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養成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各項任務的能力,自然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即使日後遭遇困難,也會獨立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專長解決取向心理治療理論、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親職教育、人際溝通與情緒管理。
有句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指的是人們可從失敗的經驗裡記取教訓,奠定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但這句話,套用在學齡兒童(六到十二歲)的學習與人格發展上,或許就成了阻礙孩子朝正向發展,變得自卑、懶惰的影響關鍵。因為一再受挫、失敗的經驗,容易讓孩子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長期下來,恐成孩子進步學習的一大絆腳石。
從成功經驗建立學習能力
依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要養成學齡兒童的勤勉感,是需要培養他們面對課業、與他人互動的各種能力。如果這些能力,足以讓他們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的各項任務,並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與能力感,從這些「成功經驗」裡,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信心,願意持續努力。即使日後遭遇到困難,也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輕言放棄。
反之,在這個階段裡,大人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實際自我從事活動的機會,一來孩子會慣性依賴大人,無法養成責任感與獨立性;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缺乏靠自己完成任務的經驗,逐漸失去能力,就容易在活動中退縮,形成性格上易有自卑、懶惰的特質。
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學習困境
家長多半有許多迷思,其一就是看分數來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對於孩子在課業上是否獲得能力感、對學習有沒有熱情等,顯得較不在乎。以孩子面對「寫作業」為例,我們常觀察到,多數父母見到孩子功課寫不好,就認定是孩子太懶、太笨,把問題完全歸因到孩子身上;或是老師怪家長不協助指導,而家長怪安親班老師沒盡到督促責任。這些都是解決不了問題,反倒可能導致孩子不寫作業的情況更加嚴重。另外,也常見父母會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以為「跟孩子說一些道理」之後,孩子就可以「瞭解寫作業的重要性」,然後立刻轉變成符合大人的期待。
大人們卻都忘了,培養能力、建立習慣都需要逐步累積,並不是光說道理就能讓孩子改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立即成效。當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時,父母應該試著去回溯找出孩子為什麼懶惰的真正原因,是孩子對學習沒有熱情?還是認為自己就是「笨」,再努力也沒有用?
理解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供孩子適切的教導與協助。讓孩子慢慢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建立起孩子的「能力」;當孩子愈來愈有能力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這能力所產生的效能感或成就感,有時遠比大人給的實質獎賞要有意義得多,也會影響孩子長遠一生的思維與態度。
能力不足?
所謂的能力,指的是孩子的智力發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基本技能。像是孩子的智力發展出現了問題,但老師出的作業又需要抽象邏輯思考;又像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看不懂也無法理解習作上的題目;又或者孩子根本沒耐心閱讀文字,寫作及造句能力也不甚理想…
此時,大人們就該適時降低作業難度或要求;老師出作業時也應盡可能顧及每個孩子/家庭能力與條件的差異,對於程度落後較多的孩子提供補救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的努力、改變與進步,從旁給予鼓勵及學習輔導。
未能理解作業要求?
有些孩子不能完成作業,可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無法理解作業的要求,在接收訊息、理解訊息上出現障礙。像是老師在交待功課時,有些孩子經常性地沒聽到、沒聽仔細或聽不懂,那他就沒辦法完成功課。此時,大人們就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重複解說訊息,或以不同方式表達,也可以請鄰座的同學協助說明或記錄等。
習慣不佳?
多數的孩子不會完全不寫作業,只是習慣不好,像會邊寫邊玩,無法專心;或先玩再寫,不夠時間寫作業;或經常性地落東落西,回家功課根本沒帶齊;也有些課後上安親班的孩子,習慣有人幫忙完成功課,長期下來,失去能力,碰到困難就只會舉手向老師反應不會寫。
遇到上述情況,大人們首要改善寫作業的環境,讓孩子在心無旁騖下完成作業。其次,培養紀律與好的學習習慣,多花時間和孩子討論他所遇到的問題,陪他一起面對、一同想辦法解決,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往往父母自己面對困難的態度和行為,會比說道理更具影響力。
心理因素影響?
當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會故意拖延寫作業時間,免得完成後又要額外寫練習題;或心想反正自己不做,待會有大人幫忙完成;或覺得寫作業好麻煩,反正不會受罰,不寫也沒關係;甚至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就笨,怎樣努力都沒用……。當孩子出現上述的心理狀態,大人們就該檢視或調整在教養上的態度及方法,像是有些父母缺乏耐心管教,錯了就罵,但又邊罵邊幫孩子收拾爛攤子,在管教方式沒有一致性,又怎能期待孩子會懂得肯定自己,願意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去克服課業上的障礙呢?
態度與習慣遠比分數更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比考試分數的高低更重要。尤其,中小學階段的「學業能力」培養,不單只呈現在成績好壞的表象,也深遠地影響到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應戰能力。所謂「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包含了:
- 時間安排與運用: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如讀書計畫、每日作息安排等,並能依照既定計畫運作、定期調整計畫等。
- 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懂得尋求協助、檢查並改正錯誤的能力。
- 遇到困難要解決: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課題及困難,要引導他們「主動」求助或是「自動」搜尋所需的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