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看冰島如何用社群媒體重建國家經濟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李宜穆編譯
發表日期:2012-03-18

還記得冰島政府運用社群媒體,將修改憲法的大事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給網友嗎?這個歷經金融危機與火山爆發的島國,正運用網路科技,嘗試在世界舞台上再次站起。科技新聞網站mashable記者Samantha Murphy走訪冰島、訪問該國總統,並告訴讀者冰島如何運用社群媒體與科技重建國家經濟:



冰島總統Ólafur Ragnar Grímsson在訪問中這樣敘述冰島人的特質:「冰島社會的原則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是朋友,除非事實證明相反。不幸的是,多數的社會秉持著相反的原則,假定每個人都是潛在威脅。這樣的做法是危險的,因為這基本摧毀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民主本質,但在冰島,我們不這樣做。」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冰島政府制定了新憲法,在一系列新政中嘗試從破敗中站起,其中,更包含善用社群媒體,包括Tumblr部落格「冰島想做你的朋友」、Twitter帳號與Facebook頁面,更在2011年發起「Inspired by Iceland」計畫,鼓勵冰島公民陪伴觀光客來趟環島旅行,一系列舉措不但讓世界知道冰島已經重新出發,並提高觀光業的能見度。
不過究竟網路科技在當代冰島扮演多重要的角色?除了邀請公民在網路上對新憲法提出意見與評論外,原來宣稱不打算繼續連任的總統Grímsson在收到網路連署書後改變心意,決定繼續競選連任。

政府的高度可接近性

「在金融危機後,我們理解到這不僅是經濟或金融上的危機,更是社會、政治與法律的危機。如果我們想讓國家重新擁有力量,我們不能僅在傳統的經濟議題上做努力,我們需要更民主的方式。」冰島總統總統Grímsson表示。

於是冰島政府將新憲法文件放上網路,藉社群媒體之力,鼓勵公民提供建議與評論。「就現代科技而言,你或許會認為這是項創舉,但這不過是冰島老傳統的現代版本。」Grímsson說。

不過Grímsson也坦言,人口僅有30萬的冰島讓上述成為可能,但他也表示「大國家裡的小社群仍可將冰島視為典範。」

「冰島是個小社會,和大型官僚社會相較,在這裡或許透明度會擁有不同的意義。不過許多國家現在也藉網路與社群媒體之力,出現許多行動主義。」

用社群媒體重振觀光產業

冰島政府試圖用社群媒體吸引世界目光,重振觀光產業,在2011年,冰島的觀光業成長了20%,一系列計畫試圖告訴世界冰島已經走出金融危機與火山爆發的陰霾。舉例來說,當觀光客登入Inspired by Iceland網站,不但能報名免費導覽行程、造訪當地人的住家,更能參觀總統的住所。

Grímsson表示,網路科技在現今或大或小的政治社群中帶來極大的影響力。「已經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做到的事,現在只需要幾個鐘頭,這都得感謝手機與網路。」

他引用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府的一段演說:「無論當下發生什麼事,科技都是無所不在的配角-它帶來機會,讓人們能幾乎即時的表達自己並帶來影響力。」

出自mashable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美國舊金山街道壁畫尋寶記

來源:http://travel.tw.msn.com/photos/%E3%80%90%E5%9C%96%E8%BC%AF%E3%80%91%E8%88%8A%E9%87%91%E5%B1%B1%E8%A1%97%E9%81%93%E5%A3%81%E7%95%AB%E5%B0%8B%E5%AF%B6%E8%A8%98

台北

我愛舊金山。

愛她兼容並蓄,每人各自擁護自我價值觀,互不相犯也毋須妥協,淘金熱潮和嬉皮精神共存,同性戀和多角戀愛一般普遍,裸體海灣和金門大橋比鄰而居,虐待被虐者大辣辣走上街頭,中國城裡的二胡小調和義大利歌劇和聲。這個城市在劇烈地震和烈焰大火中被摧毀,而重生之後的舊金山卻益顯活力,城裡處處有各式各樣的新鮮事正在發生,行走其間好似觀看一幅幅的浮世繪。而你更驚喜地發現,許多角落有著許多壁畫,把這些生動的風景凝結,畫裡畫外,各有故事。在城裡遊蕩尋找壁畫的旅程,簡直像是一場尋寶之旅,迫不及待打開一連串驚喜的寶藏。

 
美國

擁抱的情侶跟背景好搭啊!

大部份的壁畫,都在城裡較多拉丁裔居民居住的教會區Mission District。此區是十八世紀時西班牙人來此傳教時設立,先後曾是移民的愛爾蘭人、德國人、波蘭人、中國人和墨西哥人居住的區域,也是文化融合得最精采的一區。Balmy Alley(芳香巷),小小一條巷弄是壁畫最密集的區域,是藏寶迷不可錯過的大寶庫。


美國

美國美國

最早由兩位女性藝術家Patricia Rodriquez和Graciela Carillo在1972年開始,將墨西哥傳統表達藝術的方式帶進這個巷弄。以上此圖兩個小孩子的部分,便是現存最早的壁畫,描述從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開始,美洲原住民一連串的掙扎。而經過時間的推移,下方的部份已經模糊損毀,因此由別的藝術家再畫上新的主題,因而呈現兩種不同的風貌。

美國

Un Pasado Que Aun Vive : Joel Bergner

早年的中南美移民,遠赴異鄉為求更美好的生活,這幅壁畫深刻地表現出他們的期待、掙扎。左邊在異鄉打工的薩爾瓦多女人抱著嬰孩,手上捏著一封寫給家鄉的信件,背景則是生活富裕的加州大房子,右邊則是家鄉受八十年代的戰爭所苦。鮮黃反差的對比,讓整體視覺感好強烈,讓人注視著久久不能移開目光。不能回去也不想回家的矛盾心情,迴旋地繞啊繞啊!

美國
圖上畫的就是行駛於傳教區的巴士14路公車,將他們從中南美洲一路載到教會區,繽紛的色彩和圍牆垂墜下來的茂盛花朵,畫裡畫外美成一片!


美國
Indigenous Eyes :Susan Kelk Cervantes

拉丁裔居民對家鄉的緬懷,和生活在美國的掙扎,是他們不變的主題。原本車庫整體均繪滿方色彩繽紛的田園景觀,農民辛勞的耕種,和象徵希望的日出。這也是壁畫藝術最有趣之處,街道是活生生的美術館,風吹日曬雨淋和人為因素,不像藝廊有著完美空調和保護,壁畫和整座城市一樣有出生,剝落,衰敗,重建,新生。它挺為持久,但卻無法留存千年。當年此車庫門壞掉,整幅圖下半部嚴重毀損。這幅壁畫曾經讓壁畫家們苦思了許久,最後由Precita Eyes壁畫協會的藝術家們共同創作,繪上了這個臉譜,垂墜的髮絲和田埂的線條相呼應,自有一股和諧的美感呢!

 
美國
臉譜其實更藏著秘密。這幅畫叫作『原住民之眼 :戰爭與和平』 右眼的瞳孔泛淚,站著持槍的軍人,左眼裡則是象徵和平的白鴿。即使再痛苦,也不要放棄希望。

美國
Tribute to Archbishop Oscar Romero:Jamie Morgan

紀念薩爾瓦多的人權主教Oscar Romero。

美國
Las Milagrosas:Wallyg

這幅是向二十世紀女畫家致敬,左起義大利女攝影師Tina Modotti揮灑烈愛裡Frida Kahlo,右邊則是Kathe Schmidt Kollwitz, and Elizabeth Catlett Mor

 
台北
Naya Bihana尼泊爾的新移民:Martin Traver

他們關心的議題也非只有拉丁種族,也有包著頭巾的尼泊爾婦女爭求女權的運動。在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區,用花朵來斷碎鐵鍊。

 
美國
紀念因愛滋病喪生的兒童。

美國
現場看見藝術家揮毫

街道上的壁畫,為受託的商店門口繪製一幅『富饒的中國』,一棟三層樓的立面繪滿了蒼綠的田野和黃澄澄的稻穀。

美國
和旁邊墨西哥商店前掛滿的鮮豔五彩拳擊頭套,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美國
台北

[Info] Balmy Alley在Mission區。位於主街24th Street和Garfield Square之間。可乘Bart到24th Street站下車。

美國

Precita Eyes Muralists是此區的壁畫保存及創造協會,就在24th街上Balmy Alley附近,內有許多關於此區的解說,可在此購買地圖,參加解說行程,若你深受啟發,甚至可以報名當義工或是參加課程,買幾瓶繪畫顏料,就此當起壁畫家!

【Clarion Alley】

美國
Insanity and sanity all in one瘋狂和理性合一: Chor Boogie.

如果說,街頭塗鴉grafitti是年輕人表達自我意見的手法,壁畫mural就是社區凝聚意識的管道。壁畫可以表達社群認同,記錄歷史的痕跡,寄託希望,表達憤怒;它們和街坊鄰居互動,和城市共生,與街道風光及文化融合。晨昏早晚,不同的人在前面佇足,壁畫就有著不同的風貌,是活生生的,有呼吸有血肉的藝術。我癡迷地在大街小巷裡遊走,盼能捕捉它們最美好的面貌。


美國
看看這位老兄,簡直就是超融入背景壁畫裡,雖然獨坐,熱鬧的氣氛卻圍繞著他,而他也更為這壁畫添上神來一筆。

美國

這是一個當地政府的實驗。這個街角的變電箱,無論如何粉刷,總是會在三天內被畫上亂七八糟的塗鴉,苦思仍無其解。最後請當地的壁畫家們畫上彩繪,一開始他們也頗為擔心彩繪會被破壞,畢竟噴漆仍然很容易取得。沒想到再也沒有人來亂塗這個變電箱了。圖繪的是此區一個知名樂善好施的老闆,也成了此區重要凝聚社區的指標。 一般來說街頭塗鴉較為隨興,多半是個人即興創作,而壁畫多為有計畫而行,一般需要先跟建築物主人溝通,授權,然後有詳盡的草圖,再聚集壁畫家們分配共同創作。一個好的壁畫創作計畫,更可以促進鄰里的和諧,改變區域的氣氛,甚至帶來觀光客。在Mission傳教區北邊,有這樣一條小巷Clarion Alley克萊瑞巷,在九十年代時曾經是American Indian Center美國印地安中心,然後各種不同人種逐漸聚集,一度被販毒者占據,甚至他們在巷弄邊隨處便溺,讓這條街上的居民好生頭痛。即使在街道對面設置了新的警察局,這樣的情況仍然不見好轉。

美國

住在這區的社區藝術家們,雖然都沒有壁畫的經驗,但他們想仿效Balmy Alley芳香巷的計畫,試試看能否讓這條街轉化氛圍。這個嶄新的計畫Clarion Alley Mural Project (CAMP),吸引了許多有才氣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因為藝術家的背景各異,繪畫的年代較新穎,因此相對於芳香巷以許多民族議題為題材,此區的壁畫著重在多元主義和自我覺醒;也相對於芳香巷較傳統的繪畫風格,克萊瑞巷反而充滿許多後現代甚至超現實的風格,更像現代藝術較勁的競技場喔!

美國
jet Martinez 2004

 美國
資本主義的盡頭Megan Wilson 2011

美國
KUBA, MACE, Emory Douglas

美國
也是訴求自由和權利,不過可以看出表現手法新穎許多吧!

美國
Locust, 2010

美國
BODE 2011

看到署名的年份,逐年都還有增加,表示這是一個仍還在改變和循環的藝術計畫。

台北
美國
壁畫也是藝術家們自我展現的絕佳舞台。因此不像多數不為人知的塗鴉藝術家,有的壁畫家還大大方方的留下手機或Email供聯絡呢!

美國
美國美國美國
Mojo Man: Kenneth Huerta

在Clarion Alley克萊瑞巷的另一端二樓,有一幅引人注目的雙色的扭曲畫像,像是一種強烈自我表達的宣誓。我思,故我在;我畫,故我在。

[Info] Clarion Alley克萊瑞巷位於Mission傳教區,17 th 和18 th街,Valencia和 Mission Street之間。雖然現在成分混雜份子的聚集數量已減少許多,不過傍晚入夜造訪仍要小心。每年十月底會舉辦Clarion Alley Street Fair街道嘉年華會。

太平洋的風

希望台灣比韓寒描述的還美好,大家一起努力!^__^

-- by Eve


作者:韓寒

空客320降落在桃園機場。飛機的降落把我震醒。手機裏正好播放到張艾嘉的《戲雪》,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陳升寫下這樣的詞——“1948年,我離開我最愛的人,當火車開動的時候,北方正飄著蒼茫的雪,如果我知道,這一別就是四十餘年,歲月若能從頭,我很想說,我不走。”


對於臺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賢和楊德昌的電影裏。後來魏德勝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歡的作家,梁實秋,林語堂,胡適也都去了臺灣,而且他們都和魯迅吵過架。當大陸窮的時候,臺灣有錢,後來大陸有錢了——確切的說,是政府和小部分人有錢了,臺灣又有了⋯⋯


戰火把同一個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峽的兩岸,那些具體到每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已經被時間慢慢抹平。臺北的街道的確像優客李林唱的那樣,像迷宮一樣展開在我的眼前。但是對於異鄉人,每個陌生的城市都是迷宮。在酒店住下,誠品書店就在旁邊。朋友的眼鏡架壞了,於是晚上先陪著朋友去配眼鏡。我們坐計程車來到了台大附近,進了一家眼鏡店。沒有聲音酥麻的台妹,老闆親自上陣。朋友看中了一副鏡框,但要幾天以後才能取。朋友說,那算了,我在臺灣只留三天,我要明天就能取的,只能去別的地方看看。這時候,讓我詫異的一幕出現了,老闆居然從櫃檯裏摸索出了一對隱形眼鏡,塞在我朋友手裏,說,實在不好意思,沒能幫上你的忙,這個送你,先用這個應急吧。連我這般總是把人往好裏想的人第一反應也是——我靠,哪有這種好事,這裏面是有什麼貓膩吧?咱還能走出這家店的店門麼?


我們平安的走出了這家眼鏡店,換去了隔壁一家。那家眼鏡店承諾第二天就可以把眼鏡做好,然後那家店的老闆用朋友殘留下的鏡片臨時找了一個鏡框湊合裝了起來,告訴朋友,這個可以晚上用。這兩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路邊眼鏡店,還是自己隨機找的,要不真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組織方安排的,目的為了讓大家增加對臺灣的好感。


臺灣的街道上有不少的小遊行和抗議橫幅,這一切對於大部分大陸遊客來說都太新鮮了,於是很多遊客守著電視機看晚上的政論節目。我媽媽去年從臺灣旅遊回來,就說那裏太好玩了,領導人可以在電視裏隨便罵,比快樂大本營還要歡樂。相比之下,臺灣人對這些早就習以為常。但給我留下了比馬英九先生更深印象的是王松鴻先生——他不是明星政客,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一天早上,我從酒店下樓,打了他的車去陽明山。到了目的地我發現把手機拉在計程車上。我沒有記下車牌號。朋友們忙著幫我聯繫計程車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訊息,我也打給酒店,想讓他們查看一下監控錄影,確認車牌號。一會兒,我接到了酒店的電話,我問他們,是查到車號了麼?他們說,監控錄影裏訊息太多,還沒有查到,但是剛才有一位計程車司機開回酒店,把一個手機交給了前臺,說是一位從你們這裏上車的先生遺落在車裏的。。。。。。


說實話,我石化了。我問到了計程車司機的電話和名字,說我想酬謝你。王松鴻說,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樁,我們都是這樣的。他告訴我,前幾天剛和幾個朋友環島開了一圈,打算過一段時間來大陸旅行。他說他開計程車就是為了能夠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還來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號是什麼,我們可以在網上聯繫的。這頓時讓我覺得兩岸關係非常親密。接著,他繼續說,你有臉書麼?我說,大陸的互聯網沒有臉……書。他說,哦,對哦,是哦。我不和你說了,有客人了,再聯繫哦。


也許是我的命好,遇見的都是好人,也許是我走的膚淺,幾乎所有人都和氣。毫無疑問,如果我在臺灣多停留幾天,我當然能看見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許他硬體不夠新,也許他民粹也湧現,也許他民怨從不斷,也許他矛盾也不少。沒有完美的地方,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完美的文化,在華人的世界裏,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什麼比它更好了。


這篇文章裏不想談論什麼政治和體制。作為一個從大陸來的寫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這些失落並不是來自於這幾天淺顯的旅行,而是一直以來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環境裏,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於是我們很多人的骨子裏被埋下了這些種子;我失落在我們的前輩們摧毀了文化,也摧毀了那些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摧毀了信仰和共識,卻沒有建立起一個美麗新世界,作為晚輩,我們誰也不知道能否彌補這一切,還是繼續的摧毀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們的後代能不能生存在一個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傷害的環境之中;我失落在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要不停的考慮措辭,以免哪個地方說過了線;我失落在當他人以善意面對我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會不會有什麼陰謀;我失落在我們自己的文藝作品很少能夠在臺灣真正流傳,而能在臺灣流傳的關於我們的大多是那些歷史真相和社會批判,更讓人失落的是那些批判和揭露往往都是被我們自己買了回去,用於更加瞭解我們自己。除了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我們幾乎對一切都冷漠。這些冷漠和荒誕所催生的新聞都被世界各地的報紙不停的放在頭版,雖然可以說這是官方的錯,但無奈卻也成了這個民族的注釋。


是的,我要感謝香港和臺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讓很多根子裏的東西免於浩劫。縱然他們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詬病。而我們,縱然我們有了麗茲卡爾頓和半島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們的縣長太太也許比他們最大的官員還要富有,我們隨便一個大片的製作成本就夠他們拍二三十部電影,我們的世博會和奧運會他們永遠辦不起,但走在臺灣的街頭,面對著那些計程車司機,速食店老闆,路人們,我卻一點自豪感都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他們都擁有過,我們所炫耀的他們的納稅人不會答應,我們所失去的他們都留下了,我們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讓人感到自豪的。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個民族的一切,別的國家不會因為你國的富豪瘋狂搶購了超級跑車和頂級遊艇而尊敬你的國民。坐在空客330的機艙裏,飛翔在兩萬英尺的高空,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們共用著太平洋的風,就讓它吹過所有的一切。


(有一個更正,非常抱歉,由於當時電話裏說的很匆忙,加上我自己的粗心,我在文章中把計程車大哥的名字給記錯了。他叫王松鴻,不叫王鴻松。在博客中已經改過。我文中寫道,我對他的印象比對馬英九先生的印象還深,但居然犯下這個錯,實在有失尊敬,愧疚不已。)

不同颜色的衣服与包包的搭配技巧

有了孩子以後,鮮有時間及精力翻看時尚雜誌,以前信手拈來就能搭配得體與舒適,博取親友、同事一致讚賞的穿搭技能已消失殆盡,Workday與Weekend就重覆幾款式樣雷同又不出錯的穿著,相似到每一天都似乎沒有變化了。

夏天是個繽紛的季節,該晾晾衣櫥裡久經掩埋的衣褲了。看時尚雜誌練功得開始,找了此文,先惡補用。抱歉忘記文章的出處了,轉刊出來,希望不至於冒犯了誰!


-- by Eve


一.白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白色是最圣洁的颜色,个人感觉也是装扮效果最好的颜色,这种颜色比较适合也浅色调的包包与之搭配。白色休闲装配以淡黄色包包、色彩柔和协调;配以淡紫色也不失一种成功组合,配以淡粉色包包能给人温柔飘逸的感觉。白色职业装比较用适合淡紫色及其相近色调的包包匹配,效果不错哦。红百组合较为大胆、时尚,显得热情潇洒,在强烈的对比下,白色的分量越重,感觉越柔和。

二、蓝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蓝色的服装最容易各类颜色的包包搭配,不管是近似于黑色的蓝还是深蓝,都比较容易搭配,而且蓝色有很好的紧缩收身的效果,是狂秀身材的不二选择。蓝色外套搭配红色包包,能使人显得妩媚、俏丽;配灰色包包,略带保守的组合,但总体感觉比较明快(强烈推荐有细纹的灰色,能很好的增添优雅气质);与淡紫色包包搭配的感觉比较微妙;与白色包包搭配就不用多了,蓝百搭配本身比较普通倘若在有意无意间加入紫的成分,便会平添几分成熟的都市味道。颜色较为深,特别是近似于黑色的蓝色职业套装配合颜色内敛的包包适合出席一些正式场所,不仅妆饰得体、曲线鲜明且带有一种轻盈妩媚的浪漫气息。

三、黑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黑色属于沉稳带神秘的色彩,无论和什么颜色放在一起,都会别有一番风情,所以按一直都觉得选择黑色人大都是睿智的人,绝对一流。红黑搭配本身就是经典、黑白搭配是永不过时的最佳组合,即使与稍嫌难一匹配的米色搭配倘是能做到风格一致的话,效果几乎是无与伦比,阳光、前卫、时尚、青春,类似的字眼会源源不断的涌到你的名下。那时候就没事偷着了去吧。

四、褐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褐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比较单一,与白色包包搭配能很好的给人一种清纯的感觉,比较适合清纯的小女生;较为保守的深褐色配以红色包包,鲜明生动、俏丽无比;褐色衣服配以同颜色的包包效果也不错,不过要求两者不能雷同,带格子的褐色与普通的褐色搭配可体现优雅成熟,材料质地不同的褐色搭配容易通过质感的差异,突出对比,表现出独特的品位。

五、紫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紫色成熟优雅华贵,对于服装的质地、做工的要求很高,同样对与之搭配的包包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但往往是这种最难搭配的颜色才最能体现出穿着者雍容华贵的贵族气韵和书卷气韵。淡紫色较为浪漫适合颜色较近且不宜过深的包包搭配,显得优雅从容;深紫的服装较为华贵,适合颜色较为相近且不宜过于鲜亮颜色的包包与之搭配,在华贵中透露出尊严与大方。
六、绿色的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推荐绿色与鹅黄或者淡黄颜色的包包之间的搭配,能给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不仅素雅得体,且淑女味极重。浅绿与浅红、浅黄、浅蓝之类的浅色调的包包搭配效果也不错,飘逸、自然、清纯。

七、米色衣服与包包的搭配

米色含蓄而优雅,明朗却不耀眼,为世上常用的色彩,但因为她的简约和富有知性美多用于职业套装,因此在选择与米色套装搭配的包包的时候应多留心与包包的款式、气韵是否能与之相匹配,不宜选择过于繁复过于张扬过于前卫的包包,以适合米色套装的整体风格。

最后再说一下职业装的搭配原则由于很长的时间活动在办公室,因此应多选择纯度低的颜色,一是容易与其他颜色相互协调;再就是容易增加人际间的亲切和谐之感,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的氛围;同时低纯度可以给人以谦虚、宽容、成熟的感觉,并有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拥挤感给个人更大的空间,使职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最后基于低纯度的色彩容易搭配的特点,可以将有限的衣物和包包搭配出丰富的组合给生活增添很多的亮点。

當前歐洲危機

來源:《海峽評論》258期-2012年6月號
作者:湯紹成(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所長)


近日來,歐洲的發展實在令人憂心。5月15日法國新任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上任,強化市場與刺激,與德國梅克爾總理側重整頓與節約相左,即開源與節流的路線對抗,若雙方堅持不下,歐元以及歐盟的前景堪虞。更令人擔心的是,希臘5月6日大選後,各大政黨因政見差異甚大而無法組成聯合政府,決定6月17日重新選舉。屆時若反撙節政策的左派政黨勝出,又會增強希臘離開歐元區的機率,並將引起蝴蝶效應,以至於加深歐元存廢的危機。


梅克爾認為,去年歐盟國家制定的「財政協議」,已有歐盟27國中25國簽署(只英國與捷克拒絕),現各國正在進行批准程序,愛爾蘭也將於5月底舉行公投,因而根本沒有重新協商的空間,只能向既定的撙節開支與整頓財政的方向邁進。梅克爾政府甚至警告,若歐蘭德政府不批准財政協議,德國將不會繼續支持歐洲央行(ECB)提供援助給歐元區金融機構。


歐蘭德堅持,撙節與調整曠日費時,效果不易顯現,同時還會將一些國家逼上絕路,適得其反,其中希臘就是最典型實例。今年3月,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同意資助希臘1,730億歐元紓困,附帶條件是希臘必須整頓財政制度,並在6月底前削減公共開支115億歐元。當時希臘政府接受此方案並予以執行,導致希臘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與社會動亂。至今為止,希臘的經濟總量以比三年前減少14%,失業率上升至22%。因此,歐蘭德堅持必須兩腿走路,也就是在撙節開支的同時還必須活絡市場,比如添加金融交易稅及歐盟共同債券等條款。況且,6月份法國國會還要舉行大選,歐蘭德也勢必難以毀棄其競選承諾而與梅克爾妥協。


2009年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已有11個國家的政府更迭,除法國以外還包括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大國。而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情勢也不容樂觀,因為5月份執政聯盟就在兩個邦的選舉中慘敗,其中北萊茵西伐利亞邦還是德國最大邦,該邦選舉結果一向有指標作用,這將直接影響到明年底的德國國會大選。雖然現任梅克爾總理個人聲望甚高(67%),但整個歐洲的榮景已經改變,尤其勤奮的德國人為何要以高額資金來幫助懶惰的希臘人,一般選民實在無法接受。


5月中旬,惠譽(Fitch)國際評級機構將希臘評等下調至垃圾級,並稱若6月份希臘新政府拒絕歐盟的紓困案,希臘退出歐元區在所難免。此外,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西班牙也陷入經濟衰退,政府支付其三至四年的債券5%的利息,幾乎比上一個月多一倍。主因為投資者擔心歐元區的穩定,因為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陰影一直在歐洲徘徊。


美國政府也十分關心歐洲的危機,在5月20日大衛營的八大工業國(G8)會上,歐巴馬總統主張改變緊縮和赤字驅動政策,因為這已使西班牙和希臘陷入更深的衰退。由於美國大選日近,歐洲情勢的惡化自然也會影響現任總統的選情,因而美方支持歐洲一些國家有關促進增長與創造就業機會的政策。


歐蘭德主張的成長策略,正符合歐巴馬觀點,因而大力支持,這使得梅克爾日益孤立,開始讓步,接受堅實的財政和成長不可分割與對立。峰會前,德、法、英、義領導人曾舉行會議,同意緊縮和增長的刺激措施可攜手並進。會議上,會員國一致支持希臘留在歐元區,但這只是一種信心的喊話,並未提出新的具體方案,由此可見各國對於希臘情勢關注的程度。


綜觀德、法兩國政府的政策,梅克爾一本德國人治事嚴謹本色,政策比較像是治本,而歐蘭德則強調治標,面對嚴重的經濟衰退注射強心針。前者的效果應該會比較大,但需要較長的時間緊縮財政,後者的效果會比較快,但會危及國家的財政,兩者各有利弊,單看各國的情勢取捨,但歐元區又是一個整體,各國的財政政策已束手無策,還必須整體行動。由於一些國家已經深陷經濟衰退,兩種方式好像都無濟於事,就像病人已經病入膏肓,送到加護病房也無力回天,甚至這種情況還會傳染到其他國家,這才是歐洲當前最嚴重的危機。


曾幾何時,歐洲人的生活已經出現貧困現象。歐盟的調查,2011年80%歐洲人認為貧窮現象已普遍增加,18%的歐洲人認為他們已無法負擔食物及勞務支出,有26%的希臘人認為他們將會變成遊民。梅克爾今年3月份訪問北京請求紓困時,中方領導人曾言希望她在5月份再來,並未達成任何協議。


這主要就是因為當時法國大選情勢不明朗,對歐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若連這兩大歐盟的火車頭都無法達成協議,歐盟的危機將更加惡化,那北京更是難以馳援。歐蘭德當選次日就到北京駐法大使館會見孔泉大使,此乃他在尚未就任前首度會見外國大使,除了意識型態較為接近之故,期盼大陸支持的象徵性意義極為明顯。


以目前情勢觀之,北京也難一如以往地大舉購買歐洲國家的國債,當然這也是因為擔心歐元的巨幅貶值甚至崩潰,故可能轉向併購歐洲的大企業或房地產,以便助人與自助,因為歐洲的危機將會影響大陸政府保八的政策。對台灣而言,今年的第一季台灣的對歐貿易也呈現減緩的現象,這對於我們的失業率影響甚大。因而兩岸必須加緊ECFA的協商,諸如貨品貿易、金融協議與清算協議等,都是當務之急。雙方攜手並進,才能增強對於歐洲危機肆虐的抵抗力。

美中消長與世界格局大轉化

來源:《海峽評論》258期-2012年6月號
作者:方焰(旅美評論家)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在人類歷史上佔據特殊地位。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特點是:美國越過巔峰期,顯現式微;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望;歐美「西方世界」步入老年,痼疾纏身;新興經濟體興起,金磚國家競領世界風騷。簡而言之,世界從「一超多強」(美國獨霸,歐、日、中、俄並立)向美中為「排頭兵」的經濟全球化的「三多世界」(政治多極化,民族、宗教和文化多元化、社會模式多樣化)轉化。

一、美國越過巔峰期
20世紀的主要特徵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抗與鬥爭。前半葉,資本主義列強為瓜分世界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爆俄國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產生;日本軍國主義和德、義法西斯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引爆更廣泛的革命和民族解放浪潮,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亞、非、拉誕生大批民族獨立國家。

後半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進行將近半個世紀的冷戰。至90年代初,蘇東集團瓦解,兩大陣營消失,世界出現美國獨霸,歐、日、中、俄並立的局面。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長達一個多世紀,今後若干年仍將繼續保持這種地位,但是獨霸全球的時間並不長。從老布希總統後期(兩大陣營消失)到小布希總統後期(全球金融風暴爆發,美國「單邊主義」結束),只有20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美國世界第一」同「美國獨霸」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長期的,後者是短暫的。

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1993-2001年),可說是美國的巔峰時期。經濟連續八年增長,是美國和平時期經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他任滿時,不僅彌補上老布希總統遺留的財政赤字,而且留下5,590多億美元的財政盈餘。他能夠創造這樣的經濟業績,得益於美國領先世界的科技創新,特別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美國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在他任內,美國沒有發動戰爭,國際形象也較好。他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緋聞曾經鬧得沸沸揚揚,使他險遭國會彈劾,但屬於私德問題,無關政績。

小布希擔任美國總統(2001-2009年),可說是美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其第一任期,發生「911事件」,他領導發動阿富汗戰爭,得到國內外廣泛支持,迅速摧毀塔利班政權;接著又發動伊拉克戰爭,摧枯拉朽似地推翻了貌似強大的薩達姆政權,國內支持率一度高達七成以上,聲望如日中天,超過克林頓,但美國在國際上卻開始孤立。因為他不把聯合國放在眼裡,在發動伊拉克戰爭上一意孤行,實行新保守主義的「單邊主義和權力傲慢」,國際形象下滑。第二任期,阿、伊戰爭在推翻塔利班和薩達姆政權後,美軍都陷入「泥淖」,拔不出腿來,看似得到勝利,卻都變成又一個「越南戰爭」。僅伊拉克戰爭,美軍死亡4,400多人,耗費軍費7,600多億美元;阿富汗戰爭至今(2012年4月)尚未全部結束。這兩場戰爭使美軍「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美國軍事威望大受影響。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風暴,美元地位一度搖幌,美國在經濟和金融上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社會。G8(先進工業國集團)被G20(20國集團)代替,反映美國和西方大國不能繼續單獨主宰世界經濟。阿伊戰爭的巨大消耗、布希的大幅度減稅,加上金融風暴和長時間經濟衰退,使得美國收入大減、開支大增,財政從盈餘轉為83,000億虧空。從軍事、政治到經濟,美國「一國說了算」、「想打誰就能打垮誰」的局面不復存在。

歐巴馬繼任美國總統(2009年—),履行其競選時的「變革(Change)」諾言,但效果不很顯著。他結束了伊拉克戰爭,留下一部分美軍幫助伊拉克培訓軍隊;擊斃恐怖主義頭號首領本.拉登,大快人心;對阿富汗先增兵、後撤軍,使美國逐步從阿富汗戰爭中脫身。在利比亞戰爭中,他吸取教訓,由北約法、英等國打前陣、美國只出動空軍進行襲擊和轟炸,未出動地面部隊,避免了再次陷入「泥淖」。他兌現了進行醫療改革的承諾,卻引起共和黨猛烈反彈和民間爭議。美國經濟於2009年停止下跌,但復甦很慢,至今年(2012)春天就業率才開始回升,而房市依然低迷。財政赤字繼續擴大,國債高達15兆美元,與國民生產總值(GDP)持平。美國的信用評級從3「A」下降到3「A-」,反映美國「金元帝國」的聲望繼續下滑。受財力所限,美國的軍事戰略部署也不得不有所收縮,從「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調整為「維持軍事超強優勢」,「保持靈活性,準備應付各種緊急事態和威脅」。總之,歐巴馬未能扭轉美國式微的趨勢。

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望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是中國從「建設小康社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1990至2011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保持在9%以上,有些年份高達兩位數字。GDP的世界排名,1990年為第10位,2000年進到第4位,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第2位。2003年中國的GDP相當美國的八分之一,2011年相當美國的三分之一,預計今後20年內將有可能趕上美國GDP的數量。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有了顯著進展。神舟8號飛船和嫦娥2號奔月火箭的成功標誌中國航天科技水準進入世界最先進行列。抵抗長江特大洪水和汶川、玉樹特大地震,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顯示中國戰勝自然災害、興辦大事的能力。這些得益於中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舉國體制,以及政局穩定、全國團結。最近發生的薄熙來、王立軍事件,在西方和海外華文媒體上炒作沸沸揚揚,但在中國國內並未影響到穩定的大局。

中國迅速崛起的同時,也產生和積累了若干問題:貪污腐敗蔓延,兩極分化嚴重,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環境污染,發展失衡等。嚴重性在於這些問題仍繼續發展,民眾意見和不滿情緒日增,出現若干不安定因素。這是中國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隱患,如果處理失誤,中國仍存在動亂、倒退、「和平演變」以及重蹈前蘇聯覆轍的可能。

中國的領導者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洗禮、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嚴酷考驗的,既有豐富的成功經驗,也有犯錯誤與糾正錯誤的深刻教訓,如能保持自身清廉、純潔、團結,言行一致地以民為本,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正確解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就有能力解決面臨的各種難題,清除隱患,繼續勝利前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大有希望。

三、歐美「西方世界」步入「老年」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大蕭條,是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的大爆發。資本主義制度能夠克服這場致命危機,擺脫衰敗,並且達到人類歷史空前的繁榮與進步,主要靠兩條:一條是理論源頭來自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實際樣板是「羅斯福新政」;另一條是理論源頭來自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的「福利國家」思想,實際表現是左翼政黨和集團(工黨、社會黨、工會以及其他左傾政治勢力)的政策主張,例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水準,維護勞工權益,實行累進稅制,廢除遺產稅,建立社會安全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推行醫療保險,制定反壟斷法等等。

這一系列改良,一方面加強對私人資本、特別是壟斷資本的監管和節制,限制其瘋狂奔馳,恣意剝削掠奪;另一方面改善勞苦大眾的生活和處境,緩和勞資兩大階級的矛盾衝突,消除社會不安定的因素。這一系列改良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生產迅速提高,經濟蓬勃發展,中產階級壯大,勞工生活安定和改善,於是一度風起雲湧的勞工運動逐漸走入低潮,曾經撞擊資本主義制度的紅色革命浪潮消散。

世界不停地發展變化。經過半個多世紀,西方世界的「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制度、政策和措施,出現若干漏洞和弊端,日積月累變成十分沉重的包袱,拖住了西方世界前進的步伐。「大蕭條」等嚴重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或者被人忘記,或者是後來人根本不知曉;加上蘇東集團瓦解,社會主義陣營消失,馬克思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社會改良主義等,都被認為不正確或者「過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逐漸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學說。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都是新自由主義的大力推行者。里根被美國民眾評為最好的總統之一,撒切爾夫人被西方媒體讚為最有魄力的「鐵娘子」。俄羅斯改革採取的「休克療法」是新自由主義的「典型代表作」,其是非與成敗,站在不同立場的人評價迥異。

出人意外,2008年金融風暴突然爆發,從美國迅速席捲全球。事實勝於雄辯,新自由主義並非真理,「看不見的手」不是萬能的,也不總是起積極作用,既能「發家」、「興邦」,也能使人傾家蕩產、使國家經濟崩潰。西方世界再次面臨不改革將下沉的局面。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西方世界步入「老年」最顯著的表徵。歐盟規定了一條警戒線:國債不得超過GDP的60%。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只有兩個國家(瑞典、愛沙尼亞)符合標準,其他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主權債務問題。受民主社會主義影響較深的國家(例如北歐和加拿大),主權債務還能承受;新自由主義氾濫的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就相當嚴重,尤以「歐豬五國」為最(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這五個國家英文名稱的首個字母連起來是「PIIGS」)。國債與GDP的比例,希臘高達113%(2009年),葡萄牙為91%(2011年),西班牙在70%以上。美國家底十分雄厚,但主權債務問題也相當嚴重,2011年國債同GDP的比例高達100%。

西方各國出現主權債務問題,直接原因是國家財政長期持續入不敷出。這是因為歐美各國普遍存在六種「痼疾」。

其一、醫療保險嚴重浪費。西方國家的醫療保險,特別是全民保險,原來是很好的制度,但是浪費現象卻日益嚴重。政府用於支付醫療保險的金額巨大,同政府做生意被認為是最好的「商機」,醫療和醫藥器械行業和企業力圖從中牟利,藥品和醫療器材不斷漲價,濫用藥物和進行不必要檢驗的現象日增。政府巨額的醫療保險開支,並非都合理地使用到病人身上,而是大量浪費掉或轉化成醫藥、醫療器材企業的高額利潤。

其二、社會安全保障制度漏洞難堵。本國某些公民,身體強健,不願吃苦受累和降低身價,「坐吃」政府救濟,把又髒又累的工作推給新移民的現象,在「福利國家」相當普遍。靠多生子女多領補助為生的現象,在美國備受詬病。歐美國家健康水準不斷提高,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但是要提高退休年齡,難上加難。加上生育率下降,社會「老齡化」加快,勞動力缺乏,需要扶養的人口(也是需要政府補助的人口)增多,「生財者少、食之者眾」,更使得財政收入減少、開支增大。

其三、傳統製造業凋謝。西方工業國工資水準遠高於發展中國家,企業還要擔負沉重的多種保險費用、繳納多種稅賦,使得西方工業國產品成本高,競爭力差,生存困難。歐美國家企業家們為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紛紛將傳統製造業外移至發展中國家,然後把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廉價產品返銷回本國,這就更加快歐美國家傳統製造業的衰落。

其四、虛擬經濟泡沫不斷。傳統製造業衰落的同時,大量資金轉入房地產和虛擬經濟。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產品、網絡經濟等的炒作發展起來。這些炒作,獲利高、風險大,一旦過熱,就會形成「泡沫」。由於虛擬經濟大發展,各種泡沫就不斷形成、不斷破滅,使得西方國家連帶與其經濟聯繫緊密的發展中國家,屢次出現房市、股市、信貸等危機。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本世紀的全球金融風暴,都是因為房地產和虛擬經濟泡沫破滅爆發的。

其五、稅收政策增減兩難。財政入不敷出,出路只有開源與節流。開源方面,增加稅收靠經濟發展。由於傳統製造業凋謝,只好指望虛擬經濟,以及科技創新、開發新興產業。如前所述,虛擬經濟波動大,靠不住。經濟景氣時,股市上揚,政府收入增多,日子好過;經濟不景氣,股市大跌,政府收入減少,財政窘迫。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歐美國家經濟普遍長時間不景氣,所以財政普遍窘迫,走不出困境。至於新興產業的開發,需要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這並不是所有歐美國家都具備的。美國承擔主權債務的能力大於西方許多國家,重要原因是美國科技創新和開發新興產業的力量雄厚。

除了依靠經濟發展,政府增加收入還有一條辦法:提高稅率。增加納稅人的負擔,必然遇到納稅人的反抗。歐美國家民權發達,民間抗稅意識和能量強大,政府提高稅率的阻力也更大。
節流方面,需要政府削減兩大類開支:社會福利(包括社會安全保障、醫療保健等費用)和軍費。削減社會福利,必然遇到勞工、老人、婦孺、殘障者等龐大社會弱勢群體的反抗,引起社會不安。削減軍費,必然遇到軍界和軍事工業集團的強烈反對,而且影響歐美國家的軍事威力和戰略部署,這是統治階層和上層社會不能允許的。

增稅難,減少開支也難,就成了歐美國家最頭痛的難題。

其六、政黨惡鬥,社會不安。政治與經濟緊密聯繫,經濟陷入困境,必然反映到政治,表現為政黨鬥爭加劇。美國是典型的實例:民主黨主要代表中下企業和弱勢群體,其傳統政策是對富人增稅、對窮人減稅;擴大政府功能,維護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中下階層和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共和黨主要代表大企業、大財團和能源、軍工等行業,其傳統政策是減稅、特別是對富有者減稅;減少「國家干預」,壓縮除軍費以外的政府開支,包括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開支。民主、共和兩黨圍繞增稅還是減稅,「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的纏鬥由來已久,金融風暴以來,美國財政陷入困境,這種鬥爭更加猛烈,以致去年美國政府長時間面臨「關門危機」,使民眾對民主、共和兩黨嚴重失望,美國國會支持率降到歷史最低點。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政局更加動盪。兩年多來,歐盟已有冰島、葡萄牙、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法國等11個國家的政府因為債務危機而倒台更迭。希臘政府危機嚴重到難以重新組閣。法國薩科齊總統競選連任失敗、政權易手,影響到法德聯盟和歐盟的鞏固。

歐美西方國家要想走出困境,不是沒有希望。希望在於大徹大悟,進行大規模的根本性的改革。冰島就是實例。更迭後的冰島新政府,領導全國人民,統一思想,勒緊褲帶,全民分擔債務,興利除弊,開源節流,終於擺脫債務危機。冰島是個小國,又能充分利用互聯網路,廣泛聽取民意,做到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度時艱。而這種萬眾一心的狀態,在個人自由高於一切的西方國家,不到非常嚴峻緊急關頭,必須犧牲個人和集團利益成全國家大局時,很難形成。

四、新興經濟體金磚國家竟領世界風騷
新興經濟體是進入本世紀後才流行起來的新概念。當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緩慢的同時,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異軍突起,成為新興經濟體。2007年,發達國家經濟僅增長2.7%;新興經濟體增長高達8%。金融風暴爆發以後,這種現象更明顯,美國、日本、歐洲經濟嚴重衰退的同時,新興經濟體發揮了穩定世界經濟的作用。2010年,新興經濟體GDP總額占世界的50%,貿易量占40%,外匯儲備占7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發達的工業國已經無力單獨應對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不得不邀請新興經濟體參與合作,於是G8集團擴大成為G20集團。現在G8雖然還存在,但實際上G20已經取而代之成為領導全球經濟的峰會。

新興經濟體的概念並不是界定得很精確和固定。通常包括「金磚國家」(中、印、俄、巴西、南非)和「新鑽國家」(墨西哥、韓國、波蘭、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等)。

成為新興經濟體,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國土比較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2.勞動力比較低廉;3.國內政局比較穩定;4.大力引進外資和科技;5.其發展模式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與「四小龍」的「完全自由市場經濟」不同。基於上述各點,發達國家外移的資金、技術、製造業等傳統產業,大量流向這些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因緣際會,成為「時代寵兒」。

金融風暴襲來時,這些國家也受到嚴重衝擊,一度出現出口下降、外資撤退、本幣貶值、還債壓力增大等問題。但是,這些國家調整經濟結構比較容易,經過經濟調整、加強金融監管,努力擴大出口,加上南南合作(其中與中國的經濟交流合作發揮重要作用)等,新興經濟體表現出比發達國家更強的抗衰退能力。

在新興經濟體中起著「領頭」和「主幹」作用的是金磚國家。

金磚國家一詞,是美國高盛公司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於2001年首次提出。最初為「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英文名稱第一個字母連起來是BRIC,與英文的「磚」〔Brick〕類似)。2009年金磚四國舉行首次峰會是合作的開始;2010年舉行第二次峰會,四國合作機制形成;同年吸收南非參加,變成五國,更名為「金磚國家」。

金磚國家與北約、G8集團性質都不同,截至目前只是經濟與發展的合作機制,不是政治聯合,更不是軍事同盟。金磚國家存在重大差別:社會制度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他四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水準不同,俄羅斯是復興的發達國家,其他都是發展中的國家;其他差別還有許多。

差別如此之大,卻能走到一起是因為:1.發展水準相近。俄羅斯雖然曾是世界第二個超級大國,但在改革中遭受重大打擊,經濟大倒退,與其他四國發展水準差不多;2.都面臨保持較快增長、保持政局和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重大任務;3.都面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危機、調整經濟結構、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共同的挑戰;4.五國各具優勢,可以互補;5.都需要向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爭取發言權、投票權、決策權。金磚國家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動力,也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的橋樑和紐帶。
金磚國家在世界上份量可觀。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俄國是世界第二軍事大國,中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巴西是南美第一大國,印度是南亞第一大國,南非是非洲南部第一大國,這三個國家都是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五國的領土占世界領土總面積近30%,人口占世界43%,2011年GDP總和占世界20%,外匯儲備占世界7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現實的情況是,金磚國家正在接替老牌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發揮「火車頭」作用。

中國在金磚國家中發展最快、經濟「塊頭」最大。2010年GDP為58,000多億美元,是金磚國家的「排頭兵」。

印度在金磚國家中,發展速度僅次於中國,1991年以來增長速度保持在年均6%左右。2010年GDP為17,000多億美元。但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服務業,工業化程度不高,並且存在種姓制度,貧富懸殊,社會很不平等,障礙著發展進步。

巴西在金磚國家中,經濟總量僅次於中國,2010年GDP為兩萬多億美元,高於印度,但發展速度不及印度。巴西的經濟發展,依賴自然資源過重。貪污腐化、社會兩極分化嚴重,也是其「絆腳石」。

南非在金磚國家中經濟總量是最少的,2010年GDP為3,600多億美元。被吸收為金磚國家,主要因為南非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著引領作用。

俄羅斯在金磚國家中情況非常特殊。前蘇聯原本是世界第二超級大國,改革中遭到難以想像的巨大挫折。1991年至1999年(即葉利欽擔任總統時期)GDP下降52%,工業生產下降64.5%,農業生產下降60.4%,物價飛漲五千多倍,三分之一居民生活水準降到貧困線之下,人均壽命減少4歲(降為65.3歲),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往西方國家。推行全面私有化的過程中,大量國有資產廉價賣給私人,造就少數巨富,社會急速兩極分化,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政黨惡鬥,頻繁更換總理,政局動盪不寧,俄羅斯淪為二流國家。

2000年普京上台,大力推行整頓和改革,加強國家功能和中央權威,打擊壟斷寡頭,調整私有經濟,大力扶植高科技產業和高效經濟,恢復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振興國防,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00當年,GDP的增長率高達8.3%。其後,經濟增長率不太穩定,在金融風暴時期GDP還一度下降,但是近12年經濟增長總體速度高於歐美國家平均水準。2010年GDP為14,000多億美元。俄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結構單一,抗禦外來經濟危機的能力不足;通貨膨脹和貪污腐敗也相當嚴重。

關於金磚國家的前景,美國高盛公司作出預測:中國將於2041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印度2030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巴西2025年超過義大利,2031年超過法國;俄羅斯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過德國。到2050年全球六大經濟體將是中、美、印度、日、巴西、俄羅斯,世界格局當大變樣。

這一預測的具體數字不可能完全準確。例如,大多數專家和研究機構的最新預計,20年左右中國的GDP即可能趕上和超過美國。但高盛公司對金磚國家發展趨勢的總體估計,是被大多數專家和研究機構認同的。一方面,歐美西方國家衰老,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國家崛起,雙方勢必逐漸「分庭抗禮」,世界走向美中兩國為「排頭兵」的經濟全球化和「三多世界」,和平、民主、平等的國際新秩序必將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