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就職周年的觀察
轉載自:《海峽評論》221期-2009年5月號
馬英九去年在石油危機中宣誓就職,正在起步中就遇上了國際金融海嘯,新政府雖勉力維護經濟穩定,但經濟持續衰退的民怨,卻讓馬英九挾著百分之五十八得票率當選的民調遽然跌落而至今無法恢復正常。因此,批評之聲鵲起。
根據我們的考察,馬英九一年來的施政,其實是根據著二條主軸在發展。一是「憲法一中」,一是「本土化」。
他很清楚的區別了「中華民國」和「台灣」,所以,他在競選期間就很明白的宣稱,他是競選「中華民國總統」而非「台灣國總統」。為了從俗,他也說過,我們可以自稱「中華民國」,也可自稱「台灣」;他也可以被稱為「台灣總統」,但決非「台灣國總統」。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他絕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或稱其為「中國」,而只稱「中國大陸」和「大陸」,也決不以大陸官銜稱呼大陸的領導人或官員。
當然,他也很清楚今日兩岸的分治是來自於國共內戰的歷史,現在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治權)地區,包括台澎金馬和南沙東沙。他不但堅持今日台灣有效統治的治權是來自中華民國,並堅持中華民國的領土主權包括大陸領土。所以,他堅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但從未稱「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款,馬英九也曾說得很清楚,是「統一前」的「一國兩區」。不但被台獨惡意的譏諷為「馬區長」,並且,有些媒體也搞不清「台灣」與「台灣國」的不同,而有報導的失誤,甚至,一些馬政府的官員,經李扁亂政二十年,積習難改,觀念不清,也搞不清楚。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國民黨黨綱,馬英九在任黨主席期間,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曾直言國民黨兩岸關係的目標是「終極統一」,而且也說過期待未來的「民主統一」,故被台獨譏為「馬統」,但其從未收回或否認。且宣示他不會搞「一中一台」、「兩個中國」,或「法理台獨」。
但在競選總統期間,為避免部分選民的疑慮,把美國在冷戰後的對台政策「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刪改成「不統不獨不武」,不但宣示在其任內決不推動「統一」,並加強語氣的說過,可能在其一生之內也見不到「統一談判」,並言此乃「維持現狀」。
在「一中憲法」下,兩岸的主權從未分裂,當無主權統一之理,而只有治權的統一;故馬英九的「不統」,最多只能是治權的「不統」。「不獨」才是針對主權。主權「不獨」,治權「不統」,正是目前的兩岸現狀,他不但在「維持現狀」期望「不武」,並且揚言希望兩岸能簽訂「和平協議」。
果然,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獲得胡錦濤的回應。去年底,中共《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前夕,胡錦濤發表講話說:「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如果簽訂「和平協議」就是「結束政治對立」,那麼也就是「兩岸復歸統一」,故未來的「兩岸復歸統一」將決定於「和平協議」的內容。「和平協議」的內容可以是馬英九認定的「維持現狀」,也可以是鄧小平認定的「一國兩制」。故「和平協議」後的「兩岸復歸統一」可以是馬英九的「維持現狀」,也可以是胡錦濤的「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即可「不統」而統。這當不是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時所能逆料的。
當年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正當性除了中華民國憲法外,應是建立在「反攻大陸」、「戒嚴法」、「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上。現在馬英九政府的正當性,唯一可以根據的,除了選票,只有中華民國憲法。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馬英九才能有「一個中國」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和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後,在兩岸關係上,馬英九的「一個中國」也只能是「一中各表」。馬英九的「一個中國」只能是中華民國,而不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能兩者都是,那便成了「兩個中國」。
兩岸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而不追究其內涵,這就是「九二共識」。馬英九就職後,重新承認「九二共識」的法理基礎就是中華民國憲法。以「兩國論」和「一邊一國」否定「九二共識」,其實都是違反「一中憲法」的主張。
「憲法一中」的台灣外交,是不能允許「雙重承認」的。其實,以現狀言,全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至今從未出現過「雙重承認」。李扁追求「雙重承認」不但違憲,也不能成功,只有「烽火外交」。扁政府下台後,才知道「烽火外交」原來是A錢的煙幕。
去年,九月三日,墨西哥《太陽報》刊出對馬英九的專訪謂:「馬英九總統表示,台灣與大陸的憲法都不允許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所以我們雙方是一種特殊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關係,這點非常重要』;他說,兩岸不能取得任何一個外國的雙重承認,雙方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
所以,馬英九呼籲兩岸「外交休兵」。老實說,台灣要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競爭邦交國,其成敗不問可知,陳水扁的「烽火外交」,把台灣的邦交國從三十多國「烽火」成二十三國。自馬英九去年三月當選以來,呼籲兩岸「外交休兵」,雖有一些台灣的邦交國欲與大陸建交,但都沒有被接受。馬英九的「外交休兵」至今,雖台灣未增加一個邦交國,但也沒有減損一個邦交國。
李扁執政時期,台灣海峽被國際評估為世界三大戰爭危險地區之一。一年來,馬英九已將台海戰爭危險度降低到接近於零。馬英九可以不客氣的說,這當是功在台灣,功在兩岸和平,也功在東亞和平。
此外,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兩會恢復談判,陳雲林來台,兩岸直航包機,大陸觀光客來台。另外,還在談判中的有陸資登台和ECFA。大陸觀光客來台,馬英九原評估每日三千人,最近已突破達一日五千一百人之多,已超過台灣旅館和遊覽車的容納量了。當時譏笑大陸觀光客日不滿三百人的民進黨台獨,今日又有什麼話說?在金融海嘯中,台灣經濟復甦看好,股市回暖。這不能不說,和馬英九堅持以「憲法一中」和解兩岸的政策有關。
尤其是ECFA是具有遠見的政策。
台灣市場太小,鄭成功是靠海外貿易和對大陸的走私貿易;有清一代,台灣經濟主要依賴閩台貿易;日據時期,台灣的殖民地經濟型態是依賴日本;戰後,台灣的經濟是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市場在萎縮中,大陸市場崛起,根據林毅夫的估計,大陸的高速經濟成長至少應可到二○五○年。ECFA不但可與大陸市場掛鉤,並且可接通東協,是一個包括大陸在內的更大市場。
ECFA雖不一定可以打下台灣經濟的百年根基,但至少可以為台灣經濟打下四十年的根基,一旦成功,誰又能不看好台灣經濟前途。
當年兩蔣台灣政權的維持,除了經濟發展外,還有六十萬大軍的威權體制。今天,馬英九政權的取得,是得要靠一張張的選票。台灣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如果沒有這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台灣人支持,任何人也選不上台灣總統和取得台灣政權。
從李登輝以來,以「本土化」,挑撥省籍矛盾,以取得台灣人的同情和支持。
「本土化」或「本土主義」本是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文化運動,自北美印第安人到印度的聖雄甘地。
日據下的台灣是日本殖民地,確有本土化運動的出現,那當是蔣渭水創立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和連橫的《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之著。
李登輝出身皇民化家庭,扭曲台灣本土化運動,而以後藤新平、新渡戶稻造、八田與一的武士道為「台灣精神」,而以國民黨為「外來政權」,挑撥省籍矛盾,騙取有「皇民化」經驗的本省人和無知於「皇民化」的台灣青年的同情和支持。民進黨台獨在陳水扁執政時又繼之。
馬英九是國民黨,又是外省人,如何堅持中華民國和「憲法一中」來爭取台灣人多數的支持和同情。
他除了勤學閩南話、客家話和原住民語外,為紓解國民黨威權體制下所造成的民怨。自他擔任台北市長起,他幾乎每年都出席「二二八」紀念會,和「白色恐怖」受難人的秋祭,甚至被吐口水而堅持出席。因而爭取到不少「二二八」家屬和「白色恐怖」受難人的諒解和支持,甚至獲得了不少的友誼。
此外,如何破解李登輝和民進黨的台獨及挑撥,他只有以日據下台灣人真正的「本土化」來取代李登輝和民進黨皇民化的「本土化」。
所以,他在擔任國民黨主席時,即提出「以台灣連結中國」的論述;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大門口懸起林祖密、蔣渭水、廖進平、羅福星、賴和、莫那魯道、宋斐如、李友邦……等巨幅照片。並且,造訪林祖密、林獻堂霧峰林家的故居,題字「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灣世家」。
並且,有關蔣渭水、李友邦、羅福星、台灣文化協會等紀念會,只要邀請,再忙也撥冗出席。甚至出席參觀台灣共產黨「白色恐怖」受難人簡吉紀念展覽,這也當是國共和解的島內版。
在競選總統期間,他還出席了「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的發起人會議,並且講了話,而贏得了台灣抗日志士親屬的支持和好感。
近代台灣史上有三大悲情,即抗日悲情,「二二八」悲情和「白色恐怖」悲情,並且,其中貫徹著台灣愛國主義傳統。「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涉及國共內戰,抗日悲情則是日本殖民統治所造成。
抗日悲情,也就是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悲情,從武裝抗日,到非武裝抗日,到潛行運動貫穿日據五十年的歷史。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二曰,蔣渭水在台北「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會」上呼籲群眾,「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
一九三六年,林獻堂有「祖國事件」。一九四六年,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至南京晉見蔣委員長和到西安謁黃陵,發表談話謂:「須知台胞五十年間,不斷與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前仆後繼,犧牲慘烈,所謂何求: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
這正是日據下台灣作家鍾理和所言,「原鄉人的血,必須流回原鄉,才能停止沸騰。」
恢復台灣人愛國主義的傳統,不僅是「從台灣連結中國」,更是恢復台灣人被「皇民化」和被李扁異化的台灣人的民族認同。
無論是要「和平協議」或「結束政治對立」,能恢復被異化的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和愛國主義傳統,才能為未來的中國和平統一舖平道路。
我們觀察到馬英九一年來的施政,有「憲法一中」和「本土化」二個主軸,這並不是說,馬政府團隊就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來自馬政府團隊許多官員,並不能理解「英九中興」的意義,因循二十年來的舊習和觀念,以致在教育、外交、國防官員的談話和作法,與馬英九的主軸理念脫節,甚至背道而馳。
在冷戰和內戰結束後,馬英九如何能找到一些新觀念新作風的人才適才適用,這當是馬英九施政進入第二年之後的當急之務。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論語‧陽貨》
我們對馬英九就職周年的觀察只能是「識其大者」,至於「其小者」,馬團隊還得加油才是。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