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中國經濟是豐收還是歉收?

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9/10/22
作者:崔宇

10月22日,在介紹中國三季度經濟數據之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這樣說道:“去年第四季度中央及時果斷實施了一攬子計劃,一粒粒的種子隨之播下,一年來,我們共同經歷了種子的發芽、盛開的春天,走過了不斷成長的夏天,在一年後的秋天,這一收獲的季節裡,我們收獲了什麼呢?”

從其隨後公布的三季度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CPI和PPI等數據來看,中國經濟應該算是喜獲豐收了,按照李曉超的說法,“實現全年8%的目標是有把握的,是沒有懸念的”。但正如奧運會上金牌榜中國可以拿第一,獎牌榜卻拿不了第一一樣,舉國體制和錦標主義的傾向在經濟領域同樣存在,中國經濟在豐收光環背後的歉收更值得關注。

目前來看,前三季度中國正是依靠播洒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種子獲得了階段性的豐收,隨著三季度進出口貿易的回升,又期待下一階段通過出口來繼續保持豐收的局面。但這是以經濟結構調整的歉收為代價的,因為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出口都是不可長期依賴的,特別是出口未來能否接過投資的接力棒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如果下一階段再不真正地調結構,即使出口接過了接力捧,中國經濟或許也難逃“過把癮就死”的命運,2008年第三、四季度出口導致經濟增長直線下滑的教訓殷鑒不遠。

盡管中國在去年經濟刺激計劃伊始就提出了“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目標,但從實踐中來看,結構不僅沒有調,而且既有的投資主導經濟增長的局面還在加劇。本來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了大幅下降,7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僅為30%,低於5月和6月39%和35%的水平。但這只是曇花一現,8月和9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再次強勁反彈,當月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分別高達38%和35%左右。從環比來看,7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環比下降了30%左右,8月份基本持平,但9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增長了15%左右。這些都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仍在主導著經濟增長。

從李曉超在發布會上給出的數據推算,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1.9%,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的貢獻率為94.8%,淨出口的貢獻率為負46.7%。而上半年三者的貢獻率分別為53.4%、87.6%和負41%,一季度三者的貢獻率分別為70%、33%和負3%,由此可以看出三季度,消費和淨出口的貢獻率依舊在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幾乎主導了全部的經濟增長。

從細分的投資數據來看,第三季度基礎設施投資有所回落,9月份鋼鐵和有色金屬等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也有所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卻異軍突起。從月度數據來看,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了20%左右,8月和9月同比增速分別躍升到了34%和33%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的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已經有所下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國內貸款和居民的按揭貸款與8月份相比也有所下降,9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的環比漲幅與8月份相比已經縮小,這意味著房地產市場正處在很微妙的階段,未來能否持續拉動經濟增長還存在不確定性。

最大的不確定性還是來自於淨出口。盡管中國的月度出口總值已經連續三個月穩定在千億美元之上,但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金額上,進口增長的幅度還是大於出口。在金額上進口增長大於出口,意味著中國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月度的貿易逆差;在數量上進口增長大於出口,意味著淨出口對GDP負貢獻率的情況或許還將延續,近幾年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都在20%左右,今年貢獻率一直為負。從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可見一斑,盡管三季度出口的強勁增長被媒體大肆渲染,但9月份的貿易順差額已經開始下降,而且三季度淨出口對GDP的負拉動作用還在擴大,從上半年的負41%到前三季度的負46.7%。

從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經濟豐收的推手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和近幾個月比較強勁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出口雖然有所起色,但短期很難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的拉動作用,只能寄希望去年出口大幅下滑帶來的基數效應早點出現。

無論是由房地產還是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都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的倒退。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大約40%-50%左右是由房地產和出口部門來實現的,過度依賴二者將給經濟帶來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無論是作為準投資品的房地產還是看其他國家臉色行事的出口,都最容易大起大落。

值得欣慰的是,李曉超在發布會上表達了這樣的憂慮,“經濟回升的基礎尚需繼續鞏固,外需不足依然嚴峻,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相當艱巨”,但類似表態在上半年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經有過多次。從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為了“保8”,正讓經濟基礎更加不牢固,而且還在幻想外需的突然崛起,重新回到老路上,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仍然不見起色。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對比是,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5%,相比上半年的實際增長11.2%出現了下降,而7月、8月和9月財政收入卻分別上漲了10.2%、36.1%和33%。其實,正是國富民窮才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失衡,這是豐收背後最令人揪心的歉收。

(本文作者崔宇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您可以寫信至yu.cui#dowjones.com與作者聯系。)

為何中國尚不能成為全球經濟領袖?

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9/10/26
作者:Victor Shih

在當今這個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都升至創紀錄水平之際﹐尋找新的全球經濟領袖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僅以官方公佈的財政赤字和現金儲備來衡量﹐中國似乎是這一領袖的理想人選。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位高級官員上週六已在北京透露說﹐在該機構完成內部重組後﹐中國可能不久就將成為IMF的第二大股東。

但能否成為領袖並不僅僅取決於手裡的現金儲備。北京要想令人信服地聲稱自己應該在全球扮演更重要角色﹐就必須顯示出自己瞭解使現代經濟體得以運轉的規則以及如何照這些規則行事。而當前的經濟低迷卻只能顯示北京在這方面是多麼落伍。中國的市場機制顯然落後於亞洲和西方的那些更發達國家。中國政府的某些機構繼續公然漠視財產權和財產契約。國家的法規往往會遷就那些有勢力的國有實體。

政府漠視財產權和財產契約的最大受害者是國內私營企業家。最近幾個月﹐中國有數百家私人所有和私人承包的煤礦被強制國有化或強制合併。由於北京頒佈的幾項政令﹐將自己積攢的錢投入採礦業的國內投資者損失了數十億美元。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其他領域﹐國家機關為了減緩不斷加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強迫私營企業將自身以國家強制規定的價格賣給國有競爭對手。鑒於現行法律體系以及國家機關都站在國有企業一邊﹐私營企業沒有辦法反對被國有企業兼併。

外國投資者雖然過去在免受國有部門侵害方面能夠受到一些保護﹐但在本輪經濟低迷期間他們也淪為了這方面的受害者。為了減輕國有企業與海外交易對手所簽衍生品合約給前者造成的損失﹐中國的國有企業監管機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9月初向香港那些被震驚的銀行家們暗示說﹐由於國資委從未允許某些國有企業簽訂衍生品合約﹐因此這些國有企業可能不會履行他們的合約義務。由於不想激怒中國政府﹐外國銀行目前傾向於通過仲裁來解決與中國企業的糾紛﹐不過他們已經嘗到了其中的苦澀。

在一起類似案例中﹐中國不良資產的外國投資者今年7月被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紙裁決搞得大驚失色。裁決說﹐那些曾合法購買了中國不良貸款的外國投資者﹐如果未獲原來承諾會向這些貸款提供擔保的保證人同意﹐且未獲當地外匯主管部門批准﹐就不能獲得保證人原來為這些貸款提供的擔保品。這一裁決意味著﹐投資中國不良資產的外國人如果不克服大量的法律和官僚障礙﹐將很難獲得這些擔保品。

與上述拒絕履行衍生品交易的事例相比﹐這項裁決更能顯示中國尚未做好擔當全球經濟領袖的準備。這些外國投資者是被中國政府在本世紀初請來幫其消化1.4萬億余元(合2,050億美元)不良貸款的。這些投資者已經幫助中國拯救了數十億美元不良資產﹐將其中許多改造成了賺錢的業務。但是﹐當與政府有良好關係的國有企業重慶誼德實業有限公司(Chongqing Yi De Industrial)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要求推翻早些時候有利於外國債權人的一項法庭裁決﹐法官們轉而開始反對最高人民法院較早時一項裁決中的部分內容﹐於今年7月做出了有利於誼德實業的裁決。中國通常會偏向有關係的內部人士的法律體系似乎再一次導致了這種結果。

在所有上述事例中﹐中國政府本來都可以選擇向世界顯示﹐它願意尊重財產權﹐願意公平地履行合同﹐並且能處理那些違規公司﹐無論它們有怎樣的政治背景。而實際情況卻是﹐為了維持政府預算平衡的表象以及國有企業的盈利﹐法律法規受到了漠視﹐有關係的內部人士和具政治影響力的大型國有企業再次被告知﹐他們不需要按合同辦事。私營企業家和那些沒有關係的人被提醒說﹐沒有政治後台﹐法律沒有意義。

中國決策者需要認識到﹐並非只要坐擁大量現金就能當上全球經濟領袖。從長遠看﹐對財產權可信賴的尊重以及在推動合同履行方面的不偏不倚將能為中國經濟吸引到更多全球投資者。在這樣一天到來之前﹐中國經濟更能吸引的將是那些有關係的尋租者﹐這些人專靠政府不按規矩辦事而獲利。

(編者按:本位作者史宗瀚(Victor Shih)是美國西北大學的政治學助理教授﹐他撰寫了Factions and Finance in China: Elite Conflict and Inflation一書。)

英文版:cn.wsj.com/big5/20091026/opn080329_ENversion.shtml

美國經濟正在日本化?

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9年10月28日
作者:Christopher Wood

世界股市又是一派歡欣鼓舞。經過昨天的獲利了結﹐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股價指數仍在10000點上下﹐標準普爾500指數相比3月份低點高出60%。但是﹐如果說風險追逐行為已經回歸金融市場﹐其背後的資金﹐其實有很多是成本越來越低廉的美元貸款。而美國的消費和就業方面﹐即使有證據表明實質性的復蘇正在展開﹐這樣的證據也是微不足道的。

在美國政府介入、讓市場得不到清理的情況下﹐今天的美國經濟在很多方面很像1990年代泡沫過後的日本經濟。貨幣政策超級寬鬆﹐信貸需求低迷﹐加上失業率高企﹐消費者忙於降低槓桿﹐這一切可能帶來一輪長期衰退。

消費仍佔美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1%﹐還是很疲軟﹐指望它健康復蘇﹐已經沒有多少理由。除了眾所周知、牽涉面廣泛的家庭高負債和房產負資產的問題﹐最新的美國就業數據﹐凸顯了美國就業市場的持續低迷狀態。9月份生產工人平均週薪僅較去年同期上漲0.7%﹐每周平均工作時長下降至創紀錄的33小時。週薪的漲幅是1964年有此數據以來的最低增長幅度。

另外﹐美國經濟越來越受命令驅動﹐其增長對政府存在著一種不健康的依賴。“舊車換現金”項目過期後汽車銷量的嚴重下滑﹐就是很明顯的體現。9月份美國汽車銷售量經過年化計算為920萬輛﹐月環比下降35%。當前政府在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扮演的重大角色﹐同樣也明顯體現出這種依賴。第三季度發行的所有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中﹐政府擔保的貸款佔據了98%。

美國經濟越來越受命令驅動的現實﹐意味著在投資者應該投錢的地方﹐政府政策可能會成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例如﹐首次購房抵稅政策11月份到期後﹐聯邦政府是否延期﹐將給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短期前景帶來強烈影響。像舊車換現金一樣﹐這種政策存在著透支未來需求的風險。

另外一種風險跟次級抵押貸款一樣﹐那就是鼓勵本來租房可能過得更好的人們去買房。聯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簡稱FHA)取代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貸美(Freddie Mac)、成為讓美國納稅人更多地暴露於未來房貸違約的首要工具以來﹐它所批准的貸款拖欠率越來越高﹐就暗示了這樣的風險。FHA擔保的抵押貸款﹐8月份違約率已經從一年前的5.7%上升至8.1%。

然後是政府對美國金融業的介入。據估計﹐過去兩年聯邦政府在廣義金融業的放貸、支出或擔保額度﹐大約為11萬億美元。這是源於華盛頓對一個荒謬觀點的迷戀:金融機構是有可能“大到不能倒”的﹔這些金融機構﹐包括房利美﹐包括美國國際集團(AIG)﹐也包括花旗(Citicorp)。

上面這一系列行為﹐不由不讓人把泡沫過後的日本拿來比較。在當時的日本﹐因監管縱容的緣故﹐銀行業花了數年時間才擺脫麻煩。同樣的縱容﹐讓美國壓力越來越大的商用物業市場無法得到清理。同樣﹐在美聯儲過去一年的姑息之下﹐美國的貨幣基礎也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銀行放貸卻在不斷下降。所以有充足的理由認為﹐美國已經處在日本式的流動性陷阱中。

沒錯﹐相比美國以個人債務為主﹐日本的泡沫經濟主要體現於多數以地產或物業為抵押的公司過重債務。但是﹐如果說兩國間可比性很低的話﹐日本的樣本也顯示出﹐若一種因去槓桿而起的通貨緊縮趨勢得以確立﹐投資行為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投資行為的改變﹐從日本機構投資者在國債與股票間的資產選配中可以看出。日本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資產在國內股市的比例﹐1988財年(結束於1989年3月﹐接近泡沫最甚期)見頂於37.2%﹐此後一路下滑﹐到2008財年年末降至6.4%﹐而它們在日本國債市場的資產比例﹐從1990財年的3.2%激增至2008財年的36%。相比之下﹐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過多﹐國債過少。如果美國真的是處在一個去槓桿的週期﹐那麼這種結構將發生劇烈變化。不過﹐變化的過程會有一段時間。日本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資產中﹐國債所佔比例直到1998年才超過股票。

所以﹐趁著美股持續上漲﹐華爾街投資者應當最大化地利用之。下一輪資產價格泡沫﹐不會出現在西方﹐而會出現在以中國為首的亞洲新興市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西方的復蘇顯得越是乏力﹐西方利率正常化所需的時間就越長﹐由此形成的亞洲資產泡沫也越大。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將是亞洲新興市場﹐而不是美國消費者。

(編者按:Christopher Wood是香港里昂證券有限公司(CLSA Ltd.)股權策略師﹐著有《泡沫日本:日本80年代的極度投機性繁榮和90年代的戲劇性破滅》(The Bubble Economy: Japan's Extraordinary Speculative Boom of the '80s and the Dramatic Bust of the '90s, Solstice Publishing, 2005)一書。)

英文版:cn.wsj.com/big5/20091028/opn084536.asp?source=mostpopular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2012年兩岸無法迴避政治談判

來源:中央社記者唐佩君 20091027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今天表示,2012年兩岸領導人各將卸任或求連任,政治性議題談判將無法迴避,建議應優先在消除敵意及預防危機上尋求政治對話。

台灣綜合研究院今天舉行「近期中國大陸政經情勢變化及對台灣影響」論壇,張五岳表示,中國大陸對台灣最終目標是「和平統一」,但過去覺得時機未到,所以重點擺在「和平發展;但88水災後,中國似乎轉變,覺得可以討論政治問題,例如中國智庫近期紛紛呼籲,兩岸應該進行結束敵對狀態,顯示有意強化對台政治性議題論述。

張五岳說,中國有意加強對台政治性議題的討論,但台灣現階段民意卻不這麼想,雖然兩岸都對「和平發展」有共識,但對「和平統一」無交集,兩岸協商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有共識,但對「一個中國」無交集。

張五岳舉例,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中國現有數千枚飛彈對準台灣,幾乎台灣每個鄉鎮面臨平均 4枚飛彈威脅,台灣希望中國先撤飛彈,但中國卻認為在有共識下才能撤,雙方要達到共識,顯然還有一大段距離要努力。

雖然台灣主力放在先經濟後政治,但張五岳認為,2012年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有卸任壓力,台灣馬總統有尋求連任壓力,雙方將無法迴避政治性議題談判,但兩岸對「統一」、「一個中國」皆未有交集情況下,建議未來要展開政治對話,應優先在「經貿交流深化」、「消除敵意」及「預防危機」等議題上尋求政治對話,也是能獲得台灣朝野共識的最基本公約數。

鸠山由纪夫演说中的“理想外交”

來源:《中国时报》2009.10.27日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国会发表的施政报告,与其说是施政演说,不如说是理想表白。演说中涉及外交方面很广,说得也好听,但是却缺乏实际的做法,怎样化理想为实际行动呢?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成竹。

鸠山的理想之一是要使日本成为「桥樑国家」,成为世界的桥樑,要成为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樑,其中包括核扩散、贫穷、全球暖化问题,其实这种「桥樑论」早就由他的头号智囊多摩大学校长寺岛实郎说过,本栏也数度引用此人的话,他曾说日本应努力成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樑。

当桥樑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但日本从来是唯利是图的国家,可能吗?譬如,鸠山的桥樑论包括核扩散问题,他在演讲中也说:「将循经六方会谈实现无核化,用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尽快解决绑架问题。」日本已将其与当年北韩特务绑架日本人问题与无核化完全挂钩,不解决绑架问题即不谈无核问题,这已成为六方会谈中的阻碍,怎配谈是桥樑呢?

想成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桥樑更滑稽,日本怕的是美国与中国接近,美国要与中国发展更贴近的关係是基于其国际大战略,国际间对于「G2」的呼声不断,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想从中介入已是困难,中美之间还需日本这座桥樑吗?

鸠山另一理想是建构东亚共同体,这理念其实从前已有许多建议,但都难切实际,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地当年提议时,反对者即日本,且是替美国打头阵。

这种提议也要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但鸠山目前的构想却有自己的打算,他一方面怕美国参加后变成龙头,日本又成帮腔者,另一方面又怕中国的势力独大,使日本无操控之力,所以他的打算是东协加六(中、日、南韩、印度、澳洲、纽西兰)。这与中国主张的东协加三(中、日、南韩)原则不符,所以这个「自私」的构想目前既不为美国支持也不为中国支持。

在领土争议方面,鸠山也是拣有利的说,他提及与俄罗斯的关係,表示要以积极行动彻底解决「北方四岛」问题,并与俄罗斯缔结和平条约。这既可争得领土又可拿到和约,当然是利之所在,但是鸠山隻字不提与中国的钓鱼台主权纷争,因为他认为日本在这方面胜券在握,不想多惹麻烦,也不提与南韩的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争执,因为那是必败之局。

鸠山仍不脱日本岛国民族的狭隘,即使有些许理想,却处处显出自私本性。

失衡的多角關係

來源:《旺報》 2009-10-26

台灣全面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等具風險產品進口,這是不是對美國的妥協退讓,毫無疑問,是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經貿談判,充滿了折衝讓步,問題是,代價為何,又換到什麼?
政府官員為了解釋這次的退讓,說了很多理由,包括風險微乎其微、和美方有私下諒解、會嚴格把關,甚至可以不定期去美國肉品工廠稽查等等。從民進黨時代到 國民黨執政,政府沒有告訴我們的是,美國牛肉的問題毫不單純,強權為了遂行其經濟目的編織了謊言,遮掩了事實,民眾的健康與生命正受到極大的威脅。

絕大部分美國牛肉可不是生產於一般人幻想中的田園牧場,而是來自是大量生產、工廠化的畜牧工業。牛隻在生存條件惡劣的環境中成長,為了加快生長、牟取厚 利,被人們用動物廢料(來自牛羊雞等動物的肉末、骨粉、內臟、屠宰場的凝血和排泄物等)餵養,注射有致癌風險的生長激素。數萬年來,牛隻第一次「吃葷」, 也因此傳染了狂牛症。

美國學者S. Prusiner因研究狂牛症的致病變異蛋白而得到諾貝爾醫學獎,他曾對美國牛肉的安全性提出警告,並建議美國採取日本的檢驗方式,即對每頭被宰殺的牛隻 進行檢驗,而非現行大海撈針式的抽查。美國號稱農牧大國,但對牛隻管理極端鬆散,檢驗技術比不上日本,更有遮掩狂牛症病例的前科。而美國肉品從生產加工到 販售出口各環節皆出現漏洞,部分肉品混入腦與脊髓等危險物質,若是碎肉或肉餅,則受到污染的風險更高。2006年以來,日本三度檢查出進口美國牛肉混雜了 包括脊椎在內的牛骨,最近的案例就發生在兩周前。美國牛肉帶給民眾的不是安全的美味餐點,而是有致癌與感染狂牛症危險的毒物。說政府罔顧民眾健康,對美讓 步過多,應不為過。

我們該深究的是,為何非得作出此種妥協退讓。據了解,是因為美國希望台灣在商業利益和兩岸關係等問題上不向中國傾斜,台灣則希望藉全面開放美國牛肉進口 重啟台美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TIFA),以平衡美方對簽訂ECFA後,台灣會向中國傾斜的擔憂。若此說屬實,我們認為先前信誓旦旦說ECFA絕非傾中的 政府已經自失立場。而以民眾生命安全為代價來「平衡」台中美三邊關係,這完全偏離了「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是嚴重的「失衡」。

過去在開放美國牛肉問題上同樣紀錄不良的民進黨,這次對政府採取了批判態度。整整一年前,民進黨發動「1025反黑心顧台灣大遊行」反對中國黑心商品,民進黨如果真心關注民眾健康,不妨援引前例,以具體有力的行動來監督政府,捍衛民眾權益。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台湾的伤痛

來源:《聯合早報》读者来信

周末千里迢迢,从新泽西跑到法拉盛的世界书局去买龙应台先生的《大江大海1949》。去之前我没有打听那里到底有没有这本书,因为我确信,这个专卖港台书的书店,虽然未必能买到很多好书,但只要是在大陆禁的书,是一定会有的。当然,几百米之外的“新华书店”,是肯定不会有的。

如果对照《大江大海1949》中写到的国共内战和台湾历史,再看美国华人社区里世界书局和新华书店共存、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同时升起的格局,其实是颇为值得玩味的。

《大江大海1949》一翻开,就放不下了。于是,在颠簸的地铁车厢里,在午饭时嘈杂的餐馆里,我都见缝插针地翻开来看。本来最头痛的竖排文字,已经不是个障碍。

《大江大海1949》写的是大历史,枝叶繁多。其中最让我震动的,是讲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民党七十军到基隆接收台湾的那几节。伸长了脖子、敲锣打鼓热切等候国军的台湾人,却意外地看到了一支急行军长途跋涉而来、衣衫褴褛、疲惫不堪、腐臭肮脏的乌合之众,与他们期待的光荣威武之师相去甚远。

对于当时的情形,龙应台有许多的描述,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二十三岁的台湾青年岩里政男因为日本战败,恢复学生身份,决定从东京回台北进入台湾大学继续读书。

他搭上了一艘又老又旧的美军货轮‘自由号’,大船抵达基隆港,却不能马上靠岸,因为船上所有的人,必须隔离检疫。在等候上岸时,大批从日本回来的台湾人,很多是跟他一样的大学生,从甲板上就可以清楚看见,成批成批的中国军人,在码头的地上吃饭,蹲着、坐着。在这些看惯了日军的台湾人眼中,这些国军看起来装备破旧,疲惫不堪,仪态和体格看起来都特别差。甲板上的台湾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批评,露出大失所望、瞧不起的神色。

这个时候,老是单独在一旁,话很少、自己看书的岩里政男,突然插进来说话了,而且是对大家说。

‘为了我们的国家,’这个年轻人说,‘国军在这样差的装备条件下能打赢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们要用敬佩的来看他们才是啊。’”

如果你知道,岩里政男正是若干年后一个臭名昭著的台独灵魂人物,你大概会和我一样,看到这段文字时惊愕地合不拢嘴,只感到一阵荒谬。

是的,龙应台很快就加了一句:

“岩里政男,后来恢复他的汉名,李登辉。”

我一直以为,台湾人的悲情与纠结是从日据时代就开始的。读了这几节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台湾人真正开始背负起身份认同混乱的十字架,是从日本投降的那一刻开始的。

在《大江大海1949》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大陆记者提问时说,1949年应该是两岸人民的伤痛,这个记忆不只是台湾的记忆,还有大陆的记忆,如果只讲台湾的伤痛,就不可以达到温柔解决的目的。

我怀疑这个提问的大陆记者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就信口开河。事实上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台湾人的伤痛,也写到了大陆人的伤痛和香港人的伤痛。至少,龙应台并没有刻意去区分哪些是此岸的伤痛、哪些是彼岸的伤痛,她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痛。并且,她也丝毫没有要温柔解决任何问题的企图;她只是怀着一点知识分子孩子气的理想主义,希望给那段隐忍的历史梳理出一点脉络而已。当然,在台湾成长生活的她,从她的台湾视角出发,偏重叙述她的台湾经验,因而产生偏颇,这是有的,但这也是不可避免、难以苛责的。

抛开这些不讲,台湾人的伤痛,和大陆人的伤痛,其实真的是不一样的。

大陆人的伤痛,是国之不国的屈辱,是妻离子散的悲痛,是食不果腹的煎熬,是兵荒马乱的苍凉。但请容许我说,这些伤痛,是直接的、干脆的、单向度的。只要鞑虏驱除、家庭团聚、吃饱喝足,屈辱、悲痛、煎熬都可以过去并且逐渐淡忘。伤口,是可以慢慢愈合的。

但台湾人所承受的伤痛,真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是终其一生要永远背负无法放下的原罪,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只能孤单地悬在太平洋的一角,做亚细亚的孤儿。

而这种伤痛,也许正是从1945年开始发作的。

我想,日据时代的台湾人,所承受的伤痛也许要简单得多,也和“祖国同胞”一样,是被殖民的屈辱。而他们的下一辈,在日据时代中出生的那一代人,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样东西就是日本国旗,逐渐成长后说的是日语、唱的是日本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连屈辱的感觉都不曾有。

就算是日本战败,台湾人惶惑中不知自己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那也只是短暂的混乱。如果此后的历史发展平稳,也许很快就可以被抚平。

但是,真正的纠结,却恰恰是从这里开始的——怀着“历史的感激”和澎湃的民族情怀的台湾人,与一个仓皇而来、自顾不暇的“祖国”的相遇。

龙应台是这样写的:
“来台接收的国军和期待王师的台湾群众,痛在完全不一样的点,历史进程让他们突然面对面,仿佛外星人的首度对撞。这种不理解,像瘀伤,很快就恶化为脓。短短十四个月以后,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台湾全岛动乱,爆发剧烈的流血冲突……两个文化的剧烈冲突——你要说两个现代化进程的剧烈冲突,我想也可以,终于可以悲剧上演。”

龙应台所写的台湾全岛动乱,正是让台湾人到今日仍难以释怀的二二八事件。很多人认为台湾时至今日仍未正式独立、维持着名义上的中华民族香火,应该归功于固守台湾、怀抱反攻大陆理想的蒋介石。在我看来,正是国民党当初错误的治台政策和威权统治,一点点培养着台湾人的叛逆意识,并且最终发展成无法阻遏的离心力。台湾人对国民党的厌恶,慢慢地被放大成对整个中国的抗拒——而这种厌恶和抗拒,在日后独立意识觉醒的催发和相互作用之下,在政治操弄刻意的煽风点火之下,更是成为蓝营无法摆脱的原罪。

历史,何其荒谬。

更不用说,国民党灌输的关于大陆如何水深火热民生疾苦的教育,又逐渐加深了台湾人对于“中国”的恐惧。

后来,国民党自我调整,台湾逐渐实现经济起飞。然后,民主改革,政党轮替。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就仿佛一叶小舟,一点点地在玫瑰色的梦里飘远,飘到没有认同困扰的彼岸。

但是历史突然来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弯,台湾这艘小船,一个转舵过来,遇上的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大时代。船上的人骤然发现,自己的船原来一直没有飘远,只是在一个巨大的漩涡里回旋了几十年。不但没有飘远,反而,对岸的巨大身影,却一点一点笼罩过来,并且,仿佛永远无法摆脱。当年的军事震慑,因为不真切,所以不可怕,并且可以以凭借经济富裕而建立起来的巨大心理优势来化解。但今日,对岸的巨大与荣景,和此岸的狭小与凋敝,两相对比所带来的尴尬,又如何化解?

在美国,我遇到许许多多的台湾人,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已经移民美国十几年的台湾母亲。她还在上高中的儿子出生在美国,从小在美国长大,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并且成绩优异,去年拿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奖。我问她,对儿子今后的人生有什么规划?她说,希望他回国去。我下意识地追问一句,去哪里呢?她说,让他去上海吧。

她口中不假思索的祖国,就是大陆。对我来说,这句话令人感动。但是对台湾人来说,你能说这里面就没有一丝尴尬?

我也遇到一直坚持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台湾人,在把酒言谈相谈甚欢的时候放松了警惕,很豪爽地说,“老外怎么可能比得过我们中国人”。

这,又岂不是一种尴尬?

要说伤痛,香港人也有。但香港人冷漠,所以坚韧,所以可以不那么痛。台湾人也坚韧,但台湾人的坚韧是柔软的承受,却无法做到冷漠地忘记。

而且,香港人的伤痛,在1997年就结束了——1945年的台湾人所承受的两个文化的冲突,到了1997年的香港,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台湾人的伤痛,却还在延续。

我在想,1945年站在高雄港看着此后在台湾人的集体记忆中被定格为“叫化子军”的七十军而无地自容深以为华人而耻的台湾人,如果看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盛大烟火,心里会在想什么?

苏栋栋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金門戰役六十載 讓殺戮走入歷史

來源:2009年10月26日 --多維新聞網 / 美國之音樊冬寧

60年前的今天,中國解放軍渡海登陸金門古寧頭,與國民黨守軍激戰,結果數以千計的解放軍戰死或被俘,國民黨軍隊扭轉了節節敗退的形勢,史稱『金門戰役』或『古寧頭戰役』,兩岸分治就此開始。

臺灣馬英九總統星期天在金門古寧頭擎天坑道的擎天廳發表古寧頭戰役60周年感言。他強調:「兩岸關系將從殺戮走向和平。」

馬英九說:「古寧頭戰役改變了兩岸命運,臺灣在一甲子的時間創造了經濟與政治雙重奇跡,但大陸一路走來血淚斑斑,比臺灣更曲折艱辛。」

解放軍夜襲金門

臺灣國防部金門防衛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炮兵上校胡澤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顧這場關鍵性的戰役說:「1949年10月25號凌晨兩點鐘左右,解放軍趁夜色昏暗,出動1萬5千多人渡海登陸突襲金門,國民黨軍隊在金門島西北角的古寧頭與解放軍展開一場激戰。」

國民黨軍隊此前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之後節節敗退,解放軍的主帥--第十兵團司令、有常勝將軍稱號的葉飛認為可以輕易地拿下金門。

胡澤群說:「當時共軍以為一天之內就能夠拿下金門,他們還約好了要在金門城內吃午飯,所以他們的部隊只帶了一天的干糧,但是當時駐守的國軍(國民黨軍隊)已經做好了萬全的准備,而且情報上也知道共軍准備利用25日凌晨兩點的高潮登陸,根據當時的東北季風與海象,他們認為這是最適合登陸的時間。」

國共浴血三天

國民黨當時在金門的駐軍大約兩萬人,雙方激戰三天,到國民黨軍隊在古寧頭斷崖發動拂曉大掃蕩為止,解放軍被俘、傷亡各7千多人,國民黨軍隊陣亡官兵約1千兩百多人,受傷3千多人。

臺灣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系的謝信堯教授曾撰寫有關古寧頭戰役的論述。他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的時候分析,解放軍敗戰的原因除了輕敵的心態之外,兩棲登陸作戰的概念不足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他說:「第一個因為中共的渡海工具不夠,第二個當時先總統蔣公適時地把退守到臺灣的武力整個集中在金門那個地方,所以當時中華民國的武力還足以阻擋中共的侵略。」

毛澤東的遺憾蔣介石的眼淚

臺灣相關戰史記載,毛澤東想一舉攻下臺灣,但金門戰役卻沒能讓他如願。

謝信堯教授表示:「當時中共趁勢要利用古寧頭戰役一舉攻打臺灣,但是古寧頭戰役共軍失敗,等于終止了他的企圖。當時毛澤東想要血洗臺灣,可是因為這個戰役,終止了他的企圖。」

1949年10月27號,金門戰役獲勝的消息傳到了臺北,據說當時蔣介石得知消息之後流了淚,他說:「這一仗我們勝了,臺灣安全了。」

奠定兩岸分治影響亞洲戰略

胡澤群上校說:「古寧頭戰役的重要性在于鞏固了臺海60年的和平,共軍從此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金門戰役開啟了兩岸60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改寫了現代中國歷史關鍵的一頁,也改變了海峽兩岸的命運。

謝信堯教授進一步指出,金門戰役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他說:「『古寧頭戰役』還影響到整個東南亞、東北亞戰略平衡。如果金門被拿走,中共進入臺灣的話,從臺灣日本琉球到菲律賓是一個島鏈。如果中間被突破,對美國的防衛也是一個破洞,他可以直接到關島夏威夷。所以,對整個亞洲來說,古寧頭是非常重要的戰役,等于是防堵中共,不讓他繼續向外擴展。」

馬英九﹕不畏戰、不求戰

有臺灣的戰爭學者指出,「無金門之戰,便無今日之臺灣」,往後的兩岸在不同的意識形態與政經制度下各自承受著歷史的考驗。

馬英九星期天出席紀念活動時除了向當年殉難的國民黨軍人致敬,也以慷慨激昂的語氣發表講話。他說:「面對兩岸和解的曙光,我們會以最大的誠意,經由交流協商,化解仇恨與對立;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備戰是為了止戰,我們不畏戰,但是也不求戰。」

硝煙散盡金門成觀光景點

古寧頭硝煙散盡六十載,曾經戒備森嚴的古寧頭也在臺灣國防部以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和縣政府的努力下現在成為一個觀光景點,那裡的紀念館中也依舊陳列著當時國民黨軍隊擊退中共解放軍時使用的坦克。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陰魂不散的希特勒

來源: 2009-10-14 中國時報 【林博文】

希特勒已死了六十四年,但陰魂不散,有關他的一些小道消息仍不時傳出,活像個新聞人物。

一個美國研究員最近說,現存放在莫斯科國家檔案館的希特勒頭顱,不是希特勒的,而是屬於一位年輕女性;於是,希特勒當年沒死而可能逃亡的傳說,又被炒熱。然而,存放於莫斯科特務機構檔案館的希特勒下顎骨,卻又證實是希特勒的。關於希特勒之死,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希特勒和女友伊娃.布朗恩在地下坑道正式結婚後兩天,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雙雙自殺,死忠的黨衛軍把汽油澆在希氏和伊娃遺體上,點火燃燒。

蘇聯軍隊的反間別動隊於五月五日找到了希氏和伊娃被燒焦的屍體。別動隊隊員只得把頭顱和下顎分別帶走,並找到希特勒的牙醫助理確認帶有牙齒的下顎是希特勒的。下顎即一直保存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魯布央卡(Lubyanka)檔案館裡,頭顱則存在人民內務委員部(即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前身)檔案館。也許蘇軍別動隊當時拿的是伊娃的頭顱,以致那位美國研究員說他看到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女人的頭顱。另一個可能性是,希特勒頭顱在轉運過程中遺失或被掉包,而隨便找一個頭顱取代。

希特勒死後六十四年,他的傳說,不斷地湧現;他的神祕性,從未消散;他的魔力(或魅力),引起全球一代又一代的濃厚興趣與著迷。納粹軍隊的真品與仿製品,一直是美國骨董與仿製市場最暢銷的物件。搜集希特勒和納粹第三帝國遺物的人,遠多於搜集邱吉爾與羅斯福遺物。

希特勒神話與傳說的煽動者,第一個人就是史達林和俄國情報機構。史達林曾被希特勒當猴子耍,也遭希特勒詐過。他對希氏又恨又怕又好奇又敬佩,蘇軍包抄希氏最後藏身的地下坑道時,史達林下令情報別動隊一定要找到希氏的遺體,他要知道所有細節,當別動隊盤問希氏的貼身侍衛、僕人和助理,史達林命令別動隊每天要用保密電話向他報告。但是,狡詐多疑的史達林卻又玩弄兩面手法,不讓蘇聯軍方和最高指揮官朱可夫知道希特勒的下落,他甚至指責朱可夫為什麼找不到希氏的屍體。而蘇聯軍方和特務則公開宣揚希特勒並沒死,而是逃至德國巴伐利亞一帶,巴伐利亞剛好是美軍占領區,蘇方散布這項謠言的用意是美國把希特勒藏起來了。戰後不少納粹中、高級人物逃至中南美洲,謠言之一是希特勒亦匿身阿根廷或巴西。

希特勒神話與傳說至今仍在全世界有廣大市場的原因,和三個因素有關,第一,希氏本人是西方近代史上最有領袖氣質的統治者,拿破崙的時代太遠了,只有希特勒才有真實感和現代感,他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很容易吸引無數的崇拜者。第二是世界各地仇恨猶太民族的人相當多,這批人認同和欣賞希特勒對猶太民族進行種族滅絕的手法。這種種族仇恨主義和文化極端偏狹主義在各地世代傳承下來,他們崇奉希特勒屠戮六百萬猶太人的「最後解決辦法」。十年前,《時代周刊》為選拔「世紀人物」,向全球知名人士徵求人選(最後由科學家愛因斯坦當選),當時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李察.郝爾布魯克推選希特勒。他的理由是,希特勒主義所象徵的是種族主義、族群仇恨主義、極端國家主義和國家屠殺暴力,這些質素不但未隨第三帝國而沉淪,反倒在今天仍大行其道。因此,郝爾布魯克認為,對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不論好壞,希特勒應為首選。

第三是,希特勒所創建的第三帝國雖僅存在十二年,但這個帝國所激起的狂風暴雨,真正改變了世界(至少改變了歐洲)。而第三帝國所代表的效率、規模、創造力、爆發力、機動性、科學與文化建設的前瞻性(如火箭、高速公路),都使後人贊嘆不已。六十多年來,西方有關納粹和希特勒的著作與電影,如汗牛充棟,年年都有新產品問世,世人對希特勒的好奇從未衰退過。

希特勒是人類史上第一個使用現代科技大量殺人的領導者,但如論及殘害自己的同胞,則希特勒仍遠不及毛澤東及史達林。毛澤東不像希特勒,從未侵略別的國家,但在他二十七年統治下,至少有三千多萬中國人被他害死。希、史、毛三人被一些史家並列為二十世紀三大暴君(魔王),他們都有一個特色,都是手不釋卷的愛書人。老毛的大床上擺滿了線裝書,希特勒地下坑道的書房亦放滿了精裝本,史達林以擁有二萬本藏書而自豪。

希特勒的一萬六千本私人藏書,戰後被美軍運至華府,國會圖書館特闢專室庋藏,看過這批書的人說希特勒幾乎都在每一本書上作眉批、寫注釋。有一位學者很不解地嘆道,出了貝多芬和歌德的土地,怎麼會出個希特勒呢!同樣地疑問是,俄國有托爾斯泰、普希金、杜斯陀也夫斯基,也有史達林;中國有李白、杜甫、蘇東坡和曹雪芹,但也出了個毛澤東。

六十年,我们这个家

來源:陈晔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见证中国60年”征文撰稿 2009-10-16

我生长在北京一个国家机关宿舍大院里。我们祖上不是北京土著居民,是共和国的诞生把我父母带到北京的。

最早来北京的是我父亲。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宾一所高等技术学校,这所学校在东北解放后就被改造,专门为新中国培养工业管理干部。父亲品学兼优,是学生会主席,还入了党。51年他被指派为领队,带着30余名同学入京,加入了国家工业管理的最高机关,成为第一批国家自己培养的专业科技管理干部。据说,当年他们放下行李,就从领导手中接过一面国旗,高举着,沿西长安街一路向天安门跑去,喊着口号:“新中国我们来了,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个故事是2001年我听父亲的一个同学讲的。那天,这位叔叔特地跑到我母亲家,对我的母亲说:“今天呀,我一定要来看看你,你知道吗,50年前的今天,我们到了北京。你老伴举着国旗,带着我们去天安门宣誓,一路跑一路喊呀……叔叔和母亲忆旧时,父亲已辞世14载了。

我母亲是1952年进京的,她在老家和我父亲结的婚。说起来,父母的婚姻很有戏剧性,父母包办婚姻,母亲还大父亲2岁,做主的是我的爷爷和姥爷。

我爷爷家是一个东北望族,祖上为官,曾有很大的家业。应了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我曾爷爷不孝,酗酒赌博吸鸦片,到建国前夕,万贯家财已经荡尽。现在想来那是我们的幸运,否则,我爷爷铁定要被划做“官僚资本家兼地主”的。家败了,爷爷只被划了个中农。当然,瘦死的骡子比马大,1952年母亲嫁给父亲,到了爷爷家时,依然被那光彩夺目惊呆了:奶奶炕上铺着洋布床单,摆着绣花枕头;堂屋四壁挂着几十个式样各异的西洋钟,每到正点报时,锣鼓声、鸟鸣声、西洋乐声齐鸣。但就是这放不下的架子最终还是给爷爷带来了灾难,这是后话。

母亲家境富裕但不尚诗书。解放时,家有不少耕地还开着大车行。照说,姥姥家至少也该划个地主成份。幸运的是母亲的堂姐夫是共产党的区长,加上姥爷除了雇工,自己也参加劳动,所以就划为劳动人民了。我姥爷漆下无子,只两女,母亲是长女。那时东北的姑娘到十四五岁就找婆家嫁人,姥爷要找入门女婿继承产业,找来找去的,把我母亲拖成了大龄剩女。土改时,家里财产归了人民,姥爷才从此断了招入门女婿的念头。

我父母两家有一门共同的远亲,这样我的姥爷和爷爷就认识了。当时爷爷的日子很不好过,经常有人上门借粮借物,有借无还的,受欺负,我姥爷经常出手相助。爷爷无以回报,答应了母亲家的提亲。那年春节,爷爷带父亲去姥爷家拜年,母亲就此机会远远地见过我父亲,点头应允了婚事。当时父亲已经有了女友,为了逃避包办,他到北京就不回家了。我爷爷追到北京,对父亲晓知以礼,又找到父亲的上司动之以情。父亲的处长是位老红军,他马上批了婚假,安排我父亲回乡成亲。父亲是党员,服从组织的决定是不能打折扣的,于是父母结婚了,有了我们的家庭。婚后,姥爷立刻送我母亲入京安家,次年,又把他的另一个10岁的小女儿送进京城。我母亲和小姨从此由农民变成国家机关家眷。

我至今仍然佩服姥爷的眼光,那个封建闭塞的年代,他没有文化,又远在东北农村,怎么就那么有头脑有远见呢?!老爷的高瞻远瞩,改变了母亲和我小姨的一生,她们的命运被家乡的亲戚们羡慕至今。聪明的姥爷还改了户口本上的年龄,我母亲从此小我父亲1岁,而小姨变成了7岁适龄儿童,顺利进入小学。我姥爷孤身留在东北,参加人民公社的劳动,在公社的食堂入伙,有了钱,就20块、50块地悄悄寄给母亲。母亲和小姨来北京后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姥爷,他和我姥姥几年后在自然灾害中先后去世,饿死的。

我爷爷也并没有因为姥爷的帮助和送儿子参加革命工作而顺利起来,他没有逃过后来的政治运动,被打成了反革命右派,在家乡被监督劳动。爷爷毅然声明和我父亲划清阶级界限,再也不和我们联系了。之后,父亲在北京为党和国家工作,爷爷在老家接受改造。我没有见过姥爷,但是见过我的爷爷。1964年冬天,爷爷患上了肝癌,他自知留世不久了,于是告别家人,悄悄来到北京。我第一次见到爷爷,竟是一个西服革履,披着狐皮大氅的老人,好帅气!爷爷带来一个法国挂钟,钟座是个小木楼,钟下挂着两条长长的黑铁锤,钟里住着一只小木鸟,一到正点,那鸟就跳出来“布谷,布谷”地叫。爷爷因为还戴着右派帽子,没有医院收治他。父亲的同事们悄悄送来药物,家里还来过一个老中医,是父亲老处长介绍来的。其实我想爷爷是来告别的,他被诬陷欺负多年,但一直以自己的儿子是国家的有用之才而骄傲,他想死在北京。不记得爷爷有痛苦的表情,也没有听过他的哼叫。母亲回忆说,爷爷只是经常静静地面壁而卧。癌症晚期,不用药物止疼,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呀。我也还记得爷爷的死,那是一个晚上,我们兄妹刚从幼儿园回家,突然被邻居家阿姨拉走。原来是爷爷不行了。爷爷示意让孩子都出去,告诉我父母最后的话是:“我很知足,在北京,想看的都看了,想吃的都吃了。我死后烧掉,什么也不要留”,然后就不说话了,走了。那是个冬天,父亲流着泪推开窗子,送走爷爷的亡灵。我们住的是院子是那种苏式小楼,大冬天晚上开窗,住在对面楼里的叔叔阿姨们,立刻明白了。他们涌来我家,众人很快就悄悄地送走了爷爷,那是1964年年末。

因为两位深明大义的爷爷,我们在北京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母亲很要强,一双手总是忙碌着,可惜她一直固守她的骄傲,不肯学文化。这导致了她在大都市里发展的艰辛。母亲做了多年家庭妇女,后来才找到一个售货员的工作。我父亲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在那个物质匮乏,政治动荡不断的年代,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他都乐观豁达。他每次出差回来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礼物,甚至不落下给哥哥带孩子的小阿姨礼物。他能用很简单的材料给我们烹饪出美味,能把家里几件简单的家具常变常新地组合起来,让我们有新鲜感。父亲像块磁石,我家总是宾客不断。南来北往的客人们高谈阔论,我们兄妹两人像听故事一样,知晓了不少天下大事。父母的文化差异很大,他们交流有限但相敬如宾,他们之间没有两情相悦的浪漫和两心默契的温存,但是有共守道义的责任和艰辛中的相濡以沫,父母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父亲的过早辞世,让我痛心多年不能释怀,我有时傻想,如果母亲有文化,能在精神上分担父亲一些,父亲会不会多活些年呢?

我父亲终生坚持他的信仰,无怨无悔地为党和国家工作了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7年,他粹然倒在他主持的国家行业会议上,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父亲的猝死曾经很轰动,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国家工业管理的第一线,参与国家工业计划的规划和大纲的制定、行业宏观管理,组织国家工业项目的科研攻关,和他的同志们一起为党把握着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脉搏,由于工作出色,获得过国家的最高的褒奖。谁也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父亲会突然倒下,大家都说父亲是累坏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想挽留住他的生命。那个阵势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父亲:他不仅是我们的慈父,母亲的依靠,亲人的脊梁,朋友的核心,还是党的好干部,行业的功臣,国家的良将。父亲的葬礼很隆重,组织和领导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来自各地的数百人为父亲送行。父亲安眠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骨灰盒上覆盖着他心爱的党旗。

我们的家是典型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家庭。在我们居住的机关大院中,有几百户这样的家庭。他们和我的父亲一样,被新中国从各地召唤而来,肩负起振兴国家工业的重任。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是国家的知识精英;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也没有在政治运动的磨难中丧失理想;他们衷心耿耿,任劳认怨,鞠躬尽瘁,始终把国家的责任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和党的工业建设奋斗了一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做出过成绩,在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业绩。

我和哥哥出生于50年代。我们这些50后60后们,儿时随长辈们享受过优越的生活环境,也随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翻滚磨难过;做过祖国的花朵,也做过臭老九的崽子。很多人做过工务过农,也搭上了大学重新招生的直达车,变成国家“人才”。这些生活经历,让我们复杂。一方面我们从长辈那里继承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继承了正值诚实善良勤劳;一方面缺失了长辈的政治热情,信仰空白,价值观迷茫。

八十年代初,当我们步入社会时,祖国已经逃离出多年的政治动乱,开始发展经济科技追赶发达国家。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国门打开了,各种经济体并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多样,有喜剧有悲剧。有个故事,现在说起来依然滑稽。

记得大概是1983年吧,一个周日,邻居阿姨大惊失色地跑来,说她丈夫正要打断女儿的腿,要我爸妈去劝。什么原因呢?阿姨的回答竟是一句电影台词:“鬼子要进门了!”这让我们啼笑皆非。原来阿姨的小女儿结交了一个瑞士男友,那天瑞士人要上门求婚。女孩大学还没毕业,上学交男友,还是个外国人,她父亲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认为是不可饶恕的大错误。再者,一个鲜活活的老外要来家里拜访,在那个年代也着实轰动些。我父亲相对开明,建议那叔叔冷处理先看看再做决定。瑞士人上门时,邻居们出于礼貌没有围观,但他的金发碧眼还是很吸引眼球的。后来那个勇敢的邻居女孩成就了我们大院的第一桩异国姻缘。1993年我出差去欧洲的时候,还拜访过他们,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我家也不平静。

90年代初,在研究所工作的哥哥突然宣布下海了,辞职做了个体户。原因很简单,为了多挣钱挽回他的婚姻和男人的面子。哥哥的婚姻是介绍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恋爱。结婚前,哥哥的条件还不错,工作体面,有学历,单位还分配住房,他的妻子务实,在当时那个财富平均的社会,嫁给哥哥是好姻缘。但10年的时间社会大变了,收入早已经不仅仅是国家给的数百十元工资,做生意的都“先富”起来了。哥哥的研究所工资很低,收入还不及当时一个卖西瓜的多。眼看着别人在大把地挣钱,而自己的丈夫只是个小小的室主任,位卑薪低,哥哥的前妻脾气越来越坏。后来失望的她自己辞职做起推销员来,他们的婚姻也亮起红灯。哥哥下海,是个无奈之举,也是个不明智之举。他人死板,做研究可以,经商不是强项。商海中的他起起伏伏,几度失手,最后赔了个底掉。他妻子极度失望后终于提出离婚,跟别人跑到东欧淘金去了。数年后,我哥哥辗转着又回到他的研究所,那里早已经是物是人非,只能从头开始。哥哥的失意可想而知。

我还算顺利,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平稳,虽然也被动地跟着经济改革上下求索着,但幸运的是没有被经济大浪打向低谷。我和一起长大的发小同学们,经常聚会叙旧。我们命运各异,职业和家庭已经非常的多样化了;有做专家教授的,有私营老板,有定居海外的,也有普通职员,下岗工人。有趣的是,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对自己不甚满意和肯定,没有父辈那种坚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当彼此恭维时,都无奈地笑回:“哪里,就那么回事吧。”富有的在怀疑,钱多就代表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吗?位高的也在怀疑,职位和收入哪个能体现人的价值呢?没有答案,所以呀,谁也别和谁客气了,大家都是“就那么回事吧”。

我们的子女如今也都大了。他们可不迷茫,用钱来度量一切价值。商品好坏看价格,工作优劣看薪酬,人的贵贱看收入,家境好坏看财产,生活水准看消费……他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长辈完全不同但一样的坚定,很难被动摇。

在找不到北的时候,我真有些羡慕这一上一下的两代人呢。

三代读书梦

來源:博士生 杨小燕 为英国《金融时报》 中文网“见证中国60年”征文撰稿 2009-10-13

2009年9月13日是我博士入学的日子,我为这一天筹划了四年。

如果说我的这次机会承载了整个家族的期望,这太自诩了。但在过去18年的学业生涯中,每每在人生选择关口,我总能感到家人的期许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而我的外祖父、母亲,在读书禀赋远远高于我的情况下,一位终生一字不识,一位小学毕业,反映了历史境遇的不同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我的外祖父,生云先生,生于1916年,卒于1996年,享年八十岁。外祖父终生未得一天教育,而他的兄长,却是一位读书人。我常常想“庄公寤生”这个故事,是不是外祖父也寤生,导致其父亲看不惯这个小儿子,让大儿子读书,小儿子放牛?这样的不公平让外祖父终生气不能平。母亲反复和我说的一件事是,姥爷扛了三年长工,才攒够了给父亲买一捆冥纸的钱。而他的兄长,用车拉纸钱。两位兄弟的境遇差别也反映在他们的后代上。外祖父兄弟一支的后代,读书的香火一直没断,在母亲那一辈和我这一辈,都有几位在教育口做事,没在教育口做事的,也多受条件好的兄弟提携,有一个比较安适的位置。其中一位在我高考时已经坐上了教育局长的位置,还想“干涉”一下我的人生。我记得那天站在这位大表哥办公桌前面,他看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后,犹犹豫豫地把学籍档案给我,问我为什么报这样一个学校?为什么报考时不通知他?在他看,我满可以读一所医科或者师范学校,将来有一个稳妥的前途。我以少年的负气心态闷头不答话,心里想:我用得着找你么?

外祖父用自己的命运反抗父亲。但他的目标不是供出一个光耀门楣的后代,而是所有子女一律读到同样年级。这样的方式反映了外祖父内心对他父亲的追问——即便他父亲听不到他的声音。而这样的选择,让我的舅舅和母亲命运纠结。

大舅是长子,生于解放前,到了小学五年左右,家中便供不起了。写得一手好字,次次考试都第一名的大舅失学了,内心的不甘不会亚于他父亲。又是一种不平之气,在几年之后,让他残酷地旁观他二弟,也就是我的二舅失学的命运。母亲长二舅两岁,在母亲小学毕业面临失学的时候,是她的小学校长拿出了五元钱的学费,并劝说外祖父让母亲读下去。劝说几次,母亲终于多了一年初中的经历。而当她小弟要失学的时候,她站出来,让小弟读书,自己承诺多做工,晚结婚(两位姐姐19岁便结婚,母亲24岁结婚)。二舅在恢复高考不久,考上了一所师范类大专学校,工作后便开始供自己的弟弟继续读书,三舅最终考上了一所石油专科学校,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大庆落地生根。从此再未向家中索要任何经济上的支持。母亲那一代人读书的故事到此就成为定局了,留下的只是前半生未曾实现的梦想的余绪,以及对后代的期望。

母亲常常会将她在学校读书的梦境讲给她的三个女儿听。我上高中是在离家几十里外的县城。高二的秋天,母亲用农忙时睡觉前的间隙,看完了《珍妮姑娘》,并同我讲那个漂亮女子跌宕起伏的命运。母亲和二舅一样,对大舅耿耿于怀。大舅在自己小孩长大后,不惜代价地供其读书,但那位表哥只继承了大舅的一手好字,读书的脑子,一点都没有。大舅若是对自己的弟弟妹妹有一点关切,家族的命运就会改变很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农村,大舅期望儿子读书,哪怕是以钱开路的读书,终究没有成功,表哥最终回到土里刨食。二舅虽然读了大专,但仍有壮志未酬的感觉,思及自己饭吃不饱,只有一件衣服的高中生活,常常哀叹。二舅仍旧记得当年的高考试题,在每一个合适的场合总是要提及那些试题,自己如何饿得头昏眼花,自己的某位同学如何当上了教授。不过,二舅的儿子很出色,中考时是县城状元,有免费的市重点高中读,给二舅挣足了面子。如今,小弟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二舅释然了很多,对人生的谅解慢慢达成。

我常常思及为什么整个家族对读书这样耿耿于怀。我母亲有三个女儿,分别生于1982年,1985年,1987年,我是长女——无论谁看到这里,都不必奇怪,就是在计划生育实行得这么好的中国,我仍接触过很多像我家状况一样的家庭。这是事实。我曾经因此被很多人嘲笑,但实际上我更应该被羡慕的。这样生在农村的多子女家庭,义务教育基本不成问题,但若接受高等教育,就非常难。母亲培养我们对读书的热望,而父亲告诫我们在读书上要做一个强悍的人。父亲说,只要能通过考试,想读书,砸锅卖铁都供。但若想花钱读书,那不可能。父亲把读书作为一种能力,这其实关乎尊严的。

我们三姐妹都非常努力读书。但一个二十几万人口的县城,每年仅有三百多个学生的普通高中名额,实在有限,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乡下来的孩子。我1998年上高中的录取比例是14:1左右,这个比例比高考的选拔更残酷。我和小妹都有幸通过了选拔,并且在三年后都考上了足够好的重点大学。而大妹妹,只能接受一种农民的命运。(我很奇怪,我们家中没有一个去做农民工的,非耕即读,似乎没有其它方面的价值认同 )。到此都是非常理想的一面。但求学之路布满艰辛。2001年我上大学,读书缴费,毕业不分配。这对农村人有心理压力,更有现实的经济压力。我靠着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做家教老师和偶尔的奖助学金过了大学。我深觉幸运,我依赖着国家的助学体制,实现了读书理想并且没有过分拖累家人。不过,这也和我读的大学是重点学校有关。我也看到很多一般院校享受着低的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覆盖率。

故事到此似乎要结束了。因为我完成了从农村户口到城市户口的转变,从无教育经历到受过高等教育的转变。这一过程成功了,我可以找一个技术性或者操作性的职业,寻得一个城市中的位置,结婚、生子、尽人生的责任。这更像是一种正常意义上的选择。但个人宿命感让人不会甘于某些状况。我一直探寻着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自己是否喜欢学术事业——这意味着更操劳的人生,并且不会有什么财富前途。我内心渴望接受最好的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健全理性和健康心灵的人,也就是除了改变自己人生经济面貌外的自由的选择。

2005年大学毕业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我知道自己无法一鼓作气读完博士,便做好了中断学业,经济条件稍好后再回学校的准备。那个时候的人生计划,如今一一实现。在低潮时候,我常常想,经济学出身的我在上海这个地方,更应当选择当一个会计或者金融从业者,但我选择了我喜欢的经济史作为我的博士专业,我爱她所涉及的一切领域的知识。而我的小妹,在大连那座海滨城市,选择了油画专业,而不是一个别人看来更现实的实用性的专业。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普遍的事实,也是普遍的真理。我曾经的困惑是,对一个人不能抹杀的心灵感觉中,一种受教育的经历,是为培训一种生存的工具,还是生命价值实现的本身?我看到那些有各种选择权的年轻人最后从事了各种赚钱的行业,而我的学位和知识为我带来财富时,受教育只是一种工具。但从内在讲,我感到这是我的一种命运,弥补几代人内心的缺憾。如果说,外祖父是一棵没有成长机会的树,母亲是一朵没有开放的花,我则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并结出丰硕的有价值的果实。

还有一件事情要交代:为什么我认定外公和母亲有更高的读书天赋呢?外祖父曾经是一位说书唱戏艺人,一字不识,但戏文听过过耳不忘,戏本只需要别人念一二遍就行。我就是在听他的戏中长到读小学的。而母亲,粗糙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磨损她的记忆力和感知力,几十年前看过的《青春之歌》依然能向我讲述,人名一字不落。我的读书命运,受着他们的保护。

怎麼學英文單字比較好?

來源:Christabelle的藝想世界

有一句放諸四海皆準的學習三字訣:「懂、背、用」,意思就是,懂了之後,要花腦筋記下來,之後一定要用。知道怎麼應用,這個知識就會跟你一輩子。

標題儘管叫做「學」英文單字,事實上英文單字不能用「學」,其實應該是「用」中學。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小小孩學講話?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小朋友通常都是聽到大人口中說出來,長久的聽、反覆地聽,他也許會自己嘴巴喃喃自語地重複他聽到的,也或許僅僅是自己內化等到有一天時機到了,他就會突然說出父母親從未意想到的話,讓大家又驚又喜。學英文本來也該是如此。只是過去的一些學習經驗,甚至是升學制度,讓很多人根本認為英文(或者說英文單字)就是要一直背一直記。

既然英文單字不用「學」,那何必固定寫這個英文單字這個主題?其實主要是因為自己對英文單字有濃厚的興趣啦。這樣說並不代表我的英文字彙能力有多強(其實我常閃神拼錯字,字彙量也一直覺得不夠多),只是覺得把自己過去研究單字的收穫,用簡單一點的方式呈現出來,想充實自己的朋友,可以瞭解為什麼這個單字會這樣拼、可以怎麼記單字,;是屬於「懂」的這部分(別忘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喔!「背」跟「用」」就要靠自己努力了)。而在教書的老師們也可以提供一點教學上的小把戲。學生上課苦,老師照本宣科更苦,的確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讓單字教學更生動的。

我想所有英文老師們都會同意一件事:如果學生想大量充實英文單字,而且要能記的牢、記的久,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一直背,而是「大量閱讀」。這個道理就跟上面說三字訣中的「用」以及小小孩長期浸淫在母語中而能學說話的道理差不多。畢竟在台灣、在大多數人所處的周遭,是不可能有全然英語的環境的。唯一能夠幫自己創造英語環境的機會,就是養成閱讀英文的習慣。當然如果能夠聽英文節目或教學,那當然是更好的了。總之就是要「用」英文,給自己機會,把平常「背」的英文單字,「用」出來。

不管是要打算準備考試的學生(例如多益 TOEIC、英檢GEPT、TOEFL 甚或GRE、GMAT…),或者只是要加強自己英文能力的朋友,開始為自己找一本適合的雜誌來讀吧。這裡說的適合的雜誌,沒有一定,而是要看自己的程度去挑,跟考試難易度沒有絕對的關係(如果你的程度只有英檢中級,但你要考GRE,去看GRE難度的文章,對你的程度不會有太大的助益)。要挑的時候,一定要挑比你自己的程度要高一級的。好比說,你可以站在書店的英語學習雜誌區,開始一本一本的翻,哪本雜誌的文章內容,你覺得看了一兩篇,每篇都只有 6、7 成懂,這個時候這本雜誌的難易度就很適合。挑得太簡單,就沒有挑戰性,太難看個一兩篇就會失去信心,這兩種都無助於你增加英文程度。

我知道許多校園裡都有一些推廣英語雜誌的優惠,訂一年可以獲得很低的折扣。許多人懷抱雄心壯志,奮發圖強想加強英文程度,再加上有折扣所以就熱血的訂了,但往往忽略自己的惰性。接著一本一本來,這一本還沒看完一篇,下一本又寄來了。然後越堆越多,壓力好大,索性視而不見。(不會你以前就是這樣吧?:P 哈~我自己就是啊~)所以我建議,用買的。一本雜誌能後好好地看完、吸收,不要給自己設時限。然後這一本看完了,再買下一本。這樣獲得的英語知識並不會比規律地訂閱來的少,而且搞不好也還是比較省錢喔!

1. 任何學習都是「懂了→用心用腦記起來→能夠用出來」,單字之所以背了會忘,就是因為不用、沒機會用;
2. 在台灣其實不會沒機會「用」單字,要增進單字能力,最紮實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或者常常「聽」英文;
3. 可以從養成閱讀英語雜誌的習慣開始,挑一本比自己程度高一點的雜誌,有點難但又不至於難到想放棄;
4. 不建議訂雜誌,一來有壓力,二來好好把一本雜誌完全吸收,效果一樣好,所以用買的就好。

好,如果你已經挑了一本適合你程度的雜誌,要怎麼讀?

早期台灣的英文教育使得許多學生拿到文章時,便劈頭開始逐字逐句的讀,遇到不懂的單字馬上開始查字典,不會的句子就去研究文法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讀英文的方式,一方面還是會打壞興致,因為閱讀的過程一直被中斷,會削弱耐性。在另一方面,就算真的有毅力地唸完一整篇,往往會見樹不見林。每個單字都查出來了,但整篇文章的意思與趣味卻沒有抓到。

所以到底要怎麼讀英文文章呢?

先見林,再見樹。

首先,既然這篇文章的程度應該是比你的程度要高一級的,也就是說你可以理解大部分的內容,那麼就先以瞭解這個段落、甚至這篇文章大概在說什麼、瞭解它的大意為目標吧!在這個過程中,你很自然的會遇到一些單字,或者比較難的句子,而你的好奇心也會讓你很想去瞭解他們到底是什麼意思,覺得這種不明不白讓你很不安心。但你一定要忍住、不要輕舉妄動,因為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的目標是抓住文章大意,先欣賞整片林子的美好。

不過在第一次略讀的過程中,我並不反對你拿枝筆,把你不會的地方做記號,不管是單字或者句子。甚至稍微停頓一下,利用上下文的意思猜一下單字的意思。但千萬不要因為猜不出來而焦慮,反正就是繼續讀下去就是了。

在你大概知道這篇文章的主題後,就可以開始仔細的逐句研究。你再一次讀著每一句,只是這回比較講求細節,而剛剛做的記號這時候也就派上用場。遇到不會的字,我還是建議你稍安勿躁不要急著查字典,可以利用文章的上下文猜測這個字的意思,同時也利用迴老師這裡曾經或者陸陸續續會介紹的一些單字學習技巧(例如語音聯想、字根字首字尾)去幫助你更順利的猜出單字的意義。所謂的「猜出來」,指的是你心裡面想的意思,套進文章上下文,是解釋的通的(這也是為什麼希望你能夠先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的緣故)。總之先讓自己腦筋小小的動一動就是囉!

不管你猜不猜得出這些單字的意思,終究都是要查字典。查字典的目的是要確認這個單字在這文章中的確切意義,同時也可以瞭解這個單字的發音、用法與其他含意。用法很重要,尤其單字有它慣用的一些搭檔(collocation)或者片語、成語、例句,用這些有意義的字串去記單字,比單記字彙本身來的深刻多了。另外,要強調,發音對於記單字是很重要的。把單字、例句唸出來,感受一下聲音跟拼字、聲音跟意義之間的關連。

最後,你仔細的瞭解了每個句子,也就是你欣賞過每棵樹之後,請走出來,好好的再一次欣賞這片森林,再讀一遍文章,也順便當作是複習剛剛辛苦查閱的單字。或者如果雜誌有附CD、MP3,就用聽的。不管是閱讀還是聽英文,都是逼著你「用」單字。

你可能會問這樣唸完一篇,那要多少時間?

以上的方法是針對想真正充實英文實力的朋友,不花俏不躁進。一週安排個二~三次,每次一~二小時,看你選的文章長短,當然也看你空閒時間的安排,以及懶惰程度。:)

以上是雜誌文章。如果你對小說有興趣,就可以不用這樣紮實,因為小說多半就是讀趣味的,所以就是盡可能的不中斷,一直讀下去。除非除非真的遇到什麼會影響理解的難字,猜不出來,那我們再查字典。如果是有目的性、要準備考試的朋友,除了平常有空以上面提到的方式充實英文程度外,一定要再找時間做模擬考題,熟悉題型、訓練答題反應。

那到底何時「背」單字呢?單字不用背嗎?

當然還是可以「背」單字啊!但是千萬不要在完整唸書的時間背單字,也就是說不要花一兩個小時坐在書桌前背單字(如果有一兩個小時,那應該是拿來讀文章的)。單字可以在零碎時間背,好比說通勤、等人…的時候。

以上這些,一直都是每個現在英文老師都應該具有的教學素養,如果你從來沒接受過這樣的訓練,那…至少你在這裡看到了!如果這些你都知道,我想唯一決定你英文能不能持續進步的因素就是毅力與惰性的克服囉!你說是不是呢?:)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宁左勿右”宝刀未老

來源:《BBC中文網》中国人谈中国
作者:任海勇 / 中國上海

近日,我聽到的幾則新聞,讓我的心情很壓抑。

一則新聞,是說著名導演賈樟柯本來決定參賽澳大利亞電影節的,由於該電影節要放一部有關熱比婭的片子,他就退出了電影節;第二則新聞也和熱比婭有關,說在國內的熱比婭的兒女和弟弟,公開譴責熱比婭的行為;第三則新聞看似和這兩條新聞關係不大,說的是廣東海事局監督官楊慶文,40歲的時候殉職了,他的妻子陳朝華說:「丈夫有很多未了的心願,最沉甸甸的就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雖然我這裏只說到了這三條新聞,但是,類似這樣的新聞,我可以舉出許多許多來。

新中國已經走過60年了,以1978年為界,前後都大約是30年的時間;這期間,中國老百姓都能明顯感到「一黨兩制」現象的存在,前一制是火藥味兒十足的政治掛帥時期,後一制則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務實的新時期。

可是,不知道有關宣傳部門對國家發展方向的把握存在著膚淺而幼稚的認識呢,還是他們覺得寧左勿右的寶刀還未老。總之,他們在求穩心態驅使下,60年間一味地在高唱左調。結果,讓老百姓感到,天空中總有大團讓人壓抑的政治濃雲固執地飄蕩著,久久不肯散去。

我非常不理解,作為電影人的賈樟柯,為何要退出澳大利亞電影節?每個國家都有它的主導思想和意識形態,也都有對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政治事件,獨特的認識和理解;就像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敵視朝鮮,我們卻更看重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中朝友誼的道理一樣。我認為,對於政治觀點,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什麼,而不是別人說什麼和做什麼。

我們一方面在政治上顯得很高傲,覺得我們的一切都是偉大、光榮、正確的;另一方面,我們又在政治上顯得很自卑,對於很多早有定論的事情,我們還要反反覆複地讓外國人承認,比如台灣問題和西藏問題等等。我覺得政治上的兩極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任何一個國家和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否則得話,這個國家和這個黨的發展餘地在哪兒呢?既然一切都已經很好了,還怎麼做得更好呢?另外,有關台灣是中國區域的論斷,完全沒有必要反覆讓外國人來確認。

任何國家的任何人對我們國家主權的事情說了什麼,我們都不應該有任何的得意或是氣憤。就像手和腳本身就長在我的身上一樣,我們並不需要別人說那是我的手和腳,我才意識到就是如此的道理一樣;本該如此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確認。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更客觀地來看待賈樟柯的罷影事件。任何分裂祖國的行為,中國政府和中國百姓都不可能坐視;這和電影人是不是參加國際電影節沒有太多的關係。

澳大利亞電影節是世界上非常著名、非常有影響的一個電影節;作為一名導演,片子能夠入圍競賽單元,就可能在國際影壇爭取到更大的榮譽,這是許多電影導演夢寐以求的事情,而退出電影節,將會為自己的作品失去一個非常難得的國際展示的機會。

另一方面,退出或是不退出,對熱比婭的行為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政治問題,是不是更多地留給政治家們去解決?電影人更重要的關注,是不是應該是電影作品本身?

我們的電影人,不是對政治關注的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我們太多的電影人,比如著名導演謝晉,就是因為這一生太多地關注了政治,才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成了一個政治符號,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等;喧賓奪主的結果,使謝晉作品的藝術性和人文性大大地降低了,以至於他走後,我們遺憾地看到:他一生執導,卻沒有留下一部經典的藝術影片。

我希望賈樟柯或是別的電影人明白:中國的藝術作品在國際上的地位還不高,我們每個中國人還是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自己更擅長、也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吧。

拿熱比婭的親屬來說事的宣傳,讓我似曾相識。我很早就聽我父親說過,在1960年代末的一天,我們廠又揪斗由於出身不好而被認為政治上有污點的廠醫—錢醫生了,批斗大會進行的中間,在廠裏的職工們山呼海嘯般的打倒聲中,她那還在上初中的女兒,也就是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我可愛可親的小學班主任錢老師,衝上台去,搧了父親兩記耳光。然後,她指著父親咬牙切齒地說:「你不是我的父親!」多麼熟悉的聲音呀!

我們國家的極左表現之一,就是親情政治化;其中最經典的語言,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張嘴就能來:在世界上只有兩家,那就是無產階級一家,資產階級一家。在這荒誕而冷酷的思想導向下,十年內亂時期,很多家庭眾叛親離,甚至是自相殘殺。

我不認為一個人犯了罪,他的全家人,包括他最親的愛人和孩子,需要立場鮮明地站出來表示反對;我們的法律評判和處罰,也不需要犯罪者家屬的配合。另一方面,任何罪人也都是人,也都需要也必然會有親情的一面,有沒有必要把罪犯的親情撕碎了、打破了,以示對罪犯的極度懲罰呢?人性和人情的東西,和政治並沒有必然的聯係;民主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給罪犯應有的人性空間。

我在新聞裏聽到的那位英年早逝的專家讓人感到很惋惜;可是,他去世後,他妻子說的話讓我十分驚訝!逝者最牽掛什麼?一個40歲的男人,作為一個中年妻子深感驕傲的丈夫,作為一個未成年孩子深深眷戀的父親,作為耄耋老人的出息兒子,他的去世,讓妻子面臨中年喪夫,讓孩子面臨未成年喪父,讓父母面臨老年喪子,這將會給全家人帶來多麼沉重的打擊和多麼深重的悲傷呀!

如果楊慶文生前有知即將離世,他最牽掛的事情,決不可能是入黨;因為入黨對他走後全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他更多地會牽掛還沒有成年的孩子,脆弱的心該如何承受失父之痛;牽掛年邁的父母,該怎樣經受這沉重的親情打擊;牽掛才到中年的妻子,如何形單影隻地走過漫漫人生路。這才是一個中年男人、一個父親和丈夫最會考慮到的事情。

寫這樣報導的人,可能會覺得把楊慶文拔得很高,就會很感人吧;然而,作者自己是不是相信,一個正常的人,會認為入黨比親情更重要嗎?他是一個政治標本還是一個鮮活的人呢?

有關部門不知道是否知道,老百姓現在對官方的政治宣傳有多麼地恐懼和反感!原因很簡單:假大空的東西說得太多了,離人們的實際想法太遠了,時間久了,每個人都會有所體驗、有所感悟的;老是編出那些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而製作的典型事件,編者自己不可能相信,別人看了也不可能感動,到頭來,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老百姓對官方的政治宣傳越來越冷漠、越來越懷疑。狼來了喊得多了,狼卻沒有來,人們也就不再相信喊的人的話了;狼真正來了,又該怎麼讓人相信呢?

馬英九的地方課題

來源:《BBC中文網》台灣來鴻
作者:吳燕玲 / 台灣自由撰稿人

十月十七日,馬英九將正式接任國民黨的黨主席。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將是他就任黨主席後,所要面對的第一個考驗。然而馬英九如今聲望落地,對地方的影響力與過去相比,已如天差地別。


開除八人黨籍

最明顯的是,國民黨擺不平各地方上想要參選的實力派人物,竟然一口氣開除了八個未被國民黨提名,卻執意參選縣市長選舉者的黨籍。

這些人之中,有現任的國民黨縣市長在連任屆滿之際,大力支持自己的接班人,像花蓮縣長謝深山就毫不避諱地推薦他一手提拔的副縣長張志明,並不支持國民黨提名的杜麗華;而新竹縣長鄭永金,基於過去派繫上的恩怨,也不支持國民黨提名的邱鏡淳,而支持新竹縣議長張碧琴。

這種國民黨在地方上的大家長,公然把黨提名的候選人晾在一邊,可以說是讓黨中央權威掃地。

一舉開除八個人黨籍,是國民黨近年來罕見的狀況。

上一次國民黨大規模開除違紀黨員,大概要算2000年宋楚瑜選總統。國民黨一堆人甘冒違反黨紀,也要主動跳出來替宋楚瑜輔選,使得國民黨陷入嚴重的分裂危機,也讓國民黨失去了執政江山。

這一次的情況,雖然還不能稱之為分裂,但卻發生在國民黨重新拿回政權的第一次大規模選舉。很明顯,原本應該是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的馬英九,在台灣各縣市的影響力已大幅下降,根本控制不了地方上的實力派人物。

不肯分配資源

地方上的實力人物要如何約束控制?過去國民黨慣用的那一套,是運用派系制衡、是釋出資源勸退。這些馬英九並非完全不做,但是他做起來比起前人,卻顯得有更多的扭捏顧慮,這也就難怪他對地方的掌握力日益下降。

過去馬英九在還沒選上總統時,也當過黨主席。當時他手中的資源,遠不如今天,但那時,他極度風光。國民黨當時還有同屬泛藍陣營的親民黨為之競爭,但當時馬英九是人氣王,舉凡他所到之處,必引起群眾熱烈喝採。所以只要能沾上馬英九光環的人,幾乎就篤定當選了!

因此馬英九成為輔選的最佳利器,所有候選人都爭相拜托他來站台,社會上「大藍吃小藍」的氣氛濃厚,親民黨被他殺得毫無生存空間,所以他才能一舉打敗民進黨,躍上總統寶座。

不再是輔選利器

但沒想到,八八水災之後,他低靡的民調與人氣,套一句總統府在搞出限制博愛特區樓層高度爭議時,台北市長郝龍斌的話,郝龍斌說:「民調高的時候,還可以cover他(指馬英九)一下,如今我們民調也只剩一點點,民意和上意,只能選擇「順應民意」。」

當馬英九已無法再成為凝聚人氣的輔選利器,這些地方山頭,只能靠自己殺出一條血路,來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還聽黨中央的?

當然,選舉未到開票的一天,誰都無法確知最後的結果。也許這些被國民黨開除黨籍者,最後未必都會選上縣市長,但在選舉過程中,卻絕對會瓜分國民黨原來的票源,對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產生不小的威脅。

所以年底縣市長選戰,已成為馬英九執政的期中考,也將象徵著,他在剩餘的任期內,政策能否推展得下去?

從現在開始,到年底縣市長選舉結束,馬英九勢必得好好面對這一個複雜又難以捉摸的地方課題

弱智的慶典

印象中,這已是李大同先生針對60.十一慶典發表的第n篇文章了。老實說,我不覺得中國60.十一慶典完全一無是處,而且作者標題下的真是重,但我對遊行中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巨幅標語群眾方陣很感冒,他批毛的段落讓我看的過癮!哈哈...

- by Eve
來源:《BBC中文網》點評中國
作者:李大同

耗資巨大卻僵化無趣的十一慶典終於過去了。雖有預計,但還是為活動的弱智而驚訝。

坦率講,活動中最讓筆者震驚的圖片,是十一當天,滿鋪紅地毯的觀禮台上,遍地都是隨手扔掉的礦泉水瓶和煙盒,這就是中國政治、文化精英們的基礎文明。

最令人作嘔的場面,無過於高舉「毛澤東思想萬歲」巨幅標語的群眾方陣,以及看著自己巨幅畫像從眼前經過的黨政要人了。馬屁精們還有新創意:圖音並茂。

毛思想萬歲?!

中共建政60年,為何毛澤東的陰魂要如此張揚?這是筆者如何都無法理解的。不需要什麼史學家,只要稍有常識,或有親身經歷,都會將中共執政劃為前後兩個30年。

前30年是毛時代;後30年是鄧時代。鄧之後的中共領導人還沒有做出什麼大事。

而這兩個30年則是水火不容的。

毛30年,充斥著專制帝王和空想家的胡作非為。消滅了民間社會,民主黨派、知識和工商精英,甚至消滅了執政黨內有良心的同僚,將中國拖到崩潰邊緣,非正常死亡人數幾千萬,超過戰爭時代。

毛還活著,人民就不堪忍受。1976年的天安門運動,矛頭直指毛澤東。

所謂「毛思想」是什麼貨色呢? 「階級鬥爭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與人斗,其樂無窮」。哪有思想可言,強詞奪理、胡攪蠻纏,農民烏托邦加帝王權術的大雜燴還想萬歲?

水火不容

真正了解毛澤東思想危害的是鄧小平,他推動改革開放,政治經濟上都徹底拋棄毛思想。

毛會同意市場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嗎?毛會同意解散人民公社、分田到戶嗎?粗列幾條,就可以清楚「毛思想」與今日中國是多麼格格不入。

有人說,畢竟中共江山是毛打下來的,否定毛就否定了中共政權的合法性。

如果建政60年還這樣說,只能說是冥頑不靈,執政合法性豈能由暴力奪權來永久決定?!問題在於,被中國社會發展早已證明是錯誤的、被拋棄的東西,執政當局今天卻要像祖宗排位一樣供起來,令人無法理解地弱智和不合時宜。

效法納粹

與堅持「毛思想萬歲」一樣,當局對閱兵、遊行這種慶典早已過時毫無感覺。從納粹德國和蘇聯學來的這套,內核與表現方式都是對領袖山呼萬歲。

慶典始終伴隨著恐懼,安保超過奧運標準,節前超市不許賣刀,直到10月6日,進入天壇公園還要安檢,帶孩子母親身上的水果刀一律被扣。這叫國泰民安、和諧社會?!

號稱與《東方紅》媲美的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耐著性子看幾分鐘就無法忍受。後來才知,領導創作的是某中央常委,怪不得如此之弱智!

什麼時候執政黨知道自己不能做、做不好什麼,都交給民間辦,那中國就進步了。

別了,弱智的60週年慶典。70週年時會怎樣?走著瞧吧。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慢性疲勞可能由病毒引起

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9年10月19日

研究人員將一種已知會導致動物癌症的傳染病毒與慢性疲勞綜合症聯繫起來﹐這對於慢性疲勞綜合症患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發現﹐同時科學家們也擔憂其潛在的公共衛生問題。

預計全世界有1,700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預計美國患此症的人數為100萬-400萬。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特點是感覺衰弱疲勞並伴有長期疼痛﹐但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其確診通常也是通過排除其他疾病。因此醫學界對於慢性疲勞綜合症是否為一種確定的疾病尚存爭論。一項研究表明慢性疲勞綜合症與一種強有力的病毒有關﹐這可能改變爭論的形勢。

週四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佈的這項研究結果意義重大﹐遠遠超出了患慢性疲勞綜合症的人群。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中作為對照組的健康人中有近4%也感染了這種名為XMRV的病毒﹐研究人員對此擔心不已。如果更大規模的研究證實了這些數據﹐那可能意味著美國最多有1,000萬人感染了這種病毒﹐全球感染人數可能達數億。這種病毒已經與至少兩種疾病存在強烈關聯。

這項研究由內華達州里諾市的Whittemore Peterson神經免疫疾病研究院、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以及克利夫蘭門診醫院(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員進行。這是首次在人類身上發現活體XMRV病毒。

9月﹐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和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所檢測的前列腺癌樣本有27%含有XMRV病毒。該研究還發現﹐良性前列腺樣本中有6%含有XMRV病毒。

上述兩項研究都未能決定性地顯示XMRV導致了慢性疲勞綜合症或前列腺癌。但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十分擔憂﹐於7月召開了一個非公開的討論會﹐討論XMRV感染對公共衛生的影響。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艾滋病和腫瘤病毒研究中心負責人格萊斯(Stuart Le Grice)說﹐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對此採取了與艾滋病毒(HIV)發現之初一樣的反應。格萊斯也是7月討論會的組織者之一。

與艾滋病毒一樣﹐XMRV也是一種反轉錄病毒﹐這意味著一旦感染﹐病毒就永久留在感染者體內﹔要麼人體免疫系統對其進行控制﹐要麼需要進行藥物治療。Whittemore Peterson研究院的米柯維茨(Judy Mikovits)說﹐這種病毒會導致潛在的免疫缺乏﹐這可能令人容易罹患多種疾病。米柯維茨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

迄今為止﹐全稱異嗜性小鼠白血病病毒相關病毒(Xenotropic murine leukemia virus-related virus)的XMRV病毒的復製速度似乎不像艾滋病毒那麼快。科學家們也不知道XMRV通過何種途徑傳播﹐但患者的血液樣本發現感染﹐令這種病毒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染的可能性增加。

雖然週四發表的論文並未決定性地顯示出XMRV病毒是慢性疲勞綜合症的起因﹐但從未公佈的其他數據看﹐這種可能性很高。米柯維茨說﹐通過另外的檢測﹐科學家們確定研究中逾95%的患者受到活體病毒感染﹐或是產生了抗體﹐這表明他們的免疫系統向XMRV發起過攻擊﹐現在已控制住這種病毒。米柯維茨說﹐就跟沒感染艾滋病毒就不會患艾滋病一樣﹐我認為不可能找到沒有感染XMRV而罹患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病例。

在7月的討論會上﹐米柯維茨還提交了初步數據﹐顯示101個研究對象中有20名患者有淋巴瘤﹐這是一種罕見的腫瘤。XMRV和淋巴瘤之間的關係仍在研究﹐但這增加了XMRV與前列腺癌之外的其他癌症相關的可能性。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的格萊斯說﹐將進行相關研究﹐確定XMRV是否與其他疾病相關。Whittemore Peterson研究院的米柯維茨說﹐他們還發現患孤獨症、不典型多發性硬化和纖維肌痛的人體內也有XMRV病毒。

Amy Dockser Marcus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血铅”背后的选择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黄小伟 2009-09-01

环境污染事件正日益困扰中国公众的生活,并由此带来的社会群体性事件也考验着中国地方官员的神经。最近最典型的莫过相继发生于陕西凤翔和湖南武冈的“血铅事件”。这两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的地方,均有千人左右被检出“血铅”超标,绝大部分是孩子,其中一部分人因为血铅含量大大超过标准,被认定为重度铅中毒。

血铅超标对孩子的发育将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目前两个地方具体有多少人血铅超标,官方尚未有确切数字。因为接受身体检测的仅仅是14岁以下的孩子,14岁以上以及成人尚未被纳入检测范围。

湖南武冈“血铅事件”初步调查的原因是当地一家锰加工厂未经环保评估,违法生产所致。而凤翔的原因与之类似,陕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东岭集团在当地的金属铅锌冶炼和焦化项目是灾难制造者。

这仅仅是中国众多环境污染事件中的两例,从早些时候的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大爆发,到盐城断水事件、吉林市化工污染事件等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当前中国已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

“血铅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争。事实证明,环境污染与中国各地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不无关系。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继续选择未来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那么环境污染事件必将日益加剧。而选择产业结构转型,对于那些财政刚刚有所转机的的地方政府来说,又将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中国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2004年末学界有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反双方的代表是吴敬琏和厉以宁。吴认为,“重型化”的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中国应该通过技术创新等科学手段,走高附加值产业的道路。而厉认为,重型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绕开重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新技术阶段,动机虽好,但不切合中国国情。

这场大争论后来又有樊纲、林毅夫等数位学者加入,但是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值得注意的是,在赞同选择重化工业的阵营中,有很大部分是中国的地方官员。如时任内蒙古自主区主席的杨晶就明确表示,“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力非常强。做强做大重化工业,是内蒙古在全国产业分工中争取有利位置的机会”。甚至以轻工业立身温州,也在在2005年年初通过了《温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石化基地”的方案,试图使石化产业成为温州“重型化”的支柱产业。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重化工业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地方官员的口中,而且实实在在的出现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各省市纷纷有了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型的愿望和趋势,甚至像经营IT产业最成功的深圳,以及中小企业非常发达的浙江这样的省市也准备转向重型工业发展。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显示,从1998年以来,重化工相关产业以年均18.5%的速度增长。与2005年相比,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下降了2.1个百分点。

就连中国新近批准的国家级经济区,也宣布将重化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里,石化、林浆纸等重化工业是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由武钢和柳钢合力推进的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这个“西部大开发最大钢铁项目”三期项目完成后,累计投资将达到2049亿元。而在被孙中山誉为“南方第一大港”的钦州港,中石油打造的千万吨炼油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此外,还有1000万亩速生林支撑的芬兰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两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等“一千万”项目和“一千亿”项目在建。

而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等,这些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中,重化工业是耳熟能详的关键词。即使是广东这样的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大省,也试图借助“腾笼换鸟”政策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重化工业的这只“大鸟”。



重化工业的拥趸者都会提到霍夫曼定理。霍夫曼在1931年通过对20个国家的工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进行经验研究,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后期,资本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显著上升,这个预言又被后人演绎为重化工业阶段。而中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5000美元的快速工业化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个阶段重工业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重型化程度加强,并以此推断重化工业是绕不过去的“坎”。

而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在其任内GDP高增速无疑是其最好的政绩体现,重化工业显然是有效的实现途径。这种诉求表现在招商引资方面,对外来资金不仅不严格把关,反而一概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目前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化工沿江布局、甚至在环境敏感区分布的现象。

重化工业又天然要求其项目布局靠近沿海和沿江地带,因为便利的运输条件和水资源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种布局使得重化工业的“恶”得以大面积的释放——那些建在大江大河附近的企业一个出事就有可能是一条河流的灾难。太湖蓝藻大爆发、松花江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等等,都是因为重化工企业的无限制排放或者发生突发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

而且中国目前的项目审批体制很不利于对重化工业布局的控制。在此之前,中国缺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具体法律条文,尽管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环评做了规定,但其法律条文均未细化,极易造成规划环评成了走过场的一种形式。另外GDP的考核体制下,地方官员是支持上重化工项目的,很多类似的项目都是“先上车再买票”甚至“上车后也不买票”,这样“生态灾难”的隐患就由此埋下。

如“血铅事件”发生前的7月29日,宝鸡市市长戴征社在长青工业园区视察时,则“代表市政府感谢东岭公司对全市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在武冈,当地的环保部门根本就没有检测铅超标的仪器。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引起公众担忧。比如有人担心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会成为 “一个重化工业北部湾的兴起和一个环境北部湾的迷失”。此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相对较轻,北部湾近岸大部分海域保持了一类水质,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洁海”。污染带来的汹涌民意也让中央政府的政策有所改变。

相对于地方政府争抢重化工项目的招商举措,中央政府开始约束重化工业带来的污染和高能耗。中共“十六大”就对新型工业化的解释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刚刚出台并于10月1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是中国首次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全局性的考虑环保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这意味着以后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过环境风险评价才能得以审批,而且还要召开公众听证会。



正如中国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所言: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GDP的增长和财政的富足是其当下追求的目标,只要目标不变,重化工业就是最好的实现工具,尤其在当下经济不景气,外贸出口疲软的背景下。

相对于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西部不发达地区更需要重化工业的支撑。“血铅事件”的发生地之一的陕西凤翔县,本来是一个农业大县,以泥塑而出名,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当地的一位官员说,凤翔经济的快速与凤翔快速工业化、抓大企业是招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东岭集团在当地的金属铅锌冶炼和焦化项目就是这样的大企业,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这家冶炼企业共上交税收1.23亿元,其中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2400万元,约占凤翔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1995年之前,“血铅事件“的发生地长青镇是县上最穷的镇。当宝鸡市第二电厂和东岭集团冶炼公司两家企业进驻后,这几年长青镇成了全县最富的镇。

在湖南武冈,和凤翔没什么区别,当地的重化工业每个镇都能找到好几家,虽然当初遭受到当地村民的极力反对,但工厂高高的烟囱还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被强行地竖了起来。

据笔者对近十年各地发生“血铅事件”的不完全统计,“血铅”的走向是从东部沿海逐步蔓延到西部地区,比如早些时候的浙江、广东贵屿等地因为重金属冶炼造地当地人血铅超标,而现在,“血铅事件”多发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想要又好又快地发展,简直是不可能的。”凤翔的一位官员说,先进的、无污染的企业是不会到西部来的。西部要吃饭、要发展,但是又没有办法吸引高科技,只好冒着风险发展从东部转移过来的重化工和重污染企业,这是西部发展中的一个矛盾。

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无疑今后将会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困扰中国的民众。即使在凤翔,虽然造成“血铅事件”的企业已经被关闭,但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是,2009年,凤翔将全力突破五大项目:总投资64亿元的甲醇、总投资46亿元的国电宝二电二期扩建、总投资30亿元的东岭30万吨焦炭、总投资22.6亿元的西凤酒扩建技改、总投资15亿元的冀东水泥。

在另一个地方武冈,当地官员对于“血铅事件”的教训总结是,中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多少都会出现点问题,这是阶段性产物,任何地方都会存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中国经济复苏的“短板”

來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余永定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9-09-01

中国经济已从全球衰退中强力反弹。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那些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以核对一下实物数据:6月份,中国发电量同比增长5.2%,扭转了之前连续8个月负增长的局面。目前几乎可以肯定,中国今年的GDP增幅将超过8%。

但一些问题正隐隐浮现。中国纾困方案导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令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而资金的注入已经在催生资产泡沫。

中国采取刺激性措施的动机十分简单。中国没有遭受西方那种金融危机,但却受到了其次级效应的明显影响,导致出口骤减。2007年,中国出口增幅为25.7%,出口对GDP之比高达36% 。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后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骤降26.4%。出口下降对GDP增长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达到了3个百分点。如果计入间接影响,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过了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合58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落实。刺激药方的“剂量”很足,为2008年GDP的14%。

中国有能力负担如此规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过去10年来,中国的预算赤字很低,2007年还出现了预算盈余。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国的债务可能也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不过,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分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在长期内创造供给的双重功效,在一般情况下,投资率的上升短期内将迅速创造出过度需求,随后,经济将从过热阶段转向产能过剩。相应地,通胀压力也会为通缩压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经济过热。由于过热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也随之不断增加。但由于外部需求强劲,产能过剩局面并未立即显现。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资过热。譬如,政府2004年曾试图遏制钢铁行业的投资热,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为4亿吨。而到了2007年,钢铁产能已突破6亿吨。只是当出口暴跌之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才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显露了出来。

要想维持可观的经济增长率,同时避免大面积失业情况的出现,中国政府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用国内需求来取代急剧萎靡的外部需求。从短期来看,刺激国内消费的难度很大;投资需求成了唯一的选择。经济刺激方案的后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上升36%,而中国的投资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政府十分清楚,中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之苦。这正是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之所以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非兴建新工厂的原因。不过,一个以投资为中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仓促上马及执行中监督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这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预期收益也不容乐观。

应动用更多的资源,构筑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使家庭消费能够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支出也应有益于私人投资,并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许多地方政府却在压挤这些企业,以弥补税收不断下降的影响。

面对外部需求突然减少导致的产能明显过剩,中国政府正想方设法稳定出口增长。退税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激励政策。但不幸的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于美国对其经济失衡进行调整——特别是消费减少——出口市场萎缩的状况难以改变。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的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被动调整,而非主动调整。中国不妨加大消除内外价格扭曲的力度,以减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尽管中国的危机管理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但在结构性调整方面的成就仍喜忧参半。

现在来谈一下第二个问题。2009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7.3万亿元人民币,超出全年的官方目标。信贷增速高得惊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情况亦是如此,相对于GDP的增速创下了历史新高。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

诚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放缓,中国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中国并未遭遇流动性不足和信贷危机,其货币乘数一直也基本稳定。中国不必向美国那样动用直升机漫天撒钱。

流动性过剩已导致资产泡沫再度抬头。目前阶段,由于产能过剩,通胀暂时还未构成威胁。不过,鉴于广义货币供应量为GDP的160%以上,当遭受内部或外部冲击时,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且变化速度可能会很快。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关注美联储(Fed)的下一步举措。中国货币当局或许也需要思考其退出战略。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中国必须在危机管理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中国无法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包括对出口的依赖、高投资率和收入差距悬殊——将不太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无论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还是制度性改革,本轮危机都为中国提供了良机。果断采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利益。


本文作者是中国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学部委员、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本文系根据英文译出,并经作者审定

译者/何黎

民工到底荒不荒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黄小伟 2009-09-18

似乎是5年前情景的再现——工厂门口打着招工条幅,贴着“大量招聘普工”海报的车在街上来回溜达,工厂求工若渴却应者寥寥。始于2004年的那场波及全中国的“民工荒”也不过如此。与当时处于黄金期的中国经济不同,此时正值经济危机一周年,经济是否回暖仍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当下工厂招工潮被乐观的分析者视为经济回暖的信号。他们认为从打不到工的“民工慌”到招不到工的“民工荒”,短短半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着悄然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工厂订单数量的快速上升导致的,而订单的增长则意味着出口发生逆转,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回暖。

事实也许未必如此。

经济回暖风向标?

温州和东莞是中国经济中两个重要的风向标,这两个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被看做是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回暖的重要参数,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又是判断两城市经济快与慢的重要指标。

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数据显示,8月份该中心用工缺口36368人,缺口占比73%多,相比6月52%上升了11个百分点。就整个浙江来说,7月份该省用工缺口高达25万人。

而东莞从5月份开始,用工需求出现恢复性上升。一二季度分别为12.99万人、18.7万人,分别较前一季度上升19%和44%,特别二季度已恢复到去年同期95%的水平。不远的深圳,农民工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这难道不能反映两地经济乃至中国经济正在回暖吗?

不可否认,订单回升的确拉动了用工增加。据统计,最近几个月来,广东省外贸有明显回暖迹象,出口额降幅逐渐收窄,五六七月出口降幅分别为21.2%、18%和15.1%。之前跌幅很大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都在迅速反弹,7月出口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5.4%和13.1%。西方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的市场因素,也使珠三角不少闲了一段时间的工厂变得忙碌起来。

但企业人士经过分析发现,订单的增加更多的是海外客户在补库存而非新增需求,当补充库存的订单完成后,可能又陷入“订单恐慌”中。对此观点的佐证是,按照往年惯例,圣诞用品出口高峰期一般从每年7月开始,但今年7月,世界最大圣诞用品出口基地广东省仅出口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即使在目前旺季的情况下,浙江温州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实际产量仍不足产能四成,大部分订单依然集中在大型企业。

中国海关副署长李克农不久前也表示,8月出口数据将环比回升,同比下降幅度会减小,但外贸何时重回正增长依然很难预测。因此,在外贸数据本身负增长的情况下,切不可由于季节性旺季对订单的需求而轻言外贸回暖,考虑到欧美等国依然不确定的复苏前景,对于因圣诞节等明显周期性需求导致的订单回升必须有个正确的研判。

除去订单增加的因素。这轮企业用工紧张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临时供需失调。去年经济危机时,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大都采取裁员或放假的方式降低成本以求自保,导致很多农民工回归故里。比如当时东莞劳动力市场至少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百万人劳动力留下的空洞,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很难短时间内得到填补,劳工势必短缺。

劳动力供给增长率逆转

2004年是一个分水岭。自那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荒”后,政府与学界才开始关注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问题。之前,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注主要是解决每年春节前后的运输难题。

民工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几百万农民的自发性南下流动,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波民工潮。那一年的初春,中国的南方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乡下人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习惯了计划的人们把大批农民的这种“计划外”自发外出,称为“盲流”。不少人为之担忧甚至恐慌,当年3月8日,新华社发表文章规劝农民朋友“城里找活难,农村天地广”。

回过头看去,出现在1989年的民工潮并非农民们的一时兴起所为。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潜能到了1988年已几乎释放殆尽,那一年的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出现了停滞,与此同时,“卖粮难”则屡现报端。再进一步加大对农田的劳动力投入已无任何意义,在种田之外寻找就业门路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而一度风起云涌的乡镇企业在1980年代后期也迎来了一轮自我调整,这令此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模式难以为继。1989年,全国外出务工人员已达3000多万人,很多地方开始有组织、成规模地向外输送劳动力。

此后的十五年间,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持续增加,给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低廉的劳动力。

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民工荒之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是后来发现,这是全国性的短缺,甚至在劳工力供应大省的江西、安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紧张。

对于民工荒,政府、学界、媒体都在寻找答案,试图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竟然意想不到的出现用工紧张?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认为,中国的劳动供应发生了变化。在一份劳动力供给状况的研究报告中,他用数据证明了2004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他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是人口供给增长率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但这样的“红利”已不太可能在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继续出现。1990-2002年,乡村人口绝对减少了2658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之中,这意味着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出现了萎缩。

刘易斯转折点

对于民工荒的分析,学者还提到了一个经济学名词——刘易斯转折点。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一个极端的数据是,2004年之前的10年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是负增长。

即使在2004年之后,农民工工资有所提高,增幅并不低,但是因为基数太低,农民工工资也未见大幅度提高。以东莞为例,目前最低工资标准为770元,低于长三角的一些城市。东莞的很多工厂以此作为薪资底线,工人高出底薪的收入完全靠加班来赚取,工人福利待遇增长水平远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享受不到城市人应有的子女入托、入学、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首先受到伤害的依旧是农民工。伴随着企业的倒闭,一些工厂主拖欠员工工资后隐匿、逃逸,欠薪逃匿事件明显增加。据调查,去年广东省因工厂主欠薪逃匿引发30人以上员工上访的事件达333宗,同比增加80.98%,经多年整治才得以改变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又呈回升态势。

一些学者在2004年就根据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民工供给量的变化,结果是在2003年底,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应该还有7000多万。但是为什么会依旧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工资实在不能支持其在打工地以后的生活,他们攒足回家创业的钱后,在40岁来临前,选择离开。一位在广东的台商抱怨说,他给工人提高了工资,为夫妻提供60平方米左右的夫妻房,替民工的孩子交纳在当地上学的学费,甚至允许民工的父母前来同住,以照顾孩子。但他还是惊诧地发现,几年后,这些民工仍然选择了离开、回家。

而作为新生代的劳动力(我们称之“第二代”农民工)因为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且把就业地区环境、就业企业工作场所环境及周边生活环境列为就业选择考虑的条件。低工资、不佳的生活环境,显然不是吸引他们进入工厂。浙江温岭劳动就业处的一位官员在安徽一家技术学校为本地企业招聘了19位年轻的工人,但是一个月后,19人全部离开了,没有一个留下,原因是自己的工资不足以支撑在当地的生活(比如上网、娱乐消费的)。

随着劳动力绝对供给的减少,“第二代”农民工对工资收入、福利水平要求的提高,中国劳动力缺失将会在未来变得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下的“民工荒”再次凸显了依靠低廉劳动力发展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反过来,“民工荒”将倒逼中国的经济模式转型,尽管这种转型是痛苦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清代對西藏地理的考察與記載

Google搜尋姚瑩的《康輶紀行》時,覓得此文,刊出分享!

註:
姚瑩(1785年-1853年)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中國安徽桐城人,清朝進士,官員,曾任台灣最高軍政首長台灣道,湖南按察使等官。他是鴉片戰爭中,少數打敗英國軍隊的清朝領將,與焚燒鴉片的名臣林則徐同為主戰派,後清朝廷主和派得勢,姚因斬殺英俘獲罪遭貶。

《康輶紀行》為姚瑩貶官四川後,為解決藏僧糾紛,二次奉使乍雅途中的札記彙編而成,以全面介绍藏族考及藏外印度、尼泊尔以及英、俄等国情况为基本内容,对西南地区边疆形势进行了考察,揭露了英、俄等国对西南边疆地区的觊觎。

-by Eve



來源﹕四川新聞網   作者﹕孫冬虎

清代對西藏地理的考察與記載﹐是國人認識邊疆狀況﹑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重要基礎工作。本文將初步分析清代在西藏地圖測繪﹑野外考察和文獻記載三方面的學術實踐過程及其主要成就。

康熙年間全國範圍的經緯度測量雖未顧及西藏﹐但在多次派兵進藏時也曾注意測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測繪西藏輿圖﹐從而發現並命名了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繪入《皇輿全覽圖》後填補了西藏地圖的空缺﹐比英屬印度測量珠峰高度並擅自命名要早135至138年﹐這是地理髮現史與測繪史上的重大事件。乾隆時代以後﹐地圖測繪事業漸顯停滯之勢。西藏地圖數量缺乏且以山水畫形式居多﹐坊間地圖甚至不重視比例尺﹐製作水平大為衰退。

西藏地勢高峻﹑地形複雜﹑氣候寒冷的自然特點﹐決定了進藏路線和藏區交通線的極端重要性﹐對於從內地進藏從事行政管理或執行軍事任務的人員尤其是這樣。探索和記載西藏的交通站程﹐幾乎是所有涉及西藏地理的文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康熙年間﹐焦應旂《藏程紀略》記載了自西寧入藏的路線和沿途見聞﹐杜昌丁《藏行紀程》記載了自雲南入藏的道路。雍正時期王我師《藏爐總記》﹐則分別敘述了從四川﹑青海﹑雲南入藏的交通路線﹐奠定了全面記載進藏道路的文獻基礎。後來的進藏者如王世睿﹑松筠﹑林俊﹑徐瀛﹑姚瑩的著作中﹐同類的內容祗是局部更加詳細些。光緒十二年黃沛翹編撰《西藏圖考》﹐集清代有關西藏交通路線的文獻之大成。 清代關於西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記載﹐包含在地方誌﹑遊記等文獻中﹐除《大清一統志》卷 547《西藏》外﹐有從雍正年間的《藏紀概》到宣統三年的《西藏新志》將近20種方志。雖然數量較少﹑體例略嫌混雜﹐但留下了關於疆域﹑山川﹑交通程站﹑人口﹑民族分佈﹑災害等方面的記錄。由於體例的限制﹐地方誌對地理現象的描述遠不如遊記那樣生動形象。一些進藏者繼承了中國古代地理學長于描述的悠久傳統﹐無論是西藏的高山﹑河流﹑氣候﹑道路﹑物產﹐還是居民﹑建築﹑風俗﹑宗教﹑語言﹐都能夠在他們的遊記中躍然紙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為西藏的地理考察和文獻記載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清代西藏地理考察與記載的進展﹐和不同時期的國內外局勢密切相關。國家強盛的康乾時期﹐為了實施旨在維護國家統一的行政管理和軍事行動﹐最高統治者積極倡導地圖測繪和地理(尤其是交通線﹑地名)的調查﹐奉命進藏的官員如松筠等人予以響應﹐表現了長遠的見識。清代後期﹐國力的衰微與外國侵略者對西藏的覬覦﹐激發了部分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對西藏問題的關注﹐推動了新一輪地理考察和文獻整理的熱潮。當時的地理著作在形式上與遊記﹑考證﹑方志並沒有顯著區別﹐其內容仍然屬於地理描述的範疇﹐但它們豐富了對祖國西南邊陲的地理研究﹐在中國地理學尤其是邊疆地理學的發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頁。

地理考察與研究﹐是認識區域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基礎工作。在邊疆地區﹐更是瞭解疆域狀況﹑維護領土完整﹑實施行政管理的必要條件。與祖國內地相比﹐西藏由於地處邊陲﹑地勢高峻﹑氣候寒冷﹑路途遙遠﹑語言不同﹑風俗迥異﹐長期被視為地理考察的畏途﹐甚至被涂上了某種神秘的色彩。清代是歷史上進行西藏地圖測繪﹑野外考察和文獻記載的一個重要時期﹐本文將對上述三方面的學術實踐過程及其主要成就進行初步分析。

一﹑西藏地圖測繪的進展

康熙年間全國範圍的經緯度測量﹐是中國測繪史上的重大事件。雖然傳教士並沒有親自到西藏開展這項工作﹐但這一時期在多次派兵進藏的同時﹐也測繪了一些地圖。據翁文灝先生考證﹐康熙四十八年(1709)曾派人進藏測圖﹐“在藏二年回京﹐于1711年將圖交雷孝思神父審閱﹐圖中並未定有經緯位置﹐雷氏以為與內地各圖不易連接﹐認為無用。帝乃再派曾在欽天監學習數學﹑測量之喇嘛二人﹐自西寧至拉薩﹐復自拉薩至恆河之源”。 1711年所繪的地圖﹐大約是最早見之于文獻記載的西藏地圖﹐儘管它並不精確。對於派喇嘛進藏測繪一事﹐《大清一統志》記載﹕“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繪畫西海﹑西藏輿圖﹐測量地形。以此處為天下之脊﹐眾山之脈﹐皆由此起雲”。但是﹐由於策妄阿喇布坦叛亂﹐他們二人至岡底斯山而返﹐來不及測量﹑訂正經緯度﹐所繪地圖雖經實測﹐但也不乏取之于傳聞的材料。因此﹐傳教士在其後編製西藏地圖時﹐既利用了二人實測﹑採訪的資料﹐又以當時業已測定的西寧﹑打箭爐﹑麗江三處為起點﹐根據它們與拉薩的距離﹐將拉薩定位於西經26度﹑北緯29度6分。編成的西藏地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被繪入銅版的《皇輿全覽圖》中﹐從而填補了西藏在全國輿圖中的空缺。

清初西藏地圖測繪的不足﹐正如翁文灝所說﹕“康熙所用測圖喇嘛﹐雖曾略受訓練﹐但因阻于戰亂﹐亦僅親勘西寧﹑拉薩﹑恆河一段﹐其餘亦得之藏寺舊聞﹐加以編製。可見康熙時代西藏地圖﹐殊不及內地及滿蒙之詳密。而于藏地西部﹐尤未詳勘﹐故多錯誤。”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瑪峰的發現﹑定名及其載入地圖中。林超先生的研究證明﹐1717年入藏勘測的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和勝住﹐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發現者。由於他們的工作﹐1719年的銅版《皇輿全覽圖》最早在地圖上正確地標誌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和滿文名稱﹐1721年的木版圖上又出現了其漢文譯名﹐這是地理髮現史與測繪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英屬印度測量局1852年測量珠峰高度﹑1855年以該局前任局長﹑英國人 George Everest之名命名此峰為Mt.Everest﹐則是遠在我國測繪珠峰135至138年之後的事情了。

康熙時代的測繪事業在乾隆年間得到了延續﹐但由於傳統思維方式的慣性﹐在推廣應用科學知識和培養人才方面固步自封﹐當時已漸顯停滯之勢。“其工作已漸中國工作化﹐重於考據而忽于測量﹐過於鋪張而實遜精密。其後私家著述﹐有《西藏圖識》﹑《西招圖略》﹑《衛藏圖識》﹑《西藏圖考》等﹐皆有圖。然皆不著經緯﹐不甚明比例﹐但略記山川地名而已”。清中期以後﹐地圖製作水平大為衰退﹐往往在《皇輿全覽圖》或《乾隆內府輿圖》基礎上增刪摹繪。坊間常用的“計裡畫方”法﹐較之經緯度繪圖法已是倒退﹐甚至還有以山水畫形式繪製的﹐連比例尺也不很重視了。乾嘉之際的駐藏大臣松筠(1754-1835)﹐嘉慶三年(1798)撰《西招圖略》﹐附圖15幅﹐已是既無經緯度也無計裡畫方﹐同時沒有比例尺﹐與山水畫無異﹐且地圖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異于常例。即使如此﹐到光緒十二年(1886)黃沛翹撰《西藏圖考》時﹐鑒於“內府《西藏全圖》外間未見臨本﹐推松文清公《圖略》與盛氏繩祖《圖識》刊行于蜀”﹐選摹了松筠附圖中的12幅﹐因為“自來西藏專圖天有逾於此者”。卷一的《西藏全圖》﹐是他的朋友臨摹節取同治年間刊行的《皇朝中外一統輿圖》即《大清一統輿圖》而成﹐仿原圖採用計裡畫方與經緯度並用的方法。黃沛翹稱﹕“生平所見藏圖﹐未有以萬里計者﹐此殆其權輿耳”“權輿﹐意為草木的萌芽狀態。他認為這幅地圖“計裡開方﹐發前所未備”“其評價之高﹐恰恰表明了當時西藏地圖數量缺乏且以山水畫形式居多的狀況。 據鄧衍林先生記載﹐清代關於西藏的地理圖籍﹐除上述幾種之外﹐比較重要的還有20余種﹐如《西藏全圖》﹑《西藏地方圖》﹑《三藏分界圖》﹑《四川西藏等處圖》﹑《前後藏圖》﹑《三藏卡倫圖》﹑《前藏地圖》﹑《西藏番族圖》﹑《雅魯藏布江圖》﹑《西藏帕克里附近道裡圖》﹑《西寧至達賴喇嘛地方圖》﹑《藏南及所屬哲孟雄布魯克巴部落地方形勢圖說》﹑《西藏至塔兒寺圖》各1幅﹐這些地圖與《班禪額爾德尼入覲西藏至塔爾寺路程圖》2幅﹐均不注繪者姓氏﹐有的甚至不注比例尺。有繪者可查的﹐有嵇志文《全藏全圖》l冊﹑湖北官書局《西藏全圖》l幅﹑蕭紹榮《衛藏全圖》l幅﹑程繼昌《西藏全境道裡圖》11幅﹑安成《自打箭爐至前後藏途程圖》l長卷﹐以及法國竇脫勒依《西藏全圖》l幅附《西藏印度通道圖》的譯本等。不論其精確程度如何﹐都顯示著人們對西藏的地理認識在逐漸開闊。

二﹑西藏交通路線的探索與記載

西藏地勢高峻﹑地形複雜﹑氣候寒冷的自然特點﹐決定了進藏路線和藏區交通線的極端重要性。對於從內地進藏從事行政管理或執行軍事任務的人來說﹐尤其是這樣。因此﹐探索和記載西藏的交通站程﹐幾乎是所有關於西藏地理的文獻中必備的內容。例如﹐焦應旂《藏程紀略》﹐記康熙五十三年至六十年(1714一1721)自西寧入藏的路線及沿途所見地理風物。光緒年間﹐江蘇清河縣人王錫祺(1885-1913)輯刻《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匯集了清代中外600余位作者的1436種地理文獻。該叢書正編第三帙﹑再補編第三帙與西藏有關的約35篇(包括編輯者自同一書中析出的不同篇章)﹐其中近20篇記載了進藏或藏區之內的交通線﹐代表了這方面的基本狀況﹐茲擇要舉例說明。在不同文獻中﹐同一藏語地名的漢字澤法﹑同一地名古今所指的位置並不完全一致。為簡潔起見﹐這裡遵從原文的寫法﹐只括注個別今地名。

杜昌丁《藏行紀程》﹐是他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月從昆明出發﹐沿怒江兩岸護送其戴罪立功的上司進藏的記錄。入藏後在分左貢﹑八宿﹑洛隆3縣境內﹐經必兔(碧土)──札乙滾──崩達──瓦河(瓦合)--落龍宗﹐次年七月十一日始由此獨自折回。這是清代較早記錄從雲南入藏途徑的文獻。王我師雍正四年(1726)參與藏爐分界事務﹐所撰《藏爐總記》記載了從四川﹑青海﹑雲南入藏的三條路線﹕“自康熙五十八年安設塘站﹐以爐始﹐總計裡塘﹑巴塘﹑乍丫﹑昌都﹑洛隆宗﹑說板多﹑拉里﹐前抵西藏﹐此官兵倉儲地共計八十七站。從爐右出﹐自霍爾之甘孜﹑疊爾格(德格)至納奪﹐抵昌都﹐盡屬草地﹔再由恩達至類五齊﹐亦大道也﹕過江達橋﹐由銅項至墨竹工卡合路進藏。至如西寧進藏之路﹐由青海至瑣裡麻﹑白燕哈利﹐左折兒郎嗟﹑玉樹過河﹐由畢利當阿以至寧城南成﹐可至察水多。若由白燕哈利過拉布其圖河﹑木魯烏蘇河﹐盡屬黑帳房草地﹐至黨術熱貢﹑八個塔﹑羊八景是抵藏。再考松潘﹐自黃勝關出口﹐由郭羅克﹑阿樹﹑雜竹卡至竹浪過河﹐亦會瑣裡麻﹐與西寧路同。雲南進藏者﹐由塔城過溜通江﹐由大小雪山直至察木多。至於後藏之遼闊﹐由札什倫布通阿里﹑白布﹑布魯克巴﹐即與生番喇丹接准噶界。再過初布寺﹑剛吉拉﹐愈荒渺矣”。

王我師的上述記載﹐奠定了關於進藏道路的文獻基礎。後來的進藏者所述﹐大致祗是局部更加詳細些。比如﹐王世睿敘述雍正十年( 1732)由打箭爐(康定)至拉薩見聞的《進藏紀程》﹐林俊記載乾隆五十八年( 1793)自德慶返回打箭爐行程的《由藏歸程記》﹐徐瀛關於道光四年(1824)自成都至拉里﹑次年自拉里至拉薩經歷的《西征日記》與《晉藏小錄》﹐姚瑩記錄道光二十五年( 1845)自成都往乍丫﹑蔡木多處理兩呼圖克圖相爭之事的《康輶紀行》﹐都屬於這一類。松筠由於職責所在﹐多次巡行于西藏南部雅魯藏布江兩岸地區﹐其《西招圖略》﹑《衛藏通志》等文獻﹐所記西藏交通線更為豐富。至於沒有進藏經歷的學者﹐他們關於西藏交通的敘述與考證﹐顯然要依賴他人的資料。例如﹐乾隆年間盛繩祖輯錄《入藏程站》﹐記自成都入藏的站名﹑里程﹔姚鼐《前後藏考》﹐簡記入藏的南北兩條通道。道光時期﹐魏源《撫綏西藏記》提到了三條入藏之路﹐並在其《西藏後記》中予以詳述。到光緒十二年(1886)黃沛翹編撰《西藏圖考》時﹐廣泛吸收前人的遊記﹑方志資料﹐在卷二的《續審隘篇》敘寫西藏險要﹑《內地程站附考》記載沿成都──打箭爐一一江卡一線進藏的程站﹐卷三《西藏程站考》記江卡──察木多──拉里──拉薩──札什倫布--脅噶爾一一聶拉木一線7226裡﹑69站的詳細情況﹐卷四《諸路程站附考》﹐記打箭爐──察木多﹐察木多──類伍齊──墨竹工卡﹐撻魯──札什倫布﹐札什倫布一一聶拉木﹐札什倫布──咱黨──拉薩﹐松潘黃勝關-一古爾分索羅木﹐羊八井-一噶爾藏骨岔﹐以及拉薩分別至西寧﹑騰格那爾口﹑玉樹﹑納克產﹑奔卡立馬爾﹑生根物角﹑布魯克巴的交通線﹐共計14條。《西藏圖考》對西藏境內及其與周圍地區的通道﹑程站言之惟恐不周﹐是《衛藏通志》之後的又一部重要文獻。

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考察與描述

清代關於西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記載﹐比較集中地包含在地方誌﹑遊記等類型的文獻中。依據前朝資料和本朝見聞編纂的西藏地方誌﹐除《大清一統志》卷547《西藏》外﹐據吳豐培先生在《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中著錄﹐從雍正年間李鳳採纂《藏紀概》﹐到宣統三年(191l)許光世﹑蔡晉成纂《西藏新志》計17種。以“志”或“識”名篇的﹐有乾隆《西藏志》﹑《衛藏圖識》﹐嘉慶《衛藏通志》﹐道光《拉薩廳志》﹐宣統《西藏新志》﹑《巴塘鹽井鄉土志》6種﹐其餘數種有“記”﹑“紀述”﹑“見聞錄”﹑“紀聞”﹑“圖說”﹑“圖考”﹑“遺聞”等名目。雖然這並不影響它們的地方誌內容﹐但也表明其數量較少﹑體例略嫌混雜的狀況。體例比較完備的地方誌﹐以《衛藏通志》為例﹐16卷名目依次為考證﹑疆域﹑山川﹑程站﹑喇嘛﹑寺廟﹑番目﹑兵制﹑鎮撫﹑錢法﹑貿易﹑條例﹑紀略﹑撫恤﹑部落﹑經典。從地理學的角度衡量﹐卷二《疆域》記其周邊界線﹔卷三《山川》記山嶺的位置﹑地勢與河流的支干分合﹔卷四《程站》記成都──打箭爐──裡塘──巴塘──察木多──拉里──拉薩──札什倫布──聶拉木等多條交通線﹔卷六《寺廟》說明宗教建築的位置﹑形制與相關事件﹔卷十四《撫恤》留下了一些牧業與災害記錄﹔卷十五《部落》記載歷史上的民族和人口分佈。上述六卷都具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意義。地方誌包羅廣泛﹑條理分明﹐但由於體例的限制﹐對地理現象的描述遠不如遊記一類文獻生動形象。 用優美的文筆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作出形象的描述﹐是我國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徐霞客等人所開創的悠久傳統。綜觀具有地理內容的西藏遊記﹐作者大多繼承了這一風格。不論是西藏的高山﹑河流﹑氣候﹑道路﹑物產﹐還是那裡的居民﹑建築﹑風俗﹑宗教﹑語言﹐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著述﹐成為區域地理描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西藏遊記的地理內容比較豐富﹐以下諸例﹐示其一斑。 進藏者遇到的困難﹐首先是必須與高山和嚴寒氣候抗衡。杜昌丁在康熙六十年(1721)閏六月廿八日觀察﹐崩達以西六十里﹐“其寒盛夏如隆冬﹐不毛之地名雪壩﹐山凹間有黑帳房﹐以牛羊為生﹐數萬成群﹐驅放曠野”。而王世睿在雍正十年(1732)的經歷更為艱苦﹕乍丫西行三十里“至雨撤﹐過雪山。山之高不過裡許﹐東則山腰委折﹐自頂以西﹐雪路編窄﹐寬僅尺許﹐深不計尺。由山半直行而西﹐則下臨無地。由西轉南﹐層層折下﹐雪路多坎﹐陷馬蹶不能行。即徒步﹐時防躓跌焉”。類似的描述﹐成為大多數遊記中普遍的內容。

清代遊記中﹐描述了特點突出的若干自然地理現象。杜昌丁在必兔(碧土)觀察到﹐“怒江之水﹐晝夜溫濕﹐不聞言語。緣江萬丈﹐俯視江流如錢﹐間有奇勝﹐中心惴惴﹐無暇領略也”。河流強烈切割造成的河谷地貌的巨大落差﹐給進藏者以深刻的印象。 地形的巨大起伏﹐往往造成山地在不同高度帶上氣候與景觀的垂直差異﹐同一山嶺兩側的地理風物也會截然不同。乾隆五十八年( 1793)五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林俊在今工布江達縣西部﹐就深刻體會了這種變化。二十八日在鹿馬嶺(今作“羅馬嶺”)西側﹐“曉抵維達﹐童山濯濯﹐風景荒涼﹐僅有敗屋數椽﹐塘兵及番婦數人而已﹐此外別無寨落。”寓目景象極其蕭索。二十九日“上鹿馬嶺。末及數裡﹐四望重陰﹐雪山重疊﹐寒風刺骨﹐手足俱僵﹐五月按不啻三冬。下至半山﹐氣候少暖﹐草木叢生。漸行﹐漸入佳境。凝芳積翠﹐山色頓覺改觀﹐為西藏以來所未有。”一日之內﹐從山頂到山腳﹐寒暖不齊﹐所見迥異。過了鹿馬嶺之後﹐三十日“至順達﹐沿途山色頗佳﹐茂林深密﹐百鳥爭鳴﹐如一路笙篁﹐嚦嚦可聽。晚登碉摟遠眺﹐見夕陽芳草﹐牧馬成群﹐嫩綠豐肥﹐足資芻秣”。與二十八日在鹿馬嶺西側的維達所見所聞相比﹐嚴然兩個世界。清人不自覺地意識到了地理景觀的垂直差異與區域差異﹐在著作中留下了生動的記錄。

在天氣晴好﹑旅途順利的時候﹐西藏獨具特色的生物現象﹐也會引起某些進藏者的興趣﹐在他們的遊記中予以描述。道光四年(1824)十月徐瀛注意到﹐“昂地山高雪深﹐產雪蓮花頗多。案﹕花生積雪中﹐獨莖無葉﹐其瓣作淡紅色。”姚瑩在道光二十五年 (1845)八月十八日看到﹕“察木多楊樹告已脫葉﹐而干下自抽青枝且放新葉。蓋高處風寒﹐下得地氣故也。蕃地每七八月間多雨﹐山上雪已封嶺﹐人且重裘矣。”九月二十六日又述說﹕“察木多河魚不甚大而味殊佳﹐刺麻及著漢民皆食糌粑﹑牛羊肉而已﹐不解鮮食﹐故少賣魚者”。除了生物現象外﹐後者實際上還記錄了一種宗教特點影響下的飲食習慣。

城鎮﹑村落的地理全貌﹐在進藏者的遊記中不乏精彩描述。王世睿《進藏紀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如﹐“察木多又名昌都﹐為三藏之頭藏。國王號呼圖兔﹐衣服類喇嘛而須髮猶是番人。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紆回﹐下臨土埠﹐番民環集于其上。三面河壩﹐中隆起而頂平﹐幅員約計數裡。石樓蕭寺﹐高可凌雲﹐彩能耀日。夜靜鐘鳴﹐雞唱犬吠﹐喧闐似一都會也。于坡下建營壘﹑列市肆﹐為西蜀﹑南滇大兵駐防之所。東望則江流如帶﹐湍急而環抱﹔南望則山岫如屏﹐幽峻而列峙。加以群峰羅列﹐若遠若近﹐殆居然西域形勝﹐非荒殘寥落者所可埒也。”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建築格局﹑居民分佈﹑宗教色彩躍然紙上﹐仿佛一幅城鎮鳥瞰圖。對較小的聚落雖著墨不多﹐所勾勒的地理風貌也頗為形象。例如﹐“墨竹工卡疆域褊小而陵谷開敞﹐兩山列峙﹐屈曲隨人。蠻寨蠻寺﹐若繪若畫﹐其淡遠浮動之勢渾如仙島﹐且人勤耕稼﹐稻畦繡錯﹐一如內地。溪流清淺﹐中之鼓而浮潛上下者﹐殊有游泳自得之樂。”作者以愉悅的心情作了細緻的觀察﹐展現了西藏壯麗河山的優美畫卷。 在履行職責辦理公務的同時﹐進藏官員記錄了一些社會情況﹐對於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大有益處。例如﹐徐瀛《西征日記》﹕“丁亥夏﹐余調任西藏糧臺兼攝夷務章京﹐徵收貢馬銀兩﹐三十九族土官絡繹來謁﹐因就其現官之名記於此。”據他記錄﹐道光七年(1827)﹐“三十九族番民共四千八百八十九戶﹐每年按戶額征銀八分﹐共應徵貢馬銀三百九十一兩一錢二分。”保存了夥爾族等三十九族的戶數﹐是寶貴的歷史人口資料。

四﹑西藏地理考察與記載的相關背景和評價

清代西藏地理考察與記載的進展﹐是關心這一問題的各類人物在不同時期國家局勢﹑職責要求﹑個人努力三方面共同促成下取得的。

在國家強盛的康乾時期﹐為了實施旨在維護統一的行政管理和軍事行動﹐最高統治者積極倡導地圖測繪和地理(尤其是交通線﹑地名)的調查。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辛已(1720年12月17日)諭大學士﹑學士﹑九卿等﹕“朕于地理從幼留心﹐凡古今山川名號﹐無論邊徼遐荒﹐必洋考圖籍﹐廣詢方言﹐務得其正。故遣使臣至昆侖西番諸處﹐凡大江﹑黃河﹑黑水﹑金沙﹑瀾滄諸水發源之地﹐皆目擊詳求﹐載入輿圖。今大兵得藏﹐邊外諸番悉心歸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圖﹐其山川名號﹑番漢異同﹐當於此時考證明核﹐庶可傳信于後。……爾等將山川地名詳細考明具奏”。由於康熙帝的推動﹐才有了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勝住在西藏的地圖測繪以及珠穆朗瑪峰的發現與命名。更為重要的是﹐康熙帝開創了清代重視西藏測繪與地理考察的風氣﹐對整個社會尤其是與西藏事務有關的官員發生了深刻的影響。進藏官員如松筠等人予以響應﹐表現了長遠的見識。

清代官員奉命入藏﹐利用履行職責的方便條件觀察地理風物﹐是他們得以留下生動記錄的基礎。比如﹐王我師在雍正四年參與藏爐分界﹔王世睿雍正十年奉檄進藏﹔蕭騰麟乾隆二年至七年統川兵駐鎮察木多﹐十一年始撰成頗有價值的地方誌──《西藏見聞錄》二卷﹔林俊乾隆五十八年在征討廓爾喀叛亂的軍隊中督辦糧餉。松筠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充駐藏大臣﹐撫番多惠政。……久留邊地﹐在藏凡五年”。所撰《西招圖略》﹑《衛藏通志》等﹐顯然是他在這期間勤於筆耕的成果。徐瀛在道光四年赴拉里就任﹐姚瑩在道光二十五年進至察木多。杜昌丁作為原雲貴總督的幕僚進藏﹐起因與上述諸位略有不同。官方提供的物質保證﹐使他們得以進行地理考察。儘管這種考察不是他們進藏的主要目的﹐但著作中的許多內容﹐客觀上卻成了先驅者在西藏進行地理考察的記錄。其中有些人雖遭仕途波折而不輟﹐例如﹐屢次被劾降調的姚瑩﹐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又因處理兩呼圖克圖相爭之事不力而被摘去蓬州知州頂戴﹐僅作為寧遠知府的隨員入乍丫重新查辦此事。十二月二十六日返成都後﹐“上《乍雅地形勢》及《左貢入藏二道圖》﹐以備異日之用”。其後又撰成《康輶紀行》一書﹐詳細記載西藏自然和人文狀況﹐表現了百折不撓的精神。

清代有關西藏地理考察和記載的文獻﹐充溢著對邊疆局勢﹑領土完整和民族權益的極大關注。清代後期﹐國力的衰微引起外國侵略者對西藏的覬覦。1875年中英《煙臺條約》之《另議專條》稱﹕“現因英國酌議﹐約在明年派員﹐由中國京師啟行前往﹐遍歷甘肅﹑青海一帶地方﹐或由內地四川等處入藏﹐以抵印度﹐為探訪路程之意﹐所有應發護照﹐並知會各處地方大吏暨駐藏大臣公文﹐屆時當由總理衙門察酌情形﹐妥為辦給。倘若所派之員不由此路行走﹐另由印度與西藏交界地方派員前往﹐俟中國接准英國大臣知會後﹐即行文駐藏大臣﹐查度情形﹐派員要為照料﹐並由總理衙門發給護照﹐以免阻礙”。在這前後﹐俄﹑英﹑美等國家均派出大規模的考察隊到西藏。例﹕《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第三帙﹐收錄有英國戴樂爾《亞東論略》一文﹐評述光緒十九年中英通商後西藏亞東的地理﹑建築﹑人員情況﹐即可見其一斑。外患的日趨嚴重﹐激發了部分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對西藏問題的關注﹐推動了新一輪地理考察和文獻整理的熱潮。1877年初﹐英人吉為哩和貝德祿分別由重慶和成都前往西藏﹑雲南遊歷﹐四川總督丁寶楨識破其欲開通西路的目的﹐遂派精于輿地學的黃杼林赴印度各方遊歷﹐藉以周知邊疆形勢。黃杼林著《遊歷芻言》等書﹐在考察了西藏與印度交界地區的地理和英國在此修築鐵路等情形後指出﹕“從前濟隴﹑聶拉木﹑絨轄﹑喀達四隘口﹐皆所以防廓夷。其他鄰部未嘗滋事﹐故疏於設備。今時異事殊﹐彼為輕而此為重。防履霜之漸﹐思未雨之謀﹐似宜于江孜﹑定日﹑帕克里等處整頓邊防﹐其可忽乎﹖”在地理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真知灼見。與此相呼應﹐為應付英國的侵略﹐《西藏置行省論》一文的作者認為﹕“自雍乾以來﹐中國轄以駐藏大臣﹐不改其俗。英人據有印度﹐垂涎于藏﹐構釁割阿里以西邊境﹐今鐵路已達布魯克巴之大吉嶺。土酋降附于英﹐英設領事及領兵副帥。自嶺東北三程至塔西蘇登﹐又三程至藏地帕克里。議者以英人日逼﹐藏地遼廓﹐非設州縣﹑改行省不能遞相維繫﹐誠謀國之遠猷”。在清人研究西藏的文獻中﹐這是帶有普遍性的動機。黃沛翹在談到編撰《西藏圖考》的初衷時說﹕“昔之衛藏只滇蜀之藩籬﹐今則西南攘印緬﹐西北御俄羅斯﹐正北又為新疆之後障。坤維大局﹐斯其咽喉。未雨之謀﹐履霜之戒﹐其可忽耶”。這些都說明﹐愛國主義﹑經世致用﹐是他們研究西藏地理問題﹑整理相關文獻的基本出發點。

西藏的自然條件限制了地理考察的規模﹔清代到西藏作地理考察的人員﹐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家﹐大多是具有良好文史修養﹑關心國事的行政官員﹐地理祗是他們著作中的一部分內容﹕我國傳統的地理學﹐歷來以描述﹑考證見長﹐清代有關西藏的地理著作還在延續著這個傳統。上述三點﹐是我們給清代的西藏地理考察與記載以客觀評價的基點。從單純的學術角度衡量﹐當時的地理著作在形式上與遊記﹑考證﹑方志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其內容仍然屬於地理描述的範疇﹐但它們豐富了國人對祖國西南邊陲的認識﹐成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主權的有力弼助﹐在中國地理學尤其是邊疆地理學發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頁。

你不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

來源:網路文章

大學階梯教室裡,一場演講會即將開始。

講人是蜚聲海內外的知名教授,海報兩天前就貼出去了,反應異常熱烈,同學們紛紛趕到現場,要一睹教授的風采。

離開講還有十分鐘,學生們紛紛進入到會場中,在他們跨進會場的一瞬,不約而同地發現腳下有一塊香蕉皮,在抬腿避開時,都不忘埋怨兩句:「是誰這麼缺德?一點公共意識都沒有!組織者是怎麼搞的?現在的人,什麼素質?」大家嘰哩咕嚕抱怨著跨過那塊香蕉皮,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靜等著教授的光臨。

幾分鐘後,教授準時到達。他也發現地上的香蕉皮,扶扶眼鏡上前仔細端詳。教室裡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伸長脖子,看教授的一舉一動。

教授看清楚腳下是一塊香蕉皮,勃然大怒,指著它大聲說道:
「你怎麼可以呆在這個地方呢?你應該是在垃圾桶裡睡覺!怎麼這麼沒有公德心沒有環保意識,要是有人踩到你摔傷怎麼辦?你太不象話了!」

憤怒讓他的眼鏡在鼻樑上跳動著,讓人一下子想起被小事激怒的唐老鴨,聽眾席上頓時傳來一陣陣笑聲。教授沒理會,繼續憤怒,對著香蕉皮繼續發火。

聽眾席上,有學生不耐煩了,大聲說:「算了吧!教授,別費力氣了,你不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

教授聽了,突然,轉過頭來,滿臉紅光地笑了,並伸手把香蕉皮撿起來,放進講臺旁的垃圾桶裡,用紙巾擦擦手說:「剛才那位同學說什麼?能再說說嗎?」教室頓時靜了下來,沒人說話。

教授說:「我聽見了,你不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這就是我今天晚上演講的題目!」

這時,牆上的大螢幕上開始播放同學們剛才入場時的鏡頭,同學們千姿百態地跨越香蕉皮和版本各異的埋怨聲清晰地傳了出來。大家最初哄笑著,慢慢變得雅雀無聲。

教授說:「這是我特意安排的一個環節,我想給大家講的道理,其實你們已明白並喊了出來。但對你們來說,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而用道理指導自己的行為,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相信,在坐的幾百名同學,沒有一個人不懂得香蕉皮是罵不進垃圾桶的,但大家缺乏動一動手,以舉手之勞去改變現狀的行為。這就如同許多人感覺社會冷漠,而又吝於付出一個笑臉;埋怨環境污染,卻又不願意撿一片垃圾;咒罵腐敗和貪污,遇事卻本能地想去託關係走後門;感歎道德水準下降,卻又不願意身體力行地去做任何一件善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埋怨和咒罵。幾乎所有人都不願意身體力行去做事。責任永遠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永遠都是受害者!這些做法與心態,無限放大了消極面,而使人看見的都是絕望。事實上,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社會的每一分進步,都是需要人們用行動去構建,如果我不亂扔垃圾,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污染源;如果我再將身邊的垃圾清理掉,世界就乾淨了一分;如果我的行為感化並帶動了一個人,那麼世界上又多了一份乾淨的原因。」

「地球上只有五十多億人,這不是一個望不到邊的數字,因而,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五十億分之一,抱有信心。記住,垃圾不會被罵進垃圾桶,你得行動!從現在開始!」

教授的演講結束了,會場裡響起聲音宏大但情緒極其複雜的掌聲。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一个极其错误的英文阅读习惯

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卢根 日期: 2008-12-04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两个月前,我在教VIP课程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学英语十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用中文阅读英语的习惯,我当时就指出了这个方法的荒谬之处,后来在大班上一问,原来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这个坏习惯。这个严重的事实动摇了我教英语的自信,甚至让我觉得有愧于教师这个职业。上世纪初,罗素悖论横空出世,罗素作为一个逻辑学家悄无声息地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无数数学家在为自己曾经笃信了一生的集合论出现“裂缝”而惊恐万分,我现在的担心也是如此。

我所说的“极其错误的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用中文读英语”,学生在读英语文章的同时把句子“肢解”成一个一个的单词,然后把英语词一个一个地转换成中文词,最后连词成句,从而“理解”句子。现举两例:

Bill has an impressive résuméand should find work easily.

学生心里的阅读过程是:“Bill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应该、找工作、容易。”

Salt is a component of sea water.

学生心里的阅读过程是:“盐、是、成分、海水。”——没读太懂——思考若干秒之后——将句子重新组合——“盐是海水的一种成分。”——这回读懂了——接着看下一句。

读英语句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英语理解;另一种是像我大概叙述的那样用中文阅读。两种方法的正误是显而易见的,除开极个别长难句需要中文的参与外,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句子应该直接用英语理解。如果一直以来选择的是第一种阅读方式,我要恭喜大家已经养成了正确的阅读习惯,只要按照计划多练精听精读,英语能力的飞跃指日可待,我作为老师欣喜之至,以下的内容就可以略过不读了;那么保持着后一种阅读习惯的同学该好好反省一下——这是在读英语吗?从小到大遇见了那么多英语老师难道没有老师给大家纠正这样荒谬的习惯吗?这难道不是英语教育的悲哀吗?如果你们说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英语考试,用这种“中文阅读法”可以通过定位找到阅读题的答案从而答对题,那么我问你,听力题型怎么办?写作题型怎么办?翻译题型怎么办?完型填空呢?

在我教英语的前几年时间里,我理所当然、不加考证地认为学生是用英语直接阅读句子的,就像我理所当然、不加考证地认为每个人都是用筷子吃饭,用勺子喝汤一样。可是没想到在我花了三四年时间努力教学生如何更好地使用筷子和勺子之后,发现原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用手直接抓饭吃,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长年使用这种不正确的方式走火入魔,我作为英语教学者的成就感、自信心何在?

这种阅读习惯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这里仅列三点:

第一,我们会觉得单词很难背。例如上句“Salt is a component of sea water”,其实只需要一种大概的感觉,“是…的一个成分/部分”,就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句子,这种感觉都是用英语完成的。而不需要将component精确地对应成两个汉字——“成分”。这个阅读过程有点类似视译,但实际上根本算不上视译,这是一个英语阅读和翻译之外的“四不像”。

第二,一词多义现象难以解决。例如“They composed all their differences”,按照以前的阅读方法,要想理解这个句子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套compose的中文解释,“组成、构成、安排、排版、创作、调解…”,直到套到最后一个“调解”的意思的时候才能理解句子,如果直接用英语理解就会快得多,稍微加上一点猜测就够了。

第三,完形填空题型虚词选项错误率极高。按照以前的阅读方法,我们在读句子的时候从来是只读实词,对于虚词的“语感”是无从谈起的。比如我们会把“I’ll be waiting for you”读成“我将会等你”,并且多次把出现在其它句子里的“wait for sb”都读成“等某人”,这个时候我让你填for这个介词怎么办?自然就做错了。阅读老师永远不会跟大家说这个问题,因为不管你们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只要把考题做对,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以后的英语学习和提高与他们无关,这样的坏习惯积累到完型等题型上来,学生的错误率高,理所当然地把责任归咎给了教完型的老师。本来是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没有人纠正,后来演变成完型老师教得不好,这就是为什么教完型的老师历来评价不够高的原因。

请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中俄仍是对手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昨日访华,此举仿佛是为了让华盛顿保持紧张心态,免得它过于踏实,以为自己又争取到了俄罗斯。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重新调整”美俄关系方面,肯定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位美国总统已经得到一些回报,比如俄罗斯在对待伊朗的问题上采取了更为配合的立场。但是,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访问莫斯科之际,普京对北京的访问突显出,俄罗斯有着其它的选择。

的确,俄罗斯昨日忙着与中国方面签署数十亿美元的贸易协议,还扬言最终将用人民币或卢布、而非美元来结算双边贸易。普京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的总理会议,一般认为,该组织的宗旨是把美国势力赶出中亚。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把美军从该国的一个军事基地赶了出去。在俄罗斯的策划下,今年2月吉尔吉斯斯坦也向美军下达了驱逐令,不过这一决定暂时已被推翻。

这种趋势使一些人得出结论,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威权国家找到了共同的目标。确实,中亚的新一轮“大博弈”似乎没有朝着有利于华盛顿的方向发展。然而,有关中国与俄罗斯利益汇合的说法,也有些言过其实。让华盛顿放心的是,事实上,莫斯科与北京更大程度上仍是对手,而非合作伙伴。与俄罗斯经济不同,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最近中国展示了实力,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其它国家达成多宗大额油气协议。今年12月,土库曼斯坦将开始通过一条新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莫斯科对于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仍有着深深的疑虑,在俄罗斯眼里,中亚是自己的“特权利益圈”。

俄罗斯还对人口稀少的东部三分之一国土极为紧张,这里只有区区600万居民,而边界另一侧的中国有13亿人口。俄罗斯和中国都乐于谈论多极世界。但双方都明白,中国对强国地位的诉求要可信得多。俄罗斯手上唯一的牌,无非是丰富的油气资源,加上核武器。俄罗斯希望在自己的东方开发一个巨大的市场,以制衡欧洲市场——而中国肯定也需要能源。不过,俄罗斯将会故意摆谱。现在还不是龙熊同床的时候。

译者/和风
*********************************************
DRAGON AND BEAR

Just in case Washington gets too comfortable with the idea it has got Russia back onside, Vladimir Putin, Russia's prime minister, was in China yesterday to keep the US on its toes. Barack Obama has certainly made progress in “resett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Moscow. The US president has already reaped some rewards in terms of Russia's more accommodating line on Iran. But Mr Putin's visit to Beijing, coinciding neatly with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s own trip to Moscow, underlined that Russia has other options.

Indeed, Moscow was busy yesterday signing billions of dollars-worth of trade deals with China. It was also making noises about eventually settling bilateral transactions in renminbi or roubles, rather than dollars. Mr Putin will attend a meeting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 a grouping whose purpose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to be to squeeze the US out of central Asia. The US was evicted from a military base in Uzbekistan in 2005. In February, it was ordered out of Kyrgyzstan after Russian machinations, though that decision has been reversed – for now.

Such trends have led some to conclude that the world's most formidable authoritarian states have found common cause. Certainly, the new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does not appear to be going Washington's way. Yet talk of a confluence of Chinese and Russian interests is overdone. The truth, comforting for Washington, is Moscow and Beijing remain more rivals than partners. China, whose economy, unlike that of Russia, is still motoring ahead, has recently flexed its muscles, concluding several big hydrocarbons deals in Kazakhstan and elsewhere in central Asia. In December, Turkmenistan is due to start pumping gas to China through a new pipeline. Moscow remains deeply suspicious of Chinese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a region it regards as its “sphere of privileged interest”.

Russia is also paranoid about the thinly populated eastern third of its landmass, home to a paltry 6m people who live across the border from China's 1.3bn. Russia and China talk merrily of a multi-polar world. But both know that China has a far more credible claim to great power status. The only cards Moscow holds are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erves, and nuclear arms. Russia would like to develop a huge market to its east to counterbalance that of Europe – and China certainly needs the energy. Yet Russia will play hard to get. It is not time for the Dragon and the Bear to lie down together just yet.

英文閱讀的基本原則

來源:http://210.240.55.2/~t311/reference/readingrule.htm

1. 觀念:「閱讀」(reading) 不是「閱讀測驗」,而是借助於「閱讀」,擴大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文章理解 (understanding) 能力,故就從事「閱讀」活動來說,是以「理解文章或書中內容」為主,單詞的增加或文法能力的增強,只是其附帶的功能。為了增強及維持閱讀的興趣,建議從閱讀小說著手,對於國中生的英語初學者來說,宜從簡易改寫小說開始為宜。

2. 「閱讀」不須每個新字都查字典,可依上、下文意,猜 (guess) 出其字意,而「猜」本身即是進行「閱讀」活動中,一個很重要的技巧。但也不是都不查字典,要學會抓「關鍵字」,亦即該字不查,某個部分的文意內容即無法理解時再查,更進而學會抓「主要文意」。

3. 查過的字,除了找適當意義之外,多唸幾次,在腦中留下一點印象,但絕對不要寫在該書本上(不管是音標或字意)或其他筆記本上,不留痕跡地繼續讀下去,以免妨礙了「理解」的進行,待下次再碰到、看到同一個字,但卻仍未想出其意時,再查一次,如此反復,該字印象自然映留腦中,且因有上、下文意對照增強,該字的記憶自然較為持久。

4. 「閱讀」既是以「理解」整篇文章內容為主,故過程中亦不是做文法分析,過度集中在文法 (gramma) 或句型 (patterns) 上,只會阻礙「理解」的進行,除非句子太長,致句意不清,這時才去釐清主詞和動詞等的關係。

5. 看完一本小說後,試著用英文寫出其「大意」(summary),除了訓練自己抓大意,更訓練自己的英文寫作能力。寫大意是依文章內容濃縮,故不需用到新的詞彙,比較上,難度較低,也較不會有挫敗感。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如何學好英文

來源:內容摘錄自《英文榜首張嘉倩如何學好文》

如何背單字 

想想看我們自小學寫國字時,多半靠的只是不斷以眼睛與一筆一劃的重複抄寫來加強記憶,這是因為中文是形象的文字,寫法和注音常常是兩套幾乎不相關的系統,但英文不同,英文是拼音的文字,單字的聲音與拼寫是緊密相關的,換句話說,在記英文單字時,每個字的發音本身就提供了拼寫的重要線索,所以在記英文單字時,絕對不能只靠眼睛,而是要連耳朵與嘴巴都一起用上。

比如說要記anticipate這個字,與其A- N-T-I-C-I-P-A-T-E的念個不停,把字母當中文筆畫記,不如先熟悉它的正確發音,然後邊念這個字的每個音節,邊在紙上寫,念an寫a-n, 念ti寫t-i,念ci寫c-i,pate寫p-a-t-e,寫完再念一次,只要會講這個字,要拼出來就不是難事。當然因為英文的拼寫還是有一些拼法與讀音不同的地方,所以細節還是要注意,但有了聲音的輔助,記起來還是容易得多。

所以,記單字時千萬不要再默寫十遍了,大聲念出來,在吐出每個音的同時寫出對應的字母,才能事半功倍。

單字背法基本功
  1. 聽單字書附的CD或錄音帶,熟悉正確的發音。
  2. 跟著念,並多說幾次。
  3. 邊念邊在吐出每個音的同時拼出對應的字母。
  4. 熟讀例句,如果有英文字義,更要把握機會練習以英文理解英文的機會。
  5. 試著不看例句,自己講一次例句,直到完全講對為止。(註:至於沒有例句的單字書,請直接丟到垃圾桶)
  6. 自己用單字造一個句子,並盡量在寫文章時,將新學的單字用出來。
學文法 

有了之前聽說讀寫的基礎後,我變得很喜歡從例句中去熟悉文法,碰到要背的東西,我也不會去記那些文法名詞,只是挑一個容易的句子記起來,而做題目時,就回想所記的例句,比如說要我從 (1)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跟 (2) This book is worth being read.選一個,我不會分析書到底是值得讀還是值得被讀,而是直接想到自己看過This movie is worth seeing的句子,直接選worth reading。偶爾記到像Whatever is worth doing at all is worth doing well.(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做好)的好句子,不只可以用來記文法,還可以拿來寫作文呢!

讀英文 

不要一開始就查單字,是不要打斷看文章的思路,這既培養自己從上下文猜單字意思的能力,又可以增加閱讀速度;而不要把每個單字都查出來,是因為並不是每個字在文章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些看不懂也不妨礙理解的字,花時間查出來,或許在紙上寫得密密麻麻好像看得很認真,問題是隔幾天再看時,這些字可能一個都不記得了,不如把翻查字典的時間拿來多看一篇文章。

記得在外文系時,老師指定看的小說厚厚一本,如果每個字都停下來查,不但太花時間,而且會打斷閱讀的樂趣,一個簡單的規則是,每頁只停下來查一個單字,同一個字看到三次再查。
以記單字的角度來說,因為查的單字量少了,你也更有時間將幾個關鍵的單字查個仔細,真正瞭解這些字的用法。

這種閱讀也可以幫你判斷你所看的文章是否適合你的程度,如果用這種方法看完一篇文章,你還是一頭霧水,表示那篇文章可能對你目前的程度來說太難,根本就不適合你看,應該另覓適合的閱讀材料了。

寫英文 

記得以前上英文作文課,老師曾經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箭頭向下的直線,和一個漩渦狀的線圈,告訴我們中文寫作是螺旋式思考,英文寫作則是一條直線。這聽起來實在有點玄,尤其是我寫了多年起承轉合的中文作文也沒注意到自己是有哪裡在「螺旋」啊,不過有一點我倒是聽明白了,反正就是中英文的寫作思考方式不同,所以學英文寫作,不只是學著把字句從中文換成英文,還要學習一套與中文截然不同的寫作方式。

隨便翻開一本英文寫作指南,都會告訴你英文寫作要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告訴讀者重點在哪裡,要寫出文章的主題句 (thesis statement),要想好段落的主題句 (topic sentence),然後按照「線性結構」 (linear structure) 把文章骨架列出來。

字典介紹 

很多人都聽過,要把英文學好,一定要使用英英字典,以英文瞭解英文字義,可是又擔心自己的字彙量不足,怕用英英字典會有查一個字又碰到好幾個不認得的字的挫折感。其實專為英語學習者所設計的英英字典 (learners dictionary),早就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儘管一本字典所收錄的字有幾萬字,定義所用的字卻只有幾千字,像Longman Active Study Dictionary總共收錄了四萬五千個單字,定義所用的字卻只有二千個常用單字,一般高中程度的學生就可以使用了。而且英英字典也有「分級」,有給初學者用的 (basic/beginners dictionary),也有給中高級程度的人用的 (dictionary for intermediate to advance learner/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所以並不是要等到英文很好之後才能使用英英字典。

如果你還是對使用英英字典沒把握,可以先從英英英漢雙解字典開始。雙解字典會將每個字的英文解釋與中文解釋同時列出,碰到看不懂的英文解釋時,馬上就可以看到中文翻譯,不過千萬不要因為有中文可看而偷懶,一定要先看英文,有不懂的地方再看中文,才能慢慢培養直接看英文字義與例句的習慣。我自己從使用英漢字典轉為使用英英字典,中間也經過了使用英英英漢雙解字典的過渡期,時間大概是半年到一年左右,之後使用英英字典就很順手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昨天午餐時間看一篇丁学良先生寫的《关于中国人民素质的世纪之争(一)》,主題雖是討論『中國人民素質』,但作者點明文章重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还不适合逐步进行民主化改革?」。為了推論中國人的民主素養低落源自遠古中國,文中有一段:「每个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里,有八个字体现了中国帝王专制的家庭伦理基础,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的含义很明白,就是皇帝和底下人(臣、民)的关系就和父子关系一样。...」看的我差點兒噴飯!

我以為曲解孔子原意,使他成為中國封建吃人禮教的代表的那些害人的理學家已經死絕,想不到這裡出現了個傳人!基本上,皇權統治下的人民不可能有民主意識是很能讓人理解的事,但作者繞這麼一圈,還真是...太瞎了!

網上一篇說明何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文章,寫的很好,怎麼讓丁學良看看,這才叫「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

-by Eve
来源:www.chinaconfucius.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65
作者:小懒猪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现在一般人都将此章理解为孔子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并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与“三纲五常”相联系,并认为孔子是封建吃人礼教的始作俑者。这也是大多数人反对儒家文化,反对孔子思想,认为这和现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相违背的主要原因。关于奥运会要不要“抬”孔子,有网友发表这样的评论:“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差异,是不可僭越。如果我们要用孔子来宣传和谐文化,那也只是有条件的和谐。”可见孔子的这八个字影响的“深远”,如果我们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代表的“等级观念”是我们走向“和谐”的绊脚石,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这是一个冤案,后人把前人对孔子思想的曲解任意地加在孔子的头上,我们沿着这条被曲解的路越走越远,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也就越来越模糊。正确理解本章内容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孔子思想,还其真面目。

其实,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臣子的样子,父亲要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儒学为“修己安人”之学,孔子之道可用“忠恕”二字所概括,“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忠”所强调的就是“修己”,只有在自己做好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别人。作为君主要“率以正”,要“为政以德”,要“使民以时”;作为臣子就要“侍君以忠”;作为父,对子女要有慈爱之心;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使父母颐养千年。每个人都各安其位,都遵行各自的社会规范,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让每个人都各安位的前提是“正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人人在确定自己是谁,该干什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其位,谋其政。可见孔子并非宣扬等级观念,宣传的只是一种每人各尽其责,才能实现稳定的观念。那么孔子的这种观念是什么时候被曲解的呢?

自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念。(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这和孔子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处理这五种关系都要遵行一定规范,都是“修己”在先,然后才能“安人”。汉武帝“独尊儒术”,,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一书,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五常这两个词就始于此。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可见西汉的“尊儒”并非真实的“儒”,是被董仲舒歪曲神化了的“儒”。

所以,我们要分清哪些是孔子的“真思想”,哪些是其“假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孔子的智慧。妄自否定,非议孔子思想,正说明了对孔子思想的不了解。

領導的對話

D君提供笑話三則,超有趣的... ^_^

- by Eve
毛主席临终前把小平叫到床边说:「平平,有件事我放心不下,我担心党内有些同志不愿跟著你走。」
小平回答:「放心吧!东哥,不愿跟我走的,我让他跟你走!」

布什问胡锦涛:「我们上太空都是三四个人,你们咋一两个人?」
胡锦涛答道:「你不了解中国国情,那帮狗日的,去三个人他们斗地主,去四个人打麻将,谁还干活?」

胡锦涛去看毛泽东,拉开水晶棺说:「毛哥,天上导弹不断,青藏达赖乱窜,台湾想要单干,股市一片混乱,房价涨价不断,奶粉婴儿命断,地方政府蛮干,我该咋办? 」
毛说:「你进来,我出去,吓死这群王八蛋。」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奧巴馬榮膺和平獎,他做過些什麼?

我雖然還算喜歡Barack Obama,但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他,真是太讓人訝異了!我很想知道...他做了些什麼?

- by Eve

來源:中國江蘇網 2009-10-10

諾貝爾和平獎原本是極鄭重、極崇高的榮譽,按照諾貝爾的遺囑,它並不和另4個獎項同時頒授,而是特意選擇在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地點也在挪威奧斯陸,而不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本著寧缺毋濫的精神,自1901年誕生起,這個獎項的獲獎者都經過千挑萬選,有時甚至會出現空缺,即使以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奧巴馬也僅僅是第三位獲獎的現任總統。不僅如此,諾貝爾和平獎還常常刻意表現出不慕權貴的清高,美國此前兩位獲獎總統,一位是1906年的西奧多.羅斯福(@@...),另一位是1919年的伍德羅.威爾遜,他們獲獎時,美國尚不是世界首席強國,從威爾遜至奧巴馬,期間竟間隔了足足90年。

如此背景下,奧巴馬的獲獎本應是極鄭重、極崇高的,本應獲得一片祝福、慰勉與喝彩之聲。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說國際社會的頭面人物們還多少保持了一份禮貌與矜持的話,美國人自己卻顯得頗有些不給面子,《華爾街日報》稱奧巴馬的當選為“奇怪的消息”,美聯社的報道驚呼“為什麼”,《紐約時報》的文章直言不諱其“資格不夠”,而法新社記者在喀布爾街頭遇到的一名美國大兵乾脆反問——奧巴馬,他真的做過些什麼?

正如許多質疑者所指出的,奧巴馬在和平問題上說了很多,但幾乎沒有意見真的做到了的:他在巴以之間辛苦斡旋不假,但巴以關係卻並未因他的斡旋而獲得任何進展;他積極倡導全球無核化沒錯,但在他的倡導下,“準核國家”數量不減反增,印、巴的核武庫幾乎再不受約束,而北韓、伊朗核問題的解決也遙遙無期,甚至放棄核計劃已久的巴西,也“打擦邊球”一般地開始發展核潛艇,不論是別國或美國自身的核軍備,都未見削減的跡象;在他的領導下,“反恐戰爭”僅僅取消了名號,伊拉克撤軍進展遲緩,阿富汗持續8年的戰事更弄到要增兵的地步;他擺出了更溫和、更多邊主義的姿態,甚至主動放棄了歐洲反導系統,但俄美在北約東擴、喬治亞問題等方面的分歧依舊,久違的俄羅斯核潛艇甚至乾脆開到美國東海岸“示威”……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標準“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多貢獻的人或組織”,奧巴馬顯然不夠格被稱為“作出最多貢獻”的人,或許他可勉強被列入“盡到最大努力”的行列,但不論與自第一屆獲獎者、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至上屆獲獎者、極富爭議的芬蘭前總統阿赫蒂薩裏的眾多獲獎前輩相比,或與其他203名候選人相較,論功勞、苦勞、疲勞,他又有多少不落人後、可供誇耀之處?

誠如波蘭前獲獎者瓦文薩所言,奧巴馬上任不久,“還來不及做多少事”,缺乏維護世界和平的實際成就不應過於苛責,但人們不免要苛責一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5位評委——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將上任僅9個月、還來不及用實績為自己辯護的奧巴馬,放到了任憑眾人嬉笑怒罵的火爐之上?

阿赫蒂薩裏和阿羅約等各國政要在為奧巴馬辯護時聲稱,頒獎給他是“對其未來作為的鼓勵”,倘這果真是一項考量,那麼地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而且一名普通美國嬰兒的獲獎資格,應遠比奧巴馬更大,因為兩相比較,嬰兒的未來顯然更有潛力、更值得期待、更需要鼓勵和扶持。

事實上,不管承認與否,選擇奧巴馬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避免了許多麻煩:不論是近年來的多位當選者,或此次204人名單中相當一部分人,都存在諸多國際爭議,對他們的選擇,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壓力、爭吵,乃至更嚴重的後果,奧巴馬雖成績平庸,不負眾望,但選擇他卻是相當保險的:不論何門何派,不論滿意或服氣與否,至少不至于對這樣一個人選的脫穎而出,表現出強烈的憤怒或激烈的反應。

顯然,儘管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奧巴馬,不能起到獎勵和平努力的初衷,但在評選委員們看來,這樣做仍然是“為了和平”——避免圍繞獲獎人選的國際爭吵,以及自己因此被捲入爭吵的漩渦。

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卻是讓諾貝爾和平獎的成色貶值,讓評選的公信力進一步下降——儘管近年來,這一獎項的爭議越來越大,但像此次這樣,連本國都雷聲一片的現象,卻仍然讓人大跌眼鏡。誠如許多評論者所質疑的,哪怕真的僅僅為了避免爭議和糾紛,在204人的名單中,也仍然有許多更合適的選擇,如剛果東部冒著生命危險工作的穆克維戈、在阿富汗苦心孤詣重建學校的格雷格莫藤森、在衣索比亞窮盡半個世紀心力對抗婦科疾病的哈姆林醫生,等等,拋棄這些默默為和平事業奮鬥數年、數十年的無名英雄,卻去選擇一個並無地方行政經驗的政治新人類,一個前美國參議院的資淺成員,一個剛剛履新9個月的美國總統,實在是太不公平的一件事。 (陳在田)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我愛中華』

今天是國慶日耶!好冷清,聽一下『我愛中華』吧!好懷念...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玩轉Outlook的小竅門

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9年 10月 02日

如果你是上班族﹐很可能用的就是微軟公司的Microsoft Outlook電子郵件程序。

但你有沒有做到物盡其用呢﹖

雖然使用Microsoft Outlook的人很多﹐但其中有些功能往往被大家忽視﹐除非你仔細研究菜單選項﹐或嘗試過快捷鍵的運用。很多這種小竅門能在用戶手冊上找到﹐但用戶往往更願意把時間花在撰寫或回復郵件上﹐而不是翻看手冊。

近來我評測了一個名叫Postbox的程序﹐它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顯示電子郵件及其相關內容。其實Outlook也有額外的功能﹐但不太容易被用戶發現。下面﹐我把自己認為Outlook中比較好但不為人知的一些功能列舉出來﹐版本是Outlook 2007﹐這是很多人目前都在用的﹐此外還列舉了一些Outlook 2010中將會囊括的小竅門--該版本預計於2010年春末夏初投放市場。

搜索功能

除了簡單地在Outlook的搜索欄中輸入文字進行查詢外﹐你還可以通過設定具體參數﹐幫助搜索引擎縮小查尋範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記得有個朋友曾經發給我一封標題中帶有“LSU票”文字的郵件﹐就可以輸入﹕“subject: LSU”﹐把所有關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university)的郵件拉出來。如果我想找莫莉(Molly)發來的全部郵件﹐可以輸入“from: Molly”。此外﹐還有其他幾個參數都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比如“收件人”(to)、“已發送郵件”(sent)、“抄送”(cc)和“郵件大小” (message size)等。

在Outlook菜單的文件夾列表中﹐有一個放大鏡圖標的“搜索文件夾”(Search Folders)功能﹐能把你最常搜索的結果保存下來。比如說﹐你經常在郵件中搜索航班信息﹐就可以創建一個名為“旅遊”的搜索文件夾﹐保存所有含有航空公司名字的電子郵件﹐並經常進行更新。

創建新搜索文件夾的流程如下﹕點擊“搜索文件夾”的圖標﹐選擇“新搜索文件夾”(New Search Folder)﹐然後跟隨一連串的步驟﹐選擇預先設定好的文件夾類型﹐如“直接發送給我的郵件”(mail sent directly to me)﹐“大郵件”(large mail)﹐或“標示需要回復的郵件”(mail flagged for follow up)等。你也可以自己定制一個搜索文件夾﹐讓搜索引擎把在特定郵件區域中出現特定文字的郵件找出來。

彩色標識

要想讓特定的電子郵件在列表中凸現出來--比如老闆發來的郵件﹐或專門發給你的郵件--你可以制定一個規則﹐以特定顏色標出郵件﹐或讓那些郵件以黑體字、特定字體和大小顯現出來。想想看﹐你再也不會漏看媽媽發來的電子郵件﹐因為它們在郵件列表中是以紅色的14磅字體標識出來的﹐而且還帶有下劃線。

設定郵件標識方式的流程如下﹕點擊Outlook菜單的“工具”(Tools)選項﹐選擇“分類”(Organize)、“使用顏色”(Using Colors)﹐然後為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顏色標識。要想增加字體和大小等更多的自動設定﹐可以在“使用顏色”界面的右上方選擇“自動格式” (Automatic Formatting)﹐按下“增加”(Add)選項來創建更多的標識規則。

日曆功能

Outlook Calendar日曆程序可以呈現出你想要的風格﹐而非默認的樣子。舉例而言﹐如果你喜歡以每小時為間隔來安排日程﹐而非默認的半小時間隔﹐就可以在任何時間顯示上單擊鼠標右鍵﹐然後選擇60分鐘的選項﹐也可設定其他間隔方式﹐如5分鐘﹐10分鐘和15分鐘。

Outlook還可以在本時區旁邊顯示其他時區的時間﹐只要在時間顯示上單擊鼠標右鍵﹐選擇“更改時區”(Change Time Zone)﹐然後在“同時顯示其他時區”(Show an Additional Time Zone)的選項上打勾即可。這對經常和遠方的同事協作辦公的人來說很有用﹐免得他們沒考慮好別人所在的時區﹐把時間弄錯。這裡還有一個“轉換時區”按鍵 ﹐可以很快地從一個時區切換到另一個時區﹐這對經常到各地出差的人來說很有用﹐方便其把Outlook設置成當地時區﹐顯示他們正在那裡工作。

與彩色標識電子郵件一樣﹐日曆也能按預先設定好的類別進行自動分類﹐如“私人”(Personal)、“外出”(Travel)和“家庭”(Family) 等﹐原理是程序在日曆內容中尋找“網球”(私人活動)、“聯合”(外出活動)﹐以及爸爸、媽媽或艾里森(Allison)等人名(家庭活動)的字眼﹐用這些詞語描述的活動能自動按指定顏色進行分類﹐讓日曆在視覺上一目瞭然﹐很容易就能區分出不同的活動類型。

另一個有用的日曆小竅門是﹕按住鍵盤上的CTRL鍵﹐並選擇日曆小視圖上的某幾天﹐日曆就會只顯示這些天數的活動安排。因此﹐如果我想看9月19號、22號和24號﹐只要按住CTRL鍵並選擇這些日期﹐就能在右邊的顯示面板上看到這幾天的日程。

聯繫人的可視效果

Outlook中的所有聯繫人都能配上相應的照片﹐只要雙擊某人名片上的小頭圖標﹐然後從圖片收藏中選擇一張照片即可。在同一公司使用Outlook的同事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添加到名片上﹐就能在電子郵件中顯示出他們的照片。

每張聯繫人名片的右上角都有一張數字名片的縮略圖﹐在上面單擊右鍵就能名片進行編輯﹐然後複製粘貼到任何電子郵件的簽名檔上。

未來的功能

微軟公司表示﹐希望能讓明年推出的Outlook 2010工作起來更順手﹐創建更聰明的規則﹐減少不必要的手動操作。

這種做法的一個例子是﹐新版本Outlook中的電子郵件將默認設置為談話方式--有點像Gmail現在的樣子。一個“忽略”(Ignore)按鍵將把同一談話的未來所有郵件放入“已刪除文件夾”(Deleted Items folder)﹐甚至包括那些標題已經改變的郵件﹐因為微軟使用一個特殊的識別程序﹐能知道郵件之間的相互關係。一個“清除”(Clean Up)按鍵能將所有的冗余郵件放入“已刪除文件夾”﹐只在談話中留下那封最近的郵件。

另一個功能是Outlook 2010中的“會議召集”(Reply with Meeting)﹐能讓用戶在郵件之外創建一個會議邀請。點擊“會議召集”按鍵後﹐系統會自動通知郵件中的所有收件人參加會議。

會議的名稱與郵件標題一樣﹐如果用戶都在同一個公司的局域網上﹐且都使用Outlook Calendar﹐該工具也能尋找每個人日曆上可供選擇的時間和日期來安排會議。

Outlook 2010還有一個省時省力的功能﹐即“快捷步驟”(Quick Steps)﹐這些快捷方式點擊一下就能同時執行人們在操作郵件時經常用到的數個指令。如果你選擇一個名叫“回復並刪除”的快捷步驟﹐系統就會回復某個郵件﹐並把原始郵件刪除。用戶也能自己創建個性化的快捷步驟﹐如一個名為“社交”(Social)的快捷步驟﹐選擇後就能標注某個郵件為已讀﹐將其放入一個特定的文件夾﹐並標注為一個特定的類別。

Katherine Boehret
(編者按﹕本文作者Katherine Boehret是《華爾街日報》科技欄目The Mossberg Solution的專欄作家。該欄目主要介紹一些最新的科技產品﹐為讀者提供購買指南。)

如何創造英語學習環境

來源:www.cavesbooks.com.tw/Webpage/Topic/9104Topic/index.htm
作者:鄒文莉教授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或聽過"我五歲,我的英文比你行"一書裡的「美語生活家園」。現在市面上有關如何有效、有趣學習英文的書可說是不勝枚舉,如何有趣、有效本來就是主觀的定義,因此哪一本有效,哪一種方式有趣,答案也就因人而異了。就一位有兩位女兒,(3歲和4歲),整日忙著教學、研究、升等的媽媽而言,除了有趣、有效外,簡易更成了另一項重點。

所謂萬事起頭難,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這對有幼齡小孩家庭而言,更是不爭的事實。學習其實是很多習慣的累積,許多好習慣的養成,自然培養出好的學習方式,引導出好的學習效果。為了打破教授說教、談理論的刻板印象,本文打算用一些實例串連的方式來說明如何打造一個有趣、有效的英語學習環境。我將自身的例子由零歲教育開始說起,看官可由自己的需要擷取所需,但是不要忘了學習是一連串好習慣的養成,所以「開始」是很重要的,一但習慣養成後,要再改還很難呢,所以「開始」若不順或滯礙難成,請耐心持續下去,外國有一句諺語說「只要持續21天,習慣就是你的了」,信不信由你囉!

許多腦神經外科及語言學專家的研究指出,人類基因為人類製造出5千萬的神經突(連結),但是小baby出生後的一個月,這些神經突就會暴增至1億個,這些暴增的神經突是靠週遭環境所給予的"刺激"而來的,和人的記憶力一樣,不使用記憶就不鮮明,許多未受刺激的神經突,很快的就會枯萎而遭「修剪」。嬰兒在一出生的時候,活躍的腦細胞就會被串連徵募去掌管特有的音素(語言的最小單位)。每一串音素只有在耳朵聽到它所專司的聲音時才會啟動。在嬰兒12個月大之前,這整個語音辨識系統就會被建立,一歲過後的嬰兒將無法分辨他沒聽過的音,因為在大腦「修剪」過程後,已經沒有新的腦神經串去負責新的音素了。

因此專家建議在嬰兒出生時,甚至在懷孕時就盡量用語言去「刺激」嬰兒的大腦發展。較有效的刺激方式包含提高音調,短句子及重複句。以上這些理論聽起來是母語的發展,其實愈小學習外語和母語的發愈接近,也就是說語言的刺激也就越相近。因此若母親在懷孕或襁褓時期多提供不同的語言刺激(母語/外語),讓更多的大腦腦突司職,對往後孩子的語言成長將有莫大的幫助。舉個例子來說,我在懷老大時,身在美國,為了讓自己心情愉快,常不停播放CD'Barney's Favorites' Volume 1&2(EMI Records),老大出生時,一放這兩片CD,她就停止哭鬧,三個月時則會踢腿打節拍而且只對Barney的歌曲有這種反應。因此提供刺激並不難,父母可藉由CD、tape甚至對話的方式(最好的刺激)。待小嬰兒漸漸成長時,重複提供語料,機會教育及激發聯想等動作,更是維持刺激長久不衰的重要工作。而這些就是打造有趣又有效英語學習環境的重要工程。

與其花大把鈔票送小孩上補習班或買昂貴的教材,家長更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先讓自己喜歡英文,想想如何可以讓自己先喜歡英文,再將經驗談傳授給小孩。因為生活忙碌,常常回家後巴不得兩個小孩已乖乖就寢,哪有精力再教什麼英文呢?所以通常我的英文教育就和母語教育混在一起了。「你要不要吃apple?」「Yes or No?」「你不乖喔,Where is your good manner?」「來,kiss一個,I love you so much.」剛開始對她們而言,apple不是英文,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她們也不懂apple是蘋果,慢慢的由旁人(父母之外,例如外婆)身上知道apple是蘋果後,就開始一連串地為什麼,「為什麼apple也是蘋果咧?」因為apple是英文"那蘋果就是中文,那banana叫什麼"?當然有時也常常搞混,例如,她會問我Amy的英文名字叫什麼,庭芳的中文名字叫什麼等等,或是更常發生的是語法混用(俗稱錯誤)的情形。例如,她們會說,「媽媽我生氣你」,(I am angry with you). 或是「藥藥,I don't like. I like juice.」。但這些都只是語言學習階段產生的階段性錯誤,所謂的過渡性錯誤。這些錯誤將會隨著語言的精熟度而慢慢消失,這些錯誤其實是很珍貴的語言成長標的,有了它們就會容易窺見語言發展的階段了。例如:美國小孩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 I goed to school yesterday. 由這句子中,我們知道這位小朋友已經有了過去式的觀念,懂得做規則變化,需要加強的只是不規則動詞的三態而已。

父母自己在生活中提供適當刺激後,再來要注意的就是重複和聯想的功夫。Practice makes perfect.,要盡量在不同情境、場合、時間運用相同、相似的語料,例如:在朋友家,小朋友害羞打招呼時,"Where is your good manner?Say hello." 在餐廳吃飯不乖時,"Where is your good manner? Sit down, please."在百貨公司哭鬧時,"Where is your good manner?Smile." 透過實地的使用,讓小朋友真正瞭解 "Where is your good manner?" 這句話的意義及用法,而不是透過逐字翻譯。

再來要談的就是聯想。學習有趣的地方就在它可以隨時隨地、零負擔、不需要正襟危坐的面對課本。任何地點、任何內容都可以納入教材。例如,看火災的新聞時,「Jessie,你看失火了,火怎麼說,fire,對,他逃不出去要大叫什麼,help,help。」看到彩虹時,唱「red and yellow and pink and blue, purple and orange and green, I can sing a rainbow, sing a rainbow, too.」父母發揮想像力及聯想力去塑造一個機動性的學習環境,讓聯想去做最大的發揮。聯想所激發的不只是想像力、記憶力,更是高層次的思考能力。運用豐富的聯想力可將許多似曾相似的句子、單字串連、強化,移至永遠的記憶庫房(long term memory)。如此的學習才是長長久久。而且一但小朋友熟悉這種思考模式後,他們會自動去運用它。舉例來說,在聽完big crocodile捉不乖小朋友故事後,Jessie和Tinting的結論是,witch,monster, beast, skeleton和crocodile是好朋友,因為他們都會捉不乖的小朋友。在他們發揮他們的聯想力後,我馬上機會教育補充說,「所以你們要乖乖,這樣Santa 才會禮物給你們,你們要是naughty naughty, 就會被 witch, monster, beast, 和crocodile捉走,對不對?」

以上這些都是習慣的養成,如果父母是在一開始幫小朋友養成這些幫助學習的好習慣,學習就會變的有趣,且是自動、自主性強的學習,如果小朋友願意主動去學習,學習當然就是有趣、有意義的,如此一來學習效果自然較佳了。

另一種有效學習的重複學習方式,就是透過說故事,兒歌韻文及含有口訣式的遊戲(例如: Ring around the rosy),尤其是本身句型或字句重複性多的故事,父母可在說一遍故事後(中文多 -> 中英文交雜 -> 英文多的方式),放CD或tape,聽native speaker 說一遍,再找相關故事或不同版本的故事做補充,製造重複學習。例如,在說完三隻小豬的中文版故事之後,(保留中間重複句型,例如,"Little pig, little pig, let me in," 'No, no, no, not by the hair of my chinny chin chin.") 後,放故事英文版錄音帶,或放由敦煌出版,Reading House level 1"The Three Little Pigs"的音樂劇版,跟著一起唱及做動作,最後在播放Barney and friends節目中的偶劇。當然這些不是在一次學習中完成,需分階段進行。第一次時,需要父母的陪同,父母必須要保持高度興趣,再來就可播放讓他們自己重複學習了。

筆者簡介:鄒文莉教授
台南師範學院語教系教授
兒童英文中國文化故事創意教學/作者
台南市英語教學輔導團指導教授

善用網路資源選擇兒童英文課外讀物

來源:www.cavesbooks.com.tw/Webpage/Topic/9205Topic/topic_1/index.htm
作者:張雅惠

這幾年台灣兒童學習英語的熱潮,已逐漸讓國內的老師、家長體會到培養真正有用的英文閱讀能力非常重要。許多台灣的家長過去可能自己就沒有讀完一整本英文原文故事書的經驗,現在面對自己的子女,要培養他們的英文閱讀能力,不知從何開始,這篇文章提供一些家長替孩子選書的網上管道。

過去,也許很多人想到兒童文學,就會想到那些所謂的經典兒童文學名著,比如: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潘得彼的故事,愛麗思夢遊仙境,簡愛,金銀島,魯賓遜飄流記,科學怪人等等。 連國內外文系畢業的學生問道他們讀過甚麼小說,竟然也脫離不了上面所說的經典之作。

可是經典之作,往往不見得是初學者好讀好消化的讀物。連在英語系國家長大的孩子,也不見得人人愛看經典名著,更何況是在台灣學習英文的兒童?有時對英文不是母語的孩子,讀起古書更吃力。台灣學英文的兒童應該有機會接觸現代英語系國家兒童所讀的書,找到能引發閱讀樂趣的讀物。

那隨著兒童英語閱讀逐漸受到重視,國內有幾家書店已開始自國外進口英美兒童所閱讀的原文童書,許多在國外頗具盛名的繪本或青少年讀物,可能國內讀者還不十分熟悉,看到書店裡琳瑯滿目的原文童書,往往不知從何選擇。過去只有少數的古典兒童文學讀物在書架上,要做選擇反而容易,現在選擇多了,不知從何開始選的焦慮也越明顯。

進入e時代,透過網路,就有可能瞭解到英語系國家,甚至世界各地愛讀書的孩童在讀些甚麼。

兒童專屬的搜尋引擎 http://www.yahooligans.com/

著名的雅琥搜尋引擎有個「小雅琥」www.yahooligans.com 是兒童專屬的搜尋引擎,在小雅琥裡,有項 Language Arts(在School bell之下,找Lang arts)的選項,其中有項 Book reviews / Book awards,就搜羅了許多童書的書評與現代兒童文學每年得獎作品。還有 reading lists這項,有許多美國小學的圖書館,列有幼稚園到小學5、6年級,各年級的書單(reading lists),上網就可以看看美國各年級小學生讀些甚麼書,哪些作家是老師推薦的。

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每年都徵選優秀兒童文學讀物,其中適合年齡層較低的小朋友看的繪本類,有Caldecott獎 (Randolph Caldecott Medal),這類書,圖多文字少,屬 picture books,可能是方便台灣兒童學習閱讀英文書入門的讀物。在ALA的網站上可看到每年得獎作品介紹,家長老師若知道這些書單,再到圖書館或書店查詢或要求訂購,就有可能接觸到現代作家所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上網直接訂購也是一種方式。
http://www.ala.org/alsc/caldecott.html

Caldecott Medal: 此獎以19世紀英國插畫家 Randolph Caldecott 之名命名,此獎頒傑出的繪本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創新的精神,尊重兒童的給理解觀察思考力,年年的得獎作品,藝術價值卓越,都值得再三品味
http://www.ala.org/alsc/newbery.html

Newbery獎: Newbery(John Newbery Medal) 獎章的頒發,始於 1922年,它是世界最早的兒童文學獎。此獎以18世紀,英國書商與作者 John Newbery命名,因為 John Newbery 可算是在出版界,最早把兒童讀物,提昇為重要出版物的先趨人物。John Newbery Medal 這類書以文字為主,美國小孩年齡在九歲以上就可閱讀。

除上述 Caldecott 與 Newbery 兩種大獎之外,ALA網站上還列了多種其他獎項,包括傑出多媒體兒童讀物:錄音,錄影創作,電腦軟體,與兒童網站等等。請看 Children's Notables 在http://www.ala.org/alsc/awards.html


專為孩子設計的網頁 http://www.lapl.org/kidsweb/index.html

美國洛杉磯公共圖書館的總館網站有個專為孩子設計的網頁,鼓勵家長帶孩子上各地分館借書、讀書,希望培養終身喜愛閱讀的小朋友。

其中一項 recommended reading 裡面列出了,幾種尋找書籍的方法有依照學生年齡和年級別分類的 (選 Age and Grade Level)書單,有各類得獎書籍的介紹 (選 Award winners) 除了上面提到到 Caldecott獎之外,還有多種獎項,還有依類別 (genre and themed booklists) (如探險、懸疑、自傳)或主題(如友情)分類的書單等等。

這個圖書館用心良苦,可見一班,多種分類書單,讓讀者容易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書。

Kids Bookshelf http://www.kidsbookshelf.com/kidsreview.asp?title=a

E世代,要有E世代的學習素材。網路提供了許多搜尋的線索。而E世代喜愛讀書的小朋友,也不再關起門來自己讀書了,讀到好玩感人的書,小朋友可以寫書評,把好書介紹給各地的小朋友. 這個網站就有小朋友寫的書評。

線上閱讀兒童經典文學 http://www.ucalgary.ca/~dkbrown/storclas.html

過去的經典兒童文學,如:馬克吐溫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愛麗思夢遊仙境Alice'sAdventure in Wonderland,以及頗富盛名的潘彼得Peter Pan (Peter and Wendy) ,小婦人Little women等英文原文著作,都可到線上閱讀或下載存檔再慢慢品嚐。

www.spaghettibookclub.org

這是一個很棒的網站,是小朋友讀完書所寫的圖文并茂書評網站,台灣的學生看了,可以練習寫英文書評。如果讀過同樣的書,看看他國小朋友的書評,也可比較比較自己的看法與異國朋友的看法有何差異。

網路時代,讀書更有趣了,不但自己讀,還可以跟世界的同好分享,這是前人不知道的經驗哩!

【張雅惠 老師】
Christina Y. Chang
◎簡歷: 台大外文系,美國匹茲堡大學語言學碩士
活氧語文企業課程指導
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ELL (Computer 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
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師訓指導
網路課程英語教材編撰
兒童網路活動新聞報導,英語網路專欄作家
文見國語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與電腦與英語教學雜誌
英文繪本導讀語調發音指導教師,貓頭鷹圖書館
CNN 閱聽訓練
◎譯著: E-mail for English Teaching 電子郵件與英語教學網路小說,用電腦學英文DIY 等

親子英文閱讀樂

來源:www.cavesbooks.com.tw/Webpage/Topic/9207Topic/topic_1/index.htm
作者:劉安湘

我是個英文老師,也是個喜愛閱讀的媽媽,為了讓我的孩子們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我從他們不到八個月大,就著手進行「英文閱讀計劃」!現在,我的孩子們已分別是十一歲、八歲,他們每天都會閱讀喜愛的英文書籍,而我也樂於繼續和他們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

如何達到「英文閱讀天天樂」呢?在此與您分享我的做法:

讓家裡有足夠的英文童書,放在孩子隨手可得之處

省錢絕招:向圖書館借閱;購買平裝書。處處有書置於客廳茶几上、房間矮書架、餐桌旁、浴室裡(可用塑膠書、海綿書)、甚至自用車上。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層的書
市面上的英文圖書五花八門,選擇眾多,建議您能仔細選擇適合孩子年齡層、及心智發展的圖書,才能事半功倍喔!
學齡前兒童適用的書籍:

手指謠、童謠、歌謠;玩具書(翻翻書、塑膠書、海綿書、洞洞書);書中圖片(照片)大而清晰;概念書(顏色、大小、形狀、數字、動物、汽車…等);圖畫為主的童話故事書;字母書。
低、中年級兒童適用的書籍:

童謠、歌謠;概念書(簡易動物、植物百科等);童話故事書;字母書;字母拼讀概念的簡易閱讀書;以動物為主角的書;有關孩子生活相關經驗的書(家庭、學校、交友、品德規範、生活起居…等);笑話書;謎語書;繞口令讀本。
高年級兒童適用的書籍:

故事書;章節小說;有續集的圖書;冒險故事;名人偉人傳記;專題書。

選定一固定的閱讀時間
學齡前兒童:
孩子還小的時候,利用零星時間閱讀的效果非常好。我每天利用空檔時間與孩子共讀,例如晨間遊戲時、午睡前或午睡起床時、等爸爸回家吃晚飯時、晚上睡覺前。

幼齡孩子的注意力較無法集中許久,通常十分鐘左右即為上限,選擇孩子有興趣的讀物,例如男孩喜歡汽車,則可拿有關"cars"的書,最好一頁一個清晰的圖片,將孩子抱在胸前,用能引起孩子注意力的高亢語調,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如"Look, cars!"您一邊指著圖,一邊說出"car"( or "taxi"、"bus")。孩子熟悉這一本書之後,您可以另找時間重唸這本書,這次可以增加更多的語句,例如"A red car.""A yellow taxi.""That's a green bus."等下一次再讀這本書時,您可以問孩子"Where is the red car?""Do you see a yellow taxi?"讓孩子指出這些圖片來,相信您一定會驚訝的發現,孩子早已學會這些字了,您也可以繼續介紹新的書給您的孩子。

學齡的孩子:
慢慢的孩子長大了,注意力集中時間加長,晚餐後睡覺前的一個小時,是我們享受共讀的美好時光,若某一天因事無法進行睡前閱讀,孩子們第二天會自動加長閱讀時間至一個半小時、或多唸一本書,只因為他們已經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了。您和您的孩子也可以找出一個共同的時間,享受英文閱讀的魔力。

您可以讓孩子選擇喜歡的書,坐在床邊、或書桌前,兩人輪流唸一句、一段、或一頁,可以停下來討論字句的意思、或圖片中的訊息。然後可以再由您選一本書,讀給孩子聽,您可以選擇較孩子英文程度深一些的讀物,讓孩子加深加廣其英語能力。

選擇搭配有英語為母語人士錄製的錄音帶或CD的故事書

許多英文故事書、歌謠韻文書(如Wee Sing系列)都搭配有錄音帶或CD,孩子在閱讀時,可同時欣賞英文的音韻之美、抑揚頓挫、語調之變化等。應選擇母語人士配音的錄音帶或CD,因為這樣才能提供您的孩子正確而可模仿之腔調語氣。外出時,還可將故事、歌謠韻文錄音帶放在車上,大家一起聽故事、唱歌謠,效果一級棒!

將書中情節與日常生活連結
學英文要活用,要適時將所學活用於生活中。當孩子剛從書上學會各種車輛名稱時,就要在出門時,好好練習一番。看到公車馬上說"bus",看到卡車說"truck",計程車"taxi",救護車"ambulance",警車"police car"。孩子玩玩具車時,則將"fast" "slow" "up" "down" "big" "red"複習一番,例如和孩子一起練習說"This car is fast." "That car is slow." "This car is going up." "That car is going down." "I like big cars." "I don't like red cars."

出門勿忘帶書
我們常出門旅行,孩子們早已學會打包自己的行李,而他們的必帶物品之一即是「英文書籍」。最好帶的書籍和要遊覽的地區有相關性,例如要到海邊玩,可以帶有關海洋生物、沙灘景物的英文書,那麼孩子將可以很快學到一些相關知識(如"beach" "sand" "ocean")。平日出門時,孩子就會隨手帶著一本書,隨時隨地找時間看書。

常去英文圖書館、書局
常帶孩子到英文圖書館、書局,讓孩子享受自己選書的樂趣。當您願意花時間在圖書館、書局中,而非留連在電視機前,您已經由身教告訴您的孩子--「英文閱讀樂趣多」。相信您將不用「逼」孩子學英文,孩子會在書海中「自然而然」的環境下學習英文。

學英文非難事,只要天天浸盈其中,相信您的孩子個個都是「英文小魔女」、「英文哈利波特」!

【劉安湘老師】
Educational Background
1.B.A., Department of English, Soochow University, Taipei (東吳大學 英語系)
2.M. 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S.A.
(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 課程與教學 教育碩士)
3. Certified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er. (通過教育部1999年英語師資考試認證,
並修習英語教學能力學分、國小教育學分,為合格國小英文教師)
---------------------------------------------------------------------------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1. 東吳大學英文聽力課教師、英文系助教
2. 台北市國語實小三年級英語教師
3. 台北市南門國小四、五年級英語教師
4. 國北師附小五、六年級英語教師(現任)
5. 康軒文教事業 Wow English 國小英語教材 諮詢委員

雍正展聚两岸文物 诉说美丽与哀愁

來源:美国之音 2009年10月06日

历史的纷纷扰扰,政治的分分合合,让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离散了六十年,现在随着两岸关系改善,这些宝贝藉着两岸故宫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首次大团圆。

雍正大展定于七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隆重登场, 246件雍正时期的瑰宝,其中包括北京出借的37件展品,将带领参观民众以文物的角度认识雍正皇帝的文治武功,同时也是两岸故宫开启“院对院”的务实交流之后,所交出的第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五号抵达台北,并在六号与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女士联合举行记者会,两位院长并互赠礼物。北京故宫博物院郑院长致赠清乾隆朝满文大藏经,台北故宫博物院周院长则回赠清康熙朝藏文龙藏经。

*郑欣淼:两岸通过雍正展加强交流*

郑欣淼在记者会上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历史,两宫文物具有互补性,合办雍正大展意义非凡。他说:“希望通过雍正皇帝作为开端,开启两岸合作的路子,雍正展最重要的意义既是文物六十年的第一次聚首,同时他的意义也在于两岸故宫重新合作交流,我一再强调,没有北京的文物,台北故宫也能办的精采,但是有了北京故宫的这些东西就会更精采,两岸希望通过雍正展加强合作交流的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两岸文物分隔了一甲子,六十年后难得有机会同场较量,哪边的珍藏更胜一筹呢? 郑欣淼说:“不好说,文物各有他自身的价值,每一件都是不可替代的。”

*周功鑫:两宫文物各有千秋*

周功鑫说:“我想两边都有优势,都有长处。我们这次展览是为了呈现雍正展的的全貌,原来台北故宫没有的,希望藉由合作让北京故宫的展品能够来,所以我们这次选的37件都是我们(台北故宫)没有的。”

周功鑫认为两宫文物在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上各擅胜场,她也补充说,有了北京来的文物,民众们更能够透过这次的雍正大展了解雍正皇帝的其人其事。

周功鑫表示:“当年前辈在选的时候,认为不重要的,像是雍正的朝服图以及行乐图,现在展览的时候这些就很有视觉效果,大家一看马上就知道雍正长的什么模样、生活怎样,从行乐图也可以看出他的人品特质 ,他的品味,他的休闲生活型态。作皇帝,他(雍正)还是很难得的,其他皇帝的行乐图不及他那么多,这点是很特别的。从艺术史的角度,当年选的文物细致度,艺术性都高,但其实每件文物都有它在历史上特别的地位。”

两院院长都很客气,那么一般的民众又是怎么看两宫文物呢?

从山西到台湾旅游不忘参观台北故宫的如先生告诉美国之音:“我觉得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建设的很好,我也去过北京的故宫,我认为两边各有优势,各有特点,但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大气,文物也比较全,还有这里的服务也很周到,很好。”

*雍正展结合高科技 深入体会“为君难”*

这次举办雍正大展,台北故宫别出心裁,为了让民众更有互动感,特别推出以感应科技呈现雍正与臣子之间奏摺往返的动画,还有类似北京故宫“虚拟紫禁城”的养心殿3D导览影片。

雍正大展的展品分为档案,肖像,器物,书画等几大类,台北故宫的专家们在预展中重点介绍了一些精选展品,让大家先睹为快。其中包括刻有“为君难”三个字的寿山石长方印、铜胎画珐琅缠枝莲纹六孔瓶、雍正的朝服立像、指定雍正为继承人选的康熙遗诏、以及郎世宁的百骏图等等。

故宫专家特别指出,民众可以从雍正亲笔批阅的奏摺当中,了解雍正的个性,包括他的君臣关系,据说雍正喜欢用八字算命任用臣子,而这些有趣的历史也透过展览的文物一一呈现在民众眼前。

*两岸故宫续合作 完整研究失散文物*

两岸文物离散了一甲子之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逢,周功鑫女士向美国之音娓娓诉说故宫瑰宝的美丽与哀愁,并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做完整的研究。

她说:“当时国民政府迁到上海时,总共是一万九千多箱,然后辗转到西南,最后在1948年底、1949年来到台湾,剩下3824箱文物,我们现在希望藉由两岸共同合作,把散落在各地的文物,原来一万九千多箱的文物,做一个完整的研究,包括确认目前这些文物在哪个博物院收藏,如何保管,我们都要做整体的研究。”

至于未来北京故宫是否打算向台北借展文物,郑欣淼院长说的很不确定:“这个也不好说,我们还没研究好。”

*北京借展仍未定 实质交流加强互信 *

尽管仍有名称和政治上的困难,周功鑫院长认为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总会水到渠成。她说:“我们先把名称和法令的争议放在一边,从事实质的合作,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实质的进展,这是在两方面的诚信下完成的,文化的交流只有在深度的交流之后,大家互相了解增加互信,以后有很多事情是水道渠成的。”

两院院长也谈到未来的合作,宣布2010年两岸故宫交流的具体项目,其中包括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出版品互赠,资讯与教育推广交流,以及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等。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将于十月七号开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展出至明年的一月十号。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聽聲音 ─ 辛曉琪『怎麼』

頂喜歡的一首歌,卻怎麼都練不好...^^



怎麼?(李宗盛之舊愛熱戀版)
作詞:厲曼婷 作曲:孫偉倫 編曲:王繼康 男聲:李宗盛

我選擇在你住的城市裡 隱居 豎起耳朵聽你的動靜
我聽說你總是一個人 在霓虹中孤身來去
在我之後沒人真的靠近你 心裡突然一緊 是疼是委屈
怎麼我都離開了 你還不肯平靜

怎麼你沒收到 我每天唸幾遍的祝福 怎麼你最後是一個人住
怎麼還沒把那往事 在心裡慢慢平撫 會覺得痛苦 是什麼緣故

嘿!過去常陪你坐在車子裡 看雨 幫著你擺脫壞情緒
每當我撫摸你那佈滿鬍渣的耳鬢 憐惜就滿滿的在心底
當時我就明白我自己有多愛你 從那次就決定把 一輩子都給你

退守台湾60年 失败者创造奇迹

D君來信分享!联合早报2009.10.05的头版头条。

- by Eve

來源:《联合早报》沈泽玮 台北特派员 (2009-10-05)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被打到退守台湾,中国大陆200万人渡海,加入了台湾在地600万人口,这个大撤退被视为近代两岸间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这些人或许不知道,他乡就要变故乡,他们或许不知道,这块让他们落脚的新土地,将谱写两个历史会记住的奇迹——经济起飞的奇迹和华人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奇迹。

回顾过往一甲子岁月,台湾走来,其实和刚刚盛大庆祝过60周年国庆的中国大陆一样精彩。

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当大陆还忙于政治斗争时,台湾正着手推动经济发展,当大陆被十年文化大革命搞得半条命时,台湾却因发展十大建设而脱胎换骨。

从农业、工商业到全球闻名的电子产业,从劳动密集工业到高科技产业,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台湾在过去60年经历了典型的经济转型。60年代高雄加工出口区的成立,80年代新竹科学园出现,相隔十几年,两个重要的经济座标凸显了台湾的产业结构,成功升级换代。

经济自70年代起飞后,台湾人也开始富起来了。1980年代中期开始,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成长1000美元,战争的失败者在经济上超越了胜利者。

而经济发展的动力,部分就源自1949年涌到台湾的200万个失败者。他们虽给台湾带来了资源紧张的问题,但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人才和财力。从大陆到台的人才包括李国鼎、孙运璇、尹仲容、赵耀东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财力方面,好些大陆或台湾出版的参考书籍都指出,国民党1949年从大陆运到台湾的大批黄金、白银和外汇,都是当年为台湾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支援。

蒋介石还是胜利了?

另外,两蒋的威权统治,加上美国提供的军事、经济与技术援助,也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重要的平稳安定条件。

前驻美代表陈锡藩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蒋介石如果稍微软弱,台湾就垮掉了,因为“他可以带了几百万美金跑掉”,而当年的威权统治虽然造成有的人吃了苦头、被迫害,却也给台湾提供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安定条件:“一团乱,恐怕老共就来了,恐怕就拖不到今天。”

在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陶涵(Jay Taylor)眼中,当年蒋介石在大陆虽然输给了毛泽东,但最后,也许,蒋介石还是胜利了。

陶涵在他今年发表的新书《蒋介石传》(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中说,蒋介石退守台湾后,终于有机会好好进行建设,“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陶涵在书中下结论说,蒋介石如果泉下有知,“他会很高兴看到中共以民族主义和儒家思想取代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社会”,“他会看到中共领导人主张儒家思想,就和他自己一样,致力于把中国大陆塑造成一个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一个强大但平和的角色”,“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是蒋介石的愿景,而不是毛泽东的”。

陈锡藩认为,陶涵在书中的结论说明了,中华民国退守台湾60年,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蒋介石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守住台湾,金门的古宁头战役是决定性的一战,如果台湾沦陷了,共产主义来了,历史就要改写了。

至于为何蒋介石能在台湾做出成绩,在大陆却受挫,好些学者都指向关键的土地改革政策。从1949年开始的台湾土地改革,让大量的无地农民成为自耕农,让大量的富农和地主转变成商人和持有股票的资本家,换句话说,土地改革让农人有机会翻身,让地主开始经营企业,这不只稳住了国民党政权,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

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告诉本报,蒋介石可以在台湾落实土地改革政策,在大陆却不能,是因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时候,和地主豪绅有千丝万缕的盘结,“改革要改革到自己人的时候,你就不能改了”,但是在台湾,国民党没有这样的包袱。

先经济、后政治,这样的改革顺序开始推进。在经济改革有了成果后,台湾的社会力量兴起来,中产阶级的形成、都市化、中小企业、知识分子、留学人才归来以及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压力等等因素,都给台湾下一步的政治改革创造了客观条件。

民众有迫切发声的欲望,党外运动冒起,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把党外运动推向高潮,到了1980年代,民主化已成为一股无法抵挡的浪潮。

从父亲蒋介石手中接过政权的蒋经国在1987年,也就是他过世前最后一年,意识到他不得不掀开威权的锅子,让锅盖下酝酿已久的民主蒸气可以获得释放。而在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解除党禁和报禁的前一年,台湾第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反对党民主进步党也在1986年诞生了。

大陆可否借鉴台湾民主发展模式?

不过,也有评论指出,要建立民主观念与素养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趋向成熟,但是台湾民主化的时间是被压缩的,当民主的基础还没有稳住时,媒体自由空间就跟着大幅开放,1994年开始,广电媒体逐步解禁,日后还发展出台湾媒体高密度的SNG现场连线奇观。

民主一放收不回,乱像也跟着浮现。立法院立委打架掐脖子,选举不只是嘉年华会,还是民众宣泄的出口,选举频密又耗钱,要赢得选举就要有资源,逐渐形成了政商勾结的现象,政治献金和权钱交易搅混在一起,好人才不愿沾政治,让政客垄断了政坛,自成一体。

不过,对于台湾的民主是否在短时间内放得太快,太多,因而乱象多多,受访学者都认为,这是年轻民主的特质,与民主化步伐快慢无关,台湾的民主进程还在发展当中。

陈锡藩说:“只有民主和不民主的分别,如果说到哪一个阶段要放多少,由谁来决定?如果是由一个有权力的人来决定,就变成威权了。”

他认为,民主制度还是优越的,而它的优点就是自己会调整,当立法院不断打架,运作不下去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提出来要改善,可是独裁制度就不行,人民不能推翻掌权者。

李酉潭则表示,台湾还没有走完民主化的进程,什么时候才完善,他说,时间点比较难预测,从事件上来说的话:“立法院要有机会轮替两次,总统再轮替几次,就更好。”

他说,政党轮替是负责任的最好方式,而现在看到的是,台湾虽然总统是由不同政党的人轮替,但是国民党的立法院没有轮替过,国民党还是掌握庞大的社会资源,“正义原则、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还没有形成”。

身为大中华地区第一个民主化的社会,台湾的民主还有完善的空间,而经济的发展趋势,则是随着大陆的崛起而起了变化。过去双方因意识形态而对立的两岸,现在则是在经济上找到互补地带。

两岸在经贸上走得更近,在生产上的的合作越发紧密,让韩国备感压力,当地媒体给还给两岸联手的生产链取了个Chaiwan的名词,接下来,MOU、ECFA等等,都会加速两岸经贸关系深化。

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受本报访问时指出,“景气好,两边都好,景气不好,两边都不好”,台湾经济会接下来往服务业走,大陆服务业也站起来了,台商过去大陆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两岸经贸的紧密度还会增加,这不是唯一,却是很重要的关键角色”。

大陆现在成了全球瞩目的经济要角,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不过一些台湾学者指出,大陆过去在推动改革开放的时候,其实还是学台湾的。台湾智库董事长陈博志就认为,深圳特区是模仿高雄加工区。

那么在政治上,台湾的民主发展模式是否也能够成为大陆借鉴的对象?

大陆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去年在台湾政党二次轮替后,在其博客中就高度赞扬台湾民主。他在《台湾新一轮政党轮替的价值和意义》的文中说:“台湾地区选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民主,实现制度的转型,才有可能跳出中国古已有之的历史循环的怪圈。”

他说,凡是威权政府,最大问题不仅是难以解决自身合法性问题,而且难使社会回归理性,“人与人之间的你死我活,使得原本威权时代积累的政治和社会精英,在动荡中损失殆尽”。

具体操作上,陈锡藩认为,大陆可以像推动经济特区那样试验民主,在一些经济已经发展得不错的城市如上海试验民主选举。李酉潭则认为,可以不必一下子把层次推高,先在二线城市试验民主选举就好了。

对于大陆一直对新加坡模式感兴趣,李酉潭认为,不一定行得通,因为新加坡模式是全世界唯一的,因为新加坡小国寡民,领导人完全知道底下干部在做什么,中国大陆却很大,山高皇帝远,领导人不可能掌握。

他指出,因为国际压力无法催促大陆民主化,中国大陆未来最大的冲击就是来自台湾对它的催化,因为“台湾民主化如果走得屹立不倒,中国(大陆)人民就会思考,同样华人世界。为什么台湾可以,中国不可以?”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被出賣的中國

來源:《新紀元週刊》第138期【西方看中國】欄目 (2009/09/10刊)
編譯:陳邁克

【大紀元9月14日訊】自由作家佩羅夫(James Perloff)於七月二十四日在《新美國人》(New American)雜誌發表〈被出賣給共產主義的中國〉(China Betrayed Into Communism)一文。文中指出,曾為蘇聯傀儡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奪取政權、統治中國大陸,大部分是美國促成的。美國外交政策的失敗、左派官員的計謀、駐華使節的干預、媒體的左傾言論、研究機構的惡意影響、武器禁運的實施與援助的不足等多種因素,導致了中國被赤化的命運。

日本與中國東北

三零年代,軍事強權日本是蘇聯赤化亞洲的主要障礙。美國歷史教科書將日本出兵中國東北稱為帝國主義入侵。

美國達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Dallas)政治系主任庫貝克(Anthony Kubek)在《遠東如何失去》(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這本書中表示,日本政治家顯然認為,除非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建立防禦堡壘,否則共產主義會擴散至整個中國北方,並嚴重威脅日本安全。對於日本而言,入侵中國東北是國家需要。然而,美國國務院並不認為日本能制止蘇聯在中國北方的擴張。事實上,美國國務院並未抗議蘇聯占領新疆和外蒙古,反倒譴責日本在中國部署兵力。

蘇共試圖滲透國民黨

儘管孫中山推翻滿清帝制,創建中華民國,但是民國初年的中國,大部份仍受地方軍閥的統治。在孫中山於一九二五年逝世後,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繼任統一中國的大業。

蘇聯試圖滲透國民黨,但其陰謀最終被蔣介石識破,蔣於一九二八年遣返許多蘇聯特務。同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首篇批評蔣介石的文章。從那時候起,他成為蘇聯與美國的共同敵人。極具諷刺的是,在一九一七年俄國大革命(Russian Revolution)之後,美國曾試圖支持共產主義。

蘇聯的傀儡

中國共產黨僅僅是蘇聯的傀儡。當日軍於一九三七年入侵中國東北時,蘇聯獨裁者史達林(Joseph Stalin)下令中共黨員減緩對國民黨的攻擊,因為國民黨當時正對日作戰,史達林認為日本是他奪取亞洲的障礙。

因為國民黨抗日,所以美國的官方政策支持國民黨,特別是在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之後。史達林下令中共黨員也參與抗日,但僅用很小的力量。毛澤東曾說,中共的既定政策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中共大部分都在攻擊國民黨,他們計畫在抗日戰爭結束時推翻國民黨。

羅斯福背叛中國

中國之所以赤化不全然是共產黨員造成的。史達林曾與日本簽訂互不侵犯協定,希望藉由日本削弱國民黨的軍力。然而,美國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與史達林於一九四三年的德黑蘭會議(Teheran Conference),以及一九四五年的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上會談時,卻以提供武器和物資的條件換取俄軍參與遠東戰爭。同時,羅斯福在未先與中國協商下,同意蘇聯取得大連、旅順港的控制權,以及東北鐵路的共同控制權。

代表美國起草雅爾達協議的國務院官員希斯(Alger Hiss),最後被證實是蘇聯間諜。美國前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Hurley)曾表示,美國外交官在雅爾達秘密協議中,犧牲中國的領土完整性與政治獨立,為共產黨占領中國構築藍圖。


邀請史達林參戰並提供其軍備的決策,是美國外交政策中最失敗的案例之一。俄軍在日本投降前五天才進入中國參戰,在幾乎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隨後取得日本投降後留在中國東北的大量武器。他們將這些武器與美國提供的物資,一併轉交給毛澤東的共產黨員,用以打擊國民黨政府。

史迪威事件

美國派遣人員前往中國,是另一個摧毀國民黨的手段。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迪威(Stilwell)事件。

美國陸軍將領史迪威雖然被稱為戰略家,卻因仇恨蔣介石與欽佩共產黨員而惡名昭彰。對日抗戰期間,日軍占領中國港口,國民黨必須從印度空運物資。史迪威要求蔣介石派遣三十個師,從緬甸開闢陸地補給線。

蔣介石認為,移轉三十個師到緬甸會助長日軍和中共占領中國,於是拒絕史迪威的要求。史迪威向美國華府抱怨,羅斯福因而指示蔣介石給予史迪威無限制的中國部隊指揮權,並派兵前往緬甸。

蔣介石認為史迪威與共產黨串通,企圖顛覆政府,因此拒絕羅斯福的指示,並要求撤換史迪威,否則寧可單獨抗日。羅斯福被迫讓步,指派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取代史迪威,此一事件終告結束。

美左派官員的計謀

美國國務院的派系利用不同的計謀加速中國的共產化。其中最主要的計謀是,聲稱毛澤東的追隨者不是共產黨員,而只是「土地改革者」,與蘇聯沒有任何關連。此外,他們將蔣介石與國民黨描繪為「法西斯」、「反動」以及「腐敗」。

美國國務院的左派分子同時要求,國民黨與共產黨組成聯合政府。這是共產黨的老把戲。共產黨員曾以這種方式要求波蘭、南斯拉夫和捷克戰後政府,與共產黨組成聯合內閣,最終控制了這些國家。毛澤東在一九四五年預測說,聯合政府可以摧毀蔣介石和「反動的美國帝國主義」。

事實上,蔣介石希望組成代表所有中國政黨的戰後政府。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他召開為期四十天、有兩千多名代表參與的國民大會,最後通過中國民國憲法。然而,毛澤東與其共產黨員拒絕與會。他們知道,共產黨在中國缺乏社會大眾的支持,他們只能以暴力奪取政權。

馬歇爾使華

二次大戰結束後,由蘇聯提供武裝的毛澤東部隊,開始全面攻擊國民黨政府。如果沒有美國總統杜魯門(Truman)委任的駐華特別代表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干預,毛的叛變肯定會失敗。

據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表示,無論馬歇爾擔任何種職務,他的所做所為都強化共產主義並犧牲美國利益。以韓戰為例,時任國防部長的馬歇爾駁回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所提的炸毀鴨綠江橋要求,使中共軍隊得以進入韓國,美軍因而陷入困境。

在出使中國之前,馬歇爾已經接受共產黨的宣傳路線。美國海軍上將李海(William Leahy)曾表示,馬歇爾在前往中國時說,他要告訴蔣介石接受共產黨員,不然就得不到美國的援助。馬歇爾相信毛澤東與其追隨者只是保守的土地改革者。

當馬歇爾初抵中國時,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部隊人數及槍枝的比例是五比一,所以國民黨能成功擊退共產黨。然而,馬歇爾總共提出三次停戰,使共產黨得以重組部隊並獲得蘇聯援助。他們控制的縣遂由五十七個增加為三百一十個。

馬歇爾長達十五個月的災難性使節任務,於一九四七年一月結束。他在返美後,被杜魯門任命為國務卿。正當中共持續獲得蘇聯的武器供應時,馬歇爾卻對國民黨實施武器禁運,為中國的自由帶來厄運。他曾自我吹噓說,他揮一揮筆就解除三十九個反共師的武裝。

媒體的角色

美國媒體操弄大眾輿論,是造成中國赤化的關鍵性因素。很多書籍與新聞報導捧毛貶蔣。蘇聯總理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概述這種策略說:「如果我們想使非共產黨員成為共產黨員,或是欺騙他們的話,我們必須影響他們。所以,我們必須試著滲透大型媒體。」

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美國新聞界出現了二十二本支持共產黨的書籍,而支持國民黨的只有七本。在這二十二本支持共產黨的書籍中,每一本在文學評論中都獲得越來越多的肯定,而支持國民黨的書籍不是被嚴厲譴責,就是在相同的評論中被忽略。

支持共產黨的書籍之所以獲得如此的青睞,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評論都是由這類書籍的其他作者所寫的。這二十二本親共書籍的十二位作者,總共寫了四十三篇書評,這種自己人捧自己人的做法,使這些書評洋溢著讚美之詞。然而,它卻讓不諳亞洲事務的美國社會大眾有難以去除的印象。

太平洋關係研究所的惡意影響

現已廢除的太平洋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對美國的遠東政策和主張的影響可能是最惡意的。該機構曾印製幾十萬本有關中國事務的小冊子,給美國公立中小學和軍隊。這些小冊子重申共產黨員是土地改革者,而國民黨員是法西斯主義者的神話。

美國參議院國內安全小組委員會(Internal Security Subcommittee)最後發現,該機構有五十四人與共產黨有關連。


一九四五年,太平洋關係研究所發行的《美亞》(Amerasia)雜誌刊登一篇文章揭露失竊美國政府文件中的機密,包括國民黨軍隊在中國的部署細節。這本雜誌一直替蘇聯間諜活動做掩護。

儘管美國聯邦調查局以間諜罪名逮捕許多《美亞》員工,但因高層官員介入,所有的案件都不了了之。這是另一次強而有力的「黑手」密謀反對美國利益。

對華「援助」

到了一九四八年,由於馬歇爾實施武器禁運,國民黨政府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被中共擊垮,而中共卻持續獲得蘇聯的無限制軍援。

美國前大使布利特(William C. Bullitt)於一九四八年三月在外交事務委員會作證說,自從馬歇爾於一九四六年八月單方面停止供應武器後,美國政府沒有提供中國任何戰鬥機或轟炸機。這是迫使蔣介石容許共產黨員進入中國政府的手段之一。

儘管當時的助理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虛偽地告訴美國國會,國民黨已經獲得超過二十億美元的援助,但大多數是非軍事或不堪使用的物資。

一九四八年四月,美國國會得知國民黨情況危急,同意提供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的軍援拯救蔣介石政府。然而,這項軍援的首批武器在七個月後才送達國民黨的手中,而且很多機關槍欠缺彈夾或其它零件。

中國大陸淪陷

美國實施武器禁運與後來對國民黨的援助行動遭到破壞,注定了國民政府的失敗命運。一九四九年,中共完全占領中國大陸,蔣介石與大約兩百萬名追隨者逃往臺灣,延續中華民國政府,並將臺灣建設為自由的堡壘。

當毛澤東成立極權共產黨政權並屠殺幾百萬人時,昔日將毛定位為土地改革者的宣傳神話隨即消失。

中國大陸的淪陷並非錯誤造成的。美國眾議院議員、眾所公認的遠東事務專家周以德(Walter Judd)說:「就平均而言,一個傻瓜有時候可能會做出有利於美國的決策。當政策由一貫以共產黨利益為出發點的任何團體提出時,那就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