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blog.udn.com/tripc/4079179
富士康的12連跳,震驚了世界,而最新的狀況是北京政府指示淡化,富士康調薪安撫員工,然後不管那裡,都建議富士康要調整管理辦法,多點軟的,少點硬的。但旅人認為,這些建議都只是隔靴騷癢,根本就找錯了方向。
富士康要真正解決這問題,是要進行企業或集團轉型才能解決的,但郭董會這麼做嗎?我要很悲觀的說...不會。
其實郭董的問題也是台灣很多代工廠的問題,只是鴻海做到最大而已。從營運的角度來看,鴻海雖然名氣很大,但其實蠻失敗的,錢賺的那麼痛苦,犯得著嗎?
我不會否認鴻海的管理極其精密和扎實,但鴻海的問題在於,不是底下沒有人才,而是領導本身自己沒有本事想出容易賺的方法,卻要底下的精英把腦力花在怎麼去省成本上,然後把最有利潤的部份讓給了蘋果和其它歐美大公司,旅人實在是感到很不值。
台灣現在老一輩的集團管理人,腦子裡的正統經營思想就是賺錢本來就是辛苦的,然後自己辛苦打拼,省吃儉用成長了起來後,也萬年不變的用這種思路去經營企業,你把蘋果,鴻海當成個人後,你就會發現,像不像是一個年青金領和一個長工? 金領吃香的喝辣的,照樣渡假過好日子,但長工天天省吃儉用的過日子,幫金領做的所有東西,他都分不到多少,只能賺一點點的打工費而已。更糟的是,他為了要滿足金領的要求,他全家都被他逼的去用最辛苦的方式,來節省開支。連他自己讀了哈佛的博士兒子,都只能回家幫他研究,怎麼節省開支。
這樣子對嗎?當然不對,郭董在台灣享有很高的聲望,但我卻是完全的不能認同,因為他把整個台灣產業拖累了,以代工而沾沾自喜,消耗了台灣巨量的高級精英,卻只有一點點利潤。
不要說我講的不對,請去計算下鴻海集團下的人力資源和素質,然後去比比美國的蘋果或是谷歌,你看看有沒有太大差異。我雖然沒有數字,但按我看鴻海的規模,資源素質和數量,絕對不會比他們差,應該是有過之而不及。但怎麼平平是人,但結果卻天差地別?
別人的高級人才,上班跟渡假一樣,鴻海的員工,上班跟坐牢沒差別,怎麼會這樣子呢?
其實我只講郭董,並不公平,我所知道的台灣企業主,尤其是代工業的,有很多都跟鴻海一樣,都消耗掉了大量的台灣高素質人才,但產出卻都是利潤極低的血汗錢。
我在這篇博文裡直指郭董,只是因為他是代表性人物而已,並非全台灣就只郭董一個企業主有思維上的問題。
和郭董相對的,我要推崇宏碁的施振榮。他一手引領了宏基的轉型,讓台灣自己的品牌,在資訊產業裡有了一個極高的地位,也創下了宏基的全球品牌價值。
台灣的產業應該多跟施先生學習,而不要去學習郭董。吃苦耐勞是工業社會的習慣和思維,在知識產業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趨勢時,台灣地小人稠,根本上就要朝這路子走,像鴻海這類的集團或企業,完全不應該成為台灣中小企業的楷模和學習對象。因為,學做工人有什麼好值得稱道的。
恕我不客氣的說句,郭董不過是把工人做到最大而已。他把整個集團企業營運的像個大工人,還把一堆人才拖累到這種低階生產層級裡,是很錯誤的示範。政府如果有遠見,就不要再去吹捧鴻海,而是要把鴻海定位在最不該學習的集團和企業才對。
台灣不該再以做工人為榮,不該再以吃苦耐勞為驕傲。台灣要像歐美或是韓國,以如何運用腦力,在保證自己美好生活的前題下,賺到最多的利潤,好讓自己過好日子為目標。
今天台灣的經濟危機,固然有陳水扁之流的糟糕領導,但台灣產業現在領頭者的思維可能也是另一個問題。他們自己不懂得如何轉型,也不會動腦袋或是有冒險精神去創造知識產業,引領集團轉向有高利潤的知識型集團,只因為他們怕。
但這種怕,是有可怕效果的,因為他們規模做大了,反而降低了台灣的競爭力。
事實上,郭董不要成功比較好。他本人的經營能力太好了,讓鴻海成功了。當然,不止郭董,一堆只做代工業的老董們也一樣。
但我想,他們是不是應該要為台灣後代的子孫找條路,讓台灣人能多賺點錢,不要再過苦日子,不要再以過的像頭牛一樣為驕傲或是目標?我們能不能像谷歌或是蘋果員工一樣,過的腐敗一點,然後讓別國家的人過的像鴻海集團的員工一樣?如果台灣多點這種思維的企業主,那未來台灣才會真有希望。
所以我在開頭就說了,如果鴻海領導自己不去思考要把整個鴻海集團向知識型產業轉型,富士康是沒法子改變的,因為不用這種極端的制度,是榨不出低成本的,這就是在最大工人頭子的思路裡所得到的結果。
所以,我心裡真的想跟郭董說,“是不是要考虑轉轉型?冒冒險?“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