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傳統文化的陷阱》第四講 中國女性文化

作者簡介:端木賜香,原名李桂枝,網名三糊塗。1968年生人,1990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現任河南安陽師範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近代史

第四講 中國女性文化

(一)對女人普遍看法不好

對女人看法不好,似乎是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中國的孔家老二在這方面帶了一個頭,率先表了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不遜,遠之則怨。總之,男人自己覺得還挺委屈,對待女人,似乎咋也不是。莎士比亞還算有點紳士風度,說: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莎士比亞可能是同情女人,可是這話總給女人一個心理暗示,讓她們錯以為,自己天生就是弱者,不太妙。托爾斯泰是個老滑頭,說得更幽默一點兒,當然也有點北京式的損味,他說,如果讓他發表對女人的真實看法,除非他一隻腳已經踏入墳墓,說完後又立即跳進棺材,把蓋子蓋上。這老傢伙,現實生活中是否懼內咱不得而知,但損女人的手腕比較高,有點像國家收容站的同志對待三無或非三無人員,打死你,你表皮則無傷。至於尼采,神經有點問題,對待女人,便有點渾不拎,直通通地說:你去女人哪裡嗎?別忘了帶你的鞭子!分析尼采這老兄話語背後的意思,估計是這麼兩種:其一,尼采取高高在上之姿態,猶如孔家老二一樣,看不起女人;其二,尼采是個小可憐兒,在女人面前,是個容易受傷的男人,就由愛生恨,變成怨男一個了,其心理,跟中國傳統女人罵自己的愛人為“冤家”,鄉下村婦罵自己老頭為“你這個挨千萬的”一個意思。其實,學者們說了這麼多,都不如咱中國百姓的民間俗語說得妙:女人是貓科動物。貓科動物是什麼特性,大家都知道,只有兩種發展前途:一種是貓咪,順從聽話,但有爪子,也會抓人!一種是老虎,女老虎,就不是抓人那麼簡單了,而是直接吃人了。前幾年流行的那首歌曲,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歌詞我忘了,但那也是直接把女人比作老虎的。

還有人曾經這樣天真的假設過:如果全球的執政者都改為女人的話,那麼世界大戰可能不會發生。沒想到當即有人反對:如果全球的執政者都改作女人的話,那麼天天會發生世界大戰,地球可能早玩兒完了。如果說對女人看法普遍不好乃是歷史與現實生活驗證了女人天性多事的話,那麼中國哲學的早熟導致我們恰是反著來,事先就知道女人是麻煩,所以,老早就開始壓抑女性,把女性的危險與麻煩降至最低!

(二)女性的黃金時代

歷史上女性的黃金時代,大概只能推到母系社會了。之所以說是黃金時代,並不是說女性壓迫男性,就象後來的男性壓迫女性一樣,而是基於男性女性基本平等而言。黑格爾分析男女兩性關係體現在三個層次:一是法學領域,即婚姻;二是自然領域,即性;三是美學領域,即情感。那麼,如果人之初無所謂婚姻與情感,我們只把焦點定位在自然領域,那麼我們會發現,男女關係基本上是平等自由的。《列子‧湯問》中說:男女雜遊,不聘不媒。《漢書》記載了“桑間濮上”之現象: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漢書》還談到了燕地民俗:燕地,賓客相過,以婦待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史記》所記載的現象,更有點類似現代美國一度流行的嬉皮士作風: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搏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墜珥,後有遺簪,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譯者按:音ㄒㄧˋ(xì);鞋;同“潟”字;姓。)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羅襦襟解,微聞香澤。當然,《漢書》與《史記》描述這個,大都是基於獵奇或者譏刺之姿態,但是從這些母系社會遺留下來的古風裡,我們不難從其側面發現,那時的男女畢竟是自由平等的。儘管基於人類現有的羞恥心與道德要求,這種自由平等不是多麼文明,但是隨後發生的文明則是以犧牲女性自由與價值為前提的,所以,我們不得不說,這種文明,讓女人付出的代價太大。

母權制被推翻了,女性的黃金時代就過去了。為此,恩格斯同情地說: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變成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社會一但變成男人的社會,那麼男女關係的三個層次-婚姻,性,情感,便同時成為男人主宰的領地,女人身處其中,其真實身份便淪落為奴隸,工具和乞者了。

直到如今,我們讀起古籍中的男女自由戀愛場面,還感覺唇詞留香。比如《詩經》裡的一些句子:有女懷春,起士誘之。再比如:靜女其殊,俟我於城隅。每一個愛情場面,都是優美奔放,健康自然,我猜張謀子拍紅高梁的那個“野合”場面,就是跟《詩經》學的,或者說,是莫言跟《詩經》學的,兩個人復活古風,但後生小子還以為跟西方學的,有點冤哪。

(三)女性角色之定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把各種類型的社會文化、社會行為和宇宙秩序牽強附會到一起,宇宙秩序人際化,人際關係宇宙化,謂之天經地義。女性學者譚正壁認為:中國古來一切思想的源泉,完全出在一本《易經》上,關於兩性的關係,《易經》是這樣說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戶謂之乾,闔戶謂之坤;乾,健也,坤,順也;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一句話,男女關係天地化,天罩著地,給大地地以陽光和雨露,地當然不能反天了。導致男女關係的主軸便是:男性是施恩者,女性是受恩者。前者是恩人,後者只能報恩不已了。後來社會意識又把這一中心思想擴大化,那麼男性女性角色便定位了,大致對應關係如下:
  男      女
  父      母
  乾      坤
  天      地
  日      月
  陽      陰
  外      內
  動      靜
  攻      守
  剛      柔
  強      弱

在這麼一副男女關係對應圖中,中國傳統女性的標準形象躍然紙上。女性天生就應柔弱,女人的價值就體現在圍繞著大太陽和小太陽旋轉,女性的社會角色,就是賢妻良母。當然了,如果小女人給人當第三者了,那麼她連月亮都不是,只能是星星了,被人總稱為小星。

學者易中天認為:賢妻良母是對女性的單方面要求,是夫妻間的不平等條約,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讚美,無疑是讚美這種不平等關係。周恩來同志1942年在《論賢妻良母與母職》一文中也指出:只要保持這個舊的固定名詞,便先陷入男性社會的立場。周恩來同志說得對,但是這裡我想指出的是,周與鄧的夫妻關係(譯者按:周恩來之妻鄧穎超),或者說,鄧在家庭裡的所作所為,恰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儘管沒有人在她身上用這個舊的詞語,但是,中國打天下的英雄們,身邊何嘗不是一個又一個的賢內助呢?中國的女英雄也不少,可是中國的女英雄哪個能升到主席的位子上去?就一個宋國母,好像還是走的丈夫的後門,而且,更多的是一個擺設。至於江青,先不說她人怎麼樣,單說延安時代,高層男人們開會,合謀不給她一個夫人身份的鬧劇,就足以讓後人恥笑不已了。一個政府,其元首身邊的一個小女人足以對整個國家的正常運作構成威脅,那麼我們是應該歧視這個女人,還是應該警惕政府體制之不足?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讓江青給華盛頓或者給克林頓當生活秘書去,能耐再大,頂多又一版本的萊溫斯基的故事,又能怎麼著?文革過去後,某些史者還想把國人的思維引導到指責“江妲己”的層面,臉皮真夠厚的,我們笑得滿地找牙也沒人賠我們!

社會層面上,男性在成全賢妻良母方面,可謂是推波助瀾,功不可沒。人前人後,稱呼自己的女人為:賤內、內人等。鄉間更是叫得絕,直呼女人為:屋裡的、床上的、炕上的。

這裡囉嗦這麼多,是想說明,由於給女人定位不正,導致女性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尷尬處境。標準化吧,是犧牲品;非標準化,又不是好人,咋也不是。比如那顧大嫂,發起怒來,提井欄砸老公的頭,打祝家莊,小娘們更是一刀一個人頭,咋看咋象像個二百五;還有孫二娘,丈夫不敢殺的客人,她敢,夥計扛不動的行貨,她上。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可是你看作者如何妖魔化醜化這些女人:前者是胖面腰肥;後者是棒槌般的手腳,轆軸般的腰。雖說是文學形象,但男性作者的筆法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社會中女性若如此形象,更是永垂史冊了。比如宋代龍丘居士陳慥的婆娘,在蘇東坡的戲謔下,是這樣一個形象:龍丘居士也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蘇東坡本是戲說龍丘居士之可憐,可是現在人的記憶中,早沒有陳老兄的記憶了,只記住一個河東獅吼。

所以,我挺同情楊玉環同志,蘇妲己同志,褒姒同志,還有那個江青同志。如果長得差點,頂多誤一個男人,一不小心,嫁個皇帝,就成千金也不笑的誤國妖後了。

(四)傳統女孩子的素質教育

女孩子的地位底,不是出生才開始的待遇,而是自打娘胎裡就註定了的。殷商卜辭中即有“貞,有子”、“"不嘉,有女”的字樣,前者的意思是“太好了,是個兒子”,後者的意思是“大事不好,是個女嬰!”

其次,中國傳統社會,男曰兒,女曰嬰,我們現在所謂的棄嬰,其實其文本初意乃是專指拋棄女孩兒。學者們推論,殺嬰棄嬰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韓非子曾提及當時人“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如果站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社會的重男輕女(據我所知,局部鄉下已經出現男女比例不協調的問題了,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似乎不應該是計劃生育引起的後果,而只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意識。當然了,農民沒有退休金,老來衣食無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可能加助了這種傳統意識的重興。另外,從字源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嬰字的構成是兩貝加一女,一般人認為,兩貝是女子珠上的項鏈串珠,但我覺得,它更可能跟中國女孩子俗稱“賠錢貨”的說法有某種關聯,當然,這需要去考證。不過,這些小玩藝兒不搞也罷。

其三,周代,中國就有了所謂的弄璋之喜與弄瓦之喜。《詩經‧小雅‧斯干》中說: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之衣裼,載弄之瓦;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賞,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韍(通用字,原字打不出來)(譯者按:芾)斯皇,家室君王。這話翻譯過來就甚沒意思了。總之,生個女孩,就把你扔地上,隨便用一個布片包上,那叫弄瓦之喜;如果生個男孩,那就了不得了,讓他穿漂亮的衣服,放到床上,小傢伙哭聲響亮插雲宵,一看就是穿官家禮服的大人才,咋看咋像家裡的小皇帝。所以,生男孩,叫弄璋之喜。

女孩子一出生,就給你以瓦片的待遇。但既是瓦片,也不能由著妳破瓦破摔,妳得接受諸多素質教育。這項素質教育簡稱閨媛禮。

閨,意指女子居室的房門。傳統文本所謂的閨女,乃是指門裡面的女人。這個門,還不是家庭的大門,而是女孩子自己臥室的房門,我把它稱作二門。因為俗語裡比喻女孩子安靜本分,常用語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所謂的媛,其本義是美女,美好。閨媛二字合於一處,單從文本上就反映了傳統女性美的標準。

中國的閨媛禮始於周代,主要是對女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素質教材,其目的就是培養女孩子能成為合格的女人。《禮記‧內則》記載了周代的婦德標準,為閨媛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秦代,女子的貞節問題備受重視,人民領袖秦始皇同志於日理萬機中抽出時間,多次刻石提及此事,如在泰山刻石上說: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在各界領袖的關心下,到了漢代,閨媛禮終於完善。前漢、後漢,各出一位流傳千古的女子教育專家。前漢出個劉向,作《烈女傳》;後者班昭,作《女誡》。特別是後者,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婦聯主席了。漢代之後,對女人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鞏固,各種家範家規類的素質教材不斷出版,後人整理為《女兒經》《女論語》之類,內容豐富,範圍廣泛,堪稱女式百科全書了,下面分類簡介一下。

第一、 男女授受不親的男女有別之禮

男女之別,並不是一出生給你個瓦片與美玉就完事了那麼簡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瓦片與美玉必需做到“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時時講,分分講,秒秒講”的高度。《禮記‧曲禮》中規定如下:男女不雜坐,不同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男女不能雜坐一處,不共用衣服架子,不共用梳洗用具,不親手遞交東西,小叔子與嫂嫂不能互相問候,不得讓庶母給自己洗下衣(中國古代上衣下裳,分得很清的,不像咱們現在,一律衣裳了,上下不分,不成體統的),外面的事不得傳入閨女內室,內室的言談也不要說出去。女子訂婚,脖子上要帶個此貨已定的彩帶標誌。沒有大事,比如地震殺人啦什麼的,不要進入女孩子的房門。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不能與兄弟同席坐,同盤子吃飯,火鍋更是不能吃了,呵呵。

宋代以後,男女授受不親規定更嚴格。《司馬氏書儀》規定: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事。不共浴堂,不共廁,男治外事,內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男子夜行以燭。男僕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僕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看看這規定,就明白古代男人之不易了,一門心思要把老虎們關到內籠裡去,比動物園的園長還要費心。當然,同學們私下裡可能有疑問,這能執行下去嗎?單說司馬光他家吧,如何不共浴堂不共廁的?我猜他家可能是有男女廁所與男女澡堂的,好歹他是當官的,家當厚實點,可對於老百姓,可能就慘了。我覺得,這麼一種高標準,也只是希望罷了,猶如咱們現在的三講三隻表希望官員們都變作青官一樣,當真就不好玩了。當然了,司馬光可能是以身作賊的,比如他砸缸救小朋友的壯舉,我就一直懷疑,為什麼他不用手從缸口往上拉,而是費力吧嘰的用石頭砸呢?懷疑的結果,我猜可能那缸裡的小朋友是個女孩子,而司馬光本人,可能接受革命教育早了點,有點類似放牛的王二小!這裡開個玩笑啊。

男女之別,我們的祖先在搞建築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古代家庭營造房屋時,一般分這內室外室兩部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內,男不入,女不出。我覺得,美國人聰明,認為總統是靠不住的,可我們中國人更聰明,認為女人是靠不住的,男女更是不能碰面的,一碰面可能就壞事的,阿Q同志就是這麼認定的:呸,凡男人與女人在一起,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所以,男子盯女人五秒鐘就算非禮,而女人,乾脆不能看男人。像潘金蓮,武二一進門,這廂就高喊叔叔回來了,真是不要臉哪。不過,中國傳統社會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長嫂如母(比如包老黑和其嫂嫂)。那潘金蓮勾搭武二,更是不成體統了。早先的時候,我老是納悶:《西廂記》何以在明清被視作黃書?後來一學習這些閨媛禮的素質教材,才明白,那西廂可是黃大了。至於黛玉偷看黃書,堪稱早期女革命家了,寶釵偷看黃書卻裝著沒看過,相當於敵後武工隊了!

第二、惟務貞潔之貞操禮

貞操,是中國傳統社會衡量一個閨中女子品行的最基本也最關鍵的標準。對少女的貞潔的重視,正如對於集權的重視,也是始於始皇同志的秦帝國。在此之前,男女尚有部分戀愛自由,參看《詩經》。始皇同志關心女人貞潔問題,漢代更是關心,貞節女人,會象現在的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一樣,戴紅花,上國家光榮榜,謂之“表貞女”。西漢劉向苦心,編《烈女傳》,閨女貞潔遂成當時時代的主旋律。范曄在《後漢書》裡首創“烈女傳”體例,從此,歷朝歷代史書都跟著來,這旋律,一下子旋了兩千年。

當然,反叛式的白卷英雄也有,但卻猶如孔先生盤子裡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這其中,卓文君同志表現得不錯,跟司馬相如私奔了,成千古美談。晉朝的的賈午也不錯,把皇帝老兒晉武帝賜給她老爹的香袋送給了自己的相好韓壽,遂成“偷香”之美談。而且,魏晉時的中國女人,似乎掀起了一場世界上最早的女權運動,魏晉名士們帶頭衝擊禮教,女人在後頭也搖起了小旗,貞潔觀受到了衝擊,女人在社交方面也很活躍,但是由於只限於貴族女人名士之妻,猶如教材上評價那辛亥革命:脫離人民群眾,最後導致失敗!

魏晉女人的活躍,掩蓋不住主旋律之背景音樂-西晉裴頠作《女史箴》,曰:膏不厭鮮,女不厭清,玉不厭潔,蘭不厭馨。一句話,女人就是男人桌上的一道小菜,圖的就是新鮮和清潔!

隋唐時期,皇室宮廷生活奢侈糜爛,宮妓流行。上層社會的風流韻事,猶如毛澤東時代下層百姓的學雷鋒做好事,那是層出不窮哪。唐高宗敢娶爹的妃子, 唐玄宗就敢搶兒媳婦。如果說,長孫皇后作《女則》還算以身作則的話,那面首眾多的武則天同志發佈《內訓》號召別人都守節就堪稱以身作賊了。唐代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閨媛禮的著作是宋若華的《女論語》,號召大家能依了其書死學死用,就會成賢婦,獨美千古。

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女子守貞,寡婦守節,嚴打形勢越來越緊張。程頤先嚇唬女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回頭又嚇唬男人: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這下就壞菜了,面臨著男人們集體約好都不娶妳的危險,女人們誰敢不老實?不老實也得裝老實,如那寶釵似的。

第三、女性之美儀

傳統女性之美,可用柔、順、輕、怯四字概括。王夫人之相中寶釵,估計就是根據這個標準要求的。黛玉除輕字符合標準外,其他三個方面都難以及格。現代的女孩子,見了老鼠就誇張的叫喚,不害怕也要叫喚,假裝膽小,實在是心底裡想向傳統美女的標準靠近,而中國男孩子,平日表現不了自己的威風,一般在老鼠面前是很風光的。有些小家子氣的男生,乾脆用毛毛蟲代替老鼠來唬女孩,側面卻是要證明自己的雄風的。

傳統中國女人以膽小為美,跟中國第一任婦聯主席的班昭宣導有關。她在《女誡》中說:「陰以柔為用,女以弱為美」、「生女如鼠,猶恐如虎。」

唐代的《女論語》更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女孩子: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到了宋代,審美情趣更加趨向病態。南唐後主李煜同志給自己的舞女窅娘做蓮花座,窅娘同志“"以帛纏足”,在蓮花座上起舞,“屈上作新月狀”,端的漂亮極了。引得女孩子紛紛效仿,到了明代,纏足遂由時尚上升為道德規矩,女子人人纏足,不纏就嫁不出去,當然也有窮家女兒破瓦破摔堅決不纏的,可能是為了幹活勞作之方便。至於元璋同志的元配夫人馬皇后,更是由於沒有纏足而被時人戲稱作“馬大腳”。大腳就大腳吧,反正人家一不小心嫁給了一位開國皇帝,可無聊之人不甘心,非得諷刺一下這大腳,燈謎上畫個馬,馬上一女人,大腳,懷裡抱個西瓜,以影射淮西馬氏大腳為樂,元璋同志也不傻,一看就雷霆震怒。文人們敢如此漫畫皇后同志,估計不是吃了豹子膽,而是背後那根以德治國的小棍子撐的。

有人說,中國與美國的生活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生活。只不過達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美國為了生活,不斷的改造思想,而中國為了思想,卻是不斷的改造生活。要我說,一句話可概括,人家削履適足,我們是削足適履。纏足即是一例。總之,中國女人除了精神的不幸外,從此有了肉體的痛楚,女人,正猶如她的三寸金蓮,都成了男性把玩和欣賞的藝術玩具。當然,纏足不光光是為了女性美,《女兒經》裡說:「為甚事,纏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明白了吧,還是怕女孩子都學卓文君,見個男人就跟人私奔呢。

第四、無才是德的婦德禮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明末後在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諺語,它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婦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是對婦女才華與能力的否定,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古代婦德的高度概括。班昭在《女誡》中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班聖人這麼一宣導,導致女孩子才華被人視作不幸,僅舉一例。唐朝女道士李冶五六歲時,作《詠薔薇》一詩,內有“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之句,其父一看,卻不像現在的父親一樣,大呼孩子神童,同時牽著孩子上有關部門要求測量智商,以期證明自己一不小心生了個神童,恰恰相反,其父“大恚”,曰:「此女狡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而李冶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後成女道士。唐時的女道士,好多都是半文半娼式的,比如眾所周知的魚玄機。

女孩子不需要聰明,更不需要才華,笨笨的反而好。聰明至少要裝傻,不笨也得裝笨,比如花襲人與寶釵。可惜的是,有些女孩子,本來傻得可以,卻要裝聰明,本來笨得要命,卻要裝作不笨,比如晴雯與黛玉。如此,她的們命運就很不一樣了。

女子嫁人之前要守的婦德比較簡單。一是孝親,二是持家。所謂的孝親,《女論語》交待: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每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饑則進食,渴則進湯。所謂的持家,《禮記.內則》教導:女子10歲學紡織,操持家務等。司馬光在其《居家雜儀》中把這項工作往前提了一下,要求女子:六歲時習女紅之小者,十歲後習女紅之大者。所謂的女紅,主要指各種家務活,後世主指刺繡等巧線活。我覺得這麼偉大的人物,還時不時的操心小女人之女紅,同志日理萬機,也不容易啊。

(五)為人妻之後要守的婦禮

第一、三從四德之禮:

《禮記》首先確立了婦女“三從”的理論基礎: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孔子家語》交待:女子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禮者也,是故無專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如此,就確立了女人的從屬地位。班昭則猶如現在的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對四德作了具體的發揮與解釋:
 其一,婦德-不需要才能出眾,幽嫻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
 其二,婦言-不必利言善辯。擇詞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
 其三,婦容-不必顏色美麗,洗淨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其四,婦功-不必功巧過人,專心紡織,不好嬉笑,潔齊酒食,而奉賓客。

第二、夫死無再嫁之禮:

上古時代,禮制即要求女人從一而終,比如《禮記‧郊特牲》規定: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這只是道德要求,猶如政府號召我們學雷鋒,我們要是愣不學,那政府也拿我們沒辦法。春秋時期,女人改嫁尚是自由的,比如孔子的兒媳婦,伯魚的妻,也就是子思的娘,不但改嫁,而且走的是涉外婚姻,嫁衛國去了。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前對其妻說: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雖然二十五年的等待有點長,但是能如此許諾的,也不愧為偉丈夫了。到了秦朝,改嫁就沒有恁自由了,生了兒子的寡婦不得再嫁,《史記‧秦始皇本紀》裡云:有子改嫁,倍死不貞。漢代老儒董仲舒《春法決獄》中言:夫死無男有改嫁之道也。老董如果還算有點人味的話,那班昭同志就沒了,曰:夫有再娶之義,婦無再嫁之禮。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行違神只,天則罰之。禮義有衍,夫則薄之。故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主同也。看看小聖人這話,說得多精彩。女人事夫,猶如忠臣事主。無獨有偶,何清漣女士在其文章《中國婦女地位變化的社會環境分析》中提到80年代北大外語系一個女生的豪言壯語:為丈夫補襪子的妻子,她的價值絕對不亞於一個女總統!讀到這個細節,我以為班聖人她復活了呢。

不過,中國的道德似乎向來只對傻瓜有效,據《中華新報》載,1918年,北京尚有一姓唐的婦人在丈夫死後九十八天內,先後投水、絕食、服毒九次尋死殉夫,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獲得成功。如果說這事兒是愛情鬧的,那還會成為千古美談,問題是,女人把這當作自己的最高道德境界了。另外,我懷疑,道德更多的是上對下扯的幌子,上層的同志們可能根本不當回事兒,比如,漢武帝的祖母嫁過三回,蔡文姬同志也是三回,至於漢代名想陳平,則是自己妻子的第六個男人了。再比如,東漢光武帝的姐姐剛做了寡婦,就看中了朝中大臣宋弘,央求弟弟劉秀給自己拉拉,沒想到宋弘像頭倔牛,拉不過來,說:貧戝之交不可亡,糟糠之妻不下堂。拒絕了。皇姐帶頭當第三者,插足別人家庭,百姓要是學會了,那還了得?至於唐宮室,公主改嫁的就不少,太平公主即是一例。南朝宋之山陰公主,更是跟哥哥討價還價:你女人數千,緣何我只有一個男人?其哥一聽,不好意思了,一下子給妹妹批發三十個面首。

更沒意思的是劉向,其作《列女傳》,本意是在勸喻漢成帝及其後宮的淫亂,但是卻被政府推行於下。猶如老蔣時代,軍匪混戰不已,百姓苦不堪言,他老兄卻宣導“新生活運動”,說什麼飯前便後要洗手,也不想想大家有飯吃沒有。更猶如現在,上層官員貪污不止,政府卻愣給百姓弄個什麼“公民道德建設歌”叫大家齊唱,簡直是不要臉到家了,中國傳統的道德建設,經常給人一種老妓女給良家女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嫌疑!

不過這工作做得還很有成效,到了宋代,由於程頤,朱熹師徒的不斷努力,終於創造了天下奇跡:從朝廷到民間,都將寡婦再嫁視作奇恥大辱。到了元明兩代,政府更是四處造就宣傳表揚守節明星,守寡二十年以上的被豎為“大牌寡婦”,不但上光榮榜,還給予外資企業待遇-免稅,原話叫“旌表門閭,免除本家差役”。到了清代,政府對寡婦守節的表揚再創高峰。像祥林嫂那樣,不願改嫁賀老六,成親當天碰頭求死沒有成功只磕了一點皮的,就不值得表揚一回了。像元代馮姓寡婦,乳房長瘡,堅決不給醫生看,最終病死之類的,才夠格稱作女英雄。總之,宋元明清時代,天下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貞女烈婦,猶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明史》中留名的,萬人之多,明星有三百人。《古今圖書集成》中收錄的明代烈女節婦有三萬六千多人。前仆後繼跟黨走,死得其所,死得光榮!

第三、七出三不出之禮:

七出三不出之禮,是有關古代中國女人被休之問題的。主動權完全在男家手裡。

《禮記‧大戴禮》曰: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其一、不順父母,去。所謂的不順父母,字面上看,是不順從父母,但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父母看不順眼。如焦母之對劉蘭芝: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已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最終結果,焦仲卿扭不過老娘的。因為《禮記》裡有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這話翻譯過來,很簡單:男人喜歡妻,但是老娘不喜歡,休掉;男人不喜歡妻,但是老娘喜歡,男人就跑不掉,得終身行夫婦之倫。這例子就太多了。《後漢書》載:東漢時,姜詩的母親喜飲江水,姜詩妻需到江邊打水,來回十來里的路,有一回遭遇大風,誤了姜母喝水,姜母告訴兒子,姜詩大怒,休妻。鮑永妻著急,在婆婆面前罵一條狗,鮑永覺得妻不像話,休妻。我懷疑鮑永妻同著婆婆的面,罵老狗之類的,被人聽來,有影射之嫌,也就是說,國家搞文字獄,那家裡也沒閑著,跟著搞呢。至於近代,也有不少名人可作例子。比如老蔣不喜歡毛福梅,但老娘喜歡,所以美齡同志第五者插足,也只能插走第三者姚怡誠,第四者陳潔茹,福美同志作為第二者,那是諒誰也插不走的。同樣的例子還有魯迅同志之妻,朱安女士。總之,古代社會,聰明的媳婦首先跟婆婆搞好關係,才能風雨不動安如山,唐婉沒做到,珍妃也沒做到。

其二、無子,去。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中國傳統女人,生子多,那是勞動模範,開國元勳,生子少,那是事業不景氣。盡生女孩那樣的賠錢貨,更是相當於企業連年虧損的廠長,由婆婆與丈夫組成的董事會當然要撤你的職。當然,也有補救的辦法:借貸丈夫。具體說來,就是主動給丈夫納妾。

其三、淫,去。原先我以為,所謂的淫,就是指潘金蓮那樣勾搭外人的婦人,當然合應上道德法庭。現在才知道,所謂的淫,不但指對外,而且也指對內。也就是說,妻子不能對丈夫有過多的房事要求,或者說,妻子在丈夫面前,也得做出聖女的樣子。比如孟子就曾因為妻子在臥室內裸體走動而意欲休她,最後在老娘的教導下才甘休。這就導致傳統中國女人不知道如何做女人才好,正經,還是不正經?真正經,還是假正經?不正經,還是假不正經?總之,挺有意思的,這裡我想用班家兩位聖女作例子。第一個叫班婕妤,第二個,就是班昭。前者是後者的姑奶奶。先說前者,成帝特別喜歡她,遊於後宮,欲與她同輦,沒想到小女人一本正經,辭曰:觀古代圖畫,聖賢的皇帝,都有名臣在旁,只有三代的末主,才親近女嬖。現在要妾同車,豈不和他們一樣嗎?史料中沒有說成帝什麼反應,只一句“成帝止”,但我想,丫頭這麼理正辭嚴,成帝可能很掃興的。後來,成帝迷上了趙飛燕姐妹,也就把她給忘腳後跟了。班姑娘最後捲入許皇后與趙飛燕爭寵的漩渦中,差點沒了小命。思及飛燕聲勢威赫,便退而自保,自請供養皇太后於長信宮。作詩自賦,內有“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禦兮誰為榮。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相傳班婕妤還作過一首《怨詩》:新裂齊紈素,蛟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沒了皇帝的寵愛,丫頭也挺痛心的,只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後宮老虎數千,自己又想扮演一個不吃腥的老虎,容易嗎?不過,落個聖人名號,也算值得。至於班家第二位聖人班昭,卻完全是因了著有《女誡》一書,這丫頭比她的姑奶奶還要絕,認為丈夫對於妻子,是恩人的關係。妻子不能跟丈夫玩笑,免得容易引起侮夫之心。我不知道她丈夫曹世叔如何的守著一位不跟丈夫開玩笑的女人過日子,我只知道,她小姑子曹豐生曾堅決反對她的觀點,可惜文已不傳。可見,歷史就是統治者及其幫兇閹割思想的過程。

其四,妒,去。也就是說,女人不能吃醋,而反對丈夫納妾就是吃醋。據說,吃醋的典故來自于唐管國公任瓌。太宗以功賜二侍子,任拜謝,不敢歸。太宗召其妻,賜酒,謂之曰:婦人妒忌,合當七出。若能改行無妒,則毋飲其酒,不爾,可飲之。沒想到任夫人對曰:妾不能改妒,請飲其酒,遂飲之。比醉歸,與其家共死訣,其實非鴆也,乃是醋。從此,妒婦與醋婦成為同義詞。晉,謝太傅安,妻頗妒,欲置姬妾而不敢,兄子輩微達其意,因方便,稱《關睢》《螽斯》有不忌之德。夫人知以諷己,乃顧問云:此詩是誰所撰?答曰:周公。夫人答曰:周公是男子,想為之耳,若使周姥撰詩,當無是言。壯哉,謝安妻。真是不愧為宰相夫人,反駁得精彩極了。而謝安最終也沒得討上妾,當然,嫖妓還是可以的。
  
漢魏六朝,妒婦們妒性強烈,夫們夫可奈何。劉宋時,明帝的尚書右丞相榮彥遠,被醋妻打得臉上都帶傷了,明帝可憐自己的臣下,問:我為治之,如何?榮:聽聖旨。結果,明帝賜藥殺之。大臣劉休的妻也妒,明帝親自賜妾給劉休,並打劉休妻二十大板。問題是,皇帝不能天天管臣下的家務事,精力有限,也管不過來,只好叫虞通之寫個黨的基礎知識讀本,名曰《妒婦記》,以期給婦人們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當然,女人吃醋吃成功的也不少。除了謝安妻以外,卓文君同志,管道升同志,都成功了。 文君年老時,相如動了納妾之念,文君一聽,氣壞了,作《白頭吟》,賭氣說"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相如嚇得不敢再納妾。而管道升,乃是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夫人。趙書法家有了納妾之念,就作詞給夫人:我為學士,你做夫人。豈不聞王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雲暮雲?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無過分,你年紀已過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一看,作詞回: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撚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撚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管道升不愧是大政治家管仲的遺族後代,就這麼三下兩下的捏了幾個小泥人兒,就把丈夫納妾的念頭給捏沒了,功夫自是了得。只可惜,會這麼捏泥人的中國女人並不多,所以,女人們只好把醋意深深的埋心底。比如風情萬種的王熙鳳同志,因賈璉在外頭胡混,吃了那麼一回醋,就受到了上級領導賈母同志的強烈批評:什麼要緊的事兒,小孩子們年輕,饞嘴貓兒似的,哪里保得住呢?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幾杯酒,又吃起醋來了。總之,醋是不能隨便吃的。輕者挨批評,重者休家去。

其五、多言,去。女人切忌多嘴。《女論語》交待:是非休習,長短休爭,從來家醜,不出外傳,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汙語,觸突尊賢。司馬光更是嚇唬大家:長舌厲階,畫地成獄;妒悍相殘,身攢百鏃。

其六、有惡疾,去。到底什麼是惡疾,現在也沒有個說法。我估計可能是麻風病或者羊羔瘋之類的病吧。

其七、盜竊,去。女人被訓得天性膽小,又是小腳,又是不出門的,這盜竊功夫,估計也沒幾個人會,也找不出例子來,大家知道就行了。

至於三不去,也就是女人在三種情況下不得被休,算是對女人的一種額外保護吧,具體如下。《大戴禮》曰: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後富,不去。

這就是所謂的七出三不出,作為一種道德禮教,它形成於漢代,唐代時,變作了法律。《唐律疏義》《元典章》《清律》都把它納入了法律條款中。

第五、 婆媳之禮: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婆媳關係大概是最難處的一種關係。俗語說:醜媳婦最怕見公婆。說得也是。按我的評價,感覺新媳婦一過門,公婆就先給她一個下馬威的。《儀禮‧士昏禮》載:婚禮第二天早上,拜見公婆,媳婦要給公公婆婆端飯,公公婆婆象徵性的吃一下,媳婦兒要端過來他們的剩飯,也象徵性的吃一下,這一象徵不要緊,象徵著媳婦兒一進門就是個吃剩飯的地位和待遇。至於其他禮節,更是詳之又詳:公婆走動,要跟著,公婆洗臉,要端水,公婆吃飯,要奉坐席,問清公公婆婆腳往哪個方向伸。公婆叫,則輕聲噯。公婆面前行走,要莊重,俯身拱首而行,不打吠嗝,不打噴嚏,不哈欠,不伸懶腰。站時不得偏傾一足,身體斜靠,不能流口水,不能淌鼻涕,公婆不讓回自己的房間,不得私自回,有事,請示公婆…

《女誡》更是規定:姑云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云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一句話,婆婆就是核心,婆婆不是也是,是更是是,不得與婆婆辯論,要二話不說地旋轉在以婆婆為核心,以丈夫為半徑的圈圈之內。

(六)最後的綜述

如果說中國男性遭受忠孝義三根鎖璉的話,那中國傳統女性還要多遭受一重,那就是來自夫權的壓迫。也許是大家急於解放自己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並不容樂觀。

第一、解放後女性解放之變種:

典型的代表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女紅衛兵,形象實在是不雅。如果說女紅衛兵是政治變形的產物,那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假小子則同樣讓人感歎。美籍作家趙浩生曾在《中國青年報》上哀歎:中國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女人了!女性解放,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不是馬列式的革命鬥爭,怕就怕,中國傳統女性美的精華沒有繼承,西方現代女性的糟粕卻學來了。中國前一陣子流行寶貝,上海寶貝帶個頭,北京寶貝,成都寶貝蜂擁而上,特別是北京寶貝,分明還是個孩子,卻…這事兒不說也罷。

第二、傳統的回歸:

與假小子橫行的現象相反的是,某些方面也出現了對於傳統女性的呼喚,以及局部的回歸。影視與政府主流輿論掀起了一股一股的軍嫂熱,凱麗扮演的劉慧芳之形象傳入千家萬戶。何清漣的文章更是舉例說明88級北大歷史系的一些女生一進校門,就開始考慮把自己培養成家庭主婦。北大的女生部部長乾脆宣佈:女生部的宗旨就是要把北大的女生培養成未來的賢妻良母。也就是這麼一種情況下,北大外語系的那位女生才說出了"給自己丈夫補襪子的妻子,其價值絕對不亞于一個女總統!"的豪言壯語。我不知道現在這位女生是不是正在給自己的丈夫襪子,但是我認為,女總統也可以給自己的丈夫補襪子啊,新西蘭的女總統可以這樣表白:給自己丈夫補襪子的女總統,其價值絕對不亞于一個妻子!我不知道,為什麼國人總易走極端?寶貝不好,那劉慧芳也好不到哪裡去啊!

第三、當代中國女性之地位:

據研究者發現,當代中國女性之地位,並沒有隨著經濟改革而上升,相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現了劣化趨勢。根據七項指標測量,在世界160個國家中,我國婦女地位排名第132位。這七項指標是:
  1、 婦女就業率
  2、 對待男嬰女嬰的態度
  3、 男女青少年入學比例
  4、 男女青年就業比例
  5、 婦女在國家機構重要領導崗位上的職務比例
  6、 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7、 婦女個人財產在社會財富中的比例
  
七項指標,只有第一項領先,占世界第一,其他六項均不理想。依我看,第二條第五條可能最差,以後依然如此。

如此環境中,中國女性怎麼辦?也許可以套用那句老話:娜拉出走後怎麼辦?

最後給大家出一個作業題:為什麼反人性的東西,比如纏足,比如一夫多妻,能夠在中國這樣一個所謂的文明古國裡長久通行?題目自定,字數不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