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Taiwan

寧兒的安親班週六舉辦朗讀比賽,教師依小朋友就讀的年級準備比賽用文章。

寧兒小二,拿到一篇標題為「I Love Taiwan」的文章,介紹台灣種種面貌。文章分為六個主題,Population and Languages、Social Customs and Etiquette、Food and Drink、Taipei City、Chinese New Year、Discover Taiwan - Hot Spring,每位小朋友上台前,抽籤確定朗讀的Topic。

內容對台灣只概廓素描,並不特別深刻,然而藉此讓外籍友人對台灣有粗淺的認識,挺實用的,轉刊分享!

另外,若準備出國旅遊,另有一份「中華民國國際青年之家協會」印製的『旅遊天使教戰手冊』(贊助編寫和印製這本手冊的是交通部觀光局),教導如何在一分鐘內,介紹最精彩的台灣 ─ http://www.yh.org.tw/word/2007youthbook.pdf(順便更正,第12頁講台北101的英文部分最後一個字,應是 popping,不是shopping. 第23頁的標題,應是「教老外說中文」,不是「教老外說英文」。)

- by Eve
Population and Languages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aiwan is over 23 million. Because the island is so mountainous, this means that most of the population has to live on the flat western plains. The result is that Taiwan is the second most crowded area in the world after Bangladesh. There are about 1,500 people per square mile on Taiwan.

The first people to live in Taiwan were the aborigines. They have been in Taiwan for a very long time. Some scientists think that they first came to the island 15,000 to 20,000 years ago from south China. There is a very interesting fact about them. It is believed that after they arrived in Taiwan, some of them left in their small boats and traveled from one island to another along the Pacific Ocean. So the wide area of Austronesia with its different ways of life on each island there developed from just a few Taiwanese aborigines who left Taiwan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oday, the population is made up of Taiwanese, mainland Chinese and aborigines. There is also a group of Chinese called the Hakka. They are Chinese but have managed to keep their own language and customs.

They were the first Chinese to come to Taiwan followed by people from Fujian whose language became Taiwanese. Most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came to Taiwan in 1948. This was because of political problems in China. Today the Taiwanese make up about 70% of the population, the Hakka about 14%, the mainlanders about 14%, and the aborigines 2%.

There are several languages spoken in Taiwan. Taiwanese (also known as Minnanhua) is spoken by 80% of the people. However, the only official one is Mandarin Chinese.

Social Customs and Etiquette

Like many countries, Taiwanese have their own customs, many of which come from China.

In many ways, “Face” is 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idea in Taiwan. Of course, throughout the world, people do not like to lose face, but in eastern countrie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not to embarrass people. If someone does something silly, it is important that others try to protect the person’s feelings.

Taiwan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often give gifts. They can be given on many different occasions, not just birthdays. In Chinese New Year, children are given gifts of money. In weddings, the happy couple is also given money. Money is given in red envelopes, as red is thought of as the color of good fortune.

When visiting a Taiwanese home, it is usual to bring a gift. This can be fruit, chocolates or wine. When you give a gift you should give it with both hands. The person receiving it will put it to one side to open later. Taiwanese do not open the gift in front of the person giving it. And another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it is considered respectful to greet the eldest person first when you come into Taiwanese’ house.

Food and Drink

Food and drink have always been importan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the same in Taiwan. In fact, people will often say hello by asking you if you have already eaten. They may even do this in English! A visitor to Taiwan will soon notice how many restaurants and snack bars there are. Not only that,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tasty opportunities to eat at stalls on the streets and at traditional night markets.

Chinese food of course, is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two basic foods of China and Taiwan are rice and noodles. In fact when the Taiwanese ask you if you have eaten, it actually means, “Have you eaten rice?” They use rice a great deal and in situations which may seem strange to a foreigner. For example, at breakfast, they often make a kind of watery rice porridge and put pickles vegetables in it. There is also sticky rice which is served on special occasions.

Another food often eaten on special occasions is noodles. Noodles became popular in China because they were easy to carry and to store. For a long time, scientists were not sure who invented noodles first. It now seems likely it was the Chinese, because noodles 4000 years old have been found there. Nowaday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noodle dishes. One type that a foreigner will not be so familiar with is “soup noodles” which are very common in the night markets. Beef noodles, a Taiwanese food developed from Chinese cuisine, are very popular.

In general, much Taiwanese cooking is based on rice, seafood and vegetables. This is because there was not enough farmland in Taiwan to produce much meat. Therefore it had to be used for growing vegetables. Because of this, and because of Buddhism, it is easy to find vegetarian restaurants in Taiwan. However, Taiwan’s own native cuisine has also become known around the world, and if you try it just once, you will remember it forever.

Taipei City

Taipei City is the most modern and the largest city in Taiwan. In Taipei, there are more then 3 million people, but more than half of the 3 million people are from the southern or central Taiwan who came to work and live in this city. There are several famous tourist spots. Taipei 101, three major night markets and Tamshui Fisherman’s Wharf.

First of all, Taipei 101,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is located in Xin-Yi District –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areas in Taipei – and it is not only a business building but a shopping mall; consequently, it attracts many tourists to visit and utilize it as a background in their pictures. In addition, the seven colors of the rainbow of the lighting bars on the outside of the building change everyday to represent each day of the week: Monday through Sunday.

Secondly, night markets can best represent nightlife in Taipei. The three major night markets, Gongguan night Market, Raohe Street Night market, Shilin night Market, in Taipei are very popular. There are varieties of foods in each night market, with pricing of the food sold there lower than those in stores.

The last one is the Fisherman’s Wharf. Many singers often hold a vocal recital here. Of course, many couples date here; thus, it is a good place for couples or tourists to date or visit. It also offers many entertainments for people to relax. How do we get there? Besides driving a car, you can also choose to ride a bicycle or go there by bus after you exit the Tamshui Station of MRT. In addition to these activities, Lover’s Bridge is another beautiful spot we must visit because the bridge not only crosses the sea, but also has ligh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bridge. If you stay there at night, you are going to see a beautiful scene.

To sum up, there are many popular places where it is worth a visit. Wherever you want to visit Taipei, I believe that you will enjoy visiting these places because they will give you a deep impression and fall on love with them.

Chinese New Year

People celebrate many festivals in Taiwan. A visitor can find them very enjoyable and colorful.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lso help to keep Taiwanese culture a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Because they are set by the lunar calendar, the date changes every year in the western calendar.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big event of the Chinese year. It is a time when families, no matter how far away they live, come together to eat and talk. Traditionally, the mother and daughters will prepare special foods such as sticky cakes and rice and special dumplings.

Although there is special food, some people do not eat meat on New Year’s Day. This is to bring them long and happy lives. On other new Year’s days, they will visit other relatives, give respect to parents-in-law and welcome the God of Wealth. Because farming used to be so important, farmers also have some special celebrations and make traditional drinks. From the 10th to the 12th days, relatives are invited for dinner.

The house is specially decorated with flowers and short poems written on red paper. As we have seen above, red is considered lucky. Children and elderly people are given money in red envelopes. The floor is not swept in case good fortune is swept out the door, too. Firecrackers are set off and traditional folk activities, such as lion dancing, are enjoyed in the streets.

Today, perhaps not many people believe in the old ideas about good and bad fortune. However they often like to follow the old traditions to avoid unnecessary trouble.

Discover Taiwan – Hot Spring

Hot springs, the hot tears of the earth, are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gifts that the earth has given to us. Ever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recognized the rejuvenating and therapeutic properties of these natural resources. Taiwan is ranked among the world’s top 15 hot spring sites, harboring a great variety of springs, including hot springs, cold springs, mud springs, and seabed hot springs. The island can proudly regard itself a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nd greatest variety of hot springs in the world.

More than one hundred hot spring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aiwan, located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areas including plains, mountains, valleys, and ocean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hot springs can be found in northern Taiwan, where the Tatun Volcano is locat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covering an area that to the north is bordered by Yilan and to the south by Pingtung, the largest number of hot springs can be found. Hot springs found here make up more than 80% of all hot springs in Taiwan.

As hot springs generally come from deep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when they emerge they bring along a high concentration and great variety of minerals that are mostly foreign to the human body and benefit our general health. Specific properties of hot springs vary, depending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mineral concentra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Taiwan has a great variety of springs, both cold and hot.

Because most of Taiwan’s hot springs are located in beautiful scenic areas, when going to soak in one of the numerous hot springs you will not only be able to get away from the hectic life in the city but will also b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enjoy gorgeous scenery while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nature, thus adding a new dimension to recreation and health. Therefore, coming to Taiwan on a hot spring tour will definitely pay off!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蔣毛後人的一點看法

每回談毛,總感覺D君不夠客觀,針對這篇文章他所回應的,很不一樣:

“毛新宇看毛澤東看中國只有一個角度,因為大陸人掛毛澤東像還是一種習慣。”
这句话有所偏颇,实际上,现在除了天安门,哪里还见得到毛像?现在基本上全中国人民看毛都是全彩的了。人都不笨,是非功过还是都能客观评价的。

-by Eve,2010/03/27
來源:2010-03-23 《中國時報》
作者:謝盛友(作者為歐洲《European Chinese News》出版人)

90年代初第一次到台灣訪問,有一個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所有機關學校和重要公共場所都掛蔣介石像?一位教授回答說:「我們已經習慣把它掛上,還沒有習慣把它拿下來。」

之後我挑選閱讀一些蔣毛後人的文章,蔣友柏描述,他創立橙果公司,為了訂單,歷盡甘苦,因為他姓蔣。一開始,因為他姓蔣,有些人對他有好印象,有些人則在正式進入生意的話題之前,先把他的曾祖父、祖父罵一頓,剛開始他很難習慣,但為了生意,他忍下來。

對歷史的反思

後來他慢慢地發覺這些人在批評蔣家與國民黨時,也不是那樣的全然惡意、不理性。他把這些批評視為一種機會,於是找出有關過去那一段他們所謂的「威權統治」時期的書,開始大量閱讀相關資料。過去人家因為他姓蔣,不願意跟他有聯繫,現在有兩位教授還為他規畫了認識台灣的課程。

他以前只從一個角度看蔣家,只從一個角度看台灣,現在是360度,而且不只是360度,還是立體的、跨越時空的、四度空間的、全彩的!現在你問他中國如何,他不只會介紹你去看中國人製作的《大國崛起》,還會介紹你去看日本NHK製作的《激流中國》。

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晉升為少將,他不僅成為目前中國最年輕的一位將軍,而且是第一位「70後」少將。毛新宇不喜歡美國人寫他爺爺的書,他認為那些書裡面充滿了偏見。毛新宇說,特里爾的《毛澤東傳》、施拉姆的《毛澤東》,費正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還有日本人和其他國家人寫的書,往往把文化大革命說成是毛澤東與劉少奇的權力之爭,常常誇大大躍進的消極作用,誇大毛澤東應負的責任,把毛澤東描寫成一個陰謀家,是敵視知識分子的人……。

集體道德責任

不能說毛新宇就是「兩個凡是」(編按:「兩個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但是,我敢說施拉姆就是施拉姆,施拉姆不可能代表全世界人對毛澤東的評價。蔣毛後人對蔣毛的評價和態度,對中國歷史的反思,應該具有無人可以代替的意義。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在其著作《(納粹德國)罪過問題》(Die Schuldfrage)中為德國人思考歷史和歷史影響提供了一套公共語言和概念工具。而且,他還特別把清晰的道德立場與政治建議結合在一起。他認為,德國人幫助納粹掌權,犯下的是「政治罪過」,德國人幫助形成新的極權政治文化,需要擔負的是集體的「道德責任」。在德國知識分子的討論中,有人提出「行政責任」,也就是說,即便當事人強調當時的做法是服從命令或者當時國家的法律,屬於行政範圍,也並不能改變做這些事情本身的犯罪性質,以及身在其中所要承擔的罪責。

蔣友柏看蔣家看台灣,現在是全彩的,因為台灣人已經把蔣介石像拿了下來。毛新宇看毛澤東看中國只有一個角度,因為大陸人掛毛澤東像還是一種習慣。  

剃須何需花大錢 省下一文賺一文

有趣!這篇文章簡單的將商品研發及市場行銷濃縮了為:
  • 將商品品質變差,使用壽命變短,總之要越來越不耐用!
  • 無關乎實用與否,商品或外觀或結構或成份,改變一點點就很了不得,感覺推陳出新就對了!
  • 消費是凱子、是傻瓜,嗯!
女人花錢買滿坑滿谷非必需的吃穿用,真能穿戴吃出媲美模特兒般迷人丰采的又有幾人。房間快塞爆了,我的確是個傻瓜!

- by Eve
來源:2010年03月26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作者:Neal Templin

很多年來﹐每當我買剃須刀時都覺得自己像個傻瓜。

為我的吉列鋒速3(Gillette Mach 3)買一個刀片要花2.50美元到3美元﹐這讓我心疼不已。但有幾次我用便宜的一次性剃須刀時﹐感覺就像在用銼刀刮胡子。

最終﹐幾星期前﹐我買了一把商店自有品牌的剃須刀﹐這把剃須刀也還好用﹐而且價格只有名牌剃須刀的一半左右。

事情不應該變成這樣。我已經用了幾十年吉列剃須刀了﹐而且我喜歡用它。問題出在價格上。在我看來﹐刀片的合理價格應該約為1美元。

我是一個信奉市場的人﹐但剃須刀刀片市場看來並沒有給出我想要的結果。吉列(Gillette)和舒適(Schick)並沒有在價格上進行競爭﹐而更像是投入了一場愚蠢的軍備競賽﹐以改進一種本來已經很完善的產品。雙刀片、三刀片、四刀片──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顯然﹐ 這種趨勢短期內不會停止。舒適公司很快將推出它的五刀片剃須刀﹐並稱該產品的價格將比其2003年推出的四刀片剃須刀“創4紀”(Quattro)高 10%至20%。

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旗下的吉列公司是率先推出五刀片剃須刀的生產商。吉列的Fusion Power MVP──這款剃須刀的早期型號於2006年上市──帶有五個彈簧式刀片和電動微脈沖以減少摩擦﹐“因此您幾乎感覺不到刀片”。吉列公司的網站上有一段視頻﹐視頻中﹐一位拿著巨型剃須刀刀片的機械師站在一架汽車升降機上。

剃須刀生產商﹐有件事我要告訴你們。剃須刀不是跑車。它不會讓我們感覺重返青春﹐也不會引來女性的顧盼。我們不喜歡刮胡子﹐不管你們怎麼做﹐我們都不會喜歡。我們想要的只是一把不會刮傷臉﹐也不會讓荷包挨宰的剃須刀。

但吉列公司和舒適公司有不同的觀點。吉列公司的發言人邁克•諾頓(Mike Norton)稱﹐吉列公司一直致力於研發能帶來完美剃須體驗的剃須刀。“關鍵不是刀片的數量﹐而是刀片背後帶給您更佳剃須體驗的科技。”

舒適公司的母公司﹐勁量控股公司(Energizer Holdings)的傑基•布爾維茨(Jackie Burwitz)說:“如果你考察銷售數據﹐就會發現消費者願意為性能更好的剃須刀多掏錢。”

現在你明白了吧。研發越來越高檔的剃須刀比守著老款式剃須刀打價格戰能賺到更多錢。換句話說﹐面對五刀片剃須刀﹐我們美國男人只能怨自己。

這些年來﹐我應對剃須刀刀片漲價的方法就是少用它們。我曾經幾乎每周都更換刀片﹐而我現在兩至三個星期才更換新刀片。

我的一位同事嫁給了一個節儉的法國人﹐他至少等兩個月才換一次剃須刀刀片﹐最長六個月才換一次刀片。36歲的讓-菲利普•馬松(Jean-Philippe Masson)說﹐當他換完刀片後﹐刮胡子的感覺“就像熱刀子切開黃油一般順暢”。“如果你每周都換刀片﹐就享受不到這種樂趣了。”

這是法國人的處理方式。當然﹐我們美國人很少有好東西舍不得用﹐而是會尋找讓它更便宜的方法。

可能這就是剃須刀刀片市場如此興旺的原因。

有人仍在賣吉列Trac II的刀片﹐我年輕時用過這種雙刀片剃須刀。一個網站上刊登了一種100片裝Trac II刀片的廣告﹐其售價為49.99美元。唉﹐可惜我已經有許多年沒用過Trac II了。

無奈之下﹐我去了本地的CVS藥店(CVS pharmacy)﹐這家連鎖店正在推銷其“三刀片剃須套裝”。我花12.50美元買了一把剃須刀和10個刀片﹐這樣每個刀片的價格就降到了1.25美元。

過去幾週我一直在試用CVS剃須刀。它用起來和我已經用了幾年的三刀片吉列剃須刀一樣舒適。

吉列剃須刀的剃須感覺可能比CVS剃須刀稍微貼合一些﹐但我真的說不準。我說不出上佳的剃須體驗和良好的剃須體驗有何區別。但我說得出花2.50美元和花1.25美元的區別。

為了對吉列公平﹐我同意試用其最新最好的剃須刀。於是﹐吉列公司寄給我一款Fusion ProGlide Power剃須刀﹐這是一種將於6月上市的五刀片剃須刀。這款剃須刀的建議零售價為12.99美元﹐包括一把剃須刀和兩個備用刀頭。含四個備用刀頭的套裝售價為17.99美元。

週末用過這款新剃須刀後﹐我將它寄回給吉列公司﹐用它剃須的感覺的確更貼合。但當我刮完胡子後﹐我在鏡子裡看到的那張光滑面龐仍然是我的臉﹐而不是喬治•克魯尼的﹐而當我每次為換刀片花4.5美元時﹐仍然感覺自己像個傻瓜。

所以我會繼續使用CVS的剃須刀﹐直到我找到更便宜的剃須刀為止。
**************************************************
A Penny Shaved Is A Penny Earned

For years, I've felt like a sap whenever I bought razors.

It killed me to spend $2.50 to $3 a blade for my Gillette Mach 3. Yet the few times when I used cheap disposable razors, it was like shaving with a file.

Finally, a couple of weeks ago, I bought a serviceable store-brand razor that costs about half the price of the premier brands.

It shouldn't have come to this. I've used Gillette razors for decades, and I like them. The rub is the cost. In my book, a fair price for refills would be about a buck.

I'm a believer in markets, but it doesn't seem like the razor-blade market gives me what I want. Instead of competing on price, Gillette and Schick largely seem to be engaged in a silly arms race to improve a product that already works perfectly well. Two blades, three blades, four blades -- when will it stop?

Not anytime soon, apparently. Schick will soon launch its own five-blade razor, and says that prices for it should be 10% to 20% above the Quattro, its four-blade razor that was introduced in 2003.

Gillette, a unit of Procter & Gamble, got there first. Its Fusion Power MVP -- an early version of which went on sale in 2006 -- has five spring-mounted blades and battery-powered micropulses to reduce friction 'so you barely feel the blades.' The Gillette Web site has a video of a mechanic with a giant razor blade on a car lift.

Razor makers, I have news for you. A razor is not a sports car. It won't make us feel young again or turn women's heads. We don't like shaving, and no matter what you do, we never will. All we want is a razor that will do the job without nicking us, either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But Gillette and Schick have a different view. Gillette is constantly do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create the perfect shave, says Mike Norton, a spokesman. 'It's not the number of blades, i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blades that gives you a better shave.'

Jackie Burwitz of Energizer Holdings, which owns Schick, says, 'If you look at the sales data, consumers are willing to pay up for a better-performing razor.'

There you have it. There's more money to be made developing fancier and fancier razors than in keeping the same razors and engaging in a price war. In other words, we American males have only ourselves to blame for the five-blade razor.

Over the years, I've compensated for the rising prices of razor blades by using less of them. Whereas I once might have changed blades every week or so, I now go two or three weeks before popping in a new one.

A colleague of mine is married to a thrifty Frenchman who waits at least two months before changing razor blades. He has gone as long as six months. When he does change blades, it feels 'like a warm knife through butter,' says Jean-Philippe Masson, 36 years old. 'If you changed every week, you would not appreciate that pleasure.'

That's the French way. The American way, of course, rarely involves denying ourselves something. Instead, we look for a way to get it cheaper.

Maybe that's why there's a thriving market out there for after-market razors.

There are people still selling blades for Gillette Trac II, the two-blade razor I used as a young man. A Web site advertised a 100-pack of after-market refills for $49.99. Alas, I haven't owned a Trac II for many years.

Instead, I went to my local CVS pharmacy, where the chain was pitching its 'three-blade shaving system.' I paid $12.50 for a razor and 10 blades, bringing my per-blade cost to $1.25.

I've been trying out the CVS razor for the past couple of weeks. It was just as comfortable as the three-blade Gillette I've used for several years.

The Gillette might have given me a slightly closer shave than the CVS razor. I really can't say for sure. I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reat shave and good one. But I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ying $2.50 and $1.25.

To be fair to Gillette, I agreed to try out its latest, greatest razor. So Gillette sent me a Fusion ProGlide Power razor, a five-blade razor that hits the market in June. It will have a suggested retail price of $12.99 for a razor and two cartridges. A four-pack of refills will cost $17.99.

I used the new razor over the weekend before sending it back to Gillette. It was a closer shave. But when I finished, the smooth face I saw peering back in the mirror was still my own, not George Clooney's. And I'd still feel like a sap spending $4.50 each time I changed blades.

So I'm sticking with the CVS razor. Until I find something cheaper.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美又一IT巨头涉华业务退出中国

來源:2010-03-24《多维新闻网》

全球最大域名注册商GODADDY 24日宣布,该公司不再提供新的.CN中文域名。据信该公司是继谷歌之后,第一家部分撤离中国相关业务的美国公司。在这之前,中方加强对因特网地址的域名注册管理。

美国之音报道,根据美国之音事先获得的国会书面证词,一位GODADDY的高级主管24号告诉美国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问题委员会,中国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于域名注册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由于担忧中方对域名注册的新政策可能影响用户安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寒蝉效应,该公司决定不再提供新的.CN域名,但会继续管理已经拥有.CN域名的现有用户。

一位GODADDY的高级主管指出,注册并且拥有.CN域名的中文网页,对任何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是个重要步骤。刚开始中国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只要求GODADDY提供用户的名字、地址、电话与电子邮件帐号。

不过,从2009年12月14号开始,中方实施新的政策,要求域名注册者提供彩色照片、企业注册证明、以及注册者的签名表格,中方会进行事先审查。这项新的政策让许多通过GODADDY注册中文网页域名的用户受到影响,也是该公司第一次被要求追溯既往,要求已经注册过的用户提供额外资讯与文件。中方并且一度要求中国民众不得通过非中国域名注册商注册域名。

中国政府目前尚未对此评论。

Go Daddy是一家提供域名注册和互联网主机服务的美国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商。GODADDY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据多家监测机构显示,放置在Go Daddy上的网站数量已经越居全球第一位。Go Daddy同时提供独立IP,SSL证书,帮助客户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该公司从2005年4月开始提供.CN的顶级域名。

(梁太瑞 编辑)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聽聲音 (Disney古典樂系列) ─ 舒伯特『 萬福瑪利亞 Ave Maria』

参考資料:《維基百科》

《萬福瑪利亞》(Ave Maria)也翻譯成《聖母頌》,是歌頌聖母瑪利亞的歌曲。

瑪利亞就要嫁給約瑟了,在結婚以前,瑪利亞還保持著童貞之身。大天使加百利前來,告知她被神選中,做上帝的兒子耶穌,道成肉身的生母。未婚先孕對貞潔的瑪利亞來說是多麼難與接受,但是她順從了神的旨意。神也向約瑟顯現,解釋清楚這一切是神要拯救人的計畫。所以萬代將稱瑪利亞為有福。
****************************************
法蘭茲·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他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鬥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麗卿》、《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他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而被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被稱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

舒伯特在生的時候,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經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擔任父親學校裏的教師,辭去職位後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靠朋友接濟。

舒伯特死後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當崇拜卻只見過幾次面的貝多芬墓旁。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聽聲音 (Disney古典樂系列) ─ 穆索斯基『 荒山之夜 A Night on the Bare Mountain』

参考資料:《維基百科》

『 荒山之夜 A Night on the Bare Mountain』是國民樂派大師穆索斯基所創作的交響詩,乃根據民間傳說所編曲,描寫「六月二十四日聖約翰節前夜,妖魔鬼怪們聚集到基輔附近荒山上,歡宴、戲鬧、狂舞的情景」。
****************************************
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斯基(俄文: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1839年3月21日-1881年3月28日),俄羅斯作曲家。他以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歌曲和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著名。他與鮑羅丁、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居伊以及巴拉基列夫組成「強力集團」或稱「五人團」,被認為是19世紀典型的俄羅斯本土作曲家。穆索斯基早逝,其身後留下很多未完成或未配器的作品,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格拉祖諾夫或拉威爾等人補充完成。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谷歌搜索业务正式退出中国大陆

來源:2010-03-22《多维新闻网》

多维记者陶江/北京时间3月23日0点(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中午12点),谷歌关闭了其在中国大陆的搜索业务,将用户转接至设在香港的未审查版“谷歌搜索”、“谷歌新闻”和“谷歌图片”等服务,登录google.cn将自动跳转到http://www.google.com.hk/。

从北京时间23日凌晨3点左右开始,登陆Google.cn已直接跳转至Google.com.hk,网页下端显示“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 新家”一句。此外,Google.com.hk一度出现搜索结果不再过滤的情况,如搜索“天安门”、“六四事件”等敏感词汇,结果有六四事件等以往被过滤 内容出现,但这一情况并不稳定,有出现无法链接情况。


google.cn已直接跳转至google.com.hk页面

在谷歌官方博客(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谷歌高级副总裁、公司发展兼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于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中午12点零3分发表文章,标题为:“对待中国的新策略:更新”(A new approach to China: an update)。

大卫•多姆德说:今天我们终止了谷歌中国(Google.cn)的服务(包括Google Search, Google News, and Google Images),登录Google.cn将直接转到Google.com.hk。在谷歌香港网站,我们将提供未受审查过滤的中文简体的搜索结果,这是为中国大陆用户特别设立的服务。

现在,谷歌仅是部分退出中国。谷歌博文称大部分谷歌中国的现有运作业务将继续保留在中国,包括谷歌的研发团队和中国销售团队。不过,Google 也表明,销售团队的规模,还有赖中国大陆网民使用Google.com.hk的程度。google.cn已经停止提供服务,但谷歌将继续为中国大陆用户提 供网上地图和音乐服务。Google还称,目前所有的决策都是美国的执行人员所决定的,任何在中国的员工,都无法,也不应该为此事负责。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就Google事件发表讲话。指出Google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 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对Google的无理指责和做法表示不满和愤慨。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发言人哈默(Mike Hammer)则在美东时间22日稍后称,谷歌与中国政府未能达成让google.cn网站继续运营的协议,白宫对此感到失望,但仍尊重谷歌关闭中国境内 受审查的网络搜索服务的决定。

而在谷歌搜索业务退出中国的消息传出之后,《纽约时报》发文称,谷歌此举是为了在不与中国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回避审查搜索结果,但此举显然激怒了中国官员,因而可能导致谷歌与中国之间的冲突继续升级,致使谷歌香港搜索服务在中国大陆被阻截。

谷歌此举反映了其对中国政府审查搜索结果的强烈反对,但这也可以被视作是谷歌与世界最大互联网市场相悖而行的危险举动。中国大陆拥有将近4亿的互 联网用户。一些西方分析家称中国政府有可能完全阻截谷歌的香港或美国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务,就像阻截YouTube、Facebook and Twitter一样。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曾发表评论文章,用近乎冷战字眼对谷歌发动了猛烈的抨击。文章称:“谷歌来华的真正目的似乎并非‘拓展商务 ’,而是充当了借助互联网输出思想、进行文化渗透、价值观渗透的工具”,谷歌“处心积虑地将美国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强加于中国”;谷歌试图“改变中国的社 会制度”;建立美国的“思想霸权”“文化霸权”;谷歌退出中国“是美国政客们和一些政府机构‘跳上台面’,‘共同演出了一场闹剧’”。

《纽约时报》报道还指出,谷歌关闭google.cn对谷歌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2009年,谷歌在中国的业绩只占其全球市场236亿美元收入的一小部分。原来投放在google.cn上的广告将转移至谷歌香港网站。但也有分析称,谷歌退出中国还是会对谷歌在较长时间内产生影响,挫败谷歌公司的全球发展计划。

另外,在谷歌与中国的冲突开始之时,许多中国学生和专业人士表示害怕失去谷歌给他们带去的大量信息资源。当谷歌公司威胁退出中国时,一些中国年轻人将花环放在谷歌在北京的公司门口,以示悲痛。

谷歌的退出对百度来说应该是个机会,百度股票从谷歌事件一开始就不断攀升。同时,谷歌退出也将给微软开拓中国市场带来机会,微软现在的搜索引擎业务仅占中国市场的一小部分。

(季北群 编辑)
************************************************************
Google退出中国面面观
DWNEWS.COM-- 2010-03-22 22:17:24.245 --多维新闻网

多维记者陆一/ 在就中国用户电邮账户遭到黑客攻击发出警告10周之后,Google如其威胁的那样,在22日终止了对其中国大陆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审查。对 google.cn的访问如今将会被转到其未经审查的香港站点google.com.hk。该页面上写着“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

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就在三天前还很激动的说“谣言都是谣言,一切运营如旧”的Google中国广告联盟核心客户部经理李东朔也很无奈的表示“什么都不要问了,一切以官方新闻稿为准”。多维新闻社从Google中国业务合作方获知,目前与Google的合作还在继续,并没有影响。事实上,之前与 Google的合作,在进行结算的时候,都是接收从Google香港公司过来的美元现金支票。据知情人透露,Google中国原本的后台系统就是香港的一套东西。

也有消息称,主管Google中国销售业务的全球副总裁刘允19日在Google北京总部约见部分大客户,通报并解释了有关谷歌中国“去留问题”的最新进展。但该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对于Google中国工作人员的去留,Google总部称,目前所有的决策都是美国的执行人员所决定的,任何在中国的员工,都无法,也不应该为此事负责。Google倾向继续进行在中国的研发工作,也将保留在中国的销售团队。不过,Google也表明,销售团队的规模,还有赖中国大陆网民使用 Google.com.hk的程度。Google中国内部人员并没有就此发表过多评论,只淡淡的说“我们还在继续”。但据观察,从Google事件发展至今来看,中国工作人员只是在“等待”,已有不少人萌生去意。

目前在中国大陆境内,虽然现在输入google.cn会自动跳到google.com.hk,但在该站点输入一些敏感词汇如“胡锦涛”、“达赖喇嘛”等词时依然受限,google.com.hk提供的搜索几乎和原先google.cn的结果一模一样。这和大卫•多姆德所说的“在谷歌香港网站,我们将提供未受审查过滤的中文简体的搜索结果,这是为中国大陆用户特别设立的服务”,并不一致。而且,在Google大全中显示的联系方式和地址,仍然是Google 中国在北京的办公处。另外,google.com.hk的搜索功能目前很不稳定。

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google代理器去了香港,就相当于中国用户全部用了一个“翻墙”软件,这就有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二,每个地区代理器的容量都是按当地用户数决定的,现在google.cn突然将代理器放到香港,用户数的激增也是原因之一。对于敏感词依然受限,该人士表示,Google服务器抵制的改变就相当于IP驱动换了,只不过是将IP地址换到香港,遵守这个地区的法律、法规,但提供的服务和 google.cn是没有差别的。

Google高级副总裁、公司发展兼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中午12点零3分在其官方博客(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上发表题为: “对待中国的新策略:更新”(A new approach to China: an update)的文章中称,“此举是完全合法的,且将显著提升中国内地人民对信息的获取。尽管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政府可以在任何时候封堵对我们服务的访问,但我们还是非常希望中国政府尊重我们的决定。”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就Google事件发表讲话。指出Google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对Google的无理指责和做法表示不满和愤慨。

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发言人哈默(Mike Hammer)22日稍后称,谷歌与中国政府未能达成让google.cn网站继续运营的协议,白宫对此感到失望,但仍尊重谷歌关闭中国境内受审查的网络搜索服务的决定。

在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后,股价22日收盘时下滑0.4%。百度股价则大幅飙升,盘中涨幅一度接近3%,收盘时仍增长1.6%。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聽聲音 (Disney古典樂系列) ─ Paul Abraham Dukas『 魔術師的學徒 The corcerer's apprentice』

参考資料:《維基百科》

古典音樂裡有一類型的音樂叫「標題音樂」,顧名思義就是作曲家為他做的曲子取名字(標題),讓我們知道他的音樂要表達的是什麼意境,讓我們欣賞音樂的時候能夠用想像力來配合。

《魔術師的學徒》就是這樣一首曲子。
****************************************
保羅·亞伯蘭·杜卡斯(法語:Paul Abraham Dukas,1865年10月1日-1935年5月17日),法國作曲家。

杜卡斯1882年便獲得羅馬大獎二等獎。他的早年創作風格深受華格納影響,1897年以《魔法師的弟子》一舉成名。這部管弦樂曲日後由於成為迪士尼經典動畫片《幻想曲》的核心片斷而變得十分著名。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精品比例很大,其中包括芭蕾《仙女》和歌劇《阿里安娜與藍鬍子》。

杜卡斯晚年在巴黎音樂學院任作曲教授,他的學生中包括了大量的著名作曲家。其中有西班牙盲人作曲家華金·羅德里戈,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梅西安,以及中國作曲家冼星海。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聽聲音 (Disney古典樂系列) ─ 貝多芬『 六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参考資料:《維基百科》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作的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作品68),又稱田園交響曲。這首作品於1808年完成,同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演,與《第5號交響曲》一同問世。它是貝多芬少數的標題音樂之一,在首演時亦曾以「重拾鄉郊的集體回憶」為題。第一樂章─抵達鄉村時的愉快氣氛,從容的快板。
****************************************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 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 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艺术歌曲(Lieder)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華文世界,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聽聲音(Disney古典樂系列) ─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参考資料:《維基百科》

《胡桃鉗》是柴可夫斯基編寫的一個芭蕾舞劇。原作為E·T·A·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鉗與老鼠王》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後來根據大仲馬改編的版本加譜了芭蕾舞的音樂,成為現時的所見的版本。它是聖誕節的傳統節目,它老少皆宜,而且常演不衰。

《胡桃鉗組曲》從芭蕾中節選出來的組曲深受大眾喜愛。組曲有不同的版本,它們的曲目組成和順序是不同的。柴可夫斯基自己選有一個版本,而在迪士尼的電影幻想曲裡出現的是另一個版本。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 月7日-1893年11 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樂派特徵。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聽聲音(Disney古典樂系列) ─ Igor Stravinsky『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Le sacred du printemp』

参考資料:
1. 比前衛更前衛的史特拉汶斯基:評介3D肢體狂想曲《春之祭》
2. 愛樂電台電子報 <第 245 期>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 Le sacred du printemp》1913年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時,即以前衛之姿,造成轟動。史特拉汶斯基找來俄國著名芭蕾舞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1889-1950)合作,整合了音樂和舞蹈,展現出與古典芭蕾迥異的服裝,以及藝術家革命與叛逆性格的舞步。首演當日觀眾褒貶不一,不僅發生口角衝突,最後在劇院中攘臂相爭,造成暴動,成為現代音樂、舞蹈與表演藝術史上,最騷動人心的一段紀錄。美國學者Richard Taruskin甚至直指,《春之祭》的藝術成就可說是史氏的《英雄交響曲》,可以媲美貝多芬在交響曲歷史奠下的里程碑。
****************************************
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年代:1882~1971
國籍:俄國
定位:音樂變色龍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卓別林、馬諦斯、夏卡爾、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尼金斯基(Vaclav Nijinsky, 1890~1950)、巴蘭欽、瑪莎葛蘭姆、紀德、戴亞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 1872~1929)...

俄國二十世紀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有多重要,從他的朋友名單中就可看出,其中還不包括電影大肆炒作的緋聞女友香奈爾夫人!

二十世紀的文明,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史特拉汶斯基精準掌握時機,「亂邦不入,危邦不居」,離開俄國,流亡西方世界,尋求政治庇護,取得法、美國籍,結交歐美文化菁英,再加上長壽,得以不斷參與、見證大時代的文明與變革。

「流亡、反省、批判、衝撞」…這一連串的歷練,成就了史特拉汶斯基豐富的音樂生涯;「文學、美術、哲學、電影」…不斷為他找到轉換的機會和靈感,讓他發覺了不同的音樂語言。他是音樂史上極少見能掌握時代脈動,與環境同步成長的作曲家。簡言之,他的一生反映了二十世紀政治、文化、思想的變化。

史特拉汶斯基曲風相當複雜,而且看似前後矛盾,每一個「形容詞」都是「專業名詞」。他被定位為「浪漫及反浪漫主義者」、「無調及多調音樂的支持者」、「原始主義及印象主義者」。其實看不懂這些名詞也沒關係,因為他只是相信「變是唯一的不變」道理,而且要領先環境而變、視環境而變,就像變色蜥蜴(chameleon)一樣,故被人稱為是「變色龍」。從正面詮釋,是指他有世界主義特徵,是前衛主義、進步主義代表性人物;從負面來看,則是形容他反覆無常、缺乏一貫性、投機倒把,是機會主義者。

「結構與組織」、「平衡與節奏」是史特拉汶斯基創作時較關心的重點。他認為,「音樂的本質,無法表現音樂以外的內容」,「音樂必須是完全抽象的藝術,不能傳達任何訊息」。換句話說,十九世紀浪漫派音樂必須被推翻,作曲家的邏輯能力較感性重要!所以聽他的音樂,「要聽結構,而非描述」。

史特拉汶斯基一生都拒絕「重蹈覆轍」,而且不只一次朝著與自己過去反對的方向前進,可是他的矛盾表現卻是音樂創作的必要過程,「見風轉舵的動機可議,但是方向正確,結果也是好的」,所以有人形容他的創作方式是「二十世紀最令人震驚的手法」,因為「搖擺不定」、「無法預測」及「永遠正確」!

身為二十世紀蘇聯海外流亡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具有強烈不安全感,必須不斷適應新環境,打造新舞台。在西元1945年以前,他影響了古典音樂的發展,成為世界最傑出的現代作曲家。平心而論,這位「前後不一」的異鄉人很厲害,因為至少沒有「前倨後恭」!而且套用中共文革時期的名言,「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來形容他的顛覆及風格多變,也非常貼切,只是差別在於,「他只在資本主義國家搞革命」!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Disney ─ 幻想曲 Fantasia

参考資料:《豆瓣》、《維基百科》 



幻想曲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动画影片,它是影坛首次尝试将音乐和美术所作的一次伟大的结合,以美术来诠译音乐。沃特·迪斯尼于1940年完成这部旷世巨作,50年来这部影片成为收藏家及儿童和大人们最喜爱的影片,它的艺术成就至今尚无任何一部音乐片可超越!本片获第14届奥斯卡特别成就(音乐和录音技术)2项金像奖、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

该片由八段不同曲目的音乐配上动画师根据音乐想象出的故事合成,曲目包括一众音乐大师的杰作,有:
为创作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段落,沃尔特·迪斯尼听取了古生物专家的意见,买来了一群蜥蜴和一只小鳄鱼,以便卡通画家们研究它们的动作。而恐龙的形象则被迪斯尼视为得意之作,它不仅出现在这部影片中,还被制成模型在1964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被收进迪斯尼乐园。据说,恐龙的动作是模仿斯特拉文斯基指挥的动作设计出来的。

影片中使用的音樂大多數是標題音樂。不過影片中的情節一般與音樂本身的情節不同。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中本來是基督化前俄羅斯先人的舞蹈,而不是恐龍的舞蹈。貝多芬本來是在描寫奧地利農村的景象,而不是古希臘神話。舒伯特的歌本來是鋼琴伴奏的獨唱,其歌詞本來是德語的。這首歌后來才被改為拉丁語。只有杜卡的音樂與原來的故事相同。杜卡用音樂來描寫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一首詩。有人認為杜卡的這段音樂也是影片中最成功的一段。後來在幻想曲2000只有這一段被重新使用。

《魔術師的學徒》是華特·迪士尼公司到此為止最複雜的動畫片了。米老鼠的形象被重新設計,使他更加充實和形象化,他的眼睛第一次有眼珠。這部電影的一切都是精心和非常細膩地製作的:從顏色到式樣到人物的動作、速度和效果。

1939年初《魔術師的學徒》基本完工,幻想曲的其它部分開始開工,這些部分與《魔術師的學徒》一樣精心製作:
  •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的動畫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其初始的靈感來自於德國抽象動畫作家奧斯卡·費辛傑。費辛傑參加了這部分的開始工作。《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的前三分之一不是動畫,而是樂團演奏這部著作的實景,隨著音樂的發展,照明用的燈光是抽象式的,加上特殊的影子效果。演奏這段音樂的是費城交響樂團,但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樂團並不是這個樂團,而是舊金山地方的音樂家,還有迪士尼公司的僱員模仿音樂家演奏。
  • 《胡桃鉗組曲》的背景是季節從夏季到秋季到冬季的轉變。跳舞的是人物化了的仙子、魚、花等。許多這些形象是非常精心製作的,使用的技術包括干畫筆和噴筆。
  • 《春之祭》里描寫的是地球從它的形成到第一批生物的出現到恐龍時代和恐龍消失的歷史。史前的動物基本上是按原形來描繪的。為了顯示火山、沸騰的岩漿和地震等現象畫家們使用了一系列複雜的特技效應。
  • 此後的一段很短的片子叫做「與錄音會面」,其內容是聲音是如何以波的形式被錄音成《幻想曲》的。這部分的動畫給予錄音一個特殊的和有趣的性格。
  • 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的動畫中描寫希臘神話中的人馬和女人馬(這是迪士尼公司的一個發明)、一匹飛馬和它的全家以及奧林匹斯山脈上的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召集眾神參加一個宴會,但這場宴會卻不歡而散因為宙斯用雷來擊眾神以取歡。
  • 《時辰之舞》描繪詼諧地鴕鳥、河馬、大象和鱷魚試圖跳真的時辰之舞。這個動畫中的瘋狂性是迪士尼的動畫片中罕見得。
  • 《荒山之夜》中的魔鬼的生動性和強烈性也是迪士尼動畫片中少有的。迪士尼雇傭了貝拉·路高西作為這個形象的原形。路高西在迪士尼的攝影棚中待了數日,做魔鬼的樣子,這些行動被拍攝下來作為後來動畫中魔鬼的原形。
  • 突然傳來得教堂鐘聲中止了群魔亂舞。電影的鏡頭突然轉向遠方:一隊僧侶莊嚴地在舒伯特的音樂伴奏下在森林中持燭行進。這個鏡頭轉移是迪士尼動畫中最有效的多平面動畫攝影之一。這些僧侶必須非常細緻地描畫,因為鏡頭拍得非常近,在一個大熒幕上,即使很小的錯誤也會影響觀眾的感覺。最後又一次用多平面動畫攝影的手段影片展現了一個美麗的日出。以這個壯觀的景象影片結束。

鋰硫讓電池力爆增四倍 - 科學家仍在努力

來源:《Engadget 中文版》/ 由 Atticus Wu 發表



不論是我們這些科技重度使用者,還是打造電子產品的廠商們,大家都在努力如何讓電池續航力持久更持久,然而答案通常都隱匿在某大學實驗室的小角落中。

史丹佛大學在 2007年開發出矽奈米線(Silicon nanowire,當初宣稱這樣的電力密度是一般鋰電池的10倍)陽極的研究團隊。現在這組團隊也發現陽極的對邊,由雷同的鋰硫奈米結構所組成陰極部份,也能儲存相當大的電力能源。

經由團隊研究證實,將陽極和陰極結合在一起時,鋰硫電池的續航力將是一般鋰電池至少四倍之多,而且比現在的鋰電池更為安全。在實際的實驗之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顆每小時釋放出 630 瓦特(以重量一公斤基準計算)的電池,發現電力能源密度比一般商用鋰電池多出80%。

不過目前鋰硫電池距離商品化還有一段距離,因著硫化聚合物會快速崩解的緣故,這顆電池只能重複充電40-50次,相對於一般鋰電池300-500次還算是非常不及格的程度。有一天理論上的四倍電力會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標準規格,我們期待著。

[整理編譯自
Technology Review]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聽聲音 ─ Debussy『Clair De Lune』

洗去塵囂,一個人,聽著Clair de lune(月光),心是平靜的,思緒卻總是翻騰。四周空氣經月色浸潤,讓人沁涼、舒暢。環視靜謐的大地隨月色輕撫,也卸下了白天的渾濁、沈重。我彷彿看得見皎潔光芒漫步輕移,經過都市叢林,籠罩著川流不息或寂寥的街;經過起伏的山巒,蜿蜒小溪歌唱;經過流淌著微光的沙灘,望著細沙漸漸投入波光粼粼的大海的懷抱,一片銀白的世界…

月光這首小品是Debussy寫於1890年的貝加馬斯克組曲(Suite Bergamasque)第三部份。組曲包含四個部份,分別是前奏曲(Prelude)、小步舞曲(Menuet)、月光(Clair de lune)、與巴瑟比埃舞曲(Passepied),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月光 Clair de lune』。

當覺得靜謐、或孤寂、或傷心的時候,準備一杯酒,聽幾回Clair de lune,原來「享受」可以就麼輕易…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藏青會與達賴喇嘛漸行漸遠

來源:2010-03-18《多維新聞網》

多維記者柯宇倩/被中國政府視為恐怖組織的西藏青年大會(Tibetan Youth Congress,簡稱藏青會),為西藏流亡社區中規模最大的青年組織,強調西藏獨立,將恐怖活動視為可行。藏青會不認同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而達賴喇嘛也一再批評藏青會的獨立等立場。

暴力性質日益凸顯

1970年10月在達賴喇嘛直接授意下,藏青會成立於印度達蘭薩拉,至今在全球已擁有85個分支,超過25,000名會員。由某些西方組織資助和 “西藏流亡政府”財政支持的藏青會,一度被視為達賴集團的“急先鋒”和“馬前卒”。但伴隨該組織的不斷壯大,以“西藏獨立”為宗旨,不斷製造暴力和恐怖活動成為它給外界的主要印象。與達賴喇嘛在各種問題上的意見也漸行漸遠。

藏青會“暴力宣言”中甚至鼓吹“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根據資料顯示,早在1974年不丹事件中,藏青會已經充分暴露了其組織熱衷於暴力恐怖的本質。為貫徹其一貫的暴力恐怖意圖,藏青會始終將西藏作為其鬨事的“主戰場”,從1987年、1988年,1989年的拉薩騷亂事件,到2008年3月的拉薩及其他藏區發生的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再到衝擊中國18個駐外使館事件……處處都有藏青會參與組織和策劃的身影。

有消息稱,為了實現“藏獨”目的,藏青會不僅向一些藏人灌輸“藏獨”理念,還建立了武裝訓練基地,積極培訓其武裝和後備力量。他們也在達蘭薩拉設立了武裝訓練基地,並派人與喀什米爾有關組織、斯裡蘭卡泰米爾、阿富汗的基地組織,以及新疆的“東突”等國際恐怖組織聯係密切。可見,藏青會被中共視為一個明確的政治激進組織,是一個將恐怖活動視為可行並針對中國(政府和人民) 的非法組織。

不過,藏青會達蘭薩拉總部聯合秘書天津諾桑對《多維時報》強調,藏青會與任何恐怖組織都冇關係,所有的活動都是非暴力,藏青會也未籌畫314騷動。“中共的目的是削弱藏青會的影響力,因此宣傳藏青會是恐怖組織。”

與達賴喇嘛意見相左

達賴喇嘛曾在多個場合回應與藏青會關係時講到,最初,藏青會作為一個青年組織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其他任何社區的青年組織那樣,青年人是未來的基礎。可是在大約1974年,我們已經肯定,遲早我們會回歸中央政府,所以“獨立”根本就不是我們所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中間道路”。“可是漸漸地,藏青會變得越來越批判我們不尋求獨立和分離的立場,所以我從最開始就一直清楚地向他們表示,你們的立場和我們的立場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我也經常批評他們,認為他們的立場是不現實的。”

追求獨立的藏青會與尋求自治的達賴喇嘛意見不一,藏青會成員對達賴喇嘛的失望情緒也表露無遺。藏青會紐約與新澤西分會主席次仁巴登便對《多維時報》指出,他們不認同達賴喇嘛的觀點,唯有獨立,西藏的醫療、人權等問題才會獲得解決,“達賴喇嘛不真正代表所有藏民,他重視的是和平,他是和平領袖,但這就是問題所在。”

包括藏青會副主席頓珠多傑在內的藏青會高層明確表示,不同意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政策。他們認為既然與北京的多輪談判都冇有結果,就應該嘗試其它方法。藏青會主席次旺仁增甚至直指藏人對達賴喇嘛感到失望。

次仁巴登認為,達賴喇嘛對藏青會的影響力衰退。“在過去,藏人很忠誠,對領袖給予最高的尊重,但現在一切都改變了,許多事物都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因此當談到政治,我不認為我們需按照宗教規範來行事。”

雖然不認同達賴喇嘛的觀點,但藏青會成員仍尊崇達賴喇嘛。天津諾桑表示,達賴喇嘛仍是尊者,他給藏青會完全的民主空間,天津諾桑也相信達賴喇嘛在提倡“中間道路”的背後冇有其他企圖。

抗爭如何持續?

藏青會的財政來源包括會員繳交的會費、組織成立的商店的營收,以及藏人捐款。藏青會成員多半受過較高等的教育,不少人在海外出生,能說流利英語。天津諾桑強調,藏青會自成立以來,在西方國家獲得很大的支持力量,未來藏青會仍將在世界各地持續出版雜誌、傳單,召開新聞發布會,向西方國家介紹“真實的西藏情況”。

然而,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影響力與日遽增,與中國事務比起來,西藏事務對西方國家來說,重要性或許更低,不過天津諾桑不覺得藏青會越來越難以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我們也希望與中國政府溝通,在協議桌上讓他們了解藏青會追求獨立的理由,我們最強的說服力就是曆史上西藏是獨立國家的證據,以及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天津諾桑指出,2008年的騷亂中,所有的口號都是要求西藏獨立,因此他相信在西藏境內有很大一部份的人希望獨立,在海外,藏青會也有相當大的民意支持。

不過,藏青會獨立的願望隻是一廂情願而已,而願意跟隨他們通過暴力手段去“鬨”獨立的的藏人也日趨減少。“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長桑東仁波切認為,希望自治的藏人仍占多數。桑東仁波切說,表麵上支持西藏獨立的聲音強一點,但實際上,08年藏人大會對此的投票結果,82%的人支持中間道路,支持獨立的隻有18%。

藏青會的目標一直是西藏獨立,一旦達賴喇嘛圓寂,有分析認為,藏青會的勢力或將坐大,進而帶領藏人尋求獨立。也有分析指,不論達賴喇嘛是否圓寂,藏青會走向分裂的可能性很大,中國政府把其作為一個暴力恐怖組織,注定不會坐下來與其談判;達賴喇嘛為首的“流亡政府”又反對藏青會的立場,而流亡海外的藏人回歸願望日趨迫切……藏青會麵臨的尷尬可想而知。

天津諾桑認為,若達賴喇嘛圓寂、轉世製度不再繼續,藏青會將承擔更大的領導責任,但藏青會也是一個代表民意的組織,因此未來是持續尋求獨立,亦或改變策略,還將由藏人來決定。

溫家寶匯率問題顯“霸氣” 美國緊張組織反擊

《多維新聞網》繁體網的錯別字特別多,注意到了會修正,若有遺漏,還望見諒!

-by Eve
來源:2010-03-18《多維新聞網》

在14日結束的中國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用一貫緩慢的語調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聲明,明確拒絕人民幣升值並批評美國在貿易方面對中國施壓。他的講話不僅凸顯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自信,也為中國在對美關係中會奉行相對強硬的路線作出了詮釋。

溫家寶的“硬話”也讓美國兩院緊張不已,連日推出連串反擊措施。15日,130位眾議員聯名上書呼籲奧巴馬政府在即將公布的貨幣政策報告中將中國 列為彙率操縱國。並提出,如果其他措施無效,應直接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第二天14名參議院又聯名公布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新議案,呼籲奧巴馬政 府對中國進行貿易製裁。

溫家寶“霸氣”抗美

針對奧巴馬此前提出的“敦促中國轉向市場主導的彙率”,溫家寶在記者會上反擊稱人民幣幣值冇有被低估,並暗批美國為了提高本國的出口而貶低本國幣值,反過來用企圖用施壓的辦法來強迫彆國的貨幣升值的做法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

溫家寶撂下“硬話”的同時,也彰顯了中國今時今刻的“霸氣”。但這種“霸氣”與西方媒體所詮釋的 “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必勝論”有所不同。有時事評論員指出,中國的這種“霸氣”是建立在充分自信和一貫固有的勇氣基礎上。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60年來,中國已經完成了新一輪國際角色的重大變化。中國不僅已從地區大國轉變成為全球大國,而且也從國際體係的配角變為主角, 同時還由單項大國轉變為綜合性大國,中國有理由更加自信。事實上,中國的這種“霸氣”從未發生過改變。建國之初,就敢於在朝鮮戰場與美國正麵交鋒;上世紀 50年代末,更是在世界冷戰處於頂峰階段,與自己的“老大哥”前蘇聯走向決裂,並撤走大批前蘇聯專家和各類援助,並在60年代初成功試爆原子彈。

兩院重壓人民幣彙率

在中國強硬態度的回擊下,美國 “炸開了鍋”。自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國會兩黨爭鬥激烈,但在向人民幣彙率施壓方麵卻表現出空前團結。在130名眾議員聯名寫信要求懲罰中國的第二天,由 來自民主黨的紐約州參議員查爾斯?舒默(Charles Schumer)和來自來共和黨的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領頭的14名參議院又推出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新議案。

這份議案被視為由上述兩位領頭人發起的2005年議案的升級版。當時的議案曾威脅如果人民幣不升值,將向所有來自中國的商品征27.5%的關稅。 而此次的新議案內容,包括要求美國財政部每年兩次確認“彙率操縱國”,如果對象國拒絕作出改變,美國將具體商品上征收反傾銷稅,向該國征收額外的“交易補 償稅”,並把該國搞到世貿組織,對這些國家在國際貨幣市場采取“補救性乾預”措施等等。

對此,《紐約時報》還發表了題為“中國會聽嗎”的社論,稱關於中國操縱人民幣彙率,華盛頓這些天充滿了抱怨聲。“這不但會擠占美國商品的空間,還會擠占其他發達國家的出口,威脅這些國家的經濟複蘇”。

美國反應過激

針對美國一係列激烈反應,北京國際問題專家向《多維時報》表示,對於美議員的咆哮不用在意。雖然130位眾議員的聯名上書,近年來少有,但眾議員有435位;而且美國國會議案多如牛毛,最後能夠通過的寥寥無幾。而且,一個議案進入法律程序也需要相當長的過程。

對於美國來說,失業率現仍高達9.7%,一兩年都難大幅回落,國會今年又麵臨改選。這個時候舉彙率大棒,奧巴馬政府正好用壓迫人民幣升值以增出口為借口,轉移國民視線與不滿,圖增民望與民主黨選票。這隻不過是一場政治作秀。

另一方麵看,美國現在緊盯中國不放,也是因為將中國視為80年代的日本。那時的日本不僅是美國最大的債主,而且日本製造在世界通行無阻,三菱公司購買了美國國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東京低價甚至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但今天的事實是,中國還冇有達到那個實力。除了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外,中國的製造和技術還和一線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差距。

但這也同時提醒了中國當局更應吸取日本的教訓。日本在1985年屈服於歐美壓力,在“廣場協議“中同意日元升值,最終導致日本經濟在此後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路線。中國政府應努力避免重複日本的覆轍。

( 陸一 撰稿)

Google關閉中國業務可能性99.9%?

真是羅生門!Google繼續中國的業務當然更好...

- by Eve
來源:2010-03-18《多維新聞網》

據《金融時報》3月15日報道,一名熟悉Google思路的人士透露,在Google承諾不再屈從於中國審查製度兩個月後,與中國當局的談判顯然已陷入僵局, Google已經製定了關閉中國搜索引擎的詳細計劃,現在“99.9%”肯定將付諸實施。並傳出27家中國廣告代理商向Google提出索賠的消息。受此 影響,在美國掛牌的百度(Baidu)近日股價大幅挺進,3月15日百度股價有史以來首次超越Google。

但Google總部以及其中國處新聞發言人均向《多維時報》表示,在中國的業務仍如往常般進行。並且從Google相關業務關聯企業了解到,目前 冇有和Google撤銷合作,更冇有涉及賠付細節。從現有跡象判斷,還很難就此下結論說“Google 99.9%會結束中國業務”。

Google中國仍如常運行

近來有媒體披露,有Google廣告客戶日前接到Google大客戶部的電話通知,表示google.cn將於3月底關閉,所有廣告會變更到 google.com,如果客戶不滿意此安排可以退款。現時的客服團隊將被保留,但銷售團隊總部將會搬至香港。這可能將迫使其廣告客戶和當地互聯網合作夥 伴,如新浪、Tom在線等,重新審視與這家美國公司的關係。

對此《多維時報》向Google中國求證,表示此純屬謠傳。Google中國新聞發言人王錦紅在電話中表示,Google中國仍正常運轉,對於與政府的接觸冇有更多的信息,冇有時間表。Google中國廣告聯盟核心客戶部經理李東朔也很激動的表示,“謠言都是謠言,一切運營如舊”,當下 Google中國無論工程研發,還是廣告銷售,仍在如常進行。

Google總部媒體發言人魯賓(Scott Rubin)亦向《多維時報》表示,“我理解目前外界對我們在中國的營運計劃有很多的猜測,但現在我冇有新的資訊可告知,我們的在中國的業務仍如往常般進 行,我們仍會在中國法律規範內運作google.cn,我們也還未對中國境內的營運做出任何改變”。

此外,據了解,Google中國的研發團隊也參與了Google近期宣布的地球產品更新的活動。更有消息稱,Google中國總裁劉允也將會在近期進入巨鯨音樂網的董事會,此前,曾經有媒體分析認為,Google總部對這一項目原本並不支持。

同時,從Google中國相關客戶商處獲悉,他們目前並冇有和Google撤銷合作,更冇有談及外界所傳的涉及賠付退款的細節。但一位資深互聯網廣告代理機構負責人透露,“Google中國雖然仍正常運營,但對於長期規劃和廣告投放,冇有了更多的計劃。”

Google的“最後期限”

此前,《華爾街日報》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Google總部派出包括Google亞太區政府事務負責人Ross La Jeunesse在內的代表與中國監管部門會談。在此次會談中,Google方面提及了“最後期限”,表示在3月底的“最後期限”之後,Google將不再對“Google中國”的搜索結果進行過濾。而這個時間,也恰是中國互聯網ICP牌照年檢的最後時間。

有業內分析人士向《多維時報》表示,Google所提“最後期限”或許隻是談判中常用手法而已,不必當真。但是,ICP牌照的年檢材料卻是Google決策者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據了解,Google中國在2007年獲得了ICP許可證號為“合字B2-20070004”的ICP牌照,按照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官方網站上的《年檢及年度核查程序說明》,Google中國本該在2月就參加年檢,但截至目前,Google中國都拒絕透露有關2010年ICP牌照年檢的進展。

由於Google中國一旦在年檢材料上簽字,也就意味著繼續遵循中國的互聯網監管法律法規。而事實是,自1月以來,Google高層在多個場合表示,堅持不做過濾的表態始終未變。所以,在Google總部對此尚未有明確態度之前,Google中國有關負責人應無權簽署這一材料。由此推斷,3月31 日,2010年ICP年檢的最後期限也或將是Google中國去留最後表態之時。

(陸一 撰稿)

您的 2/3 呢 ?

Bao大哥來信分享!
台灣最大的外商銀行--花旗,一個臥虎藏龍的金融競技場。

五年前,黃毅接下這個職位,帶領著近二十人的團隊,爭取與銀行同業、保險、證券、投信,甚至央行等法人機構的往來業務,五年來,這個部門對銀行貢獻的收入金額成長超過一倍。

去年,這二十個人創造出十三億元的收入,並將國際科技大廠委外代工的觀念引進國內的銀行市場,推動銀行將核心業務的非核心能力業務委外給花旗代工。

工作一百分,對黃毅來說,並不困難,從民生國小班長、介壽國中模範生、建中到台大土木系、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黃毅是一般定義的聰明寶寶,工作對他來說,似乎應付得游刃有餘。

但是,工作一百分以外,他的生活也能一百分,就令人好奇了。

黃毅充分保有自己生活空間的方式,不一定是什麼了不起的興趣或娛樂活動,但是,「工作只占生活的三分之一」,是他堅持的原則,因此,每年固定兩週以上的旅遊計畫,每週末固定逛書店、唱片行,每天早上與妻子散步去喝杯咖啡、吃早餐,以及音樂會等娛樂,都是他豐富生活的活動。

花旗人的外表,多半光鮮亮麗、自信滿滿,但他們卻面臨比別人更激烈的競爭與壓力,為了強過身邊的「第一名們」,他們必須更用力的工作,甚至犧牲自己的生活。

不過,民國五十三年次,擔任花旗銀行金融同業處副總裁的黃毅,卻有一套與眾不同的工作哲學。

進入花旗銀行十三年,黃毅從不加班,他只有一次在週末加班的紀錄,一個禮拜的應酬不超過兩天,回家絕口不談公事、不想公事。

這樣的人,仍然可以在花旗銀行裡擔重任。

期許自己每年都要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讓「六十歲時回憶起來會微笑十秒」還有一件事可以凸顯他經營生活的用心。

民國八十三年,黃毅已經是花旗的主管,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銀行的主管應該是一板一眼,嚴謹自律,但黃毅竟然報名參加Marlboro公司(萬寶路香菸)所舉辦的西部探險活動,當時,台灣報名者眾,經過筆試、口試與體能測試,黃毅成為第十一名,是候補第一名。

幸運的,有名獲選者因故不能成行, 於是他得以參加這為期十天的活動。在同伴裡,黃毅的銀行員身分顯得相當特殊。當時,這群人浩浩蕩蕩開往美國西部,從北邊到南邊,他們學西部牛仔的騎馬趕牛、玩吉普車、泛舟、越野車等十天,台灣的《民生報》等媒體還隨行報導每天活動。

「過癮極了,」黃毅說,「如果到六十歲時,我想到一件事還會微笑十秒鐘,那麼我花一年來做這件事都值得。」

因此,黃毅每年都告訴自己要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不管是工作或是旅行、玩樂。一位與黃毅共事多年的同事形容,黃毅很懂得玩樂,是標準「WorkHard, PlayHard」的人。

這個性格有什麼原因嗎?黃毅反問記者,「你認為,人生可以規畫嗎?」

父親驟逝,體會人生無常--「活在當下,更及時行樂」

黃毅三歲時,父親就過世,得年三十五歲,除了一個姊姊、弟弟外,黃毅的母親腹中還懷著一個胎兒。直到現在,父親的死因仍然不清楚,「我們根本措手不及,前一天父親才覺得不舒服,沒想到隔天就走了,」 黃毅說,「所以,你今天可能才生病,明天就掛了。」因此,「要活在當下,更要及時行樂」的觀念一直深植在黃毅心中,他不要像他父親一樣。

黃毅從來不相信人生可以規畫,也從來不會把生活切割成「求學、工作、退休、享樂」四個階段。

在黃毅生活裡,他永遠把此刻可分配所有的資源,做最適當的分配,而不會把資源設想成可以儲存到未來的某一天再享用,根據這個原則,他的時間配置自然與多數人不同。

因此,問他是否為了追求保有高的生活品質,而放棄工作、放棄更上層樓的機會?

黃毅覺得很好笑,「對我來說,這是極為自然的事,沒有放棄什麼啊!」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個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圓,有大有小,每個圓裡的成分也長得不一樣,「我非常篤定自己要的圓長什麼樣子,我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這個圓的樣子。」黃毅說。

很多人,對金錢的追求有一個模式,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三千萬元,當達到第一個目標後,第二個目標就是一億元,然後,三億元是第三個目標,然後,就變成「錢奴」。

「為什麼我不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黃毅曾經這樣研究自己,許久後,他終於知道,「人生真的可能很短」這個從小就深深影響他的觀念,是他所追求的人生,與別人最大不同的原因。

寧願工作得久一點,也要兼顧享樂--跑步時悟出

「永遠不與別人競爭」的道理在「五年級生」裡(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出生的這群人),許多人都想用力的工作十五年,然後,退休,好好的享樂。但是,黃毅從來沒想過要提早退休的問題,他不要這種被切割的人生, 對他來說,「我永遠要一邊玩、一邊工作,即使可能要工作得久一點。」黃毅是少數還會認同「五十五歲退休」的「五年級生」。

但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花旗競技場裡,眼見著別人都這麼戮力的拚績效,黃毅要如何保持心中的平衡感呢?

「永遠不要與別人競爭,要與自己競爭。」

這是他的法寶,也是他青年時期跑步悟出的一個道理。

黃毅念介壽國中時,為了訓練自己的意志力,每天早上都到公園、或台北體育場跑步,後來,他發現一個道理,在這個跑道上,隨時都有新加入的人,因此,此刻你所在的位置,到底是領先,還是落後別人呢?每個人的起跑點不同,加入時間不同,跑的距離也不相同,在你後面那個人,可能落後你,也可能是領先你的人。

「很顯然,這是一個無法比較的問題。所以,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應該專注在自己的腳步上,隨時調節自己的呼吸,不要中途跌倒,或亂了腳步。」

黃毅的父親過世後,母親為了撫養幼兒,長期在外地當紡織廠的女工,即使黃毅已經擔任花旗銀行主管時,母親仍在餐廳裡洗碗,甚至為人幫傭。當時,黃毅下班後也還會到餐廳裡幫母親的忙。

從小,黃毅由祖父母一手帶大,並生活在有五、六十個堂兄弟、妹的大家族,他從小就知道要如何自己解決問題,如何與別人共享資源,而在職場上成功。但是,黃毅清楚的認知,一切的成功,只為了活出豐富的生活品質。

從小的生活經驗,黃毅學會獨立,也學會與別人共享資源,並培養出等待成功的耐力。而且,「我把一個人當成人在經營,而不是當公司在經營。」因此極度工作,極度玩樂是他想活出的人生彈性。

被遺忘的職場生理時鐘

近幾年來,我失去幾個職場上認識的朋友,他們以相同的節奏離開,根本來不及道別,我甚至連他們離去當時到底痛不痛苦都無從揣測,也幫不上忙。

一個是營業單位的新鮮人,退伍後第一份工作,鏖戰數月,好不容易業績稍有起色,卻在某個盛夏早晨上班途中的紅綠燈前方,趴在駕駛座上停止心跳呼吸,那時,他還不滿二十五歲。

另一個在日本商社工作,經常出差應酬加班,總是自豪身體壯得像條牛,沒想到卻在幾個禮拜前猝死。那個晚上看起來毫無異狀,他照舊因為加班錯過晚餐,照舊跟幾個同事吃宵夜,喝了一些冰啤酒,進了家門之後,在妻子面前倒下,送醫已經回天乏術,三十幾歲的人生,劃上休止符。

他們從自己的人生中瞬間抽離,也從職場同儕的集體記憶裡消失,我或許略知他們在工作上面臨的壓力與瓶頸,卻不曾體恤他們身體的脆弱,工作霸佔了他們得以喘息的時數,他們經常憂慮業績無法達成,新產品沒辦法順利上市,趕不及提案給老闆,他們在家庭與職場之間、人生與事業當中失去身體的主控權,即便公司給了他們優渥的待遇、高額的團體保險、昂貴的健康檢查補助,卻還是彌補不了生命倉促煞車的遺憾。

企業總是不斷強調績效,工作狂主管也總是大方打亂員工的生理時鐘,許多上班族的人生因此失去平衡,讓原本只應該share三分之一時數的職場鐘點,殘酷侵蝕了另外三分之二得以休閒與睡眠的美麗時光。

老闆或許每天關心工作進度,卻不曾問過員工有沒有長期便秘的煩惱;稽核可能按月追蹤交際費用,卻沒興趣知道員工的膽固醇有多高;同事之間也許計較誰的升遷快、誰的薪水高,卻沒想過誰的快樂多、誰的睡眠品質好。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工時長短與貢獻度忠誠度綁在一起,樂意加班心甘情願留在公司待命的人,經常獲得褒獎讚美,而準時下班抗拒超時工作的人,則被嫌棄。

嚴苛定義中,不乏欣慰的暖流。早就聽說一個出版社總編輯堅決反對員工加班,一到下班時間就急著趕人,他希望工作伙伴可以擁有足夠的睡眠與休閒,離開辦公室就把工作鎖在抽屜裡,一走出辦公大樓就走進自己另外三分之二的人生。

另一家企業老闆更妙,索性把每週放假前的午後也大方送給員工,鼓吹同事去喝下午茶、泡個不擁擠的露天溫泉、或者來一趟精油芳香療程。

我喜歡這種人性關懷取向的溫暖體貼,而非咄咄逼人的淘空式冷漠,當然,我也敬佩這些準時要求員工下班的老闆,他們所營造的健康快樂上班概念,是這個講究高倍速競爭的職場生態中,最迷人的荒漠甘泉。

許多企業或許記得定期保養大小事務機器,為它們更換耗材檢測線路添加潤滑劑,卻疏於打理員工的身心狀況,或急於測試員工的容忍極限,期待在薪水額度之內獲得超值對價; 而員工同樣高估自己的能量,總以為吞幾顆胃藥就能撐過身體苦痛,總以為每天睡三小時不成問題,或者多喝幾杯黑咖啡就能增加幾個小時的續航能力,甚至,仗著年輕、仗著體力好,就放肆熬夜、應酬、緊張、多疑,或看著自己的臉色變得蠟黃蒼白,以為多敷幾次臉,多吞幾顆維他命,應該就OK了吧!

職場電腦化之後,上班族經常把自己也當成不當機的CPU,即便體內的肝、膽、胃、腸、腎、心臟、血管、淋巴、內分泌、自律神經、脊椎或視網膜,已經悄悄舉牌抗議了,而一徑在職場上逞強的人啊,不要自以為是無敵鐵金剛,身心的bug早就呼天搶地了。

被遺忘的職場生理時鐘,以及更多被忽略的員工健康警訊,在屢屢被誇大歌頌的幾波職場生態革命中,在網路改變了無時差的全球化競爭之後,人類的生理機能並不具備24小時運轉的本事,朝九晚五原該是最符合養生的工時概念,所有企業體,甚至所有工作者,是該逐步修正超時賣命的工作哲學,回歸健康工作的職場概念囉!

下班了,勇敢收拾公事包準時離開吧!

人生另外三分之二的風景,在玻璃帷幕大樓之外的天空跟你招手呢!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我的Botkier包

原本只愛Coach包,喜歡她一貫的簡潔與優雅,卻又兼具時尚,也因其不論皮革、帆布、或缇花材質的觸感均佳。近幾年帶孩子,開始轉向注意除外觀,還要強調收納機能的包包,如Botkier、Bulga…

Botkier,因為慾望城市的女主角Sarah Jessica Parker而成為火紅話題包。品牌設計師Monika-Botkier,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時尚攝影師,因為放置攝影工具的需求,苦尋不到適合的包包,於是自己「下海」,設計出以自己為名的Botkier包。她所設計的Botkier包,因為包身繫著流蘇,以及略帶搖滾的造型,常被媒體拿來與機車包相提並論。此外,Botkier包的夾層超多,即使是小的包款,容量也非常足夠。

Botkier包應該注入許多Monika對時尚的認知、註解、與喜好,如色彩繽紛,還有鉚丁、流蘇等的應用。Hollywood眾多女星如Angelina Joli、Lindsay Lohan、Jessica Alba、Brittany Murphy、Victoria Beckham...等,都是愛用者。

我的第一款Botkier包是Trigger中型,分別有深紫、古銅金、及深芥末加金屬光澤三個。此款包內部隔為三層,前後層磁鐵開關、中層拉鍊開關。包包外,斜邊拉鍊的一面,有一薄薄的收納空間(包包平整的一面亦然),這二個夾層主裝飾,但可放置車卡、票、卷、memo…等隨時得取用又不厚重之物。

Trigger包看似不大,但物品可以分類收納,因此機能性及方便性強。去年初夏帶了此包遊東京,從貴重物品如護照、金錢、相機…等,到面紙、口罩等雜碎物,通通找得到地方安置,而且取用方便,超好用。不過純牛皮的包包再加一條包包內的金屬鍊,還真是...重!

Trigger之後,我又陸續添購了Crosby、Sophie、Bianca、跟一個忘了款名的包,一個品牌同時擁有7個包還真是瘋狂(不過我收藏的Coach包遠高於此數 呵)。Botkier For Target是近期推出的平價系列,不過包含她最近設計的新款,都不能讓我心動,打算再入手一款Sasha Duffle中包後,瞄準下一個要收藏的品牌目標─Bulga囉!


拯救西藏文化:路在何方

來源:2010-03-17《多维新闻网》

【编者按】大陆学者陈小雅女士的《海螺之舞》,是关于西藏历史文化及汉藏关系的学术新著。内容大意与核心观点可从自序“拯救西藏文化:路在何方?”略知一二。对了解“西藏问题”不无裨益。本网得到作者特许,先于该书出版,刊发这篇长序,以飨读者,并向作者致谢。

拯救西藏文化:路在何方——《海螺之舞》序言

陈小雅

如果没有2008年3至4月间发生在拉萨及周围藏区的骚乱事件,以及此后在全球华人中掀起的那场大辩论,我不会冒昧地写这本书。

写这本书,并不意味着我认为,置身于当代复杂国际背景中的民族矛盾,是可以通过一两本书来消弭的;也不意味着我认为,充满着利益博弈的政治纠纷,是可以用文化和历史的辩论来终结的。但是,假如有一丝希望,能够使中华各民族的感情和未来福祉不至于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破坏殆尽,这个期望也是值得争取的。而无论如何,我坚信,沟通、令公众了解更多的真相,总是有助于人们对各自的立场有更多的洞察与体谅的。

冒昧地写这本书,一是因为在那场大辩论中,有很多人把各种各样的言论、资料和研究成果发到我的邮箱里来,除个别朋友外,我至今尚未做出答复和致谢。在这些发来的讯息中,有的使我受益匪浅,有的令我深思、并转向探讨。而那些通过深思和探讨所增益的认识,我亦很想与公众分享。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正在思考和探索着的问题,在此和盘托出,希望就教于方家。

写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与西藏的一点小小的缘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时候,是博物馆处分管民族文物的干部。198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为庆祝这个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准备第二次赴西藏。为此,国务院各部(委、直属局)分别组成了自己的考察团,先行赴西藏了解他们的需要。也就是那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成的考察团,在藏族专业干部的引导下,在西藏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这样的经历不仅使我的眼界得到开拓、灵魂受到洗涤,更给了我许多从报告和书本中得不到的讯息。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对藏汉交往关系史留下了一份兴趣。

本书就是以那次考察路线和本人的感受为经线,以相关的传说、文物和文化遗址的背景故事为纬线,所进行的一次西藏历史文化巡礼。

那次考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存在于藏族精英中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我得知,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来自吐蕃历史的深处。在那里,隐藏着一个勤劳、勇敢,而且智慧的民族崛起、奋斗和扩张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就内容的精彩、丰富,记载的生动、活泼,以及科学研究的价值来说,她丝毫不亚于汉族的历史(见本书第三章)。如果我是这个民族的一分子,我也会为她而自豪。而这种自尊和自豪之所以很“强烈”,和青年人闹事多少存在相同的背景,我以为,那是藏人的精力、创造力和自主要求受到压抑的结果。

但问题是,这样的历史,连同它所昭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何在后来的一千年中被淹没了?是印度佛教为寻找生存空间无意间留下的一个“陷阱”?还是蒙元王朝为抽脂吸膏而奉献“光环”背后的阴影?是大清帝国为维持统治所制造的一副“枷锁”?还是共产制度对于雪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破坏?抑或,是那里的自然生态及人类生产力,已经无法承载建筑其上的庞大的宗教上层建筑……?

尊重一个民族“最近的过去”的制度和文化是一回事,寻找该文明的升起与衰落的原因,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政治家的事,后者是学者的事。

本书取名为《海螺之舞——西藏历史文化巡礼》,把西藏及其文化比作“海螺”有三重寓意:其一,喜马拉雅山留有海洋动物遗迹,说明远古的西藏是从海洋中升起的;其二,藏文明在升起后,逐渐脱离其原生态环境;其三,相传龙王送给佛陀一只海螺,佛陀又把它送给了西藏……

西藏为什么全民信教?

拉萨的春季,不论在多么干燥的朗日,只要有一片乌云飘过,顷刻间就会雪花飞舞。在风的鼓舞下,墨黑的云朵张牙舞爪地变幻着形态,但乌云背后却阳光怒射,金光万道,将乌云镶上一道金边。在它的下面,是一片行走的雪区,而雪区周围,依然是无边无际的蓝天……

那日,在罗布林卡的廊檐下避雪的我,见到这幅奇景,不禁联想起神殿上那些怒目的金刚,佛画中那些奇诡的“经变”;也令我想起神话中所说的“行云播雨”。它是如此的神秘和壮丽,与充满异国情调的宗教文明气质融为一体,不能不令我惊诧万分!

我似乎理解了佛教的造像艺术。人们之所以要给佛像镀上金色,并不是因为金子的贵重,而是因为那是太阳的光芒。而藏传佛教中的“吉祥天女”,之所以会以无比狰狞的面目展示于人,那正是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写照。认识黑暗的现实,怀有超越的希望,不正是信教群众所需要的境界吗?而人们只有穿越黑暗,才能获得光明,那不正是佛所经过的道路,并传示于徒众的真谛吗?

藏人信教,首先与吐蕃王朝规定,每户必须有一个子弟入寺为僧的制度有关,以后便成为不成文惯例,这当然是统治者倡导的结果。但是,依据常识,一个强制性的制度,如果不适应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没有人心的支持,是不可能长久实行的。世间的事物,能(在某种时间、地点)征服人心者,定是(在某种时间、地点)有益于人类的。所谓的“益”,一在于义,一在于利。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翻越喜马拉雅山,取代当地的原始苯教,在雪域高原扎根,至少在第一批信奉者那里,是因为它让人们感到了某种(义的)启迪。其中不仅有对于宇宙事物和社会人生的认识;有当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有大到经邦治国,小到延年益气的功效。显然,佛教的教义本身包含着各类人所需要的信息。从政治层面看,从墀松德赞建桑耶寺,组建第一个出家僧团,到忽必烈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再到俺答汗接受索南嘉措的劝诫,接受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他们都有开疆扩土,杀伐过度,走向极盛的经历。此时,他们不仅需要寻找心灵的归宿,需要保持被统治地区的稳固,同时,人民也需要和平与休息。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的教义恰恰为他们的引渡提供了桥梁。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双手沾满鲜血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佛教徒的原因。从经济的层面看,雪域高原气候与生态环境恶劣,不适于人口扩张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佛教主张的静修、禁欲、怜悯生灵,正好与这种环境相适应。当然,在普通老百姓那里,信教与否,同他们能够在其中获得的利益也是息息相关的。依据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自然与社会定理,在人分等级、身份世袭而教会拥有多种特权的西藏社会,出家当僧人,是人们得以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为寺院做工,不仅可以免除封建农奴制层层转包者的层层盘剥,还可以免服兵役和逃避政府的差役。虽然寺院的盘剥也很厉害,但一笔总账算下来,毕竟还具有“比较优势 ”。(见本书第七章)又由于寺院是当时唯一可以养活知识分子群体的地方,自然,它也成了社会精英的聚集地,因而它也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传播之地。入寺服务和学习,也是人们求取知识和技艺的唯一途径。此外,穷苦人送子弟入寺,还寄托了消灾、避祸、还愿和祈福的愿望;贵族子弟可以通过当喇嘛求取功名;厌世者也可以到这里躲避世事的纷扰……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这个事业不仅凝聚着政治家的期待,也寄托着普通人的希望。纯朴的劳动者,把世代劳作的微薄收入奉献给庙堂,既是为社会作贡献,也是对自身灵魂的安置与救赎。世俗贵族把寺院当作接济对象,除了普通人的诉求外,还可以利用宗教组织制造舆论的功能维护其地位和统治。而社会的资源越是流向此地,此地必会愈加繁华、热闹,这就必然在无形中扼杀了其他品种的文化、社会的萌芽与发展的可能性。20世纪初期,十三世达赖的改革之所以破产,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寺院。(见本书第十一章)根据Pierre Antoine Donnet的报告,1959年时,西藏的总人口是二百万,但其中僧人便占有十一万四千人,拥有寺庙二千七百座。比较起1949年时,这还是一个大大缩小了的数字,根据姜安的著作,那时,西藏地区拥有百名以上僧人的寺院,就有三千六百余座。这样一种畸形的人口结构,显然是不利于西藏的生产力发展的。

由于历史给定的上述背景,因此,对于每一代新出生的人来说,在西藏,佛教就变成了他们“无可选择的选择”。就像出生在萨满教或者基督教家庭或社会中的婴儿,对于自己出身时周围的文化习俗的顺应一样,他们信教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也许,对于前人——即自主选择信教的那几代人来说,那仅仅是一种权宜。但到了后代人那里,那便成了天经地义的真理:既然上天让他们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既不能赐予他们丰富的食物,也不能让他们享受做爱和消耗体力的运动作为打发漫长业余时光的游戏,他们不去追寻人生更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寺院才能提供的高级精神活动,还能干什么呢?!

我不敢断言,那种深植于藏民族血液中的虔诚,究竟是来自对于大自然淫威和人类精神专制力的臣服?还是来自于人类认识与征服自然的某种阶段性文明成果——宗教——的吸引?或者是二者非理性的混合后的遗传?但是,我知道,藏族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一半是神,一半是魔(见本书第二章)。正因为人的一半是神,所以,人也具有神性(在藏族起源的神话中,这种神性由父本——猴僧代表);也正因为人的一半是魔,所以,人也具有魔性(在藏族起源的神话中,这种魔性由母本——罗刹女代表)。人类被魔性驱使,而又向往神性的全部困扰和努力,造就了宗教!

由于寺院的种种吸引力,更由于(按制度)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个人入寺为僧,寺院与俗人的利益实现了成功的“捆绑”(如同“安利”的企业经营模式),所以,对于寺院的“革命”,不仅意味着“信仰”的革命,而且意味着对于每一个家庭生存方式的“革命”。

也许,正是汉藏高度相似的“社会-政治”结构,令聪明的藏人,在1950年代那个历史转变的关口,很容易接受毛泽东为“文殊菩萨”(见本书第十章)。据我观察,即使十四世达赖对毛泽东也并不反感。因为这的确是不改变以往生活秩序最便捷、也最有效的方法。而当革命最终不可避免地指向他们的“党组织 ——寺院与僧侣系统”时,既得利益集团与普通民众相连的那根“利益链”便开始发挥

作用。所以,我认为,时至今日,那些以“解放者”身份凌驾于西藏社会之上,总以为自己赐予了藏民什么的人们,其实还没有理解,藏民的“迷信”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时,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我为藏族干部伸手要东西的气势深感震惊。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于我所到过的内地的每一个地方,但我还从来没有领略过那种被“ 索债”的感觉。起初,我以为藏人之所以有异于内地,是因为他们有以“化缘”为荣的文化,并误以为“欲壑难填”是某种“民族性格”。

但最终,我发现,那不过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你给再多,他们也不会感谢你,因为你既不可能把原来的那个社会还给他们,更腐蚀和消弭了他们——作为一个民族 ——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竞争和奋斗精神。虽然这种腐蚀和消弭在教会当道的社会中也一样,但现在,党的领导已经取代了教会。

2001年我访问美国时,曾到过赌城拉斯韦加斯。这个为满足人的“金钱冒险”欲望而完全人造的城市,据说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统战政策”的一部分。导游告诉我,那里的赌场都是由印第安人开的,收入可以免税。当时,看着个头矮小、满肚肥膘,站在收银机前悠闲地工作着的印第安人,我深深感叹:这种将古代民族与现代资本魔鬼“利益捆绑”的政策,的确是一种高明的“赎买”,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同时也是一种罪恶的腐化剂。而当我了解了藏民族早期刚健有为的历史以后,我对于这个民族的类似忧虑,不能不与日俱增!

精神向南,身体向北——藏民族性格的形成

抚摸藏族文明破碎的历史,追问现代藏人的内心,令我感慨最深的是,这个民族在千百年来的波折、动荡和机遇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向南,身体向北”的分裂性格(见本书第六章)。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她所处的地理位置——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的交汇点——有关。而西藏文明形成的时代——吐蕃崛起的时代,正是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处在高峰的时期。两大文明发出的辐射,对新生的吐蕃文明发生的影响,就像初人所接受的教育对其性格的形成一样,应该是决定性的。

直到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西藏的历史学家,是如何把藏人的发源和印度的佛教故事扯上关系;把吐蕃的王统,与印度的某个王孙加以连接的。更加重要的是,古印度文明对于雪域古代文明的两次飞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见本书第一至三章)而现代西方文明的引进西藏,不是通过内地转销,而是从印度直接引进;救亡图存的尝试,不是内地“洋务运动”、“改良运动”或“革命运动”的翻版,而是直接受到印度殖民地西洋景观的刺激所发动的(见本书第十一章)。正是因为这些历史的客观存在,在我的接触中,当藏人提到“印度”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人提到“香港”、上海人提到“日本”的表情是一样的。有朋友曾经把改革开放后出走印度的藏人做过一个统计。如果对同时期的广东、上海,及中国内地沿海任何一个省份——通过合法与非法渠道——外出的人口做一个统计的话,藏人外出的比例不会是最高的。而且,所有这些人外出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寻找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机会。特殊的是,在藏人中,感到没有前途的人口中,僧侣和尼姑占到了一个可观的比例。除了肯定存在的“政治思想工作”市场狭小、从而导致生计困难之外(见本书第五、八、九章),我想,对“南方”精神空间的期待,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已有的历史证明,公元六世纪发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雅砻河谷的最早的藏族部落,原本是一个农业社会。它通过不断地吸取外来文明,兼并邻邦的土地,最终统一了雪域高原上的各部落,而成长为一个农牧兼营的新生民族。按照唐代正史的记载,它也只是在那时,才与中原政权发生了联系。但问题是,这个新兴的民族,并没有满足已有的领地、人民及财富,而是继续向北、向东扩张(而不是向南!)。而当她进一步吞并了藏东北及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并把它的人民变成自己民族的一分子的时候,它没有想到,同时也把本民族人民与汉族和中原政权交往的时间提前了几百年。因为吐谷浑人早在迁居青藏高原以前,已经在使用汉字;早在“ 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以至于隋朝一开国,吐谷浑王子就成了中原统一王朝的乘龙快婿。征服了吐谷浑以后,吐蕃人仍没有止步,她又顺利地将战场扩大到地广人稀的整个黄河之源,并将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的散漫的羌人部落吞入腹中。此时,她也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无意中又把本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关系史推进了数千年。因为不仅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年代,羌人就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活动(如“武王伐商,羌、髦率师会于牧野”),甚至中华民族公认的老祖宗——炎帝,就是一位姜姓的先生!(参见本书第七章)

这,也许就是藏族人与包括汉人在内的中华各民族的缘分。不管你承不承认,他们的混血儿已经布满了青藏高原和华夏大地,并继续着这样的混血。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当时,中国境内的藏族人口有四百六十万,其中46%在西藏自治区,另外的54%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各省。这就意味着,现今藏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吐蕃人与其被征服地区民族杂交的后裔。

吐蕃时期的这种情不自禁的“身体向北”的运动,抽象地来看,是一种新兴民族对于财富、荣耀的追求和渴望的表现。具体来说,也有许多客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而雪域的自然条件恶劣,吐蕃建国以后,生产力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这必然造成生存空间的紧张,而北面的青海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在吐蕃人眼中,形同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大陆。其次,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必然造成各地区的物产不同,人们的生活需要各种物产,但先人们还不习惯通过贸易来解决所缺,而是每每依靠掠夺战争来补给物产结构的不平衡,而邻近的四川,又是一片膏腴之地。其三,是游牧民族原本没有定居的习惯,逐水草而居,且无疆域概念,有时,一场暴风雪,就能在一夜之间把一片草场上稠密的人畜扫得干干净净,而在另一个早晨,使他们神奇地出现在一座远方大城市的门口……。所有这些,都不是用儒家道德或现代的法制概念可以框定的。而现在西藏所面临的问题,则是汉人的大量涌入正改变着西藏人口的民族结构。这同样是生存空间的紧张和发展机会的不断减少所造成的经济移民,与古代不同的是,他们是以和平的手段、在法律的范围内实现这一迁移的。

当然,中华文明辐射所产生的向心力作用,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也不排除有一种血缘亲和力的潜在驱动。举(本书第六章的)一个例子:

现如今,有许多朋友喜欢引用吐蕃军队曾攻入大唐首都这段“光荣历史”,企图证明:藏族不仅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甚至是它的敌国。但是,他们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有欠完整。完整的故事是,公元764年,正是吐蕃第三十八代赞普墀松德赞当政的时代。这位墀松德赞不是别人,正是大唐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墀德祖赞所生的儿子。就像唐朝那些拥兵自重的王子们经常会干预“自家”的朝政一样,那一次吐蕃兵攻入长安时,除了杀人、放火和抢劫外,还没有忘记拥立一位自己喜欢的唐室后裔为帝。这位被拥立的皇帝不是别人,就是金城公主的哥哥——广武王李承宏,也就是吐蕃当朝赞普的亲舅舅!有趣的是,在拥立这位亲戚时,他们没有按照吐蕃的方式,为他寻找一位“内兄”为相,而是按照汉族政权的习惯,为他找了一位翰林学士为宰相。更有趣的是,回到长安的唐代宗并没有治李承宏的“大逆”罪,而是将其外放了事。虽然,我们不便揣测,当事人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是否都怀有一种类似看待“家事”的态度,但这与纯粹的“待敌之道”,似乎还是有区别的。

无可否认,在藏汉民族交往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其缘分不仅是“联姻”所缔结的,而且是打出来的。而事实上,整个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战争原本就是其不可缺少的“奏鸣曲”。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民族形成和融合的必然过程。其中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换一个角度说,或许是抗拒融合的顽固分子,但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减其夺目的光辉!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充满阳刚之气。欢迎、接纳和容忍这种阳刚之气,才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伟大民族所应具有的胸襟。这,正是2001年我在美国南北战争纪念碑前,看到那尊题为“friend to friend”的雕塑所发出的感叹!

“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并非虚构

说到中华文明的奇特长寿,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在这里一提:不久前,有人曾给我邮箱发来一个帖子,骂中国人“不要脸”。这个帖子说,中国被蒙古人灭了,中国人还说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后来,中国又被满人给灭了,中国人又说清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要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的确有些复杂,因为它涉及到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国家疆域、国际承认和周边环境……等等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和复合民族的概念,历史上的确从来就没有成立过一个叫“中国”的国家,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从三皇五帝到今天),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外,谁都没有正式声明过(但一般言论是很多的)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似乎只是因为一种称呼的方便,存在于习惯和经验之中,这也是被国际所承认的一个概念。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就像亚洲或欧洲——从来就没有被灭亡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的只是各种朝代,在朝廷里坐庄的只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凭什么说,这些不同的民族所建立的朝代,不就是他们建立的国家呢?蒙古人的征服、满族人的征服,与日本人、荷兰人的征服,又有什么区别呢?要证明这个问题,也许还有很多途径,但是,最简单的途径,我想,莫过于看他们自己是如何说,如何做的。

首先,我们看看《元史》礼乐志,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法统的。

《传》曰:“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前圣之制,至周大备。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而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废先代典礼,汉因秦制,起朝仪,作宗庙乐。魏、晋而后,五胡云扰,秦汉之制亦复不存矣。唐出袭用隋礼……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礼,作《太常因革礼》,而所制《大晟乐》,号为古雅。及乎靖康之变,礼文乐器,扫荡无遗矣。

元之有国,肇兴朔漠

,朝会燕飨之礼,多从本俗。……自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寿节,及诸王、外国来朝,册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号,进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暨郊庙礼成、群臣朝贺,皆如朝会之仪。……

这里,说的是元朝的礼仪制度,虽然多因本俗,但它在叙述这些之前,要以《左传》的语录做开篇的引子,接着,就历数起中国自周代以来制礼作乐的传统,以及各代的优劣来了。并说到宋朝在“靖康之变”以后,礼文乐器,荡然无存“,显然是把自己当作历史上各代的继承者在书写的。

如果是日本或荷兰,相信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意识。

在本书第十三章中,我们提到宋代倒数第三个皇帝降元以后,被授予检校大司徒的职务和“瀛国公”的尊号。官吏封“公”,是蒙元对于王族出身的人所施用的惯例。对于一个“敌国”的小皇帝,忽必烈这样做当然是从“统战”角度考虑的,但他并没有采取新的办法,而是与蒙族宗室一视同仁,可见其对大宋“王统”的一份尊重。后来,这位小皇帝到西藏的萨迦寺作了和尚,藏人又把他称作“拉尊”(见本书第十三章)。而“拉尊”就是“王者出家的意思”。可见,当时的藏传佛教界,对于南宋王统也是礼敬有加的。

在这个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便是元英宗硕德八刺的行为。他是最后下令杀死这位末代宋帝的人。但也是从他开始,以后的五代元朝皇帝,都穿上了汉地的服装。他以前的四代皇帝虽然在服饰上有所改良,却没有他这么彻底。

请看《元史》舆服志是怎么说的:

若稽往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诸大壮。冕服车舆之制,其来尚矣。《虞书》舜作十二章,五服以命有德,车服以赏有功。《礼记》虞鸾车,夏钩车,商大辂。至周,损益前代,弁师掌王之五冕,巾车掌王之五辂,而仪文始备。然孔子论治天下之大法,于殷辂取其质而得中,周冕取其文而得中也。至秦并天下,兼收六国车旗服舆,穷极奢侈……汉承秦后,多因其旧。由唐及宋,亦效秦法……

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至英宗亲祀太庙,复置卤簿。

如果是一个“外国”,征服了别人就征服了,舆服制度拣方便的式样,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有什么必要在这里,搬出黄帝、尧、舜的老祖宗,还搬出了老祖宗的经典——《虞书》、《礼记》呢?不仅如此,它还把从周至唐宋的舆服制度又顺了一便,最后说到本朝,“(元)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这种继承关系,不能不说是有意识的吧?

更稀奇的是,这些靠杀人放火开疆扩土的征服者,居然按照历代中国皇帝的做法,把孔夫子供上了祭祀的牌位,请再看《元史》的祭祀志:

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示帝尝有事守焉。以其义存乎报本,非有所为而为之,故其礼贵诚而尚质,务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而已。汉承秦弊,郊庙之制,置《周礼》不用,谋议巡守封禅,……虽以唐、宋盛时,皆莫之正,盖未有能反其本而求之者。……

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

……宪宗即位之二年……又用孔氏子孙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大合乐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享……

这里说的就更清楚,首先,元代置祭祀之礼,是以中国的制度经典——《周礼》的“贵诚而尚质,务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为精神的。而且,是仿照秦汉唐宋“诸古”的。更何况,把中国儒家的鼻祖“圣人”孔夫子祭上牌位,与自己的祖先一起配享,其道统的继承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元朝皇帝是出于什么动机做这件事情呢?难道是被汉族知识分子蒙骗了不成?《元史》的“耶律楚材传”有一段记载,可以说明问题:

壬辰春,帝(太宗)南征……楚材又请(世祖)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太原路转运使吕振、副使刘子振,以赃抵罪。帝责楚材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为好人,何故乃有此辈?”对曰:“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义。三纲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国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岂得缘一夫之失,使万世常行之道独见废于我朝乎!”帝意乃解。

这位耶律楚材是什么人呢?他原本是辽国的皇族子孙,成吉思汗破辽以后,被蒙古招为大臣,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朝任官达三十年之久。蒙元建国的一套基本制度,均是赖其之手建立的。譬如,模仿中国历朝,建国要有“国号”,皇帝登基要有“帝号”,改元要有“年号”,就是他所规定得。其功绩,本书第十三章还要提到。他显然没有那种狭隘的民族情结和征服者的自大,他清楚地知道,要坐稳中国的龙庭,不依靠中国的传统是不行的,所以十分重视对于后代接班人“去蒙古化” 的教育。他的一句“三纲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国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足以道出其仰慕和追随之情。

此外,元朝的选举制度,也是在取法中国历代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请看《元史》选举志:

选举之法尚矣。成周庠序学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举于乡,升于司徒、司马论定,而后官之。两汉有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科,或奉对诏策,是犹近古。隋唐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或兼用诗赋,士始有弃本而逐末者。宋大兴文治,专尚科目……

元初,太宗始得中原,辄用耶律楚材言,以科举取士。……至仁宗延佑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就不赘述。当然,这里仍有一个漏洞,那就是《元史》并非元人所修,而是明朝初年的儒生宋濂组织撰修的。不过,他所依据的史料,是蒙元留下的记载皇帝每日行止的实录。这也就是说,元朝从建国以来,就模仿中国历朝,建立了“实录”制度。

大概是从《汉书》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都有一个责任,那就是为前一个朝代撰写和修订史书。所以,《元史》是明人撰修的。那么元人在入主中国之后,是否也履行了这个责任呢?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中,有三部就是元顺帝的丞相——脱脱组织撰写的。这三部就是《宋史》、《辽史》、《金史》。对比这三部史书,与《元史》的确有一些差别。它不像《元史》那样,每篇文章一开始就“祖述尧舜”,而是开门见山,比较直接地论述前朝的有关情况。但是,在适当的地方,它也会援引“诸古”的事例或文献,以便于说明后世的损益兴革。譬如,在说到宋代的“五行”时,它首先述说的是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影响,然后追溯中国阴阳五行学的鼻祖——《洪范》和《易》,其次是汉代的班固和南北朝的范晔,唐代的欧阳修……虽然与《元史》并不雷同,但也是貌异而神似的。

而《辽史》的写法,又几乎与《元史》一样了,请看《营卫制》:

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爰自炎帝政衰,蚩尤作乱,始制干戈,以毒天下。轩辕氏作……

冀州之南,历洪水之变,夏后始制城郭。……

——轩辕、夏后,都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先。再看《金史》的食货志:

国之有食货,尤人之有饮食也。……然燧人、庖牺能为饮食之道以教人,而不能使人无饮食之疾。三王能为食货志政以遗后世……

——燧人、庖牺、三王,都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先。

显然,要举出几个元朝人“祖述尧舜”的例子,并不是难事。但这件事情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元人编修的史书,完全承袭了班马《史记》、《汉书》的体例。由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里就不再举例了。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不是中国人(汉族知识分子)刻意违背常理和常识,要把异族统治列入中华法统,而是异族征服者“见贤思齐”,追求文明和进步,这根本不存在一个脸面的问题。

元朝的情况既然如此,那么,清朝的情况又怎样呢?

大概读过一点清史演义的人都会知道,满人入关,自称是帮助明朝皇帝赶走李自成的。虽然明知是狡辩,但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满人入主中原时的心态。在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再例举清朝官方是如何按照班马《史记》、《汉书》的体例承担了撰修《明史》的义务,只举一个更加举世周知的事例,看看清朝皇帝,是怎样供奉中华历代皇帝的。

这个事例就矗立在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131号。那是一座明代建立、清代增修的庙宇,名叫“历代帝王庙”。 据载: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封建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

这一百八十八位帝王的牌位,是这样排列的: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帝王牌位。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子牙、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包括我们上述所说的元朝功臣脱脱,等七十九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有兴趣的朋友,亲临实地地看一看,或者到网上搜索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

因此,那种认为“西藏只是被纳入过蒙元和满清的统治,与中国无关”的论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在众多的“不明飞行物”中,另有一个伪托十四世达赖之口,所表达的疑惑,大概是说,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各省都曾宣布“独立”,西藏也顺应这个潮流,宣布了独立,自此,西藏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我相信,达赖绝不会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因为谁都知道,辛亥革命各省对清朝的“独立”,只是否定努尔哈赤一姓王朝继续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而不是脱离“中国”。

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之间的战争,都不是谋求“分裂”的途径,而是谋求“统一”的不正确的方式。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形容的正是这种现象。这一点,已经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制定的“五族共和”的宪法所认定。笔者相信,达赖之所以不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与清王朝唇齿相依的关系:正是清王朝结束了蒙古人在西藏的统治,给与了达赖在西藏“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的权力;清王朝的灭亡,意味着清朝皇帝赋予达赖对于整个西藏的统治权的失效,清朝皇帝赠与他的整个西藏的财富,应该归还全西藏人民。如此,才没有辜负那场革命的进步性质;如此,才不会玷污那场革命的伟大理想。当然,人们可以说,后来的国民政府和中共政府,不都承认了达赖在西藏的地位吗?但问题是,达赖却不承认国民政府和中共政府。

尊重藏人权利,乐观西藏前景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所说的一切,不论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是讨论现实问题的基础),还是进行价值的重估,如果不是为西藏的前途计,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此时此刻,回想二十六年前访问西藏时,我们几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依然历历在目。记得那时,我曾向一位与我们同龄、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工作的汉族援藏干部杨世君先生询问:“西藏的事情怎么办?”他略加思索后,只回答了一句话:“让西藏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西藏”。时隔二十多年,世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垂垂老矣,杨先生也不知身在何处,但是,当我翻开当年的笔记,依然被这句话所感动。从这句话中,我只看到了一颗心——一颗真正爱西藏,爱西藏文明,希望她走出封闭,走向世界,并向世界炫耀她的美丽的心!我自信也是有着这样一颗心的。正因为如此,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也特别感谢唐逸先生的著作《西藏问题透析》、姜安女士的著作《雪域梵音》,以及许永志先生及其“公盟”《藏区3.14事件社会、经济成因调查报告》,李江琳女士关于西藏外出人口的调查报告。这些著作,对于目前不可能亲临实地深入考察西藏现状,了解存在问题的我,其宝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那些问题是“真问题”的话,我想,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大家一起,献计献策,找出解决的方案了。而在这方面,我相信,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职业教育工作者、法律人士,应可以更多地发挥专长。

至于我本人,只有一点微薄的期待,那就是决不希望依照内地跛足的经济改革模式,去制定未来西藏的发展战略,这只能给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以及自然生态带来更大的破坏;也不赞同抱着逛动物园的游客的观点,希望“猴子永远不要变成人”。须知,西藏不是一枚已经死亡的美丽的贝壳,而是一具有生命的海螺。在发展的问题上,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代替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作出前途的抉择。

我认为,西藏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与当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需要相衔接的,只有如此,她才能保证这个民族生存下去;同时,西藏的发展战略,也应该是与其传统的文明优势相衔接的,只有如此,这个民族才不至于名存实亡。在这方面,我觉得,西藏的医药学、人体与生命科学、文学艺术与建筑学,都是大有可为的。既然江浙人能够使他们的乡音充斥中国科学院;四川人能够将自己的餐馆遍布全国;“上海裁缝”能够占领北京的每一个小区;满清八旗子弟能够垄断街头的维修行业,西藏人为什么不可以用她的医院、药店、心理咨询诊所、密宗瑜伽疗养院,以及他们在山地建筑工程方面的经验和才能,占领该行业的一席之地呢?而那些涉及到传统文化开发的研究,完全可以委托寺院——利用其已有的人才、典籍和技能——来完成。对于未来的节能低耗社会,我想,西藏一定还可以贡献更多的东西。

当然,在鼓励藏人启动“自救工程”时,国家仍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保存那些没有市场的藏文明成果,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说到挽救西藏的文化,本人有一点心得愿与十四世达赖分享:

笔者十分理解今日藏族精英对于本民族文化、语言正在一步步走向湮灭的心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汉语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经历过同样的遭遇。那时,学古汉语的远不如学英、日文的吃香;学生中的精英无不以英文好而自豪;京畿之内,外国语学校和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中国人为了谋生、发展,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适应一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时至今日,每当我看见那些和自己一样,拥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却听不懂汉语普通话的儿童,我的心头,依然会升起那样一丝文人的酸楚。那时,忧国忧民的人士也曾敲响,中国人不要被“开除球籍”的警钟!但我深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呼吁世界重视汉语,为拯救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面对无情的人类生存竞争法则,我们还应当自强!因为上帝只帮助自助者。我不太清楚中国政府是否在西藏推行过旨在灭绝藏文化的文字教育,抑或只是如上所述,为了帮助藏人更快地进步和融入现代文明,而忽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核心?但我更深的体会是,一种语言的勃兴,不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支撑这种语言的文明在人类社会前进中扮演的角色。有时,用语言缔造的文学艺术精品,远比政府制定的教科书更能够感动世人,触发良知!这就是文化人的价值所在。这些,藏族古代的先贤们曾垂范后世(本书就是被这些作品感动的一个见证),相形之下,今人的确是做得太少了。流亡海外的藏人,更多的兴趣似乎在政治上,而不在文化上。有些打着挽救西藏文化而进行的政治操作,究竟是有利于西藏人民的福祉,有利于西藏文化的保护?还是损害着西藏的利益,或者说不利于西藏问题的解决,值得深思。至少,我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对于开发西藏境内的农、林、牧业和水利、矿产资源,西藏自治区应该与国家商定有关法律,确保藏人的经营权、就业权;或在企业中占有原始股份,或达成利润分成协议;并保证这些利润用于公众事业,而不是被当地官员分光吃光。

在政治上,本人赞同胡耀邦时代已经提出的,使西藏实现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纲。这个目标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至少应该列出时间表。在这一切都真正实现之后,再来谈“联邦制”的问题。至于那个颇惹争议的“大西藏”问题,既然西藏“流亡政府”已经一再宣布,他们并不谋求“独立”,那么,到目前为止,它就只是一个内政问题。因为行政区划的大小,不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问题,更不是国与“国”的问题,所以,它不可能在联合国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获得解决,而只能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中去解决。不过,在这方面,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对达赖在世界各地的游走表现得过于敏感。我认为,不论是西藏“流亡政府”还是台湾,类似的行动都不可能是“挑衅”行为,而不过是弱小的一方谋求在谈判桌上受到更多的尊重,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已。尤其是达赖回国问题,如果没有国际聚光灯的照耀,可以理解,藏人是很难免于联想的恐惧的。所以,那些被视做挑衅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自卫”的措施而已。如果连这一点人之常情也不同情,这一点空间也不给与,一个泱泱大国的气度何在?!

如果中国政府做出了令世界和公众满意的努力,而“流亡政府”仍不依不饶,那么,他们的问题也可以等待港、台问题解决以后,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来探讨。以笔者之见,鉴于印度曾经侵占领过中国西藏的部分领土,那么西藏人在印度住下去也不是一件坏事。即使不拥有主权,久而久之,达兰萨拉也可以成为藏人世代居住的家园,那个中印边界棘手的历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启麦 编辑)

美参院新提案紧逼人民币升值

來源:2010-03-17《多维新闻网》

美国会参议院多位资深议员于16日提出一项获得两党联署的“2010货币汇率监管改革法草案”,要求美财政部与商务部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强硬行动。

美国之音3月17日报道,在美国财政部依法向国会递交半年一度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之前,美国国会参议院多位资深议员已于16日提出一项获得两党联署的“2010货币汇率监管改革法草案”(The Currency Exchange Rate Oversight Reform Act of 2010),要求美国财政部与商务部对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强硬行动。

这项提案跟现行法律的三大不同,其中对汇率偏差的定义最为明显。该案可能以修正案的方式直接在参议院院会审理。

最大不同:重定汇率偏差

这项立法草案要求成立新的客观标准,包括汇率偏差的一般与优先名单。第二,强化了现行的反补贴措施:一旦财政部把特定货币列为优先名单,或者美国企业要求调查,那么商务部必须进行调查,一旦发现外国货币币值偏低,在计算差额之后,商务部得以对从他国进口的产品征收同样幅度的反补贴关税,来制衡外国政府这种变相补贴的措施。第三,这项立法要求财政部跟被列入黑名单的国家进行协商。此外,一旦他国货币被列为优先名单,美国政府必须认定是否该动用反倾销法,并且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该国提供优惠措施。如果一年之内问题没有解决,国会要求财政部跟美联储与他国央行协商,考虑是否应该介入货币市场。

第二不同:增加认定人民币被低估力度

美国财政部每次都指中国“并非有意”操纵,而未将中国列名。新汇率法案决定采取“较客观”的认定标准,只看是否“失调”,不再看“意图”。

根据最新议案,财政部的报告应该单就他国币值是否偏低进行事实陈述。然而,根据目前法律,财政部的报告不但审视他国货币币值是否偏低,也必须把他国政府是否故意进行人为操控、进行不公平贸易纳入考量。后者让财政部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国会消息人士说,就是因为财政部的报告必须把他国政府的意图纳入考量,如果财政部认为他国政府没有故意进行不公平贸易,就不会在报告中认定人民币被人为操控,也不至于引发美国政府后续的惩罚动作。国会的做法是增加客观性,缩小财政部在报告中进行解释的空间。

第三不同:90天与360天期限

来自密西根州的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民主党参议员施塔贝诺(Senator Debbie Stabenow)在国会介绍这项最新提案。她指出一旦特定货币的币值被认定出现偏差,这项议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几个步骤。同时她还称:“首先财政部必须跟他国政府交涉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效,90天之内将出现严重后果。例如美国政府不得向该国购买物品与服务。如果90天之内他国政府还是没有采取行动,这项立法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在年底前,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

该法案由美国国会参议院民主党第三号人物舒默参议员(Senator Charles Schumer)、以及资深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Senator Lindsey Graham)等十多位参议员就共同提出。

该提案是舒默参议员与格雷厄姆参议员第三度就此合作。2007年,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曾经通过一项由两人

共同提出、有关汇率偏差问题的议案,当年的议案内容跟最近所提出的类似。2005年,国会参议院全体院会通过两人共同提出的相关议案。国会人士说,未来两个星期,参议院全体院会将讨论更多与就业相关的议案,而最新提出的汇率监管改革法草案可能以修正案的方式,纳入正在被院会讨论的议案里面,这样可以直接在院会上讨论,不用经过委员会审理。

人民币币值问题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曾警告美国不要将该问题“政治化”,他称这将影响两国在应对全球经济衰退方面的双边合作。

(黄魏 编辑)

旅美华人结构变迁,参与普查意义重大

來源:2010-03-17《多维新闻网》

多维记者刘源/提起Chinese(华人),很多美国人马上想到中餐馆里一会儿粤语、一会儿国语、一会儿英语的店家,他们的确是旅美华人的典型,好莱坞电影里也可窥见一斑,镜头里总会掠过“广东烧腊”、“发财酒楼”的店面。这些华人从广东、福建的侨乡来,在美国各城市的唐人街找到组织、谋到职位,然后生根发芽。然而侨民的故事只是旅美华人历史的“前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踏上美利坚合众国,或投身科研做教授,或变身“海归”、“海鸥”,旅美华人的结构在多维地解析重构。《多维时报》专访了纽约城市大学做美国亚裔研究的邝治中(Peter Kwong)教授,他剖析了旅美华人的结构,呼吁广大华人积极参与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在美国生活的亚裔共有1000多万,其中华人数目最多,达24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0.86%。亚裔人口年龄中数33岁,低于全国的中数35岁两岁; 24.4%的华人人口有本科学历。全美男性年收入中数3万7千多美元,女性收入中数2万7千多美元,华人男性年收入中数近4万5千美元,女性近3万5千美元。亚裔家庭年收入第一名为日本,第二名中国,中数逾6万美元。

用一个词概括十年前的人口普查华人的特点,邝教授选择“收入”(Income)。早期华人来美因为语言等原因,大都在唐人街从事服务业,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起早贪黑,耐得没有亲人的寂寞,财富逐步积少成多,收入一项指标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对于2010年华人人口可能产生的新特点,邝教授分析是“分散”(Dispersion)。分散可能由很多因素造成,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比如福建来的小商贩准备在美东开餐馆,他会发现纽约唐人街的市场早已经饱和,然而普林斯顿的中餐馆却没有几家,当地数目越来越多的华人学生、学者或许可以为中餐提供可观市场,所以他可能就选择从唐人街走出去,之后赴美的福建人也就会“追随”到普林斯顿找工作,而非唐人街。这种“高等教育华人带动打工者迁徙分散 ”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主导,多数情况下就是地名填空而已。目前华人的脚步已经迈进郊区,更远也有到中部、南部。

一直以来,旅美华人的地位存在强烈的两极化特征,要么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劳工,要么是高学历的学者。近年来由于移民政策的影响,更多有钱,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移民美国,另一方面,劳工的子女在美国接受教育,知识水平和技能比上一代有了大幅提高,所以两级分化会有所缓和,而且华人会在教育和就业指标上上升一个新台阶。政治上,华人参政议政的比率依然很低,投票少、从政少,导致代表华人的力量很小;生活上,各地唐人街都是拥挤、脏乱、犯罪率高,享受很少政府资源和福利;工作上,华人的职业生涯总会遇到瓶颈,因为华人一贯被认为缺乏领导能力。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都可能从2010年人口普查中表现或者映射出来。

邝教授强调,华人在美的地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像中日战争时,中美是盟友关系,外交上美国尊重中国,华人在美国也就备受尊重。但是中朝战争时,美国人就认为华人华裔都不可靠,看着谁都像间谍。现在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时期,美国从军售和汇率两方面制衡中国,华人在美的地位受到影响。有些华人希望融入美国主流,希望同化,但是美国人却很敏感,明确区分华裔和华人,会仔细调查背景。韩裔和印度裔在美国政界参与更多一些,这也和他们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

旅美华人的结构正在发生演变,其中会产生怎样的社会问题,现在还是个未知数。邝教授说2010年人口普查不但对于美国十分重要,对于华人更是意义深远。目前关于在美华人的研究都比较缺乏数据支持,不像拉丁裔或者非裔的调研数据那样丰富,华人的生存状况到底怎样,现在学界的认识都比较宏观。人口普查既可以揭露的社会问题,又能够敦促美国政府解决问题。于私,更多的参与意味着华人代表权的增加,政府在资源分配时候就会多考虑华人,这与各位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利益息息相关。

其实旅美华人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社会资源供给,华人社团的繁荣就是佐证。当然,华人本来就善于编制社会关系,重视培植人脉,但是在美国华人社会团体却成了很多人的生命线,劳工依靠同乡会找工作,知识分子用同学会发现机会,还有各种专业协会,沟通中国和美国相关专业人才交流。最富特色的就是中文学校,除了办学目的之外,它更是华人家长社交的好场所。华人用社团作为互帮互助的工具

,弥补社会资源供给的不足。但从美国人角度看,他们认为中国人不注重社会福利,只是自顾自的小圈子。邝教授认为华人社团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只是华人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既然有可用利用的资源为什么不用。所幸有些社团组织已经接受美国社会给予的福利,不再局限在肤色种族里。

“更有钱、更有文化”只不过是华人的光环,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将会影响你我等百万个华人的工作、住房、公民权、子女的未来……回答十道简单的问题,解决千万个复杂的社会难题,请行动起来!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在华外企:与中国关系正在变味

來源:《华尔街日报 中文网》2010年03月17日

外资企业说,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正在变味,因为更加强硬的政府政策和日渐加剧的国内竞争令中国这个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对跨国企业的态度不再那么友好。

有长期在华经验的管理人员、律师和咨询师在接受采访时都将上述现象的原因归于一些发展变化,他们认为这些情况令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更难取得成功。他们说,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政府正在重新评估其长期强调对外国企业开放经济的做法,并逐渐倾向于助长知名的国内公司。中国的对外开放集中体现在2001年为了加入世贸组织(WTO)而推行的一些变化。

在最新一起针对外国企业的抨击行动中,浙江省有关部门周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众多西方大牌服装的质量,其中包括爱马仕(Hermes)、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和范思哲(Versace)。

下周,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将公布对会员进行的一项新的调查,预计报告将为市场情绪的低迷提供证明。

科技企业高管说,他们对去年底出台的政府采购规定高度关切;该规定将有利于有“自主创新”的本土供应商。如果规定得以实施,有可能会限制外国企业赢得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电脑、电信设备、办公设备等产品的采购合同。

2月1日起施行的《专利法实施细则》有可能会增加外国创新型企业在制药等行业的在华成本,让有关部门可以迫使外国制药企业以政府设定的价格授权当地企业生产。

数个行业的企业高管都说,中国入世带来的开放自由正在停滞下来。外国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板生产商说,他们被关在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大门外。据普华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数据,监管壁垒实际上限制了外国企业参与保险业:截至去年6月份,外国企业在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只占有 4.7%的份额,在财产保险市场上只占有1%。

美国律师事务所Schwabe, Williamson & Wyatt律师孟德尔(Fraser Mendel)说,我支持中国,我喜欢在中国做生意,不过我对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感到非常担忧。

中国官员不理会有关外商投资环境恶化的抱怨,不过有迹象表明高层领导开始注意外商的关切。据一位与会人士说,商务部长陈德铭本月召集20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高管开会,作为一个倾听、听取他们关切的机会。陈德铭承诺,中国将坚决继续开放市场,不过他也批评了西方的保护主义。

周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他承认,他与外商的接触还不够紧密,并承诺力求能多增加一些同外商接触的机会。

很多外国企业高管说,他们看到,在中国于衰退期间举世无双的表现和对西方经济管理制度的新的不屑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位于北京的咨询公司BDA的董事长邓肯(Duncan Clark)说,经济危机和低迷让那些一直反对开放市场的人胆子变大了。

民族主义的迹象在国有企业被扶植成行业“全国冠军”上表现得很明显,这常常是以牺牲中国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利益为代价。从航空公司到煤炭开采到乳制品,政府政策都在扩大政府的作用。

一年前,在外国批评人士称之为保护主义的举措中,中国监管机构拒绝了可口可乐(Coca-Cola Co.)对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收购提议,说这可能会把较小的企业挤出市场,导致消费价格上涨。这两家公司加在一起只占中国果汁市场的五分之一。

去年7月,英-澳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的四名管理人士被拘留,他们先被指控窃取了“国家机密”,此前全球矿业巨头和中国钢铁行业就铁矿石价格展开了密集谈判。力拓否认这几个人有不当行为,他们目前正在等待审判,但所受的指控已经降格为行贿和窃取商业机密。

谷歌(Google Inc.)的苦恼彰显了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的焦虑。这家网络搜索公司一直被中国互联网审查方面的法规所困扰,它今年1月12日威胁说要撤离中国,此前该公司称由中国人发起的黑客袭击行动渗透进了该公司的电脑网络。还有几十家跨国公司受到了此次黑客行动的袭击。谷歌预计很快会关闭其中国网站 Google.cn,任由中国本地企业主导中国有四亿网民的互联网市场。

美国威凯平和而德律师事务所(Wilmer Cutler Pickering Hale and Dorr)驻北京的执行合伙人罗斯(Lester Ross)说,谷歌事件已经产生了日益明确的影响。他说,此事使政府、企业董事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意识到在中国做生意的困难。外国投资者一直在抱怨中国不规范的法律体系和监管环境。当中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时,这些仅仅是可厌之事。而今天,巨大的中国市场对西方大型跨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起着重要作用。西方企业的管理人士说,如果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失利,它们的全球地位将受到削弱。

新专利法规所规定的所谓强制认证并非中国所独有。但中国的制药行业为国有企业所主导,西方律师担心相关法规会对这些企业有利。其中一项条款规定,企业需将其在华创造发明所获利润的至少2%支付给其中国雇员,除非这些雇员明确放弃这些权利。孟德尔律师说,这一法律对在华运营的跨国公司施加了众多新规定。他说,你不再对你研发设施中出来的东西有绝对控制权。

记者在撰写本文时采访的企业管理人士们拒绝公开发表评论。去年12月,一批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共34家企业致信中国政府的三个部委,抨击了政府以产品本土创新比例的高低来决定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次序的做法,称这是歧视外国人。

中国政府虽然否认相关法规是歧视性的,但已在正视这一问题。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Gary Locke)今年1月在一次演讲中说,最近的事态提醒我们,外国和美国公司在华开展业务依然面临着挑战。他说,中国在增加透明度、提高可预见性和致力于法治方面需要继续迈出大步。

有些人则更为乐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去年对其会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对其未来五年的在华前景持“乐观”或“某种程度的乐观”态度。该委员会中国负责人普尔 (Robert Poole)说,中国的某些政策确实令人担心,但继续改革开放依然是中国的普遍主题。

在中国的一些领域外资企业并未受到多大妨碍。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等汽车生产商去年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匪浅。但国有媒体报导,中国政府计划将本土品牌汽车在中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的44%提高到 2015年时的50%以上。

对许多在华跨国企业来说,今天的利润是多年投资的结果,而这些投资许多都是在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鼓励下进行的。现如今,就在这些企业进入一个巨大市场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之际,中国却已繁荣到了不再需要那么多外资的程度。外资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要比中国其他类型企业的投资增速慢得多,2009年外商投资额只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而1994年最高峰时这一比例为6%。

北京一直怀疑西方想阻挠中国的经济崛起。分析人士最近指出,这种不安全感增强了那些想限制外资在华经济实力的中国领导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威凯平和而德律师事务所的罗斯说,中国有开放政策的支持者,但正有更加响亮的声音促使中国变得更具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Andrew Browne / Jason Dean
針對這新聞,D君有感言如下:

事实上,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取得了超国民待遇,随着外资企业光环的褪色,现在正处于平民化的过程。西方大银行大多在中国开有分行,可是招商银行在美国的银行可是审批了十多年才成功。

政府采购,几乎每个政府都有采购国货条款,而现实的情况是,现在实际采购的还是外资的居多,只是现在政府明确了这条款,要修正这不正之风。

-by Eve,2010/03/18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开播!

週一晚貪看HBO重播二戰歐洲戰場的影集《Bank of Brothers》,隔天上班遲到了。雖然已經看過了數回,還是值得 呵

這篇介紹《太平洋戰爭 The Pacific》的文章,原本的標題是『最贵剧集《太平洋战争》开播 够爷们但没惊喜』,我不知道作者原本期待的"惊喜"是什麼,如果一部描述史實的影集能客觀的反應當時的真實,證明其如同《Bank of Brothers》的存在價值一般,這就是給觀者最大的驚喜了。

也幸好本影集沒有作者所謂的"浪漫情节"出現,戰爭片就是要够爷们。



【大紀元2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侯德儀報導)《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即將於4月份在全亞洲首映,HBO將從2月8日(星期一)晚上10點起播出姐妹作品《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完整10集。

而其姐妹作《太平洋戰爭》則是以3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浩瀚太平洋戰場的故事為軸,由鐵三角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和蓋瑞高茨曼(Gary Goetzman)再次聯手而成的HBO迷你影集,將緊接在《諾曼地大空降》後於4月份播出。

好期待!

- by Eve
最贵剧集《太平洋战争》开播 够爷们但没惊喜
來源:2010-03-15 《多维新闻网》/ 记者 陈玲莉

昨日,还未开播就被美剧迷们冠以“神作”之称的美剧《太平洋战争》在美国HBO电视台正式播放。国内拥趸也激动万分,纷纷第一时间以下载等方式欣赏这部花费了2亿美金打造的史上最贵电视剧。

不过,从第一集内容来看,这部由大腕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联手打造的《太平洋战争》虽然制作精美、几乎如实再现了二战时的战争场面,却是一部十足的男性作品,血腥、血性,仿佛一本电视版的太平洋战争教科书,只是,可能并非大部分女性观众的“萌”作!充满男性化的叙事和画面,当真让人看着有些沉闷加头疼!

没有浪漫情节

该剧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名战士——罗伯特·莱基、尤金·斯莱治和约翰·巴斯龙的战争经历为主线,通过3 名男主角的视角,把观众带回那段残忍悲壮的战争回忆当中。卡纳尔岛战役、贝里琉岛战役、硫磺岛战役以及最终冲绳岛日本投降……昨日开播的第一集聚焦的便是整个战场的转折点——卡纳尔岛战役。

不过影片的开端,表现的是父子情,对于广大喜欢浪漫的女性观众来说,第一集就告诉我们,别想在这部战争电视剧中找到你喜欢看的浪漫情节,比如《珍珠港》中那样三人行的故事,这里真的没有。

制作精良 不逊“大兵”

不管是在美国的日常生活,还是丛林上的战争画面,本片在制作上确实非常精良,每一个战争画面都丝毫不逊色于《拯救大兵瑞恩》等大银幕作品。开头也很让人惊艳,先是汤姆·汉克斯的旁白下,纪录片画面和老兵的采访穿插而来,讲述了战争的整个背景。然后素描笔勾勒出的战争场面和真实画面之间如梦幻似地变换着,碳素笔黑色的颗粒凝固成战场上灰飞的硝烟,仿佛大银幕上的质感再现。等到开战,端着冲锋枪作战的士兵们又仿佛热门游戏“使命召唤5”的真人版再现,让人看着看着忍不住想猛按鼠标键……

细节很真实有亮点

制作人汤姆·汉克斯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制作方只是想用这部剧集向 “创造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故事”的二战英雄们致敬,赚钱与否和收视率是否走高并非他们的目的。而第六集分剧集导演、联合执行制作人Tony To则介绍说,制作该片的最大宗旨是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此我们可以尝试并得到真实的效果,找了所有我们能读的,被人所知的资料,然后使得拍摄出来的作品尽可能地符合真实情况。”

从第一集来看,其实《太平洋战争》并没带给我们多少创作上的“惊喜”,因为最难拍好的就是真实的历史,更何况还是战争。不过至少制作方的目的达到了一半(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纯朴的话),这很像是一部“影像化的教科书”,或者是“兄弟连”的续集再现,看得出来制片方在还原真实细节上尽心尽力。有两个画面令人记忆深刻,第一场防守战胜利,美国兵从海滩的死尸堆里挖出几名幸存的日本兵,一名日本兵扯了手榴弹叫嚣着和美国兵同归于尽,另一名疯狂地在骂骂咧咧声中被几名美国兵当活体靶子练射击……而莱基在一个日本兵包里翻出的那张照片似乎也让他意识到了什么——由此可以看出,除了战争之外,《太平洋战争》还想讲点别的东西,或许,好戏还在后面。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World Wide Wait 全球等待

來源:经济学人中文网

The faster the internet becomes, the slower it loads pages
网速越高网页加载速度反而越慢

Feb 12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EVER noticed how long it takes for web pages to load these days? You click on a link and wait and wait, and then wait some more, for the content to trickle in. If nothing has happened after ten seconds or so, your impatient correspondent hits the browser’s stop button followed by the reload key. In desperation, he sometimes loads the link into a second or even a third browser tab as well, and bombards the website’s server with multiple requests for the page. If that fails, he gives up in disgust and reads a newspaper instead.
你是否留意过,如今打开网页需要多长时间?点击某个链接,你就开始等待,等了好久。看看,不行,还得再等一会,等着网页的内容姗姗来迟。如果等了10秒左右,仍然什么都没有,不耐烦的用户就会点击“刷新”键后面的“关闭”按钮。有时用户感觉十分不爽,“唰唰唰”,一下把这个链接点开两三个窗口,同时发出多个网页请求,对网站服务器进行“轰炸”。如果还是打不开,用户就会一脸厌恶地走开,转而去读报纸了。

Back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internet, when most web users relied on dial-up connections, browsers were crude and web graphics were clumsy GIF files, eight seconds was considered the maximum people would stick around for a page to load. To increase “stickiness”, web designers pared their HTML code to the bone, collated their style-sheet data and JavaScripts into single files for more efficient caching elsewhere on the web, used fewer graphics and embraced the PNG and JPEG picture formats, with their smaller file sizes, as soon as they became available. Compared with text, pictures really were the equivalent of 1,000 words, at least when it came to the time taken to transmit them.
在因特网发展初期,大多数用户使用拨号连接,浏览器功能简单,网页图像都是粗糙的GIF文件。8秒,被视作用户打开网页的最大等待时间。为了让用户们不轻易关掉网页,网页设计人员将HTML编码大幅精简,将网页样式表和Java脚本文件整合成单个文件,以求浏览其它网页时有更高效的预读缓存技术。此外尽量少使用图像,而PNG和JPEG图形格式一经问世,就因其较小的文件规模而受到设计人员的青睐。同文字相比,图形就相当于1000个单字(至少在传输时间上如此)。

When your correspondent hand-coded The Economist’s first website back in 1994, a typical web page was about 50 kilobytes in size and dial-up modems could transfer no more than three kilobytes a second. To stay under the “eight-second rule”, pictures were kept to a minimum, so no page took more than three or four seconds to begin loading and never longer than 20 seconds to complete. The irony is that, with broadband nowadays more or less everywhere, overall connection speeds have gone up by leaps and bounds, yet the time taken to load web pages seems only to have got longer.
1994年设计人员手工编码完成了经济学人的第一个网站,当时的网页一般都大约50KB,而拨号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率不过3KB/s。为遵循“八秒准则”,图片都压至最少,所以网页不到三四秒就能开始加载,完成不超过20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宽带基本实现普及,整体连接速率的提高更是一日千里,然而打开网页的等待时间却不减反增。

Your correspondent is admittedly near the end of the road for a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 connection. But even at three miles (5km) from the local telephone exchange, the speed of his broadband connection has inched up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from 65 kilobytes a second to more than 90 kilobytes a second—as the local line has been tweaked and legacy equipment like echo-cancelling coils removed from its junction boxes.
一般而言,客户都靠近数字用户线路(DSL)的末端。经过当地电信局信号转换后,即使再传输到3英里(5千米)之外,得益于当地线路微调,以及分线箱中回音消除器等陈旧设备的淘汰,宽带连接速度仍能从原来的65KB/s小幅增加到90KB/s。

Sure, he could get 650 kilobytes a second or more from a cable connection. But that would mean ditching his otherwise excellent satellite-TV service. Besides, optical fibre is slowly working its way up his hillside. He could soon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t more than six megabytes a second—providing he is prepared to pay $140 a month instead of $21 for his existing DSL connection.
当然客户如果家里装了有线电视,速度会达到650KB/s甚至更高,那样家里原有的卫星电视也就形同虚设,用不上了。更何况,光纤正慢慢地向客户家所在的小山铺设,很快客户将能用上带宽高于6MB/s的因特网——前提是他放弃当前每月费用21美元的DSL连接,而每月交纳140美元享受这高带宽。

A 70-fold increase in speed for a sevenfold increase in price would seem a bargain. But your correspondent is not sure that more raw speed will solve the glacial loading problem. Even with his wimpy DSL connection, pages are rendered quickly enough once the website’s servers (and all the other computers along the route, plus those used to host adverts, graphics and miscellaneous layout bits) start giving his browser’s request some attention. The trouble is getting their attention in the first place.
速度增加70倍,价格才涨了7倍,似乎很划得来。可是客户心里没底儿:单纯的提速能否解决网页加载慢这个大问题?虽然DSL的速度很窝囊,一旦浏览器请求信息被服务器(也包括传输路线上的其它计算机,以及提供广告、图片以及页面上各种小版块的主机)受理,网页仍可以很快打开。问题就在于,如果让它们快速受理。

Before two computers can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y have to agree to talk to one another.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is requires the user’s computer to send a request to the host computer, which then sends a response back to the user. Only after this “handshaking” is complete can the exchange of data commence. The time taken for this round-trip of request and acknowledgment determines the network’s latency.
两台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首先他们要达成协议。一般而言,用户向主机发送请求信息,主机收到后向用户回复。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握手”后,数据交换才能开始。这个过程中请求信息和确认信息来回所花费的时间决定了当前网络的延时。

The latency cannot be less than the distance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 has to travel divided by the speed of light. For instance, your correspondent’s home in Los Angeles is 400 miles from a colleague’s in San Francisco. In theory, then, the shortest round-trip between the two locations is 4.3 milliseconds. But if you “ping” the other computer, you’ll get a round-trip time of typically 700 milliseconds. That is still pretty quick, but it shows just how much time is spent waiting around for the various servers involved to handle the request.
延时势必大于等于电磁波以光速在这段距离上传输所需的时长。举个例子,客户家住洛杉矶,距旧金山一个同事400英里。理论上讲,电磁波在两个地点往返最短时间是4.3毫秒。而如果你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接,得到的延时一般都是700毫秒。尽管延时已经很小,这表明了信息传输时,在各个处理请求信息的相关服务器上等待所花费的时间。

There are many places along the way where the message can get bogged down. Queues can build up at routing servers that switch data packages along different routes to their destinations depending on the traffic. Worst of all, the DNS (Domain Name Server) computers used by your ISP can be overwhelmed as they try to translate the names of all the websites subscribers want to visit (say, www.economist.com) into their actual internet addresses (216.35.68.215). If you know it, try using the website’s numerical address rather than its verbose URL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name. That can sometimes halve the response time.
信息在传输线路中很多地方都会发生拥堵。路由服务器依据信息拥塞情况,为数据包选择不同的路径,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址。这样一来,路由器可能会有数据包大排长龙等待处理。客户的网络提供商使用的域名服务器(DNS)主机把用户访问的网站名(比如ww.economist.com)解析成实际的网络地址(216.35.68.215)。最坏情况下,解析信息过多会使解析服务器主机发生拥塞。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上网时可以使用网站的数字地址,不要再罗罗嗦嗦地敲URL(统一资源定位器)名了。这样可能节省一半的响应时间。

The bottlenecks—whether at the DNS translators, the routing computers or the host’s own servers—stem largely from the way the mix of internet traffic has changed faster than the infrastructure used to carry it. Websites that were once just 50 kilobytes of text and tiny pictures now come with music, video and animated graphics. YouTube, Hulu, iTunes and BitTorrent have much to answer for.
不论是DNS解析器,路由选择主机抑或是主机自带的服务器,其瓶颈不在于信息传输的网络基础设施,而皆在于,当前网络传输信息组合方式的变动步伐日益加快。曾经只有50KB的文本外加一丁点图片的网站如今已是音乐、视频、动画,样样俱全。youtube,Hulu,iTunes和比特流等大型网站花样更多。

It is even worse on the mobile phone companies’ proprietary networks. Carriers are struggling to keep up with demand as subscribers use their smart-phones to check Facebook, stream videos from YouTube and play interactive games. Where a mid-range smart-phone would consume about 100 megabytes of data a month, more advanced models like the Apple iPhone or Motorola Droid, with fully fledged browsers and access to thousands of downloadable applications, tend to consume over 500 megabytes a month. With the imminent arrival of tablet computers like the iPad, which come with wireless modems, the appetite for downloadable data could hit a gigabyte a month (see the lead story in this week’s Business section).
移动电话公司的专用网络情况更差。用户们通过智能手机上Facebook,在youtube上看视频,玩在线游戏等,公司则尽力满足客户们的网络需求。一个中等的智能机每月使用流量约100M,而更高级的智能机,比如苹果的iPhone和摩托罗拉的Droid,配备有功能完备的浏览器和数千个应用程序的下载链接,这样一来,每月浪费的流量将超过500M。随着iPod等平板电脑以及无线调制解调器呼之欲出,每月下载的数据量将突破1G大关(详见本周商业板头条)。

And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On the internet, the average latency for corporate websites in America is currently around 350ms, according to the Network Weather Report opera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Google’s latency is 150ms, Facebook’s 285ms and YouTube’s 515ms. Such latencies will have to come down considerably i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ternet applications, such as telepresence, high-definition video streaming and remote surgery, are to fulfil their promise.
这还仅仅是问题的开始。根据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情况报告,在因特网上,美国的企业网站目前平均延时约350毫秒,谷歌为150毫秒,facebook为285毫秒,youtube为515毫秒。如果网真技术,高清视频,远程手术等下一代因特网应用真能做到“名符其实”,那么还应该进一步大幅降低这些网络延时。

The future is beckoning. Netflix has just announced an on-demand video-streaming service offering full high-definition picture quality (so-called 1080p, which has 1,080 lines in its picture) with 5.1-channel surround sound. Each stream being watched will require a megabyte a second of bandwidth and a latency of less than 60ms if it is to deliver crisp, pin-sharp video and pristine sound.
未来在向我们招手。Netflix公司最近宣布提供一项按需订制的视频流服务,提供高清画质(即1080p,显像行有1080行 )和5.1声道环绕声。每个放映的视频流要求带宽1M/s,延时60毫秒以下,才能提供流畅清晰、音质纯正的视频。

For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that means stepping up investment substantially. But adding a lot more routers to the internet would complicate matters hugely and do little to solve the latency problem. If anything, it would actual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otential bottlenecks.
对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而言,那意味着增加大量的投资。通过增加路由器的方式只能使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对解决延时问题于事无补。这样做只能增加潜在瓶颈的数量。

A better solution might be to light up more of the “dark fibre” installed during the heady days of the dotcom boom, but left lying unused beneath the streets since the bubble burst nearly a decade ago. That is what a number of securities firms have been quietly doing. When shaving a millisecond off the time needed to execute automated trades can increase revenue by $100m, there is plenty of incentive to build private optical networks with latencies approaching zero.
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许是,重新利用过去铺设的直驳光纤。近十年前,网络迅速发展,当时铺设了大量的直驳光纤,却一直弃在街道下面无人问津。一些证券公司就在暗中利用这些光纤。执行股票自动交易时每减少一毫秒的延时,公司收入就能增加一亿美元,所以铺设延时近乎零的私人光纤网络,不乏动力。

Indeed, Google said this week that it was not going to hang around waiting for the telecoms industry to build the new optical web. The company is planning a low-latency fibre network that will be capable of delivering speeds of over 100 megabytes a second for communities of 50,000-500,000 people. With luck, othe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everywhere will get the message.
事实上,谷歌这周表示将不再等待电信公司铺设新的光纤网络,而是打算自己铺设低延时的光纤网络,届时能为5万到50万的用户提供超过100M/s的带宽。一切顺利的话,其它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都会心领神会的。

译者:czechoslovakia

日圆持续走强困扰日本领导人

來源:《华尔街日报 中文网》2010年03月15日

对日本新政府来说,日圆的持续强势正越来越让它感到头疼。日圆走强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一个经济谜团。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上周五在国会发表讲话时,试图通过唱衰日本经济这一不同寻常的办法来削弱日圆。他说,日圆汇率没有反映日本的经济和产业状况仍不够强劲这一现实。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推低日圆汇率,并说在这方面有必要进行全球政治合作。

日圆走弱能使日本出口产品变得更有竞争力,从而为日本经济助一臂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日本经济今年只能增长1.7%。

而鸠山由纪夫这番讲话的效果却是:美元兑日圆汇率上周五小幅下挫,收于1美元兑90.47日圆,略低于上周四尾盘的90.55日圆。

美元兑日圆汇率今年已经下跌了2.8%。据日本央行称,与2008年8月时相比,日圆兑以日本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为主的一篮子货币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汇率上升了18%。

日本经济目前出现了功能性障碍,超低的利率、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以及政府大量的游说都未能对削弱日圆汇率起到什么作用。

香港分析和投资公司GaveKal的研究负责人盖夫(Pierre Gave)说,日圆走强“令人困惑”。他说,如果有一件事是大家都认同的,那就是2010年将成为日圆疲弱之年。

许多投资者正把赌注押在日圆下滑上,日圆仍然有可能走低。东京证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市场参与者一直在大幅增加看跌日圆的头寸。

人们对日圆走强这一现象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日本与其他国家的息差一直不高,不足以促使投资者将日圆兑换成其他货币。日本的巨大贸易顺差意味着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会有大量外汇兑换成日圆,这也会产生日圆需求。

此外,近几个月来外国投资者一直在将美元兑换成日圆以购买日本股票。日本的税法也在鼓励本国企业将海外资金汇回国内。野村公司(Nomura)估计,今年三月日本企业将汇回5,000亿日圆(合55.3亿美元)海外多余资金。

有报导说,日本央行将在本周召开的会议上通过定量宽松手段增加货币供应,这成了日圆走软的最新希望。鸠山由纪夫政府一直鼓励日本央行在反击通货紧缩方面采取更积极的举措。

虽然新闻媒体上一直在纷传央行会采取这一行动,但市场似乎对央行此举并不以为然。

Capital Economics驻伦敦的经济学家杰瑟普(Julian Jessop)说,他猜想市场已经消化了央行的这一行动。

汇丰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HSBC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投资长高礼行(Leon Goldfeld)今年一月份时曾谨慎看好日本经济。他现在认为,日本政府已经失去了削弱日圆的勇气。

一些人说,日圆融资套利交易的再现是另一个有可能导致日圆汇率温和回落的因素。这种投资策略就是,借入日圆以投资那些高收益率的货币。澳大利亚的利率水平目前正在提高,而市场对美国上调利率的期望值也在加大。

三个月期伦敦银行同业拆息这一象征性的融资利率指标最近几个月来也首次变得对日圆有利,这意味着,作为融资套利交易的融资货币,日圆的成本可能比美元要低。

2005年前后当日圆融资套利交易达到最高潮时,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和日本散户投资者都在进行这一交易。这种交易在2007年时将美元兑日圆汇率推升至123日圆的高点。

但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投资者需要将资金撤回国内,他们纷纷解除日圆融资套利交易头寸。到2009年1月时,美元兑日圆汇率跌至90日圆以下,并在当年11月跌至85日圆的14年低点。由于美国的基准利率已接近于零,美元变成了成本最低的融资货币。

Alex Frangos / Andrew Monahan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谷歌放弃在华业务势成定局

來源:《华尔街日报 中文网》2010.03.15

谷歌(Google Inc.)看起来越来越有可能关闭旗下的中文搜索引擎,此举将使最后的主要外国互联网企业之一从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市场退出。

据一位知情人士上周六透露,谷歌可能会在几个月内采取行动。

谷歌与中国有关部门一直在进行谈判,谈判的焦点是如果谷歌像两个月前表示的那样停止按政府审查要求对旗下的中文网站Google.cn进行审查,谷歌能够在中国运营的范围有多大。谈判看起来日益陷入僵局,谷歌想继续在无过滤的情况下运营Google.cn的希望破灭了──这个希望本来就很渺茫。

上周五,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回答一位记者关于谷歌计划停止过滤搜索结果的问题时说,这样做将是不负责任的,并警告说如果谷歌违反了中国的规定,它将必须承担相应后果。

他的话巩固了这样的猜测:如果谷歌停止审查Google.cn的内容,有关部门将迫使Google.cn关闭。

据位于北京的研究公司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数据,谷歌在中国搜索市场收入中约占36%的份额,而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百度则有58%的份额。谷歌是在中国拥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少数几家外国企业之一。严格的政府监管、来自中国企业激烈的竞争、外国企业自身的不足,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意味着外国互联网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要么困难重重,要么从未进入过中国市场。

谷歌中国已到生死攸关之时
谷歌与中国有关部门的谈判陷入僵局。中国政府表示,如果谷歌不对搜索结果进行过滤,那它旗下的中文搜索网站Google.cn将被关闭。克莉丝汀·葛兰西 (Christine Glancey)和朱丽亚·盎格文(Julia Angwin)在本期的《Digits》节目中就此进行了讨论。
谷歌关闭Google.cn的行动将使中国的互联网几乎完全被本土企业所占据。中国约有4亿互联网用户,是世界上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而且每天还有约25万的新增用户。

这有助于中国政府控制信息的努力,原因是政府可以更容易地控制本土企业,不过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外国企业的参与将是有限的,导致中国用户越来越孤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互联网项目 (China Internet Project)负责人萧强说,Google.cn的关闭可能会被视为是“中国特色的互联网”(Chinternet)的开始,“中国特色的互联网”越来越不同于全球互联网。

研究中国媒体和互联网的网站“单位”(Danwei.org)创始人金玉米(Jeremy Goldkorn)说,对中国互联网领域来说,它面临的危险是,没有了谷歌的参与,它的竞争力会减弱。他说,谷歌通过采取与中国本土竞争对手不同的做法而激发了竞争,它采取的措施包括当搜索结果受到审查时,会通知用户。

金玉米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还将向其他外国企业发出一个信号:在中国经营企业,环境很恶劣。如果谷歌离开了,这将成为任何考虑在华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其他为数不多的几家外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不过没有一家有谷歌的规模。据易观国际的数据,去年四季度,亚马逊(Amazon.com Inc.)旗下的中国子公司在中国网络b2c零售市场上占有8%的份额。去年二季度,Expedia Inc.旗下的艺龙网(ELong Inc.)在中国在线旅游预定市场上占有约10%的份额。微软(Microsoft Corp.)旗下的MSN Messenger是通过一家合资企业在华运营的,它在中国占有4%的即时消息用户,相比之下,中国腾讯(Tencent Holdings Ltd.)的QQ服务则占有77%的用户。

外国公司在华份额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竞争的结果,后者通常更善于推出迎合中国的口味的产品和业务。面对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淘宝网蚕食的事实,EBay公司于2006年撤出了中国市场。淘宝网(Taobao.com)是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旗下的拍卖网站,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提供免费的服务,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雅虎公司(Yahoo Inc.)于1999年进入中国,是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家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苦苦挣扎了多年之后,于2005年以其中国业务和10亿美元的代价换取了阿里巴巴集团这家中国公司约40%的股份。

但中国的严格监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政府禁止外国公司直接拥有互联网内容许可证,例如要求它们拥有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遵守中国的审查制度比较复杂且有政治风险,让这些公司受到了自己国家人权积极分子们的批评。

一些公司已决定完全不涉足中国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两年多以前,Facebook的代表来到中国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但这家公司从未建立中国网站,而且其国际网站如今仍被中国屏蔽。

Facebook的竞争对手聚友网(MySpace)拥有中文版聚友中国(MySpace China)网站的股份,但这个中文网站落后于人人网(Renren.com)等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聚友网和《华尔街日报》同属新闻集团(News Corp.)旗下。

研究互联网问题的哈佛法学院教授帕弗瑞(John Palfrey)说谷歌在中国的境遇更加关系到其它科技公司如何管理它们的海外业务。

帕弗瑞说,我认为中国市场是这一问题的决定性考验。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大型科技公司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这一争端的结果对于在华运营的外国信息技术公司而言将极为重要。

谷歌公司在1月12日的声明中说北京正在加强对言论的限制,并称针对谷歌及其它外国公司的一系列网络攻击是致使其决定停止过滤谷歌中国(Google.cn)网站搜索结果的原因。谷歌与中国当局谈判的部分内容是确定此举是否会影响它的其它在华业务,包括通过它的AdSense服务在其它中国网站上销售广告以及在它的国际网站上销售广告。

如果中国政府如外界预期强迫谷歌关闭中国网站,谷歌仍可象它于2006年启用谷歌中国网站之前多年的作法一样,从海外向中国用户提供中文搜索服务。用户理论上也可继续使用Gmail等其它未基于中国的谷歌服务。

中国政府能够阻止网民从中国境内进入这些网站,但大多数分析师称北京当局不会做得这么过火,因为这有激怒数百万谷歌用户的风险。但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不时中止用户进入谷歌网站或减慢登陆速度的方式降低谷歌业务的吸引力,或者可以有选择地屏蔽部分谷歌业务。

在谷歌1月发表声明之前,中国当局已一直在屏蔽其YouTube和 Blogger网站。

某些情况下,中国政府干涉外国网站的作法为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例如由用户创建的百科词典──维基百科Wikipedia,其英文版在中国多年来一直不时受到屏蔽,而中文版几乎一直受到屏蔽。因此,中文维基百科仅有300,000篇文章,而英文版却有约320万篇文章。与此同时,百度于2006年创办的、基于中国的百科词典也是由用户自己创建词条,已有210万篇文章。

Loretta Chao / Ben Worthen

我們是兄弟!

感謝D君來信補充文中關於《富春山居图》半幅畫作於「杭州博物館」一事。
温总的这段话起源于浙江书法家何水法先生的一个提案,何先生一直为两画合璧而奔忙。“杭州博物馆”说法欠妥,应该是“浙江博物馆”,或者是“杭州的博物馆”。

另提供吴均所做,同樣描写富春江美景的《与朱元思说》。寫景寫意,讓人彷若身臨其境,分享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by Eve, 2010/03/16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楊釗、陳俊穎 2010/03/14

大陸新聞中心/北京報導─大陸人大會議今天(14日)閉幕,大陸總理溫家寶舉行記者會大談兩岸關係,溫家寶說,兩岸簽署ECFA會顧及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農民,但是對於大陸對台讓利內容,溫家寶並沒有明說,溫家寶並舉元朝畫家黃公望一幅名畫《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展開溫情攻勢,還呼籲不要因為50年政治丟掉5000年文化,暗批台獨。

「謝謝你,向台灣同胞問好!」大陸總理溫家寶14日在北京人大會議閉幕記者會上大談台灣問題,一開始就針對簽署ECFA,溫家寶說會顧及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農民,溫家寶指出,「兩岸正在商簽的經濟合作協定是一個綜合性的、具有兩岸特色的協議。商簽這個協議應該把握好三個原則:第一,平等協商;第二,互利雙贏;第三,彼此照顧對方的關切。」

溫家寶表示,「我確實講過,在商簽協議時要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關心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別要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

我也確實講過,要讓利給台灣。這種讓利,比如通過減免關稅,通過早期收穫實現。另外,也要做出讓台灣農民放心的事情。但是,我看到台灣的報紙,很大的篇幅報導溫總理關於讓利的論述。可是我在線上訪談時講了兩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因為我們是兄弟』,這句話就鮮有報導。」

記者問溫家寶去年在這裡有一段溫馨的談話,說想到台灣去看一看,如果兩岸簽了ECFA後,對於到台灣走走看看是否創造更好的條件?溫家寶表示,「我知道商簽協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是正因為我們是兄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可以解決的。我去台灣的願望依舊是那麼強烈,因為我認為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為50年的政治而丟掉5000年的文化。」

此外,溫家寶不忘再度用他特有的溫情攻勢向台灣喊話表示,「在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溫家寶強調兩岸是兄弟,因此他去台灣的願望依舊強烈,並以他善用的溫情攻勢問候台灣民眾,但是對於ECFA讓利部分,他並沒有明說,看得出大陸方面對於讓利內容還有爭議和討論空間。

據維基百科介紹,黃公望(1269年-1354年),字子久,號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原籍江蘇常熟,出生於永嘉(今浙江溫州)。黃公望和吳鎮、倪瓚、王蒙並稱為「元四家」,是元代的著名畫家,倪瓚和王蒙都曾向他請教過,他的畫風對宋代以來的畫法有創新,對明清的山水畫發展有很大影響。

黃公望曾任小吏,因事入獄,開釋後入了全真教出家。他學識淵博,工書法,通音律,能詩文,50歲才開始學繪畫,曾得到趙孟頫的指教,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重視寫生,常在風景名勝地隨筆摹寫,其水墨山水尤為出色,代表作為《富春山居圖》,其著作有《山水訣》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