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Steve Jobs to journalism student - "Please leave us alone"

其實我挺欣賞Steve Jobs...

- by Eve
來源:《聯合新聞網》2010/09/26

與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打筆仗的下場會是什麼?他會像鬧彆扭的少年一樣回你:「別煩我們了。(Please leave us alone)。」

紐約長島大學新聞系大四學生雀兒喜.艾薩克斯要寫一篇有關iPad學術用途的報告,由於校方正考慮送iPad給新生,所以報告頗有先見之明。她打了好幾通電話並寫電郵給蘋果公關部門,都沒有回音。

她於是寫電郵給賈伯斯,抱怨公關部門怠忽職守,卻引來情緒性的回應。

信的內容為:

賈伯斯先生,我很想知道,不論是推出最新最棒的產品或提供顧客服務,蘋果都很注重學生的需求。諷刺的是,公關部門未回答我的任何問題,儘管我一再強調,他們的回答對我的成績很重要。

以親自回信聞名的賈伯斯(sjobs@apple.com)用責備的語氣回覆:

我們的目標不包括幫你拿高分。抱歉。

大多數人可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但艾薩克斯不氣餒,再回信:

我從沒說過「幫我拿高分」應該是貴公司的目標,我只是禮貌地問,貴公司的公關團隊為何不回電郵,這會降低我得高分的機會。姑且不論我個人的情況,只談基本的禮貌,你們若收到客戶或消費者的留言,身為員工,回電不是你們的工作嗎?我原本一直這麼認為,但我想這不是你們的目標。

賈伯斯被惹毛了,回覆說:

確實不是。我們的用戶超過3億,除非他們碰到什麼問題,我們無法一一回覆。抱歉。

艾薩克斯回批:

你說的對,而我正是你需要回覆的顧客。首先,我是3億用戶之一。其次,我的確碰到問題,需要回答,而且只有公關部門能回答。現在,他們能不能好心回應我的請求(他們可以在語音信箱聽到我5通或10通留言)。拜託,我交報告的日期快到了。

賈伯斯終於按捺不住,回覆:

請別再煩我們了。

身為公眾人物和公司老闆,賈伯斯的回覆讓艾薩克斯感到難以置信:「我覺得他很沒禮貌,為何要與我鬥嘴?」這就是與賈伯斯打筆仗的下場。艾薩克斯向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早安美國」節目爆料。顯然,新聞系學生也不好惹。
******************************
Steve Jobs to journalism student - "Please leave us alone"

Almost everyone involved in tech journalism who has had to deal with Apple has experienced the Apple PR black hole. It’s annoying, it’s frustrating, and in an age where companies strive for more engagement, it’s very unusual. But very few get a personal “Please leave us alone” from the man himself, Steve Jobs.

The Guardian has a story about Chelsea Isaacs, a student doing a journalism degree at Long Island University, got tired of the wall of silence from Apple PR channels and decided to approach the man himself. The exchange is detailed below:

From: Chelsea Isaacs

To: Steve Jobs

Subject: Re: Mr. Jobs - Student Journalist Concerned about Apple’s MediaRelations Dept.

Dear Mr. Jobs,”

As a college student, I can honestly say that Apple has treated me very well; my iPod is basically the lifeline that gets me through the day, and thanks to Apple’s Final Cut Pro, I aced last semester’s video editing project. I was planning to buy a new Apple computer to add to my list of Apple favorites. Because I have had such good experiences as a college student using Apple products, I was incredibly surprised to find Apple’s Media Relations Department to be absolutely unresponsive to my questions, which (as I had repeatedly told them in voicemail after voicemail) are vital to my academic grade as a student journalist.

For my journalism course, I am writing an article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Pad program at my school, the CW Post Campus of Long Island Universit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article is crucial to my grade in the class, and it may potentially get published in our university’s newspaper. I had 3 quick questions regarding iPads, and wanted to obtain answers from the most credible source: Apple’s Media Relations Department. I have called countless times throughout the week, leaving short, but detailed, messages which included my contact information and the date of my deadline. Today, I left my 6th message, which stressed the increasingly more urgent nature of the situation. It is now the end of the business day, and I have not received a call back. My deadline is tomorrow.

Mr. Jobs, I humbly ask why Apple is so wonderfully attentiv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whether it be with the latest, greatest invention or the company’s helpful customer service line, and yet, ironically, the Media Relations Department fails to answer any of my questions which are, as I have repeatedly told them, essential to my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colleges nationwide, Apple is at the forefront of improving the way we function i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conducting academic research, as well as shar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ur college communities. With such an emphasis on advancing our education system, why, then, has Apple’s Media Relations team ignored my needs as a student journalist who is just trying to get a good grade?

In addition to the hypocrisy of ignoring student needs when they represent a company that does so much for our schools, the Media Relations reps are apparently, also failing to responsibly handle the inquiries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on deadlines. Unfortunately, for a journalist in the professional world, lacking the answers they need on deadline day won’t just cost them a grade; it could cost them their job.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

Sincerely,

Chelsea Kate Isaacs, Senior, CW Post - Long Island University

Sent via BlackBerry from T-Mobile



From: Steve Jobs

To: Chelsea Isaacs

Subject: Re: Mr. Jobs - Student Journalist Concerned about Apple’s Media Relations Dept.

Our goals do not include helping you get a good grade. Sorry.

Sent from my iPhone



From: Chelsea Isaacs

To: Steve Jobs

Subject: Re: Mr. Jobs - Student Journalist Concerned about Apple’s Media Relations Dept.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I never said that your goal should be to “help me get a good grade.” Rather, I politely asked why your media relations team does not respond to emails, which consequently, decreases my chances of getting a good grade. But, forget about my individual situation; what about common courtesy, in general — if you get a message from a client or customer, as an employee, isn’t it your job to return the call? That’s what I always thought. But I guess that’s not one of your goals. Yes, you do have a creative approach, indeed.

Sent via BlackBerry from T-Mobile



From: Steve Jobs

To: Chelsea Isaacs

Subject: Re: Mr. Jobs - Student Journalist Concerned about Apple’s Media Relations Dept.

Nope. We have over 300 million users and we can’t respond to their requests unless they involve a problem of some kind. Sorry.

Sent from my iPhone



From: Chelsea Isaacs

To: Steve Jobs

Subject: Re: Mr. Jobs - Student Journalist Concerned about Apple’s Media Relations Dept.

You’re absolutely right, and I do meet your criteria for being a customer who deserves a response:

1. I AM one of your 300 million users.

2. I DO have a problem; I need answers that only Apple Media Relations can answer.

Now, can they kindly respond to my request (my polite and friendly voice can be heard in the first 5 or 10 messages in their inbox). Please, I am on deadline.

I appreciate your help.

Sent via BlackBerry from T-Mobile



From: Steve Jobs

To: Chelsea Isaacs

Subject: Re: Mr. Jobs - Student Journalist Concerned about Apple’s MediaRelations Dept.

Please leave us alone.

Sent from my iPhone

Please, let that last response should be immortalised in a new Steve Jobs/Apple meme …

Note: It’s woth noting I’ve never had a personal email from Steve Jobs either, but that now seems like a good thing! Who knows what he might tell me to do …

Seriously though, that’s uncool. Sure, no one is owed a reply or help. There are plenty of reasons why requests for information or help are ignored and the person replying might not be Steve Jobs himself (although if it isn’t, allowing a third-party to pretent is dangerous. But that said, not replying is very different to entering into a conversation about why no one is replying. That seems awfully arrogant, counter-productive and just plain rude.

這年頭,不好混囉!!

感謝Jill提供,好笑喔!

- by Eve

有一美女下夜班,被一好色男子尾隨跟縱。美女很害怕,正好路過一片墳地,好色男子正要下手,美女走到一座墳墓前面:「爸爸,開門吧!我回來了」嚇的好色男子狂奔而去。

美女為自己的聰明得意地笑了起來,哪知笑聲未落,從墳墓裡傳出一個陰森森的聲音說:「閨女,你怎麼又忘記帶鑰匙了呢?」嚇得美女尖叫著跑了。

這時,一個盜墓者從墳墓裡爬了出來,說:「影響我工作,嚇死你。」突然看見墓碑前有一老者,手拿錘子在刻墓碑, 就好奇地問:「你在幹什麼?」老者生氣地說:「那些不肖子孫把我的墓碑都刻錯了,只好自己來改啦!」盜墓者一聽,嚇得撒腿就跑了。

看到盜墓者的背影,老者冷笑道:「跟老子搶生意,嚇死你。」一不小心,錘子掉地上了,老者正要彎腰去拾,卻看見從草叢中伸出一隻手,同時還有個冷聲音:「你是誰,敢亂改我家的門牌號。」嚇得老者連滾帶爬地跑了。

一個拾荒者從草叢中爬出來,檢起地上的錘子,感嘆道:「這年頭還真不好混,撿塊爛鐵還得費這麼大精神。」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奶茶有隐忧

来源:安庆日报 2009-08-22

流行奶茶有些年头了,可是你想到过吗,常喝奶茶也许你就喝到不能喝的奶茶了,因为,大多数奶茶都是用奶精和甜蜜素加色素勾兑而成,也就是说,与鲜奶根本不搭边。

奶精的主要成分氢化植物油是一种反式脂肪酸,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更香浓,原因就是奶精中含有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中含有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幼儿智力会受影响。每天一杯500毫升珍珠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已超出正常人体承受极限———反式脂肪酸直接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为什么做奶茶不用鲜奶而用奶精?是利润,为了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一杯奶茶使用的奶精成本在0.4元左右,现在一些厂商供应的奶精已经可以低至0.2元。而鲜奶500克的价钱大约在一块五左右,按照2:1比例冲调才会有奶味,一杯小杯奶茶360毫升,要用240毫升鲜奶,价格就在8毛钱左右了,这还没有加上其他原料,加上房租、水电、人工成本,鲜奶一杯只能卖一两元就要赔本了。

奶茶中有许多人喜爱的的“椰果”和“珍珠”。可是,这些“椰果”和“珍珠”不仅人体无法吸收,而且这种东西带来的隐患触目惊心。珍珠的主要成分应该是木薯淀粉,但它弹性不好,为了增加弹性,应该添加小麦蛋白,但厂家为了节省成本,就添加高分子材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塑料,这样嚼劲就有了,但考察吃下塑料的后果你想是什么?椰果的主要问题是使用了双氧水浸泡———新鲜椰果成本高,就使用了椰果浸泡后渗出的水,椰果水经过添加其他物质(暂不明为何物),液体椰果水变身固体椰果,此时固体椰果为黄褐色,为了变成透明椰果,就使用工业用双氧水漂白,而双氧水主要用于造纸业和纺织业,起漂白作用,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工业用双氧水。

随着奶茶业的竞争加剧,一些奶茶加盟公司就不断开发新产品,这两年水果奶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品种,如木瓜、西瓜、草莓奶茶等,由于味道媲美水果,不少店子打出招牌“可以喝的水果”,但实际上这些水果奶茶有些根本不含水果,只含“果粉”。正规的果粉多是天然水果做成的,但有些厂家使用的果粉却是合成的,使用了一点果粉加上其他的东西合成,喝起来水果味很足。正规果粉500克价格在 30元左右,但加盟公司那里只需要10元甚至更低。

水果奶茶为了增加水果的质感,不少奶茶店往里面加果肉,果肉五颜六色,很多都是经加工而成的产品,全部添加了色素等成分。除了白色果脯外,其他颜色的果脯都是添加色素形成的,比如日落黄、胭脂红等,这种东西喝个一两杯,人不会感觉有异样。日落黄是一种人工色素,如果超标使用就隐含致癌的可能;另外,一杯不超标,如果频繁饮用,累计超标同样会增加风险。

奶茶的另一个不得不说的秘密是甜蜜素———奶茶甜味的来源。正常的甜味应该来自蔗糖,但奶茶中的甜味却是来自甜蜜素,即糖精。适当的糖精放到奶茶里当然不要紧,但是有些奶茶店使用的糖精中违规添加了芒硝和工业氯化镁,一般进价低于10块钱500克的糖精都可能添加了芒硝和氯化镁,这种东西都是工业用的,人怎么能吃呢?

湖南卫生厅的官员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奶茶应该被取缔,不允许生产。一些专家则认为应该对奶茶的生产和质量做出必须遵守的明文规定,违反的就要受到重重处罚。

在奶茶还没有被取缔,或者虽然不取缔但国家还没有对奶茶的生产和质量做出必须遵守的明文规定之前,在你不知道某奶茶店的奶茶是否可以放心饮用前,还是谨慎些为好,小心无大错嘛。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日本宣布释放中国渔船船长

快下班時,在台灣雅虎看見首則日本宣布放人的新聞時,我愣住了。

近日,只要注意中日因撞船事件而關係日漸緊張的新聞,都感覺得到日本態度之悍,及美國的偏袒。我料想不到,離21日温家宝在纽约会见旅美华侨时的一翻措辭強硬演說後,才短短三天,日方宣布放人了。

毫不誇張,霎那間,我有想哭的衝動。是高興吧?!

- by Eve
來源:【多维新闻】2010-09-23

在中国抗议升至总理级、警告日本后果自负、反制措施不断升级后,日本24日决定释放钓鱼岛事件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此前日本宣布延押詹其雄10天至29日。中国23日还以涉嫌擅入军事禁区并拍照为由扣押4名日本人。

据共同社和NKH等日本媒体9月24日报道,日本那霸地方检察厅24日决定释放涉嫌“妨碍执行公务”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保留对其“处分”。释放时间尚未确定,但预计船长即将获释被送回中国。

那霸地检称,詹其雄对妨碍执行公务的嫌疑予以否认。那霸地检认为詹其雄“明显故意”使用渔船与巡逻船相撞,但“这是一瞬间采取的行为,没有计划性”。

那霸地检就释放理由解释称“考虑到了对我国国民的影响以及今后的日中关系”。詹其雄被捕后中方反复提出抗议,要求日方放人。4名日本人日前刚刚因涉嫌闯入军事禁区拍照而被中国安全部门扣留。那霸地检此时决定释放船长,这一处理方式或将引发争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将派包机接回被日方非法扣押的詹其雄船长。并重申,日方对中方船长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所谓司法程序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日本首相菅直人此前则称,两国船只在钓鱼岛海域碰撞事件是“个别问题”,双方都会从大局着眼,加强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与美国外长23日在纽约举行会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表示,钓鱼岛在《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之内,在遭受武力攻击时,两国将共同应对危机;希望中日能透过对话,和平解决钓鱼台问题。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则对此一谈话表示欢迎。

香港《明报》网站报道,在获知儿子获释后,詹其雄母亲陈婉如很高兴,在扣留期间,每天都很不安,现在终于可以安心了,不过目前尚未收到政府通知,不知何时才可返家。

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北京叫停东海问题谈判,也暂停高层官员的交流访问,并呼吁国人不要到日本旅行。

9月22日,中国对日本的抗议再度升高级别,继分管外交的国务委员戴秉国之后,在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总理温家宝说,日本的做法已经激起全球华人愤怒,“我强烈敦促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如果日方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

9月23日晚间,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宣布,河北石家庄安全机关以涉嫌擅入军事禁区并拍摄为由抓捕了4名日本人。石家庄市国家安全方面机关称,高桥定等4名日本人擅自进入河北省某军事管理区并对军事目标进行非法录像。河北省石家庄市国家安全机关接到报告后,即对上述人员依法采取措施,并对其问题进行审查。

有香港媒体人士评论称,中国官方如比照日方对待中国渔船船长的“国内法”,也按中国“国内法律”对这4名日本人判刑,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日本抗议的话,情理上和法律上都站不住脚。

41岁的詹其雄驾驶的“闽晋渔5179”号渔船9月7日在中日存在主权争议的钓鱼岛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两艘巡逻船发生碰撞。在中国数次强烈抗议后,14名船员与渔船13日获释,船长詹其雄被拘留10天后,日本石垣简易法院19日批准延长拘留10天。

「逃」不是辦法


作者:吳惠林

日前媒體報導,台灣雲林縣一戶人家打造了一艘長達7公尺的小艇,準備淹大水時全家逃命用,而在其閣樓裡則存了超過1公噸的乾糧,屋外的水池也養了雞鴨鵝,這些都是世界末日時的保命食物。這個主人不認為電影《2012》的情節只是戲劇效果,因而認真有計劃地沙盤推演逃命計畫。

在這則新聞的兩天前,法新社也發佈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的談話,他說:「我們要長久存活下去的唯一機會,並不在地球這顆行星上,而是在太空裡。」而且「人類不應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或是一個行星上。」他認為人類不僅耗盡了地球資源,更面對一系列的新威脅,人類若想要永續生存,唯一的辦法就是移居其他星球。

前一則新聞是東方的一般居民,後一則是西方的頂級科學家,但兩者卻有著共同的看法:地球即將毀滅,必須趕緊準備「逃難」,前者打造「諾亞方舟」來度過劫難,後者則主張到外星球避難。在天災人禍愈來愈頻繁,破壞力也愈見強大的現時,與這兩位同樣想「逃難」的地球人,相信不在少數,而且也應不分種族、不分地域,大家有志一同。問題是:逃得了嗎?

不必是電影中天翻地覆,剎那間一切全毀的場景,就以921地震、八八水災或現今巴基斯坦大洪水等等實景來看,7公尺小艇哪能倖免翻覆沉沒,再多的存糧也無處可放,而霍金的逃離地球更是天方夜譚。雖然他是說兩世紀之久,屆時人類科學或可創造出到外太空星球的飛行器,但以現今的趨勢來看,人類若依循舊習,地球毀滅已在不久之後,怎可能再拖200年?進一步言,即便移民到外星球,難保不會遭到外星人的抗拒,而星際大戰就不只是電影情節了。那麼,地球人能戰勝嗎?

所以,與其花心思去構想各種逃離之道,倒不如認真思考避免地球毀滅才是正道。那麼,地球為何會有今天的瀕臨毀滅?如霍金所言,由於「人類的自私貪婪,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的確,關鍵就在「人類的自私貪婪」,如果能將自私貪婪轉化為「無私、利他」,是不是就有救了呢?

其實,哲人早就告訴我們:人無德,天災人禍。根源就在人類的「失德」,如果人心不再沉淪、進而回升,快速尋回基本的「倫理道德」,講信修睦,在「仁義禮智信」的沐浴下,天災人禍就會減少,地球也不至於走向毀滅。比較一下,想方設法逃難或逃離地球的成本較高,抑或轉個念改掉自私,轉而與人為善、提升倫理道德的成本高呢?用哪一種方法可行性較大呢?用膝蓋想就知道了。那麼,盍興乎來參與道德重整?既可救己救人,又可保衛地球免於銷毀!

從弊案看京奧世博與花博的異同

來源:《新紀元週刊》第189期 【逍遙法中】欄目(2010/09/09刊)
作者:童文薰(臺灣及美國紐約州律師)

最近台北花博的採購價格成為台灣新聞的焦點,甚至影響年底台北市長選情。目前台北市政府已針對新生高架橋工程弊案移送檢調偵辦,假以時日必能水落石出。

令人感嘆的是,因為利益誘人所以貪污弊案總與重大工程難分難解,從定立招標規格開始一直到工程結束,有心人穿梭活動沒有一刻得閒。這就是法律必須存在的理由。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政府需要民意機關與媒體的共同監督,真相才能被揭露,法律也才有用武之地。

由於兩岸經貿往來日趨密切,許多事情都被拿來對照。往往有人一提到台灣的某些弊案,就會有人說:跟中國的弊案比起來這只是小兒科;又或者中國發生了某些弊案,就會有人說:台灣還不是一樣?

其實人性確實有相通之處,人人都該自問自己離邪惡有多遠?由於政府體制、預算制度以及計劃規模均不相同,台灣近年來的涉貪弊案金額的確無法與中國的弊案相比。例如,在北京前副市長劉志華在因貪入獄之前,直接監管的北京奧運建設工程項目超過三百五十億美元!這和總經費四億美元(約合一百三十億台幣)的台北花博當然不能同日而語。再者,不論京奧或世博都大量強徵民地拆除民宅,台北花博則未和小市民爭一吋私地,這更是大大不同。

可是「勿以惡小而為之」,貪污不在於金額大小,而在於違背職務的恥辱,在於政府清廉度的蒙塵,在於其他清清白白的公務員廉潔遭到懷疑,在於年輕人不以身為公務員為榮!就算和京奧或世博的問題相比台北花博的問題真是「小兒科」,但小兒科也一樣是掛病號,金額大小不是台北市能夠引為卸責的理由。

發生在台灣的弊案本質上和中國的弊案大不相同。台灣的弊案經常由監督政府的民意機關揭批(往往是非執政黨的民意代表)加上媒體鍥而不捨的報導,社會的正義差強人意地被維持著。但發生在中國的弊案如果能夠被揭露出來,卻往往源於中共派系權鬥。類似的權鬥案例很多,比如前上海市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陳良宇,據信係因江系人馬在中共內部權鬥中落了下風,陳良宇才會中箭落馬。

倘使沒有權鬥為推手,在中國,敢於揭批弊案的律師、記者與個人都會淪為被迫害的對象。但在台灣,揭弊固然需要勇氣也一定會面臨壓力,可是類似中共政權反撲律師、記者或個人的手段,在台灣實在聞所未聞。這一點又是大不相同。

除了發動的原因不同、結果不同之外,台灣的弊案被揭批後往往能留下案例與典範,而中國的弊案揭批卻只是換另一批政治權貴繼續上下其手。中國民眾都清楚在中國「凡有大建設必有大弊案」,但在京奧能被揭開一角,在上海世博卻無弊案傳出,答案都是「政治需要」。

一樣的人性貪瀆放在兩岸,看似相同,實則不同。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無他,制度罷了。無可否認,民主制度或許不完美卻是個相對優良的制度。民主,真是個好東西。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釣魚台列嶼

來源:節自《維基百科》

命名

在官方文件中,該群島在中華民國稱作「釣魚臺列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新聞稿有時寫「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在民間和傳媒中,「釣魚台」及「釣魚台群島」均可泛指整個釣魚台列嶼。「釣魚台」/「釣魚島」一詞既可以僅指主島,有時亦可全部群島。其中主島「釣魚島」在日本稱為「魚釣島」。

釣魚嶼曾在明朝著作順風相送[3]、使琉球錄出現。日本在1900年前,早期紀錄均採用中文名稱,其中主島稱為「魚釣島」(Uotsuri),其餘群島亦採用赤尾嶼、「黃尾嶼」等中文名稱。[4]

1884年,英國海軍調查該島時,首次採用Pinnacle Islands Group一詞形容釣魚島群島一帶的礁石,但近年Pinnacle Islands亦泛指整個具爭議的島群。[5][6]

1900年,日本沖繩縣師範學校一個名叫黑岩恆的教師[7]到達該群島時,按照英文Pinnacle一詞,翻譯成「尖閣列島」(Senkaku Retto) ,但直到1950年代,日本外交部在「日本外交文書」中才首次以尖閣列島作為日本官方名稱。[4]

在國際間,中方的譯名常翻譯成Diaoyu Islands、Diaoyutai Islands、Diaoyutai、Tiaoyutai、或閩南話Tiò-hî-tó,但以Diaoyu Islands的使用率最高。日方譯名則寫成Senkaku Islands。在2010年,英文傳媒報道中日糾紛時,Diaoyu Islands一字的使用率較Senkaku Islands略多一點,但大多媒體將兩字並列使用。

歷史

古代記述

中國有關釣魚台島的最早文獻出自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的《順風相送》,稱該島為釣魚嶼,稱赤尾嶼為 「赤坎嶼」 [8]。其後文獻及官方輿圖亦採用「釣魚嶼」名稱,見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 年)第十一次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憲幕僚鄭若曾編纂之《籌海圖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乾隆皇帝欽命繪製之《坤輿全圖》(《坤輿全圖》使用閩南語發音,稱為「好魚須」[Hao- yu-su],即「釣魚嶼」)。台灣沿用「釣魚台」名稱至今。中國現代則稱該島為「釣魚島」,有時也用「釣魚台」的名稱。

日本欲佔

1786 年日本仙台人林子平製作的《三國通覽圖說》之《琉球國全圖》已列出釣魚台群島,並駐明這是中國往琉球的航道,98年後,亦即1884年,日本福岡人古賀辰四郎聲稱「發現」釣魚台列嶼,並向日本內務省申請劃入日本國界;日本內務卿山縣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務卿井上馨。

井上馨於1885年覆函説:「此島嶼近清國之境,較之前番勘察已畢之大東島方圓甚小,且清國已命其島名。近日清國報紙等,風傳我政府欲佔台灣近旁之清國所屬島嶼云云,對我國心懷猜疑,我國已屢遭清政府之警示。此時若公然驟施立國標諸策,則易為清國所疑。竊以為目下可暫使其實地勘察,細報港灣之形狀及有無開發土地、物產之望,建立國標、開發諸事可留待他日。」[9][4]山縣有朋因應井上馨建議,覆函沖繩,拒絕馬上在釣魚台訂立國標,並在信件強調事件「勿讓傳媒得悉」[4]

馬關條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戰爭尾聲時,日本於1895年1月14日通過內閣會議決定,聲稱釣魚台為「無主地」,在釣魚台建立標國標,正式劃入日本版圖。4月17日中日雙方簽定馬關條約,註明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與日本,條約又指明兩國將按照此一條款,以及條約粘附的台灣地圖,另行劃定海界。該地圖由山吉盛義繪制,當中並不包括釣魚台。

雖然在時序上,沖繩的佔領與馬關條約及中日戰爭有關,但日本人認為釣魚台並非從馬關條約割讓,中、日雙方此後亦沒有正式劃下仔細的海界。

1895年雙方簽定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將釣魚台納入沖繩縣石垣市管轄範圍。有關釣魚台是否「無主地」及是否透過馬關條約割讓一事,中、日雙方存在尖銳矛盾。

日本現時官方立場指出,迄至1970年前,從清政府、民國政府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曾具體指出反對日本佔領釣魚台,籍此認為中國認同日本對釣魚台的主權主張,但根據國際法,兩國之間雖然可以轉移主權,但其關係必須「和平而穩定」(peaceful and stable)[4],而且任何佔據行為必須對外「公開」(public)[4],但日裔學者Unryu Suganuma指日本政府佔領時並未公開頒佈佔領釣魚台的法令,亦難以說服國際社會相信1895年後中日兩國關係是處於「和平而穩定」。[4]

沖繩託管

1945年日本戰敗後,1951年與美國等48國簽定三藩市和約,授權美國託管琉球群島及釣魚台群島,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剛結束內戰,韓戰已經爆發,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簽紙確認。

然而,自二戰後,兩岸對釣魚台的地圖標註仍相當混亂,均未有將釣魚台納入台灣境內,釣魚台的標示採用「尖閣諸島」等名稱。但1956年第一版《中國分省地圖和1962年第二版均在地圖中說明:此地圖是「根據抗戰時期或解放前申報地圖繪製。」反映中國經歷八年抗戰及國共內戰後,並未有條件對全國領土進行堪查,但這些資料均被日方視為支持釣魚台作為日本領土的證據。

1969年,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勘察中國東海、台灣海峽北方後,認為該處蘊藏龐大的天然氣或石油;1970年,美國提出將沖繩及釣魚台交還日本,1971年中國大陸及台灣正式提出抗議。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主權移交日本時,不理中方反對,一併將釣魚台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但美國同時指,在釣魚台的最終主權問題上採取中立態度,這亦是美國國務院迄今的立場。

保釣運動

1971年1月,2500名中國留學生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外舉行保釣示威,掀起全球華人保釣浪潮,翌年日本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台設置導航燈塔。自此釣魚台列嶼主權成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日本三方外交關係的核心焦點。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恢復邦交,1978年,雙方簽定中日友好條約,但在一切協議中,均刻意不為釣魚台主權劃下結論。但就在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日本右翼團體在政府默許下,計劃於釣魚台修建直升機場,其後中國有200多艘漁船到該處海域宣示主權,日本人放棄建機場計劃。鄧小平當時就問題提出:「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雖然中國方針是不刻意觸動釣魚台主權問題,但1990年9月29日,日本政府海上防衞廳宣布承認該燈塔為正式航線標誌,成為新一輪保釣運動的導火線。10月底,中國副外長正式透過公關外交渠道向日本駐華大使館提出抗議。1992年2月25日,中國全國人大通過《領海法》,正式將釣魚台島列入中國領海範圍,日本政府提出抗議。

目前中華民國將之劃歸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日本將釣魚台劃為沖繩縣石垣市。自1970年代開始,日本民間組織在釣魚台上樹立標識,並在釣魚島上放養山羊,令島上的原生態受到外來物族威脅。台灣及香港的民間團體亦曾多次登島或試圖登島,掛上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宣示主權,稱為「保釣運動」。

爭議焦點

在民間釣魚台爭論中,其焦點包括:
  • 無主土地:在國際法中,無主土地(拉丁語:terra nullius)含意屢經變動,以澳洲為例,原住民在當地居住了多個世代,可過往整個大陸被視為「無主土地」,1992年澳洲聯邦最高法院在著名的「瑪寶」案Mabo v The State of Queensland (No. 2))判決中推翻了該項普通法原則,在法律上確定了澳洲乃征服地而非定居地。中國早在1403年已堪探釣魚島,紀錄在《順風相送》一書,釣魚台位處中國前往琉球時的航道上,亦是中國漁民活動範圍。1894年日本人聲稱「發現」該島前一個世紀,日本已有地圖記錄釣魚台及其屬島的位置,翌年政府忌憚中國反對而拒絕民間請求在釣魚台訂立國標的建議,直到1895年1月,日本在中日甲午戰尾聲時,以該島為「無主土地」而加以佔領。至今,日本堅稱佔領該島時,釣魚台為無主土地。
  • 馬關條約:日本在1885年起欲佔據釣魚台,到1895年中日戰爭尾聲後,才正式佔領,三個月後簽定馬關條約。但日本指稱早在馬關條約簽定後3個月,他們已佔領釣魚台,因此釣魚台不是經馬關條約割讓,日方亦指中國自1895 年至1971年前,從未反對日本佔領釣魚台。然而,根據國際法,兩國之間雖然可以轉讓主權,但其關係必須「和平而穩定」,日方若堅持此一論據說,必須說明中日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迄至二戰時,雙方是處於「和平」關係。
  • 兩岸戰後紀述: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二戰後初期,均未有明確將釣魚台列入領土劃入領土範圍,其中中華民國的教科書中,並未將釣魚台劃入台灣範圍,釣魚台亦標以「尖閣列嶼」的字眼,暗示此為日本領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在報道美國接管沖繩時,亦指沖繩管轄範圍包括釣魚台。日本認為這足以說明中、台兩地承認釣魚台為日本領土。
  • 大陸棚:大陸棚(continental shelf)指大陸或大島從鄰接海岸的淺海海底,到水深兩百公尺的海底之間,呈緩緩傾斜如棚狀的區域。全球海洋約7.6%屬於大陸棚,1945年9月28 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率先主張美國對鄰接海岸公海的大陸棚地底和海床擁有控制權;1982 年聯合國新頒佈的海洋法條約,規定沿海國家在符合特定的地質、地形條件下,可以主張超過200至350海浬(約370至650公里)的大陸棚。目前,釣魚台位於哪一個的大陸棚,中、日、台三方的大陸棚有否重疊,仍存有爭議。[10]
  • 統獨之爭:在釣魚台主張中,兩岸雖然認同釣魚台均屬台灣管轄,但在傳統保釣理據中,釣魚台是台灣一部分,而台灣是中國的,因此台灣對釣魚台的主張,可以上朔到明清時代。這一立論基調因觸及統獨問題,在台灣近年屢受爭議。一部分人完全認為釣魚台是屬於日本,並認為台灣、福建漁民早在1895年前已在該海域的活動,並不構成主權理據,但即使在台獨色彩濃厚的團體中,這些主張均備受爭議。2002年李登輝接受沖繩時報訪問時說,釣魚台是日本領土;林濁水認為,台灣應放棄引用中國歷史爭取釣魚台,而應主張釣魚台是大屯山脈的延伸。但從民進黨及國民黨的官方立場,迄今仍認為釣魚台是台灣管轄範圍。
地理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台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北岩、南岩、飛岩八座主要的島礁組成,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散佈在北緯25度40分到 26度及東經123度到124度34分之間;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中,南距基隆102海浬,北距沖繩群島的首府那霸為230海浬。距最近的台、日領土(含無人島)則各為90海浬。

主島為釣魚島,面積約4.5平方公里。位於東海大陸架,中琉界溝(俗稱「黑水溝」)西側,於台灣基隆港東偏北約186公里(100海浬)、浙江溫州港東南約356公里(192海浬)處、福建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東偏南約385公里(208海浬)處、日本沖繩那霸機場西偏南約417公里(225海浬)處。釣魚台呈番薯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面積約 4.3平方千米。地勢北部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脈橫貫東西;最高山峰海拔362 米,位於中部;其他尚有高程320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干,及4條主要溪流。

此外,亦有人認為釣魚台實為台灣大屯山之延伸。

戰略價值

釣魚島列嶼所有島嶼雖然僅為一個無人島,但其身處的位置正位於中、日兩國之間的沖繩海溝。在大陸架劃分上,中國和日本是相向而不共架的大陸架,由沖繩海溝分隔,但釣魚島位於沖繩海溝的西側上沿。一旦日本擁有釣魚台,那不止佔領多5平方公里土地,而是讓其領土踏在中國的大陸架上,中國和日本就變成了相向而共架的大陸架。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兼少將羅援指,根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如果釣魚台真由日本佔據,中日就得按中間線原則劃分大陸架,中國不僅丟失大量的海洋管轄區和海底資源,而且美日對中國的戰略封堵線,將從第一島鏈又前推到中間線以西。

日本近年對東海的調查投入大量資源,按照日本前國土交通大臣扇千景的說法,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夠日本消耗320年的錳、1300年的鈷、100年的鎳、100年的天然氣,以及其他礦物資源和漁業資源,日本深信,只要獲得這些海域,日本將會由資源小國,遙身變成資源大國。而東海的油氣儲量大約77億噸,足夠日本使用近百年。
地質地勢

釣魚台列嶼在地質上係貫穿第三紀層噴出之幼年錐狀火山島嶼,為臺灣北部大屯火山彙向東北延伸入海底的突出部份。釣魚台列嶼處於東海海床邊緣,與台灣島處於同一大陸棚上,全部海床地區水深在200米內,並有大量由長江及黃河沖流入海的堆積物。釣魚台列嶼以南約10海浬,海床地形突變,水深達1000米以上,地質學上稱為「中琉界溝」(俗稱「黑水溝」),並無大陸棚,故釣魚台列嶼在地理上與琉球群島沒有關連,並非現屬日本的琉球本土陸地的自然延伸。「黑水溝」自明朝以來便是中日界限的指標。

近百年來,台灣漁民經常在釣魚台列嶼水域作業,遇到強風時則駛往釣魚台及南小島之間寬約1.5公里的海峽作避風港。東海一帶整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從台灣東部向東北流,琉球漁民在過去數十年間鮮有到此作業[來源請求]。
郵政電訊

根據中華民國郵政資料,釣魚臺列嶼的郵遞區號屬290。但實際上郵件無法遞送至該地。在電訊方面,該區同屬宜蘭縣頭城鎮,因此所有的固網電話均屬 (03) 為首。但實際上並無人和台灣電信公司之任何電信設備。因為釣魚台在台灣有所屬郵區,過去台灣有餐廳提供網上送餐服務時,曾按照郵政資料加入了釣魚台,成為花邊趣聞。

水文氣候

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全年平均溫度21℃,與台灣東北部氣候相同,夏季炎熱高溫大約平均27℃,冬季最底溫11. 9℃。濕度偏高平均為84%,由於受到季風氣候影響,年降雨量高達2800mm以上,全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90.4日,而且長年風大浪高。
生態物種

動物類以鳥類和漁類為主,是著名的海鳥群集繁殖地和漁場,除20多種的野鳥以外,多為候鳥。海鳥主要的種類有烏領燕鷗、玄燕領、大水雉鳥、長尾水雉。黃尾嶼過去為短尾信天翁、黑腳信天翁的主產地,而且島上鳥糞過多,許多漁民常收集做為肥料之用。其它動物以蝙蝠為主,爬蟲類有石龍子、守宮以及若干蛇類,昆蟲則有100多種,漁業類資源豐富,自古以來是台灣和福建漁民的主要捕漁區域。島上並有特有種釣魚台鼴,目前瀕臨絕種。由於日本右翼團體當年為了宣揚主權,強行登上釣魚台建燈塔以及放牧山羊,導致當地植被被破壞,讓釣魚台生態蒙上陰影。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假名:せんかくしょとう,羅馬字:Senkaku-Shotō)
  2. 中央社,"距釣魚台12.8浬 中日對峙"[1],自由時報,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16:45.
  3. 「北風東涌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寅及單卯取釣魚嶼。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兩種海道針經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25-9 第96頁
  4. 4.0 4.1 4.2 4.3 4.4 4.5 4.6 Unryu Suganuma. Sovereign Rights and Territorial Space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95 [2007-07-23]. ISBN 0824824938.
  5. Findlay, A.G.. A Directory for the Navigation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the Coast of China. London: Richard Holes Laurie. 1889: 1135.
  6. Navigating Lieutenant Frederick W. Jarrad, R.N.. The China Sea Directory, Vol IV.. J.D.Potter for the Hydrographic Office, Admiralty, London. 1873: 141–142 [2007-06-04].
  7. 教師名為Tsune Kuroiwa, 所屬學校為Okinawa Prefecture Normal School
  8. 兩種海道針經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25-9 第96頁
  9. http://akebonokikaku.hp.infoseek.co.jp/page032.html
  10. 日本調查大陸棚及台灣政治情勢對釣魚台主權的影響, 李中邦, 台灣國際瞭望雜誌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文革記憶與中華民族的再生

作者:陳彥 2002-09-10

讀罷香港嶺南大學副教授許子東先生的新書"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由台灣麥田2001年七月推出,一種異乎尋常的沉重感郁抑心頭,幾次提筆想撰文推薦竟然無法成文。

麥田出這個版本之前,大陸三聯出版社四月份已出另一版本,題為"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大陸版比台灣版少了兩個十分重要的章節︰有關近年海外關于文革的文學作品評論。作者選擇了大陸自1977年以來發表的五十篇有代表性的有關文化大革命的中長短篇小說進行歸納、分類並從中梳理抽取出這些文革作品共通的敘述模式。通過這幾種敘述模式,作者告訴我們中國大陸近年來對文革反思的文學作品大致遵循著某幾種詮釋思路,而這些詮釋思路又透露出某種既定的價值取舍。正是這種詮釋思路和價值取舍使得筆者心頭沉重而難以下筆。

本書是許子東的博士論文,也是許子東近十年的研究結晶。這五十篇小說的選擇是經過反復考量,並經過極為嚴格的學術標準進行取舍的。大陸近二十年來的重要小說家如王蒙、阿城、王安憶、張賢亮、韓少功、史鐵生、莫言、余華、張承志、梁曉聲等等全都在冊。許子東在本書前言中表示,文革主題是當今中國作家無法回避的題目,這自然是十分中肯的評論。筆者則以為,除了由于文革于中國社會、中華民族無處不在的陰影,中國作家必須承受這一沉重的歷史事實之外,描述文革、記錄文革從而反思文革恐怕也是中國作家民族責任、主動承擔精神的表現。許子東認為,中國二十世紀末的一些重要作家大多是以寫文革題材而成名的。這一方面反映了作家的承擔精神,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社會對此的極大需求。然而,問題是面臨如此重大的民族災難,中國作家如何描述,怎樣反思?這種描述和反思同這個民族災難是否相稱?在多大程度上文革文學能夠撫慰民族的創傷、救治民族的心靈並重建面向新世紀的民族集體記憶呢?

◎ 沒有覺醒拒絕懺悔

許子東此書之所以難能可貴,正在于它以細密的實證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文學界文革反思的總體信息。與其說此書是研究文革小說、文革敘事,不如說是通過研究文革文學來研究中國社會的有關文革的集體記憶。在此許子東的研究超越了文學的範圍,具有了重大的社會學意義。此書大陸版的題目比較拗口,"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看上去意義似乎不太明確,不如台灣版"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明白曉暢,但筆者倒以為,"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更能點題。

通過對五十部小說的"抽樣"分析,許子東從中歸納出中國當代文革小說敘事的四種模式︰契合大眾審美趣味于宣泄需求的"災難故事";體現知識分子和干部憂國情懷的"歷史反省";先鋒派文學對文革的"荒誕敘述";紅衛兵與知青視角的"文革記憶"。作者在結論中指出,這四種模式是迄今為止數量眾多的小說體"文革書寫"中四條最基本的詮釋思路與敘述線索。與這四種模式對應的詮釋結論分別是"少數壞人迫害好人","壞事最終變成好事","很多壞人合作而成的荒謬壞事"和"充滿錯誤但又不肯懺悔"。通過大量的舉證,作者揭示出在眾多的文革小說的情節安排、人物設計上或者使人感到文革本身荒謬不可理喻,或者認為文革無須懺悔因為全民皆錯,或者通過反省辯證法式地總結出文革的某種正面意義。

遵循前兩種闡釋途徑,文革或者是災難,或者是壞事,但都可能"因禍得福","壞事變好事"。如果按照這一邏輯推論,我們可以提問︰文革到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什幺呢?難道中國人曾經歷的這一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世界史上也極為罕見的大災難僅是光明到來之前所必須經受的黑暗嗎?按照後兩種闡釋模式,或者文革是某種無法解釋的荒誕,因而也無所謂教訓和反省;或者承認文革參與者的錯誤但不覺得應該反省。這種反省似乎有勇氣面對道德的責難,但宗旨卻在于逃避。這不是真正的認錯,因為沒有真正覺醒。以這種思維線索,文革既無肇事者,也無責任承擔者,來無蹤去無痕,可以一忘了之。

這兩種邏輯,正是許子東的研究要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信息︰所謂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即是說,大陸到目前為止的大量文革小說,雖然將文革作為小說主題,似乎是為了加強中華民族關于文革的集體記憶,實際上不過是為了使大家忘掉關于文革的慘痛記憶。這一結論是嚴重的。因為這種"%%$文革敘述%%$不僅已成為當代文學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學現象之一,而且也是以現代漢語書寫的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種%%$文革敘述%%$。"許子東所分析的這些"文革敘述"不僅影響面廣,而且相當多的是中國八十年代的獲獎作品,也就是說,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這些作品不僅有著廣大的讀者擁戴,而且受到官方的認可,至少是不違背官方主流話語的。從這個角度,我們有理由說,通過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中國目前社會關于文革的認識不僅僅是一種具有廣大"群眾"基礎的"集體潛意識",也是中國官方意識形態所認可的"理性思考"。而從功能上看,有限的反省和有限的承擔責任正是官方的"反思"尺寸。

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提出下列問題︰在改革開放、思想啟蒙二十年後的今天,官方與民間對文革的詮釋如此一致,難道是一種正常現象嗎?是官方對文革的評判符合了歷史的真實,因而獲得中國的作家--中國人的靈魂的工程師的真心擁護,還是作家們創造出來的"文革詮釋模式"獲得了官方的認可?誠然,許子東所分析的文革小說大多是八十年代的作品,但恰恰是八十年代是中國人思想最為活躍,官方意識形態控制最為寬松的年代。假如上述這幾種文革敘述模式真實反映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那我們也有理由提問是何種原因造成中國人的文革反思停留于這種否定-肯定的階段?

許子東在本書中所論的"忘卻",自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將文革這段歷史從中國人心中消除掉,而這也是在當今網絡時代條件下辦不到的。這里的忘卻,一是對國人心靈創傷的功能性療救,以走出文革陰影;一是對文革歷史的重新書寫,重新建造一種民族的關于文革的集體記憶。

◎ 沒有同文革災難相稱的反思

毋庸置疑,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當代文學在描述、反省文革、揭露文革黑暗甚至沖破官方文藝禁錮方面所作的努力,僅就許子東此書所揭示的一些現象就可說明這一點。如文革結束後,小說主人公往往找不到敵人,在一些小說中,作家甚至不設反派人物;在細節描寫中,人們的嫉妒、私念常常被利用。這些都似乎在暗暗說明作家們或多或少地注意到文革與人類天性的某種聯系以及文革"群情洶涌"現象與制度之間的神秘溝通。然而,總體觀之,當今的中國文學並沒有能夠拿出同文革這個災難相稱的回答。

對于中國現代史來說,無論從那個角度,文化大革命無疑都是極其重要的。毛澤東自己曾表示他一生只作了兩件事,一是趕走了蔣介石,一是發動了文革。對于當下的中國領導人來說,文革的終結是改革的開始,正是由于文革的劫難,才奠定了鄧小平撥亂反正修正路線的合法性,才有了八十年代億萬人投入經濟建設的巨大熱情。不在一定範圍內否定文革,就不足以論證改革開放的英明正確。然而,對文革的全盤否定又可能毀掉中共立足的根基,因為文革從根本上說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極權體制所產生的惡果。

文革反思的這種雙重性,使得一方面反思得以在官方體制保護之下展開。另一方面,中共又必須對文革的研究與討論嚴加控制,對同官方口徑稍有出入的言論進行鉗制和封殺,力求將文革評說納入官方的軌道。一方面官方的政治需要使得在民間和官方的文革論說之間存在著相當多的重合空間,另一方面,嚴苛的話語環境又使得民間難以突破官方界限。

這種局面,既是歷史給中華民族提供的尋回記憶的機會,同時又是對文化精英們的巨大考驗。文革文學不負歷史需求,肩負起重塑集體記憶的使命。昆德拉說"人與權力的斗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斗爭。"無疑,這一使命是艱巨的,也不是文學界所能單獨完成的。但正是由于這一任務的艱巨和必須,文學界反思的不足才尤其值得重視和警惕,因為文學反思的不足也折射出中國整個思想界、知識界反思的不足。同其它思想文化領域一樣,文學一面要面對本身的記憶失衡,一面要面對官方的話語封殺。目前中國文革小說所反映出的文革反思的嚴重不足,正是源于這種雙重困境的逼迫。許子東一書在大陸和台灣出兩個版本的這一事實本身就源于大陸對文革研究的封殺。

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社會已經不再是毛澤東時代,官方的意識形態已不再可以統一思想。二十年來中國思想界、評論界、文學界研究文革、回憶文革、議論文革,也使中國的文革言說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官方言論禁限。但由于官方的封鎖,一方面,對文革較有深度的分析往往無法傳達給社會大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由交流和思想踫撞,非官方的文革評說也難以深入。這種狀況,造成目前中國一方面有著數量可觀的文革作品,另一方面這些作品又限于某種模式而無法超脫和提升。實際上,由于文革自身的復雜性及文革言說敏感的政治背景,如果沒有政治大環境的改觀,中國有關文革的評論、反思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恐怕難以避免扭曲和貧乏。然而,按照許子東的研究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文學的反思似乎沒能達到應有的高度。不談海外的文革研究成果,近年來大陸出現的大量的文革記實文學,如韋君宜的"思痛錄"、季羨林的"牛棚雜憶",九十年代出現的大量思想隨筆,圍繞顧準、陳寅恪的有關思想與文化討論,等等,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所謂"壞事變好事"的思考水平。從制度上怎樣避免文革不再重演、中國文化傳統與斗爭哲學、民族性格與專制、暴虐的關系等等問題已經提出。

文革文學無疑需要對已有文革反思成果有充分了解,才能夠真實反映大陸社會對文革的集體記憶,從而修復和匡正關于文革的集體記憶。由于文學作品潛默化影響深廣的特點,文學的功能是理論界、知識界的反思所不能替代的。從東歐與俄國對極權反思的情況看,不真正解除思想禁錮,不在能夠影響廣大民眾的大眾傳媒層面討論極權的根源,反思就無法達至應有的廣度和深度,民族記憶就無法修復。有人以為,對過去的歷史應該大度,應該不計前嫌,應該向前看,應該不算歷史的舊帳。這種態度或者是為官方甚至自己開脫罪責,或者是那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難得糊涂"的犬儒哲學。要知道,不知古就不能知今,沒有記憶就談不上饒恕,大度不是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不對罪惡的歷史進行清算,就無可能避免災難的重演。

從更為根本的意義上講,文革反思的貧乏與扭曲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貧乏和扭曲而不自知,甚至在不自知的狀態下墮入犬儒和幫閑,所謂"做了奴隸而不自知"。這種犬儒和幫閑恰恰是中國社會走出文革陰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目前中國大陸,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已經不知文革為何物。季羨林先生在其于1998年出版的"牛棚雜憶"中表示,"對廣大受過迫害的知識分子來說,文化大革命並沒有過去。"這真是一大反常現象,文革還沒有結束,年青一代已經失去了記憶。青年評論家摩羅曾指出,中國現在正在落實一個龐大的計劃,把一場關系到十億人的榮譽與尊嚴、關乎整個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浩浩蕩蕩的混亂和屠殺遺忘並且抹去,而且這個計劃也執行得相當成功。這種民族的遺忘顯然既包括文革也包括陸肆。實際上,目前國內新左與自由派的論戰中的一些新左人物言論的根源之一就是失去記憶,忘記了歷史,彷徨于無知,發生了身份錯亂。這無疑是目前官方高壓與愚民政策所結出的惡果。正是從這個畸型的現實出發,筆者認為,許子東的研究所指出中國文學反思的嚴重不足是一項重大貢獻。

◎ 驅逐極權思維重塑民族記憶

集體記憶之于民族就如同記憶之于個人。不難想象,一個失去記憶的人是難以在社會上生活的。他不僅不知自己從何而來,無法辯識親友,更無法面對茫然的未來。一個民族也是同樣,沒有對過去的把握,就無法面對將來。正常情況下,民族記憶通過傳統的延續、文化的積澱得以一代一代保持、積累、更新。從文明比較的角度,一個文化比另一個文化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的能力。中國文化之所以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正是得益于其奇妙的表意文字、浩瀚的文化典籍、近于宗教自覺的詩禮傳家傳統。然而,中國近代以來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國文化必須在劇烈的變動甚至斷裂中求其延續。這種形勢要求中國文化具有超強的記憶與反省能力。然而一九四九年之後的中國民族記憶卻受到空前的摧毀和扭曲。古代的中國傳統,近代的中國屈辱全都在將舊世界砸個落花流水的革命歌聲中蕩滌和改寫。最為根本的是這種蕩滌和改寫是在一種封閉、專斷、一統的環境中達至的。

嚴格意義上講,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形成的集體記憶並非集體記憶,毋寧說這是強加的記憶,是統治者的記憶,是一黨極權的記憶。有了這種記憶,就不會有全民共享的記憶,就不會有符合歷史真實和凝聚全民共識的記憶,就不會有有利于民族趨利避害指引藍圖的記憶。文革本身其實正是在全民喪失記憶的情況下發生的。從這一意義上講,文革的反思既要驅逐曾統治和正在統治中國的極權記憶,又要尋找和刷新能夠接通過去和未來的民族集體記憶。

正是從文革對中華民族所造成的空前劫難和至今仍在持續影響中國人精神的惡劣後果來說,目前中國的文革反思遠遠不能夠滿足中華民族面臨新的出發點的需要。從中華民族的精神拯救,中國社會的文化重建,中國是否能夠避免文革在將來重演來說,對文革的深入反思是萬萬不可或缺的。極而言之,如果不能從民族性格、制度根源上徹底清算文革的精神遺害,杜絕文革重演的可能,中華民族將無法在新世紀獲得再生。

共産黨制造「兩個中國」


主導八年抗戰的國民政府對日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網絡圖片)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2010年9月14日
作者:陳破空

今年9月3日,爲中國抗戰勝利65週年紀念日。北京方面,從輿論宣傳、領導人講話、到主題展覽,一律突出共産黨,宣稱共産黨是領導抗日的「核心力量」。《人民日報》的相關社論,甚至對主導八年抗戰的國民政府和國民黨,隻字不提。

這一情形,與5年前、即抗戰勝利60週年之時的中共姿態,有所不同。當時,胡錦濤公開承認:抗戰中,國民黨主導「正面戰場」,共産黨活動於「敵後戰場」。

這表明,對抗戰史實的表述,中共立場,又從5年前退縮,回到從前。居住於中國大陸、受中共蒙蔽的中國民衆,只要細加體會毛澤東當年的名言,就不難明白史實與真相。抗戰一開始,毛就如此嚴重告誡共産黨及其所部(「新四軍」和「八路軍」),規定他們:「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

所謂「一分抗日」,也就是,90%的不抗日。事實上,共産黨不僅不抗日,還與日寇和汪僞政權暗相往來,互通情報,共同瓦解國民政府。所謂「二分應付」,就是共産黨敷衍應付要求它抗日的中國民衆、國民政府,以及美國、蘇聯等盟國。按照毛的謀劃,這「應付」的功夫,還要比「抗日」的功夫多一些,二比一。所謂「七分發展」,才是共産黨的要務,將70%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投入共産黨的自我發展、自我壯大,其手法便是,任憑國軍與日軍厮殺、血戰,共軍隔岸觀火,火中取栗;搶奪地盤,從中漁利;伺機下山摘桃子,搶奪江山。

主管輿論宣傳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就在今年9月3日的座談會上,公開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力量對比,爲中國共産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意思就是,歷經八年抗戰,國軍浴血犧牲、傷亡慘重,共軍養精蓄銳、暗中壯大,最後,國共決戰,共産黨奪得江山。

中共建政後,利用其壓倒一切的政權威力,大規模屠殺當年抗日國軍。曾浴血抗日的部分國軍,在隨後的國共內戰中,受共軍宣傳利誘而「投誠」於中共,但僅僅數年後,至五十年代初期,竟又被中共以「鎮反」運動,予以殘殺。所殺之人竟然數以百萬計。中共做到了日寇所沒有做到的事,等於幫日本人出了氣。

且不說,抗戰八年,上千次大型戰役,都是國軍展開;三百多萬陣亡將士,都是國軍官兵;接受日軍投降,都是國民政府;就連9月3日這個抗戰勝利日,也都是當年國民政府所確定。「墨寫的謊言,終究改變不了血寫的事實。」

「誰領導了抗戰?」這個原本不容置辯的命題,卻關係到戰後,中國統治者的合法性。共産黨以槍桿子推翻國民政府後,出於政權合法性的焦慮,不惜篡改史實,顛倒黑白,竟將「一分抗日」的共産黨,打扮成「領導抗日的核心力量」。彌天大謊,彌漫中國大陸,一盛行,就是61年!

按理,執政了逾一個甲子的共産黨,應該積累了足夠自信,可以客觀面對歷史,任人評說。但跌破世人眼鏡的,卻是,中共依然執著於自己編造的歷史謊言,毫無幡然悔過的形迹。這只能說明,61年之後,共産黨的統治危機,依然深重。再度篡改抗戰史實的情節,似乎證明,到了2010年,共産黨的統治危機,比5年前的2005年,更形加劇?

面對北京謊言,據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予以嚴正譴責和駁斥。共産黨大言不慚的胡編亂造,正好給再度執政的國民黨上了一課:中共不承認史實,又怎麽可能承認現實?以謊言掩蓋歷史,必然以謊言掩蓋現實。這恰恰是國共兩黨新一輪和談中,國民黨方面所要警惕的。中共所思所爲,完全出於政權需要,可以打則打,可以騙則騙,絕無善待台灣和國民黨的一絲半點誠心。

海峽兩岸,兩部抗戰史,明確劃分了兩個中國: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華民國」。連歷史都不能還原爲統一,又如何讓現實達成統一?

國民黨尚自迷信「九二共識」,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殊不知,在共産黨那邊,只有「兩個中國,各自表述」。口稱「一中原則」的共産黨,不僅在歷史上以暴力手段,制造了「兩個中國」;而且在今天,利用篡改抗戰史實這類手段,繼續制造「兩個中國」。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连手再抗战

來源:【多维新闻】2010-09-11
作者:阿修伯

九月三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抗日战争是由共产党领导和推动而取得胜利,对国民党只字不提。五年前胡锦涛主席还比较客观务实的说,国民党军在前方对日军正面作战,共产党军则从事游击战牵制日军,两党合力打败日寇。今天突然口气一变,共产党成了抗日主力,国民党变成不存在了。翻手覆手如此剧变令人惊诧。

朋友E 来一篇中共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谈抗战的文章,徐少将坦白承认中共之抗战是三分抗日七分扩张,毛主席感谢日军侵华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日本侵华,中共仍然只能躲在山沟里,无出头之日。徐少将又说,中共的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把国共做一比较:‘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共产党比国民党实在好的太多了。何况共产党有着崇高的理想,是为了阶级斗争解放人民,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才来抗战干革命的。共产党即使有错误,一切代价牺牲都是难免要付出的。

国民党重庆的贪污腐败以及抗战胜利后的‘五子登科’‘劫收大员’确实很‘墨吏’,共产党延安是否真的全‘黄金’尚有待考证。但中共建国后,前30年为了 ‘阶级斗争解放人民,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崇高理想的实践,却使举世震惊骇异。原来是用土高炉炼钢、亩产万斤十万斤、大跃进,浮夸虚伪自欺欺人,饿死数千万。反右、文革、冤、错、假,胡搞乱整腥风血雨来做试验,固然达成了夺权掌权的目地,但崇高理想却并未达成。后30年回头是岸,改革开放修正,国家才悻免于崩溃。因此以‘崇高理想’为籍口,不择手段的扩张实力扩大地盘,感谢日本打击国民党,都不是正道。今日来看,这些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要根据事实,不能离谱,不能故意扭曲篡改。国共既然要和解,就应像胡锦涛主席那样尊重事实,不可像徐焰少将那样歪理强辩。

又有军事家、战略家分析抗日战争,说蒋介石领导无方,国民党军才遭遇许多惨败,因此否定国民党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存在。不可否认蒋在抗日剿共战争中确有许多不可原谅的败笔失误,如黄河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等,河南、湖南老百姓牺牲百万。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许多时候运气也占了相当重要的因素,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也。

无论如何,说抗日战争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就未免太昧良昧实了,只要问问为什么中国战区的日军向国府军投降而不向延安的毛主席投降,真象自然大白,人人知道,当时蒋仍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也。人民日报此一社论大大损伤了当前国共和解的气氛,马英九总统兼国民党党主席已予以驳斥。希望中共恢复胡锦涛主席五年前的说法,维护两岸和谐合作,这样才能追求终极统一,否则还是让我们维持良性台独的现状吧。

钓鱼台风云又起,两岸两党应连手再抗战,先赶走日本鬼子再说,不要让李登辉看笑话。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文革之罪正在被淡化

中國共產黨不承認文革有罪、至今拒絕懺悔的紅衛兵,如同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一般,令人不恥!
我以身為炎黃子孫為榮,但慶幸生長在台灣,感謝我的父母!

- by Eve
來源:《開放》2006年6月號
作者:王友琴 / 芝加哥大學教師,文革研究者

編者按:知名的文革研究者王友琴女士在本文中針對近幾年的思想傾向,指出文革之罪是嚴重的反人類及群體滅絕罪,是預謀的大規模殺人,必須予以起訴審判。然而一批文革人物至今沒有絲毫反省之意,甚至還有人讚美文革。文革之罪正在被洗白。

文革進行之時,千千萬萬的無罪之人遭到迫害、監禁及殺戮。文革害死了數以百萬計的受難者。這就是文革的主罪。

這裡所說的「罪」,是法律上的罪,是刑事法庭作出判決時說的「有罪還是無罪」的罪,而不是基督教所說的「原罪」之罪,也不是成語「負荊請罪」中所說的道歉之罪。

四十年後的一個傾向是,文革之罪正在被淡化和漂白,「有罪」正在被消解為「無罪」。

三個月前,我發表了一篇題為《六十三名受難者和北京大學文革》的文章。文中首先以表格形式列出了六十三人的姓名年齡職務死亡日期和死亡情況。六十三人佔當時北京大學人數的百分之零點五。即北大全體師生員工,每二百人中就要有一名被拉出來殺死。

文革各地大比例的被害死亡人數

不要以為這是因為北大是「最高學府」,又被毛澤東稱為「反動堡壘」,所以被害死的人特別多。全國各地的其他學校也發生了這樣的慘劇。文革中,清華大學有五十二人被害死;北京農業大學有三十人被害死;西安交通大學有三十六人被害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有一名副校長四名教員共五人被害死;北京女三中有校長和三名教員共四人被害死 ...... 四川省井研縣馬踏鄉公社是只有三十來名教職員的鄉村初中,有兩名教員被害死。

也不要以為這是由於教育界是文革的重點打擊目標,所以死亡比例特別高,而別處則沒有那麼大的死亡數字。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有大量的工廠企業。那裡的情況比學校好一點嗎?絕對不是。上海的文革「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人,而上海當時的職工人數是二百萬。也就是說,上海的文革受難人數比例,也和北京大學一樣高。此外,上海還「揪鬥」了十七萬名分屬九個類別(地主、富農、歷史反革命、現行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務以及「死不改悔的走資派」)的「階級敵人」,比例之高,也很容易算出。

還需要指出的是,文革受難者遭到殘酷的迫害,他們甚至不是被專業行刑隊用大刀砍頭或者子彈槍殺的,那樣至少死得比較快速。文革受難者都曾遭到長時間的折磨和侮辱。有的在所謂「鬥爭大會」上被毆打致死。有的在囚禁中被折磨致死。有的在生不如死的悲慘情況下「自殺」 ( 筆者在此加上引號,因為這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自殺 ) ,死後還遭到「鬥爭大會」的聲討,被加上各種罪名。文革領導人命令使用「群眾專政」作為革命的主要手段,因此受難者大多在他們的工作和居住地點被整死,這給他們的家庭和朋友帶來了更為深重的心理上的威脅。

文革死亡是預謀殺人而不是失控

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以時間為橫軸、年死亡人數為縱軸畫出死亡分佈曲線,可以看到,被害人數在一九六六和一九六八年形成兩個高峰,而且各地的曲線是形狀相似的。這兩個死亡高峰發生在紅衛兵運動高潮時期和新建立的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領導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時期。這是兩次最主要的迫害運動。造成這樣的死亡分佈曲線的原因,是因為迫害和殺戮是由文革領導者統一部署和指揮的。在他們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發生了同時同步同樣密度同樣模式的迫害和殺戮。現在有案可查的從文革最高當局發出的各種命令和指示,也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還必須指出,甚麼種類的人要被打擊和迫害,是文革領導人事先規定的。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發出的發動文革的《中共中央通知》裡面,毛澤東親自動手寫的段落說:

全黨必須遵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高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那批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所謂「學術權威」的資產階級反動立場,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

因此,文革中這「五界」中人首先遭到特別嚴重的迫害,其中大部分是受過專業教育的知識份子。教育界裡的中學教員不但遭到學生紅衛兵的侮辱和折磨,而且有一批人被活活打死在校園中。中學教員是文革中受迫害最深的群體之一。

受迫害最深的群體還有文革前就被指為「階級敵人」的「黑五類」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壞分子」。一九六六年八月廾八日後的兩個星期中,北京有數千名城市居民被紅衛兵活活打死,其中除了教師,大多是所謂「黑五類」以及和「黑五類」有關係的人。在北京郊區的大興縣,自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一日,殺害了「四類分子」及其家屬三百二十五人,最大的八十歲,最小的僅三十八天,有二十二戶被殺絕。從一九六六年八月底開始,毛澤東發動攻擊共產黨的省部級領導機構以及往下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大批中高級幹部被指控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遭到野蠻「鬥爭」或被監禁在秦城特種監獄。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在長期秘密囚禁和虐待中死亡。

文革之罪是反人類罪、群體滅絕罪

一九六七年一月頒佈的「公安六條」和一九六八年公佈的一系列指導「清理階級隊伍運動」的文件,進一步詳細定義了「現行反革命」「歷史反革命」等一系列「階級敵人」類別,在全國停課停工「深挖細找」的結果,每一類「敵人」名稱之下,都是巨大數字的被害人群。

從受難者的被預先圈定和在特定時期被害死,可以清楚知道這些殺戮是故意的和預謀的,而不是出於偶然的「失控」或者「意外事故」。文革中發生的這樣大規模的迫害,這樣眾多的受難者,當然構成了重大的犯罪,是必須提起公訴審判的。

「反人類罪」是指廣泛地和系統性地攻擊普通人民,包括殺戮、滅絕、奴役、驅逐或強迫遷移、監禁和剝奪人身自由、酷刑、性奴役、對基於政治種族民族文化宗教等理由劃分的群體施加迫害、強迫消失、隔離以及其他故意造成巨大痛苦和身體及心理傷害的反人道行為。文革殺害大批的生命之外,更多的人被毆打和侮辱,有人留下了終身殘疾,有人精神失常。全國每個單位都建立了監獄即所謂「牛棚」,長期禁閉本單位的部分人員。這些都是典型的「反人類罪」。

「群體滅絕罪」是指蓄意全部或者部分消滅某一群體,包括殺害該群體的成員,造成該群體成員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等等。上文指出,文革的對象是一系列大型群體而非單獨的個人。據我對全國數百所學校的調查,文革中所有的學校校長,包括大學校長、中學校長和小學校長,統統遭到暴力「鬥爭」,無一例外。在我的《文革受難者》書中的六百五十九名受難者中,有二十名是大學負責人。這些人被殺害的原因,就是他們是校長。他們屬於革命對象群體。這是典型的「群體滅絕罪」的案例。

毛澤東死亡兩年後,從一九七八年下半年開始,對文革受難者進行了「平反」,其人道意義巨大,因為是人類歷史上人數最大的「平反」。然而,雖然得到了「平反」和數百元的貨幣賠償,文革犯罪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司法審判。

一九八○年底,北京舉行對林彪、四人幫的審判。這審判作為一種司法程式,是文革後的最重要的改變和進步之一。然而在文革時代,文革領導人對被指為「階級敵人」的千萬人施加迫害時,連裝樣子的審判都沒有進行過。應該注意到,斯大林還對布哈林等共產黨高層領導人舉行過一些被稱之為「表演性審判」的「審判」。審判所用的證據是假的,但是多少還要麻煩走審判的過程。但毛澤東的文革,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折磨監禁至死,根本沒有費時費力來舉行什麼對劉的假審判,更不要說對普通老百姓了。據一九八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決書特法字第一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察廳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案,對被告人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江騰蛟,於一九八○年十一月五日向本庭提起公訴。

可見這個審判從一開始,就是以「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案」提出「公訴」的,而不是以他們迫害和殺戮中國人民的罪行起訴的。

林彪江青的判決不提大規模殺人罪

特別法庭的判決書裡,林彪、江青被指控的主要罪行是「篡黨奪權」,而不是他們犯下的「反人類罪」和「群體滅絕罪」。例如,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江青,被指控的罪行依次為:一、組織領導反革命集團罪;二、陰謀顛覆政府罪;三、反革命宣傳煽動罪;四、誣告陷害罪。只有最後一條才涉及對普通人民的迫害。

判決書寫道:「一九六六年十月,江青勾結葉群,指使江騰蛟在上海非法搜查鄭君里、趙丹、顧而已、童芷苓、陳鯉庭五人的家,致使他們受到人身迫害。」 這是對其「誣告陷害罪」的證據之一。這當然是罪。然而這一項罪可以很容易被解釋為江青個人的復仇心理所致,因為一九三○年代江青曾和這五人在上海電影界共事。作為對比,一九六六年「紅八月」在北京的大批殺人,是更加嚴重的罪,而且江青明顯在其中充當了積極活躍的領導人角色,但是「紅八月」血腥事件卻完全沒有在判決書中提到。另外,害死人最多的「清理階級隊伍」,判決書也未提及。不提的重要原因,顯然是必須追究毛澤東的罪責。其後,一九八一年中共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把毛澤東在文革中所作所為稱為「錯誤」,而不是「罪惡」。

判決書列出的全國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人的名單,有六十多人。從身份來說,只有級別極高的幹部和教授、作家、科學家等。從數字來說,僅僅相當於北京大學一所學校的被害人數。

這種處理方式的結果之一,是對受難者的遺忘。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副校長卞仲耘,是文革中在北京第一個被紅衛兵活活打死的教育工作者。一九七八年她得到「平反」後,她的丈夫王晶堯要求用給家屬的幾百元錢在學校牆上鑲一塊牌子或者種一排樹紀念她,被拒絕了。在二○○四年發行的一部大型紀錄片《八九點鐘的太陽》裡,當年這個學校的三名紅衛兵接受製作人的採訪出現在電影裡,她們說了不少話,其中卻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話對卞仲耘被紅衛兵打死表示歉意或者懺悔。

即使是在北京大學,文史哲研究的重鎮之一,對自身的文革歷史也沒有做多少記載或反思。我在調查中發現,在北大不到一千米平方的校園裡,文革經歷者不瞭解曾有多少人被害死了,年輕的一代則更是什麼都沒聽說。經過多年的調查尋訪,才漸漸找出了六十三名受難者的名字和他們的故事。這種遺忘,首先導致的是對文革之罪被消解。司法上有「見屍立案」的說法,如果文革受難者的名字被隱瞞遺忘,自然也不可能立案審判文革之罪。

近幾年來文革正在被「平反」

一位社會學教授曾經向我指出,文革後的社會轉變不可以太快,因為社會變化就像一列火車,太快的變速和轉向會導致出軌。所以,在對文革罪行的審判,當時不能操之太急。

這是有道理的。現在的人不知道,在一九七九年前後給文革中大量受害者平反時,曾經如何障礙重重難以實現,因為那些在文革中害人的人依然有權力而且不肯改變。讓「非文革化」緩慢發生是實現「非文革化」的方法之一。

然而,實用性的解決方式和權宜之計,和對歷史真相的認識與評判不能混為一談。尤其是在文革結束三十年之後,已經找不到理由故意不說明文革的實質和作出道義上的審判,因為必要的社會轉變已經完成,對文革之罪的不徹底審判的負面後果卻正在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來。

最近幾年來,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敢於說出批評文革的話,主動向「文革受難者紀念園」網站投稿,見證親友同事鄰居遭受的慘劇。但非常不幸的是,否認文革之罪的趨勢也在快速發展,甚至可以說,文革正在一年一年被「平反」。

美國杜克大學有一個雜誌 Positions ,二○○五年的冬季號是文革專刊,其主要文章題為《文化革命:最後的革命?》,作者是法國的哲學教授巴迪歐 Alain Badiou ,據說在世界思想界中有重要地位。這篇三十四頁長的文章對文革推崇備至,一再把文革和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以及一九六八年的法國學生運動相提並論。 還好,作者沒敢把斯大林的古拉格群島也拉來一起讚美。因為古拉格的罪行已經被相當充分地揭露了,一百三十萬受難者的名字公佈在光碟上發行。這篇文章談文革「十六條」,紅衛兵,工人造反派,奪權,武漢事件,工宣隊進駐學校,儼然對文革歷史熟悉的樣子,但是他不提紅衛兵打死老師和「牛鬼蛇神」,不提「清理階級隊伍」中全國性的「牛棚」和大批死亡。因而,也就不會把文革和希特勒的大屠殺與斯大林的大恐怖歸為一類,儘管文革的迫害和殺戮,已超過了斯大林。這名作者在對歷史無知的基礎上建立他的荒唐哲學論斷。

不久前,我在芝加哥的討論會上,碰到自稱是「托洛茨基者」的美國人發問。他們反對譴責文革之罪。說那是個「學習曲線」,意思是革命就像一般的學習過程一樣,要走彎路的。他們先入為主的立場和觀點,不太願意傾聽別人描述事實,不過還是答應會後會閱讀我寫的英文本的《學生打老師:一九六六年的革命》。

文革幹將聶元梓徐景賢無一句道歉

外國人對文革歷史事實的不瞭解也許不足為奇,中國人對文革歷史的不真實描述則應該出自別的原因。二○○四年在香港出版了「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聶元梓和「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徐景賢的文革回憶錄,都長達數百頁,但都沒有寫到北大和上海發生的大規模迫害和巨大的死亡人數——六十三人和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人,更沒有賠罪道歉之意。這在曾經充當文革驅動力量的人的回憶錄中相當有代表性。

不是要他們也被紅衛兵用銅頭皮帶抽打,不是要他們也被拉到「鬥爭會」上掛黑牌、低頭彎腰坐「噴氣式」,不是要他們也被囚禁在「牛棚」中或者跪在毛澤東像前「請罪」,不是要他們也來經歷一次上吊投河服毒臥軌 ...... 人們等待了三十年,只是希望那些人說一聲「對不起」或者「我道歉」。但是他們沒有說。

和外國人不同,中國的文革經歷者怎能否認文革之罪呢?文革期間的暴力迫害和殺戮,大多數是完全公開進行的,知道而不認為是罪,只是顯示了法律和道德原則上的問題。不把血淋淋的殺人和殘酷折磨看作是犯法行為,當紅衛兵大量殺人的事實已昭然若揭之後,不予道歉還繼續以「太陽」自詡,只能意味著不少人還堅持文革的思想和原則。明知其罪而不責,內含的資訊暗示著「可以這樣再來一次」的誤導。

文革是罪,還是文革不是罪?這個問題在文革結束三十年後浮現在地表之上。還不得不爭論這樣基本的問題,實在令人遺憾而深思。

在中文裡,「罪」字的寫法原來並非如此。兩千年以前的罪字,是「白」字下面加一個「辛」字。秦始皇認為這個字和他自己的新稱號「始皇帝」的「皇」形狀相近,下令把這個字改成了「罪」字。他以巨大權力焚書坑儒之外,還可以改動文字。不過字義並沒有改。字典中「罪」的意義仍是「犯法」。兩千年後到了毛澤東,自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他連罪的定義都改變了。在毛澤東死亡三十年後,討論文革之罪,意義其實超出了文革本身。這樣的討論可以幫助理清什麼是法,什麼是罪,如何才能制止和控制那種大規模的由最高統治者犯下的大罪。希望這樣的討論,能幫助中國人避免再次淪為受難者。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Love your life :)


September 9 is my birthday! Wow~~

I love my birthdays because I feel like I'm growing more and more into myself. I'm more confident, more whole...

Hope you all are having a great day too!!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上班不是人

百忙中的D君來信,指正上海的通勤情形沒文章寫的恐怖,近期計畫遊上海別嚇著了,刊出來供參考。 呵...

Eve 2010.09.08
******************************
^_^, 写得夸张了.上海地铁人多是事实,但据我的观察,选择线路也重要,到达一个目的地,一条线非常挤,而绕一下就很空.时间段也很重要, 大部分时间不是那么挤.

红灯允许右转是看流量而言的,通常交通压力小的路口允许红灯右转,大流量的路口则有专门的右转箭头灯.所以有右转箭头灯的路口,看箭头灯,没有箭头灯的路口红灯时可以右转,这也是为提高效率,当然开车人也要减速慢行(行人灯通常是红灯,不让过, 但有人不守规矩).

左转灯可能在道路右侧,这种情况是交警不断观察交通情况得出的改进,减少穿越,杭州武林广场/体育场路转向延安路口就有这种情况.目的还是一样的,提高效率,减少事故,对警察勤于思考,不断改进,我觉得应该鼓励.

上海人都说在杭州比较难开车,因为车道变得窄了,技术要求高了,哈哈,不是在大草原上开,当然不能越线.
******************************
上海玩了幾天的Jill說文章寫的一點兒都不誇張。呵呵 還好公司這回派到上海趕專案的人不是我...

-by Eve 2010.09.07

台幹在上海 通勤拚老命

來源:《自由時報》2010-9-7
作者:甫士仁

為了賺那五斗米,「不是人」每天出門「走跳」,不誇張,真是拚了老命,驚險刺激。

第1關 搭地鐵真的要賭命

首先,從居住的徐家匯搭乘淺藍色的地鐵九號線,坐40分鐘搭到「皮在爽運動用品公司」位於浦東的總部。途中除了得肉搏幾個與他屁股「零距離愛愛」的民工以外、避開前面再擠就會懷孕的粉領族以外,還得在出車廂時,盡量無情踐踏那些坐在車廂地上的老人,才有可能順利走出車廂。

出站後還得像是「搶救雷恩大兵」電影劇情裡那樣搶灘上岸,通過那些煞車壞掉的公車與計程車。大致上,「不是人」就可以確定今天沒有生命危險、回台灣可以燒香還願!若你以為「不是人」在開玩笑,那可以告訴你,今年與去年都有車門夾死人的意外。

第2關 過馬路真的很要命

任何一個台籍幹部來上海工作,都得歷經大約四週的「危險期」,那就是對「交通規則」的認知。台灣的上班族已經養成過馬路時節奏很快,因為只要遵守交通號誌,幾乎不用擔心會被車輾過。但這習慣若保持在上海,開啥玩笑?簡直就是想重新投胎做人!

上海大部分的十字路口,分為汽車與機車專用道。機車可以在專用道逆向行駛,所以過馬路若只是往左邊看,那很抱歉,根本很難熬過第一週。若祖上積德熬過去,進入第二週可能要動用些未來的福氣,因為還得逃過那些無聲無息的「電機車」。上海的機車大都是吃電不吃油的,而電機車在行駛時的聲音,其實跟腳踏車差不多安靜,若腎虧耳力差一點的台幹來上海,得面臨一個不留神就會被撞上的慘劇,「不是人」就被撞過一次。

若白天機警的閃過這些電車,那還得注意晚上,因為這些該死的電瓶機車為了省電,晚上永~遠不開大燈。

熬到第三週的台幹也請不要驕傲,因為再來才是最機車的上海交通規則:紅燈時也可以右轉;更令人心寒的是,有些五線道大馬路,左轉車道竟是在慢車道,右轉車道卻在快車道。「不是人」認為當初設計上海交通規劃的人,應該是狂派變形金剛派來毀滅人類的臥底。若台幹可以熬到第四週,那基本上,已經可以去參加歷史上任何一場殘酷的戰爭,就算沒有嚇死人的胸肌,要加入斯巴達三百壯士也不是問題。

第3關 搭摩特車真的是不要命

台幹在上海「行」不行,最難過關的一關就是得認知上海的交通號誌,真的是「照明」用。

「不是人」有一次為了趕時間,搭了一輛「黑牌」沒有執照的「摩特車」去上班。天殺的!只花了17分鐘到公司不說,而且從頭到尾,「不是人」所乘坐的這台「摩特車」從~未~停~過。只記得整個飛車過程,「不是人」凝視著沒有戴安全帽的司機背影,感覺自己真的好渺小,感覺自己像是剛出生的綠蠵龜寶寶努力爬進大海的脆弱,感覺「17分鐘護一生」;幾次差點被撞的驚險畫面甚至讓「不是人」想起小時候不見的玩具放在哪裡;更重要的是,那次經驗,「不是人」終於想起整段觀世音菩薩的白衣神咒。

通勤如逃難 活著回家真好

想像一個情景,一個中年男子過馬路時,頭要不停的看左邊再看右邊,驚恐的神情加上小跑步,偶爾還要在地上打滾、閃躲沒有裝煞車的公車,隨時都有胸口碎大石的決心。這就是「不是人」在上海當上班族平時過馬路的心境。

「不是人」在上海「行」的一天,可以說是感激的心情,因為會開始珍惜生命,能夠活著回家真好啊!

温家宝亲民形象的思考

來源:【多维新闻】2010-08-31
作者:孙霁

“中国影帝温家宝”一书在海外出版,虽然印数不多,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书的作序者鲍彤先生指出,本书不单是指温家宝个人。有海外媒体提出,这本书如能引起后续的思考是有益的。下面,将我思考所得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

作者批评国家领导人的勇气,值得肯定。如果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政治民主进程;如果,正如作者自己的表述,是在学习批评。那么,政治批评的原则,什么样的批评是有益的?就值得讨论了。

首先,对温家宝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应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基本评价。网上读者对本书的评论径渭分明(尚不足以反映国内大多数民众的看法)。支持者多对社会现状和政府工作不满,把这种不满归结到温身上。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温总理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对者多数较理性、客观。认为温的基本面、主流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当前官场还不清明的情况下,更是难得的清官、好官。在处理国家重大事件,如严重的自然灾害、金融危机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在他执政期间确实为人民作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在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等。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温家宝亲民现象还是一种民意的表达。当今百姓对横行于世的贪官恶吏有太多的不满,有太多的民生问题需要解决。期盼着出现像周总理那样清明严正的领导人,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当温的亲民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百姓感到亲切,媒体感到新鲜,加以宣传与放大。温用大量的实际行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我本人也有深切的体会。当我看到温与本市一个小学的学生几封通信后,几乎感动得老泪纵横。我认为这种感情是真诚的、难能可贵的。在温家宝、胡锦涛等领导人亲民行动的带动下,各级领导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现场的情况比过去多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包括温在内的所有领导的亲民行为正面鼓励才是正确的立场。否则,就站在了民意的对立面。

对温家宝这样一位基本面和主流是正面的,有广泛民意基础的领导人,站在爱护的立场,进行善意的批评(不排除尖锐地批评)是可以接受的,有益的。作者站在否定的立场,以未经求证的媒体材料(媒体报道失实的情况不少),揭露温“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真面目”,批评温大量的亲民行为是“作秀”、“演戏”,甚至讥讽温是“中国影帝”,这就不是善意的批评了,不仅伤害了温家宝,也伤害了拥护温家宝的老百姓,意味着拥护温的老百姓都上当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歪曲,也是对民意的极不尊重。孙霁怎能百分之百確定本書作者引用的資料失實?就一句「媒体报道失实的情况不少」? -by Eve)一香港读者连用几个胡:“胡编乱造,胡言乱语,……”来批评作者,并将此书视为调讽影视人物的“八卦”杂志。还有网民批评作者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六四”青年学生的水平上。缺乏一个严肃作家应有的认识深度。

本书的出现是当前改革复杂性、艰巨性、斗争白热化的反映。在江泽民时期,以很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全面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在社会改革方面, 如关系民生的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改革基本不成功,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推脱了政府的责任,搞得怨声载道。胡、温执政以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其基本点大都是对前一段改革问题的调整,调整的大方向是使改革与发展更加适合人民的需要,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福祉。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调整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者,当阻力来自垄断利益集团(以央企为代表),权力利益集团(部分部门和地方政府)时,改革变得更加复杂,斗争更加尖锐。胡、温执政风格较为温和,这就使得很多政策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另一方面是百姓很高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不满。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抱怨与不满,成了作者及所代表的政治派别批评、挑战胡、温的社会基础。

一位朋友听到这本书后的第一反映是震惊和失望。温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已接近周总理,他感叹道,如果温真的是如作者“揭露”的那样,中共还有希望吗?中国还有希望吗?这也许就是作者要的社会影响。还有,经鲍彤父子的炒作,本书已经在国际社会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与危害可想而知。作者批温的目的可见一斑。

前不久有报载,“六四”学生运动领导人柴进愿捐一笔款来补偿受害者家属。台湾一位老先生撰文表示肯定。他说,学生领袖在为国家、人民谋大事,就更应理性和谨慎。批评应考虑政府可接受程度。如果置政府于不义,不幸的是大批遭迫害的无辜学生。政府的不义行为是错误的,过激行为也有责任,道理十分中肯。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任何极端的政治主张,极端的政治行为,对国家、社会、人民,对自己都是有害的。据说作者是民运代表人物,台湾老先生的话值得深思。

二、

其实,本书并不可怕。要相信信息时代大多数中国民众的政治识别力。由于当局采取封杀,实际上也封杀了温家宝的回应。关于老婆、儿子的那些事,可能成为永远不解之谜。假如情况不实,温家宝不就成了全世界的“冤大头”了?谣传还有批评其他领导人的书也要出笼,真是暗流涌动。如果政治民主环境不改善,领导人的情况不透明,都变成神秘的“小道消息”,必然会影响到民众对领导人的信任度。也难以保证以后新的领导人不会再有遭到温的“待遇”。由此,我想到,政治民主不仅是人民的需要,国家治理的需要,也是领导人保护自己、锻炼成长的需要。

把对政治民主、体制建设的讨论设为禁区,弊大于利。各国国情不同,实现政治民主的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但目的是共同的,就是国家领导人(包括地方)的产生,应更符合大多数民众的意愿,他们的管理行为应得到有效的监督。美国的民主制度在美国条件下是成功的,搬到菲律宾、伊拉克就不行。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模式及实施步骤,各种政治主张应允许充分表达(或先在学术范围),进行讨论与辩论,最终让人民去判断,作选择,这是有益的。如对国家、地方领导人的产生,如何让民众更认同是自己的选择?这就值得研究。一方面,执政党对自己推出的政治主张,在没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没有广大民意的充分表达,就断然认定是“人民的选择”,缺乏说服力;另一方面,对不符合自己口味的政治主张,不考虑他代表多少民众的意愿,轻易动用公权力进行打压,这就失去了更多的民意。我们注意到,胡、温对政治民主制度建设的态度是正面的,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如能更加尊重民众的意愿,依靠人民的力量来推动,可能步伐会更快、成效会更显著。应适度地开放,不宜关门改革。

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不争论的“封口政策”,在新形势下还是不是最好的政治选择?邓小平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总设计时,对重大历史和政治理论问题不争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明智的、正确的。卅年后的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革争论的问题,改革的阻力都有所不同,而且还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考虑到邓小平提出的“封口政策”应是阶段性的,不会是永不改变的,现在是否应作适度地改变或调整,值得讨论。现实的情况是,对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争论“封口”,而执政党自己提出的一套理论,民众的认同度又不高,甚至给人一种感觉:往往不能自圆其说,于是才有“天问”一类质疑文章的出现。以后还可能会有批温同类著作出现。如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分歧大,思想认识问题必然就乱;思想认识问题乱,当局就更不敢开放政治民主。如此不良循环下去,积累的问题会更多。一些政治主张国内不能正当表达,在海外找出口,这使“中共不民主,一党专政”形象客观成立,一旦给中共贴上“一党专政”的标签,无论中共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多大的努力,都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形象。接着就引发出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国际社会中,认为中国是不可信任的“另类”,成为“中国威胁论”最主要的借口;同时,还带来未来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富人的外逃等等。当然,要作新的选择,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可能只有寄望于以后的领导人了。

谁解雪域风情?

來源:【多维新闻】2010-08-24
作者:毕研韬《第三次藏区考察报告》

2010年6-7月,笔者第三次进入藏区考察学习。此行历时27天,途径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此次考察的重点是藏传佛教,兼顾藏区政治与社会生态。途中参观的宗教场所有四川省亚青寺、白玉寺、德格印经院,青海省塔尔寺,甘肃省嘛呢寺,西藏自治区的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班禅夏宫,等等。

笔者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西藏问题”。这次进入藏区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西藏问题”的实质:“西藏问题”究竟是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西藏流亡政府”唇枪舌剑,双方都极力影响国际舆论。但目前看来,北京似乎处于下风。国际社会倾向于相信流亡藏人而质疑中国政府。那么,藏区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北京政府和流亡藏人究竟谁更可信?笔者试图自己找出答案。

一、藏传佛教

长期以来,世间传说,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笔者现在相信事实并非如此。在藏区,不止一个人告诉我,现在藏族牧民信教者较多,农民较少,市民很少(尽管整体上藏民信教比例极高)。在理塘县城,一位藏族姑娘看到我佩戴着活佛法相,一脸不解地问道:你们汉人也迷信啊?在藏区,我们经常看到藏人在车里和店里悬挂着活佛法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佛教徒。

藏族信教人数减少是否意味着达赖喇嘛在藏民中的影响力下降?在藏区,几位地位较高的藏族朋友都明确告诉我,大约99%以上的藏民都尊奉达赖喇嘛。在理塘县某寺,大堂里赫然悬挂着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法相。在康定县某寺,一位出家人公然为达赖喇嘛鸣不平。一位经常在藏区行走的汉族干部告诉我,达赖喇嘛的影响力可用5:3:2概括,意思是50%的藏民完全信奉,30%似信非信,20%完全不信。我所接触的藏族朋友对此一律否定。

目前,藏传佛教正加速向汉地扩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藏民信教人数在减少。与此同时,汉族信教者在增加。第三,汉传佛教加速商业化,正逐步失去汉族信教者信任。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呈现你进我退的态势。第四,汉地经济发展较快。笔者亲眼看到一些汉族弟子将数万现金献给上师。据介绍,也有汉族弟子购买豪华越野车乃至别墅供养上师。每年究竟有多少财富由汉地流向藏区?笔者不得而知。

目前,藏地寺庙无不加速吸引汉族弟子。为此,寺庙鼓励四十岁左右的上师学习汉语。以四川省白玉县亚青寺为例。目前,该寺能招收汉族弟子的上师有普巴扎西活佛、慈成加参活佛、当秋堪布、秋巴让卓堪布、意西江措活佛、阿松活佛等。在四川省理塘县长青春格尔寺,目前能讲汉语的上师至少有三位。一般而言,各位上师到汉地弘法不需寺庙批准。有的汉族弟子在汉地设立佛堂。因为藏传佛教特别强调皈依“上师”,因此说所设“佛堂”实际上就是上师在汉地的根据地。在新疆,同一上师的弟子会组成团队,一起修行、交流、朝圣。

在藏区,宗教场所几乎都对当地人免费开放。布达拉宫(门票100元)、大昭寺(门票85元)、扎什伦布寺(门票65元)、德格印经院(门票50元)虽象征性地向藏民收取一元钱,但事实上很多藏民一文不交。在日喀则,当地一位藏民告诉我,这是我们自己的寺庙,不需交钱。而该寺一位出家人却对我说,我们是以寺养寺。在汉地,当地人进旅游景点也要买票。在泰山(门票125元),当地人可凭身份证申请进山证(年费50元)。藏地寺庙的此类规定似有地域歧视(民族歧视)之嫌。

眼下,藏区某些地方正在讨论:出家修行算不算一种职业?笔者在爱尔兰学习期间,一位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欧洲学生问我:西藏的喇嘛为什么天天坐着不工作?现在的焦点是,信教自由是不是就不能干预藏民出家修行?从系统论来看,如果藏区本身无法负担出家人的物质所需,汉地势必就要承担更多责任。出家人在精神层面做出的社会贡献与社会向他们提供的物质供养是否相称?如果出家人的社会贡献为零甚至为负,政府是否可以干预?

在笔者看来,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皈依“四宝”,而后者强调皈依“三宝”。汉传佛教要求皈依“佛法僧”,而藏传佛教却要求首先皈依上师,也就是说皈依上师比皈依“佛法僧”更重要。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强调,弟子一旦皈依就不得质疑、诽谤上师,否则会堕入地狱,而且永世不得超升。总之,藏传佛教要求尊奉“生者”,而世间主流宗教则要求尊崇“逝者”。一般而言,“逝者”的教义是相对固定的,而“生者”的教义是变动不居的。若“生者” 离经叛道,后果则不堪设想。

二、藏民形象

2008年“3.14骚乱”之后,藏民在汉人中的形象进一步恶化,汉藏对立明显加剧。在藏区,笔者多次听说有藏民抢劫玉树地震救灾物资并打死军人与志愿者。笔者还听说,在四川省阿坝州,有藏民拦劫外地车辆。在拉萨,有汉人抱怨说,当地藏族警察偏袒藏族人。但这些都只是流言,笔者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遗憾的是,流言却像长了翅膀,不仅疯狂传播,而且越传越逼真。

如今,大众传媒、人际传播和亲身经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三大途径。

然而目前在中国,“西藏问题”是新闻媒体的一大禁忌。大众传媒传递的西藏信息少得可怜,远远不能满足世人的信息需求。即使在较为开放的互联网上,关于“西藏问题”的高品质信息也不充裕。来自官方的正式消息更是极度匮乏。在这样的语境下,道听途说就成了人们了解西藏的最重要途径,来自境外的消息也就轻而易举地主导了话语空间。

根据传播心理学原理,汉人之所以相信关于藏人的流言,是因为流言或者契合汉人既有的认知,或者符合汉人的主观愿望。无论何者,都反映了藏民形象的扭曲。(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藏人已被“妖魔化”。笔者不倾向于使用“妖魔化”这个字眼,因为它折射出了敌意。)“3.14骚乱”是个放大器,藏人凶残好斗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强化。“3.14骚乱”后,达赖喇嘛多次呼吁藏汉团结,彰显了这位政治领袖的清醒和睿智。

必须承认,“3.14骚乱”后国内媒体的宣传报道加深了汉人对藏人的误解。与此同时,藏人普遍佩刀的传统形象也成为藏人凶猛好斗的一个佐证。据说,在“3.14骚乱”之前,少数民族是否可以随身带刀由地方政府决定。“3.14骚乱”之后,西藏等地开始限制藏人佩戴长刀,(但日常生活所需的短刀不受限制)。不过笔者注意到,在西藏甚至拉萨,仍有不少藏人佩戴腰刀。笔者认为,所有藏区最好统一界定限制刀具,实行统一的管制政策。

目前在藏区,民间私存枪支仍是藏区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在苏联刚刚解体之际,曾有大量苏制枪支流入藏区。如今,藏区的枪支主要来源于东南亚诸国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化隆县有私制枪械的传统,这在藏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藏区期间,笔者了解到,部分藏区现在允许藏人到当地公安部门借用枪支。警方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禁枪策略,是考虑到部分藏民确实需要使用枪支。对这种灵活的管制模式,笔者表示赞赏。

笔者三次进入藏区,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藏人。在旅途中,有时候车上只有我一位汉人。虽然从石渠县到玉树州的途中我曾被一位藏族司机欺骗过,但此类事件在汉地数不胜数。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仅凭一件事、一个人就全盘否定藏民族。根据我个人的有限经历,绝大多数藏人是善良友好的。有时候,虽然语言不通,但沿途藏人会用微笑、手势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当然,语言、文化差异为双方交流的确带来了一些障碍,误读、误解时有发生。

遗憾的是,目前藏汉之间缺乏应有的互信。这种不信任在民间和官方都客观存在着。譬如,境外有论者指出,中国政府内部已经形成庞大的涉藏利益集团,其中包括公安部、国安部、总参、统战部、西藏自治区等十几个部门。如果“西藏问题”得以解决,这些部门的利益就会受损。所以该利益集团不希望真正解决“西藏问题”。对此,国内有人针锋相对:境外业已形成庞大的“藏独”利益集团。如果“西藏问题”解决了,这个集团就可能解体、大量“藏独”人士就会无以为生。

三、管治策略

传统上,中国法律对藏民网开一面。“3.14骚乱”之后,部分汉人呼吁“法律面前民族平等”。他们认为,在法律上优惠藏人会导致藏区治安失控。如今在操作层面上,政府似乎已经矫枉过正了。在川藏线上,笔者三次被查验、登记身份证。有一次身份证还被扫描存入电脑。还有一次,警察上车后只查验出家人的身份证,而对其他乘客不闻不问。值得玩味的是,进入四川省后便没人查验身份证了。成都来的司机师傅说,四川才不这么“空”呢。

在藏区,笔者明显感受到了各地管治水平和策略的差异。在四川甘孜,大部分县城之间没有班车。在石渠县,有些正在营运的私车连牌照都没有。在甘孜州,十几个人可共用一个身份证登记住宿。在石渠县,笔者连身份证都不用便可住宿。在甘孜,有的寺庙在大堂里悬挂着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法相。在拉萨某知名寺庙,笔者看到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的法相悬挂于大堂一侧。在西藏和四川,邮局是不准邮寄管制刀具的(所以人们选择物流),而青海省塔尔寺邮局却可以邮寄任何刀具。

笔者在藏区期间明显感受到了活佛的影响力。藏区各地都有不少活佛,活佛之间有明显的地位差异。活佛在社会管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活佛自己开设医院、学校等。此类医院通常收费较低,对当地的官办医院形成较大冲击,矛盾也便随之产生。倘若政府不能及时协调,便会埋下重大社会隐患。有的活佛(甚至普通出家人)还“建立”了基金会,而实际上,这些基金会大都没有合法注册,完全是违法无序运作。有的出家人每天早上穿上喇嘛服自称去寺庙“上班”,同时经营着自己的饭店、宾馆、商店。

藏区,尤其是西藏,现在实行高压政策,其中拉萨为特别管控重点。据说,目前西藏的常住居民和军警的人口比例是1:1。在拉萨,尤其是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北京路等重点路段,武警荷枪实弹,固定哨卡、流动巡逻、便衣暗哨布满大街小巷,气氛极为肃穆。在大昭寺周边的制高点上,武警居高临下,严阵以待。在布达拉宫广场,当游人如织时,便衣们便扮作游客隐身于人群中。深夜,当游客散去后,广场上只有特警们孤独的身影。

为获得关于西藏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在入藏前曾请朋友介绍西藏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对方大都以敏感为由婉谢。有朋友这样回复:“现在这种时候恐怕不会有人告诉那些事”“我即使不为自己着想,起码也要为我父母朋友着想。”在藏人看来,我的调查过于敏感。加上我是汉人,而部分藏人对汉人心存戒备,这给我的调查带来了诸多困难。由于大部分藏人避而不谈“问题”,导致我难以了解到藏区存在的“问题”,对西藏的研判也就难免过于乐观。

后马克思主义者把国家机器分为“强制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区分“王权”和“霸权”。在西藏目前特殊形势下,一定的武力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仅靠强制力量(有人称之为“刚性稳定”)是无法维持藏区长治久安的。政府必须倾听藏人心声,在沟通、协商、劝服、妥协中提升管治水平。“以力服人”“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必须融为一体,单纯依赖其中任何一种(包括“制造同意”)都是不切实际的。

自2010年7月6日起,流亡藏人采用Unicode标准开发出了藏文编码技术,使得全球藏人能够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介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目前在藏区,部分寺庙拥有卫星电话,使得境内外藏人通话更加方便。

再加上出入境人数增加,重要信息完全能够口口相传。更何况,在特殊情形下,海外藏人会请西方人帮忙传递信息。这一切都为信息监控增加了诸多困难。在信息时代,完全阻断信息交流已是痴心妄想。

都江堰工程的成功秘诀之一是“深淘滩,低做堰”。在藏区管治上,政府应当适度拓宽加深言路,使正当合理的诉求得以及时顺利上传,尽量避免“以言治罪”。如果境内言路不畅,藏人就会被迫求助于境外媒体和组织。当然,笔者只是倡导“适度”拓宽言路,而非一下完全放开。鉴于目前的藏区局势,突然完全开放言路必然会造成社会混乱。言路建设必须遵循渐进原则,力戒 “言而无信”“急功冒进”“东施效颦”。言路建设必须考虑藏区实际。

四、分析与建议

“西藏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民生问题,因而单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无法解决“西藏问题”。“西藏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或民族问题,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是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西藏问题”更不是社会问题或文化问题,“人权”和文化只不过是双方博弈的两枚棋子。有趣的是,中国政府和流亡藏人分别强调“西藏问题”的不同侧面:中国政府强调外部势力干预,而流亡藏人则突出中共管治危机。事实上,只有政治上真正中立的观察者才能看清“西藏问题”的实质和全貌。

“西藏问题”必须置于中国语境下考察。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某地一藏族官员被政府查办。当地部分藏族官员认为,这是汉族官员对藏族官员的打压,彰显了执政者对藏族官员的不信任。但笔者却认为,类似的政治斗争在汉地同样存在。藏族官员将之与民族身份相联系,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同理、环境污染、官民矛盾、官商勾结等现象在汉地也十分突出,但在藏地,此类问题都被置于民族冲突的框架内加以分析,反而遮盖、偏离甚至改变了问题的性质。政府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官方“去民族化”的努力又遭到质疑。

与此同时,“西藏问题”必须置于国际语境下考察。国际关系的实质是维护国家利益,而人权是当今某些西方国家国际博弈的一张王牌。流亡藏人无法看到或不愿承认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并不高,而且中国政府的国际公关能力低下。相反,达赖喇嘛的国际形象极佳,而且流亡藏人的国际公关水平很高。中国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不敢贸然探讨“西藏问题”,而流亡藏人则以民间人士或非政府组织的面目活跃于国际舞台。在“西藏问题”上,中国政府的传播主体过于单一,因无法形成合力而导致成本高、效益差。

目前在国际上,关于“西藏问题”出现了“屁股决定脑袋”的乱象。同情、支持流亡藏人者会毫无保留地接受达赖喇嘛、不加分辨地质疑中国政府。同样,反对达赖喇嘛、支持中国政府的人士不加思索地接受北京的观点、毫不犹豫地质疑流亡藏人。中国政府和流亡藏人争夺“意见领袖”和国际舆论的博弈势必进一步激化,而目前看来中国政府显得迟钝麻木、应对乏术。如今的流亡藏人大都接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深谙西方政治的运作奥妙。目前,国际上公开支持流亡藏人的声音持续增加,中国政府改变国际舆论态势的成本将与日俱增。

笔者注意到,为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与支持,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不断邀请境外媒体人员赴西藏参观。但遗憾的是,这些记者撰写的报告大多是继续质疑中国政府。相反,“西藏流亡政府”也不断邀请国际人士赴达兰萨拉采访。奇怪的是,这些人士撰写的文章大多是肯定流亡藏人。除了立场、道义、认知等因素外,这其中是否有操作层面的失误?笔者曾反复告诫,在传播实践中,技术正确和政治正确同等重要。

“西藏问题”是否有解?笔者认为,“西藏问题”最终会得到妥善解决,但这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西藏问题”只能在中国民主进步框架内解决。只有当中国的政治文明得以大幅度提升,政治生态得到实质性改善,执政者的管治理念和手段才会与时俱进。那时,解决“西藏问题”的障碍便会减少许多。当然,“西藏问题”绝不会自行解决,中国政府和流亡藏人之间的博弈必将长期存在。笔者可以断言,中国政府决不会向外界屈服。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之际,外部干预难免会适得其反。这种内外互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者的意志和取向。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三略研究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美国大兵终于从伊拉克回家

來源:【多维新闻】2010-08-31
作者:陆一

8月31日,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7年作战任务结束。其实,随着8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美撤军计划基本完成,只保留了5万人的部队从事包括培训、顾问在内的非战斗任务。按计划,明年年底前,美军将全部撤出伊拉克。

美国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已于8月30日抵达巴格达,一方面敦促伊拉克国内各方尽快打破组阁僵局;一方面 拜登将主持9月1日举行的驻伊美军结束在伊战斗任务仪式,仪式上奥斯汀(Lloyd • Austin)中将接替现任驻伊美军最高司令奥迪尔诺(Ray Odierno),成为新一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此后,美军在伊行动代号也将由“自由伊拉克行动”转变为“新朝阳行动”。

耗资超过7,000亿美元,美军部队阵亡近4,500人,受伤超过3万人……如此沉重的记录,无疑,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付出了代价,从2003年春至今的七年半,美国人正跌跌撞撞地准备从伊战的泥潭中爬出来。

没有美军的伊拉克

按照美国人的意愿,日后在伊拉克大街上维持秩序的将不再是美国大兵,而是伊拉克人。对于“伊人治伊”的良好愿景,北京国际问题专家向多维新闻表示,并不看好,没有美军驻守的伊拉克,需要时间的检验。

此前,为了给撤退进行舆论造势,美国军政界领导人一改过去为伊拉克安全形势忧心忡忡的口吻,大谈局势好转,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多次表示,伊拉克暴力事件数量“接近最低水平”。但伊拉克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今年7月,死于袭击和暴力事件的人数达535人,创2008年5月以来最高纪录。

安全形势的不乐观与伊拉克国内政坛四分五裂有直接关系。今年3月的伊拉克全国大选已过去5个月,但各竞选联盟仍在为政府组成和权力分配事宜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占该地区人口多数的什叶派,与包括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所属的逊尼派在内所支持的联盟争执数月,至今无果。与此同时,周边地区国家对伊拉克不同党派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组阁的矛盾:北有拥有大量库尔德人口的土耳其,试图对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施加影响;南有逊尼派主导的沙特虎视眈眈;西有与伊朗联盟而同沙特敌对的叙利亚;东有力推什叶派上台的伊朗。新政府尚未建立,各民族间远未实现和解,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军的撤出,令伊拉克的安全局面更加堪忧,而伊拉克政局的变化也将牵动着整个地区政治格局重新洗牌。

政坛紊乱、常年战乱,以及各种国际经济制裁,已经使这个世界石油储量第二大的国家民不聊生,政府的财政情况严重恶化。有媒体报道,目前伊拉克总体失业率为15%,青年人失业率更是高达24%。在首都巴格达,连维持民生的电力都无法保证基本供给。

战争令美国受硬伤

从伊拉克战争伊始,就令美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到损害。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发动战争,指控萨达姆的两大罪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串通恐怖分子至今查无实据,再加上驻伊美军虐囚、滥杀无辜等各种丑闻频发,使美国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就连美国国务院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形象”问题将是美国面临的一个长期挑战。

从国际社会来说,美国不顾反对一手发动伊拉克战争,除英国外,欧盟国家一片反对之声。法国总理就公开指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犯了三重错误:加深了美欧裂痕;法德等盟国加速摆脱美国附庸地位,外交政策上更加自主;反战问题上,法德甚至与俄罗斯站在一边。也有媒体指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没有争取到伊拉克与全球穆斯林的民心。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反而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而愈演愈烈。

而伊拉克战争的“余毒”将陆续发酵。暂不说参战美军本身可能会造成抑郁,战争带来的各种“后遗症”也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等方面。美国舆论普遍认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财政、军事、情报等资源长期受到牵制,直接影响到本土防御和反恐能力,导致反恐形势愈加恶化。

结合美国目前国内情况,撤军无疑是美政府必然的选择。经济危机,让身陷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美国已不堪重负。如果继续留在伊拉克,不仅人员伤亡会增加,军费开支将更加难以承受。现在撤军,一方面可以兑现奥巴马竞选时的承诺,为11月国会中期选举赢得民心;另一方面,可将军事重心顺理成章的转移到阿富汗,以兑现他任期内实现美国对阿富汗战略目标的许诺。

又一次越战教训

作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外战争,让人联想起37年前的越南战争。自美军在伊拉克陷入困境以来,总能在这个地区看到当年越南战争的狼狈。

越南战争无疑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段,是二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中最有争议的战争。这场战争耗时12年,有5.8万名美军阵亡,极大地耗费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得美国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力难以恢复。

上述专家指出,这两场战争过程中有些许相似之处。首先,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它们都是政府以编造的谎言而发动的战争;其次,二者同为消耗战,美军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另外,美国国内对这两场战争都有极高的反战情绪。

此外,越南战争的失败,有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军事力量和技术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回到伊拉克战争,美国明显没有吸取越南战争惨痛的教训。一个年军费全球最高的超级大国,面对一个早已元气大伤的小国,原本没有什么悬念,但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终被证实是师出无名后,美国又打出“推翻独裁,催生民主”旗号,但直至小布什任期届满时,也没能兑现所承诺的在中东地区树立“民主”样板。而奥巴马显然对这样一场残局也毫无兴趣,因为伊拉克战争无论如何评断,都将记在小布什的“历史”中。

当然,对伊拉克战争的评价,现在还为时尚早,将其同越南战争一齐钉在美国军事史的耻辱柱上,也未到时候。但足以下定义的是,现代战争的成功,绝非战场的胜利可以定义。这两场战争失败的教训是相似的——战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中山足球場廢定了 足團怒嗆

前一段時間因盧彥勳國外顯威,台灣政府慘遭民間批評不重視台灣的體育活動,這次的中山足球場被廢,又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 by Eve

中國時報【潘欣彤/台北報導】2010/09/01

中山足球場將在花博舉辦後,正式走入歷史。足球團體強烈抨擊台北市政府「說話不算話」,當年對外宣稱花博後將復原足球場,但卻又規畫成「台灣精品展示館」,造成對台灣足球界的二次傷害。中華民國足球協會理事長盧崑山說,台灣足球敬陪末座的原因,除未職業化外,就是沒有一座符合世界標準的「專用足球場」。

盧崑山表示,中山足球場是全北市唯一符合FIFA認證,舉辦過大型賽事的場地,但如今卻被當成花博展館使用,逼得足球迷只能往百齡河濱、迎風等足球公園,「頂多只能練習,根本無法比賽!」

「踢球時,還要小心鐵餅、標槍飛來!」蘆洲市足球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福記抱怨,雖然台北田徑場的確可舉辦國際賽事,但該場地設計,仍以田徑為主,能辦足球賽的時間、空間有限,條件不如老舊的中山足球場,「叫我們如何推廣足球運動?」

市議員吳思瑤認為,中山足球場不只作為舉辦國際賽事之用,「更是台北人歷史文化的共同記憶」,她希望市府三思而後行,重新考慮保存「足球人的聖地」,甚至整修中山足球場,並藉此宣示市府扎根足球運動的決心。

台北市體育處副處長李昭譽則說,「我當然希望足球場回來」,但他強調,北市府絕無「放棄足球運動」,當年中山足球場雖規畫為花博爭艷館使用,但體育處也陸續興建百齡橋、追風河濱公園等球場,各級學校亦有足球場,可作比賽用,彌補中山足球場功能。

下午市政總質詢時,郝龍斌肯定表示,中山足球場不再復舊,將直接作為台北市與經濟部合作的「台灣精品展示館」,且聽奧期間,台北田徑場已順利取得FIFA國際認證,「舉辦標準賽事絕無問題。」

不過,記者會上,台32腳球協會理事長郭正典抱怨,體委會今年僅給足協七四○萬補助,還要分給全台十六縣市,「給這麼少錢,要我們怎麼推廣足球運動?」甚至認為,台灣足球敬陪末座,不是沒理由!

老師《我們》

作者是Alex的國中同學,所以文章內的部份回憶與Alex相同,值得轉刊回味...

- by Eve

作者:駱以軍
文大中文文藝創作組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著有:《妻夢狗》《第三個舞者》《月球姓氏》《遣悲懷》等書,本專欄亦結集出版《我們》

不是否過了一年紀之後的人生境遇,最近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前一個晚上,我和孩子們聊起小時候我和我哥我姊三兄妹,在父母不在家時胡鬧之惡行(我和我哥用那時還是黑硬塑膠殼轉盤撥號式機筒亂打電話惡作劇,我姊則和我們恐怖平衡互不告密,站在我媽的梳妝臺前偷擦口紅畫眉筆彈粉撲),第二天獨自在家便接到一通我到現在還弄不清是惡戲、詐騙或靈異的怪電話。一個少年的寂寞嗓音,似乎在偏遠地區收訊不良充滿雜音的話筒彼端,有點失落有點譴責地喊我近三十年前極少數玩伴才知道的綽號:「…被你害慘了啦…沒有一個人來…你知道我等多久了嗎?你到底會不會過來啊…」

或是從白日回籠覺某個深刻凹陷如前世經歷,無比真實的夢境(通常是長街、巷弄迷宮、遙遠年代的車站大廳、雜草叢生的無人遊樂場)中悠悠醒轉,正不知此身何在、今夕何夕的模糊邊界,便接到壓在枕頭下手機來電(原本是設定鬧鐘裝置),多年不見的友人輾轉從出版社問到電話,告知我某某走了,死了。怎麼回事?自殺、跳樓,怎麼可能?就是發生啦,還留下一個念小學的女兒,說是失業後為鬱症纏困,老婆去年就搬回娘家,卡債繳不清銀行也凍結了他所有的信用額度…

掛了電話才想起,之前那浸浴在柔和至怪異的白光中,用一種悟道者空靈縹緲神情和腔調和我吟唸著:「深潭魚可釣,幽谷鳥可羅,此心長久在,毋須自煩擾。」躲在簷下陰影說話的,不正是某某嗎?

昨天,才和S聊起國中往事,在一種睽違久遠的青春懷舊激情中,想起一個叫ㄏ的傢伙。他是國三那年轉到我念的班上,但當時我那一班是國中最後一屆能力分班(也就是有所謂「實驗班」、「A加班」、「放牛班」這些名詞的最後一個年頭)的第一好班,國一國二時的玩伴好友全被打散重編到B段C段班,原班留下的成績特優成員怕不剩二十人,再混編其他各班挑選抓上來的前幾名菁英。(至於我這廢材為何可以留在那班上?說來慚愧,我記得那個暑假的結尾,父親鐵青著臉把我叫去書房,好像我幹了什麼羞辱家門之事。原來是校長—他是父親之前在南師的學生—打電話來,說令郎的成績本該被刷至B段班,但如此這般於是他們特別酌情把我留在那象徵榮耀與頂級的魔鬼升學班…)。所以,瘦削安靜的ㄏ並不特別引人注意,他的成績大約保持在二十名左右(我告訴S,我們那個像外星人租界特區的怪班,後來放榜,男生二十幾個上建中,女生也快二十人上北么),窄窄的肩膀和下巴,隱身在那群天才少年少女集體彌散的疏離冰冷氣氛中。反而是我,一整年陷落在一種機械故障完全脫離課室真實感的「腦袋一片空白」,故而成為我們那矮個子但意志堅強的導師作為懲戒示範的舞台發光體(抽藤條、半蹲、擰耳朵、後腦鑿爆栗、板子打大腿)…

像所有劫後餘生者描述自己曾經歷之苦難時,總暗藏不自覺的吹噓與眷戀愛撫情感,我告訴S:「妳知道我們那導師有多可怕嗎?有一次有一個女生裝病請假在家,我們導師打電話去她家,才喂了一句,只聽到匡啷就沒了聲響,話筒那邊我們導師奇怪地喂、喂、喂,結果是那女生昏倒了…」

這個ㄏ,直到畢業旅行那次,在溪頭的學生活動中心臥室裏,掏出菸來分給我們幾個班上算廢材級的傢伙吞雲吐霧(我當時心裡還想,哇,這個好學生聯考壓力太大崩潰了),我們導師突然推門闖進查房。我頭皮一麻想,靠,死定了,看畫面也一定是我這害蟲帶頭作亂。所有人全慌忙踩熄菸瞿然垂手起立,但那一刻,我看見只有瘦削的ㄏ,仍叼著菸,手插在西裝褲口袋,蹺著腳,仍坐在房間那張破沙發上,微笑著和我們導師目光對峙著。

那像西部片拔槍前兩造屏息靜止的過程,在漫長時光之流被我不斷放大,緊縮的瞳孔,抽搐的臉頰肌肉(當然我不可能注意到這些),一旁的其他傢伙全變成一二三木頭人…

直到我們導師用一種對大人說話的腔調(甚至帶有一種同謀不宣的兄長情感)說:「ㄏㄡ,你們幾個,啊?居然在抽菸?」然後推門出去。什麼事也沒發生。

我告訴S,後來我才知道,以那年紀來說,ㄏ是「準中之準」(就是「大條中的大條」,「玩真的」之義),他之所以轉學來台北,就是被雲林原籍的中學開除。他母親家族是地方黑道,他因為個性極狠,原是地方一群少年的「ㄔㄨㄚ頭的」。他來台北一年,兄弟們原來的地盤被其他大人的幫派踩掉,聯考完那個暑假,這傢伙便像基度山帶兄弟們揹著吉他袋,裏頭裝長武士,一間一間賭場、海產店或泡茶間去「討回來」。

那是一個對於我這台北小孩,無比陌生罕異,近乎魔幻,日後在侯孝賢電影中才擬想、全景湧現的窄窄扁扁世界…
不想今天,我因事回永和老家,在中興街口7-ELEVEn買菸走出,一個人叫喚找的名字,我一轉身,是我那位國中時的導師。

他的個子仍然小小的,頭髮烏黑梳得齊整,眼睛非常美(這是長大以後的我第一次發現這件事),臉孔完全不顯老態。我一眼就認出他來,且第一瞬間便進入二十五年前那個廢材學生老鼠見到貓的惶恐和心慌。我說天啊老師居然會遇見您(唉我總在這種關鍵時刻說出蠢話)。他一直說:「太好了,太好了。」他告訴我他早已退休,現在常在桃園種種菜,偶爾回永和巡巡房子。他說他常在報章雜誌讀我的文章。(我竟然囁嚅說:啊,那些太變態了。)

我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似乎這二十多年來,我始終把他曾施加於身的暴力,當作一種,作為柔軟、孩童、歡樂、人渣部分之我,對立面之傷害縮影。(我多想對他說:「我到現在還常作考試作弊被您抓到的噩夢而嚇醒呢。)那使我無論如何努力,底層總揮之不出那無來由的自我譴責與挫敗感。但時光迢迢,站在我面前的卻是一氣質優雅、溫文有禮的老派紳士。我被喚起的竟是孺慕懷念的情感。那時,我總像被和整個菁英之群區隔開來,被他展示地用藤條抽打。但現在的我,內在靈魂某些自我規訓的意志,竟和他當年如此相像。他曾非常認真地要十四、五歲的我們讀《老人與海》、《天地一沙鷗》並要我們寫心得報告。有一次他曾說起他念師專時,個子最矮小,家裡又窮,被一些同學瞧不起,但他每天強迫自己在宿舍苦練,最後竟能作一千個伏地挺身…

他像從一張懷舊照片中走出來的活生生之人。當年我不理解,那一刻我卻覺得我和他如此相像。我們像《秋刀魚之味》裏的老派男人之間,執最典雅的師生互相鞠躬之禮。他說:「問候你爸爸媽媽。」我說好的好的。等他走遠後,我才想起沒解釋我父親已過世多年。

街車人聲轟然浮現,我心裡想:「啊,我終於到了能深刻體會這種感情的年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