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中國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地方

來源:《BBC中文網》

點評中國 王維洛

經濟發展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

最近30多年來,一方面是中國的經濟高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中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可以說,高速的經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換來的。現在人們已經隱約地感覺到,這個代價很高。

從長遠利益來看,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超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從子孫後代的利益上來分析,這個損失更大,有的甚至是不可彌補的。

人們是否想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哪裡是中國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地區?哪裡的生態環境破壞將對中國的未來產生最大的威脅?是北京地區?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筆者認為:中國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對中國的未來產生最大的威脅的地區是長江和黃河的江源地區,同時這裡也是瀾滄江和怒江的源頭地區。

江源地區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最重要的河流,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被尊稱為母親河。瀾滄江和怒江是國際河流,它的下遊河段稱湄公河與薩爾溫江,流經緬老泰柬越等國。這四條河都發源於西藏高原的中心部位,它是中國的水塔,也是東南亞和南亞的水塔。

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可以簡要地歸納為:冰川退縮、森林萎縮、沼澤、濕地大面積乾涸, 水位下降、河源退縮、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擴大、物種消失、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蟲鼠危害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等等。

這裡舉一個例子:長江源頭有座碑,上面是江澤民在2000年的題字。立碑時﹔那裡還是水草豐滿,是塊風水寶地。可是數年之後,這座碑的週圍就沒有了水,也沒有了草,而是變了一片荒漠。

西藏民間有個說法:"投生於荒漠之地的人,比不上投生水草豐盛之地的動物幸福。"那麼豎立在荒漠中的題碑,面對漫天飛捲的風沙,也是悲哀的。

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水塔水量的減少。根據全國人大資源委員會黃河考察團提供的資料,"近二十年來,黃河源頭地區和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入水量逐年減少,流出青海省境的黃河水量比過去減少23.2%。

漁民在污染的河中捕魚

而河源地區的水量的減少,是黃河斷流的一個主要原因。筆者不想在此重述黃河斷流對中國的危害。

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造成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應該說是人類的貪婪破壞了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瑪多縣是黃河源頭第一縣,這裡曾經有過世界上最好的草地,草地面積曾佔全縣面積的64.7%。當時養一頭羊只需要5畝草地。如今退化的草地佔總面積的63.7%。就是說所有草地幾乎全部成了退化草地和沙化地。

退化草地的質量是1000畝草地養一頭羊。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是采金、挖中藥材等。當然不能忽視的是漢人的定居、草場承包政策。

過去,少數民族過著遊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暖來寒去,有利於草地生態環境的生息保護。但是漢人習慣定居,認為遊牧不利於管理,硬把所謂土地承包的成功經營強加給當地居民,迫使他們定居放牧,在一定的草地面積上達到牧業生產量的最大化。

最終結果是草地退化,沙漠化面積擴大,定居的居民再次強迫被搬遷。解放初,青海省的沙化土地面積僅7995萬畝,現在沙化面積2.5億畝,而且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持續不減。

前提條件

對於解決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的一些專家提出了不少建議,比如建立三江源保護區、遷移保護區的居民,增加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等等,但是執行十幾年來,資金投入不少,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筆者以為,解決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擴大江源保護區的範圍,把江源地區作為一個生態環境系統來對待。目前中國政府只是把三江源保護區框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即把三江源保護區框定在青海省的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4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僅為15.23萬平方公里。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按流域分為:黃河源區面積4.05萬平方公里(26.6%)﹔長江源區面積9.4萬平方公里(61.7%)﹔瀾滄江源區面積1.78萬平方公里(11.7%)。但是從自然生態系統來分析,僅僅黃河源面積就起碼有15萬平方公里,長江河源面積就更大一點。

擴大江源保護區,把江源保護區作為一個自然生態系統來對待,從更加長遠的目標出發,制定更高的保護目標,執行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保護中國的水塔,保護子孫後代的福祉。

注:本文不代表BBC的觀點和立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