬人。(攝影者.賴建宏)
中國人傳統生男傳宗接代的觀念,在一胎化的中國產生了大問題!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到了二○二○年,中國男女比例將出現嚴重失衡,屆時適婚齡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約四千萬人。男女人口比例約為一百四十三人:一百人,平均三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妻子 。

於是一個新名詞在中國大陸誕生了,「剩男」指的就是大陸對娶不到妻子的男人稱呼。

男遠多於女,娶老婆變得非常競爭,於是四千萬的「剩男」也因此帶來了另類的剩男商機。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所博士出身的百合網CEO(執行長)田范江指出:「如果未來十一年內人口比例大幅失調,被壓抑的消費潛力、被克制消費動力將打開一道從相親、購房、婚禮宴請、甚至到結婚生子的產業鏈。」

商機就藏在這樣的人口結構失衡的危機中。為了害怕自己的小孩成為剩男,現在大陸民眾為了給兒子娶媳婦,父母不敢花錢,為的就是要靠高額存款在婚姻大賽中買房子、買車子、養未來孫子,導致現在的中國人拚命賺錢、卻很少花錢。

婚戀網站 平均十二秒撮合一對戀人

搶剩男商機最快的是相親網站,甚至產生了五大婚戀網站CEO,分別是:世紀佳緣網站執行長龔海燕、嫁我網執行長許馨月、愛情公寓執行長張家銘、珍愛網執行長李松、百合網執行長田范江,他們對這場危機越看越開心,會有更多的「剩男」透過網路找物件,因為「剩男」越多,中國人會用更多的儲蓄投入搶老婆的「戰場」之中。

網路相親公司抓四千萬剩男經濟第一步是凝聚人氣,透過免費的口碑相傳和網路廣告方式,先免費讓剩男凝聚到網路上,變出無中生有的網路相親市場。

「一開始只是做一個網路社區(社群),最後卻發現找伴侶的驅動力是極強,遠遠勝過其他兩個,社區裡面七○%、八○%用戶是想找男女朋友,乾脆變成婚戀網站了。」田范江這麼說。

再到了第二步,就是推廣告,透過網路凝聚的人氣和資料,再提供相親的搜索、推薦、廣告。

一股網路相親潮流,平均網路相親每十二秒結成一對戀人,每一天都有兩萬人註冊成會員,每月一萬多對透過網路相親網見面。二○○八年婚戀網站行業的總營收達到新台幣五十億元。

除了直接靠相親賺錢,還因為網路流量大,吸引了國際大品牌的廣告,成為剩男商機的財源之一。

現在是大陸最大婚戀網站、每天線上人數達到一百五十四萬人的世紀佳緣創辦人龔海燕,四年前,一開始只是一個自己想要相親的小女生,看到一股到處都在找對象、娶不到妻子的趨勢,龔海燕決心自己創業,結果,沒想到四年時間累積出五千萬用戶,擁有流量之後,她將這些流量轉手變網路廣告賣給新力(Sony)、諾基亞(Nokia),變成網路廣告商。

創投業 專門壓寶「找女友」公司

另一個晚成立一年的嫁我網,則從簡訊與線上活動兩個方式來獲取商機。

嫁我網CEO許馨月圍繞三條主線網開發出十四款產品,其中智慧搜索、站內郵件和會員部落格等六款免費,另外真愛測試(感情測試)、無線通(發送會員資料)、會員展位元(會員在網路上廣告)和點歌傳情(虛擬禮品)等等就是收費專案。玩一次的收費標準,從人民幣兩元的簡訊資料到二百六十元不等。

看到一個個男孩長大後就變成「剩男」這一股商機的,還不只是網路業者與相親公司,創投(VC)也搶進來,目前大陸前五大網路相親公司背後都有VC的資金。其中不乏全球投資界最成功的企業,包括大陸網路遊戲公司盛大、電視購物橡果國際的賽富亞洲(SAIF)董事長閻炎、中國最大補習班公司新東方集團創辦人徐小平、美國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美國NEA基金,都分別砸下新台幣近三億五千萬元投資為「剩男」找女朋友的公司。

心理諮商 收費輔導戀愛、了解自我

甚至連心理諮商也有商機,剩男時代兒子長期找不到女友,產生出心理上的自卑,因此,也就誕生了剩男商機第二步,是向心理諮商服務收費,包括輔導戀愛、了解自我等都變成一種收費。

百合網目前嘗試的會員收費從新台幣五百元到十五萬元,十五萬元的高價VIP會員,每月創造的營收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元,再從網路到實體,開出實體店為相親者提供身分認證,介紹客人見面相親。

婚禮公司 一場兩百萬,不在少數

在一次見面活動中,現場六男六女每人都只有六分鐘時間,每分鐘交換一個對話,這樣既省去了時間,也節約了花銷。

除了幫忙找老婆的生意,結婚的周邊產業也快速崛起,包括替新婚燕爾辦婚禮的婚禮公司,一場婚禮排場花費新台幣兩百萬元的不在少數。

在酒店辦婚禮必須提前一年訂位,有意思的是一桌酒席菜色價格比辦一場商務活動貴二○%;地產公司則利用剩男時代買房子的「剛性需求」(編按:意思是必然消費),因為男方必備一套房,使得地產定價只漲不降,吃定剩男財。

一胎化減緩了中國的人口壓力,卻是帶來了結構失衡的危機,假日走在大陸觀光景點或是公園,一些著急的父母替剩男寫求偶資訊就掛在公園四周,上頭寫著工資、房子貸款的成數、有無車子,甚至結婚前要談好供房比例(指男女雙方付房貸利息的比例)、酒席紅包分配等,有女兒的家長則依一個一個牌子找對象,成為大陸特有的奇特現象。

因此,在大陸生男孩有建設銀行之稱,意思是要存一大筆娶老婆基金,生女孩有招商銀行之稱,可以帶來財富,這股潮流現在才剛剛開始,到二○二○年才是真正高峰,而現在一切只是布局的起點。

*上網相親,每天達154萬人次!

網站名稱:世紀佳緣
每日瀏覽量(萬人次):154
占全中國上網人次(%)*:1.1

網站名稱:珍愛網
每日瀏覽量(萬人次):97
占全中國上網人次(%)*:0.7

網站名稱:嫁我網
每日瀏覽量(萬人次):49
占全中國上網人次(%)*:0.5

網站名稱:愛情公寓
每日瀏覽量(萬人次):26
占全中國上網人次(%)*:0.2

註1.以上是2009年5月的日平均人次統計
註2.*指每日網站使用人次占全中國上網人次比率
資料來源:艾瑞網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國土之殤

來源:商業周刊 第1134期 2009-08-17

撰文者:張毅君

不過四十八小時,台灣,從「旱」轉「澇」。大自然的反撲,要我們更謙卑,重新學習。誠如作家小野所言:「歷史從來不會被大雨沖走,未來總是在一場大雨之後。」
你可能會不理解,老天爺為什麼總是要五毛給一塊?

四十八小時前,石門水庫一道道乾涸造成大地的裂痕,像是餵不飽的孩子,一張張開口渴望的嘴。

四十八小時後,全台灣泡在水裡,水流像是無數雙強勁的手,一一撕裂大地上任何一樣東西,滾滾泥水,斷橋、垮樓、崩路、活埋。水是輕柔,下手卻重。

老天爺開了一場玩笑,我們二千三百萬人卻笑不出來。這是一場共同承擔的劫難,我們誰都逃離不了。

三十年前,水產養殖是讓我們驕傲的,日本消費者盤中的鰻魚丼、石斑魚湯,來自養殖戶年年「進貢」,我們換到了鈔票,他們得到了美味。在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後,我們的鈔票換來鬆散的土質、年年下降的地層。

盧山溫泉、知本溫泉,不也是另一種驕傲?為了更靠近山、更親近水,讓來自都市的人重拾兒時回憶、重新認識山水,我們在河岸築起了度假飯店,我們在山坡鬆軟的地質上,硬是多擠出一、二公尺的地來蓋民宿。

一場大水,我們二、三十年來跟大地爭來的,一次都還給它了。

一代代傳下來的老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但對於人多地少、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來說,怎麼能接受這樣的觀念?

當然要爭!我們把大地的資源當成最廉價的生財器具,濫墾、抽取地下水、填海爭地、砍樹填地,創造經濟奇蹟,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因為小,我們更要大,要台灣第一,養魚、養蝦、養花、種檳榔、種水果,都要第一。

我們抱怨洪水來得太急,自問一下,我們不也急著把免費的大地資源廉價加工後販售出去?

我們都一直要求速度,那是台灣的本事,要的是讓子孫豐衣足食,我們不理會大地的呻吟。百年台灣,耗盡了千年資源。

大地就像一個人,哪邊有傷口,哪邊就最脆弱。這回,台灣的傷口太深了,水流一刀刀把台灣的土地切割,而這些傷口,這一塊土地的人都有責任。

土石流什麼時候才會停?學者的提醒:等山坡地都沖成平地,就會停了!

這是我們要的答案嗎?如果不是,如果希望子孫下一代,不再為了洪流的生離死別而哭泣,我們能不能靜下心來,聽聽大地的聲音。

大地「委屈」了二、三十年,非得要它用激烈的手段抗議,才能喚醒我們?我們只會一直問:我們要什麼。問一問大地要什麼?它要的是喘一口氣、留一點生生不息的空間;而不要趕盡殺絕,用到一滴不剩。

如果還有下一個三十年、下一個五十年,颱風還是年年報到,風雨還是如期光顧,我們準備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日夜恐懼、逃離家園?還是挺直腰桿,不畏不懼?

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認清台灣的脆弱。如果就此放慢腳步,想一想,我們要一個全新的台灣,它應該是長什麼樣子。這次的水災,是一次總算帳,過去三十年犯的錯,不會一筆勾消;未來三十年台灣的新面貌,我們卻可以自己決定要什麼、不要什麼。如果與大地相處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的功課,就要更謙虛聆聽。

莫為死者悲哀,請為生者流淚,留下來的人如果不能參透大自然反撲背後的智慧,往者在天堂還是會望著一張張流淚的臉孔,等著下一場災難降臨。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天堂不撤守-將救災防災列為國軍的主要任務

來源:2009-08-10 中國時報 【陳長文】

莫拉克颱風給南台灣帶來慘重災情。但似乎帶來的不只是雨水,也帶來政治人物口水,屏東縣官員指出國防部馳援緩慢,而國防部則出示通報紀錄自清沒延誤。

推諉並不能減輕民眾絲毫的痛苦,重點是,從年年都會有的風災大患中,我們的政府到底學到什麼?打破歷史紀錄的可怕雨量,必然會造成重大災情,這種「人力不能勝天」的苦處,人民是可以理解的,就如筆者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在災區的婦人對著鏡頭說:「這樣的天災,我們可以諒解。」這就是台灣人民可愛的地方,敬天而敦厚。

但在人力可以防範的部分,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呢?就以國防部為例,在「這一次」風災中,到底有沒有延誤尚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關鍵,重要的是主其事的政府首長,到現在還沒能認真的對台灣「國防」的定位、資源分配、組織架構等,做出結構性的改造。

以九十八年度編列新台幣三千二百五十六億國防預算來說,若以我們所繳的稅金來比喻,人民每繳一百元,就有二十塊是用在國防。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即是:這麼龐大的預算,投資報酬率如何?

請問負責國防的政府首長,近廿年來,台灣因為戰爭死的人有多少?又請問,台灣這廿年來,台灣死於風災、水患、地震的人又有多少?每年花去這麼多人民的血汗錢、耗用如此鉅大的寶貴資源,國防的效益在那裡?而這也是主事者不敢面對的,或始終以因循的態度敷衍的問題:如此龐大的國防預算合理嗎?不合理的預算不僅僅是浪費資源,帶來貪瀆!也會因為預算排擠,造成其他部門資源不足反而讓人民活不下去的無數悲劇,包括社福破網,乃至於這次風災的動員、防災、救災能量不夠。

筆者衷心地建議政府,將救災、防災、備災列為國軍的「主要任務」之一。以我國國防法為例,全法僅在第二十八條談及「民防組織」時,才一句話帶到為了防災救護「得」成立「民防組織」。至少請即刻修改國防法,在該法第二條的國防目的中,加入救災防災的任務使命。

換言之,政府要將國防的定義做出更切合實際的調整,將國防從狹隘的「戰爭」範疇,擴延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守衛。說白一點,時代變遷、兩岸局勢丕變,這廿年來,死在「兩岸戰爭」中的台灣人民恐怕一個也無,但台灣每年卻都得飽受颱風及地震的肆虐,孰輕孰重還不明白,這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投下重大資本,認真面對嗎?

筆者想到了日本自衛隊例子,由於啟動戰爭的歷史陰影揮之不去,自衛隊早期在日本地位一直受到這樣氛圍影響而不振。然而,日本自衛隊的自信心與榮譽感,並不是從「戰爭」中重新獲得的,而是透過持續性地參與國內外各項救災活動,而贏得信任與美譽。一九五○年代開始,不論是在風災、水患、地震等天災,還包括墜機等重大交通事故乃至於地鐵毒氣等重大國內危機事件,都有日本自衛隊的身影,甚至日本自衛隊還定期參加國際性的「防災演習」,進行國際性的經驗交流。透過持續不斷以及專業先進的人道救援,日本軍人贏得國人與世界的尊敬。

在台灣的九二一地震以及大陸的汶川地震中,筆者見識到先進國家救災隊伍的專業和精緻的設備,相較之下,紅十字會在九二一之後辛苦建置的救災備災隊伍,很難望其項背,這不是台灣救援隊的熱誠不夠或敬業不足,而是資源上就遠遠不足。因為,政府並沒有認真的投下任何資源,去建構「充分、專業的救災部隊」,與每年幾乎必來的颱風、土石流,還有不定期威脅我們的強震搏抗,捍衛人民減少天災威脅的需要。

國防部在南部防災救災有沒有延誤?我願意相信沒有!但國防部在結構改革上有沒有延慢呢?到底是對岸的人民解放軍造成的威脅大?還是狂風暴雨地震對我們的威脅大?請馬總統、劉院長與陳部長,好好的、認真的、用心的想一想吧!

(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火眼金睛辨別CROCS真假有絕招

前二週逛內湖大潤發二館,看見Crocs特價。寧兒識貨的很,一個箭步衝進店裡試鞋。我對樣式笨重的Crocs興趣缺缺,但隨女兒逛進店裡,瞧寧兒穿著一雙淺藍色瑪麗珍(Mary Jane)鞋款,相當驚艷,當下就決定將鞋帶回家。現在,全家人幾乎人人(至少)一雙Crocs囉!(真佩服自己敗家的速度...)

台灣,從大街小巷的鞋舖到菜市場都賣起了Crocs仿品的程度推斷,阿公、阿婆,到小小小朋友穿的類似Crocs滿街跑,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許更高)應該都是仿品。如果不在乎Crocs其實強調的是它符合人體工學,能省力62.6%,所以穿著久站不易酸...等等特質,只為跟隨時尚風,也該知道仿品的質量不佳,穿了容易變形,反而傷腳,划不來的。Crocs常舉辦特賣會,或各大賣場設有Crocs Outlet,抓對時機買鞋,只比路邊仿品多付一點兒錢,受益更多,犯不著穿仿品。

現在網上購物已經非常普遍,懶的跑到專賣店,怎麼分辨真假就很重要了。從網上抓了一篇超詳細的Crocs真假辨識說明,附圖的喔!感謝作者的分享...

-by Eve
http://big5.cri.cn/gate/big5/bbs.cri.cn/showtopic-653223.aspx

火眼金睛辨別CROCS真假有絕招

火眼金睛辨別CROCS真假有絕招卡路馳(crocs)品牌介紹:
卡路馳(crocs),英文名就是鱷魚(crocodile)的昵稱,別小看了這條“小鱷魚”——如今,卡路馳(crocs)在歐美已經造成了一股強勁的小鱷魚大時尚

這種被戲稱為最醜的大頭鞋的卡路馳(crocs)鞋,最初是由加拿大的“Foam Creations”公司研發並生產的。卡路馳(crocs)鞋由特殊塑膠製成,特點是:輕質、防滑、耐磨、防刮蹭,非常適於戶外運動時穿著。

200211月,在勞德岱爾船劃運動展(Ft. LauderdaleBoat Show)上,卡路馳(crocs)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卡路馳沙灘鞋“crocs Beach”,從而一炮走紅,當即在展會上賣出1000雙。

Crocs對腳部有何好處?
Crocs的內置拱型支撐、透氣孔,以及矯型學設計的鞋跟,可支撐和保護人體腳跟。Crocs更是唯一獲得美國人體工學學會認可的鞋類產品。Crocs能有效減少足部和腿部肌肉的疲勞,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站立的消費者。穿著Crocs站立時比赤腳時省力62%。此外,Crocs出色的透氣效果,能保持足部清爽,防滑且不褪色。


關於CROCS,很多朋友都有共同的疑問,如何辨別鞋子的真假呢?

由於crocs比較高的價格以及仿製品比較低廉的成本,導致大量仿製的crocs上市,新一代的仿製的crocs外觀跟真品已經很接近了!僅僅憑藉去年的辨認鱷魚眼睛中的分叉的方法,已經是不行的。現在taobao已經出現新仿製的crocs beach,外面可以說99%的接近,當然淘寶上也有店舖是專櫃正品。

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仿製品鞋子還存在許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最初從包裝上的差異來辨別真假,仿製現在也做到百無一漏,已經不起作用.除了鞋子做工材質不同外,可以對鞋子的細節做以對比,在怎麼做正品跟仿製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對此特意從批發市場買了兩雙所謂的正品crocs拍圖來對比檢驗.

1.標誌紋理與字母對比

標誌看起來精細,Crocs標誌外的小框,有凹陷的感覺,並且周邊圓滑,立體感很強,假的就要粗糙一些。有的假貨因為忽略了細節或倣冒者英文水準較差,會出現印錯英文字母或印反方向的情況。
明星鞋對比:



明星鞋低

貝雅鞋低


2. 材料:

正品:鞋底軟,鞋輕巧,穿久會像人的皮膚一樣有皺紋。
假貨:材料是倣冒的,腳感和一般的塑膠鞋差不多,假貨沒有花紋的地方摸上去非常滑,正品相比之下會有些澀,這點來說粗糙也是硬道理。另外只有Crocs的鞋類產品採用已經獲得專利的croslite材料製造,能達到防滑效果,croslitet的抗菌功能,可以有效的去除臭味,此外,croslite使Crocs能貼合腳部曲線並抑制細菌。

3.維護

正品由於選用是特殊的croslite材料,即便有點折痕和壓跡,用開水浸泡折痕部位幾分鐘就能還原。

4.小三角造型細節

這是假貨無法倣造的地方!正品小三角上的圓點點非常飽滿,即便是在三角邊沿的地方,圓點也是完整的。假的就不同了,三角邊緣的圓點有切邊不全的有給拉伸的.

5.氣味

剛打開包裝時氣味還是有的,但絕對不會刺鼻頭暈,正品是幾乎沒有太大的味道的,但大凡假貨使用的都是劣質EVA塑膠,甲醛含量很高,所以只要一打開就能發現味道很重,聞一會就會覺得頭暈胸悶~即使放在幾天后也會有這樣的味道,大家要注意這點,材料很重要!Crocs之所以賣那麼高,就是因為選用的croslite樹脂原材料貴!

6.掛鉤吊牌

假貨掛鉤是由回收塑膠做的很脆,一折就會斷,表面毛糙印刷模糊。而正品掛鉤材質和模具都很講究,拿在手上很精緻,對折不會斷且不會留下折痕。所有掛鉤背面都有清晰鐳射編碼。




7.邊扣與鞋花

正品-用來扣鞋帶的鞋扣,上面是浮水印上去的小鱷魚標誌,摸上去是平的,而且印刷精細。假品-這個邊扣上面的小鱷魚摸上去是立體的,因為印刷技術不到那個水準。
鞋花很好區別的,真的扣子背面的字是很清晰的。而且用指甲也劃不掉。但是假的扣子背面的字用指甲一劃就掉了,真的鞋花都帶有條碼.


終於完成了任務,之前顧客一直詢問正品鞋跟假鞋的區別,一個個解釋確實無法應付,粗略的幾句話也未必能給大家道清一二.希望能對crocs的粉絲有所幫助,現在可以放鬆一下.

“日本制造”的困境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
作者:罗宾•哈丁(Robin Harding)、 乔纳森•索布尔( Jonathan Soble) 东京报道 2009-08-11

在距离东京一小时车程的一个海滨郊区,在一排排白铁皮建筑里,浅绿色的机器制造出工业零件的最基本形式:配对的钢环围绕一圈滚珠或滚柱旋转。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NSK)位于藤泽的这家工厂生产的轴承,看上去很像是500年前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勾画的原型,但该公司的成本仍相当可观。其100亿日元(合1.05亿美元)的年度研发预算,支撑着一个由化学家和电脑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化学家们负责研制润滑脂的配方(在精工株式会社使用的200种润滑脂中,有60种为内部开发),而电脑工程师们开发的软件用于监测合金中的杂质。该工厂的副经理Masatoshi Shirai表示:“你可以购买中国制造的廉价轴承,它们看上去也不错,但我不会使用它们。”

制造业把本次衰退传递到日本

然而,尽管品质优良,但全球需求的大幅下挫,以及日元的大幅升值,令日本制造商陷入危机,并重新引发了关于日本依赖制造业的辩论。这是因为,把这场衰退传递到日本的并非金融业,而是制造业。尽管日本不存在房地产泡沫或银行业危机,但出口的下滑——今年2月触及谷底时减半——促使该国今年第一季度产出下降14%(按年率计算),成为发达世界最严重的衰退之一。

在英语国家领导人担心,对金融业的过度依赖削弱了经济之际,日本的问题提醒人们,在另一端也存在危险。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警告称,出口商占主导地位,而国内服务业相对薄弱,导致日本依赖国外需求,容易受到外汇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低成本亚洲竞争对手的冲击。这场全球衰退似乎证明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这引发了下面一个问题:像藤泽这样的工厂是否还有未来?

在“制造”是国家认同之一部分的日本,对制造业现状的忧虑并不新鲜。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得日本在19世纪没有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并在二战后重建了国家,二战本身证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东京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罗伯特•杜加里克(Robert Dujarric)指出:“击败日本的并非美国的服务业。”他补充称,待遇较高的蓝领工作,是日本战后社会平等的支柱。

走出去

30年来,日本公司一直在悄悄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以消除贸易壁垒或利用较为廉价的外国劳动力。在日本,每10名员工中,就有一名在制造业工作。2006年,日本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以发达国家标准衡量,这一比例仍属高位,但远远低于1970年36%的峰值水平。人们的设想是,高技能的工作将留在日本,而日益增长的全球销售,将确保出口保持在最低水平。

如今,这一观点正受到质疑。今年初,随着衰退的加剧,工厂开始关闭,员工被解雇,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工厂没有承诺在经济复苏时重新聘用员工。索尼(Sony)表示,将关闭国内10家电子产品工厂中的4家,并将生产外包。夏普(Sharp)总裁片山干雄(Mikio Katayama)宣布将转变战略,他表示, “即便在最先进的科技领域,从日本出口也将站不住脚”。对于一家以制造业实力来定义自己的公司而言,这番言论暗示的不仅仅是一种周期问题。

即便在此次衰退之前,把职位留在日本的努力看上去就已经勉强。公司在压低薪资,把生产率增幅转化为较低的价格或较高的利润:劳动力成本占制造业产出的比例,从1994年的73%降至2007年的49%。工厂不再提供稳定的工作,而是聘用临时工——往往是持短期签证的中国人或巴西人,他们薪资较低,工作环境恶劣。日本不仅把工厂转移到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还把廉价劳动力引进了本国的工厂。

年轻人态度转变

随着制造业工作逐渐贬值,日本年轻人对这种工作越来越丧失兴趣。根据挪威出资、旨在调查全球对科学态度的Rose项目,在接受调查的所有25个国家中,对于“我喜欢找一份技术工作”的说法,日本中学生的反应更为负面。

寻找制造商曾经提供的那种稳定终身工作的学生,如今日趋选择公共服务或公用事业单位。在就业中介机构Recruit今年的一项调查中,学生们将中央日本铁路公司(Central Japan Railway)评为最具吸引力的雇主。索尼名列第89位;丰田(Toyota)排在第96位。中央日本铁路公司是原国家铁路网的一部分。

这加剧了日本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办公设备供应商富士施乐(Fuji Xerox)总裁山本忠人(Tadahito Yamamoto)表示:“如果你看一下人口结构,找到低成本劳动力的群体将极其困难。”该公司制造业务的80%已转移到海外,他表示,留下来的将只是附加值最高的产品——墨水;工程和开发工作;以及可以完全自动化的装配任务。

日本对过去制造业低迷的回应经常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压低日元汇率,从而提高其出口的竞争力。本十年早些时候,大规模的外汇干预在短期内带来了喘息之地,但使日本经济仍然依赖于国外需求,因此当日元飙升和订单减少时,更容易受到冲击。如今,外汇干预将引发受衰退打击的贸易伙伴国的强烈抗议,因此尽管佳能(Canon)董事长和本田(Honda)前总裁公开要求进行干预,但日本财务省一直置身于市场之外。几乎没有高管预期,将很快从强势日元得到喘息之地。

对策

针对制造业竞争力的丧失,一种可能的回应是,把生产转移到海外并非坏事:日本可以保留公司总部,它们仍将提供不错的管理、营销和设计职位。走这条路线的一些公司已成功做到这点:上世纪80年代初,雅马哈发动机(Yamaha Motor)在日本聘用了1.1万名员工,当时其四分之三的摩托车是在国内生产的。如今,雅马哈在国内的摩托车产量仅占其总产量的5%,但该公司的日本员工数量仅略微下滑,至9000人。

另一个回应(颇具失败主义情绪,有点奇怪)是,日本之所以需要制造业,是因为其服务业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在该国糟糕的银行以外,日本服务企业以善待顾客、但不善于赚很多钱而知名。坦普尔大学的杜加里克表示:“如果根据在各自行业的排名,看一看日本50强公司,我认为,他们都会是制造商。”

然而,要展望日本制造业的未来,还有一种更微妙、更乐观的方式。要找到解决难题的答案,许多日本高管都会求助于藤本隆宏(Takahiro Fujimoto),他一家银行楼上一间简陋的办公室,管理着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的制造业管理研究中心。

“恰好及时”和“改善”

对他而言,问题不是日本是否应制造产品,而是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他辩称,日本的优势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打造出来的,当时员工和自然资源短缺,迫使企业把浪费降至最低,并依赖多技能员工开展团队协作,而非狭义的分工。从这些根基出发,涌现了抓住工业化世界想象力的各种实践,例如将库存降至最低的“恰好及时”生产(just in time production),以及车间第一线的“持续改善”(kaizen)。

藤本隆宏教授表示:“我们应擅长那些在生产和设计层面属于协调密集型的产品。”此外,这一优势应当是经久的,因为它是发展而成的,而不是刻意创造的,因此不能被打包成一种便于国内外竞争对手效仿的形式。他的数据显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越复杂,日本出口的就越多。

尽管日本制造业的名声在外,但可能具备长期优势的难以设计的产品,不一定是高科技的。藤本隆宏教授表示:“我们失去了半导体,但我们仍然拥有抽水马桶。”他这里指的是Toto的成功,该公司生产节水马桶,以满足用水紧张的中国的需求。

这一理论也符合日本公司应对此次危机的模式。例如,日立(Hitachi)和东芝(Toshiba)正弱化其消费电子产品(这类产品利用高科技部件,但设计简单),而青睐于终极的“很难设计”的产品:核电站。

“快速工厂”和“母工厂”

除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以外,另外两类工厂预计将在日本蓬勃发展:一种是“快速工厂”(quick factories),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恰好及时的商品,另一种是“母工厂”(mother factories),与研发中心一道,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及时反馈。

本田首席执行官伊东孝绅(Takanobu Ito)表示,该公司的“大趋势”是从出口转向本地化生产,但他认为在日本建立这种基石设施相当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在日本完善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然后将其转移到海外,……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产品,它们还涉及生产过程本身。这意味着,如果不(在日本)生产,我们的技术就无法进步。”

对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的藤泽工厂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相对光明。该公司的冶金学家和润滑脂奇才,为日本的9家工厂和海外的17家工厂提供支持,在某些应用中,卑微的滚珠轴承其实是一种高度定制化的产品。

Masatoshi Shirai指着一叠用在北海风力涡轮上的一米宽的滚柱轴承表示:“那些产品会升至60米至100米的空中。一旦你安装了这些轴承,你就不希望替换它们。”

译者/梁艳裳

Google為什麼在中國市場敵不過百度

來源:DWNEWS.COM-- 2009年8月10日12:7:18(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中國互聯網資料中心發布今年上半年統計資料﹐大陸本土的搜尋引擎“百度”﹐市場佔有率達壓倒性的百分之八十一點九﹔“谷歌中國”(Google)盡管位居亞軍﹐市佔率卻只有百分之六點七﹐二者之間相差超過十二倍。

但放眼全球﹐兩家公司恰好顛倒了順序﹕六月分Google在全球搜尋引擎市場上的佔有率為百分之六十八點九﹐百度則為百分之六點九。

為何造成一百八十度的反差﹖全球所向披靡的Google﹐到了中國市場卻如此不堪一擊﹖在大陸引起許多討論。

羊城晚報分析﹐有人認為﹐跨國企業在中國打不贏本土企業﹐是因為“保護主義”的緣故。但羊城晚報認為﹐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很多都發生在完全競爭的市場。

羊城晚報指出﹐在大陸的即時通市場﹐騰訊的QQ把微軟的MSN遠遠地甩在了後頭﹔淘寶幾乎把EBAY徹底打垮﹔聯想在電腦市場始終壓制著惠普和戴爾……這些領域﹐幾乎看不到任何大陸保護本土企業的痕跡﹐甚至可以說﹐越沒有保護的地方﹐大陸企業顯現出來的生命力越頑強。

因為生長環境相同﹐說同樣語言﹐有同樣文化﹐大陸本土企業客觀上對用戶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有更多的觀察和了解﹐所以﹐不少企業家在與外企抗爭的時候﹐都會宣稱“我們比他們更了解消費者”。

此外﹐對大陸本土企業來說﹐中國市場就是全部﹐在這裡做不好﹐就徹底失敗﹐企業就有倒閉的危險。可是跨國企業不同﹐中國市場只是它若干個市場中的一個﹐甚至可能是不那麼重要的一個。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克林頓從平壤帶回什麼信息﹖

來源:2009年8月10日11:45:15(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聯合早報黃彬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突然走訪平壤﹐當然不是為了完成9年前未完成的訪朝心願﹐但他卻因此又回到了聚光燈下。

奧巴馬須要“老將出馬”有不得已的事情。一﹑好歹奧巴馬也是個民主黨政權﹔二﹑克林頓夫人希拉莉復出政壇當的官就是奧巴馬的國務卿﹔三﹑平壤指名要克林頓親自出馬﹐為公為私﹐他也樂得再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

金正日親自接待遠道而來的克林頓﹐兩人會談三小時﹐還設晚宴特別款待﹐除了說明金正日對克林頓情有獨鐘之外﹐就是他的老謀深算並未受到病魔阻撓。相傳這是金正日去年中風後﹐1月接見中共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以來﹐第二次的親自接見重要外賓。

有分析家就說﹐金正日要通過克林頓的來訪達到雙重目的﹕一是要向外界證明他還健在﹐頭腦清晰﹐並借此要消除國際社會流傳的朝鮮崩潰論﹔二要向國內證明朝鮮並不孤立﹐甚至發展核武讓朝鮮變得更加強大。在在說明﹐金正日安排克林頓來訪﹐不僅是要他來“領”兩名獲釋的女記者回國﹐還要通過他向世界﹐特別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傳達平壤想要發出的重要信息。

外交博弈才開始

美國兩名女記者在中朝邊界地區被捕﹐事件原本可大可小。事情既然發生在美朝關系緊繃﹐聯合國制裁朝鮮行動升級期間﹐“抓”與“放”也就成了典型外交戰的一個重要橋段。兩名亞裔記者雖被判12年勞改﹐卻一直被安排住在賓館內﹐說明放人才是戲劇的高潮。

據華府外交內幕刊物《尼爾森報》報道﹐平壤在人質獲釋10天前已開出一份名單﹐克林頓是10個人中名列前茅的理想人選。克林頓時代的副總統﹐兼兩記者所屬舊金山“時事電視臺”創辦人戈爾﹑參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克裡﹑新墨西哥州長理查森等都曾是考慮的人選﹐雙方最後敲定由克林頓乘專機去“領人”﹐說明平壤是這場表演的編劇兼導演。當然﹐奧巴馬政府也獲得加分﹐因為沒有對抗﹐沒有爭吵﹐兩名美國人安全獲釋回國﹐也顯示奧巴馬政府重視國民的人身安全。

實際上﹐記者事件結束﹐外交博弈才開始。

平壤指名克林頓扮演這個角色﹐除了他是前民主黨政府總統﹐現國務卿希拉莉的夫婿﹐更重要的是9年前他曾計劃訪問平壤﹐不僅要消除核武糾紛﹐還打算美朝建交。換言之﹐在平壤心目中克林頓曾經是個開明的總統﹐只要他願意﹐現在還可扮演卡特當年的建設性角色。

歷史是否會重復﹖

15年前﹐美朝同樣因朝鮮發展核武器問題鬧到關系緊張。先是朝鮮強行提取核燃料棒﹐並宣布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採取邊緣戰術。美國則通過聯合國對朝鮮實行經濟制裁﹐甚至恫言要從空中摧毀寧邊的核子設施。正當關系緊張﹐戰火一觸即發之際﹐前總統卡特銜命于1994年6月15日至18日之間走訪平壤﹐會見了金日成主席﹐一開創美朝對話的先河﹔二緩和了美朝關系﹐甚至一度爭取到朝鮮承諾放棄核開發計劃。

由于卡特的“破冰”﹐當時克林頓政府遂與平壤展開一連串的會談﹐還達成《朝美日內瓦核框架協議》﹐朝鮮同意凍結其核研發計劃。隨著美朝關系的好轉﹐朝鮮半島南北兩政府也開始關系解凍﹐甚至在2000年召開首次朝韓首腦會談﹐整個東北亞局勢開始改觀。

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趙明錄2000年受邀訪問華盛頓﹐並代表金正日邀請克林頓訪問平壤。克林頓原本計劃于同年11月訪問平壤﹐商討美朝建交的程序﹐不料與民主黨朝鮮政策唱反調的共和黨侯選人布什當選總統﹐克林頓總統最後的平壤之行計劃也就胎死腹中。

布什上臺﹐美朝關系不僅原地踏步﹐而且出現嚴重倒退現象。朝鮮也乘機取消先前的協議﹐宣布退出六方會談﹐甚至進行兩次地下核子試爆﹐重復進行各種規模的導彈試射﹐甚至跨越擁核俱樂部的第一道門檻﹐事實上成了一個擁核國家。

9年之後﹐克林頓固然實現了訪朝願望﹐卻不得不感嘆時不我與﹐也體會到“過了這個村﹐遇不上那個店”的窘境。不過﹐克林頓能在平壤改朝換代的前夕﹐一睹風燭殘年的金正日﹐能替奧巴馬政府察言觀色﹐也不失為洞察先機的機會。克林頓能給白宮新主人帶回來什麼重要信息呢﹖除了金正日暗示的政策走向﹐就是平壤政權能否安全過渡的“克林頓評估報告”了。

重點在評估報告

美國對朝鮮國內情況實際了解不多﹐特別是絕對強人金正日的健康急速變壞﹐選擇繼承人又顯得手腳忙亂而缺乏章法﹐除了封建世襲制的延續﹐就是把還少不更事的三男金正雲當少主來扶植﹐單就這些不正常的內政就令人摸不透朝鮮的狀況。金正日宣布退出六方會談﹐還大搞核武﹐當然令周邊國家更感不安。

奧巴馬的朝鮮政策似乎已逐漸明朗﹐比如最近提出的“一攬子計劃”﹐重復強調必須以實現“不可逆轉的無核化”為前提﹐才能推進美朝關系的正常化﹐提供經濟和能源援助等等﹐但這計劃顯然與六方會談達成的“行動對行動”原則﹑“階段性接近”方式矛盾﹐特別是朝鮮自認已經是個“擁核國家”的今天﹐這種僵硬態度 ﹐不僅會讓關系緊繃﹐也會繼續對話無門。除了“一攬子計劃”﹐還必須有更具吸引力的方案才能打破僵局。

克林頓會晤金正日期間﹐兩人當然沒有再談女記者事件﹐但對美朝的直接會談﹐甚至重啟六方會談﹐則相信是必談的題目。甚至有報道﹕朝方已向美國提出另一種談判框架的“重大提案”。

“老將出馬”不可能只帶兩名特赦的記者回來﹐克林頓的平壤之行評估報告才是重點。既然奧巴馬總統有托克林頓帶“口信”給金正日﹐金正日更不會不托克林頓把“回信”帶回白宮去。局外人還不清楚雙方“口信”的內容﹐但對話之門既然開啟﹐各種形式的美朝會談﹐甚至六方會談都有可能重新上路。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東突恐怖組織與「 七.五事件」

來源:《海峽評論》224期-2009年8月號

謊言重複一千次就會變成真理?

「七.五事件」、「顏色革命」及其它
史威 / 旅美評論家

不希望中國繁榮富強的大有人在

中國並不是在「世外桃源」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在這個世界上,希望中國一天天好起來的人海了去,尤其是廣大台灣同胞和海外的炎黃子孫;但是,不希望中國發展壯大、走向繁榮富強的人也有的是。人家尊奉的是「叢林法則」,其中之一就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儘管你「韜光養晦」,一再表白說,我不是「虎」,我離「虎」還遠著呢,我怎麼可能會「威脅」到您這「大腕」呢。可是人家就是不聽,還是跟你過不去。你本無罪,「懷璧其罪」。誰叫你懷裡揣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塊「璧」呢。明乎此,也就無需大驚小怪:人家才不會讓你平平安安、和和睦睦、順順當當、多快好省地建設你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呢。他們要是不給你製造一些或大或小的「麻煩」,不在腳底下給你使些或大或小的「絆子」,或者在你「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冷不防從背後使勁兒狠狠地推你一把,讓你掉到水裡,過不成河,甚至溺水而亡,那倒是咄咄怪事!--當然,最好的、也就是「效費比」(Proportion of Effectiveness)最佳的辦法,就是「不動槍,不動炮,城門樓上換旗號」。「名份」自然也要好聽一點兒。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改革」成了當令的最時髦的名詞。無論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一時間都喜歡拿它說事。就在此時,一個比「改革」更動聽的名詞出現了,叫做「革命」--不過,絕對沒有羅伯斯庇爾當年那種血腥氣,叫做「顏色革命」,有的還叫做「玫瑰革命」呢。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到最近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市的「七.五事件」,就不能不提到最近我在一家平面媒體上看到的一篇對它的「評論」的標題:「不改現行民族政策,烏魯木齊事件還會發生。」這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指北京的「現行民族政策」是「烏魯木齊事件」產生的「根源」;而這種說法,以我所見,在西方傳媒中,包括海外的中文媒體,恐怕有某種「代表性」。不過,我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此說有點不大對勁兒。不揣冒昧,換一個說法,竊以為似乎比較符合實際:「只要有熱比婭這類人物及其支持者存在,烏魯木齊事件就總有發生的可能--當然,可能是否會變成或變不成現實,還要看北京怎樣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應對。

有比較才能鑑別

「有比較才能鑑別。」咱們不妨來比較一下。首先咱們得弄清楚事情真相。

據熱比婭女士在《華爾街日報.亞洲版》撰文表示:中國警察在新疆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發生的種族動亂中,殺害400名維吾爾人,超過中方所稱的197人。這就是說,中方所稱「197」人,都是被「中國警察」殺害的,只是被殺害的更多,達400之眾,且都是維吾爾人。而《亞洲週刊》楊剛、咼中校、張潔平的報導,則是另外一個樣子:「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七月五日傍晚出現恐怖襲擊,一些有預謀的維族暴徒以利刃、鈍器或汽油彈突襲街頭漢族平民,並焚燒漢族、回族等其他種族的商店、車輛,導致百餘漢人死亡。」「七月八日下午友誼醫院,仍有傷者昏迷不醒。醫生說事件發生後搶救不治的死者都是漢族,『傷者也大多數是漢族,也有其他民族,包括維族,不過很少』。漢人死者中有的頭部幾乎被砍下來,極為恐怖。」「七月五日晚上八點中國內陸新疆首府烏魯木齊爆發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騷亂,暴徒針對漢人進行打、砸、搶、燒,氣氛恐怖慘烈。傷亡數字在不斷上升,官方公佈,截止七月六日二十二時,已造成一百九十七人死、一千零八十人傷,二百六十餘輛機動車被燒(警車十一輛),二百零九家店舖、門面及兩座樓房被焚燒。」「現場目擊者表示,死者大多數是漢族人。」對於新疆「七.五恐怖襲擊事件」,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持非常開放的態度,許多境外媒體都有記者前往烏魯木齊採訪報導。《亞洲週刊》上述關於「維族暴徒」「有預謀」地「突襲街頭漢族平民」、「死傷者」絕大多數是「漢人」的報導,相信在烏魯木齊市採訪的不少境外媒體記者也都看到了。事實的真相,是誰也無法一手遮天的。那麼,究竟是誰的說法可信呢?所謂「七.五事件」,究竟是中國警察殺維吾爾人,還是少數維吾爾暴徒殺漢人,旁及其他少數族裔、包括維吾爾人?

我想,只要肯用腦子而不是腳底皮想一想,就不難明白,所謂「中國警察」「殺害」了「197」以至400維吾爾人;然後中國政府再在第一時間把許多境外媒體召來報導這件事:是不是太荒謬了?天底下會有這種咄咄怪事嗎?這不僅「考驗」著人們的「常識」,更是考驗著人們的「良知」。由此可知,所謂「七.五事件」是「中國警察殺維吾爾人」,乃是熱比婭女士撒的一個彌天大謊;而這種撒謊,已經到了寡廉鮮恥的程度。說到這裡,我們就不能不針對「不改現行民族政策,烏魯木齊事件還會發生」之類說法,提出一個問題:是中國政府的「高壓政策」,逼得熱比婭女士撒下這個彌天大謊,還是有人在「鼓勵」、「獎勵」她撒此彌天大謊?任何一個關心時事、尊重事實的人都不會看不到,熱比婭女士現在生活在美國,前不久還在領著極少數「疆獨」分子到中國駐美大使館前鬧騰。無論想像力多麼豐富,也想像不出她在美國會受到中國政府的「打壓」,「逼」得她不得不言不由衷地撒下這個「彌天大謊」。因此,結論只能是:不是中國政府「逼」她撒下這個彌天大謊,她撒下這個彌天大謊,完全是自覺自願有意為之;而她的這個彌天大謊,是在「製造」、「點燃」、「煽動」漢維民族之間的「仇恨」--而這種「仇恨」,就是發生諸如「烏魯木齊七.五事件」之類恐怖事件的根源。

CNN支持、鼓勵、獎勵熱比婭的彌天大謊

那麼,是誰在「支持」、「鼓勵」、「獎勵」熱比婭女士撒這種彌天大謊呢?請看事實。在CNN較早的一篇《中國新疆發生動亂》的報導中,通篇只引用了對一名維吾爾族目擊者和一名世維會發言人的採訪,認為週日下午的警民衝突是由維族人的和平遊行演變而來的,讓人以為受害者多為維族人。這篇報導受到了中國眾多網友的抨擊。而動亂發生的第二天,路透社也將一張上月湖北石首事件的照片「誤」當新疆暴亂的圖片發出來,被英國《每日電訊》、香港及台灣等一些媒體轉載引用。(更荒謬的是,這幅「張冠李戴」的圖片也被熱比婭在七日接受半島電視台採訪時亮出,作為中共解放軍進城鎮壓的證據。)台灣綠色的《自由時報》標題竟是「中國血腥鎮壓」,通篇報導只引用了世界維吾爾大會的數據和消息,並且在六日就發出烏魯木齊市有「坦克輾斃學生」的報導。而七月六日開始在網上瘋傳被認為是維族學生倒地的一張圖片,後來被中國網友發現其實是○八年八月上海人民廣場的一張圖片。世維發言人迪里夏提更對媒體說,「新疆事件解放軍拿衝鋒槍掃射」。(得到這些消息後,不少國際媒體在沒有現場證實情況下作出單方面報導,更錯誤引用刊發偽造圖片,在中國網民〔中〕引發強烈抗議,這是去年西藏事件後外媒公信力在中國再次遭遇〔到的〕危機。)凡此種種,都是對熱比婭的彌天大謊的一種支持、鼓勵、獎勵,而對中國人民的傷害。區別只在於:有的完全是蓄意而為的元兇,有的是「跟風」的幫兇--至少客觀上是這樣。

沒有謊言是搞不成「顏色革命」的

又據星島環球網消息:新疆烏魯木齊「七.五事件」中出現暴力行為,台灣「陸委會」8日即發佈新聞稿嚴厲譴責;「陸委會」對傷亡的民眾,表示高度的關切與遺憾。與那些只「關心」殺人兇手的「人權」,卻對被害的無辜民眾的最起碼的生存權閉口不談的冷血動物,實在是一個鮮明的對照。畢竟,它給無辜的死難者及其親屬,帶來了人性的關懷與「血濃於水」的親情和溫暖。

眾所周知,北京的「現行民族政策」的基本點是著眼於民族之間的安定、團結、和諧,各民族共同發展,在此基礎上,提高邊疆各民族人民生活水準。它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需要調整、充實、提高;但是,它是在努力營造民族之間的安定、團結、和諧。這難道不是事實嗎?請問,這錯了嗎?錯在哪裡?!難道煽動、製造民族之間的對立甚至仇恨才是「正確」和「必須」的嗎?說到這裡,讓我們再來品味一下「不改現行民族政策,烏魯木齊事件還會發生」之說。說穿了,其「價值」就在於把「七.五事件」產生的根源一股腦兒歸之於北京的「現行民族政策」,從而巧妙地開脫了民族仇恨的製造者、煽動者及其後台的罪責。這正是熱比婭女士所起不到的作用,而又是其後台所需要的角色。在「顏色革命」中,是少不了這種角色的。沒有謊言是搞不成「顏色革命」的,哪一次「顏色革命」少得了謊言?哪一次「顏色革命」也少不了這種角色。現在大家都看到,為了避免引發、激化漢維之間的民族矛盾,中共嚴格控制境內媒體,明明「七.五事件」中,死傷者絕大多數是漢人,也不許境內媒體報導;境內媒體的報導,一律按官方的統一口徑:只提傷亡人數,隻字不提傷亡者的民族構成。可謂用心良苦,此心昭昭,可對日月!就道德而言,和西方一些政客,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說到這裡,就更突顯上述「不改現行民族政策,烏魯木齊事件還會發生」之說之可鄙。

在此,我還要寄語妄圖在中國策劃「顏色革命」者:在中國,部分是由於你們的愚蠢,「顏色革命」並不看好,這次你們的一番「表演」,換來的卻是:「在中國網民(中)引發強烈抗議,這是去年西藏事件後外媒(準確地說,主要是西方一些主流媒體)公信力在中國再次遭遇(到的)危機。」就是明證。你們如此肆無忌憚地不厭其煩地大規模地製造、散佈這類謊言,除了在西方世界起到一些自欺欺人的作用,還能有什麼效果呢?請你們重溫一下林肯總統的名言:你可能在某些時候愚弄了一些人,但不可能永遠地愚弄所有人!同時也請你們重讀一下戈培兒的「名言」;謊言重複一千次,就會變成真理。林肯與戈培兒之間,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和一抔黃土之別。兩者究竟孰是孰非?和你們討論這個問題是多餘的。只想提醒你們一句:究竟是皈依林肯的理念和道路,還是跟在戈培兒後面,繼續滑下去,越陷越深?你們有充分的選擇自由,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突破與反制

來源:《海峽評論》224期-2009年8月號

從與那國島駐軍到沖之鳥礁軍演談起
張麟徵 / 台灣大學榮譽教授

一 兩則新聞透露西太平洋權力變化訊息

七月份有兩則有關中日關係的新聞很有趣。一則是七月上旬日本防衛省證實,日本計畫派遣陸上自衛隊進駐日本最西南角的與那國島。按此島距離台灣花蓮110公里,距釣魚台列嶼170公里,距沖繩(琉球)500公里。在兩岸關係緩解,區域安全提升之時,此舉顯然另有目的。

另一則消息是七月中旬,日本《產經新聞》報導,中國大陸海軍的五艘艦艇,在六月中下旬從東海通過沖繩島和宮古島間水域,進入西太平洋,在距離日本最南端的沖之鳥礁北方260公里處的海域進行軍演,練習直升機在巡防艦上起降,以及艦艇在海上快速迴轉等項目。然後又通過同一航線返回東海。

這兩則先後發布的新聞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透露了中日,甚至中美之間在西太平洋中的角力。

日本宣布即將在與那國島駐軍後,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希望日方的有關舉動,能夠有利於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語氣顯非肯定。台灣方面外交部發言人陳銘政說,「與那國是日本領土,這是日本內政問題」,態度是一派氣定神閒。從兩岸外交部門發言人的談話,不難看出兩岸與美日的關係,但是也顯出了兩岸外交語言的高低。

二 美日對中國海軍實力增長的反制

與那國島駐軍當然是針對中國,眼見兩岸關係改善,美日擔心防衛出現漏洞,所以要先補強。雖然台灣軍系立委與漁民反彈大,但是沒見到政府與日本交涉的報導,主張「台灣主權地位未定論」的日本駐台代表,依然駐台,即使見不到馬英九、歐鴻鍊等人。還有人覺得「協同美日監視中共,台灣還可以享受反射利益」。

中國這幾年海權力量大增,從派遣艦到亞丁灣護航,共同打擊索馬利亞海盜,到今年4月以海軍建軍60週年為由,在青島舉行多國參與的海上閱兵來看,中國海軍實力已經不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美國所以一再在中國沿海各地進行情蒐,惹起中美多起衝突,就是要瞭解中國海軍實力。尤其是最近幾年,中國潛艇神出鬼沒,從日本沿海一直到南中國海,都有他們的身影。相關國家都是事後才從各種管道得到訊息證實。今年6月11日美國驅逐艦「馬侃號」在菲律賓外海航行時,它的拖曳聲納陣列遭到一艘中國潛艇撞擊。事後雙方都低調處理,但也證明美艦事前顯然不知道被中國潛艇尾隨。

美國藉由美日、美韓、美菲、美澳紐等盟約,以及與台灣的特殊軍事關係,企圖把中國封鎖在第一島鏈內,但是沖之鳥礁的軍演證明,中國目前不僅已經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還向第二島鏈挺進。

對中俄軍事關係發展美日也十分忌諱,從2005年中俄海上聯合軍演,到目前進行中的中俄陸空聯合軍演,都讓美日不安。何況去年11月,俄羅斯還跑到美國後院,與反美的委內瑞拉舉行海上軍演,簡直就是對美示威。

美日兩國一是藉「環太平洋」多國軍演,一是藉美日印三國在沖繩一帶的「馬拉巴爾」軍演來箝制中國海權發展。前者最近一次演習是去年6月底展開,為期五週的「環太平洋2008」軍演,突破往例,這次沒有邀請中國觀摩。後者最近的一次演習是今年4月26日到5月3日,在沖繩附近海域展開的「馬拉巴爾09」大規模海上聯合演習。除此之外,美日兩國還經常舉行反潛演習,去年11月就舉行過一次。

美日等國對中國海軍,特別是潛艇的發展十分憂心。認為如果聽任情勢發展,到2050年時,美中潛艇數量之比會成為1:3,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這種對中國的恐懼,使冷戰時期美國領導在此區域所簽的雙邊及多邊軍事同盟條約,輔以上述新發展出來的多種軍演,已經形成所謂「亞洲北約體系」,對中國進行圍堵。

三 美國縱容日本違法毀約

上述情勢的形成,日本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國際長期把眼光投注在太平洋西岸兩個熱點,即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上,事實上日本更是一個惹事者,因為日本不斷想擴大領土,掠奪海洋資源,與四周鄰國爭執不斷。而美國為了扶植日本對抗中共,對日本多所扶植與偏袒。

日本與四鄰各國都有領土爭端。從北方算起,與俄羅斯有北方四島之爭,與南韓有獨(竹)島之爭,與中國(兩岸)有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以及東海大陸礁層劃界之爭,還有關於沖之鳥礁法律地位之爭。

其實如果按照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伏降文書、金山合約,日本的領土本來就應該局限在本土四大島。但是美國破壞了法律與政治約定,在 1969年宣稱,基於日本之「剩餘主權」,將在1972年把戰後由美國託管的,北緯29度以南的南西群島(包括琉球群島、大東群島),孀婦岩以南之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西之島、硫黃列島)以及沖之鳥礁與南鳥島等歸還日本。美國上述表態引起兩岸政府與日本的釣魚台列嶼主權之爭(美國把釣魚台列嶼涵括在琉球群島內一併交給日本)。幾經交涉之後,美國才說他只將釣魚台列嶼的行政權移轉給日本,至於主權誰屬,由中日自己解決。

追本溯源,其實首應討論美國此一決定有無法律依據,有無不經盟國討論議決,不經託管理事會的同意,剝奪被託管地人民的自決權,逕行以「剩餘主權」為由,將上述託管地交還日本之權力。

按開羅宣言討論戰爭目的時說「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慾索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除出境。……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日本伏降文書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所有條款。金山合約第二條詳列了日本放棄掠奪自他國的領土,第三條是將南西群島、南方諸島託管於美國。

託管國的職責按照聯合國憲章第76條B款,主要在「增進其(託管地)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展」,託管地最後都經由自決權的行使取得獨立,極少數經自決併入其他國家。但是美國所託管的上述託管地經過了此一程序嗎?他們問過這些人民的意願嗎?

如果美國以「剩餘主權」為由將託管地移交日本的法律基礎有問題,那這些島礁主權是否歸屬日本當然也有問題,日本派軍駐留與那國島的正當性當然也有問題。

再說沖之鳥礁,日本是否有主張此一礁嶼的法律正當性姑且不論,及使此一礁嶼主權歸日本,日本也無權主張200海浬專屬經濟區。因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第121條3項,「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這種岩礁充其量只能享有12海浬的領海。

沖之鳥礁是一群環礁,其面積東西約四點五公里,南北長一點七公里,原來有五個岩礁,因為暖化關係,現在只剩兩個岩礁在漲潮時還高於海平面,面積也只有幾個榻榻米大。為了確保這兩個岩礁不致沒於海中,日本已經用水泥鋼筋在四周築起保護牆。

日本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兩塊岩礁,主要是要以此為依據,主張沖之鳥「島」擁有200海浬的專屬經濟區,圈入超過4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約 12.6平方海浬)的海域,面積甚至超過日本國土38萬平方公里。這是公然的海洋資源掠奪,當然不能承認。所以中國大陸從2004年起就反駁日本主張沖之鳥礁擁有200海浬專屬經濟區,並開始在此區進行海洋調研,今年更近一步舉行軍演,就是要使日本的主張無法成立。

從與那國島駐軍到沖之鳥礁軍演,我們嗅到了西太平洋不很太平的味道。

2009.07.22脫稿

漢字之外,還有國文和歷史

來源:《海峽評論》224期-2009年8月號

論兩岸文化認同和文化復興

六月九日,馬英九在接見海外華僑時,提到海外僑教,建議海外中文教育當「識正書簡」,並於六月二十三日發表《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一文,建議大陸為了讓下一代能直接以「正體字」與中國古典文化對話,應逐步廢除五○年代以來公佈的一些「簡化字」,書寫使用「簡化字」或「簡體字」亦無妨,並呼籲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

馬英九的呼籲,很快獲得大陸台辦的善意回應,並反映到七月十一日在長沙召開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而有共識為:

「──兩岸使用的漢字屬於同一系統。客觀認識漢字在兩岸使用的歷史和現狀,求同存異,逐步縮小差異,達成更多共識,使兩岸民眾在學習和使用方面更為便利。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

──支持兩岸學者就術語和專有名詞規範化、辭典編纂進行合作,推動異讀詞審音、電腦字庫和詞庫、地名審音定字及繁、簡字體轉換軟件等方面的合作。

──支持制訂有利於兩岸文化交流的政策,簡化相關行政手續,為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

──發揮雙方的優勢,共同推動中華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傳播。」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更把兩岸文化交流提昇到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層次。他在開幕式中說:

「縱觀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於交流、基於教育。中華民族歷來強調人文化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老經典《周易》中,就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論述。兩岸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需要交流,兩岸關係發展需要來自文教交流的動力,更需要強有力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支撐。展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要作用。」

「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也為拓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兩岸同胞要抓住難得的機遇,大力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層次,擴大領域,豐富內涵,增進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建設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有一個最大、最基本的共同點,就是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新形勢下,兩岸同胞應該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凝聚攜手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共同繼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挖掘和提煉有益思想價值,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我們對馬英九、賈慶林在政治、經貿之外,還能關心中國文字和中華文化的高瞻遠矚,表示敬佩;也對兩岸論壇能有共識將漢字「求同存異,逐步縮小差異」和「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表示支持。

據台灣師大教授亓婷婷的研究,在清末,即有梁啟超、沈學盧、王照等人提出教育不能普及原因之一就是漢字書寫繁難。尤其王照曾創「官話合聲字母」,而受到袁世凱、周馥、趙爾巽的支持,在天津、南京、奉天辦理大規模的「簡字學堂」。一九○七年,勞乃宣在南京出版《簡字全譜》。一九○九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發表《普通教育應採俗體字》一文。

民國以後的「漢字改革」其動機還是起自於「救亡圖存」,但因喪失民族自信心,而誤以為中國文化的落後,緣自於漢字的難識難寫。一九一八年,錢玄同即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主張「改革漢字」,先由簡化漢字筆劃入手,最後走向拼音文字。一九二二年,錢玄同、黎錦熙、楊樹達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提出《簡省現行漢字筆畫案》。一九三四年,錢玄同編寫《簡體字譜》,收錄二千三百多字。一九三五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選出三百二十四字,即《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之。後經戴季陶激烈反對,又收回不用。國民政府遷台後,又有羅家倫主持的漢字簡化政策,但經胡秋原激烈反對而作罷。

大陸的簡化字則於一九六四年,公佈「簡化字總表」。一九七七年又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並開始試用。但又於一九七八年宣佈廢止。大陸的漢字簡化也是以拼音文字為目的的。此後,大陸又宣佈廢除漢字拼音化的政策。

簡言之,近代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是為了普及教育,提昇文化,其目的是拼音化,指導思想則是「西化」,包括「白色西化」和「紅色西化」。但在實現拼音化之前,發展至今,大陸的識字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一,台灣的識字率更達百分之九八,兩岸的經濟、科技的發展也與列強併肩了。「實踐檢驗真理」,可見中國的落後,不來自於文字是否拼音,而是來自於教育的普及化本身和發展路線的是否務實。

在此中國再度崛起之際,中國必須要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價值體系,才能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識正書簡」也罷,「識繁寫簡」也好,其目的除了統一兩岸的文字外,更重要的是,恢復中國文字以建立中國獨立自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華民族要復興,中國文字能不復興嗎?當然,復興不是復古,而是「溫故而知新」。兩岸論壇有關漢字的共識,適其時也。

「識正書簡」是與傳統文化對話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兩岸文字的統一是兩岸文化統一的必要條件,也非充分條件。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載體,所載的內容才是民族文化的實體。

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文化發展經驗的歷史積累。獨立自主的文化價值體系必須建立在中華文化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其高大和根柢。

賈慶林說得不錯,「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於交流、基於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當為文學、史學和哲學。兩岸中等以下的人文教育課程包括國文和歷史。

國文教育不僅止於語文教育、文學教育,還當包括文化教育。歷代的中華傳統文化雖是以正統漢字為載體,但卻不同於白話文運動之後的白話文,而是歷代的古文,或統稱文言文。如果不識古文或文言文,再「識正書簡」也無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對話。

台灣近二十年來,在「去中國化」的主導下,國民教育只偏重語文教育;高中國文課本竟也容不下《論語》與《孟子》的教材,古典文學的教材也大量削減。「識正書簡」,只識瑪丹娜、麥可傑克遜之「正」,又如何能與傳統中國文化對話。白話文是生活的語言,在生活中就可以學習,而古文或文言文就必須透過教育才能學習。所以,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優美和與傳統文化對話,台灣的國文教育,除了「識正書簡」外,還必須「識古書今」才行,即認識古文或文言文,而書寫當今的白話文。

經過「文革」破壞後的大陸國文教育,我們所知不多,唯知近年來在各大學成立「國學院」和海外的「孔子書院」。

有關歷史教育,台灣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已取消了歷史科,而併入社會科。至於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準備實施的「九八課綱」,高一上學期為「台灣史」,高一下學期為「中國史」,高二上下學期為「世界史」,高三上下學期為選修的「專題」。四千年的「中國史」和四百年的「台灣史」一樣,被壓縮成一學期,每周二小時,十六周的課程。而且在「中國史」的教材中,只能稱「中國」,不能稱「我國」。這是「亡人之國,必亡其史」的「去中國化」的傑作。

由於學界的強烈反對和抗議,馬英九就任總統後,才把扁朝「九八課綱」中的國文和歷史二科拉下,暫緩實施,重組修訂小組修訂之,但其結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大陸的歷史教育則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五階段發展論」,即由原始共產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最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馬克思亦曾言,他的歷史哲學只適合於西歐社會發展。

中國歷史發展是否符合於「五階段發展論」,在上世紀三○年代,中國知識界曾引發過「中國社會史論戰」,這個論戰當是承接著一九二八年蘇聯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論戰」而來。

在「亞細亞生產方式論戰」中,就意見紛歧,至少有史達林派、托洛斯基派,和學者派的梁山諾夫、瓦爾加、馬加爾。時史達林派當權,認為中國是封建社會,中共應實行土地改革。

中國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之前當是奴隸社會,奴隸社會之前當是原始共產社會。於是有中國學者的中國社會性質和分期的大論戰。參加論戰的有中共幹部派、有托洛斯基派、有國民黨、有非共派馬克思主義者,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最後,中共接受了「五階段發展論」,唯鴉片戰爭之後,列強資本主義進入中國,而把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定性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故有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區別於孫中山的國民革命。

中國有原始社會或原始共產社會,學者們爭論不大,甚至中國的原始社會兩性關係是經過「雜交」期的。《商君書‧開塞》言:「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莊子‧盜跖》云:「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管子‧君臣下》說:「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呂氏春秋‧恃君》亦云:「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這當是近代人類學家所說的游群採食期。

中國最早的政治型態的出現,有《管子‧治國》云:「先王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如何「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韓非子‧五蠹》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虫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後又有《管子‧君臣下》言:「神農教耕生榖,以致民利。」從有巢氏到神農氏,當為氏族聯盟的盟主,其「王天下」未見征伐,而是有重大發明「而民悅之,使王天下」的,沒有征伐何來奴隸?

征伐當起自「神農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軒轅)遂禽殺蚩尤,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黃帝本紀》)「禽殺蚩尤」、「代神農氏」,黃帝並未將彼等氏族夷為奴隸。

黃帝之後,「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養,不虧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韓非子‧五蠹》)《論語‧憲問》亦言:「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說:「(禹)卑宮室,而致力乎溝洫。」(《論語‧泰伯》)《管子‧君臣下》言:「禹身決瀆,斬高橋下,以致民利。」

《禮記‧禮運》云:「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大同」社會應具有原始共產社會的性質。

歐洲奴隸社會的奴隸來自被征服的氏族,大禹的「王天下」來自舜的禪讓,沒有征伐,奴隸社會從何而來?夏雖「家天下」形成帝國,但仍具有濃厚的氏族聯盟性質。

湯「率諸侯」伐桀,「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史記‧殷本紀》。武王伐紂,斬紂,卻「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史記‧周本紀》。夏和殷的氏族不但未被夷為奴隸,且至春秋時代尚有杞國和宋國的祭祀。

硬要在中國古史中安插一段奴隸社會時期,中共史家范文瀾只好說:「東方斯拉夫人在原始公社瓦解後,直接產生封建制度,中間沒有經過奴隸社會階段,周國情形也頗有相似之處的。夏商奴隸制度發展而不發達,周奴隸制度更不發展而封建制度卻發展很快。」(《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頁一一七,一九六四年四版,人民出版社。)

硬把夏、商、周當作奴隸社會,以「克己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當然就成了四人幫所言「奴隸制復辟的代言人」了。既是「奴隸制復辟的代言人」,大陸今天還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豈不要復辟奴隸制?

自商鞅「壞井田,開仟佰」之後,土地得以自由買賣,並「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末」指工商業,「本」指土地農業),以至「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立錐之地」。作為農業社會主要生產資源的土地得以自由買賣了,還有封建社會嗎?所以,呂振羽只好說:「由戰國到秦漢之際,是中國封建主義發展過程中之一大轉捩點,由初期封建主義的封建領主支配過度到封建地主的支配。」(《中國政治思想史》頁二三七,一九五五年,三聯書局)我們或可承認「封建領主」是封建制,但「封建地主」是封建嗎?馬克思復起於地下,恐怕也難以同意了。

這樣「社會五階段發展論」的中國史,又如何能「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呢?

我們理解並同情「社會五階段發展論」的中國史,是在喪失民族自信心後,「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產物,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中國人民的革命思想,但以今日視之,也不能不說是「紅色西化」思想的殘餘。而且崛起的中國不能再根據馬克思西歐史的形象來製造中國自己的歷史,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說:「不能要求馬克思、列寧著作解決我們當前所有的問題。」同樣的,馬克思、列寧著作也不能解決我們過去歷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五階段發展論」並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實事求是」的,是不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的。

我們欣見兩岸文化論壇對兩岸漢字有「求同存異、逐步縮小差異」和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共識。並且,我們期望兩岸文化論壇,進一步能有「實事求是」的合編中國文史教科書或參考書的共識。

復興中華文化必須先恢復孫中山所說的「民族自信心」,還中華文化的本來面目,超越一百多年來紅白西化派的異化,建立中國獨立自主的文化價值體系,那麼未來的中國統一就不止於國家的統一,而是中華民族的騰飛和中華文化的復興,讓中華文化能重新貢獻於世界人類。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淺談網路世界的Power Law現象〈五〉──Plurk的名人效應與酪梨壽司的一千噗

Posted by Mr. Friday

原以為這個系列寫到〉 P2P軟體世界中的神人玩家 以後就要告一段落了,沒想到我竟然還掰得寫得出第五篇,真是太神奇了〈爆〉。

Plurk排行榜

我原本是沒怎麼在玩Plurk的,之前用Twitter的時間比較多,但隨著Plurk在台灣日漸普及,一方面出於好奇想知道Plurk上到底大家在討論什麼,二方面也是因為手養,所以前幾個禮拜動手寫了一個小玩具──今日我最噗,想一窺噗浪世界的全貌。

上禮拜程式公開後,還陸陸續續修了一些bug,也追加了一點點新功能,包括最近五小時熱門話題排行加入排行榜的申請功能,另外追蹤對象的Karma門檻值也從75降低為60,follower增加至1900人以上,同時限制每人只有最多討論的噗可以排上榜…,蒐集的資料多了,排行看起來也比較準一點了。〈雖然因為某些技術因素,最近抓到的回應數跟實際上有許多落差…〉

不過,由於做了這個榜單,讓我觀察到微網誌社群裡一個古老而彌新的現象。這個現象由來已久,在不同領域裡有不同的稱呼,有人稱呼為長尾效應,也有人叫它80/20法則,在微網誌裡,或許可以解讀為群聚效應吧。

plurk_tail

上圖是plurktop機器人follow的1900+位噗浪客,最近五天內的發噗數與總回應數的折線圖。x軸的每個區間是Plurk的討論量〈回 應數〉,以10個回應數為單位,y軸則是噗的數目。從圖上可以看得出來,噗浪上的討論,遵循著非常標準的Power Law法則。絕大多數的回應與討論,都集中在20%…甚至10%以內的噗。

仔細回想,這個現象在社群網路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人群與討論熱度很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少數的文章上。以plurk有著相近機制的服務:bbs來比較,ptt 80%上的人群是不是都聚集在20%不到的看板上呢?

在PTT上,人多半都聚集在八卦版、棒球版這類資訊豐富、回應踴躍、更新又快的熱門看板上,那麼Plurk的世界裡,這些討論都集中在哪些噗上呢?答案很顯而易見:『名人』的噗。

酪梨壽司的一千噗

6/25日下午,酪梨壽司在噗浪上打了『酪梨壽司』四個字,這一則沒頭沒腦的噗,引起眾多網友的猜測『阿現在是發生什麼事?』…結果竟在當日下午掀起滔天巨浪,短短幾個小時之內,突破了一千則回應。

plurktop_cwyuni

plurk_cwyuni

這當然只是偶發事件,不過噗浪上的名人效應可見一斑。今天如果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噗一下自己名字,回應能超過10則大概就要偷笑了。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微網誌雖然乍看之下是一個相當私人的服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訂閱朋友的訊息、上來噗一下就離開,但噗浪使用者可以說已經出現另外 一種傾向,就是追隨名人的噗,關注他們所關注的訊息──而這個傾向,已經慢慢的使這些噗浪名人,成為噗浪服務的隱藏重心,最近更因此變成噗浪吸引新使用者 的誘因──因為在上面可以跟隨到名人的最新私人動態!Plurk最近在台灣如此火紅、頻頻上電視,還不得不感謝這些重量級噗浪客哩!

打字慢吞吞 游謝也是噗浪客

民視 (2009-06-18 21:55)

噗浪到底有多大魅力?看民進黨四大天王就知道,一天要噗3次的謝長廷自稱已經中了噗毒,才玩2個星期的游錫堃雖然打字龜速,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 要先向噗友道早安,到底噗浪有多迷人?來看天王怎麼說。一邊是游錫堃、一邊是謝長廷,可別以為2位天王在比賽誰打字打得慢,他們可都是很跟得上潮流的噗浪 客,卡娃伊的表情符號嘛ㄟ通,玩噗浪已經2個月的謝長廷真的很瘋,電腦加手機,一天噗3次還嫌不夠。

噗浪尚未到達頂峰

最近有人開始在談論噗浪影響力,部落格觀察也已經推出了『噗浪力』排行榜。就我目前的觀察,其實噗浪跟PTT2十分相似,皆是以個人為主體出發,文章則以討論串的方式組成。這種機制有助於讓大眾聚焦在魅力、知名度高的個人。從各式排行榜的結果來看,噗浪上的名人效應,已經相當明顯了。

不過,我認為噗浪在台灣已經開始受到很多注意,但應還有一段空間可以繼續發展,原因在於目前排行榜上〈不管是噗浪力還是我自己做的 plurktop〉,分析出來的熱門使用者就是那十幾個人,而且多半是網路圈的小眾名人。台灣雖小,但名人的數量也還不至於這麼少。等到你發現許多演藝圈 歌手、演員、政治人物…都有帳號而且定期更新、擁有大批粉絲,歌手在上面罵來罵去還上了新聞〈如黑眼豆豆的Will.i.am在Twitter上發生的事…〉Plurk在台灣才能算是真正起飛了。

淺談網路世界的Power Law現象〈四〉── P2P軟體世界中的神人玩家

Posted by Mr. Friday

分散式網路中的Power Law現象

前面談到了網路流量的80/20法則,網路上有80%左右的流量都貢獻給了P2P,而事實上,在P2P的世界裡頭,也到處有著Power Law的影子。

大家先別只想到BT跟eMule。其實這個世界上到處充斥著分散式的系統,而其中許多的網路結構都是以Power Law的模樣呈現:從通訊網路、社交網路、到生物網路都有,譬如著名的AT&T的電話網路紀錄。在這篇2000年研究文獻裡 面提到,他們統計過AT&T的電話通聯紀錄,結果發現群眾的通聯模式也符合Power Law的關係。如果說每個人都是平面上的一個點,而每播一通電話就是一條線、連接著播/接電話的兩個人,那麼將可觀察到大多數的點只有幾條連線,但有極少 數的點,可連線通往大多數的點──換言之,大多數人可能一天當中只會打給固定幾個人,但有少數人士可能一次打個幾十通上百通。〈當然啦,這些人也有可能是 出於電話行銷、業務員、或是電話詐騙才會打那麼多電話,但有這些樣本才算是反映了真實世界。〉

電話網路如此,電腦網路也是如此。大家現在在用的WWW超連結也有著這樣的關係。先前Mr。Saturday寫過Web上的人際網路 - 網路長什麼樣子?描述的就是這個現象。前面不是把打電話類比成圖案嗎?現在請你想像一個網站是一個點,點跟點之間的連線代表超連結,那麼這張圖會長什麼樣呢?

這個網站把它弄成3D的圖案,看起來很漂亮,其實仍然不脫是一個Power Law Graph!網路當中有極少數的網站,可以通往這世界上大部分的其他網站。

再回到我們所熟悉的P2P軟體下載軟體,根據前面的兩個先例,各位要不要猜猜P2P分享網路當中又有哪裡是符合Power Law特性的呢?

應該有的人已經猜出來了!如果我們把使用P2P軟體的人當成平面上的一個點,我向別人下載一個檔案就算是我跟他之間的一條連線,那麼…沒錯,得到的也會是一個Power Law Graph,透過少數節點把整個網路連結起來。畫成圖案的話大概是像這樣:

出處一樣是前述的網站,這是利用早期P2P分享軟體Gnutella的一個支派,叫Gnucleus,蒐集得到的資料。〈雖然醜了點…〉

P2P搜尋機制的契機:利用Power User

有的人應該忍不住要問了:知道這個又怎樣?對我的影響又不大。其實…對於現在大家用到的P2P分享軟體而言,影響還蠻大的!當初我的這篇文章透視BT(四)──為什麼BT沒有內建搜尋功能?裡面,曾經提過:

如 同前面的例子,搜尋的方法也分成兩種,一種是主從式架構型的,一種是純P2P式的。很不幸的,純P2P式的搜尋到目前為止,可說都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只有 極少極少的例外)。純P2P型搜尋方式的代表為Anthill。顧名思義,搜尋的過程就像螞蟻找食物, 使用者發出很多小小隻的螞蟻,挨家挨戶的去敲門,看看有沒有好心人願意提供使用者想要的食物。有的話就傳送回來。沒有的話? 只好認栽. 事實上因為網路使用者眾多,小螞蟻們根本不可能爬完所有門戶,所以這種搜尋方式也不能保證找到應該要有的檔案. 這種略帶殘缺的搜尋方式被應用在早期的Gnutella,FreeNet,以及現在日本的winny。

主 從式的搜尋方法就比較有效率。一開始由一個人負責匯整班上所有同學手上的清單,然後再讓同學根據清單來找尋他想要的玩具。不會出現”明明網路上有人有檔, 為啥程式告訴我找不到”的現象。早期大紅的Knapster就是這類的代表。不過就如同我前面所說主從式的缺點;雖然有效率,可是遇到人多的時候就會塞 車,伺服器端的資源耗得又凶又快。

其實當時我沒有特別提到如果把Power Law這個因素考慮進去會怎麼樣。我們現在來假想一種狀況:如果,在P2P分想網路裡的每一個人,都記載著他的朋友擁有什麼檔案,以及他朋友的朋友擁有什 麼檔案〈就是第二層朋友啦〉,這樣的話能夠有什麼改善?嘿嘿,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來「擁有最多朋友的那些人,他們手上的檔案清單將會相當詳盡」!記不記 得我們常說什麼根據社會學家統計,這世界上隨便兩個人的朋友關係不超過六個人〈可以說這世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到底跟這是一模一樣的,因為P2P網路關係與人際關係一樣都符合Power Law。所以對於擁有最多朋友的那些人來說,手中若握有兩層朋友檔案清單,幾乎可以說是擁有整個P2P網路資源清單的大半。透過這些人來進行搜尋,豈不甚 好?

這就是Search in Power Law Networks這 篇經典研究文章的概念。每一個人要找檔案時,會先詢問網路中擁有最多朋友的人:「嘿,你知不知道誰有這個檔案?」若他不知道,再詢問網路上朋友第二多的 人:「嘿,你知不知道誰有這個檔案?」根據這篇文章的模擬實驗,它建立了一個七百人的小型網路,並且假設每個檔案只會存在一台機器裡面,結果顯示,50% 的檔案只需要8步以內就可以找到。

search_in_power_law

覺得還是不夠快嗎?可別忘了這是P2P式的搜尋,因此不需要建立伺服器來 幫忙搜尋,有這樣的效能,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這套方式還是有不少實作上的缺陷,例如對朋友多的人來說,手上的檔案清單將會長得非常大、查詢的流量將會相 當可觀,而且一旦網路連結方式不是Power Law Graph就沒用了。但無論如何這篇發表自2000年的文章總是給了P2P軟體設計者一些指引的方向。從使用情境推測,Winny/Share的 Cluster word機制,似乎也利用了Power Law的特性。

利用Power User建構P2P式的MMOG!

接下來這一段或許有點難以想像,不過真的有人在進行這樣的研究,那就是 P2P式的線上遊戲。事實上一個大型的線上遊戲,是非常耗費伺服器系統資源與頻寬的,所以遊戲公司不得不建立多個伺服器,以應付多個網友的需求。但也因為 這樣,導致連上不同伺服器的人,無法與另一個伺服器的玩家溝通,一個遊戲世界事實上被切割成多個平行世界,對玩家來說,多少有所缺憾。

也因此,學術界有一些研究,就是試圖透過P2P的機制,分享伺服器的負載,甚至終極目標是有一天能不透過伺服器就能進行遊戲。如果成功的話整個遊戲世界通通是連結在一起的,多好啊!

怎麼作呢?雖然P2P的線上遊戲還不成熟,但概念大致上差不多:把一個虛 擬的世界,切分成數個分離的區域。每個區域的活動就由網路世界裡面的部分玩家代管。請注意,不一定是要由身在該區域的玩家才能管理喔。每位學者可能有不同 的設計,譬如WOW裡面整個奧格瑪區域可能是由幾位散落在雷霆崖、幽暗城的玩家所管理,也可能是由奧格瑪當地的遊戲成員自己管理,端看系統怎麼設計。

當然,這其中,有一派的學者就是透過遊戲裡面的Power User來協助建構P2P的線上世界。忘了是在哪一篇paper看到,玩家在P2P下載軟體中停留的時間,也呈現80/20的分布,如果這項趨勢在線上遊 戲中也一樣的話,那麼系統業者利用這些人分擔一些系統運算與頻寬似乎也是十分理所當然的事。〈不過這些人很有可能是代練功的,但反正這些人吃飽閒閒沒事也 不會下線…〉

不過P2P的MMOG距離成熟還有一大段距離,首先第一個問題:「作弊」就很難遏止。畢竟這種模式把伺服器的全部或一部分權限交到不認識的玩家手 中,這些玩家會不會濫用權力?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再者,遊戲反應時間掌握在部分玩家手中,如果這些玩家時常上上下下離開遊戲,對於其他玩家一定會造成影 響;而且系統能夠容納多少人、演算法架構是否夠完整…都還需要經過完整的測試。畢竟線上遊戲是真的要收費的,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不但客服電話會接到手 軟,可能還會有黑道玩家找上門來要幹架喔!〈可參考PTT八卦版相關討論文章:有沒有線上遊戲收益的八卦!〉

結語

前幾篇說過,Power Law的現象幾乎無所不在,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裡,它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這幾篇下來我們陸續談過了長尾理論、社交與書籤網站,以及本篇的P2P網路。至於其他領域嘛…一時之間還想不到,有機會的話再更新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