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G20为何无力拯救世界经济?

來源: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9-04-01

本周四,20个主要的高收入和新兴国家(20国集团,G20)领导人在伦敦举行的峰会,似乎势将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衡量成就不仅要以过往表现为标准,还要以“迫在眉睫的紧迫性”为标准。不幸的是,这次峰会将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要求。

经合组织(OECD)现在预测,发达国家经济今年将萎缩4.3%,而2010年将陷于停滞。发达成员国的失业人数到2010年可能增加2500万。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将萎缩0.5%至1%。这将意味着“产出缺口”(实际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异)增大多达4%。

G20将果敢迎接这些不同寻常的挑战吗?答案是否定的。目前需要的是,整体需求大幅增加,其分布也出现大幅转移,从长期赤字的国家转向长期盈余的国家。在这两方面,进展都将十分有限。

OECD认为,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而自行采取的刺激措施,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将平均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 0.5%。此外,赤字国家的额外需求至少与盈余国家一样多。这种配方不能解决全球失衡,反而会无限期地延长这些失衡。

不幸的是,对于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摆脱危机的最佳途径,都不存在共识。美英两国都认为,金融业的过度行为,其根源不仅在于放松管制,也在于盈余国家的大量过度供应,尤以中国、德国和日本(2007年经常账户盈余分别为3720亿美元、2530亿美元和2110亿美元)为甚。但中国和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辩称,一切都应归咎于恣意挥霍的赤字国家。然而,中国同时又希望,世界不久将能够再次吸收该国的过度供应。

在上周英国《金融时报》对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精彩专访中,这位德国总理说:“德国经济十分依赖于出口,这不是你在两年内能够改变的局面。”况且,“这甚至不是我们想要改变的局面。” 换句话说:“世界其它地方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吸收我们的过度供应,但请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拜托了。”然而,如果对于所有盈余国家的过度潜在供应来说,整体上不能实现这一点,那又会怎么样呢?2007年,上述三个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共计8350亿美元。因此,从逻辑上说,对应的赤字国家支出必须远远大于收入。但在目前,赤字国家已经找不到既有意愿、又有可靠信用的私人借款者了。

如图表所示,这一变化正是这场危机的症结。根据预测,从2007年到2009年,随着储蓄增加和支出削减,美国、英国和西班牙受到危机打击的私人部门将把自己的财务平衡(收入与支出之差)大幅转向盈余。在西班牙,转移幅度预计将达到GDP的11.7%。对此,这些赤字国家的主要抵消手段将是财政赤字的剧增,尽管经常账户赤字不可避免地也在缩小。

依赖于赤字国家私人部门为自己从事不负责任借贷的盈余国家,则展示出非常不同的模式:它们的私人部门财务平衡将很少出现变化,都将保持大量盈余:经常账户盈余高企,几乎总是意味着私人部门的过度储蓄。但是,随着这些国家的外部盈余缩小,它们的财政赤字将有所上升,这部分是由于刻意的政策,但也是经济衰退的自然后果。

因此,随着赤字国家私人部门大幅削减自己的支出,各国的财政状况都在恶化,经常账户盈余和赤字都在缩小。但是,赤字国家预期的财政状况恶化幅度,会比盈余国家更大。除了日本以外,赤字国家的财政赤字也会更大。中国财政赤字预期变动幅度之小,该国2009年财政赤字的小幅水平,以及私有和国有企业部门持续大量盈余,都令人瞩目。这是一个预期(或至少是希望)外部需求复苏的国家。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的情况颇为简单:在根本的结构失衡方面,基本上没有发生调整。尤其是,三大盈余国家的非财政部门预期将继续保持大量盈余。变化(盈余国家肯定希望这是暂时的)在于,国内财政扩张正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私人部门负债过多的赤字国家的需求下降。但私人部门的这种需求下降,也被赤字国家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所抵消。

这不是一条足以持久摆脱当前危机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需要无限期地用财政赤字来抵消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以及在有外部赤字的国家抵消崩溃中的私人支出。除非或直到盈余国家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否则就不能持久摆脱当前危机。可以理解但又愚蠢的是,它们不愿这么做。

那么,需要做些什么?那必须是下一次G20峰会议程上的一个中心议题。鼓励相对较少的国家大肆支出,以至于让它们滑向破产边缘,这样的局面是无法让世界经济得到安全平衡的。答案部分在于改变盈余国家的政策,但也同样在于反思国际货币体系。正如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一篇精辟的文章中*)和其他人所主张的,有十分强有力的理由对特别提款权(IMF自己的储备货币)进行规模可观及持续的分配。我希望不久能够再次探讨这一重大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G20峰会主要将对付疾病的短期症状。为全球过度供应这一慢性疾患寻觅更长期治疗方法的任务,仍有待未来完成。

*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www.pbc.gov.cn/english

译者/和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