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淺析鳩山的東亞共同體

來源:《海峽評論》228期-2009年12月號
作者: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本民主黨在這次眾議院大選當中,為了有別於自民黨過去對美一邊倒的政策,在競選公約上提出「東亞共同體」的構想,這是戰後以來日本的歷任首相從未提出的戰略構想,鳩山由紀夫在今年五月當選民主黨代表之後,便不斷在各個演講場合、記者會及發表文章上,推銷他這項「新」的戰略思維,在民主黨執政之後的首次日中韓高峰會上,鳩山更是大力鼓吹以日、中、韓東北亞三國為核心的東亞共同體,由此可見,鳩山對「東亞共同體」這項構想的極度重視。

一、「東亞共同體」概念的緣起
首先對日本來說,「東亞共同體」真的是一項新的概念嗎?其實在1930年代,當時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蠟山政道便曾經提出「東亞協同體」的構想,當時蠟山認為東亞地區應該要組成一個以日本、中國為主體的開放性區域經濟體,但是最後因為蠟山支持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以及日美關係的持續惡化,在日本同時面臨與中國、美國交惡的腹背受敵下,而讓「東亞協同體」這項概念銷聲匿跡。

從這項歷史的軌跡可以發現,日本所提出的「東亞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實現必須要滿足以下兩項條件:日中必須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夥伴關係、東亞共同體成員不能排除美國。換句話說,「東亞共同體」的這項主張要能夠實現的要件,便是日本要在中國及美國兩大勢力之間採取平衡的角色,而且必須要是等距的三角關係,只要日本倒向美國或是傾向中國,都會造成美國勢力干預以及日中關係緊張,而讓「東亞共同體」的構想破局。

二次戰敗之後,日本在美國的核子傘下,選擇全力發展經濟的道路,在自民黨保守政權的長期執政下,日本從來就沒有自己的外交政策,日本的外交政策便是美國的東亞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東亞共同體」便成為日本的一項外交禁忌,特別是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東亞共同體」,君不見在1998年,當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提出一個以日本為主導,屬於東亞區域的經濟共同體時,當時的首相小淵惠三有如受傷孤鳥般地噤若寒蟬,這間接促成了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形,日本也喪失成為東亞經濟主導者的大好時機。

之後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讓日本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在沉寂八十年之後,又再度死灰復燃了。首先是由美國次級房貸所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機,造成全球區域主義的盛行,其次是泡沫經濟破滅後所引發的長期性經濟衰退,讓日本國民寄望新體制的形成。這與1930年代全球性經濟大蕭條,以及當時日本近衛文麿政權的成立,間接催生蠟山政道的「東亞協同體」構想的歷史背景,似乎是如出一轍的。只是這次日本民主黨緊緊抓住這項契機,在中國及美國的平衡桿緩緩漸行,而不願再重蹈八十年前的覆轍。

二、「東亞共同體」的意涵
這次民主黨的「東亞共同體」概念,源自於有「鳩山大腦」之稱的寺島實郎所提出的「親美入亞」主張,所謂「親美」,日本必須要放棄過去對美一邊倒的政策,而要在美日同盟的架構下,追求與美國相互對等的信賴關係,因此,日本有權利選擇性的採納美國的東亞政策,這種選擇性便是來自日本的國家利益,在這種意識型態下,民主黨主張日本自衛隊終止支援在印度洋美軍的後勤補給,而改採協助阿富汗重建的方式,來為反恐行動貢獻心力;其次民主黨也主張必須要尊重當地的住民自決,遷移已經延宕爭議64年的沖繩美軍基地。

所謂「入亞」,日本必須要積極改善與中國及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民主黨認為從小泉以來追隨美國的東亞政策,讓日本陷入「經濟困境」、「外交困境」以及「政治困境」等三大困境,過去日中關係的衝突,讓日本企業錯失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好時機,而讓日本經濟遲遲無法復甦;過去與中、韓等鄰國在開發東海油田及竹島主權爭議,讓日本成為東亞地區最為孤立的國家,而在六方會談上孤立無援;過去日本政府過度顧及美國的態度,遲遲無法加入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協定,讓日本失去成為東亞區域經濟主導者的地位。因此,日本必須要重新再回到亞洲。

那麼鳩山所提出「東亞共同體」的具體為何呢?坦白說,在這次日本眾議院大選中,外交政策並非主軸,經濟議題才是正道,這可以從民主黨所提出的政權公約當中,有六十條是屬於經濟及福利政策議題,只有五條是屬於外交政策範疇,由此可見外交議題的邊緣性;其次民主黨過去長期在野,它並沒有自己專屬的智庫,它的政策主張完全來自於民主黨五巨頭(小澤一郎、鳩山由紀夫、菅直人、岡田克也、前原誠司)個人間的學者人脈所拼湊而成,例如鳩山極度倚重的多摩大學前校長寺島實郎、小澤極度信賴的北海道大學教授山口二郎。

在這種情況下,也難怪鳩山首相認為「東亞共同體」的概念是有包含美國,而外相岡田卻認為「東亞共同體」的構想是排除美國的,由此可見,民主黨對於「東亞共同體」並無一個完整的論述,因此,想要了解民主黨對「東亞共同體」的具體主張,只能夠從鳩山由紀夫近期的演講及論述來加以拼湊。

根據鳩山在今年九月號Voice周刊所發表的文章來看,民主黨所主張的「東亞共同體」,是以韓國、中國、日本為核心的東北亞國家,以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協定為藍本,以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為手段,形成一個東亞的共同經濟體,最後希望能夠達成統一貨幣的最終目的,同時鳩山希望以十年為目標,努力建立東亞集體安全機制。由此可見,鳩山的「東亞共同體」是一項先經濟、後政治的統合概念。其次在對美關係上,鳩山主張為了要維護東亞地區的穩定,美國的軍事力量應得到有效發揮,但同時也要限制美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影響力,這也顯示日本承認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實力,但是卻不能任由美國掌控東亞地區的秩序。由此可見,鳩山的「東亞共同體」是嘗試在美國及中國之間採取平衡的政策。

三、「東亞共同體」的挑戰
由以上分析,民主黨現今對於「東亞共同體」並未有一個完整的主張與論述,鳩山政權只能隨著國際環境與國內政治氛圍的改變而隨之調整,這是一項「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但是國際政治卻是相當殘酷的,鳩山的這項主張很快的就要面臨以下兩大挑戰:

首先是民主黨的「東亞共同體」概念到底是否包含美國?隨著執政時間的延長,再加上美國對此議題的高度重視,雖然民主黨一直以鳩山唱白臉,外相岡田唱黑臉的方式來掩飾,但鳩山已經逐漸無法在這項議題打迷糊戰了,美國政府也一再地從美軍基地問題來試探民主黨對美政策的底線,從最近美日兩國決定暫時擱置爭議性的基地問題,以及美國歐巴馬訪日強調美日同盟的重要性看來,未來鳩山的「東亞共同體」將是一個無法擺脫美國勢力的共同體。

其次是民主黨如何在「東亞共同體」的框架下與中國合作?雖然鳩山一再強調日中關係的重要性,以及日本願意擱置歷史爭議問題,來強化日中合作關係的高度善意,但是橫陳在日中兩國面前的東海油田經濟爭議,以及西南海域的軍事爭霸,這兩項議題都是日中兩國必須面對的,從最近日本不顧中國抗議逕自在沖之鳥礁上興建軍事基地,可以看到日中兩國在合作的表徵下仍然暗潮洶湧,而沒有中國的參與,「東亞共同體」將是難以成形的。

由此可見,雖然鳩山小心翼翼地走在中國、美國兩大勢力所架起的平衡索上,來建構「東亞共同體」的主張,日本雖然刻意在美、中之間兩面討好,但是稍一失神,便有可能重蹈1930年代同時面臨與中國、美國兩面交惡的覆轍。「東亞共同體」就像是一柄兩面刃,它可以讓日本重拾政治大國的地位,但也可能讓日本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