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當中國展現了軟實力

2008-08-26 中國時報 【邵宗海】

看完中時記者白德華廿五日「京奧文明洗禮,中國啟蒙運動」的報導,覺得很有啟示,但也很有感觸。對中國在奧運之後,企以「軟實力」來影響世界,或來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覺得有些想法想表達。

首先,我們只看歐洲各界對開幕式的說法,就知道中共如何成功的運用奧運的平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滲透之道。Richard Pascoe是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主任,他看完開幕式曾說「通過北京奧運會,我們英國人和歐洲人學習到很多」。法國《費加羅報》社評則稱,本次奧運 會的政治意義在於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作者的結論是,開幕式傳遞給世界的更深一層信息則是:中國企圖用「軟實力」來影響世界,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的國 際秩序和經濟關係。

其次,中國取代了美國成為本屆奧運金牌榜的首位,象徵著國際體壇龍頭的易位。美國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在夏季奧運會的金牌數上雖有升降,但從來沒有悼到 第二位過(一九八○年杯葛莫斯科奧運沒有參加競賽是次例外)。即使一直面臨蘇聯與東德的抗衡,也只有受到威脅而已,也從來沒有想到會把金牌榜主位置拱手他 人,而且居然就是中國。

這正驗證了中國網友所說,「奧運會的金牌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興衰」。不只是北京奧運,二○一○年的廣州亞運,二○一○年的上海世博會,以及尚 有許多尚沒在本文載列的國際性活動,將會說明,中國尚要展示它的經濟力以及「軟實力」的影響力,為的就是要告訴國際社會: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個機遇,而不 是個威脅。

其實,中共內部實際己經有了對「軟實力」反省的聲音。如果大陸民眾在奧運主辦之後,尚懂得目前的軟實力仍然落後歐美各國,也了解自己的軟實力不是所謂的文化產業,那麼正表示在中國大陸,還是有不少有識人士正在思考著重新檢討所謂的「軟實力」。

但是,己經展開的「軟實力」,仍不容我們去低估中共對台潛在的壓力與威脅。謹舉兩個例子就可充分來說明中共「軟實力」的發揮淋致:

一、「孔子學院」將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中國從二○○四年十一月在韓國首爾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至今,中國國家漢語對外教學辦公室相繼在韓 國、德國、瑞典、非洲和美國等六十四國家設立二百多所孔子學院,二○○七年更是以「三日一校」的速度迎來了開辦孔子學院的高潮。當初「在二○一○年之前建 設一百所孔子學院」的目標也準備增至五百所,可在全世界吸收近二千萬名學生。這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傳遞,更是一大助力。

二、另一種「軟實力」||和諧外交政策的形成。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訪問學者喬舒亞.柯蘭齊克撰寫的《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是如何改變世界的》,該書 主要是論述中國在近十年中如何利用援助、貿易、投資等軟實力外交策略,來打消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且生的疑慮;並與這些發展中國家建立和鞏固彼此間的 友好關係,尤其是同東南亞國家、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中國的軟實力外交不但使其國際形象明顯改善,民意測驗和對中國的新聞報道都證明中國軟實力外交 的成功。這對台灣來說,在水銀柱作用下,就會相對壓縮自己的「國際空間」。

中國軟實力走向,我們能不密切關注嗎?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京奧文明洗禮 中國啟蒙運動

2008-08-25 中國時報 【白德華/北京報導】



為期十六天的北京奧運會昨天閉幕,無疑地,中國是最大贏家。不僅以五十一金、百面獎牌,締造了崇高榮譽,藉著這一場盛會,讓世界各國進一步能了解中國,並且也開啟了一道西方窗,讓中國的民眾接受一場文明洗禮。

開閉幕典禮時,百多國政要抵達中國,已先擴大了中國的視野。為全世界作東,對官員及民眾自是一大考驗。結果證明,用心準備確具成效,中國標榜的「人文、科技、綠色、安全」奧運,不能說百分之百獲得美譽,但也令人驚艷。

為中國開啟了解西方之窗

上萬運動員不少首次來到中國,不了解中國的大有人在。甚至還提出「中國人梳辮子嗎?」、「中國有電梯嗎?」的疑問。但他們不僅被鳥巢、水立方震撼,更驚 訝北京在交通、賽事、安全、服務的用心和細緻。更重要的是,十六天下來,也為中國開啟一道瞭解西方之窗,讓民眾接受一場文明洗禮,更確切說,更像是一場啟 蒙運動。

中國體育軍團雖參與無數國際賽事,但不管運動員視野、民眾面對賽事心態,還是官方國際經驗,都嫌狹隘。但在自家門口辦奧運,加乘效果已明顯放大。

比如說,「為他國效力就是漢奸」觀念已少見,最明顯事例即「和平大戰」。中國前女排教頭郎平效力美國女排,打敗其助理教練陳忠和帶領的中國女排,過去肯定被指責「漢奸叛徒」,但現在幾成絕響。顯示郎平說的「世界村」,已漸被接受。

中國「海外軍團」走出去,不僅擴大影響面,更反過來移風易俗。目前除郎平外,已有十數位中國人為它國效力,包括新加坡女乒乓隊教練劉國棟、韓國女羽毛球教練李矛、美國體操女國家隊教練喬良、加拿大女花劍教練欒劍菊等。

「奪金」固然充滿國家意志,但也因此讓中國積極引進國際教練。本屆奧運,十七個項目就有廿八位外籍教練身影,且成績斐然,包括奪金的男單擊劍法籍教練鮑埃爾、五百米雙人划艇澳洲籍教練馬克、奪銀的女曲棍球韓籍教練金昶柏。

再者,民眾透過奧運,更了解了奧林匹克精神。歡笑、喜悅、激清、淚水不斷在奧運場館上演,「中國特色」加油聲喊徹雲霄,但民眾更大感受是,國際文化落差讓中國民眾開啟了眼界。

日輸球列隊致敬 觀眾震撼

受到民族主義影響,十三日瀋陽五里河體育館進行的日本對荷蘭足賽,但見全場數萬東北球迷為荷蘭加油,甚至多次給日本噓聲。但當日本輸球後,教練官員走上球場,和球員整齊列隊,繞場向未給掌聲的民眾鞠躬行禮,這幕震撼了不少民眾。

對中國來說,從未見一戰敗隊向觀眾巡禮致敬,也少見戰敗選手向勝者握手道賀。如果說日本人是對運動尊重,那麼蘇麗文執著奧林匹克精神更讓中國人發現,原來奪金並非運動的一切。

在西方,運動是生活一部分。北京人赫然發現不少西方選手竟是「業餘運動員」,如獲賽艇女單雙槳金牌的德國人史托波羅斯基,職業是時裝設計師;女子花劍銀 牌的義大利人特里尼,是森林保育員;柔道女七八公斤級金牌、日本人阿武教子,則是現任警官。相較中國清一色「國家隊」,北京人無不感到震驚。

奧運閉幕了。儘管維安被批侵犯人權、示威場所是擺門面,奧運成功能帶來多少正面影響還很難說,但北京的用心已被看到,主辦奧運更讓中國至少加速十年與國際接軌。總體而言,北京奧運「瑕不掩瑜」,百面獎牌也讓中國達成百年夢想,讓這場盛會最終燦爛收場。

這是是非問題 不是藍綠問題

轉載自 2008年8月23日《中國時報》社論

扁家海外密帳事件的發展,不只是在考驗檢調辦案的專業與績效,更是對民進黨一次史無前例的試煉,是選擇與 扁綁在一起共同沉淪,還是甩開扁的貪腐包袱向前邁進?從目前的種種跡象顯示,在陳幸妤對媒體發飆、深綠社團放話相挺,外加八三○嗆馬動員的相激相盪下,民 進黨似乎依舊擺脫不了被深綠綁架的宿命。不諱言說,如果八三○的嗆馬動員,隱隱然還是轉化成挺扁的動員,那麼民進黨距離台灣的主流民意將會更遙遠,理由非 常簡單,因為這是「是非」問題,不是藍綠問題!

本來,這是常民智慧就能判斷的問題,台灣國家元首的待遇,已經是普通老百姓的數十倍甚至百倍,在全球元首待遇排行榜上也已經是名列前茅,退職後全民更要納 稅供養他到老,這般優厚的禮遇竟還要A幾十億的財富,透過妻舅、兒媳等在海外開設數個秘密帳戶洗錢,這般道德是非清清楚楚的行徑,很難想像還會有人要硬 拗,說什麼這是國民黨要摧毀綠營的陰謀,還說什麼是要為台灣民主蓄積資本,甚至陳幸妤在媒體前情緒失控所引發的社會關注,都被用來轉化成綠營同仇敵愾的手 段。

這種刻意扭曲與轉移焦點的操作,也真的在許多綠營名嘴與打手的推波助瀾下逐漸發酵,早先民進黨內還瀰漫一片批判與切割的聲浪,現在這股聲音已有歸於平寂之勢,本來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已有開展「沒有陳水扁時代」的氣勢,現在似乎已被挺扁勢力挾持一塊共存亡了。

不諱言說,如果八三○的嗆馬動員,真被各界理解成某種挺扁動員的指標,那麼可以說,民進黨從這次嚴酷試煉中爭取浴火重生的機會,恐怕將越來越小了。

畢竟,不論台灣藍綠對立有多嚴重,不論藍綠的分歧是如何的無解,至少大多數人對基本價值的判準還是一致的,政治倫理該有怎樣的大是大非還是清楚的,這即是 在扁家密帳爆發後,許多獨派大老、深綠學者都公開譴責的原因。因為「獨立建國」的價值位階就算再高,終究不能凌駕基本價值的是非吧?任何人在統獨立場上符 合政治正確,並不代表他就可以「為所欲為」吧?

這正是今天所有爭議的關鍵,從頭到尾這都是一個關乎價值信守與否的是非題,不是藍綠立場選邊站的選擇題。扁家海外密帳就算未來真是用來從事什麼民主運動, 也不能讓這筆被A的錢因此披上道德的光環;陳水扁昔日有無拿錢給謝蘇,或是幫助過多少綠營人士,都不能合理化他們家人在海外開設數個秘密帳戶的行徑;同樣 的,不論陳幸妤的情緒失控是多麼令人不捨與同情,也終究不能讓扁家在海外洗錢的行為得到諒解。再說一次,只要是錢的來源是有問題的,只要錢也確實是循非法 途徑匯出的,不論它未來是不是要用來支助民主運動、也不論它往昔是否曾經幫助過多少綠營人士,都是該在道德上受到譴責,在政治上受到調查,在法律上受到審 判的。

更何況,事實明明擺在眼前,如果這些海外密帳真的負有遠大的政治使命,陳水扁大可抬頭挺胸的承認,何必全都推給吳淑珍呢?吳淑珍又何必全都坦承那是「陳家 錢」呢?陳水扁確曾兩度擔任過黨主席,以金錢支助黨內同志競選原本也是天經地義,但這終究不能讓他擁有貪瀆的豁免權吧!而陳幸妤數度在媒體前情緒失控,又 怎麼不問是孰令致之呢?

民進黨當前最大的危機,其實不在國民黨有無心懷趕盡殺絕的陰謀,而是他們自己在面臨深綠綁架之際,幾無招架之力!這一回連許多深綠大老都跳出來論斷是非了,沒想到若干不堪聞聽的荒謬論述,依舊有本事抵消了所有中間反省的聲音。

也許是刻意忽略,也許真是忘記了,民進黨自己黨名所標舉的「民主」與「進步」兩大價值,正是其能在台灣崛起基本動力,而其所奉行標榜的「清廉、民主、愛台 灣」之核心價值,也正是用以辨別所有爭議是非的最基本判準,如今遭逢扁家A大筆款項到海外洗錢,這個所有國人皆曰不可的行徑,民進黨所擁有的核心價值若是 全面棄守,甚至轉而動員相挺,那麼也只能說,這場撒旦的魔考,民進黨終究沒能挺過去了。

蔡英文的邊緣化與空洞化

轉載自 2008年08月25日《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中常會決議,維持參加八三○大遊行。此一發展,對民進黨而言,至少有三項意義:

一、中常會強勢意見認為,陳水扁的案子是「國民黨與中國一起修理民進黨與台灣」,遂又將情勢合理化為「挺扁愛台/愛台挺扁」。

二、此次遊行由獨派主持,民進黨內主張「時機不宜/擇期再戰」的聲音成為弱勢意見,足徵民進黨的主體仍然被獨派盤踞。否則,八月九日台教會及八月二十日台聯皆曾有嗆馬示威,民進黨何以未參加,而如今卻唯獨不能排除獨派的挾持?

三、最重要的是,此一情勢顯示蔡英文欲主張的新理念、新路線已告空洞化,蔡英文的領導地位也告邊緣化。蔡英文向這次大遊行低頭,已不可能「領導」民進黨,而民進黨與蔡英文皆已被扁系與獨派挾持。

陳水扁洗錢案爆發後,綠營及民進黨最可恥的反應是故作「恍然大悟」或「大夢初醒」之狀,而謂:「誰知陳水扁竟然是這樣一個人!」

連蔡英文都說:「過去的傳聞原來是真的!」其實,陳家在台開案、SOGO案、國務機要費案的種種情節,早已將陳水扁貪腐無恥、猥瑣卑鄙的人格暴露無遺,民進黨及獨派卻始終「相信阿扁的清白」,並大玩「挺扁愛台/愛台挺扁」的手法,難道他們當時不知陳水扁是個什麼貨色?

如今,到了陳水扁爆出洗錢醜聞,民進黨及獨派中有些人卻突然故作「恍然大悟/大夢初醒」之狀;有人要他「從這個世界消失」,有人叫他切腹跳海;連蔡英文都 說「傳聞原來是真的」。其實,陳水扁依然是那個陳水扁,只是這些改變口氣的人認為,這也許正是民進黨改變戲路、與扁切割的時機。

豈料,經過一番「運作」,八三○還是要上街,民進黨內欲與「貪/獨/扁」切割的「非主流派」,在黨內的路線鬥爭中敗下陣來。昔日國民黨出現「主流/非主 流」之爭,黨主席李登輝是「主流派」;但蔡英文如今在黨內卻不是「主流」,她的路線理念空洞化,領導地位邊緣化,她是「非主流」。

為何遊行?為誰遊行?八三○大遊行的主題是:「護主權(已改成護民主?)/顧肚子(改成護民生?)/要陽光(臨時追加的項目)」。試問:顧主權為何要改成 顧民主?是為了閃避什麼?馬英九是否傾中當然應接受公評,但台獨若仍然主張「顧台灣國的主權」,請問正當性何在?再說顧肚子,民進黨欲將造成台灣今日經濟 困境的責任全部諉諸就職一百天的國民黨之前,是否應先自省過去八年「肚子扁扁/要挺阿扁」的罪愆?至於要陽光,起碼不能把司法訴究陳水扁貪汙說成是「國民 黨與中國迫害陳水扁」吧?起碼總該開除陳水扁的黨籍吧?

陳水扁將情勢定性為「政治追殺」,八三○ 遊行也已演成「挺扁愛台/愛台挺扁」的大遊行,亦是展現台獨東山再起的大遊行,更不啻是宣告蔡英文空洞化與邊緣化的大遊行!

民進黨的邏輯八股,國人早已瞭若指掌。用「愛台」來美化「挺扁」,用「嗆馬」來裝飾「挺獨」;萬變不離其宗,如今更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這次大遊行,即使 未聞一句挺扁口號,但已不能掩飾「反追殺/反迫害」的擁扁訴求;即使未見一幅台獨旗幟,卻也不能改變民進黨及蔡英文仍受台獨挾持的事實。這場大遊行其實是 綠營內鬥的舞台,亦即是台獨及扁系主流派(支持者人數未必居多數),壓倒了蔡英文等非主流派(支持人數未必居少數)的勝利大遊行。

這對蔡英文極不公平,民進黨給了她主席的虛名,卻不能支持她實踐她的理念路線;這對蔡英文更是嚴酷考驗,八三○上了街,蔡英文已非蔡英文!

刻舟求劍的台獨思維

轉載自 2008年8月30日《聯合報》社論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這兩段話,摘自二十三世紀以前《呂氏春秋》中〈刻舟求劍〉的寓言;今日台北街頭,台獨社團的八三○大遊行,卻要演出二十一世紀版的〈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的寓言,眾皆知曉。楚人渡河、劍落江中,乃在舟上刻記謂:「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刻處入水求劍,不得。呂不韋於是在這則寓言之末,加註了本文首所摘的兩句警語。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今日的台獨運動,莫非亦是「刻舟求劍」?

台獨運動真正漸漸成為社會氣候,是自七○年代始。一方面,因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在國際人格及對內戒嚴統治的正當性上皆生動搖;另一方面,則因毛澤東死亡 及四人幫事件暴露的中國真相,使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恐懼及憎惡快速上升。如果台獨當年在船緣的刻記,是劃在七○年代;則如今台灣已經過四次總統直選、二次政 黨輪替;中國大陸亦將文革定義為「十年浩劫」,而以北京奧運作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象徵。世局已徙,而台獨不徙?

一直到今天,台獨的代表性人物仍是辜寬敏、彭明敏、高俊明、黃昭堂等人,這些人或是昭和皇民,或是在三七五失去田產的地主,或是二二八後裔,都已是七十、八十許人。他們在六、七十年前在江中掉落的劍,卻想在今日的台北街頭尋回。舟行不止,劍落何方?

台獨的思維,在道德及感情上皆可理解;數十年前或二十年前主張台獨,相當程度上確實反映了台灣人的憂患與悲情,亦因此在七○年代以後獲得相當程度的社會共鳴。但是,畢竟舟行不止,世界在變,兩岸在變,台灣也在變,甚至台獨自身也在變,豈能刻舟求劍?

台獨的變化,是受到世界、兩岸及台灣變化的壓擠所致。例如:
一、冷戰結束,全球化取代了壁壘分明的對立。
二、美國的「一中政策」不易動搖,可以證諸陳水扁 的台獨操作被美國徹底否定。
三、中華民國已經四次總統直選、二次政黨輪替,「外來政權」的符咒已告失效。
四、中國大陸在世界及兩岸的角色丕變,兩岸經貿關 係不可能切割,政治關係不應當以武力解決。
五、因此,台獨運動愈來愈無可能被國際接受,愈來愈無可能成為對抗中國的策略,也愈來愈無可能成為整合台灣社會 的政治路線。
六、於是,台獨漸漸失去救國運動的形象,反而淪為對內分裂國家、撕裂社會,對外又找不到出路的政治災禍。

台獨的策略邏輯是:先推翻中華民國,再來對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今,此策不成,在現實政治上卻演成:為了推翻中華民國,先要撕裂台灣社會!這樣的台獨,如何存在於今日的世界、兩岸及台灣?

換句話說,刻舟求劍,尚是有劍可求;但那把久沉江底的台獨之劍,如今顯已嚴重鏽蝕,不但找不回來,找回亦已無用。劍已朽蝕,刻舟何求?

尤其,最近幾年陳水扁將台獨的「理念/操作/形象」摧毀殆盡,而台獨卻仍然護持著象徵貪腐的陳水扁,遂使台灣主流社會認為:與陳水扁同流合汙的台獨是最難 苟同的台獨,被陳水扁挾持的民進黨是最不能同情的民進黨。看在台灣人眼中,近年來台獨的變化,可謂大半出於台獨陣營的自甘墮落。

八三○大遊行,恍若辜寬敏及高俊明等幾名長者,在江中尋覓他們青春時期落江的寶劍;他們可以挾持蔡英文及民進黨上街,但恐不易教多數台灣人向他們刻舟尋劍的行動喝采。他們豈能找得回那柄沉江之劍?找回那柄朽蝕之劍又有何用?

台灣何去何從?台獨運動引發的此類思考對台灣是十分重要的。但台獨不能只是否定及羞辱中華民國,至少要確定「台灣國」可以生存;台獨也不能以撕裂台灣社會為能事,至少也須提出一個兩岸相處的方案。今日八三○遊行,「護主權」,護的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國?

辜寬敏、高俊明可以終生不改其志,但他們不能阻擋世界在變、兩岸在變,台灣在變,台獨也在變。辜寬敏、高俊明沉劍處,距台灣之舟現在的距離,儼然已是劍沉江頭、船在河口了!

揭密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始末

來源 中新社 2008-03-28 06:58:26

3 月16日,摩根大通宣佈以2.4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成為美國次貸危機中又一「超常」新聞。一家有5000億美元資產的知名投行為何如 此低價賤賣?經濟學家謝國忠說,因為「現在沒有人知道貝爾斯登的資產當中究竟有些什麼、究竟值多少錢,甚至連最終可能損失多少都沒人知道。」

但人們已經知道,如果摩根大通不「出手」,貝爾斯登就會轟然倒下,那將引發一場無法收拾的金融崩盤。同時,也使人們警覺,美國為什麼不把任何一家哪怕危機纍纍的銀行賤賣給別人?

持續一年的次貸危機,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其中一個又一個的漩渦,撲捉迷離,連漩渦中的人都不知底細,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究竟有多少家投行 及金融機構買了多少次貸衍生品?次貸危機如何殃及全球經濟?美國到底怎樣抹平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何時能見底?……這些問題,人們自然就更難找到確切的答案 了。這正是次貸危機的可怕之處。

現在能確切感到的是,這次金融風波是一場典型的「美國式危機」:高智商人群在非同尋常的、虛擬夢幻般的現代經濟中運作出事了,而且美國危機了,其他國家也跑不了,因為次債早已把大夥兒牽扯進來了,現在你們都得來救我,救我就是救你們自己。

美國夢,帶了金融創新的傲慢,帶著全球經濟引擎的信用,帶來高額回報的預期,虛擬經濟世界的詭異,把半夢半醒之間的人引向那裡,夢醒時分,全世界的實體經濟卻已陰影籠罩。

這場帶著些許現代荒誕色彩的「美國式危機」醞釀、發生、傳播、擴散的故事是這樣發生的……

第一步:醞釀


美國吹起一個一個泡泡

在美國,有相當數量的低收入者或金融信用不高的人群。按美國房屋貸款原來的嚴格審查程序,他們是不太可能獲得購房貸款的。但低收入者的住房,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只要降低貸款的門檻,購房的需求就會釋放出來。

於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一些從事房屋信貸的機構,開始了降低貸款門檻的行動,不僅將貸款人的收入標準調低,甚至沒有資產抵押也可得到貸款買房,進而形成了比以往信用標準低的購房貸款,「次貸」也因此得名。

放貸機構可不是慈善家,他們不是提供「經濟適用房」。獲貸人「零首付」輕而易舉地跨進了買房的門檻,過去沒能力買房的人群一下就有了買房的條件,當然,與 優質貸款人的固定利率、較低的貸款利息等相比,你肯定要付出更高的利息,貸款的利率也要「隨行就市」浮動。對放貸機構來說,它可以從中獲得比帶給優質貸款 人固定利率、較低貸款利息更高的收益。可謂「兩頭樂的好事」。然而,這一「設計」構建在了一個貸款人信用低的基礎平台上,一旦貸款人無力如期付息還本,放 貸機構爛賬砸鍋無疑,風險甚大。

上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的景氣,似乎淹沒了這一風險。進入21世紀後,次貸風行美國。尤其是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後,美國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 策,從2000年到2004年,連續25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並從 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間保持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切如同為消費市場打了「激素」。

利率低到了1%,貸款買房又無需擔保、無需首付,且房價一路攀升,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有位在美國的朋友告訴說,他1999年花160萬美元買了一棟別墅,2003年出手時賣到了320萬美元,「這樣的投資機會放在眼前,不買房子簡直就是白癡」。

美聯儲儲蓄低利率和房產價格一路飆升,編織出一幅美好的前景,巨大的誘惑驅使著次貸在美國的欣欣向榮。有數據顯示,次貸發展最快的時期是 2003~2006年,這幾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時期。放貸機構坐收超常利潤,貸款人贏得房產「升值」, 50萬美元買了一套房子,2年後價格升到60萬美元,貸款人將房子做為抵押再貸出錢,也就會買幾處房子,坐收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漁利,一切感覺良好。到 2006年末,次貸已經涉及到了500萬個美國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貸規模達到1.1兆至1.2兆美元。

假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可以一直上升,假如利率持續維持超低的水平,次貸危機也許就不會發生。然而,這只是格林斯潘「吹出來的連環泡泡」。利率不會永遠處於 降息週期,經濟週期更意味著不會總是無限增長。為防止市場消費過熱,2005年到2006年,美聯儲先後加息17次,利率從1%提高到 5.25%。由於利率傳導到市場往往滯後一些,2006年美國次貸仍有上升。但加息效應逐漸顯現,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那套60萬的房子又回到了50萬, 然後迅速跌到40萬,抵押品貶值了,還是那套房子能從銀行貸出的錢減少了,而儲蓄利率上升了,貸款利率也相應上升,次貸是浮動利率,於是要還的錢增加了。

本來次貸貸款人就是低收入者,這時候,他會怎麼辦,還不了貸款,只好不要房子了。貸款機構收不回貸款,只能收回貸款人的房子,可收回的房子不僅賣 不掉,而且還不斷貶值縮水,於是不要說什麼盈利,就連資金都轉不起來了。從2007年2、3月開始,美國一些次級抵押貸款企業開始暴露出問題,首先是新世 紀金融公司因頻臨破產被紐約證交所停牌。

第二步:擴散

美國式危機的邏輯軌跡——

一個也躲不了

如果只是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企業出了問題,並不一定導致一場牽動金融全局的次貸危機,因為次貸本身的規模是可以確定的。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的統計數據:美國次貸占美國整個房地產貸款的14.1%,大約在1.1兆到1.2兆美元,而其中的壞賬,據高盛的測算是4000億美元。 2006年,美國的GDP為15兆美元,一個可以確知的危險並沒有那麼可怕。

次貸之所以釀成危機,是因為次貸早已經通過美國金融創新工具——資產證券化放大成為次級債券,瀰漫到了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領域。

美國的抵押貸款企業,顯然知道次貸高回報的背後是高風險,他們不僅需要防範風險,更需要找到不斷擴展自身資金的新來源,以「抓住機遇」支撐更大規模的放 貸,來獲取更多的市場收益。一些具有「金融創新」工具的金融機構,恰好為他們創造了機緣:將一個個單體的次貸整合「打包」,製作成各種名字的債券,給出相 當誘人的固定收益,再賣出去。於是,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對衝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面對這樣的「穩定而高回報的產品」,自然眼睛發亮,產 生慷慨解囊的衝動,抵押貸款企業於是有了新的源源不斷的融資渠道,製造出快速增長的新的次貸。

這些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金融創新」則使這些低質資產通過獲得信用評級公司的評級獲得了AAA的高等級標號,以光鮮亮麗的外表出現在債券 市場上。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教授章政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經過一系列操作,原本高風險的次級債,仍可分割出一部分評為AAA級,從而成為了投 資者的一種選擇。」

當時,它們確實有著格外的誘惑力——高額回報率。重利之下必有願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鳳英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說, 「在『打包』時,次級貸款的債券被分為三檔:優先產品、中間產品和股權產品。優先檔是其中質量比較好的,利率低。股權檔的利率最高,高到50% ~100%甚至可以到兩倍的回報率」。正是如此之高的回報,吸引了投資者,比如對衝基金。投行貝爾斯登就買了這些次級債的股權產品。

目前,美國這些次級債券基本分散在五類金融機構手中,包括銀行(31%)、資產管理公司(22%)、對衝基金(10%)、保險公司(19%)和養老基金(18%)。

次級債進入債券交易市場後一度「不俗的表現」使投資者淡忘了它的風險。但是,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 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貸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掉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 境。

那些購買了房地產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自去年3季度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報告大額損失,反映了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的價值大幅下跌。截至 2008年1月底,花旗、匯豐、UBS、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大型銀行和證券公司,已對900億美元以上次貸相關資產損失進行了撇賬處理。這個名單裡還有法 國的興業銀行、巴黎銀行,英國的北巖,瑞士的瑞銀,其後大概還有買了不少債券的德國銀行。總的來說,現在的損失就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

陳鳳英認為,是資產證券化使次貸危機成為一個黑洞。她分析說:「證券化是個謎,分成上述三種債券後,誰購買了哪種類型,買了多少是不清楚的,每個月的壞賬和對衝是多少又不清楚。」

美國的金融產品、金融衍生產品和金融創新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次貸這樣一種創新使美國不夠住房抵押貸款標準的居民買到了房子,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變成次級 債,將高風險加載在高回報中,發散到了全世界,當風險冒出來,就脫不開「連帶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凡是買了美國次級債的國家,就要被迫為美國的次貸危 機「埋單」。

正如沃倫·巴菲特所警告的,投資者已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發生的事情中認識到,這些證券可能是「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同弗朗肯斯坦創造的怪物。是 的,美國創新了一個怪物,美國人住上了房子,還不起錢就跑了;美國的債券卻賣到了全世界,這些銀行、基金等無處可跑,於是各國「央行直升機群」 來了,向美國銀行大把撒錢。美國人不說主權基金不好了,他們歡迎這些錢進來挽救美國,但是他們其實不會把任何一家哪怕危機纍纍的銀行賤賣給你。這就是美國 式危機的表現和邏輯。

第三步:轉移


全球股市陪伴美國震盪

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教授章政指出,「美國次貸危機的信用傳導鏈條的核心是風險轉移,上游機構不斷將風險轉嫁給下游,在每一個轉嫁環節中,投資者都將評級作為決策的一個重要參考。」美國在上游,其他國家在下游。

這場美國次貸危機的擊鼓傳花進行到2007年7月,鼓聲驟然而停。又是評級機構點燃了次貸傳導的導火線。

信息不對稱使次貸衍生產品的投資人對評級機構有相當高的依賴度。可是,評級機構只能用建立在歷史數據之上的計量模型來推算違約概率。一旦房價、利率變化,模型原有的假設條件不復存在了。

2007年7月,幾家著名的國際評級公司下調了美國的1000多只按揭貸款抵押債權的評級,導致市場出現恐慌,而監管當局也沒有提前預警次貸風險。美國市場不斷有抵押貸款公司停業、倒閉以及金融企業涉足抵押貸款業務敗績纍纍的消息公佈。

造成股市動盪的另一個力量是對衝基金:很多規模龐大的對衝基金參與到次貸市場。美國對衝基金的總規模約2兆美元,控制的資金高達8兆美元,足以影響約20 兆美元的美國股市。許多對衝基金有相近似的證券組合和交易條件,實質上在相互交易。次貸危機出現之後,特別是去年8月3日,貝爾斯登宣佈暫停贖回 3只按揭貸款對衝基金,立即造成股市恐慌,引發骨牌效應。8月16日,由於投資者恐慌情緒,道指一度暴跌343點。

從2007年8月 3日到16日,這種恐慌持續了近兩個星期,然後恢復了平靜,這與美聯儲的救助行為有關。17日,美聯儲宣佈將貼現率降低0.5 個百分點,以幫助恢復金融市場穩定。受這一利好消息影響,紐約股市當天大幅反彈,道指上漲超過230點。由於發達國家央行紛紛介入金融市場,投資者信心得 到鼓舞,紐約股市大漲小回一路攀升,並在10月9日創出歷史新高。

但隨著花旗、美林等華爾街巨頭相繼公佈虧損的財務報告,加之房地產持續不景氣,美國消費開支受到影響,從10月下旬開始紐約股市再次下探,金融類股票領跌。

2008年1月到2月,一系列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經放緩,衰退幾率上升,美國股市和全球股市跌聲一片,即使是美聯儲注資2000億美元,美國股市依然只出現了一天的反彈,隨後又一次下跌。可見人們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憂慮和明顯的信心不足。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副主任呂隨啟對《環球》雜誌表示:「在股市上,大多數國家和美國股市都是榮辱與共的,不可能存在美國股市低迷,其他國家股市一枝獨秀。」

第四步:發散

美為自救,讓金價、油價發飆

比較各國麥當勞「巨無霸」的價格,或者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星巴克大杯拿鐵咖啡的價錢,都會發現美元兌經合組織多數成員國貨幣的匯率都出現了下跌。

美元貶值是美國政府轉嫁和化解次貸危機的一種有效手段。此次信貸危機很可能標誌著美國作為全球經濟最終消費者的局限性。經合組織在去年底發佈的《經濟展望》中指出:調整已在進行之中。

該組織預測,2007年美國內需最終僅會增長1.9%,低於2006年的2.9%,2008年的增幅將進一步放緩至1.4%。2007年和 2008年,隨著美國實際貿易赤字縮減,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為正值:2007年貢獻0.5個百分點,2008年為0.4個百分點。如此,美國正將前 些年「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區的刺激因素重新「進口」回來。信貸緊縮很可能會加速這一過程。因此美國需要淨出口強勁增長。同時,美元貶值所造成的通脹只要在 美國人尚可承受的範圍內,通脹也會發揮積極作用,美國人還貸實際上減少了。因此美國政府縱容了美元不負責任的貶值。

石油價格和黃金價格是同向的。呂隨啟說:「美元貶值就會導致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和黃金價格上揚。我們所觀察到的石油價格上漲,也是以美元計價的石油才升 值,而以歐元或其他硬通貨來計值的石油並沒有那樣上漲。投資者拋售美元,而購買石油黃金來使資產保值,從而推動石油、黃金增值。」

油價和金價的上漲與美元貶值有直接關係,而美元貶值則是美國在出現次貸危機後挽救經濟的手段,由此可以判斷,油價、金價的上漲,間接地受到了次貸危機的波及。

3月18日,美元開始出現反彈,並持續到20日,同時黃金價格和石油價格下降。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高級分析師何志成對《環球》雜誌表示:「美元反彈將持續一 段時間。」他分析美元有兩個利好:一是市場最擔心貝爾斯登的倒閉事件,會不會傳染到更大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而在「雷曼兄弟」於18日公佈了「優異」的年報 之後,市場的憂慮減輕。該投行目前共有1000億美元現金的風險儲備,相當於其抵押資產的54%,大大高於貝爾斯登31%的比例。市場有覺悟者認為,貝爾 斯登流動性枯竭的悲劇,可能意味著市場已接近底部,因為美國的大銀行不會出大問題;

二是各國央行沒有減持美國債券。美國財政部3月 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在1月份淨買入了472億美元長期美國證券,略高於去年12月份。其中各國中央銀行等海外官方機構淨買入了361億美元 的美國國債,12月份為淨買入110億美元。另外,海外投資者在1月份還淨買入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等美國政府資助機構的債券總計 193億美元,12月份為淨賣出33億美元。

由於日本、中國、石油出口國等外匯儲備大國在1月份持有的美國國債是增長的,反映了各國央行沒有在美元大幅度下跌時信心動搖。

凱恩斯曾將黃金稱為「野蠻的遺跡」。現在,「黃金野蠻人」正在使勁敲打美聯儲的大門,宣稱美元是過去流動性過剩和寬鬆貨幣政策的犧牲品。疲軟的美元並非一張消災卡。由於美元走軟正加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高債券收益率,美國政府也許這次真的不願意美元再跌了。

下一步:思考


虛擬經濟夢醒時分

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與現實越來越糾纏不清的世界。虛擬世界曾經許諾了夢想,但夢總會醒來。2000年,世界從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墮入現實,2007年金融體系的虛擬之夢再次被打落塵世。

在虛擬的金融體系,人們看到的是那些叫做ABS、ABCP、CDO、CDS、SIV的證券。普通人見到這些如墮霧中,根本搞不清,即使是那些買了這些債券 的投行、對衝基金對其也並不瞭解,他們大多也是以評級機構的評級作為參考的。同時,這裡面還夾雜著對一個強勢國家的信用迷信。

而當虛擬的金融體系出現危機時,人們看到的是各國央行直升機群在協同行動,向市場撒錢——真正的錢。美聯儲、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在救助陷入流動性缺乏的投行。

有學者認為,次貸危機是由於「信息不對稱」(比如評級機構的信息多於其他人)與「道德風險」(認為如果很多金融機構同時遭遇困境,政府將出手挽救)相互作用的結果。

央行的救助並不是免費的,提供流動性時需要商業銀行提供抵押品,需要支付利息,不是無償撥付。這就是為了防範道德風險,避免公眾和金融機構有不切實際的預 期。此外,央行的注資大多是隔夜的,七天、一個月甚至三個月的注資很少。比如歐洲央行今天提供了900億元的流動性,明天又提供了600億元的流動性。其 實第一天提供的900億在第二天就到期了,第二天提供600億元流動性時實際收回了300億。

房產和信貸緊張度已滲入了更廣闊的經濟領域(《環球》2008年第六期《不確定因素增加的年代》一文分析了次貸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淨出口在增長,消費在下降,支撐全球消費的接力棒將傳到誰的手中?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在《金融資本主義如何轉型?》一文中指出:「20年來,我們見證了全球對地方、投機者對管理者、乃至金融家對製造商的勝 利。我們正見證著20世紀中葉的管理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轉變。」在這場轉變中,創新是一把雙刃劍:新的金融衍生品使銀行的風險得以分散,讓更有 能力承擔的投行和各種基金來分擔;但也正是創新製造的弗朗肯斯坦式的怪物——證券,攪動了全球經濟,至今讓人們憂心忡忡。

次貸危機暴露了金融資本主義面臨著監管的巨大挑戰——那些玩火者應該知道什麼是疼,而各國央行的救助規模越大,意味著將來對金融機構實行的監管也就必須越嚴厲。

這可能也提醒了人們:如果美國的金融監管到位的話,次貸還能釀成危機嗎?

2007年

2月:美國抵押貸款風險浮出水面。

4月4日:美國第二大次級債機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

4月24日:美國3月成屋銷量下降8.4%。

6月22日:美抵押貸款危機再現,美股高位回調。

7月10日: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跌。

7月19日:貝爾斯登旗下對衝基金瀕臨瓦解。

8月1日:美國次級債連鎖反應,港股受累下挫。

8月6日: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8月9日: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佈捲入美國次級債,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金屬原油期貨和現貨黃金價格大幅跳水。

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以穩定股市。

8月14日:沃爾瑪和家得寶等數十家公司公佈因次級債危機蒙受巨大損失。

8月16日: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股價暴跌面臨破產;美次級債危機惡化,亞太股市遭遇嚴重下跌。

8月17日:美聯儲降低窗口貼現利率50個基點至5.75%。

8月20~22日: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1兆日圓;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歐洲央行追加400億歐元再融資操作。

8月23日:英央行向商業銀行貸出3.14億英鎊以應對危機;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

8月31日:伯南克表示美聯儲將努力避免信貸危機損害經濟發展。

9月18日:英國北巖銀行遭擠兌擬分拆出售。

10月24日:美林證券發佈第三季度財報,稱由於受次貸影響,公司當季虧損22.4億美元。

11月1日:美聯儲再降息0.25個百分點。

12月6日:英國央行降息25個基點,布希宣佈次級房貸解困計劃。

12月13日:美歐央行聯手應對信貸危機。

2008年

1月15日:花旗集團宣佈由於次貸損失,在去年第四季度淨虧損98.3億美元。

1月16日:摩根大通公佈2007年財報,第四季度虧損35.88億元,其中因次貸損失13億美元。

1月22日:美聯儲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75基點。

1月24日:美國公佈減稅方案細節。

1月30日:瑞士銀行宣佈,受高達140億美元次貸資產衝減拖累,去年第四季度預計出現約114億美元虧損。

1月31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3.0%,將貼現率下調0.5%,至3.5%。

2月1日:評級巨頭標準普爾公司再度下調大量次級債和擔保債務憑證的信用評級。

2月7日:美聯儲宣佈,美國消費者的信用卡借款數額,出現了不同尋常的下跌,折射出美國信用卡債務危機對美國消費增長的打擊。

2月14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一項為期兩年、總額達168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

2月14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但在2008年底將有所加快。

3月6日:花旗集團公佈了自救措施,而且每年還將節約支出2億美元。

3月6日:瑞士銀行傳出「很可能」已經向全球最大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管理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出售了241億美元的ALT-A(評級介於優級貸款和次級貸款之間)的抵押債券資產的消息。

3月13日:美聯儲以短期貸款拍賣方式注入2000億美元資金;英國央行繼續提供近100億美元的3個月貸款;歐洲央行以及瑞士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等也都跟進,分別注資數十億乃至逾百億美元。

3月16日:摩根大通宣佈以2.4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

3月18日:美聯儲降息75個基點,美亞歐股市全面反彈,石油、黃金價格回落。

中国经改的致命伤

轉載自DWNEWS.COM-- 2008年2月9日6:2:1(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张五常

很不想用上听来是那么严峻的题目,拿开了几次,最后还是采用了。写文章我不磨斧,喜欢开门见山,有话直说。这样的文字读者多,但捱骂却免不了。无所谓,像 我这个年纪的学者,说几句违心话不会有机会向自己交代了。

新劳动法惹来的祸,北京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虽然我早就知道会有大麻烦,可没有想到麻烦会是那么大。工厂倒闭,老板炒员工,员工炒老板而诉之于法,劳、资 双方敌对,手法千奇百怪,极具想象力。这一切,不是我事前没有想到,而是没有想到那么严重。这几年从国内跑到外地——尤其是越南——去设厂的炎黄子孙不 少,转移有利阵地也。近来传言四起,说因为新劳动法的推出,问津越南者急升。我不反对国内的厂家投资越南或其它廉价劳力之邦。为了生计,或要多赚钱,无可 厚非。我反对的是中国推出法例,把投资者赶到越南等地方去。

为什么新劳动法会有这样庞大的杀伤力呢?不是肤浅的问题。三个月前,我跟阔别了十二年的德姆塞茨进晚膳。提到中国的通胀复苏,他说恐怕北京会推出价格管 制。我说:「不会的。」他问:「为什么不会?」我回应:「一言难尽,刚才交给你的长文内有解释。」那是我在去年九月完工的《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第二稿,用 英语,是为高斯动笔的。该文对中国的地区竞争制度有详尽的分析,其中指出一个要点:在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下,对地区不利的政策在中国不容易推行。我说担 心的是地区没有话事权的政策,例如关于货币的。

新劳动法显然对地区的竞争不利,非常不利,为什么会闯出大祸呢?读者猜到答案吗?我赌你猜不中。我的答案,有两方面,相关的。其一是新劳动法的第十四条, 那任职十年后自动改为无固定期合同的,逼使老板回顾数手指,要在新法推出之前采取行动,或起码要考虑怎样「走位」才对。

其二是新法之前的旧劳动法,一般没有严厉执行。不少机构,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但其实是劳苦大众的米饭班主、我称之为接单工业的,在国际激烈竞争下,利润甚 微,历来对旧法忙顾左右。超时工资不超,假日工资却假,等等,劳、资双方你情我愿,大家有工开工,有饭吃饭。看来有点那个,然而,就是在这种若有若无的旧 法处理下,中国的劳苦大众——包括苦了数千年的农民——从二○○○年起其收入出现了近于爆炸性的增长。中国经改的奇迹主要就是这一点:什么高楼大厦、高速 公路、跨海大桥,等等,皆次要。新劳动法的推出,逼使大家回顾数手指,漠视旧法的行为,面对可能被炒的员工不难旧「债」重提了!这样一来,新劳动法的大名 不胫而走,大家得过且过或忙顾左右的日子是过去了。然而,就是在那些得过且过的日子中,贫苦人家的生活水平升得快,破了人类纪录好几条街。

朋友,你做过生意吗?我做过,为了经济研究需要的深入体会,屈指一算,尝试过的行业达十九项之多。我不怀疑刻薄成家的老板存在,但经验说,懂得赚钱或赚得 心安理得的雇主,不可能不知道善待员工是黄金定律。员工作出贡献,公司赚到钱,加薪是鼓励,老板的回报可以预期,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哉?困难是做厂或做生 意赚钱,谈何容易?靠投资地产或股票的可以碰巧发达,但要落手落脚的玩意,竞争者无数,不善待员工是死路一条。

说过无数次,我们应该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但归根究底,那些可以自力更生的人,政府要做的是鼓励他们自力更生,给他们机会自己打上去。昔日的中国扼 杀了这机会,于是一穷二白,而今天的人民币升值、禁止数百种来料加工的产品出口、某些进出口税、知识敎育左管右管,等等,也削弱了自力更生的机会。最严重 是新劳动法的推出,不仅本身约束了市场的合约自由,大幅提升产出成本,而又因为有人民币升值等局限转变在前,在新法带动下变得多管齐下,加起来是中国的伟 大经济改革的致命伤。

这里我要把一个说过的重点重提。中国人多地少,天然矿物乏善可陈,是没有资格搞什么福利经济、最低工资等奢侈政策的。中国有的是人,脑子聪明而又可以刻苦 耐劳的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本钱了。给他们所有可以自力更生的机会是唯一的可靠出路。西方的福利政策或乱搞一通的劳工法例,目的是把租值转移,一般用 于地大物博或产品名牌及发明专利价值奇高的国家。这次新劳动法的推出,导致无数员工被炒及公司关门,证明着我说过的:地球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廉价劳力 暴升,在中国养活无数低下阶层的企业,赚取到的租值甚微。

那天访问了一位在广东设厂的朋友。他在国内做厂浮沉了好些年,是接单工业的专家。关于新劳动法,他说可幸的是他目前的工厂是新开的,只开了一年多,困难还 不大,未雨绸缪,他们正在考虑多方面的应对。听了个多小时后,我教了他一个法门。你猜是什么?是把他厂内的生产过程的所有部分尽可能改为件工制。三十多年 前我在香港跑工厂,调查件工合约,一九八三发表了以件工为重心的《公司的合约本质》,该文今天在国际上还屡被引用,行内的朋友视为经典了。件工这回事,不 是产出的全部过程都可以用,但好些部分,通常不用件工的,原则上可以用件工,只是计算与审查质量的费用略升少许而已。如果产出过程全部采用件工合约,新劳 动法的九十八条全都废了!

想想吧。我是工厂老板,接到定单,可以对员工说:「我要百分之三十作毛利,是厂房、维修、利息、管理、灯油火蜡等需要的。余下来的百分之七十,扣除原料 后,你们按件工摊分吧。接不接这张单你们决定好了。」三十多年前香港的某些厂家这样处理,大家相处安然。那些是件工比较容易采用的行业,但我知道,只要接 受交易费用略为提升,大部分的工厂可以把大部分的产出过程通过件工合约处理。同样的思维,是原则上,一家工厂可以把不同部门「斩件」,判给员工,让员工作 自己的老板吧。这是我一九八三那篇文章的一个含意,触发了行内的「谁是雇主,谁是被雇」之争,打起官司会是很过瘾的。

以件工处理产出,新劳动法管不着。有一个险处。七十多年前的美国,因为最低工资不低,加上工会的极力反对,件工被定为不合法。如果发明新劳动法的有本领在 中国废除件工制,那是神州大地的末日,杀上门来再算吧。

新劳动法的困扰

轉載,作者:张五常 2007-12-11 09:20:54 发表于:博客中国

北京不久前推出的新劳动法,共九十八条,洋洋大观,对地区的竞争制度很不利,应该不容易推行。问题是这「新劳动法」由国家主席推出,势在必行。六月二十九 日通过,明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公布内容是几个星期前的事,网上吵得热闹。我本想早作分析,无奈正在写《人民币的困境》那系列的五篇文章,脑子集中,分 「思」不下也。

这几天翻阅有关新劳动法的文件,也读到一些市场的热闹回应,认为问题太复杂,不可能用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详尽分析。前思后想,决定只写一篇,不针对细节, 只谈一些基本的经济原则。

新劳动法因为约束合约选择而引起的热门话题有四方面。一是机构之间的派遣工作,二是试用期,三是补偿金,四是无固定期限合约。后者吵得最热闹,是法例第十 四条。篇幅所限,这里只略谈这第十四条,复杂的。简化而又不大正确地说,这「无固定期」法例是指一个员工在一个「单位」工作了十年,法定退休期之前单位不 能解雇。这是说,一个员工被雇十年后,不管合约怎样写,法律上会获得终生雇用的权利。

中国之外,我知道终生雇用有两个其它实例。其一是日本,终生雇用的安排曾经普及。起自百多年前德川幕府的家族传统,不解雇成员。这制度之所以能持久,主要 因为基本工资低,员工的收入主要靠分红。这终生雇用制今天在日本再不是那么盛行了。

第二个与第十四条更相近的例子,是美国的大学的终生雇用合约(香港的大学也拜之为师)。一个博士被聘为助理教授,合约三年,续约再三年。六年后,再续约就 升为副教授,获得终生雇用合约,否则被解雇。今天不少美国大学,是获得终生雇用后,可以永远不退休。这大学的终生雇用安排,起于要维护教授的思想与言论自 由,初时只用于公立大学,后来好些私立的也被迫跟进。

效果怎样呢?说是维护思想自由,结果是维护懒人。考虑减薪吗?教师工会立刻出现,吵得一团糟。当年我因为拒绝入「会」而弄得不愉快。可能最大的祸害,是有 了终生雇用制后,力争上游的青年才俊因为上头「满座」而无职可升。七十年代在美国任教职时,我替那些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助理教授的前路茫茫爱莫能助。今 天,因为上头「满座」,要在美国的大学获得终生雇用简直免问,而以短暂合约续约再续约的安排是来得普遍了。这是香港人说的散仔打散工。原来的计划是终生雇 用,到头来短暂合约变得普遍。这是美国学术界的不幸。

目前中国要推出的新劳动法,第十四条之外还有其它数十条,一般是要维护劳工的权益。短期不会有大影响,因为正在盛行的,是员工炒老板,不顾而去另谋高就, 老板跪下来也留不住。然而,有朝一日,经济缓慢下来,老板要炒员工,在新劳动法的保护下,工会林立会出现。举国大罢工的机会存在,证明贝加是对的。到那 时,北京不容易压制工会的成立与罢工,因为员工可以说是依新劳动法行动。

不要误会,我的心脏长在正确的位置。有生以来,我永远站在劳苦大众那一边。任何法例只要对贫苦人家的自力更生有助,我没有反对过。问题是法例归法例,效果 归效果,数之不尽的说是维护劳工的法例,有反作用。支持这观点的研究文献无数。我自己在街头巷尾跑了一生,结交的穷朋友无数,怎可以不为他们说话?不是说 新劳动法不会帮助某些人,但这些人是谁呢?他们真的是需要帮助的劳苦大众吗?给某些有关系的或懂得看风驶舵的人甜头,某些真的需要帮助的就失却了自力更生 的机会。这是经济历史的规律。

从经济原则那方面看,是如果要增加自力更生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清楚界定资产权利之后,我们要让市场有合约选择的自由。在雇用合约那方面,雇主要怎样选, 劳工要怎样选,你情我愿,应该自由,政府干预一般是事与愿违的。我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更不相信市场无所不能。这里有一个严重而又不容易处理的问题:劳工 合约的自由选择,好些劳工不清楚他们选的是什么,不知道法律对他们有什么保障,不知道他们是否受骗了。无良的老板这里那里存在。这方面政府要做的不是干预 合约的选择,而是要设法协助,对劳工解释他们选择的合约是说什么,法律可以帮多少忙。如果劳工清楚明白,政府不要左右合约的选择。可惜澄清合约的本质是困 难程度相当高的工作,而今天中国的劳苦大众,合约与法律的知识不足,是以为难。不同收入层面的员工有不同层面的知识,新劳动法不应该一视同仁。

基本的问题,是如果大家对合约与法律的知识足够,合约的自由选择对经济发展是最上算的。北京不应该因为这些知识的不足而以新劳动法左右合约的自由。这新法 有机会把改革得大有看头的经济搞垮了。北京的责任是教育与传播合约与法律知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事项市场不容易处理。硬性规定劳工合约要如此这般,是干 预市场运作,不可取也。

最近为高斯写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一文,我指出九十年代后期中国有通缩,而算进当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急升,这通缩严重。房地产之价下降了三分之二。然而, 这时期经济增长保八,失业率徘徊于百分之四左右。毫无疑问,这个推翻了佛利民的货币理论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合约选择的自由度够高,尤其是劳工合 约那方面。如果当时中国有今天要推出的新劳动法,严厉执行,失业率逾百分之八恐怕是起码的了。很不幸,因为新劳动法的推出,我不能不在该文补加一个脚注。 九十七岁的高斯不会高兴:他坚持该文要以中国大凯旋的姿态收笔。

专访郎咸平:救中国经济从救企业开始

摘自DWNEWS.COM-- 2008年8月26日15:29:59(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亚洲周刊纪硕鸣/要在香港采访郎咸平变得不容易了,他基本不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这位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教授的经济视角,一直扫瞄中国大陆,从国有企业改 革的争议,到揭露中国官场腐败、规范中国资本市场,不同时期的不同话题,在郎咸平的演讲、撰文描述下,都不时在中国的经济学界、市场领域引起震荡,时不时 挑起经济领域的战火。

如今,中国经济火烧眉毛,出现了最为令人担忧的‘滞涨’,经济增长下滑,通胀不止,国家领导四处调查,经济学家们都在为稳定中国经济‘开良方’。郎咸平反 倒显得平静,接受亚洲周刊访问,他笑呵呵地表示,这些现象,他去年就作出预测,通过媒体和演讲不断呼吁:要重视中国二元经济过冷过热的情况同时出现,并撰 文写下《中国经济的八大危险》,从八个方面阐述中国经济将进入寒冷的冬天,他的文章上网,引起一阵轰动,却没有引起重视。

今年初,广州《南方人物周刊》以此话题专访郎咸平,在引述了郎咸平的观点后,报道指:「如果郎咸平是对,其他人都错,那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非但是下错了 药,还是个“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毒药。」郎咸平特别把这段话抄下来,他要等待结果。如今,拿出这段话来,郎咸平略为有些得意地说:「现在充分证明,我 是对的,全中国似乎就是我对。」上个月在佛山演讲,南方报业集团一位编委主持演讲时说,郎咸平的话我们都没有听,我们都不太相信,终于尝到苦果了。

郎咸平却说他不苦,到处有人请他去演讲,关注的是宏观调控变局之下的企业突围之道。郎咸平表示:‘我的演讲都这么轰动,因为大家理解我真为国家这一番苦 心。粉饰太平的人,会让政府和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他表示:‘对整个宏观经济失望,对中国发展有一种无力感。’郎咸平因此开玩笑说,从零九年开始,不 想、也不敢再预测中国经济了,‘我不想做教授了,要去做明星,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改了,过去是学而优则仕,要帮助政府,现在希望明年上春晚,取代赵本山’。 他更表示,这一步,就从救企业开始,能救多少企业,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通向‘春晚’的路。

在过去北京一轮又一轮的宏观调控中,郎咸平不断发表谈话,他认为,前二年的股市、楼市泡沫,是制造业的回光反照。他指出,中国的二元经济,绝不像政府所 说,是过热,而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出现。地方政府推动拉动GDP工程有关的产业是过热的,如地产、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以及为他们融资的银 行。但制造业是绝对过冷的,企业经营困难重重。

过热部门带动中国经济的十余年增长,但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由二元经济中的过热部门拉动。郎咸平指出,中国的GDP中超过一半是固 定资产投资,这个数额是西方的二倍,而消费仅占百分之三十五,是西方的一半。「因为我们自己的消费能力低下,消化不了,这种畸形经济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出 口,大量外汇结累,造成人民币不断升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又不适当的推出新的劳动合同法。郎咸平认为,劳动合同法的意义是巨大的,全社会都会支持的,但要请问的是,这个劳动合同法推出前,有 没有做过广泛的认证,有没有做过有效的试点?结果是进一步打击了二元经济过冷的制造业。

更致命的是错误的宏观调控。郎咸平认为,因为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过冷的制造业更没有办法干下去了,「提高利率,又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按照原先的说法所谓 过热的现象是流动性过剩,其实根本不是,而是这么多因素,加上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制造企业都不想做了,把大量的资金从过冷部门打入过热部门,去炒楼炒股 了。炒楼炒股现象,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大量资金从制造业转过来的,楼市和股市泡沫的本质问题,是制造业不断衰退的结果。」郎咸平的这番言论曾经被认为危 言耸听。

不过,持续恶化的现象却在作出证实。到七月底为止,浙江、广东相继有大量的企业倒闭,郎咸平指出,如果不能针对这些情况来解决问题,到年底,这个数字增加 到百分之五十的话,结果对中国是多么大的冲击。「原因是因为我们喜欢粉饰太平,这种粉饰太平、取悦领导的惯性,让政府及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的制造业为什么如此经不起风浪?汇率上升、劳动合同法推出、宏观调控的影响、内有成本上升等等都是外来原因。但郎咸平认为,还有更重要的内在原因,在 整条企业的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处于加工制造业最底层的粗放型制造,是极低价值的。郎咸平举例表示,广东省制造的芭比娃娃,出厂价是一美元,到美国终端沃尔 玛超市的售价是九点九九美元,其中的九美元价值是美国所掌控的大物流环境所创造的,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及终端零售 等。这些行业才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整条产业链由七大块组成,他们掌控了其中六块,把一块分给了中国。

中国只要辛辛苦苦创造出一万美元的产值,就同时替美国创造了九万美元。郎咸平指出:「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新形态的国际分工。」处在产业链最低 端的中国企业,也是价值链的底端,难以承受冲击。困境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自行了断。

郎咸平以纺织行业为例,从‘六加一’整个流程走完,广东要用一百八十天的时间,而全世界最快速的是西班牙的zara,十二天就走完了。一件衣服,十二天的 仓储和一百八十天的仓储之间,可以节省百分之九十的仓储费用。郎咸平强调,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通过高效管理整合产业链,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而不像中国企 业只懂得克扣劳工的工资。「粗放型的制造业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前几年如能按我讲的模式去调整,就不会遭遇今年的困局。或者损害不会来得如此 之快,如此之大。现在快得无法承受,我批评的余音未落,还在被嘲笑之中,浪潮就来了。」

面对这个现状,增加融资、恢复出口退税、降低税率等,郎咸平认为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郎咸平强调,在二元经济中,过热部分中会带来通货膨胀,但过冷的部 门依然有通货膨胀。以养猪为例,它是过冷的部门,大家都不想养猪,去过热的部门炒股炒楼去了。可危机来了,投资银行高盛进入这个行业,其实它不是要养猪, 而是要掌控整个养猪的产业链。郎咸平提请中央注意,高盛这个做法很高明,「掌控整条产业链是我国企业未来的必经之路。你不理解,不能取得先机,你将在国际 竞争中失败」。

郎咸平建议,企业的出路要从‘一’发展到‘六’,而且要高效整合,当中国企业重新找到新路,中国经济才会重新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所帶來的金融動蕩 誰之過﹖

DWNEWS.COM-- 2007年8月30日0:53:31(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 成小洲博士

8月初,法國一家銀行宣布關閉三只投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基金,這激化了數月來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所暴露的問題;自8月10日開始,全球主要股票市場 一周內連續一路下跌,日跌幅是“911”以來最大的一次。同日,美聯儲、加拿大銀行、歐洲央行、日本銀行等全球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向市場累計注入數千 億美元的資金,以緩解由此所引起的信貸資金短缺,挽救股市;但效果並不明顯,全球股市仍然一路下跌。直到8月17日,美聯儲宣布降低其貼現利率0.5 個百分點之後,股市才開始由跌轉升。面對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所引起的金融恐慌,我們不禁要問:誰應該為這種金融恐慌負主要責任?

首先,我們來看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游戲”是如何進行的。在美國經濟開始恢復時期,利率較低,房地產市場暴漲。美國發放房屋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為了能夠 給收入低、信用資格較低的居民提供房屋抵押貸款,使這部分居民也能擁有自己的房屋,便設計了一種抵押貸款的品種:次級房屋抵押貸款,以區別于正常的房屋抵 押貸款品種。

這些低收入群體通過這種方式從發放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以2/28的方式獲得貸款,買到自己的房屋。2/28的條件是指,房屋抵押貸款為30年,前兩年抵押 貸款的利率固定,從第三年開始,貸款利率開始隨市場浮動。按照貸款合同,房屋購買者每月開始償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按照目前習慣,發放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 認為這種貸款有房屋做抵押,風險比較低;然後把這些抵押貸款開始“打包”,再證券化,即發行債券的方式開始賣給各類投資者。目前,這些投資者主要是各類套 頭基金和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在把這些抵押貸款以發行債券的方式出售之前,這些金融機構要請債券評估機構,如穆迪或標准普爾,對這些債券進行信用級別的 評估。若這些債券獲得了較高級別,如AAA級,的信用評估,其出售就比較順利。相反,若獲得CCC以下的信用評級,這些債券將會無人問津。由此,就形成了 由房屋擁有者---抵押貸款公司---信用評估機構---各類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鏈條。

這種投資鏈條形成由多方面的因素影響。
  • 一是,房屋購買者的收入水平和信用條件。
  • 二是,發放抵押貸款金融機構對房屋購買者的收入水平和信用條件的評估。
  • 三是,專業信用評估機構對這些抵押貸款證券化以後的債券信用評估。
  • 四是,機構投資者對這些投資品種的風險評估。

這種投資鏈條形成以後,鏈條能否順利運轉, 主要取決于房屋購買者的償還能力。若房屋購買者能夠每月按期償還抵押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這些機構投資者就會有收益。其正常的運轉就不會受任何影響。相反, 若這些房屋購買者無力償還抵押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這些投資者的收益就會降低,甚至為零。整個投資鏈條就會斷裂,金融恐慌的出現就不可避免。為了避免出現由 房屋抵押貸款帶來金融動蕩,一般來說,發放房屋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對申請房屋抵押貸款者的收入水平、信用資格和購買房屋時的首期付款額度都有嚴格的要求, 以降低由房屋購買者的償還能力所帶來的風險。

其次,我們來看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是如何處理房屋購買者的風險問題的。在加拿大,購房者若要申請房屋抵押貸款,首期付款必須不低于25%。若首期付款低 于25%,購房者必須從有關金融機構購買貸款保險。在歐洲,發放房屋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要求購房者的首期付款不得低于20%;而且沒有像加拿大可以將首期 付款的水平降低到5%的情形。在美國,近年來金融市場不斷創新。發放房屋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對申請房屋貸款者的收入水平要求比較低。在近幾年的美國經濟恢 復時期,不少金融機構聲稱,房屋購買者在申請房屋抵押貸款時並不需要任何首期付款,即採取“零首付”的抵押貸款政策。比這個貸款政策更激進的,就是設計出 一種次級抵押貸款品種,專門為那些收入水平低和信用資格差的居民提供房屋抵押貸款。這種金融產品的設計本身就為金融動蕩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因為在資本 主義的經濟運行機制中,這部分收入低的居民本來就無法負擔起自己購買房屋。一旦獲得貸款購買到房屋,就沒有能力按期償還本金和利息。我所說的上面投資鏈條 就會立即中斷。

第三,我們看次級抵押貸款的2/28的條件設計。在這種貸款條件中,前兩年實行固定貸款利率,後面28年中實行浮動利率。在前幾年美國經濟開始恢復時期, 美聯儲的隔夜利率低于2%。在這種利率條件下,這些房屋購買者還有能力償還抵押貸款;而且這兩年恰好又是固定利率。兩年後開始實行浮動利率,同時,美聯儲 又不斷提高其隔夜利率,目前利率水平為5.25%。這種高利率水平降低了這些房屋擁有者的償還能力,使投資鏈條中斷。從理論上來說,當房屋擁有者無力償還 房屋抵押貸款時,發放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可以收回房屋,將房屋轉換為流動資產。但是,從去年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下跌。即便發放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將 房屋收回變賣後,也無法收回同等的流動資金。所以,信貸頭寸短缺和金融恐慌已經不可避免。

第四,有消息稱,在出售次級抵押貸款產品的過程中,出售者為了能夠出售這種金融產品,更改了次級抵押貸款申請者的收入水平和信用資格。在北美目前的金融體 制中,不少賣抵押貸款者是拿服務佣金。“佣金”收入的多少決定于所賣出的抵押貸款的數量,即多賣抵押貸款,就可以多得服務佣金。一些不法之徒,為了提高自 己的收入水平,不惜採取更改申請者條件的手段。這之間明顯存在金融系統中常見的“利益沖突”問題。

第五,在目前的債券評級機制中,也存在比較突出的利益沖突問題。即便抵押貸款的出售者更改了申請者的信用條件,使貸款獲得順利發放。但是,這些抵押貸款要 經過“打包”和證券化的過程,通過債券信用評估機構評估後,才能賣給投資者。若債券信用評級機構對這些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給予比較客觀的信用評 估,投資者也不會熱衷于這些產品。但是,這些信用評級機構難于對這些債券進行客觀評估。其困難並不在于技術或數據問題,而在于其機制的設計中存在“利益沖 突”問題。因為債券信用評級機構對債券進行信用評估時所收取的服務費,是由債券發行者來支付,而不是由投資者支付。若債券發行者支付的服務費用高,其所發 行的債券獲得信用評級級別就會很高。相反,若債券發行者不願意支付高服務費,其所發行的債券難以獲得很好的信用評級。

在資本主義經濟機制中,發行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的金融機構,為了能夠使該產品獲得BBB以上的信用評級,並順利發行,當然願意支付巨額的信用評估 費用。在“金錢”的誘惑下,這些債券信用評估機構當然願意給這些債券給予BBB級以上的信用評估,而自己並無任何損失。而且,目前金融債券信用評估由幾家 較大的信用評估機構壟斷,又無任何機構對其結果進行考察。由“利益沖突”所帶來的信用欺騙也在所難免。在這些債券獲得專業債券信用評級機構的BBB級以上 的評級以後,風險就轉移到機構投資者手中,進而轉移到股票市場。這種含有欺騙的高風險投資鏈條就形成了。當鏈條的初端(房屋貸款申請者)稍有風吹草動,鏈 條的末端就會出現颱風和巨浪。資產開始縮水、蒸發;投資者開始呻吟、吐血。   

第六,難道金融市場管理部門沒有責任嗎?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已經成為金融市場發展的新潮流,而且美國在這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雖然關于1929年金融崩潰所帶來的經濟蕭條已經很多研究,但是,金融界並沒有引起特別注意;1987年 10月股市暴跌給金融界一次震蕩,似乎應該引起人們警惕;但是,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在追隨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大規模開放金融市場,都在努力 發展成為亞洲的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結果,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全球經濟數年蕭條。在這次危機中,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亞洲一戰雖然獲 勝,但在1998年俄羅斯的債券危機中不得不求助于美聯儲,以免死亡。這一系列的金融危機、動蕩和恐慌所導致的經濟蕭條,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當美 國經濟開始從上一輪泡沫破裂和恐怖主義打擊的蕭條中恢復時,人們又開始熱衷于制造金融泡沫,設計“次級房屋抵押貸款”金融產品,推銷購房貸款“零首付”政 策。金融管理部門對其很少過問。

本文由MG金融集團提供,作者成小洲博士
www.forexnews.com.cn為成小洲博士開闢了專欄“院仕專欄”。歡迎訪問這個專欄,閱讀成博士的其它有關經濟政策的文章。

『老公』使用說明書

同事給的笑話一則,不知原創及原始出處,分享之!─ by Eve

============================================================
『老公』使用說明書

【品名】
俗稱老公,古稱相公!正式場合可稱丈夫、或先生。

【成份】
水、 血液、 脂肪、 肌肉、和骨骼組成的碳水化合物。

【整體特徵】
內容五臟俱全,獨缺 〝膽子〞。 表面常塗抹衣冠楚楚、 甜言蜜語等不實物!
除去外衣, 則呈白斬雞之肉色!
內容物也會伴隨時間演變,出現鮪魚肚 、 駝背、 及禿頭等現象, 但仍可勉強使用。

【功能】
可主治單身恐懼 、及母愛氾濫等精神官能症! 對失戀 、 和相思病也有顯著之療效。

【用法】
建議用溫柔體貼的方式服食,嚴禁照三餐服用。

【儲藏】
常溫下即可保存─ 室內通風處更佳。如在室外,則避免女性成群處。使用期間尤忌本產品〝夜不歸宿〞。

【包裹】
常舒適保暖即可,勿過度裝飾。

【有效期限】
視幸福程度而定,最長可達 90年;最短一天就失效。

【核准字號】
詳見鑽石婚戒說明書。

【注意事項】
常本品僅適用於成年單身女性!服用時需小心謹慎 ...如導致使用者出現鼻青臉腫等現象,則馬上停用,並開立相關文件,向法院及保險公司申訴理賠。

【禁忌】
常無論何時,都不能說:『好短!』

【特別提醒】
重感情的女性要小心使用!否則會出現心亂 、 心痛 、心寒 、和心力交瘁等症狀。

最後祝大家使用愉快!

太聪明的女人不幸福

用鍾楚紅的照片沒特別意思,只是欣賞她。─ by Eve



轉載自 :http://www.xici.net/b364304/d25490017.htm

假如你天生聪慧,点额知尾,人人赞你纨心慧质。你先不要高兴太早,自古以来,太聪慧的女子都不幸福。

唯其聪明,自然就犀利通透,洞察一切,看事情总是能一下子击中要害,让你无所遁形。男人可以欣赏聪明女子的才智,但在对方眼皮下生活,连惯常扯谎的小毛病 都不能发挥,说一句话就被看到心里去,威胁太大,难有安全感。所以,爱则爱矣,要想朝夕相处,未免太难。对爱情看得透彻如张小娴,对男人分析得精辟如施寄 青,哪个又得到真爱情了呢?理论越深,危险越大,爱情只宜雾里看花,深究则必然失望。男人尤其是经不起推敲的动物,光环散去,你不会再爱他,他也不敢再爱 你。所以,普通男人都选聪慧女子做知己,却选有一点点憨傻的女人做妻子。

唯 其聪明,自然容易感怀风月,春愁秋悲,忧心伤时。概聪慧女子的一大特征便是纤敏。性情纤敏,自然多情善感。纵然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也难获简单的 快乐。一叶一花,情之所钟,便愁肠百结;一石一鸟,爱之所系,便忧心如焚。女子和男子相比,心理上本来就有很大差异,纤敏女子的心理更是寻常男子所不能理 解,久而久之,自然觉得辛苦,既然怎么努力都摸不着她的边,倒不如和一个简单明白心直口快的女子交往来得轻松自在了。然而这样的女子本就是玲珑玻璃心,愈 脆弱愈受伤害,你叫她如何幸福呢?

唯其聪明,自然容易恃才傲物,目下无尘。历史人生,天文地理,都不容易被糊弄,男人若无相当才华气度, 要想获得聪慧女子的亲睐,未免太难。然而现实生活终 不过柴米油盐,才高八斗的男人在生活中未必还需要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他幸许要个给他能安顿一日三餐的煮饭婆就可安之若素。所谓灵性生活,正如燕窝鱼翅, 偶一为之是时尚,是优化生活质量,天天如此,那份矜贵,还夺了随心所欲的恬淡,反为不美了。

所以,聪慧绝伦的女子大都薄命。借用一句金庸 《射雕英雄传》中东邪黄药师悼念他聪明绝顶的亡妻的一句话说,是:“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愈有灵性就愈短 暂。”宋代工词丽句冠绝天下的李易安,最终是孤独半世;文坛一代才女萧红与所爱的萧军劳燕纷飞;女权运动领袖人物西蒙波伏娃做了萨特一世的情妇……

有人说,女人的聪明要恰到好处,既然明明懂得男人们需要的是傻姑娘,为什么不保留一点不去看破的执迷,难得糊涂一回呢?

也许,她们知道,即使她们可以自发自愿地矫情,所换得的男子的爱宠,也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爱情吧。对她们而言,浮光掠影的被爱,不如深入骨髓地爱人,假如这 个人值得,那么她就是绿珠,是红拂,是祝英台,是朱丽叶,是爱洛伊斯,是倾尽一生泪水的绛珠仙子……

曾经有人说我是一个太聪明的女人。他说:女人太聪明了不幸福。
为了他我曾经想变得蠢一点。
现在我真的变蠢了很多,却发现,原来我根本没有聪明过。
真正的聪明女人,她们知道的幸福,其实与众不同。
有些人看起来幸福,他衣食无忧,一倒三饱,无忧无虑,快乐如猪。
有些人看起来不幸,释迦牟尼抛弃王子之尊做了苦行僧,耶稣被血淋淋钉死在十字架上。
真正的聪明女人如是说:体验,是最大的幸福。

自由、浪漫、虛拟無限

我知道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然而行動力真是差了些,週遭朋友尼泊爾、西藏、蒙古...來來去去,羨幕歸羨幕,卻絲毫撼動不了我的〝懶〞﹝一笑﹞。前年突然動了流浪的念頭,為了一個人灑脫些,在安全及方便的考量下,地點的選擇上頗費了些心。我愛作家沈從文,他老人家筆下的故鄉─湖南‧鳳凰的點點滴滴,夢裡也熟悉了。於是花許多時間收集資訊、規劃路線、費用等,連吃、住的細節都考慮了。呵呵 該早早成行的,接著沱江大橋塌了、雪災肆虐湖南...我卻仍在台北觀望 。看到布扣子的文章,她居然也提了鳳凰,且委婉寫出我的期待與徬徨,摘錄下來做個提醒,望能早早了卻這個懸念!─ by Eve



原創作者:布扣子 2007-10-09 16:46:56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e3e756d01000azf.html

夏日的某一天,與朋友閑聊,他說旅行才回來,參加了一個穿越塔克拉馬幹沙漠和羅布泊的汽車越野活動。我對不可抵達的地方往往莫名地膜拜,對抵達了不可抵達 之地的人也很膜拜。何況年少時愛過三毛,當然也愛上了沙漠,雖然是撒哈拉,更不可抵達的金黃色的天籁之地,因遙遠而更神聖。三毛去了,撒哈拉遠了,歲月侵 蝕了一個女孩的奔放情懷,磨成了沙漠裏的一粒沙,似乎存在,似乎消失。偶爾感慨,也隻有自己對自己一笑了之。對在生命裏越走越小心翼翼的人而言,讓她奔放 是困難的,有着太多的左顧右盼,難以讓自己狂野一下,比如去沙漠。

沙漠成了象征,背着行囊在沙漠裏行走象征了生命的硬度與放逐。 我向往這種硬度與放逐,想象在絕境之中應有着庸常生活不可比拟的生命與精神的亢奮。 我想在沙漠深處搭起小小的帳篷度過寒冷的夜晚然後看日出一定過瘾。浪漫的人去沙漠!我向朋友表達了這種想象與對沙漠的理解。朋友則描述了行走的艱苦與荒漠 讓他感受到的恐懼:迷了幾次路,又是沙塵暴,差點就回不來了;用來救援的沙漠車都陷了好幾次,隻好抛棄了。我看了朋友的照片,其一是朋友很硬骨铮铮地站在 鉛灰色的天空下,周圍的地也是鉛灰色的,真是一點生命的迹象也沒有,除了朋友。他說身後就是羅布泊的腹心地帶,死亡之海,一般組團很少來這兒。另一張照片 是刺向天空的紅柳,逆光的紅柳很剛性,羅布泊裏唯一的植物。朋友還去了巴音布魯克草原,要跑上六百公裏才能進去,在天山腹地,那兒有清清的水與天,讓人無 比單純。

蠻荒之地是否讓人的心靈變得明亮與單純?我看見傲立于沙漠腹地的朋友,一身野外行走的裝扮,都市的頹靡蕩然無存,隻有剛性的單純與堅毅,如同逆光的紅柳。 安穩的生活往往剛性不足,柔性有餘。久而久之,人似乎被抽了筋骨一般,隻識得姹紫嫣紅,風光旖旎之地了。我羨慕敢于走進死亡之海的朋友,又有些自慚,自己 走過的大多是煙雨江南,繁華都市,無任何傳奇或讓我精神爲之一凜的地方。記得某年,春天,很想一個人去旅行,在山光水色之間靜一靜自己的心,選擇去湘西鳳 凰古城。這之前,我從來沒有一個人出行過,徒有無數次雄心壯志與浪漫情懷。可是,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一位朋友時,他很吃驚地看着我,開玩笑說:就你?還想 一個人旅行?小心湘西有土匪,把你搶去做壓寨夫人了!

湘西土匪存在于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做壓寨夫人也是不可能的。可是,朋友的一句玩笑讓我設想了路途上的層層難處,惟獨忽略了鳳凰古城的醉人之處。我放棄了, 放棄了春天的鳳凰之行!或許,我的浪漫還隻限于書房和星空下的遐想。被呵護太久的人哪能說走就走,自己是自己的圍牆了。自此以後,我開始嘗試一個人做短途 旅行,先江南,後京城,走得越來越遠,總有一天,會站在蠻荒之地,對着因此單純堅毅的靈魂,會心一笑!我也懂得了朋友的極地之旅:今年我想策劃再走趟西藏 尼泊爾,翻過喜馬拉雅山,就餘生足也,哪也不去了!

我熱愛陌生之地給我以自由行走的無限可能,我熱愛自由行走之中浪漫情懷的蘇醒,那是骨子裏的浪漫。浪漫不在酒吧與咖啡,而在陌生之地,或者,沙漠。

不要失了一個民族的教養

摘自:DWNEWS.COM-- 2007年10月12日5:53:24(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季劍青/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中山大學演講。當被問及對時下正在熱播的【百家講壇】有何看法時﹐他的回答頗為精彩﹕「學術通俗化﹐這是學術本身和社會大眾 的需要﹐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應該大力表彰。問題是﹐現在受眾的水平就是這個樣子。多年前﹐朱自清寫《經典常談》﹐本意是寫給中學生看的﹐但這個通俗的小書現 在 本身也成為經典。當時的中學生﹐就有那樣的水平。電視必須考慮最大的受眾群體﹐【百家講壇】本意就是給初二水平的學生看的﹐超過這個水平的人可以不看﹐但 不要在那裡唧唧歪歪。要怪﹐就怪現在的學者沒法寫出分層次的高水平的通俗學術普及著作。」

陳平原尖銳的意見擊中了要害。問題在于﹐當時的中學生為何就有那樣的水平﹖現在的學者為什麼寫不出高水平的通俗學術普及著作﹖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

一 個顯著的事實是﹐馮友蘭的《新世訓》﹑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以及朱自清《經典常談》的部分章節﹐最初都是在葉聖陶主編的《中學生》雜誌上 發表的。這份以中學生為主要讀者群的雜誌﹐幾乎集中了當時學術界第一流人物的稿件。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則是﹐朱光潛﹑朱自清和錢穆﹐都是從中學老師 步入大學教授的行列﹐錢穆則是連小學也教過。不難理解﹐他們對于中學生和一般青年的需求﹐為何有著如此切近的了解和關懷。

錢穆高足嚴耕望 在為其師撰寫的《行誼述略》中﹐由錢穆幼年所受私塾及中小學教育﹐而感嘆于「清末民初之際﹐江南蘇常地區小學教師多能新舊兼學﹐造詣深厚﹐今日大學教授﹐ 當多愧不如」。在錢穆的中學老師中﹐就有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而作為小學和中學老師的錢穆﹐其學術造詣之深厚﹐讀其早年著述便可知﹐今日大學教授怕也是難 以望其項背的吧﹖

當然﹐這樣的情形﹐在社會分化日益劇烈﹑學術分工越發細密的今天﹐是難以想象的。不過可資參考的是﹐曾經有一個時期﹐我 們的大學﹑中學乃至小學並未像今天 這般涇渭分明﹐學者與大眾之間﹐也沒有如此大的鴻溝。在一個社會各領域密切互動的格局中﹐學術與青年乃至一般讀者間﹐便會呈現出良性的循環﹐而文化傳統便 在這其中生生不息﹐滋養著一代人的心靈。

或許是出自我們自身缺陷的敏銳感知﹐學者葛兆光在為何兆武《上學記》所作的序言中﹐充滿敬意地談 起“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他特別由何兆武早 年所受的教育和精神滋養﹐提出“教養”的話題。盡管何兆武“很謙虛地說到﹐他這一代人國學的基礎都非常差﹐沒有背過四書五經﹐但是﹐他從中學起就讀‘開明 青年叢書’﹑讀冰心的散文﹑徐志摩的新詩﹑讀顧頡剛和朱光潛﹑讀《神秘的宇宙》和《物理世界真詮》﹐也看西洋電影和武俠小說﹐高中時還念 TalesFromShakespeare(《莎氏樂府本事》)。”

葛兆光把“教養”和“氣質”﹐歸結為家庭世代的熏陶和浸染。然而在變動不居的現代中國﹐或許不如說﹐正是一個不那麼凝固﹑僵化的學術和教育體制﹐為何兆武這一代人的“教養”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這樣的文化教養﹐為顛沛流離艱難困苦的這一代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再生﹐傳統得以延續。如果從一代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教養的角度﹐來理解學術與文化的普及工作﹐來看待青年的啟悟與教育﹐其間意義的重大﹐自然不容忽視。

經典如何普及

在 文化的傳承中﹐歷代積累的經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光潛在談到現代公民獲得常識的必讀書時說﹕“我以為一個人第一件應該明確的是他本國的文化演進﹑社 會變遷以及學術思想和文藝的成就。這並不一定是出于執古守舊的動機。要前進必從一個基點出發﹐而一個民族已往的成就即是它前進出發的基點。”然而經典由于 文字和時代的暌隔﹐往往不易為一般讀者所接受。為了使經典成為一般讀者文化素養的一部分﹐前輩學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 受楊振聲的囑托﹐開始寫一部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精華的教科書。此後幾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來往于兩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沒有停下這本書 的寫作﹐1942年以《經典常談》為題終于出版﹐幾年間僅在文光書店就印了五次。季鎮淮稱贊它“言之有據﹐深入淺出﹐意無不達﹐雅俗共賞﹐運用現代語言﹐ 講述古史內容﹐令人讀之不厭”。

這本薄薄的談經典的小書﹐也已然成為經典。在缺少同類著作的今天﹐它更是被人反復提及﹐似乎已經成為一個 過去的時代的象征。晚年的金克木在《書讀完了》中 仍然懇切地呼吁﹕“我很希望有學者繼朱自清﹑葉聖陶先生以《經典常談》介紹古典文學之後﹐不惜動如椽大筆﹐撰寫萬言小文﹐為青少年著想﹐講一講古文和古書 以及外國文和外國書的讀法﹐立個指路牌。”如今金克木先生已仙逝﹐不知這樣的呼聲是否會成為絕響?

同樣致力于經典普及工作的還有錢穆。上 世紀50年代﹐錢穆在香港新亞書院講學時﹐即有意寫一部通俗的《論語》注解﹐使初中以上學生人人能讀。錢穆早年就著 有《論語文解》﹑《論語要略》﹐對先秦諸子特別是《論語》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寫這樣一部書本來並不是難事。然而錢穆反復斟酌體例和文體﹐數易其稿﹐直到 1963年才最後寫定﹐題為《論語新解》。對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經營﹐不能不讓人感慨于前輩學者的嚴謹與認真。

這樣一種嚴謹與認真的 態度﹐歸根結底﹐仍是出于對經典懷有的敬意。錢穆在《論語新解》的序言中謙遜地表示﹕“本書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 亦備採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而已。”而該書是否能成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是否能“折衷群言而歸于一是”﹐仍然有待于“讀者 之審正”。換句話說﹐錢穆並非要在《論語新解》中販賣一己的“心得”﹐而是備採前人的各家學說﹐加以申述﹐給讀者以最為通達簡要的知識﹐目的仍是讓讀者 “直明《論語》本義”。

在後來撰著的《孔子傳》中﹐錢穆更是明確地希望讀者借助此書﹐繼而“進讀《論語》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認為讀 了此書﹐就以為“對孔子了解盡其能事”。 其實朱自清寫《經典常談》﹐也是同樣的用意﹐他希望讀者把這本書當做一條船﹐借它“航到經典的海裡去”﹐“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 ﹐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孤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錢穆和朱自清都認識到﹐經典普及工作並不能代替經典本身﹐它們的意義是 讓讀者親近經典﹐接觸經典。經典的普及不是把經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為當下實用的知識 ﹐而是充當燈塔和航船﹐把讀者的心靈引入到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中去。這就是朱自清所說的﹕“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懷抱著如此莊嚴崇高的宗 旨﹐下筆臨文時自然不會苟且輕慢。

也正因為此﹐他們也就不會隨便遷就和迎合讀者的閱讀趣味﹐不會為了書的好賣而犧牲了經典的尊嚴。錢穆在 寫《論語新解》的時候﹐本來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 話﹐然而寫了四分之一就後悔了﹐推倒重來。因為《論語》“難在義蘊﹐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話來闡釋宏深的義理﹐一味追求淺顯﹐就像“嚼飯哺人﹐滋味既失 ﹐營養亦減”﹐所以最終改成了淺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結尾﹐用白話對全文做一個翻譯。

自然﹐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對經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與口。有如此的熱忱﹐又有如此的學力﹐《經典常談》和《論語新解》才成了新的經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這樣工作的學者﹐已經很難見到了。

青年之困惑與時代的命題

剛滿20歲的吳訥孫開始了他第二年的大學生活。苦悶攫住了他﹐年輕而敏感的心靈一時間感到生命的空虛和無意義。吳訥孫萌發了自殺的念頭。

在 1939年的這個關頭﹐作為西南聯大學生﹐他忽然想起了馮友蘭。馮先生給聯大一年級新生講過他的《新世訓》﹐聽聽他的人生見解也許會有些啟發吧。吳訥孫 于是生出活下去的勇氣。如果不是馮友蘭的勸導﹐我們不僅會失去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史家﹐而且也無緣得見那部最美的校園小說《未央歌》了。多年以後﹐吳訥孫 的同窗好友李賦寧仍然記得這段往事﹐並由此感慨于“馮先生的人生哲學對青年人所起的巨大感化和教育作用”。

同樣受益于馮友蘭人生哲學的還有詩人鄭敏。1949~1955年間﹐留學美國的鄭敏正是靠著馮友蘭“關于人生宇宙的哲學教育”﹐在麥卡錫主義的高壓政策下﹐艱難地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並保持了尊嚴。

1940 年﹐馮友蘭的《新世訓》由開明書店出版。這是一部面向一般青年讀者的談論“生活方法”的書﹐提倡“真正底天真活潑底人生”。朱自清稱贊作者“能夠見到那些 顛扑不破的道理﹐將它們分析清楚﹐加以引申補充﹐教讀者豁然開朗”。作為“貞元六書”之一﹐馮友蘭日後對它的評價並不高﹐然而學者陳來卻認為﹐這部書對于 指導當代青年的人生行為﹐仍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

大約與此同時﹐在重慶沙坪壩的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有感于大學日益成為販賣知識的場所﹐忽視整個人生的修養﹐以及抗戰中重塑民族精神生命的迫切需要﹐每周對學生做“新人生觀”的演講。

在 敵機轟炸的威脅之下﹐在四周熊熊火光的燃燒中﹐羅家倫以拿破侖戰爭中對德意志民族演講的德國大哲費希特為楷模﹐向青年學生倡導“道德的勇氣”﹑“知識的 責任”和“文化的修養”。1942年﹐這些演講以《新人生觀》為題修訂結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短短的五年中即再版了27次。羅家倫的好友毛子水甚至認為 ﹕“可能他這本書對社會的貢獻比他別的工作要大﹗”

龍應臺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不知道有多少當時的知識青年是拿那本薄薄的《新人生觀》來作饋贈情人的生日禮物的。書寫在倉皇狼狽的1940年初﹐卻極為篤定地對70年代不知愁苦的青年耳提面命。”

關 注青年的人生問題﹐給他們以切實而不膚淺的啟示與指導﹐是現代學者的優秀傳統。不獨抗戰時如此﹐上世紀20年代馮友蘭就曾出版過《人生哲學》﹐並被列為 高中教科書。朱光潛留學英國的時候﹐即以《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而在青年學生享有盛譽。這兩部書﹐給當時還在中學讀書的何 兆武﹐“打開了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又一扇窗口”。幾十年後﹐它們仍然沒有失去對青年人的吸引力。1956年﹐後來成為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的商友敬在一家舊書鋪 裡與它們邂逅﹐站著一口氣讀完﹐“從那時起﹐我就自以為懂得了一點什麼﹐敢于在同學中間侃侃而談了”。

在那個戰亂頻仍﹑干戈擾攘的時代﹐從鐵屋子中覺醒而又苦悶于前進道路的青年﹐他們並不缺少精神食糧。而這些試圖為青年的人生問題尋找安頓之處的書籍﹐也沒有隨著那個時代的過去而速朽﹐沒有像我們今天市面上隨處可見的“人生哲學”﹑“心靈雞湯”般很快地成為明日黃花。

這或許是因為﹐它們的作者﹐並不是如今日這般“心理專家”。作為那一代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即使是在這些面向一般青年讀者的著作中﹐同樣凝聚了他們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切身的人生體驗。惟其深厚而不淺薄﹐惟其切身而不空泛﹐它們的生命力才如此持久。

更 重要的或許還在于﹐在對青年的關切和祈盼中﹐包含著對整個民族的關懷。對青年的指示和引導﹐同時也意味著民族的復興與重建﹐意味著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塑 造。這正如羅家倫所熱切呼吁的﹕“我們對于青年﹐現在最不可使他們失望﹐使他們喪失民族的自信心。”出于這樣的責任感﹐中國現代學者為一個時代的青年的教 養﹐打下了堅實的底色。

如今這個時代呢﹖

最呆莫非女書呆

好喜歡「布扣子」的文章,但原本只是連結速度超慢的她的網頁,不知為何近來都連結不上了?有點兒遺憾。這是我瀏覽她網頁時挺喜歡的一篇文章,覺得「布扣子」好可愛、好可愛。─ by Eve

摘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7/27/content_1656241.htm

被人稱作“書獃子”,那意味著揶揄的多,誇獎的少,艷羨的無,何況是女書獃子?雖美其名“腹有詩書氣自華”,但終 究墨香蓋過花香,舞得了文,卻描不就眉。《幽夢影》雲:“紅裙不必通文,但須得趣。”讀過語塞半晌,可見如身為紅裙,當知文輕趣重,近胭脂而遠筆墨,方是 女兒正事。然而自識字始,即被告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於是自然而然,遠脂粉,近筆墨,視讀書為正途。

而 今讀書隨心所欲,不為功名讀,不為他人讀,才是真自在。閒時閒想,這讀書當 也有幾層境界,如登樓閣,一層一境界,快意如許,唯自知。曾羨極古人的書房書齋,滿室翰墨香,坐擁書城,仿佛君臨天下,此室惟我獨尊。猶記寒窗苦讀時,父 親特為我備一書房,意在讓我這女書生有個安靜讀書的去處。書房在木樓上,房極小,光線暗,一尺見方的石窗,小小石門可藏進墻中,推則青山在目,拉則自成天 地。尤喜冬日讀書,雪聲簌簌落于明瓦,雪愈落愈厚,室愈幽暗,此時棄書枕側,獨沉于無邊寂靜。那時節,閨房即書房,木樓卻非繡樓,但藏過的依然是錦繡年 華。此時亦身置書房,無雪落之天籟,有崑曲之繞梁,讀不盡的無字天書,淡淡墨痕。

讀書 人常以書房自傲,講究的是環境,近似東坡的“不可居無竹”。但書房不可隨 身而走,環境不如心境來得自由。也聽說某某附庸風雅,斥資營建書房,購精裝名著壘成書墻,可惜清風尚且亂翻書,某某一頁不翻也。可見讀書更在乎心境,書房 可讀書,道旁可讀書,獨處可讀書,眾人之中也可讀書。當然,心境也非一成不變。心境往往決定你所讀何書。求知若渴時,不以書的內容論高低,而是哪本書最厚 最先讀。還記得鄉間小學校的圖書室,有限的書是被我從厚到薄一一讀完的。管書的老先生曾舉著昏黃的煤油燈幫我找書,他無法不答應我的央求。實在無書可讀 時,就讀墻上的舊報紙,把舊聞也讀得津津有味。閱讀儼然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時心境簡單,崇拜文字,書上寫的一切奉若神明,不容置疑。漸漸,讀書影 響到了我的心境,有時書裏書外也分不明白了。高中時偷閒讀《紅樓》,讀得人顛顛倒倒,悲悲慼戚,無端得也對月長吁,臨風灑淚。恰巧宿舍樓邊的坡上修竹叢 叢,那更似瀟湘館了。直至作文論黛玉,為她“灑一掬同情之淚”,女兒態盡顯筆墨間。讀書則恍然由心境而墜入夢境。

環 境也好,心境也罷,讀書終在現實。而夢境則不然。夢境之於讀書的女孩是最美 的,也是最虛幻的,是對粗糙生活的修飾與彌補。每每讀及豆蔻年華,窈窕淑女,霓裳羽衣,才子佳人之類,總是神往不已。然偶一低首,見自己布衣素服無動人 處,或攬鏡自照,尋常容顏多書呆氣少脂粉香,不禁長吁短嘆自怨自艾,嘆自己二八年華交付的僅是青澀歲月,哪有什麼風花雪月姹紫嫣紅。可怨歸怨,書依舊讀了 下去,墨香四溢,權當行走花香之間,也是一番樂趣。況且讀書可營造無限夢境,平凡女子也能傾國傾城烽火戲諸侯,或俠骨柔腸行走江湖替天行道不亦快哉。如此 讀書,真是讀到了夢境,也讀成了一個書獃子。大學畢業後還分不清蔥與蒜,下麵條等水開了猶豫著不知先放麵條還是先放青菜,思來想去仿佛遇到了哈姆雷特的難 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成了我的經典笑話。然而紅裙若不近墨香,豈有千曲百回腸,玲瓏剔透心?所謂得趣也只得紅袖添香之趣,難得詩詞之心。

而 今讀書不求用世,只為用心。這是一種大解脫。環境心境夢境,皆無須刻意尋 求,隨心而讀,當是無境了。這種無境,並非心若止水,不知歌哭。更多的是用心去讀,用心撫摸文字,用滄桑解讀滄桑。猶記某位詩人寫道:“仿佛一抬頭就可為 美而死”。為美而死,此種至境又有幾人領悟得了?我仍執著于讀詩,詩最貼近心靈的悸動。也讀充滿禪思之文,個中曲折,瞬間點化。突然覺得,讀書無境,近似 練劍之人手中可無劍,心中可無招,至柔之物也勝過幹將莫邪之劍鋒。人生羈絆太多,盤根錯節,無境之讀書,也算是心靈的自由舒展吧。“女為悅己者容”,這 容,是為他人“容”,而讀書則為“悅己”,為一生而“容”。

寫至此,不禁啞然失笑,笑自己終究是女書獃子。有這閒工夫端坐電腦前舞文弄墨,黯了容顏,何不去調朱弄粉,嗅了花香?罷了,罷了,墨香是墨香,花香是花香,呆就呆個地老天荒。


丈夫是个什么东西

轉貼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4864a01008684.html

现在很多女人都说男人难搞,其实不然,如果遇到难搞的男人你最起码还可以敬而远之,去寻找好搞的,而且大多数未婚的男人 还是相对单纯。等到男人们担上了“丈夫”这个角色后,才会变成真正的难搞了,因为在和妻子的“斗智斗勇”中“钢铁”已经炼成了,做妻子的不搞还不行,总不 能把好不容易炼成的“钢铁”随便扔吧。因为任重道远,所以聪明的妻子们都办起了学校,打算和丈夫这“东西”搞到底。这也没什么错,不轻易放弃,不随便抛弃。



不论婚前有没有做“奴隶”的历史,反正男人一但成为了丈夫就都有了从“奴隶”到 “将军”的谱。所以,丈夫这“东西”在婚后的有一段日子里是极会折腾的,特别是年轻的丈夫们。他们出门在外时个个精神抖擞,穿着妻子们打理的衣服鞋子在别 的女人眼里大放光彩,谈吐不凡里对女人照顾有加绅士十足,后院的安妥也让他们更有时间去追求男人的梦想与成功。可只要一进了家门,那不修边幅的样子比“黄 脸婆”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衣服袜子随手丢,电视前的沙发是他一个人的窝,你拨十拨他都未必动一下。他们有时候可以在电脑游戏里一呆十几个小时不离开,然后 再脸不洗牙不刷爬上床睡个颠倒黑白;他们有时候会几天都对你爱搭不理,却照样享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有时候说起慌来脸不红心不跳,手机上的小把戏哪个 丈夫没玩过;他们的QQ聊天记录从来都是聊完了就删,没删的那是道行还不够;他们会在深更半夜你睡着的时候上网浏览有色的图片,觉得美的还要下载下来加密 了又加密;他们和你亲热的频率也会慢慢少下来,有时候还会抱怨是你没热情;他们常常会对外面的女子想入非非,做不做是一回事,但一点不想就不是男人了。

谁说婚姻里只有男人会厌倦?其实,第一个厌倦的从来都是妻子们。男人们最丑陋的一面都在她们眼里,还得照顾着、温柔着、宽容着,外加深爱着又没一点怨言, 当她们是神啊?只是又会有几个妻子厌倦之后主动红杏出墙或抛夫弃子的呢?在现实生活里这毕竟是少数。女人一但把相爱的男人变成了丈夫,身上那能屈能伸的精 神是出自于女人的本能,再加上身边那个可爱的孩子,女人们基本能把“妻子”这个角色演绎的很宽广。尽管如今的一些女权主义者十分摒弃女人的这一本能,但依 旧觉得没有进入过婚姻的男女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婚姻里如果没有男女双方的一点体谅,一点宽容,一点妥协,一点委屈,那还过什么两个人的日子?大 多数人今天结了明天就得离,而且女人也不要忽略了男人们也有本能,那就是保护女人。我不说,别以为我不知道,只不过还在爱你,既然选择了婚姻,那其中的甘 苦就没什么好矫情的。谁的婚姻都有一样的过程,从热烈到平淡,从平淡到厌倦,再从厌倦到妥协,从妥协到从容。区别仅在于有的夫妻在转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 与信任,见不到了那风雨过后的彩虹罢了。其实秘诀还是一个字:“挺”,痒过以后,痛过以后,就是只剩下亲不够了。当然,如果夫妻之间爱与信任的纽带完全断 裂,双方都生出了二心也不稀奇。当丈夫这“东西”变的面目全非到你不认识,已经彻底不是个东西的时候,就该考虑要不要扔掉了。既然你是那所学校的校长,学 生的问题不断,在警告、记过、留校察看都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就应该开除学籍。如果还有一个人在校外吵着闹着要抢的,那正好,附带一沓劣迹斑斑的档案,把 这个男人送给你。

丈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放在那里不打理就长荒草,天天擦一遍他又会跑, 一进家就打蔫出了门来精神,在你面前浪漫风情全不懂,在别人眼里却是情圣一大 个。其实没什么好不懂的,丈夫,一丈之内是你夫,一丈之外是个男人,还担当着很多的社会角色,他们需要有更广阔的天地驰骋,以便更有能力来善待家人。这个 社会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能力”这个词也已不能简单的用一声“我爱你”来诠释了,成为了丈夫后,他们还需要有让妻子和孩子享受基本幸福 的本领,有时候丈夫们也没什么错。当然,如果连这一点担当与责任心都没有的话,是不配升级做丈夫的。丈夫这东西,其实就是愿意为你一个人守候的那个男人。 初衷都是好的,你要想相信这一点;过程都是不容易的,你要理解这一点。

丈夫这东西既然是个男 人,就免不了身上有些男人的恶习不好改,又要为你守侯一辈子,就更免不了留些花心思爬在墙头向外望。在这样的过程里,是离不开妻子们 的这所学校来加强教育与爱护的。丈夫们在里面从小学读到大学,等到读到研究生的时候他们就基本上可以出师了,没有规矩也有了方圆,知道了什么是适可而止。 折腾是不折腾了,但有时候也免不了与老师激烈辩论些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仍然可笑的像个孩子。等到他们读完了博士,还哭着喊着要求留校任教的时候,丈夫这东 西,就已经被你给彻底搞定了。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要丈夫这“东西”,一个人或只和男人过。但本人觉得,与其说一个人孤单,男人们又靠不住,不如找个丈夫这“东西”一起争争吵吵,纠纠缠缠折腾着过,最起码热闹。说不定,你还能成为一座名校,成全了好多人仰望的永远。

那些我们爱过的男人

手頭也有一本《今生今世》,剛看時非常投入,但意識到不該花上大量時間在散文類書籍上,所以書還沒讀完。上網找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這篇,我想我就算絞盡心思,怕也寫不出如本篇般美的書後感想了。─ by Eve



摘自:http://campus.chinaren.com/20040805/n221377317.shtml
山河岁月空惆怅:那些我们爱过的男人 2003-10-18 18:52:22

终 于把《今生今世》读完了,心中有情意却不吐不快。看《民国女子》那章是很遥远的事情,当时尚年轻,对情意也无更深的体会,又读了亦舒所著《胡兰成的下作》 在先,根本就以为胡是个始乱终弃的骗子而已。如果不是张爱玲,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有兴趣来捧读这本书。很多人嘴角 挂一丝清冷的笑拿起这本书,好像是在说:我倒要看看你如何来解释描述和张爱玲的故事。只不过没想到胡之笔触也如流沙般不动声色,看到挣扎处,竟然也会越陷 越深。

但凡女子爱一个男人,理由千奇百怪,或者没有缘故,爱就爱了;而男人厌了一个女子也是没有头绪,不不,甚至不是厌了,也不是不爱,只是始终无法踏实地爱哪一个而已。世间很多事情,本来就无法品评是非真伪,总是一对冤家,一段孽缘罢了。

那些词,那些字,透过岁月回望,好像叫我知道了那个男人,为什么会如此被人爱上。看得感慨万千或柔肠百转或泪盈于睫,
看得更分明的并不是那叫胡兰成的男子,而是无数个被我们爱上过的男人。他们在这个尘世中路过,如胡般或异乡的荡子或岁月的荡子,他们如他一样所想,笑着看别离相思,仿佛那一切都是人间本分。于是,看到无嗔无恨,于几十年后某个周末的黄昏空嗟叹一声而已。

呵呵,说着下去竟然有些可笑了。因为张爱玲,于是好奇该男人,然后竟然发现忘掉张爱玲的存在,好像从未闻此人姓名般地重新认识他,从他身上,想到了那些我们心中爱过的人,未忘记的隐痛,和波澜后的平静。

他 隔着日子回望过去,不知道当时童年的月色如何。人老的时候,总是越遥远的事情看得越清楚,身边的事情反而糊涂。人老的时候,往往一辈子的真性情暴露出来, 就如孩子般听不得道理,其实,在孩子和老人的眼里,这个世界难免不是薄凉的。于是,一切都犹如戏曲中的华彩,无非是努力折腾得热闹一点儿,好像他喜欢的那 个艳字,用来涂抹掩盖生命贫瘠的底色而已。

他说,幼年时看人家做亲,抬嫁妆上路,沿村女子都出来看。虽是他人有庆,这世界亦就不是贫薄了的。

他看父母努力农桑,殷勤培壅,于是知道世上珍重事儿还有比小小爱憎更大的,倒是哀怨苦乐要从这里出来,人生才有分量。

他说从小看自己父母永远似一对少年夫妻,每见父亲回来,把钱交给母亲,或吃饭时看到母亲,一桩家常的事儿,一句家常的话,他说时都有对于妻的平静的欢喜与敬重,而做妻子的亦当下立即晓得,这就是中国民间的夫妇之亲。

江 浙一带,盖因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此生活相对富足,于是世俗和雅致都分外热闹。于是有那么多白娘子蟹和尚的传说,有那么多文人骚客和大学问家。而此地的 文人不是离世和愤世的,而是贪恋红尘中美好形色,又爱着世俗中的本分和庸常。于是一言一行磊落诚信,但又似外国人的磊落,是一点儿面子都不留的直接,以及 凡事儿从自私的角度出发不肯吃一点儿亏的坦白,还有既做之就认之的坦荡和。。。另一种称呼叫无耻。。。只因这姿态好看,于是便也不计较那么多了,说穿了不 过是愿打和愿挨罢。

其实,什么是爱。或许是生活中的烟火饭餐,平淡也是功力,更难得是把鸡零狗碎做得从容。我 有时候总在想,男人不经过第二次婚姻,不能算是真的明了的。大抵都是到了年纪和合适的时机,遇见了那一个而已。所以经常有的人很久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真正 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当时当年,正是少年夫妻,也曾经如胶似漆、相敬相知。胡写到结发妻子去世的这一段,连读书的人都忍不住热泪涟涟。他说一个人此生如有这 样的知己,怎样的遭遇亦不会动摇对人世的大信;他说妻子去世的时候,他趴在母亲的膝头痛哭一场,竟是肝肠断裂,此心已经回到了天地不仁。只不过,他妻子去 世的时候他并不在身边,而是赌气地住到了外家去。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是十足的不懂事儿和无心肝吧。只不过我知道,有这样一些脆弱的男人,无法面对那些沉重 纠结的事情,总是会悄悄地躲起来,那些感慨关心和伤心都是真的,只不过他们从来没机会也不想让我们知道而已。

呵呵,记得那时候总是说,不说出来,不做出来,我怎么会知道你还爱我?现在想想还是幼稚和世俗的。有些心意,是可以直接明了的。只是对现世无助,人生中很多的力量并不是从爱情中来的。

《民 国女子》很久以前看过,也并不想细说,自有张迷去钻研。只不过,我想,胡其实是并不爱张的。他不过是被张的才气吸引,被她的独特风格气质引诱,被她的学识 才华折服。就好像戏文中说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从此胜却人间无数。他不过是方才找到了一个能和他势均力敌的对手而已。他是深深深深了解她欣赏她的。读那 些文字,字里全是对张爱玲的感叹赞赏甚至还有感激,惟独缺一份怜惜和呵护的爱意。抑或是像他说的一样,他和爱玲,就像一点儿都没有沾染凡间尘俗的神话,是 无法用最平常的琐事儿来形容的。这个男人,在张爱玲面前,打开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张爱玲是一把神奇的钥匙用来打开他内心的宝藏,或是一根点石成金的魔 棒,把一个昏昏沉沉的男人变成了从此河晏海清的人才。
有很多很多很多女人,在某个特殊的时候遇见一些男人,她们毫无例外地成了男人们的灵感、男人们的教室、男人们的开发者。这样的女子,最终会隐去的。因 为她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读那一章节的时候,忍不住在想,也就是胡兰成,他是真懂得了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张爱玲遇见了他,偏偏遇见了荡子,于是黯 然收场,其实若是她跟了其他任何人,她的性格也不会教她和任何男人终老。胡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枉担了骂名。有人真懂得自己如此,何必介意在不在一起或者其他 呢?或许。。男人们最终不会真爱上那个女人,那个帮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女人。。有人懂我如此,对女子来说应该是感激,对于男人来说,还有份恐慌 呢。。。。

他感激她,他仰慕她,他欣赏她。他把她当成女神来膜拜。他们两个总是相望着,好像不相信能在一起是现实。于是他在婚书上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人总是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于是他的岁月也注定风起云涌,动荡不安。

当 一个男人对我说,很感激你,也很欣赏你的时候,我静静地等待着他说出“只是”两个字。只是,呵呵,是的。男人的成长和成熟都是从女人身上开始,只是能摆上 庙堂做大的只有那一位而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已婚男人志得意足脑满肠肥地呈白痴状生活着,被老婆陷害得越来越弱智;而另外一些男人每天一个新气象,慢 慢出现成熟气质,连相貌都跟着清雅起来,杀伤力极强却片叶不沾身,他们潇洒的身影后是无数女人委顿如药渣的躯壳。自然世间也有如水蛭一般的女子,只不过那 类女子多数取黄白阿堵物,而似胡般荡子专取人心者,罕见稀少,无坚不摧。

对于胡兰成,张爱玲是他一生中最富丽的一篇。如果当初他没有离 开,结局会是怎么样?我始终不能相信那样两个性格的人会终老在一起。他是敏感的,但又是能坦然接受的。在他眼里,一切都可以成为美。如周训德的直心厚道, 范秀美的真实不虚,佘爱珍的玲珑活络,都有可取。说到底,这个男人是糊涂软弱的,禁不得一点儿世相诱惑,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男女上;每遇见一个女子,都从心 底真心地去爱她,都视她们为自己的妻,都发自内心地去安排她们的生计。不过分身乏术,想对每个人都好,其结果往往是对不住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就好像我们身 边时时也可见这样的男人,总是忍不住去爱了。。又爱得无法圆满,只留下一地明月。。。和创伤。

话又说回来,那是怎么样的一种爱?曾经很认真地和男人开玩笑说,
其 实男子,大凡经历沧桑过后,四旬以上者,所爱女子必是年轻漂亮的那种。若年轻十岁,还讲究个才情懂礼,等到自己不惑之后,事情经历多了,看什么都通透明朗 了,也根本不再需要女子的点拨和开启,至于刁蛮任性之女人,也可以宽容待之,她的伎俩根本撼动不了他分毫。于他来说,只需要找到快乐的感觉,重新体会青年 的热血沸腾,于是只要年轻,够漂亮够水嫩才是真的。那爱,也是自上而下的爱,不是不带着怜悯和亵玩的。很奇妙的各种感觉可以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说到底, 大凡情圣,最爱的,还是他自己。他只爱他自己,一切行为都有理由和借口。只有在那些不同的女人身上,才可能真正地找到他自己。就好像胡在书中说的,原来人世邪正可以如花叶相忘,我做了坏事情,亦不必向世人谢罪,亦不必自己悔恨,虽然惭愧,也不过是像采莲船的倾侧摇荡罢了。

只 是这样的男人,愈加勾起女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而已。男女之间,永远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征战。有人虽败犹荣,大部分的人还是成侯败寇。赢了一面,也许是多情薄 幸;输了一局,难免是痴情却被伤。只是在人的心中,有时分不清那些恩和怨,恩和怨都来自肌肤相亲,在多年以后回首望去,难免唏嘘不已。谁爱过谁,谁负了 谁,谁曾伤过……都无关紧要了,反正大家都艰难地苟活于世,如爱玲所说,我只是萎谢了。

爱如昙花,萎谢了又如何,只要曾经盛开怒放过。怀 恨是不必了,毕竟有那多情又薄情的男人记取过。这些人里,无论是张还是胡,都是那么敏感优柔的人。世俗的幸福对他们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活着,或许本身就 是种苦难。他们所能做的,无非也是在这个冰冷的城市中锻造出一段传奇而已。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十五天后九大感言

D君轉貼給我的一篇非常棒的文章。適合職場的老鳥、菜鳥都看看,而且是強力推薦。─ by Eve

==============================
==============================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 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 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 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 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冲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 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 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 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 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 3k-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 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br />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 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 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 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 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 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 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 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 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 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 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二、 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 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 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 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 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 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 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 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 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 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 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 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 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 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 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 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 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 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 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 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 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 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 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 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 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 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 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 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 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 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 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 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 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 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 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 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 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 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 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 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 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 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 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 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 日子好过么?

  我非常不赞成在一个行业超过3年以后换行业,基本上,35岁以前我们的生存资本靠打拼,35岁以生存的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 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 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 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 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 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 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 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 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 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 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 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 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 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 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 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 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 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 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 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 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 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 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 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 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 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原贴里伊吉网友的话我很喜欢,抄录在这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特殊者

  含着金匙出生、投胎到好家庭、工作安排到电力局拿1w月薪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当然最好轮到自己

  红军长征两万五、打成右派反革命、胼手胝足牺牲尊严去奋斗,最好留给祖辈父辈和别人

  自然,不是每个吃过苦的人都会得到回报

  但是,任何时代,每一个既得利益者身后,都有他的祖辈父辈奋斗挣扎乃至流血付出生命的身影

  羡慕别人有个好爸爸,没什么不可以

  问题是,你的下一代,会有一个好爸爸吗?

  至于问到为什么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我只能问:为什么物种竞争中,人和猴子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

  物竞天择。猴子的灵魂不一定比你卑微,但你身后有几十万年的类人猿进化积淀。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 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 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 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 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 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 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 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 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 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 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 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 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 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 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 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 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 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 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 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 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 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 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 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 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 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八、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br />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 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 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 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 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 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 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 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 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 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 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 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 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 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 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 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 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 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 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 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九、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 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 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 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 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 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 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 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 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 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 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 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 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 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 们,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 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 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 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 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 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 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虽然离开惠普仅有十五天,但感觉上惠普已经离我很远。我的心思更多放在规划自己第二阶段的人生,这并非代表我对惠普没有任何眷恋,主要还是想以此驱动自己往前走。

  万科王石登珠穆朗玛峰的体验给我很多启发,虽然在出发时携带大量的物资,但是登顶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减轻负荷,最终只有一个氧气瓶和他登上峰顶。登山如此,漫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br />
  我宣布退休后,接到同事朋友同学的祝贺。大部分人都认为我能够在这样的职位上及年龄选择退休,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福气。 br />
  还有一部分人怀疑我只是借此机会换个工作,当然还有一些人说我在HP做不下去了,趁此机会离开。

  我多年来已经习惯别人对我的说三道四,但对于好友,我还是挺关心大家是否真正理解我的想法,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由于受我父亲早逝的影响,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不要像我父亲一样,为家庭生活忙碌一辈子,临终前感伤,懊恼自己有很多没有实现的理想。

  一本杂志的文章提到我们在生前就应该思考自己的墓志铭,因为那代表你自己对完美人生的定义,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有生之年去实现它。

  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除了与家人及好友有关的内容外,是这样写着:

  1.这个人曾经服务于一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HP)25年,和她一起经历过数次重大的变革,看着她从以电子仪表为主要的业务变革成全球最大的IT公司。

  2.这个人曾经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工作16年,并担任HP中国区总裁7年,见证及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最新突破阶段,与中国一起成长。

  3.这个人热爱飞行,曾经是一个有执照的飞行员,累积飞行时数超过X小时,曾经在X个机场起降过。

  4.这个人曾经获得管理硕士学位,在领导管理上特别关注中国企业的组织行为及绩效,并且在这个领域上获得中国企业界的认可。

  我费时25年才总结1和2两项成果,我不知还要费时多久才能达成3和4的愿望,特别是第4个愿望需要经历学术的训练,才能将我的经验总结成知识。

  否则我的经验将无法有效影响及传授他人。因此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拿一个管理学位是有必要的,更何况这是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愿望。

  另一方面,我25年的时间都花在运营(operation)的领域,兢兢业业的做好职业人士的工作,它是一份好工作,特别是在HP,这份工作也帮助我建立财务的基础,支持家庭的发展。

  但是我不想终其一生,都陷入在运营的领域,我想象企业家一样,有机会靠一些点子(ideas)赚钱,虽然风险很高,但是值得一试,即使失败,也不枉走一回,这也是第4个愿望其中的一部份。

  Carly Fiorina曾经对我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去实现的人很少",2007年5月21日在北大演讲时,有人问起那些书对我影响较大, 我想对我人生观有影响的其中一本书叫"TriggerPoint",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生最需要的不是规划,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掌握机会,采取行动。

  我这些愿望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一段很长的时间,开始的时候,也许一年想个一两次,过了也就忘掉,但逐渐的,这个心中的声音,愈来愈大,出现的频率也愈来愈高,当它几乎每一个星期都会来与我对话时,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但和任何人一样,要丢掉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所熟悉的环境及稳定的收入,转到一条自己未曾经历过,存在未知风险的道路,需要绝大的勇气,家人的支持和好友的鼓励。有舍才有得,真是知易行难,我很高兴自己终于跨出了第一步。br />
  我要感谢HP的EER提前退休优惠政策,它是其中一个关键的TriggerPoints,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去年五六月发生的事。

  当时我家老大从大学毕业,老二从高中毕业,在他们继续工作及求学前,这是一个黄金时段,让我们全家可以相聚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为此很早就计划休一个长假,带着他们到各地游玩。

  但这个计划因为工作上一件重要的事情(Mark Hurd访华)不得不取消。这个事件刺激了我必须严肃的去对待那心中的声音,我会不会继续不断的错失很多关键的机会?

  我已经年过50,我会不会走向和我父亲一样的道路?人事部老总Charles跟我说,很多人在所有对他有利的星星都排成一列时,还是错失时机。

  我知道原因,因为割舍及改变对人是多么的困难,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但我也相信很多人最终只是把这些理想当成是   幻想,然后不断的为自己寻找不能实现的藉口,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与改变世界相比,改变自己更困难",真是一针见血。 br />
  什么是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能实现我墓志铭上的内容就是我的定义。br />
  在中国惠普总裁的位置上固然可以吸引很多的关注及眼球,但是我太太及较亲近的好友,都知道那不是我追求的,那只是为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尽力做好的地方。

  做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士,虽然只有十多天的时间,但我发现我的脑袋里已经空出很多空间及能量,让我可以静心的为我ChapterII的新生活做细致的调研及规划。

  我预订以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转轨的准备工作,并且花多点时间与家人共处。这两年的时间我希望拿到飞行执照,拿到管理有关的硕士学位,提升英文的水平,建立新的网络,多认识不同行业的人,保持与大陆的联系。希望两年后,我可以顺利回到大陆去实现我第四个愿望。

  毫不意外,在生活上,我发现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二十多年来,我生活的步调及节奏,几乎完全被公司及工作所左右,不断涌出的deadline及任务驱动我每天的安排,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第一个需要 调整的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自律及意志力来驱动每天的活动,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态度绝对不正确,放松自己,不给事情设定目标及时间表,或者对错失时间目标无所 谓,也不正确,没有年度,季度,月及周计划也不正确。

  担任高层经理多年,已经养成交待事情的习惯,自己的时间主要花在思考,决策及追踪项目的进展情况,更多是依靠一个庞大的团队来执行具体的事项及秘书来处理很多协调及繁琐的事情。

  到美国后,很多事情需要打800号电话联系,但这些电话很忙,常让你在waitingline上等待很长的时间,当我在等待时,我可以体会以前秘书工作辛苦的地方,但同时也提醒我自己,在这个阶段要改变态度,培养更大的耐性及自己动手做的能力。

  生活的内容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多出时间锻炼身体,多出时间关注家人,多出时间关注朋友,多出时间体验不同的休闲活动及飞行,一步步的,希望生活逐步调整到我所期望的轨道上,期待这两年的生活既充实又充满乐趣及意义。

  第一个快乐的体验就是准备及参加大儿子的订婚礼,那种全心投入,不需担忧工作数字的感觉真好。同时我也租好了公寓,买好了家具及车子,陪家人在周末的 时候到Reno及Lake Tahoe玩了一趟,LakeTahoe我去了多次,但这次的体验有所不同,我从心里欣赏到它的美丽。

  但同时我也在加紧调研的工作,为申请大学及飞行学校做准备,这段时间也和在硅谷的朋友及一些风险投资公司见面,了解不同的产业。

  我的人生观是"完美的演出来自充分的准备","勇于改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机会将不断出现","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来自于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而非外在的掌声"。

  我离开时,有两位好朋友送给我两个不同的祝语,Baron的是"多年功过化烟尘",杨华的是"莫春者,风乎舞雩,咏而归",它们分别代表了我离开惠普及走向未来的心情。

  我总结人生有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为现实找一份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现实,但可以选择一份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理想去做一些事情。

  我珍惜我的福气,感激HP及同事、好朋友给我的支持,鼓励及协助,这篇文字化我心声的文章与好友分享。

和D君聊東亞的近代史─『朝鮮戰爭』

和D君透過MSN聊東亞的近代史,主題是『朝鮮戰爭』。此戰役發生於1950年6月,談論內容包括誰挑起了朝鮮戰爭、戰役的過程、及此役中「中、美」二國 的動作。D君對此役的認知層面較廣,而我的見聞僅來自於學生時一位英文教師,所以我聽、他說居多。與D君談近代史的樂趣在於,他更熟悉的領域如中亞、俄羅 斯、與東西歐,而且過程妙語如珠。

我的筆電因使用不當,儲存的資料全毀,抱歉無法在此提供D君精闢的說書內容。有興趣知道『朝鮮戰爭』的一切,請進入google做搜尋,保證收穫盆滿鍋滿。當然Eve孺子可教,於前不久買了些國家的近代史,有機會於「讀書剳記」中分享心得。

以下內容為談論過後,給D君的信,藍色字體為刊出時才加上的注解。刊出時儘可能保持原來的語意,過於口語、或語焉不詳的部份會稍作修正、或加注。

Eve, 2008-08-30
==============================
==============================
to D君 ─ 2007/04/17

和您聊近代史真的有趣。

成長環境及立場的不同,讓著眼的角度有許多差異。明顯的,我又受 Hollywood 的影響;而您,我相信有些資訊是不充裕、不完全開放的﹝我到現在還是以為中共會屏擋資訊,請D君莫怪。﹞。所以,我們的觀點又會有些侷限。但聽聽您的說法 對我是驚奇的 … 不過,現在資訊取得容易,和您的交談也是拓眼界的一種。

我該檢討的是, 二戰的歐洲戰場,透過電影、影集、 書籍、或電玩,我比較熟悉,但與我有關的亞洲戰場,除了大略知道韓國、硫磺島、越南、中國…. 等戰場外,我所知不多。

最近有一部《來自硫磺島的一封信》 ﹝以美、日為主場的二部我都看了,內容與我以為會獲得的資訊有段差異。﹞,我想看,但還是 Hollywood 出品的。

謝謝您的資訊分享!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低利率环境酿信贷危机苦酒

摘自《華爾街日報》2008年08月21日11:46 / Ethan Penner



“现在我们正处于哪个阶段?”── 始于一年多前的信贷危机至今仍令我们深受其苦,这样空洞的问答在我们耳畔萦绕多少回了?

金融业以及政府部门的高管给出了许多答案,诸如: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我们无需进一步补充资本金,云云。不过,他们的回答只让我们很快明白了一点,那就 是这些领军者确实没能力让市场运行如他们所愿。

若 想准确地理解眼下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就需要清楚地知道在此前周期的最后阶段到底有些怎样的故事。那时,美国、乃至全球的利率水平都被推到了历史低点;虽然 其背后原因有待讨论,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推动工作岗位向低工资国家转移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对通货膨胀形势以及利率水平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总的来说,低利率能带来好处,因为较低的借贷成本会鼓励企业的融资行为,它们会借钱投入研发、进行资本投资或推广创新,从而带动就业增长。事实上,低利率 能够压低房贷以及各类借贷的成本,以此将资金释放出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用途中。

而低利率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它使投资者所能获得的绝对回报缩水。这对出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人会带来很大影响,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通过直接投资或退休基金系 统握有数十亿美元的退休储蓄。

退休基金领域的业内人士估计,为了满足这代人的退休需求,他们的年投资回报率至少应达到8%。当他们抱着这个目的把钱拨出进行投资时,美国的国债利率确实 处在高点。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最近利率在低位徘徊,仅凭美国国债4%、甚至更低的收益率,每年资产增值8%的目标就变得难以实现了。对于那些指望着养老 金生活的人来说,目标和现实的落差不仅会演变成实打实的损失,还会造成心理上的恐慌。

由于很大一部分退休金资产都投入了年收益率4%左右的固定收益产品,为实现总收益率为8%的目标,投资经理们不得不用大笔资金追随那些许诺了丰厚回报的投 资策略。即便在退休基金投资行业之外,上个经济周期中全球投资者都已变得心安理得地认为年收益率达到或超过20%是有可能的。正因如此,资金滚滚流入了那 些承诺了高回报的基金之中,而重压之下的基金经理们则必须去大肆宣传自己20%的目标收益率,否则能不能吸引得到资金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正是低利率环境助长了过去十年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资本运营业虚假繁荣。简而言之是因为低利率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目标 收益率已与零风险的美国国债收益率脱节,而后者是所有投资都应该钉住的基准收益水平。

回报和风险呈正相关。如果5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是8%(它一度是这个水平),那么AAA级5年期美国公司债的收益率必须高于8%,因为它必须用这样的风 险溢价来吸引投资者。随着风险的加大,由私人资本资金运作的封闭型5年期投资产品必须进一步提高收益率,此时收益率达到20%不无可能。

然而,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降到了3%,那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较高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也会相应下降;此时AAA级5年期公司债的收益率肯定不可能保持在 8%以上。相应地,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属下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也会回落,如果不承担更大风险,那么其收益率是远远达不到20%的。

不过,即便是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仍紧抱着高收益目标不放;而与此同时,为了将更多的资金争取到手,投资经理们都努力做到了不辱使命──他们所采取的主 要方式就是提高杠杆水平,或收购那些风险更高的资产。

虽然收益率目标已背离了利率水平下降的实际情况,但仍有许多投资者对20%的高回报率念念不忘,对高收益的追逐令这个系统背负了沉重压力。

在低利率情况下,业内炮制高收益率的首选方法并不复杂:大量使用投资杠杆。比如说,你可以买入一项能产生6.5%现金收益的资产,资金中有10%是你的自 有资金,剩下的90%是从银行以5%的利息借来的。折算下来,你的自有资金部分就实现了20%的收益率目标。自从911恐怖袭击之后,充分利用低利率环境 举债运营的做法就逐渐浮出水面,而且当时放贷条件也较为宽松,因为决策者们武断地相信这样可以迎战911悲剧可能为经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由于投资者在市场中遍寻收益率为6.5%的金融产品,它们的价格会因为竞争而上扬,其收益率则会反向而动。于是乎投资者开始购买那些收益率介于 5%-5.5%的产品,此时他们追逐的回报率已经比自己所需偿付的利率高不了多少了。这些投资者会把这个价格进行合理化处理,具体方法要么是借更多的钱, 要么就再攒一个公式,其要义就是放大创收能力,表明自己可以及时达到并越过6.5%的收益率大关,最终将那个神奇的20%化为真金白银。

当收益率大幅增长的目标没有实现时,风险就会到来。那时持有这些资产的买家就会身陷定价过高、杠杆比率过大,而回报又不理想的投资中动弹不得。

当市场变得越来越疯狂,且资产价格仍因竞争而不断上涨时,机会主义者也不甘寂寞,在完全不考虑其是否有能力实现适宜收益率的情况下就买入了相关资产。他们盘 算着总会有人既有钱又有需求,待手中资产卖给下家后他们就能很快赚上一笔。玩转此类资产的交易员们实际上只动用了非常少的资产,就凭藉他们的交易行为套来 了大笔资金;而他们这种交易策略也的确有过短暂的辉煌。

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最后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总有人会想明白,会开始怀疑这样的交易、乃至整个市场是否已经失去了理智。在每个人都倾其所有地投资、每个人 都对风险感到高枕无忧时,盛宴骤然结束,一切都来了个大逆转。那些因杠杆资金的追逐而水涨船高的资产价格终于开始回落,其估值最终会回归合理水平,大规模 杠杆资金的撬动作用或假设一切都尽善尽美的计算公式将不再能影响到这些资产的定价。

显然眼下市场正在经历剧烈震荡。信贷的发放松紧程度以及借贷成本高低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利差迟早会有所收窄,因为在增加收入的目标驱使下,那些 能逃过此劫,进入下一阶段的放贷企业会再度开始围绕优良信贷资产展开竞争。不幸的是,利差收窄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所抵消,因为通货膨胀 的迹象仍徘徊不去。

眼下我们仍处在一些分析师所说的"大平仓"过程中,因为现在我们的金融系统正在解除过去五年里累积的过高杠杆规模。资产水平有可能继续向下调整,为的是和 当前较为保守的放贷环境相匹配,并使收益率能够吸引到投资资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特效药,政府和金融业无法靠它很快拨得云开见月明。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地产金融领域的资深人士,现任CB Richard Ellis Investors执行总经理兼执行委员。)

外汇投资公司:当心美国“资产毒垃圾”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angeleefly.blogbus.com/logs/7626473.html

《貨幣戰爭》作者 宋鴻兵先生的大作,刊於2007.7,文中所提次級房貸造成的風暴,至今仍餘波蕩漾。我刊出此篇文章,因為这篇文章值得花时间好好看看。看过之后你就能明白伟大的金融创新的意义了。

外汇投资公司:当心美国“资产毒垃圾”

2007年7月22日


2007年7月1日, 美国弗吉尼亚州通过了一项令全州居民震惊的新交通法规:
凡开车超过限速20英里以上的驾驶人,将面临高达3550美元的巨额罚款!
酒后开车, 罚2250美元! 法院还要另收500美元!
忘带驾照, 罚1000美元!转弯没打指示灯, 罚!
十八岁的青年开车打手机(即便是使用耳机), 罚!
八岁以下的儿童没坐在专门的安全座椅中, 罚!
如果孩子体重超重坐不进安全座椅,必须随身携带“豁免证明”,如果忘带了, 罚! [1]

这些罚款的数额比7月之前高了几十倍,这项地方法律刚生效,就已经被当地居民骂得狗血淋头. “美国在线”(AOL)搞了一个民意调查, 结果83%的居民坚决反对这项新法案.

州政府的说法是“加强安全意识, 减少事故发生”, 政府预计这些罚款措施将产生6500万美元的“收益”用以维护当地的公路系统. 当地居民则认为这是一个 “史无前例的愚蠢法规.”

无独有偶,马里兰州正在考虑对原本周末免费的路边泊车开始收费,当地的电费今年以来已经暴涨了一倍. 目前各州风闻之后也在蠢蠢欲动, 纷纷准备效仿.

美 国的地方政府好像突然穷得不择手段地需要捞钱,各项专用资金频频出现巨额亏空, 人民的税收所支持的各项资金都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这些钱中的一部分被委托给了华尔街的资产管理公司投到了资产抵押证券(ABS, Asset Backed Securities)市场上了,而这些资产投资最近出现了“大麻烦”. 弗吉尼亚州政府的基金投资回报在2006年初还曾高达17%, 到了年底却亏损了近5%, 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 还有情况更糟的, 如俄亥俄州警察退休基金也损失巨大, 遭到资产抵押市场重创的还有: 加州公共雇员退休基金, 德州教师退休基金, 新墨西哥州投资协会基金等等, 甚至还有远在澳大利亚的17个投资基金也被严重波及.

问题是美国的股市近来一直在屡创新高, 政府基金, 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 保险基金, 外国基金等投资者只要随大流也不至于亏损. 原来这些钱并没有“随大流”, 而是被投进了“资产毒垃圾”当中去了.

如今, 中国的各种资金正在走出国门, 如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规避“资产毒垃圾”呢? 另外,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全面开放, 国际上各种金融创新令人眼花缭乱, 只有洞察这些“创新”背后的实质, 才能为我们的金融改革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们认为, 中国金融改革的道路并非是不加批判地全盘照抄西方的金融制度, 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 也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被侵害. 本文将以一定的历史纵深来介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某些需要当心的“金融创新”和它们产生的“资产毒垃圾”.

通货膨胀: 侵吞他人财富不必入室盗窃

众 所周知, 当今世界的各种金融创新都兴起于20世70年代布雷顿体系这一“准金本位”被废除之后. 原因就是在这一体制之下, 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是黄金, 所有流通中的货币必须经受“纸币兑换黄金”这一经济铁律的严酷考验. 银行系统不能也不敢放手生产“别人的债务”来创造债务货币, 以免遭到人民的挤兑. 债务在黄金的严密监管之下保持着谦卑的规模, 银行家们也就只能耐着性子吃贷款利息.

在金本位的制约之下, 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长期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绝无藏身之处, 外汇风险几近于零. 还记得电影中的1.5美元的购买力吗? 电影的故事应该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 格里高利·派克扮演的小记者身上的1.5美元约合1500里拉, 这样算下来1美分折合10里拉. 记者陪着公主四处转悠, 买了一个冰激凌花了10里拉, 一个西瓜大概30个里拉, 换句话说, 市场上的日常食物价格大约在几美分的级别上. 再看看今天美国的物价, 同样的西瓜和冰激凌的价格都是当年的100倍以上. 也就是说, 美元在与黄金脱钩之后其购买力至少已跌去90%以上.

问题是货币购买力贬值, 或者说是通货膨胀究竟对社会中的哪些人最有利呢? 谁又是这场巨大的社会财富博弈的最大失败者呢?

还是凯恩斯说的明白, “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 政府可以秘密地, 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 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 却使少数人暴富.” [2]

格林斯潘1966年也曾说, “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 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3]

奥地利学派曾形象地将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的银行部分储备金制度比喻成罪犯在“偷印假钱”. 在部分储备金制度之下, 将必然产生永久性的通货膨胀问题. [4]

通货膨胀将产生两大重要后果, 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 二是财富重新分配. 钱印多了东西自然会涨价, 凡是经历过1949年蒋介石在逃离大陆前狂发金圆券的人都会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但是, 当今的经济学主流却认为货币发行与价格上涨没有必然联系, 他们还会拿出许多数据来说明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觉是错误的.

通货膨胀造成财富重新分配却不是那么直观的. 形象地说, 银行在部分储备金之下 “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的支票货币就相当于在印假钞票. 最先拿到“假钞票”的人首先来到高档餐馆大吃了一顿, 作为最早使用“假钞票”的人, 市场上的物价还是原来的水平, 他手中的“假钞票”拥有和从前一样的购买力. 当餐馆老板接受“假钞票”之后,用它买了一件衣服, 他就成了第二个受益人, 此时“假钞票”的流通量还没有达到被市场发觉的程度, 所以物价仍然没有变动. 但是随着假钞票的不断换手, 和越来越多的假钞票进入流通, 市场就会慢慢发觉, 物价将会渐次上涨.

最倒 霉的就是连假钞票的面都没来得及见到, 物价就已经全面上涨的人, 他们手中原来的钱在物价上涨时不断丧失着购买力. 也就是说, 离假钞票越近的人就越占便宜, 越远越晚的就越倒霉.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 房地产业离银行比较近, 因此它就占了不小的便宜. 而靠养老金生活和老老实实储蓄的人就是最大的输家.

因此, 通货膨胀的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发生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那些远离银行系统的家庭的财富遭到了损失.

2006 年一项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显示,世界的总财富在2000年时为125万亿美元, 而且财富从70年代开始加速朝少数人手里集中. 目前, 大约2%的富人拥有着一半以上的世界财富, 而最穷的一半人口连1%的财富都不到[5]. 这样规模的财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发生转移, 通货膨胀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同凯恩斯所说, 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进行财富转移妙就妙在“一百万人中间也未必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 通货膨胀的过程实现了极少数人侵吞他人财富不必入室盗窃的境界.所以搬掉金本位的制约, 用债务偷换黄金作为唯一的资产, 这是西方现代“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 事实表明, 包括金融衍生工具, 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主要金融创新都是在70年代初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

资产证券化: 只要能够透支的, 今天就变现

同他们的祖先金匠银行家一样, 现代银行家对沉睡的资产也是深恶痛绝. 当废除了黄金作为资产的核心概念之后, 资产的概念被偷换成了纯粹的债务. 1971年之后,美元也从“黄金的收据”蜕化成了“债务的白条”. 挣脱了黄金束缚的债务美元发行量如同脱缰的野马, 今天的美元再也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沉甸甸的“美金”, 而是持续贬值30多年的美元白条了.

但是贪婪使得银行家们对“静止”的债务资产仍然很不满意, 他们也对平静地等待吃债务的利息缺乏耐心. 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债务资产的尝试终于催生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的 “资产证券化”浪潮. 注意, 这个过程的核心不仅是要资产流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必须能够为银行系统创造更多的债务并使这些债务货币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的银行业就已经开始相互买卖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债权了, 只是直接买卖整个贷款不太容易. 如何才能使这些大小不一, 条件不同, 时限不等, 信誉不齐的债权标准化以便于交易呢? 银行家们自然想到了债券这一经典载体. 这 就是1970年由美国吉利美(Ginnie Mae)首创的世界第一个按揭抵押债券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他们将条件非常接近许多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 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 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 债务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 “传递”(Pass-throughs)给投资人. 后来, 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房利美)也开始发行标准化的MBS债券. [6]

应该说MBS是一个重大发明, 如同金银货币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一样, MBS也极大地方便了按揭债权交易. 投资人可以方便地买卖标准化的债券, 而银行则可迅速将长期的大额的难以流动的房地产按揭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拿掉, 吃到一定的利差之后, 连风险带收益一并转让, 然后套现去寻找下一个愿意贷款买房的人.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 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银行解决了抵押贷款的流动性问题,同时投资人得到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买房的人更加容易得到贷款, 卖房的人更加容易出手房产.

但是, 方便是有代价的. 当银行体统使用MBS债券方式迅速从被按揭贷款套牢30年的困境中被释放出来时(通常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 同时将全部风险转嫁给了社会. 这种风险中就包括了鲜为人知的通货膨胀问题.

当 买房人在银行签定借款合同时, 银行将这个“债务借条”作为资产放在了它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下, 同时创造出同等数量的负债, 注意银行的这个负债在经济意义上等同于货币. 换句话说, 银行在发放债务的同时, 创造了货币, 由于部分储备金制度允许银行系统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钱, 所以这笔几十万的刚刚被银行“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新钱立刻被划到了房地产公司的账上.

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在部分储备金体系中, 可以“合法地偷印假钱”. 房地产公司就是第一个拿到“假钱”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公司财富积累速度惊人的原因. 当房地产公司开始花这笔“假钱”时, 全社会的整体物价上涨压力会在 “假钱”换手过程中呈波浪式扩散. 由于这种传导机制极为复杂, 社会商品的供求变化又增加了多维变量空间, 社会的货币心理反应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滞后效应, 这些因素迭加在一起, 就难怪凯恩斯会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源头 “一百万人之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人发现.” 从本质上看, 银行系统由于部分储备金的放大作用, 能以数倍的能力放大债务货币发行量. 这种货币增发从根本上说必然大大超越实际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就是流动性过剩的真正根源.

这种银行货币的本质是银行出具的“收据”. 在金本位时, 这个“收据”对应着银行的黄金资产, 而在纯粹的债务货币体系中, 它只是对应着另外某人欠银行的等值债务.

MBS从根本上说是大大提高了银行系统发行支票货币的效率, 同时也就必然造就严重的货币供应过剩问题, 这些过剩的货币如果不是涌进拥挤不堪的股市, 就会继续吹大房地产的价格泡沫, 更糟的是“泄露”到物质生产和商品消费的领域中造成怨声载道的物价上涨.

在MBS的启发下, 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被实践出来了, 这就是资产抵押债券(ABS,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银行家们想, 既然有未来固定本息收益做抵押的MBS能够红火, 那推而广之, 一切有未来现金流做抵押的资产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思路进行证券化, 这样的资产可以包括: 信用卡应收账款, 汽车贷款, 学生贷款, 商业贷款, 汽车飞机厂房商铺租金收入, 甚至是专利或图书版权的未来收入等等.

华尔街有句名言, 如果有未来的现金流, 就把它做成证券. 其实,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 只要能够透支的, 都可以今天就变现.ABS市场规模近年来迅速膨胀, 从2000年到现在规模已经增加了两倍, 达到了19.8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7]

这 些ABS和MBS债券可以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 房利美和房地美所发行的MBS甚至可以作为银行的储备金, 可以在美联储被“贴现”. 如此规模的货币增发必然导致资产通货膨胀, 或商品通货膨胀, 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如果说通货膨胀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悄悄转移, 那么以银行为圆心, 以贷款规模为半径, 我们就不难发现谁动了人民的“奶酪”.

次级和ALT-A按揭贷款: 资产毒垃圾

问 题是银行家的胃口永远难以满足, 当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 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原本不合格的人. 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优质贷 款市场(Prime Market), “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 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这些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 贷款。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而“ALT-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它既包括信用分数在 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万3000亿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显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揭贷款利率 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更加“拥有创新精神”,它们大胆推出各种新的贷款产品。比较有名的是: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 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这些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认为房地产会永远上涨,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间段 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手,风险是“可控”的;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

“ALT- A”贷款的全称是“Alternative 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而且利 润可观,毕竟贷款人没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到2%。

“ALT-A”贷款果真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吗? 事实并非如此。

自2003年以来,“ALT-A”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许多贷款人根本没有正常的收入证 明,只要自己报上一个数字就行,这些数字还往往被夸大,因此“ALT-A”贷款被业内人士称为“骗子贷 款”。

贷 款机构还大力推出各种风险更高的贷款产品.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dule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 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 “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 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很 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 的房屋。大家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只要房价一直上涨,万一自己偿还债务的能力出了问题,可以立刻将房子卖掉归还贷款,还能赚上一笔,或者再次贷款(Re- finance)取出增值部分的钱来应急和消费,即便利率上涨较快的情况下,还有每年还款增加不得超过7.5%的最后防线,因此是风险小,潜在回报高的投 资,何乐而不为呢。

据统计,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中有40%以上的贷款属于“ALT-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2005 年比例甚至更高。从 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贷款这类高风险按揭贷款总额超过了2.5万亿美元[9]。目前,次级贷款超过60天的拖欠率已逾15%,正在快速扑 向20%的历史最新记录,220万次级人士将被银行扫地出门。而“ALT-A”的拖欠率在3.7%左右,但是其幅度在过去的14个 月里翻了一番。

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ALT-A”的危险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其拖欠率比起已经冒烟的次级贷款市场来还不太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危险甚至比次级市场还要大。原因 是,“ALT-A”的贷款协议中普遍“埋放”了两颗重磅定时炸弹, 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而房价持续下滑,将自动引发这个市场的内爆。

在前面提到的Interest Only贷款中,当利率随行就市后,月供增加额不超 过7.5%,这道最后防线让许多人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里面有两个例外, 也是两个重磅炸弹,第一颗炸弹名叫“定时重新设置”(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 额大幅度增加了,这叫做“月供惊魂”(Payment Shock)。由于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贷款总债务在不断上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解套,否则将会失去房产或吐血甩卖。第 二颗炸弹就是“最高贷款限额”,人们固然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几年以后的定时重设,但是 “Negative Amortization” 中有一个限制,就是累积起来的欠债不得超过原始贷款总额的110%到125%, 一旦触及这个限额,又是自动触发贷款重设。这 是一个足以要人命的定时炸弹。由于贪图低利率的诱惑和第一年还款压力较小的便宜,多数人选择了尽可能低的月供额。比如每月正常应付1000美元利息,你可 以选择只付500美元,另外500美元的利息差额被自动计入贷款本金中,这种累积的速度会使贷款人在触到5年重设贷款炸弹之前,就会被“最高贷款限额”炸 得尸骨无存。

既然这些贷款如此凶险,美联储就不出面管管?

格老确实是出面了,而且是两次。第一次是2004年,格老觉得提供贷款的机构和买房的老百姓胆子太小,因为他们还不是特别喜欢高风险的可调整利率贷款产品 (Option ARMs). 格老抱怨道:“如果贷款机构能提供比传统固定利率贷款产品更为灵 活的选择,那美国民众将会收益非浅。对于那些能够并且愿意承受利率变动风险的消费者来说,传统的30年和15年固定利率贷款可能太昂贵了。” [10]

于是房利美们,新世纪们和普通买房者们果然胆子逐渐大了起来,情况也果然越来越离谱,房价也果然越来越疯狂。

于是,16个月后,格老又出现在参议 院听证会上,这一次,他却皱着眉说:“美国消费者使用这些新的贷款方式(指Option ARM等)来负担他们原本无法承受的房贷 负担,这是个糟糕的主意。” [11]

人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格老的想法。是啊,格老的话说得四面水滑,他是说如果美国老百姓有能力承受利率风险并能够驾驭这种风险,不妨使用高风险 贷款。言下之意是如果没这本事,就别瞎凑热闹。也许格老当真不知道美国老百姓的金融财商。

次级贷款CDO: 浓缩型资产毒垃圾

次级房贷和ALT-A贷款这两类资产毒垃圾的总额为2.5万亿美元. 这些资产毒垃圾必须从次级房贷银行系统的资产账目表上剥离掉, 否则后患无穷.

怎样剥离呢? 就是通过我们前面说的资产证券化.

本 来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易生成但难脱手, 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政府基金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的投资条件, 即被投资品必须达到穆迪或标普的AAA评级. 次级房贷MBS显然连最低投资等级BBB也不够, 这样一来, 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就无法购买. 正是因为其高风险, 所以其回报也比较高,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一眼就看中了资产毒垃圾的潜在高投资回报.

于是投资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高危的资产领域.

投资银行家们首先将“毒垃圾”级别的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几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Tranche), 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 其中风险最低的叫“高级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约占80%), 投行们用精美礼品盒包装好, 上扎金丝带. 风险中等的叫 “中级品CDO” ( Mezzanine, 大约占10% ), 也被放到礼品盒里, 然后扎上银丝带. 风险最高的叫“普通品CDO”( Equity, 大约占10%), 被放到有铜丝带的礼品盒里. 经过华尔街投资银行这样一番打扮, 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毒垃圾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当投资银行家手捧 精美的礼品盒再次敲开资产评级公司大门时, 连穆迪标普们都看傻了眼. 巧舌如簧的投资银行大谈“高级品”如何可靠与保险, 他们拿出最近几年的数据来证明“高级品”出现违约现象的比例是如何之低, 然后亮出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证明未来出现违约的几率也极低, 即便是万一出现违约, 也是先赔光“普通品”和“中级品”, 有这两道防线拱卫, “高级品”简直是固若金汤. 最后再大谈房地产发展形式如何喜人, 按揭贷款人随时可以做“再贷款” (Refinance)来拿出大量现金, 或是非常容易地卖掉房产然后套得大笔利润, 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来.

穆迪标普们仔细看看过去的数字, 没有什么破绽, 再反复推敲代表未来趋势的数学模型, 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房地产如何红火大家都知道, 当然, 穆迪们凭着干这行几十年的直觉和经历过多少次经济衰退的经验, 他们明白这些花样文章背后的陷阱, 但也深知其中的利益关系.如果从表面上看礼品盒“无懈可击”, 穆迪标普们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毕竟大家都在金融江湖上混, 穆迪标普们也要靠着投资银行的生意才有饭吃, 而且穆迪标普们彼此也有竞争, 你不做别人也会做, 得罪人不说还丢了生意. 于是穆迪标普们大笔一挥, “高级品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 投资银行们欢天喜地地走了.

形象地说, 这个过程类似不法商贩将麦当劳倾倒的废油收集起来, 再经过简单的过滤和分离, “变废为宝”, 重新包装一下又卖给餐馆老板炒菜或煎炸油条.

作为 毒垃圾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们拿到CDO评级之后, 又马不停蹄地来找律师事务所建立一个 “专用法律实体”(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这个“实体”照规矩是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以躲避政府监管和避税. 然后, 由这个“实体”将资产毒垃圾买下来并发行CDO, 这样一来投资银行可以从法律上规避“实体”的风险.

这些聪明的投资银行有哪些呢? 它们是: 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

当然, 投资银行们决不想长期持有这些毒垃圾, 他们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现. 推销 “高级品CDO”因为有了AAA的最高评级, 再加上投资银行家的推销天赋, 自然是小菜一碟. 购买者全都是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和政府托管的各种基金. 但是“中级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没有这么容易出手了. 投行们虽然费尽心机, 穆迪标普们也不肯为这两种“浓缩型毒垃圾”背书, 毕竟还有个“职业操守”的底线.

如何剥离烫手的“浓缩型毒垃圾”呢? 投行们煞费苦心想出了一个高招, 成立对冲基金!

“资产毒垃圾”生产链

投资银行们拿出一部分“体己”银子敲锣打鼓地成立了独立的对冲基金, 然后将“浓缩型毒垃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给独立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则以“高价”从“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里购进“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 这个“高价”被记录在对冲基金的资产上作为“进入价格”(Enter Price). 于是投资银行从法律上完成了与“浓缩型毒垃圾”划清界限的工作.

幸运的是2002年以来美联储营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态环境滋生了信贷迅猛扩张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房地产价格5年就翻了一翻. 次级贷款人可以轻松得到资金来保持月供的支付. 结果次级贷款拖欠的比率远低于原来的估计.

高风险对应着高回报, 既然高风险没有如期出现, 高回报立刻为人瞩目. CDO市场相对于其它证券市场交易量要冷清得多, “毒垃圾”很少在市场上换手, 因此没有任何可靠的价格信息可供参照. 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 对于对冲基金来讲,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经过各家自己“计算”, 20%的回报率不好意思说出口, 30%难以向别的基金夸口, 50%难登排行榜, 100%也不见得能有爆光率.

一时间, 拥有“浓缩型资产毒垃圾”CDO的对冲基金红透了华尔街.

投行们也是喜出望外, 没想到啊没想到, 持有大量“浓缩型毒垃圾”的对冲基金成了抢手货. 由于抢眼的回报率,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入伙对冲基金,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 对冲基金竟然成了投行们的生财机器.

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杠杆运做. 既然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眼看着膨胀起来,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高倍杠杆也对不起对冲基金的名头. 于是, 对冲基金经理来找商业银行要求抵押贷款, 抵押品嘛就是市场正当红的“浓缩型毒垃圾”CDO.

银行们对CDO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 于是欣然接受CDO作为抵押品, 然后发放贷款继续创造银行货币. 注意, 这已经是银行系统第N次用同样的按揭的一部分债务来 “偷印假钱”了.

对冲基金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杠杆比率为5到15倍!

当对冲基金拿到银行的钱, 回过头来就向自己的本家投行买进更多的CDO, 投行们再乐颠颠地完成更多毒垃圾MBS债券到CDO的“提炼”, 在资产证券化的快速通道中,发行次级贷款的银行于是更快地得到更多的现金去套牢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人.

次级贷款银行负责生产, 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负责深加工和销售, 资产评级公司是质量监督局, 对冲基金负责仓储和批发, 商业银行提供信贷, 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就成了资产毒垃圾的最终消费者. 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则是流动性全球过剩和贫富分化.

一个完美的资产毒垃圾生产链就这样形成了. 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是:
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CDO
2006年全年发行了4890亿美元的CDO
2005年全年是2490亿美元
2004年全年是1570亿美元

“合成CDO”: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

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银行出于“职业道德”和增强投资人信心的广告目的, 自己手中也会保留一些“浓缩型毒垃圾”. 为了使这部分剧毒资产也能创造出经济效益, 绝顶聪明的投资银行家们又想出一条妙计.

前面我们提到华尔街的一贯思路就是只要有未来的现金流, 就要想办法做成证券. 现在, 投行们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资产尚未出现严重的违约问题, 每月的利息收益还算稳定. 但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风险. 怎么办呢? 他们需要为这种不妙的前景找条出路, 为将来的违约可能买一份保险, 这就是信用违约掉期(CDS, Credit Default Swap).

在推出这样一种产品之前, 投行们首先需要创造一种理论体系来解释其合理性, 他们将CDO的利息收入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模块, 一个是资金使用成本, 另一个是违约风险成本. 现在需要将违约风险模块转嫁到别人身上, 为此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如果有投资人愿意承担CDO违约风险, 那他将得到投行们的分期支付的违约保险金, 对于投资人来说, 这种分期支付的保险金现金流与普通债券的现金流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CDS合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承担风险的投资人并不需要出任何资金, 也不需要与被保险的资产有任何关系, 他只需要承担CDO潜在的违约风险, 就可以得到一笔分期支付的保险金. 由于信息不对称, 普通投资人对违约风险的判断不如投行们更准确, 所以很多人被表面的回报所吸引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这时候, 虽然“浓缩型毒垃圾”在理论上还留在了投行的手里, 但其违约风险已经被转嫁给了别人. 投行既得了面子, 又得了里子.

本来到此为止投行已经“功德圆满”了, 但人的贪婪本性是没有止境的, 只要还没出事, 游戏就还会用更加惊险的形式进行下去.

2005年5月, 一群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超级金融天才们”终于“研制成功”一种基于信用违约掉期(CDS)之上的新的产品:“合 成CDO”(Synthetic CDO)这种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资产. 投资银行家们的天才思路是, 将付给CDS对家的违约保险金现金流集成起来, 再次按照风险系数分装在不同的礼品盒中, 再次去敲穆迪和标普们的大门. 穆迪们沉思良久, 深觉不妥. 拿不到评级一切都是空谈. 这可愁坏了投资银行家们.

雷曼兄弟公司是“合成CDO”领域中的当世顶尖高手,它麾下的“金融科学家”们于2006年6月破解了“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CDO”(Equity Tranche)的资产评级这一世界性难题. 他们的“创新”在于将“普通品合成CDO”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蓄积成一个备用的“资金池”, 一旦出现违约情况, 后备的“资金池”将启动供应“现金流”的紧急功能, 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办法对“普通品合成CDO”起到了信用加强的作用. 终于, 穆迪们对这一“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给出了AAA的评级. [12]

“ 合成CDO”投资的吸引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它是如此光彩迷人, 任何投资者都会有天使降临人间一般的错觉. 想想看, 以前投资CDO债券, 为了得到现金流, 你必须真金白银地投钱进去, 而且必须承担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 现在你的钱可以不动, 仍然放在股市里或其它地方为你继续创造财富, 你只要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 比起CDS来说, 这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因为这个投资产品得到了穆迪和标普们AAA的评级.

不用出钱就能得到稳定的现金 流, 而且风险极小, 因为它们是AAA级别的“合成CDO”产品. 结果不难想象, 大批政府托管基金, 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 保险基金经理们, 还有大量的外国基金踊跃加入, 在不动用他们基金一分钱的情况下, 增加了整个基金的收益, 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高额奖金.

除了大型基金是“合成CDO”的重要买主之外, 投资银行们还看中了酷爱高风险高回报的对冲基金, 他们为对冲基金量身定制了一种“零息债券”(Zero Coupon)的“合成CDO”产品. 它与其它“合成CDO”最大的区别在于, 其它产品不需要投入资金就可以得到现金流, 但致命的缺点是必须全时限地承担所有风险, 这就有赔光全部投资的可能性. 而“零息债券”型产品则是投入票面价值的一部分资金, 而且没有现金流收益, 但是等CDO时限一到, 将可得到全部足额的票面价值, 但要除掉违约损失和费用. 这种本质上类似期权的产品将 最大风险来个“先说断,后不乱”, 对冲基金最多输掉开始投入的一部分资金, 但万一没有出现违约, 那可就赚大发了, 这个“万一”的美好憧憬对对冲基金实在是无法抵御的. 投行当然是洞悉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内心活动,才能设计出如此“体贴入微”的产品, 投行的角色就是刺激和利用对方的贪婪,自己却几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冲基金就得看自己的运气了.

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想象力似乎是没有尽头的, 除了CDO, CDS, 合成CDO, 他们还发明出基于CDO之上的“CDO平方”(CDO^2), “CDO立方”(CDO^3), “CDO的N次方”(CDO^N)等新产品.

Fitch的统计显示, 2006年信用类衍生市场达到了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从2003年到2006年, 这个市场爆炸性地成长了15倍! 目前, 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信用类衍生市场的主力, 独占60%的份额.

另外, 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 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量为1210亿美元的“合成CDO”, 对冲基金占了33%的市场份额. 谁是这个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市场的主力呢? 令人惊讶的结果表明是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和外国投资人在内的“保守型基金”, 而且这些资金居然是集中投在“合成CDO”之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CDO”之中. [13]

资产评级公司: 欺诈的同谋

在所有的次级贷款MBS债券中, 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 10%得了AA, 另外8%得了A, 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 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 今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 随着接近今明两年2万亿美元的利率重设所必然造成的规模空前的“月供惊魂”, 次级和ALT-A贷款市场必将出现更高比率的违约. 从2006年底到现在, 已经有100多家次级贷款机构被迫关门。这仅仅是个开始.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最终将可能有20%的次级贷款进入拍卖程序, 220万人失去他们的房屋.

被穆迪、标准普尔等资产评级公司严重误导的各类大型基金投资人, 以及监管部门纷纷将评级公司告上法庭. 2007年7月5日, 美国第三大退休基金 – 俄亥俄警察与消防退休基金(Ohio Police & Fire Pension Fund)严重亏损的消息爆光, 它的投资中有7%投在了MBS市场上. 俄亥俄州的检察官马克.德安(Marc Dann)怒斥 “这些评级公司在每笔次级贷款MBS生成的评级中都大赚其钱. 他们持续给这些(资产毒垃圾)AAA的评级,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这些欺诈的同谋.”

对此, 穆迪反驳道,简直荒谬. “我们的意见是客观的,而且没有强迫大家去买和卖.” [14] 穆迪的逻辑是, 就像影评家一样, 我们称赞“满城都是黄金甲”并不意味着强迫你去买票看这部电影. 换句话说, 我们只是说说, 你们别当真啊.

气得七窍生烟的投资人则认为, 对于像CDO与“合成CDO”这样极端复杂和价格信息相当不透明的产品而言, 市场信赖并依靠评级公司的评价, 怎可一推六二五,完全不认账呢? 再说, 如果没有AAA这样的评级, 大型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 政府托管基金, 外国机构投资基金又怎会大量认购呢?

一切都建立在AAA的评级基础之上, 要是这个评级有问题, 这些基金所涉及的数千亿美元的投资组合也就危在旦夕了.其实, 资产评级推动着所有的游戏环节.

贝尔斯登掀开的只是序幕

最近,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旗下从事次级房贷的两只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High-Grade基金在2007年前四个月下跌5%,而同期 Enhanced Leverage基金下跌约23%。由于这两只基金都亏损促使追缴保证金和投资者赎回情况发生。

贝尔斯登在这两只基金的投资不过4000万美元,从公司外 部筹集的资金则超过了5亿美元。利用财务杠杆,两只基金举债90亿美元,并控制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投资,大多为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构成的资产毒垃圾 CDO。

其 实, 在贝尔斯登出事之前, 就有许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开始调查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持有资产的定价问题. “金融会计标准协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开始要求必须以“公平价格”计算资产“退出价格”(Exit Price)而不是“进入价格” (Enter Price). 所谓“退出价格”就是出售资产的市场价格, 而目前投行和对冲基金则普遍使用的价格是内部设计的数学公式化“推算”出来的. 由于CDO交易极为罕见, 所以非常缺乏可靠的市场价格信息. 投资人向5个中间商询问CDO报价, 很可能得到5种不同的价格. 华尔街有意保持该市场的不透明, 以赚取高额的手续费.

当大家有钱赚的时候, 自然是皆大欢喜, 一旦出事, 则争相夺路而逃. 此时, 西方社会平常的谦谦君子将撕下各种伪装. 贝尔斯登与美林的关系就是如此.

贝尔斯登的两大对冲基金据报道是在“次级MBS市场上押错了宝导致巨额亏损”, 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它们在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合成CDO”中扮演了不幸承受违约风险的一方而“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 而转嫁风险的一方也许就是包括它的本家在内的投资银行们. 截至今年3月31日,贝尔斯登的两只基金控制的资产还高达200亿美元以上, 7月初两只基金的资产已缩水20%左右。由此,这些基金的债权人也纷纷谋求撤资。

最大债权人之一的美林公司在反复讨债不果的情况下急火攻心方寸大乱, 悍然宣布将开始拍卖贝尔斯通基金持有的超过8亿美元的贷款抵押债券。之前美林曾表示,在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宣布调整资本结构的计划之前,不会出售这些资 产。几天后美林拒绝了贝尔斯登提出的重组方案。贝尔斯登又提出增资15亿美元的紧急计划,但并未得到债权人的认可。美林准备先出售常规证券,然后还计划出 售相关的衍生产品。同时,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等据称也赎回了相应的基金份额。

让所有人惊慌的是, 公开的拍卖上只有1/4的债券有人询价, 而且价格仅为票面价值的85%到90%. 这可是贝尔斯通基金最精华的AAA评级部分了, 如果连这些优质资产都要亏15%以上的话, 再想到其它根本没有人问津的BBB-以下的毒垃圾CDO简直就魂飞魄散, 整个亏损规模将不堪设想.

严酷的现实惊醒了贝尔斯通, 也震动了整个华尔街. 要知道, 价值7500亿美元的CDO们正作为抵押品呆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他们目前的伎俩就是将这些CDO资产转移到表外资产(Off Balance Sheet)上, 因为在这里这些CDO能够以内部数学模型计算价格, 而不必采用市场价格.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此时只有一个信念, 决不能在市场上公开拍卖! 因为这将把CDO的真实价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人们将会看到这些泡沫资产的实际价格非但不是财务报表公布的120%或150%, 而很可能是50%甚至30%. 一旦市场价格被爆光,那么所有投资于CDO市场的各类大小基金都将不得不重新审核它们的资产账目, 巨额亏损将再也难以掩盖, 横扫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空前风暴必然降临.

到7月19日, 贝尔斯登的两个下属对冲基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残留下来”, 200亿美元的巨额资产在几个星期之内就灰飞烟灭了.

(货币战争: 今天刚看到贝尔斯登的第三个基金也被重创, 全军覆没只在顷刻之间. 台湾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由于涉足资产毒垃圾已经宣布亏损, 中国银行拒绝公布具体亏损数字.)

资产毒垃圾是谁的风险?

究 竟谁持有资产毒垃圾呢? 这是一个华尔街非常敏感的问题. 据估计到2006年底, 对冲基金手上持有10%, 退休基金持有18%, 保险公司持有19%, 资产管理公司有22%. 当然还有外国投资者. 他们也是MBS, CDS和CDO市场的生力军. 2003年以来, 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隆重推出”的各种“结构性投资产品”中有多少被这些“资产毒垃圾”所污染, 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国 际清算银行最近警告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愈发凸显,但还不清楚这些问题会如何渗透到整个信贷市场。” 这个“还不清楚”是否是暗示CDO市场可能崩盘? 次级贷款和ALT-A贷款以及建筑在其之上的CDO、CDS与合成CDO的总规模至少在3万亿美元以上. 难怪近来国际清算银行强烈警告世界可能会面临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该行还认为,今后几个月全球的信贷领域的景气周期将发生趋势性的转变。

从美联储官员的言论来看,政策制定者并不认同金融市场对于次级贷款市场的担忧,并不预期其影响将在经济中蔓延。伯南克曾于2月底表示,次级贷款是个很关键的 问题,但没有迹象表明正在向主要贷款市场蔓延,整体市场似乎依然健康。随后无论投资者还是官员们,都对次级贷款危机扩散的潜在风险避而不谈。

回避问题并不 能消除问题, 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触摸到了即将来临的危机.

如果政府托管的各类基金在资产抵押市场中损失惨重, 后果就是老百姓每天都可能面对3000美元的交通罚单. 如果养老基金损失了, 最终大家只有延长退休年龄. 要是保险公司赔了呢, 各种保险费用就会上涨.

总之, 华尔街的金融创新的规律是, 赢了银行家拿天文数字的奖金, 输了是纳税人和外国人埋单. 而无论输赢,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被银行系统反复、循环和高倍抵押的债务所创造出的巨额债务货币及通货膨胀这一必然后果, 则悄悄地重新瓜分着全世界人民创造出来的财富. 难怪这个世界贫富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也就难怪这个世界会越来越不和谐.

外汇投资公司: 要不要帮华尔街救火?

由 次级按揭贷款内爆引着的大火已经蔓延到资产毒垃圾CDO这个纸糊的大厦之上了, 在火烧眉毛的时候, 满头大汗的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部长阿方索·杰克逊于7月13日从消防第一线赶到北京. 喘息未定的部长大人避而不谈火灾灾情, 而是极度真诚地为中国多余的美元出路献计献策.

部长先生先是大夸中国朋友够意思, 从2003年到2006年短短3年的时间, 中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MBS债券总额就由不足30亿美元狂涨了30多倍, 到现在拥有了1070亿美元, 中国投资者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持有的美国按揭抵押债券都多。然后部长先生又热忱地期待中国朋友进一步慷慨解囊, 继续将友谊的热度推向新的高峰. 他还特别指出,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在信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按揭抵押债券比传统的美国政府债券回报更高。” 只是不知这个“信用风险相同”是不是指穆迪们开出的, 正被人告上法庭的AAA评级呢?

中国今后大概不能再实心实意地迷信穆迪们的评级了, 对于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如簧巧舌恐怕也需要 “听其言, 观其行”. 外汇投资公司可能需要加强一下资产选择甄别的工作, 并且在委托国际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之后, 需要进行全程密切监督.

对于外汇投资公司而言,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要不要帮华尔街去救火. 以现在火势蔓延的速度而言, 如果投进次级MBS或CDO市场的话, 这些钱恐怕会凶多吉少, 舍己救人, 被华尔街追封为“烈士”, 到底是否合算? 当然, 有时侯不能只算经济账, 如果其它方面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重大国家利益补偿, 必要的利益交换也是可以考虑的, 不过补贴就要补在明处.

毕竟现在船就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参考资料
[1] Virginia to issue traffic fines as high as $3,000, By Dennis Cauchon, USA TODAY, 2007-06-29

[2]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1919

[3] Alan Greenspan, Gold and Economic Freedom, 1966

[4] Murray N. Rothbard, The Case Against the Fed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1994) p39-40

[5] Pioneering Study Shows Richest Two Percent Own Half World Wealth, by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WIDER) 2006-12-5

[6] David J. Ericks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The Struggle to Establish a Vibrant Secondary Market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ans, 2006-06

[7] Federal Reserve Board, Flow of Funds, 2007-06-07

[9] Christopher Westley, The Mortgage Market Mess,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7-05-01

[10] Alan Greenspan, Understanding household debt obligations, At the Credit Un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2004 Governmental Affairs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February 23, 2004

[11] Peter Coy, The Home Loans Vexing Greenspan, Business Week, June 10, 2005

[12] Michael Hudson, How Wall Street Stoked the Mortgage Meltdow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28, 2007

[13] Gillian Tett, Pension Funds left Vulnerable after Unlikely Bet on CDOs, Financial Times, July 6, 2007

[14] Katie Benner, Subprime Contagion? Fortune, July

蓉兒要長大!

去年年底,小弟喜獲麟兒,照顧蓉兒的母親得接手照顧新生兒,表示蓉兒得上幼稚園了,此時她未滿三歲。小妮子非常不樂意,跑來找我抗議,嘟著小嘴,擠進我懷裡。

「為什麼外婆白天不能陪我玩了?」
「因為外婆得照顧睿睿,妳看睿睿好小,對吧?」
「可是我也還小,我需要外婆。」
「睿睿還只會哭哭呢?蓉蓉會說話,是小姊姊了,當然睿睿比較小。」

小妮子用清澈的眼睛望著我,認真的說:「這樣好了,我是小姊姊,我長大了,我來照顧睿睿,然後外婆照顧我。」

呵呵 小妮子的妙言妙語多麼合理!忍不住將她摟緊,輕聲的說:「如果可以,媽咪可以永遠緊握妳的手,但掙扎著要放手的會是妳呢!」

哄走了蓉兒,我起身往外走,忽然好想跟母親抱抱。

寧兒的國小「新生始業輔導」日

今天是寧兒就讀小學的「新生始業輔導」日,她精神亦亦的一個人領先跑在前頭,完全不理會我的呼喚。望著她一路跑開的背影,彷彿還聽見她昨晚與我深情的對話。言猶在耳,似乎她已經掙扎著要獨立了。

一進小學校門,學校主任級的老師分列二邊,頭戴色彩鮮豔的道具、親切的笑容,感覺這是個年輕活潑的教學團隊,心理輕鬆不少。

帶寧兒到教室報到、繳交學生資料、接著参加學校為家長辦的教學說明簡報,過程明快流暢。教室安裝了冷氣,還有小朋友專屬的櫃子,寧兒教室外綠葉扶蘇,軟硬體都與我就讀小學的情形差別好大。現在的小學如經營企業般的用心耶!真是新奇。

少子化已成趨勢,連小學都競爭激烈,各校爭著在教學上有特色,不僅僅注重功課表現、也規劃著培育學生参與社團,讓孩子們能多元性的發展。某個角度看現在的小朋友﹝至少台北市﹞....很幸福!

翻著學校發的貼心手冊,其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拿來當結語,自勉之:
如果我們給孩子一個「期待」,我們可能會得到許多「藉口」;
如果我們給孩子一句「責備」,孩子可能給我們一些「抱怨」;
可是,當我們將「信任」交給孩子時,孩子所回報我們的,可能是一個強有力的「行動」。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談談D君

數度想介紹D君,總是提了筆又放下,除素未謀面,不知從何談起外,談論「人」,也寧願態度嚴謹些,免得交淺言深,對當事者、及讀文章的人都是冒犯。既然計畫闢個「二岸飛鴻」的專欄,記錄一些與D君討論二岸的文章,是有必要談談D君,最終決定採隨筆雜談的方式,隨性些。

因工作業務關係與D君接觸。「科技」真是有趣的發明,讓人們透過e-mail、即時通訊、電話交談,而“認識”。﹝這種認識粗淺、不扎實,但既然“認”與“識”二字都是“言”字部首,交談過也就認識了。古人若知人們居然不用面對面就能交談,“認”與“識”這二個字的結構或許不同。﹞D君成長於對岸江南,一位胸襟壯闊、溫文儒雅的浙商,擁有一個甜美的家庭。都說江南人文蘊底深厚,自D君身上我倒是頗有領受。

D君,我很自然想引用《幽夢影》的一段話: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注:滑稽,比喻人能言善辯)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談話的層面廣泛,從二岸財經金融,到國際政局變化;對文章、書籍的探討,到歷史演進;也談音樂、及視聽、休閒等娛樂。每回的交談我都訝異於D君涉獵之廣,所以總是得之於他多,往往收穫豐碩。

要我具體描繪D君的畫像很難,因為他總是時刻在變。時而是睿智的長者,當他清晰分析時事;時而是慈祥和藹的父親,當他娓娓述說著小兒的種種;時而又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當話題轉入藏獨、或中國受西方媒體誤解時;他也是個溫柔深情的男子,在中國遭逢汶川地震時充分展現;時而也可以感受他對家庭負責與照顧的成熟穩重;偶而,他會有感於文章內容,發出些或詼諧、捉狹的評語,展現出他頑皮的一面。

我們有各持己見的時候。我的個性激動、魯莽,發起事端、緊咬不放的通常是我,這時D君總能耐著性子,解釋他的論點,或指出我過於偏激的言詞與看法。有時,他也有不回應的時候。回想起來,我還真是胡攪蠻纏哩!

人們相遇、相知,可遇而不可求;能否幸而成為知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能夠認識D君,我是「謝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