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傳統文化的陷阱》第一講 漫談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端木賜香,原名李桂枝,網名三糊塗。1968年生人,1990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現任河南安陽師範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近代史

第一講 漫談中國傳統文化

(一) 我之態度

我喜歡文化,但我之喜歡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一種單純的喜歡,而是欣賞加調侃。欣賞,不是用現實主義的眼光,而是用審美的眼光,比如大家都罵封建社會女人裹小腳不人道,殘忍,我卻要鼓掌若干遍,妙極,好看。現在的女人為了美,那也是掂刀弄槍的,割眼皮用刀,打耳孔用槍,沒有點犧牲精神,美從何來?再說,已經有學者從科學角度解釋了小腳的好處。腳小,為掌握平衡,走路自然要扭動腰肢,大家就省了減肥了,更重要的是,不用受那西方女人的束腰之苦了,看西方電影,那亂世佳人斯佳麗們穿個裙子,憋氣不說,還得奶媽一旁幫忙拉拉鏈,咱們看著,替她們急得慌,光想上去幫個忙。可男人不能上去幫忙,這就是個文化問題了。至於小腳女人扭胯扭得蠻活,生孩子時不容易難產,更是公認。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教下,中國女人開始藝術化,每個女人,都是一件藝術品,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娉娉婷婷,比西方的那些地動山搖的大腳板子們美麗多了,北大教授辜鴻銘13歲留洋,通曉英,法,德,日,意,拉,希等多種語言,但是在抗拒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面前,可謂一大民族英雄,歸國後第一件事就是遍尋中國小腳女人作自己的妻!哥們堅持中國傳統,不容易哪!

這麼說,大家可能認為我很沒同情心,那你就錯了。讀歷史少了,讀的時候你可能老想哭,可讀的多了,你就哭不出來了,由哭漸變為傻笑了。我屬於後一種。讀書愈多愈反動,說的可能就是我這麼一種人。

說到這裡,大家還可能覺得我不嚴肅,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嚴肅,哭笑不得是我心靈的常態。河清漣女士說,內心深處,她認為追求心靈自由是件很神聖的事情,但這種神聖在這個日益痞子化的社會裡卻飽受奚落-在這種嘲笑道德與崇高的的痞了氛圍中,追求心靈自由竟然要以半嬉皮的方式去掩飾…她認為這是時代的悲劇。我很喜歡何女士,但她的這段話我只同意一半,沒辦法,悲劇還在繼續,我只好繼續嬉皮下去,對我來說,嬉皮就是我心靈的武器,還是我存在的證據。中國傳統,知識份子以何種姿式滑過心靈的天空,早有定規。第一,學得權與術,貨於帝王家。第二,遠離權與術,采菊東籬下。中華文化五千年,中國知識份子都成精了,冒傻氣的沒有幾個。朱熹那老夫子,天天喊著滅人慾,存天理什麼的,可他老先生不但發揮了人慾,連獸慾都捎帶著發揮了。宋人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載,朱老夫子『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與官所,則與偕行,謂為能修身也,得乎。』後被人彈劾,天字第一號老流氓,皇帝宋甯宗都不願意他了,朱夫子趕緊上表請罪: 『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什麼玩藝兒啊他!

猶太諺語云:人類一思索,上帝就要發笑。我想說的是,中國知識份子一嚴肅,上帝就傻笑。我最欣賞的中國知識份子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邊走邊喝,沉醉終日,別人獨醒我獨醉,身後常帶一持鍁童子,曰:死即埋我!真酷啊!

其實不是不想嚴肅,實在是別無選擇。比如我講中國傳統文化,按常規,是很容易跟三講三代表等主旋律掛上鉤的,但是做到這一點,又很不容易。第一,那需要很厚的臉皮。第二,理性思維缺席。更重要的是,如果我那樣幹了,就是調戲文化了,比我之調侃要惡劣多了。中國傳統,歷來最重講政治了,從周公開始,就敬德保民,以德治國的,這一講,就講了幾千年。現在講得更歡實了,大狗叫,小狗也叫,叫得人煩,我們就不湊這個熱鬧了。

(二) 我之眼光

不知是中了邪,還是天性使然,總之,我是個懷疑論者。私下認為,集權統治下,懷疑是學人得以特立獨行的首要品質。說到這裡,我想跟大家說一下古希臘的懷疑學派搞的一個典故:老師掉河裡了,學生不但不救,還在岸上踱步。他不是在想黃繼光,也不是在想劉胡蘭, 更不是在背毛主席語錄,他想的是-救老師上來,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同學們,這就是哲學。中國也有懷疑論者,比如莊子和他的蝴蝶,但遺憾的是,這麼一種精神沒有留傳下來。總之,學文重在獨思,更在於獨特的眼光與視點,所以才有三隻眼看世界,一隻眼看某人等之類的文欄。學史更需要這種眼光,舉一個例子,比如教科書上常說,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領土同整個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同學們一讀,就神經反射般的自豪起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自豪,從沒聽說,一個豬長得肥,牠身上的肉就有資格跟著自豪呢。誰讓大家自豪呢?說穿了,是長期教育導致的定性思維。其實,大一統,中央集權,多民族國家,更多的是一種帝王思維,不知道小民百姓們跟著傻高興什麼。大一統,天下和平,當然對百姓有利,但更對執政者有利,老實講,苛政下的百姓,其生存狀態比戰亂時也好不到那裡去,如始皇統治時期。59年到61年,中國非正常死亡人口是兩千萬。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打四年,才打死800萬,而我們不用戰爭,三年人災,就餓死這麼多,比戰爭厲害多了!集權下的專制,官不得私論,士不得私議,民不得私說,對於不自由勿甯死的知識份子來說,生存於其間,也就行屍走肉罷了。所以,集權下的文化,靈魂是死的。

近來流行的電影《英雄》,老張同志導的,不知大家看過沒?一看嚇一跳,真英雄,真正的人道主義者,原來卻是暴君始皇同志。忽忽,藝謀同志膽子好大呀!後來一想,老張不一定是膽大,可能是在玩滑頭,調侃歷史。澤東瞧不起秦皇漢武,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藝謀聽了,擠上一隻眼,哼:數天下英雄,還看始皇!

不管藝謀同志玩什麼花招,總之,給我們一個啟示:任何歷史,都是當代思想史,擺脫不了為時人所利用的命運!在網上,同志們說得豪爽點:歷史就是個婊子,人盡可夫!何清漣女士說得文雅多了:歷史就是個小姑娘,任由人打扮!當然,還有說得更粗獷的:研究歷史,就是老狗刨千年屎!這裡說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的傳統就是愚民政策,就是報喜不報憂,就是為尊者諱,這就要求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一定要多一隻眼,懷疑的眼,清醒的眼。包括我講的課,那也是一家之言,同學們覺得不對,找材料反駁我,當年馬寅初發表自己的人口論,每天在校園裡轉著圈子看北大學生們寫給他的大字報,老先生越看越傷心,檢討說,身為北大校長,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沒一個能從理論上駁倒他的,都是標語口號式的漫駡,作為一校之長,失職啊!沒辦法,老先生只好給他們檢查錯別字,圈好,讓造反學生們回教室重抄一遍。一句話,學生重在質疑,沒有疑問,白上大學。教育是培養公民而不是培養奴才。魯迅能從仁義道德的的字縫裡看見吃人兩個字,先生可能長了一雙貓頭鷹的眼。我們擁有不了貓頭鷹的眼,至少不要讓自己成為黑瞎子。北島對著天空叫:我不相信-天空是藍的!

叫得好哪!當然,歷史的本性決定了我們懷疑非常可憐。學者周甯說:嚴格說來,歷史經常不是記憶的工具而是遺忘的工具,歷史與其說是讓我們記住過去的事實,不如說是規定哪些事實應該讓我們忘掉。周先生說得太對了,比如文革,只讓我們知道我們能知道的,卻不讓我們知道不應該知道的,巴金提出建立一個文革博物館,但是時至如今無人再提,這個願望,只能隨著巴金老人走進墳墓了。學歷史,本是鑒往以知未來,但是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往往不是教訓。我們常說,歷史不會重演,可周寧說,如果歷史重演,最大的可能就是,我們將把曾經的輝煌和永久的災難重新演上一變。20世紀過去了,我們都幹了些什麼呢?有個學者給學生講演,說:20世紀初我們有個義和團,20世紀末,我們有個fl功(譯者按:法輪功)。言外之意,一個世紀的奮鬥,我們又回到了出發點,這,讓我想想了拉丁美洲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希望大家有機會看看這小說,裡面也有我們的影子。

對著歷史歎息,不是我們的選擇。三隻眼看歷史,可能是我們的最佳選擇,蘋果不是只有一種吃法,未來的你們,要吃歷史這碗飯,所以給大家介紹幾位吃法獨特的學者:吳思,著有《潛規則-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何清漣,本科讀歷史,讀研則讀經濟學,文章老辣深厚,著有《現代化的陷井》,《我們仍在仰望星空》;最後一位,黃仁宇,著有《萬曆十五年》等。

(三) 關於文化

文化的內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開個玩笑,一個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飛出去,就是一個文化現象了。如果是兩個女人,一個哼一聲兒,一個呸一聲兒,這文化就複雜多了。文化的廣義性,導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蝟難下嘴的尷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我被託付一件困難的工作,就是談文化。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敍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範圍它的意義,這正象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裡之外,它無所不在。忽忽,講到這裡,同學們就會發現,這傢伙抄襲我們的道家始祖,試看老子原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來,用皎代用,意思一樣),其下不昧(譯者按:『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物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用不著翻譯,大家就能看出來,洛威爾抄襲老子,僅把名稱換了一下,老子談的是道,這丫改成文化了。這裡開個玩笑啊。

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佛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西元前3千年到西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佈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份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麼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囉嗦這麼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近來,研究文化的人越來越多,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說到這裡,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和他手下的高級研究員哈里森合編的一本書–《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他們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提出了諸多有深刻意義的課題。比如亨廷頓對比了一下加納和韓國的經濟統計資料,發現20世紀60年代兩國的經濟水準驚人的相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等,初級產品製造業和服務業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絕大部分是出口初級產品。韓國當時僅生產為數不多的若干工業製成品,他們接受的經濟援助水準也差不多相等。30年後,韓國成了一個工業巨人,經濟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車,電子設備及其它高級製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臘的水準,此外,它在鞏固民主體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加納卻沒有發生這樣的變化,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韓國的十四分之一。如何解釋?亨廷頓判斷,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那麼這對我們有一個啟示,中國近代的落後,是否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現在的不發達,是文化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地理的原因?仰或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而文化與體制,與地理又是什麼關係?這都是當前社會學界非常感興趣的議題,希望咱們的學生也能參與進來,申辦奧運,重在摻乎嘛。勞倫斯認為,不發達是一種心態,重申殖民者的罪惡,已超過追訴時效了,也就是,現在的不發達,需要尋找新的理由,或者說藉口了。這些學者還搞出了一個腐敗曲線,認為腐敗與文化也有關係,認為腐敗的程度往往是沿著文化的界線而變更,最腐敗的國家包括印尼,俄羅斯及若干拉美國家和非洲社會,在北歐和前英國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會,腐敗程度最底。儒學社會大都處於中間。嚇我一跳,中國好歹沒被他們點名,否則我給你們介紹這書,就有點說不清了,呵呵。如果中國也算儒學社會的話,那麼我們的腐敗尚在中間,新加坡比咱們還儒學,卻和丹麥,瑞典,芬蘭,新西蘭並列為世界上腐敗最輕的國家。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腐敗有文化因素,也有政體原因。長遠看,文化為體制之母,短期看,體制的變更,可能對文化產生影響。這對我們當前的中國,啟示不小:長期落後,當然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造就了中央集權。而以改變中國的困境,則不是改造文化,甚至也不是魯迅先生的改造國民性,而是推行政治民主改革。欲救中國,必救文化;欲救文化,則必改體制;欲改體制,則文化先行革命。問題是,歷史上,中國文化革命了四場,效果都不太理想。第一場,始皇的焚書坑儒。第二場,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三場,五四運動。前期是倡科學民主,後期,一聲炮響,來了個馬克思主義,救亡壓倒啟蒙,文化再次被政治利用。中國有講政治的傳統,文化歷來是政治的婢女,儒學在中國的命運就是最好的例證。第四場革命,則是毛澤東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化大革命,其大手筆,跟第一場革命驚人的相似,幾億人,共用一個腦袋,一張嘴巴,一個主義。主席說,知識份子是附著在資產階級身上的毛,革命要把他們改造為附著無產階級身上的毛,結果,資交階級無產階級身上都沒了毛,都光了。總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你會捎帶著發現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命運,哭也不是,笑更不是。不過,研究多了,你可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說到這裡,簡單談一下傳統文化的兩個概念。其一,什麼叫傳統文化?它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其二,什麼叫中國傳統文化?它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這麼一大堆內容,看著就象刺蝟,我們從哪裡下嘴?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一直給在學生們交待,隨便幹什麼,一要看天賦,二要看興趣。可憐見的我沒天賦,只好圍著興趣轉了。我喜歡哪一部分,就給大家講哪一部分。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喜歡的,就不給大家講了,比如吃飽了撐的,才搞的書法藝術,比如文字獄當頭,明清學者搞的那個考據學。打死我我也不給你們講。至於其他課題,如果大家實在喜歡,倒可以給我提出來。教材沒意思,我準備完全拋開,擬講的議題有:中國文化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男人。中國文化中國女人。中國貪官文化。中國清官文化。中國農業文化。中國婚姻文化。中國葬禮文化。中國傳統道德。中國改革家。中國外交。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在歷史上所遭受的打擊。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在下頭嘀咕了,那考試咋辦?別提考試,一提我比你們還頭疼。看著白花花的紙被弄在試卷,每一學期成噸成噸的那麼浪費紙張,我心疼啊,都是原木變過來的。小日本森林覆蓋率65%,我們才16%,我們中國每年出口及內需一次性筷子450億雙,小日本用過後再回收,製成木漿再賣給咱中國。總之啊,我不能看白花花的考試卷,一看就暈。我最欣賞的是莫斯科大學新聞系的談話考試,老師抽幾個同事,跟自己的學生聊聊天,這考試就完了。按我的意思,文科的東西,重在精神,凡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可能恰恰是最沒用的東西。而有價值的東西,根本不需要死記。比如某某某哪一天死了,哪一天活了,記這些有什麼用?真用的時候,查一下不就得了?如果由著我的性子來,我會出開試卷後,貼在自己背上,在校園裡溜達三天。問題是,我這麼一幹,我就完了,要丟飯碗,你們也完了,再也遇不上這麼開明的老師了。試卷考試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我們反傳統,結果,糟粕繼承下來了,精華則丟了。舉個例子,諸葛孔明的《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談話考試;他的《出師表》又是歷史上最完美的開卷考試。試卷考試不可免,怎麼辦?好辦,業餘時間你們自己看看教材,背那麼一背,我倒不心疼你們,反正你們腦子聰明,背書對你們是小事一樁,說來說去,我還是心疼那紙啊。

之所以開這麼一門科,是想讓大家多瞭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學得深,才能看得真。比如中英鴉片戰爭,它更多的是一場文化戰爭,以後咱們作一個專題再細講。再比如現在,我們一般的學生老是納悶兒:西方吃飽了撐的?為什麼天天給咱上 *** 的文化課?而且冒著被咱的左派小子罵得狗血噴頭的遭遇還是堅持講?其實是一些人不瞭解基督教文化。中國文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各人自掃門前雪,鄰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裝沒聽見。基督教文化也是推己及人,卻是反著來:己所欲,施於人。誰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不信的話,請看電影《刮痧》,中西文化衝突盡在其中矣。同理,山姆大叔覺得 *** 是個好東西,就一廂情願不看咱臉色的使勁的往咱手裡塞。雙方誰也不理解誰,對方覺得自己是學雷鋒做好事,咱覺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內政也!如果聽不明白,再舉一個例子,當年的教案,好多也是文化誤會鬧出來的,基督教徒來中國傳教,要辦孤兒院,咱國人想,呸,鬼子沒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則為什麼紅頭髮綠眼睛,特別是那鮮紅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沒有孤兒院來,就張榜公佈,送個孩子賞幾文錢,呸,中國的人販子就應運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來,送到教堂,就為了賺那幾文錢。忽忽,文化無所不在,文化可能是所有衝突的根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講中國傳統文化,對比西方文化精神,希望每一個同學,看五千年歷史,觀八萬里環球,獨仗劍,走天涯,三隻眼,看天下,天地之間,人為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