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淺談網路世界的Power Law現象〈三〉── 書籤網站中的Power Group

Posted by Mr. Friday

〈註:本文已同步發表在Download!網路密技王No.7號中〉

Web 2.0分享世界中的Power Group

前面兩篇講過了長尾理論。不過除了長尾理論外,Web 2.0網站中還存在著其他與Power Law有關的現象。舉例來說,現在時興的Web 2.0網站雖然多半號稱自己的內容是使用者自建的〈user-generated〉,但尷尬的是這些網站的內容多半還是來自於「少數網友」無私的分享。這 與Power Law有什麼關係呢?看下去就知道。

Youtube、Wikipedia、Digg的分享率

接下來的資訊,或許你已經在一些新聞中看過。根據這份2007年8月路透社的報導指 出,眾多強調分享精神的Web 2.0網站們,其實網友的分享率少得可憐。以全球最大的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為例,每一百次的網站造訪當中,只有0.16次是來上傳影片的,其餘都 是來看影片;全球最大的照片分享網站Flickr呢?好一點,分享率0.2%;號召全球網友一起編輯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則是報告當中分享率最 高的,不過4.6%的數字其實也沒有高出多少。

另外一個有趣的數據,則事關於網友的貢獻度。根據這篇Palo Alto的研究文章,Wikipedia裡50%的內容,是僅由1%的網友提供的;這位研究者還在部落格上放了研究圖表,嘖嘖,又是一個漂亮的Power Law曲線,80/20法則Web 2.0世界裡再次展露無遺。

或許有人會想到,咦,那書籤網站呢?對啊,前面的研究者雖然沒有書籤網站統計進去,但是整體來說,書籤網站的分享率也是差不多。根據此篇文章的研究,在2007年時Digg首頁上的Top Stories,有43.8%是由Top 100 User分享的。而底下的留言更指出到了今年2008,首頁的60%內容都是Top 100 User貢獻的,40%才是其他幾萬人。

從前面的研究資料看起來,這些強調分享的Web 2.0網站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泰半是這些人數雖少、但是樂意與他人分享大量資訊的人,我們叫他「Power User」〈學術上有時也會這樣稱呼之〉。這些Power User在分享的過程中,會慢慢結識其他志同道合的人,進而形成一個有共識的社群,主導著網站的走向。換句話說,在強調分享的Web 2.0網站裡,有一群Power User,他們組合成的Power Group,左右著網站的意見走向。這個現象,在強調意見交流功能的社會性書籤網站上也相當地明顯。

嘿,沒注意到吧?其實這些Power Group,就如同網路上的意見領袖群,左右著你我每天關心的議題。不只書籤網站如此,許多的網路交流園地其實也隱藏著這樣的小圈圈。不過這背後有一個弔 詭的問題:照這樣看來,Web 2.0網站的意見走向其實主導權是在小撮人的手中,而不是網站業主手上。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一般說來,除了網路以外,大多數的媒體都有其立場,譬如大家所熟知的TVBS、聯合報是藍色,三立、自由時報是綠色。有鮮明的立場不見得是壞事,絕 大多數的時事評論都需要立場,除非你只喜歡看極為中性的學術研究或是科學論證。事實上,媒體的立場,也決定了它們能吸引到哪些死忠讀者、決定其社群大小。 而這些立場是怎麼來的?以傳統媒體而言,這多半操控在業者手中,電視有導播、製作人,報紙則有報社編輯。但強調網友分享的Web 2.0書籤網站與傳統媒體不同,它的言論內容泰半由這些Power User貢獻,因此他們的觀點偏好對社群的走向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我剛剛所說的,這不見得是件壞事──社群的成長茁壯是需要成員間的共通話題與討論,透過 社群的養成,繼續拉抬整個網站的氣勢──也就是說,魚幫水、水幫魚,某種程度上書籤網站也是靠著這些Power User吸引人氣。

但如果,今天出錢辦網站的業主,不喜歡Power Group的意見走向時,怎麼辦?

Digg的Ban帳號事件與焦點議題的轉向

不講一點例子出來好像沒什麼說服力,我就拿Digg來作文章。Digg一直以來都有個神秘的演算法,控制著哪些文章可以上得了頭條版面。演算法的原 理不公開,但是大概可以觀察得出來:Power User (在Digg上的名詞叫做Top User) 的文章比較容易出現在前頭。但在今年一月初,這些重度使用者卻發現,Digg改了演算法,導致首頁故事朝向比較「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呃,講白一點,就是 變得什麼類型的文章都有、但反而感覺失焦。這對貢獻大部分頭版文章的Top User來說,感覺很不好──因為有種文章被擋住的感覺。雖著時間過去,關於這套演算法的耳語漸漸浮現,有人說是站方刻意打壓,也有人說現在Digg有隱 藏的人為審查。這直接的導致Digg數位Top Users很生氣地發表公開信抗議Digg刻意修改演算法、削弱他們的影響力。

數個月過去了。看起來,Digg還是執意進行下去,而且手段越來越激烈。數週之前,許多Digg使用者發現他們突然無法登入:他們的帳號竟然被禁了!

根據這邊的列表 ,Digg至少禁了100個帳號。Digg為此的解釋是,他們發現這些網友用了不正當的script,企圖影響文章排名;事實上,的確是有謠言指出,某些 公司願意開出不低的價碼,希望網友把自己的網站文章推上首頁,而這些script聽起來就是某些網友會用的工具。聽起來,禁掉這些帳號好像沒什麼錯,對不 對?可是當大家發現Zaibatsu這位Digg Top 3的帳號也被禁掉的時候,支持Digg的聲浪逐漸變成質疑;因為Zaibatsu根本不是因為script的關係被禁:根據Digg的說法,他被禁的理由 是「長期違反Digg的使用規範」〈this user has been banned for multiple violations of the Digg Terms of Use over period of time and not just a single incidence〉;至於他到底違反了什麼使用規範,Digg並沒有說明。

Digg的做法,想當然爾引起一堆質疑跟陰謀論。這裡有一篇把來龍去脈整理得非常好的文章 ,出自於Mashable的David Chen之手;這位作者同時認為,Digg會開始ban這些帳號,為的並不是表面上的script衝票數的理由。而是他們怕Digg上充滿太多科技文章, 只能吸引科技族群,對投資者來說「不好看」。投資者喜歡看到的是首頁上有多樣化的主題,Digg的這一連串改變,至少表示Digg朝更多元的方向發展。的 確,根據RWW的統計, 現在出現在Digg上面的科技主題越來越少了,背後是否有Digg站長在刻意引導,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樣是不是也同時把Digg好不容易建立起來、以討論 科技議題為重心的Power User/Group毀於一旦呢?眾多網路人士把Digg模式認為是Crowdsourcing群眾智慧的極佳體現,而今Digg此舉又算不算是澆了這些 人一桶冷水?

回看台灣的書籤網站

國外的Digg經驗,印證於台灣還在發展中的書籤網站,似乎有諸多可以借鏡之處。以Power Group的議題走向來說,雖然HemiDemi與funP一開始吸引的多是科技族群,但後來卻都有不同的走向。去年的樂生事件,讓HemiDemi無形 中帶了點社運色彩;相較之下,今年320大選前後的選舉激情語言,則讓funP逐漸轉為現在的政治文導向。當中的此消彼長,不知道是不是站方願意見的。 又,如果國外的Digg曾感受到來自創投業者一絲絲「科技文太多」的質疑,那麼台灣的創投業主,不曉得會不會擔憂funP上的特定黨派顏色太重,而希望 funP淡化其色彩。

不過說到淡化特定議題色彩,或許funP現在的模式就是了。自從funP的首頁從「本日最推」改成「現在最推」的文章排行之後,整個文章排行機制宛 如大洗牌。以往當首頁還是「我的頭版」、「推推王」的時候,由於高推的文章可以停留在首頁將近一天,所以議題聚焦的能力較強、也比較有社群感,而現在首頁 換成類似Yahoo!的Layout、文章又換成「最近大家都在推」之後,似乎也面臨了與Digg一樣的現象:看起來文章議題變多元了,但是這些真的是常 來funP的人想看的文章嗎?看看「本日最多人推的文章」,常不免有「怎麼差這麼多」的感覺;再加上funP本來就有紅利積點的活動、又一再放寬每日推文 上限數的限制,近幾個月來竟逐漸地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以下節錄自越推越多的funP,越來越低的品質一文:

前面有提到,每日推文數上限過高會造成什麼狀況?就是亂推、濫推、親友推以及偶像推。因為亂推、濫推,以及網友間禮尚往來 或結黨營社地搞互相幫忙推文,使得推文數越來越高,但被推到前面的文章品質卻往往與該文享有的高推文數不成正比。這造成了,使用者因為看推文數有這麼多, 以為會是好文章而點進去看之後才發現平凡無奇,有被騙進去增加人氣流量的感覺。這也就算了,我更不爽的是,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去看一篇沒啥內容的文章,只 因為有一堆人濫推文?我這些時間的損失,誰來賠我?

被貼上去的文章變多以及文章被推數的墊高,對使用者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影響,那就是讓使用者越來越沒辦法在茫茫文海中找到有興趣的文章來看。前者導致 越來越難找到想看的文章應該不難理解,我就不多說。文章被推數越來越高,也會讓使用者必須花更多時間去找出自己想看的文章來看。

在Digg上,Top User之所以會這麼有影響力,是因為大家會去訂閱他們的最新活動訊息來看。這也難怪,畢竟Digg上大概每6~7秒就會有一篇新文章被放上來,一般網友 哪有那麼多時間一篇一篇細看,所以大家會去訂閱Top User的活動,看一下他們推了什麼文章,儼然是現成的過濾機制。而funP雖亦有類似加入好友的功能,最後卻不知為何最後變成了一群「網友間禮尚往來或 結黨營社地搞互相幫忙推文」的狀況,導致推文數一再創新高、但文章品質卻未提升的狀態。講難聽一點,如果你的文章質量高,但沒有玩結黨營社這一套,很可能 在funP上是不會有什麼能見度的。

近日來,funP推出了「麻吉」功能,讓推友可以彼此追蹤,藉以鎖定目光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裡。但這個功能是否能像Digg一樣在Top User間產生相互拉抬的效果而向上提升,亦或是造成更多的「禮尚往來推」而向下沉淪,就有待時間檢驗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