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印度“快照”

來源:《华尔街日报 中文网》2010.11.25

11月中旬,几位印度当代知名摄影师的作品在香港展出。那些凝固的瞬间记录了高速发展的印度的另一番景象。

阿齐兹·桑亚尔(Asis Sanyal)的“欢乐城”系列之1(City of Joy 1):桑亚尔是西孟加拉邦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这幅数码作品描述了寻常一天中,加尔各答街头混乱的景象。法国作家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Dominique Lapierre)将加尔各答称作“欢乐城”。


迪内希·康纳(Dinesh Khanna)的“大吉岭森林里的经幡”(Forest Prayers, Darjeeling):照片拍摄的是在大吉岭附近森林里的藏族经幡。这张照片是摄影师的“生存信念”系列作品之一。


普拉桑特·潘加尔(Prashant Panjiar)的“卡纳塔克邦的高卡纳”(Gokarn, Karnataka):这位摄影师的作品总是成对出现。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高卡纳未开发的土地,与之搭配的是另一张拍摄因城市发展而消失的土地的照片。


拉吉卜·德(Rajib De)的“我的加尔各答”系列之2(My Calcutta 2):这位艺术家曾是一名板球运动员,去了叔叔的暗室之后迷上了摄影。这个系列展现了加尔各答的城市变化。


塞巴尔·达斯(Saibal Das)的“三轮车”(The Tricycles):塞巴尔·达斯曾是好几家报社的摄影师,他对社会问题、草根组织和童年时居住的加尔各答城非常着迷。


萨米特·巴苏(Sumit Basu)的“戈什府”(Ghosh House):这位摄影师的作品反映出城市日常生活中忧伤的一面。


维基·罗伊(Vicky Roy)的“街头梦想”系列之3(Street Dreams 3):摄影师小时候在德里街头流浪,后来被一个致力于帮助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收留并受其资助完成了学业。现在他把印度的街头生活捕捉到胶片里。这张照片拍 摄于新德里的一个火车站,这儿曾是他小时候居住多年的“家”。


卡拉姆·普瑞(Karam Puri)的“老城”(Old City):七年前,卡拉姆放弃了投行的工作转行做了一名摄影师。他说他的作品灵感大多来源于早期特艺集团(Technicolor)的电影。


考斯达夫·雷(Kaustabh Ray)的“孤独”(Solitary):照片中的大使牌汽车曾是印度七八十年代风行一时的家用车,如今在城市的街道上已很少看到。


玛德哈维·斯瓦鲁普(Madhavi Swarup)的“向上的约束”(Upward Bound):斯瓦鲁普善于用黑白照片捕捉印度建筑。


阿齐兹口桑亚尔的“又甜美又有用”系列之1(Dulce et Utlie 1):阿齐兹的这幅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在泰姬陵旁的土地上干活的小男孩。这幅作品被认为体现了保守与进步的共存。


维基·罗伊的“街头梦想”系列之2(Street Dreams 2):这幅照片拍摄的是几个在新德里火车站旁的自来水龙头下洗澡的小孩。


迪内希·康纳的“帕坦,行走的耆那教僧人”(Jain Monks Walking, Patan):这是摄影师“生存信念”系列的又一张照片,捕捉了身着传统装束的耆那教僧人行走在一条冷清的道路上的情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