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日本新內閣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來源:《海峽評論》236期-2010年8月號
作者:蔡增家(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長)

一、鳩山辭職的原因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於今(2010)年6月2日宣佈辭職下台,其下台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對於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的態度反覆無常:民主黨上台楬櫫的外交政策是「脫美入亞」,希望與美國建立對等的信賴關係,以在美國及中國之間採取平衡的政策,而民主黨在政權公約上認為沖繩美軍基地應該要尊重住民自決遷離沖繩本島,這是民主黨與過去自民黨在對美政策最大的異同,但是鳩山上台之後,卻在美國壓力下接連將普天間基地遷移位置一變再變,最後竟然臣服於美國政府,將美軍基地繼續留在沖繩本島,這不但違背民主黨政權公約的承諾,也失去日本人民對於民主黨的信賴。

其次是經濟福利政策一再跳票:民主黨在去年眾議院大選當中,針對日本低迷的經濟提出相當吸引人的福利政策,例如國民年金最低保障七萬日圓,育兒津貼每月兩萬六千日圓,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等政策,但是執政之後卻因為政府財政赤字高築,無法找到足夠財源,而將這些福利政策大打折扣,例如國民年金今年先打五折,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只限在東北及北海道等車輛稀少地區,這讓日本選民質疑民主黨的執政能力。

最後則是民主黨檯面上政治人物陷入政治獻金醜聞:當初日本選民願意將票投給民主黨,主要是厭惡自民黨長期以來的金權政治,而希望民主黨執政能夠帶來新的政治氣象,但是民主黨執政之後,卻接連爆發鳩山首相利用死人來當政治獻金的人頭,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也發生收受不當的政治獻金,這些醜聞使得日本人民覺得民主黨好像也和自民黨沒有太大的差異,使得日本選民對民主黨相當失望。

這三項因素使得鳩山內閣從去年九月執政之初72%高民意支持度,在不到九個月的期間接連下滑到今年五月底的17%,在面臨今年7月11日的參議院選舉,為了民主黨的選情考量,鳩山便不得不辭職下台,由財務大臣菅直人接任總理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鳩山下台時也一併勸服同樣深陷政治醜聞的小澤一郎辭去幹事長一職,讓民主黨能夠重新出發。

二、菅直人新內閣的特色

菅直人是民主黨內五大派閥的領袖之一,但是他與鳩山由紀夫和小澤一郎最大的不同是鳩山及小澤皆出身於政治世家,而菅直人則是搞社會運動出身,本身並沒有雄厚的家產支撐,也從未出現過政治獻金方面的問題,這是菅直人能夠在這次總裁選舉當中出現的最主要原因。另外菅直人在經濟及外交政策上,也與鳩山、小澤路線具有相當大的差異,在經濟政策上,菅直人主張強大經濟、強大財政與強大社會保障的理念,同時認為在提出社會福利政策之前,應該要考慮政府財政是否充足無虞,因此他認為經濟復甦應該優先於福利政策;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菅直人反對「脫美入亞」的概念,他認為應該要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強化日本與美國及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從菅直人上台之後的內閣佈局,我們可以發現在十七位閣員當中,菅直人只有更替六位,其餘十一位前鳩山閣員皆被留任,而且更替的六位大多集中在經濟及財政方面的大臣,例如財務大臣野田佳彥、農林水產大臣山田正彥、行政刷新大臣蓮舫、消費者-經濟財政大臣荒井聰、公務員制度改革-少子化大臣玄葉光一郎等人,而軍事外交方面的大臣皆未更動,由此可見,菅直人內閣的最主要目的應該是要振興日本經濟來贏得今年七月的參議院選舉。

從菅直人內閣我們可以看出以下三點意涵:

首先是小澤力量的弱化,形成民主黨經濟與外交政策的轉向:菅直人與小澤一郎在經濟政策與外交政策上的理念都不大相同,在經濟政策上,菅直人希望健全財政再來實施社會福利政策,而小澤一郎則是擴大社會福利支出來兌現選舉支票,以鞏固民主黨的執政權;在外交政策上,小澤認為日本應該要擴大與中國之間的全面交往,而菅直人則認為日中關係不能一步到位,應該要先解決當前日中關係的東海油田爭議,同時也要兼顧美日同盟的走向。從這次的內閣改組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屬於小澤人馬的大臣紛紛被撤換,而換上與菅直人理念較為符合的政治人物,例如野田佳彥及荒井聰等人,今後菅直人的政治理念與路線將會逐步貫徹,形成民主黨政策的轉向。

其次是重經濟財政、輕軍事外交,內政議題將會是今後民主黨的施政焦點。鳩山內閣的垮台,除了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民主黨去年所宣布的政權公約無法落實,特別是在福利政策因為財政赤字過高而屢屢被打折扣,這使得日本人民對民主黨政治誠信與落實政見的能力產生相當大的質疑,而從這次菅直人上台之後的內閣佈局中,我們可以發現所有新任的閣員大多屬於經濟與財政方面的業務,例如財務大臣野田佳彥、經濟財政大臣荒井聰等人,由此可見,今後菅直人內閣的施政方向,將會以如何提升日本經濟為主體,而在軍事外交方面則會加以微調,將不再強調日美關係的平衡,而以解決日中關係與日美關係的實質問題為主要目標。

最後是以全新的人事佈局,來贏得七月份參議院選舉為目標:這次鳩山的辭職,比較引起外界注意的一點是,他也勸服身陷政治獻金醜聞的小澤一郎辭去民主黨幹事長一職,其主要目的便是希望能夠以全新的民主黨,來迎戰今年七月的參議院選舉,同時也希望菅直人內閣的施政,能夠不被黨內最有勢力的小澤一郎所左右,因為如果民主黨無法贏得今年七月的參議院選舉,民主黨的政策在國會當中將會面臨相當大的阻力,這將會影響菅直人內閣的穩定性。

三、日本新內閣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雖然菅直人內閣定位為「選舉內閣」,同時主要是解決經濟的問題,但是從小澤一郎辭去幹事長以及具有小澤色彩的閣員紛紛被換掉,仍然可以看出菅直人不論在經濟政策或是外交政策上都是想要脫離小澤路線,民主黨脫離小澤外交路線意味著今後日本將不再「脫美入亞」,美日同盟仍然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石;其次民主黨脫離小澤外交路線也意味著日本「親中政策」的結束,今後中日關係的經濟議題將會遠遠重要於政治議題。

而菅直人新內閣對於日中關係及日台關係會產生何種影響呢?

首先在日中關係方面,菅直人就任之後發佈伊藤忠商事最高顧問丹羽宇一郎接任日本駐中國大使,這是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第一位非職業外交官出身的駐中國大使,這意味著菅直人想要貫徹「脫官僚體制」的理念,同時也意味著中日關係的轉向,從過去政治議題主導轉為經濟議題主導,日本政府希望借重丹羽宇一郎在中國豐沛的企業人脈,來拓展日本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市場,這也代表日本開始正視中國經濟崛起的事實,同時也開始想要利用中國市場來振興日本國內經濟。但是日中關係仍然無法逃避政治安全議題,菅直人上台之後,首要面對日中關係的挑戰便是東海油氣田共同開發議題,以及解決日中兩國在日本西南海域的軍事競合,這兩個事件將會成為影響中日關係的潛在不穩定因子。

其次在日台關係方面,這次菅直人內閣當中出現第一位的台裔大臣--行政刷新大臣蓮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台日關係會因此而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台日關係仍然會維持在經濟文化交流的層次,今年4月30日台灣與日本簽署15項的交流備忘錄,這些交流項目包括共同防災、氣候變遷等人類安全議題,代表著台日關係的更上一層樓,但是最近日本在未告知我國的情況下,片面宣布將與那國島的航空管制區西移,這個事件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到台日關係的穩定。

由此可見,菅直人上台後,雖然擺脫了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的政治包袱,穩固了美日關係,但公開支持達賴「西藏高度自治」的枝野幸男擔任民主黨幹事長,以及經常批評中國人權的安住淳擔任國會對策委員長之後,中日關係似乎將成為菅直人的另一個頭痛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