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也談國文課綱中的文白比例問題

來源:《海峽評論》228期-2009年12月號
作者:謝大寧(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

日前,由於監察院糾正了教育部有關高中九八課綱的政策,於是媒體也接續報導了九八課綱中保留的兩科,也就是國文與歷史這兩科課綱目前的修改狀況。由於新聞基本上聚焦在國文課綱中文言文所佔的比例問題,而且由於目前的國文課綱小組修正了杜正勝時期所通過的比例,將文言文的比例從百分之四十五修正為不做硬性規定,只規定百分之四十五到六十五的範圍,授權由書商自行決定,這一修正在觀感上是比杜正勝所作的百分之四十五要高,於是便引來了一些獨派人士的強烈抗議,並將此一修正視為是馬政府再度走回大中國主義的證據,從而將此事上綱到另一波的統獨論爭。為此,王曉波教授乃特別要我以國文課綱修訂小組成員的立場,來寫一篇澄清的文章,並為此事留下一份歷史紀錄。

為了這個交代,這幾天我真是躊躇良久。我猶豫的倒不是害怕捲入爭議,這些年來在這條戰線上,我大概還從未退卻過。我擔心的是畢竟我們現在的修正工作仍尚未完成,此時我的文章會不會給我參與的小組帶來困擾,而且這問題還真不容易講清楚。文白比例的問題就國文教學來說,其實根本是個假問題,這只是一個由政治干預教育所挑起來的煙霧彈,其本質根本是荒謬的,也是根本不尊重國文教學之專業的。但是這個假問題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問題,是不是有可能在簡短的篇幅裡把它講清楚,我還真沒有把握。不過,更讓我為之思量再三的,則是另一件偶發的新聞。

報載,龍應台女士最近在一個場合裡講了一段話,大意是說她兒子的老師在課堂上給了他們一份住家附近的地圖,這份地圖引起了她兒子了解自家附近的興趣。而這份地圖卻勾起了龍女士的巨大感慨,她想起了自己當年上地理課時,從未拿到類似的地圖。當年的地理課教的都是她從未到過的中國的地理,而台灣的地理講得反而很少,更沒有自己家附近的介紹。對此,她以為這根本是殖民地式的教育,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根本就沒有關懷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卻只要人民去關懷一個他不曾參與的土地,這根本是一件荒唐的事。

龍女士這樣的講法有些朋友聽起來,恐怕會有些刺耳,但平心而論,也許殖民教育之類的說法容或措詞不當,可是她的批判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地理課的確不應該貴遠賤近,當年的確沒有必要把地理課也當成意識型態的工具。可是龍女士這樣的講法,很快就被人接過去(請見《自由時報》鄧鴻源的投書),聯繫上了國文課的文白比例問題,並且儼然認為提高文言文的比例也是一種殖民教育,這就讓我感到一種刺骨的涼意了。這當然不只是引喻失義的問題而已,在我看來這更是個文化教養上的重大問題,這問題不講清楚,中華民國就將國不成其國了,然則我該如何把這件事講清楚呢?

文言白話不是兩種語言

我想有一個基本的知識,恐怕得先講清楚。首先,我們得了解,文言文與白話文並不是兩種語言,它只是同一種來源的書面語在兩個不同的時空裡的發展而已。獨派人士把文言與白話對立起來,認為提高文言比例就是搞中國的復辟,這本身就是個荒謬透頂的想法。難道白話文就不是中國的東西嗎?胡適之先生等這些白話文的先驅,哪個不是他們所謂的中國豬呢?當然,我以為獨派人士也不至於這麼邏輯不清,他們之所以明知白話文也是中國的,卻還要儼然以捍衛白話文自居,這根本就是一種所謂的統戰伎倆,也就是先求打倒主要敵人,再來處理次要敵人的策略而已。對他們來說,文言文不只是白話文的前身,而且它承載著整個中華文化的重量,所以基於他們要與整個中華文化為敵,乃有必要優先把它列為打擊的目標。至於暫時還得接受白話文,乃是因為基於現實上還無法完全廢棄中國的語文,而且他們所認為足以表現台灣精神的文學作品,多數也還是以白話文寫作的,所以為了將這些東西放進教科書中,以進一步傳播所謂的台灣意識,乃不得不勉強妥協,只求先打倒文言文就可以了;就算文言文暫時也打不倒,至少也要把它的分量壓抑得越低越好。在我看來,這就是他們的整個策略思考,就戰略言,主要的目標是在廢掉中華文化,只要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就可以容忍白話文,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居然會讚揚大陸的國文教科書文言比例不高的原因。其實,這些人平常不是最反對大陸的人嗎?怎麼在白話文的戰線上,他們會和大陸聯合戰線呢?大陸的教科書文言比例不高,當然有其原因,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基本上仍陷在反傳統的情結中所致,可是這幾年來,大陸已然越來越認識到傳統的重要性,他們現在正在大力提倡國學,也有越來越多人在加強文言的訓練,更有為數以百萬計的學生參加了經典背誦的行列,然則這現象獨派人士又當如何說呢?

搞懂了這些獨派人士的想法以後,就可以很肯定地說,他們真是只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語文教育的。而我們也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十幾年來,正是這樣的一種狂潮,把中華民國的語文教育搞得是狼煙四起,一塌糊塗。我們很多人已經越來越搞不清楚國語文教育是要幹甚麼的了,一個最清楚的現象就是去爭執文白比例的問題,這樣的爭執不是恰好落入了人家設定的戰場裡去了嗎?人家拿了一個假問題給你,你為什麼要把它當真,還爭得煞有介事呢?難道你也真的以為文言和白話該對立起來嗎?要捍衛文言的人就該壓抑白話嗎?試問我們今天還有誰真能以文言做為我們的語文表達工具?我們能夠不用白話嗎?但我們都已經改用白話之後,就意味著我們該把文言丟棄了嗎?語文使用與語文教育究竟是不是一回事,這問題不是更本質嗎?其實我可以說,正是因為誰也不肯好好想清楚這些問題,才讓這個問題惡化成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也都是這個問題的共犯,不是嗎?因此,底下我就想好好講清楚,文言與白話究竟應該是個甚麼關係?

文言白話都是「書面語」

前面我已經提到了,文言與白話都是中國語言,但必須注意的是,我也說它們都是「書面語」,換言之,它們都不是我們口頭使用的語言。這點特別值得我們留意,因為我們常常被誤導,以為說白話文就是把我們的口語寫出來的語文;其實這兩者之間並不是必然相關的,只是白話文與口語比較接近而已。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以為,只要有本事說話,就一定意味著會寫白話文。它們其實是兩碼子事。所以,白話文跟文言文一樣,都是需要學的。但問題是我們在學習白話文時,究竟要學些甚麼呢?

一百年前,我們的前輩們開始提倡白話文,是因為他們清楚感受到巨大的變局,這個變局必須讓我們的語言做一些根本的擴充,否則便無法應付時代之需要了。這也就是說,文言文是很難再擴充的了。但是,這需要擴充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很可以如此想,在新時代裡,一定有許多新事物,新事物便需要新詞彙,而且這個時代是一個知識普及的時代,所以我們也需要一種比較簡單易學,也容易容納新事物、新詞彙的語言形式,這些當然都是白話文應運而生的原因。我們只要想一想,在古文或唐詩裡加上飛機、大砲、熱褲、皮鞋,那感覺會有多怪,也許就可以了解這點了。

可是在我看來,上面這個原因可能還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只為了增加新事物,則也許只要把古文的規範放寬就好了,未必需要那麼大的變革。而我以為,當初提倡白話文的前輩主要是因為他們朦朧地感覺到了,為了迎接西方的知識,我們實在不得不改變我們的語言表達了。對比於西方知識的語言,我們的確看到了古文的巨大缺陷,那就是它無法精確地轉換為概念的語言。這話當然說來話長,也牽涉到許多專業知識,在這裡我實在無法做詳細的說明,但簡單說,我們如果不能創造一種新的表達形式,那除非我們全部改用英文或德文法文,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去學習西方的新知識了。而這裡面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傳統的語言裡沒有詞類變化,因此我們傳統的語言無法表達出準確的邏輯推理。為了補救這一點,所以我們只好在白話文裡借助一些語法上的安排,比如說我們用嚴格區分「的、地、底」之類的語助詞,來人為地做出詞類區分。像一個詞後面加上「的」就成了形容詞,加上「地」就成了副詞,加上「底」就成了所有格,這種人為的規定,的確是有部分用處的,所以白話文就讓我們可以比較方便地引進了西方的現代知識。

這麼說來,白話文當然是有巨大作用的,但是這麼說是不是說我們就該只學白話文就好了呢?如果我們這樣想的話,那又把問題給搞亂了。我們的確必須認識到,在表達現代知識與容納新事物上,白話文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也因此,我們在專業知識,特別是由西方傳來的現代知識的學習上,就一定要用白話文,甚至我們在學習科學時,還得進一步使用數學語言。要知道,學習白話文並不一定要在國文課來進行的,我們今天知識類的教科書,哪一本不是用白話文寫的呢?難道這就不是語言的學習嗎?今天我們在物理課本、社會課本中,學到的不只是物理的知識、法律的知識、經濟的知識,同時也學到了白話文這種語言,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其中屬於語言這個層面的東西而已。

白話文要與傳統語言表達聯繫起來

然而如此說來,那是不是說國文課就也沒有必要教白話文了呢?這當然也不是,但國文課要教的白話文顯然就必須要和其他知識課程中的白話文有所區隔。在我看來,國文課教白話文應該要有幾類目的,第一、讓我們可以更純熟洗鍊地運用此一語言,也更能精確地掌握其意義。第二、人生中並不是只有知識而已,我們也要會運用這種語言來表達除了知識以外的人生世界,包括我們的感情、懷抱、道德與歷史感等等。第三、在知識的世界裡,還有一類人文的知識,它是靠著對傳統的理解才能進行的,我們的理解當然還是要借助白話文,如此才能和我們的現代生活相連結,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一定必須在白話文與傳統的語言表達間取得聯繫,否則我們就無法取得這種人文知識。基於這樣的幾個目的,我們就應該認識一件事,那就是無論如何,白話文都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這個事實,我們知道白話文的基本詞彙與語法,都和文言文相去不遠,語言也絕對是個積累的產物,要想取得更豐富的語言資源,捨文言文哪裡還有呢?當代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比如說楊牧、余光中等先生,哪一位不曾希望大家到文言文裡去找尋我們的語文訓練?所以說,國文課裡當然要教白話文,但也絕對不能偏廢文言文,而且我們還得注意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從文言轉向白話的過程中,事實上已經丟失了一些傳統裡寶貴的語言表達形式,這種丟失有的是無可奈何,因為語言結構發生了一些改變所致,也有的是因為白話文實在還有些粗糙,有待發展成熟所致,而這些都有待於我們能從文言的學習中去彌補。因此,在國文課中加強文言文的訓練,就語言教育言,不只有其必要,而且我們就算說白話文教育的成敗就奠基在文言教育的成敗上,這其實都不算是誇張的說法。

權力毀不掉語言的規律

我之如此說,純只是基於我作為一個語文教育者的專業良知,唯其是基於良知,所以走到哪裡我也都是這樣一個講法。在國文課裡應該教文言文,是個跟政治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事情。如果要說有那麼一點關係,那就是如果獨派人士有本事建立台灣國,然後宣布廢掉一切和中國傳統有關的東西,連中國話與中國文字都廢掉,那就另當別論。甚至我們退一百萬步說,就算台灣國成立了,只要它還保留了中國語言與文字,而它又想提升自己的文化,那作為文化教育之根本的語言教育,恐怕就還是得借助文言文。政治有再大的力量,也毀不掉語言的規律,我不知道這些獨派人士何以如此大膽,居然想挑戰語言的規律,這除了狂妄與無知能解釋之外,你還能說甚麼呢?

以此而言,各位當可以理解我為什麼說文白比例乃是個假問題的道理了吧?其實以現在學生對傳統語言認識的貧乏,我們如果再加重文言的比例也不為過,這是一個調整的問題,也是一個語言的問題,而不是個意識型態的問題,我其實根本主張在課綱中把這個比例拿掉,但如今新的國文課綱小組把它定成一個範圍,這其實是一個比較能尊重語言教育的做法,所以我也可以接受這樣的妥協方案。然而有心人卻總還是要把它往政治上扯,說提高文言比例乃是殖民教育,對這些無知的評論,我真的只能說夫復何言了。

而在本文的最後,我更要說的一點是,中華民國的教育部有義務要捍衛那傳承自中華文化的語言傳統,並按照語言本身的規律來規劃我們的語言教育,如果我們仍然看重我國法統的文化意義,則做為文化教養最基礎的語文教育,就該是無論如何都要堅守的一塊地方,否則我們就真的自喪國格了!這幾年的統獨爭議已經滲入到太多的專業領域,如今我們要捍衛的不是意識型態,而是我們的專業尊嚴。那些獨派人士,你們愛數典忘祖,那是你們的事,你們要拋卻自家的無盡藏,不在乎讓台灣文化只成為一張薄薄的紙,那也是你們的高興,但你們沒有權利妨礙我們想過一個豐富優雅文化生活的想望!我於文白比例的問題作如是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