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大三通:你的機會,你的挑戰

三通是經濟衰退的解藥,還是過度依賴中國的毒藥?門戶洞開,是引來萬船齊發,還是萬箭穿心?兩岸經貿整合,台灣是全面獲利,還是全盤皆輸?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你看到的是恐懼,還是希望?
作者: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這是一封寄自未來的家書

親愛的寬寬:

媽媽正坐在開往太倉的快船上寫信給你,窗外是黑漆漆的無垠大海,四周靜寂,只聽到船上的引擎嗚嗚低鳴。今天傍晚和你在基隆港道別,船愈開愈遠,在岸邊揮別的你愈來愈小。

六十年前,你的外公也是搭著船,從上海搖搖晃晃渡過黑水溝,在基隆上岸。他告訴我,當載滿難民的大船靠港時,有好多小販划著舢舨,用親切但陌生的語言,向他們兜售香蕉。他還聽到岸邊呱褡呱褡此起彼落的木屐聲音。那是他第一次聞到海的味道,心情非常激動。

在這艘客輪上,有很多旅客跟媽媽一樣,要去蘇州出差,也有人去做生意、旅遊。船上還載著要運到蘇州工廠加工的面板、腳踏車材料。媽媽待會上床睡覺,明天一大早到太倉港,然後再搭半小時的車,就到蘇州。

順便考考你,太倉在哪裡啊?你翻開地圖,看到長江出海南岸的港口,那就是太倉,當年鄭和下西洋,大船就是在這裡起錨。

下了船,媽媽會把這封信寄出去,你下午應該就會收到。到蘇州這麼方便、快速,在天堂的外公一定無法想像。十年後,你長大了,或許覺得這件事情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在我們這個時代,它可是一樁改變歷史的重要事件。

晚安,兒子。

媽媽 2009年5月17日
-------------------------------------------------
電話響個不停。負責台北五分埔商圈四分之一貨運業務的邑偉公司老闆曾尚彬,最近老是接到客人詢問:「都直航了,你是不是要降價?」

曾尚彬貨運這行做了八年多,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要天天打電話給船公司,催問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有深圳到基隆的直航船班。

大三通即時效應:省時省成本

過去,曾尚斌替客戶將成衣從東莞生產基地裝櫃上駁船運到香港,再轉大船回台灣。

一只貨櫃裝四、 五萬件衣服,從裝船到送到店家門口,流程需要七到十天。如果有直航船班,台灣消費者在兩天內,就能穿到韓國打版、廣東生產、台灣銷售的流行服裝。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雨都基隆難得天光乍晴。西十六號碼頭外,長長梆的一聲,四艘分別首航廈門、上海和太倉等港口的萬噸貨船,緩緩駛離基隆港。從電子業轉行做水果出口的台灣精果公司總經理桂在興,等待這一刻,已有多年。

在那艘開往上海的貨櫃船上,有桂在興要交給上海貿易商的五百箱鳳梨釋迦、一百箱蓮霧和芭樂。桂在興掐指一算,今天從基隆出發,隔天上午就能在上海超市上架,賣相正好。要是在以前,水果從高雄出貨到上海要走八天,「摘下來八分熟的鳳梨釋迦,到上海已經爛成鳳梨麻糬了。」

衣服來了,水果、鮮花去了;大船出航,包機降落;以前是天涯,現在是咫尺。在方方面面上,兩岸大三通正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

尤其是兩岸共七十四個河海港(中國大陸六十三、台灣十一個)全面開放直航,對生活層面的衝擊更深刻,因為兩岸高達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額中,有九成以上貨物,都靠海運運送。馬政府上任不過七個月,兩岸即出現規模超乎預期的大開大放,也難怪曾任陸委會主委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再三質疑,大三通隱藏著國防、防疫和經濟傾斜的風險。

到底該如何爬梳大三通後的利弊得失?先從機會點談起。

首先,最起碼人貨能夠省時省錢地暢流,這也是大家最能享受到的直接利益。
根據國民黨智庫估計,海空直航一年可為台灣省下三一○億元運輸成本,十一萬小時運輸時間,貢獻○.○一%的經濟成長率。

相對於企業動輒百億、 千億元的投資,這筆錢有如九牛一毛。但在景氣低迷的當下,「省一塊比賺一塊還要緊,不要看不起小錢,」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每年總要透過海運,大量運送化工原料往返兩岸,對於成本,他絕對錙銖必較。

升斗小民的三通利益:省荷包

節省成本是大老闆的第一要務,也關乎升斗小民的荷包。

曾任交通部航政司長的北台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吳榮貴比較,台灣許多民生用品從對岸來,運輸成本降低,將回饋到終端消費者。例如,台灣營建所用的砂石,半數來自廈門或福州,直航前透過間接方式運到安平港或台中港,海運費用佔去一半成本,直航後,「照理說,房價應該要降。」

再以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力來看,台灣燃煤發電佔總發電量超過四成,台電每年又從中國大陸進口四百多萬噸燃煤。台電燃料處處長徐振湖透露,過去台電的運煤船從華北的秦皇島或天津出發,先彎靠韓國木浦,再轉到高雄或台中,供台中與興達火力發電廠使用,海運費就佔了至少七分之一的燃煤成本。

在高運價時期,直航一年可為台電省下將近一億元運雜費,對於年虧損數百億的台電而言,也不無小補。

除了人貨流動更快更省,大三通還創造出新的交通模式。搭著快船到中國,是往返兩岸的另類選項。

談到船,曾是海基會秘書長的華達海運董事長焦仁和眼睛一亮,連忙起身到辦公桌前,抽出一本日文雜誌,對其中介紹的客貨船特色如數家珍。

焦仁和公司擁有的海洋拉拉號已申請台中到廈門的航線,一趟航程只要四個半小時。儘管海洋拉拉號噸位較小,冬天東北季風強,不能走台灣海峽,焦仁和並不氣餒,還要再接再厲買一艘萬噸級的客貨兩用輪,專跑華東地區。
「七成載貨,三成載人,要把直航的海上市場打下來,」這塊海上交通大餅,焦仁和緊抱不放。

企業的機會:靈活佈局、區域整合

另一邊,辦公室牆上掛著大大一幅長江流域網絡圖,台灣最大船務代理公司華岡船務董事長洪清潭同樣興致高昂,景氣再怎麼壞,他仍要斥資三十億買船,經營基隆到太倉的客貨航線,傍晚出發,睡一覺,翌日清晨抵達。

「坐船十三小時可以到上海近郊,簡直可以和飛機比賽,」洪清潭看準長江流域是世界最大貨艙,也有最多的兩岸客源,這個商機,值得放膽一搏。更何況,已有台商在催他,船什麼時候要開。

大三通開啟的第二扇機會之窗,是增加企業運籌和佈局的靈活彈性,改變兩岸產業分工。

家族是全球最大螺絲製造商,晉禾總經理蔡永裕原已規劃好在武漢設新廠,一聽到江陳會決議開放長江河港直航,他立即改弦易轍,決定把錢放在擴建高雄岡山的工廠,武漢則改做發貨倉庫。未來台灣生產的產品,要透過水運送到武漢倉庫,蔡永裕甚至還打算自己買船,沿著太平洋岸,上至俄羅斯,下達紐西蘭,一路送貨到各地發貨倉庫。

會出現這麼大轉折,蔡永裕惦量的是,直航後能把關鍵生產線搬回台灣,既符合經濟效益,也滿足客戶需求。晉禾的歐美大客戶,為安全起見,指名要用台灣生產的產品。

「以後不必在大陸設廠,一個廠要好幾億美元,利息付海運就綽綽有餘,幹嘛那麼辛苦跑去那邊?」蔡永裕形容,三通讓他看到最有效率的運籌模式,下游交給大陸工廠,上游關鍵技術則放在台灣,大陸競爭者不但不能抄襲,也不能開遊覽車來工廠外亂挖角。

在華南擁有多處生產基地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也意識到,直航將改變他的營運佈局。辜成允思考,海運省下兩天時間,可以靈活運用庫存和行銷業務,台泥在花蓮、兩廣、福建和江蘇的生產廠,萬一生產線出況狀,能夠彼此支援、互補,形成區域整合,周轉速度更快,也更能迅速因應市場的突發變化。

傳統產業藉由直航,整合區域生產,發揮綜效,節省成本;高科技產業則利用直航省下來的時間,紓解庫存與資金的壓力。

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曾表示,友達最大的庫存是在海上,直航後,庫存可以減少四、 五天,這也意味著減輕幾十億資金的壓力。

讓台灣不再「被外國客戶跳過」

三通直航不只提升企業運籌佈局的靈活調度,還有助於企業爭取外國客戶。

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將直航視為「基礎條件的重大改變」,最後會在許多小地方累積出大效果。就以電電公會每年十月辦電子展為例,客戶看展後,通常要求親自看工廠,以往從台灣到大陸工廠,轉機要浪費一天時間,近年國外客戶多跳過台灣,改去參加香港的電子展。

身為電電公會理事長,焦佑鈞深刻體會到「被客戶跳過」的急迫感。他預測因直航帶來的方便與效率,未來客戶會更願意到台灣看展,再搭直航班機去大陸工廠,這是業務和生產的無縫銜接。
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也有切身感受。

王振堂省思,兩岸不通,為爭取時效,台商必須在大陸另外準備一套核心競爭力的組織與人力,很容易被對岸競爭對手模仿。因此,過去兩岸的經濟整合是一面倒的傾向大陸。直航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留在台灣,在大陸只要配備生產的非核心競爭力部門,這會讓競爭優勢倒回台灣。

「台北做為決策中心(decision-making hub)的地位徹底底定,」在蘇州、新竹都有工廠的中磊電子總經理王煒說得斬釘截鐵。

中磊自己生產網路設備,台北辦公室和蘇州工廠視訊如家常便飯,但是很多問題,還是要當面開會才能解決,「就像《CSI》(美國知名犯罪現場影集)法醫驗屍,得到現場才行。」高雄長大的王煒前幾年一直掙扎,是否要把總部搬到上海,如今鬆了一口氣,「老闆在哪,就在哪裡開會。」

台灣的機會:讓企業核心競爭力根留台灣

大三通的效益要發揮到最大,關鍵在於政府如何利用這個契機,重新定義台灣的競爭優勢。

專研產業的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歸納,三通是不景氣中的新契機,運用得宜,能重新打造台灣的新經濟優勢,開啟另外一個階段「台灣製造」(MIT)的文藝復興時代。

清水午後陽光正熾,台中港區偌大的馬路上,偶有連結車緩緩開過,兩隻雞悠悠哉哉在馬路邊曬太陽,街上空無一人。十年前,專做物流的京揚公司董事長游文相,受克萊斯勒之託,在台中港設物流倉儲,做為克萊斯勒的亞太營運中心;直航晚了十年,克萊斯勒也早就把營運中心轉到新加坡。游文相苦撐待變,終於等到這一天。

替台商做物流加工的游文相深信,這將是台灣製造的第二波高潮。台商將大陸工廠的半成品,運回台灣,做最後三五%的加值,變成台灣製造的產品外銷全球。

搬來搬去,不是多花成本嗎?未必。一個標準貨櫃海運運費不到一百五十美元,可以裝幾萬隻手機、相機等產品。「運回台灣單位成本不到一元,再深層加工,貼上MIT標籤,還可以多賣一千多塊,當然划算,」游文相精算。

生產沙灘車的睿福,就是一個例子。

總經理吳道威娓娓分析台灣的「價格優勢」,睿福大陸工廠做機殼,最後再運回高雄港,裝上關鍵零組件馬達,然後組裝、出貨。用水運運回台灣,還比用陸路運到大陸其他工廠便宜,因為陸運成本比水運高五○%,而且大陸國道和鄉鎮市層層收過路費,總帳算下來,「在大陸任何地方做,都不會比在台灣完工便宜,」吳道威肯定。

總是跑在政府之前的商人,看到的三通遠景,不單是節省成本、改善運籌效益的工具,更是一個可以幫助他們進攻全球市場的難得機遇。

辜成允樂觀預期,三通不但可讓台灣因為兩岸經貿更有效整合,加速脫離金融風暴的威脅,還有機會助台商擴張版圖。台灣企業藉此時機擘劃更大的區域整合,把大陸當做自己的本地市場練兵,有機會從台灣的績優公司,變成區域型的領頭公司,最後成為世界級的領導企業。

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那樣的企圖心?」在蘇州設廠的羅馬崗石董事長黃維祝發現,現在已經有台商開始利用直航的機會,將產品運到連雲港,然後接駁鐵路運到俄羅斯、東歐,開闢當地市場。「這是以前台灣人想都不敢想的市場,」黃維祝說。

三通的挑戰:萬船齊發或萬箭穿心?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企業界和政府那麼樂觀。

三通到底是經濟衰退的解藥,還是過度依賴中國的毒藥?

門戶洞開,是引來萬船齊發,還是萬箭穿心?

兩岸經貿整合,台灣是全面獲利,還是全盤皆輸?

要釐清這些問題,根本之道,在於怎麼定位台灣的角色。

大三通確立兩岸的競合關係,不論是產業、港口,甚至是人才或資源,雙方都是在既有競爭又可合作的微妙拉鋸中,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定位。

就以對岸政府而言,對於大三通後的佈局與策略,精確拿捏了節奏。正式直航還不到一個星期,中共就在國共論壇上,宣布對台十大利多,擴大採購面板、六千億台幣供台商融資,招招命中台灣在金融風暴受傷的要害,台商更難脫離對大陸的依賴。

對照之下,台灣政府似乎仍停留在「三通省時省錢」的層次,還提不出台灣到底可以利用三通,創造什麼新競爭優勢的策略思維做「深層加工」。

前立委林濁水就批評,如果政府只是把台灣產業定位為國際企業「掮客」或是「買辦」性質,視三通為經濟萬靈丹的想法註定失敗,因為跨國企業早已在中國建立基地,不需要靠台灣中介。「以做為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平台為台灣經濟戰略軸心,已時不我予,」他說。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也點破,不能對三通有跳躍性的期待。近兩個月中國出口貿易量持續萎縮,兩岸貿易也下跌近三成,在這個時機三通,很難對台灣產生立即而明顯的效應。況且,「大三通到底誰得利?」如果只是企業獲利,一般民眾卻沒有具體感受,相對剝奪感會更強烈。

要消除三通的負面疑慮,洪奇昌建議,政府應透過三通提升台灣的經營優勢,大幅改善基礎建設。桃園航空城、機場捷運都要加速完成,並且修改自由貿易港過時的法令與租稅規範,讓人流和金流願意回台灣。

「本身有優勢,三通才有用,否則會被掏空,現在只看到政府拚命開放,都還沒有任何作為,」即使認為三通是件好事,洪奇昌對政府相關配套措施的牛步,不免憂心忡忡。

或許,直到二○○八年的大三通,台灣才算徹底進入全球化、面對全面競爭的時代。三通對於每個人,都將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不久前,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曾光華在課堂上抽問碩博士生,怎麼看大三通?學生說來說去就是省時、省成本。曾光華在意的卻是背後更深遠的影響,當從台北去上海比台北去高雄還要快時,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感受會更敏感。

你要被恐懼支配,還是被希望鼓舞?

擅長行銷的他觀察,三通使得台灣的產品和人才能到更大的市場發揚光大。

「大三通代表全新的世界在眼前,重要性不亞於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他說。在這個時刻,既了解國際又能掌握本土的跨界能力,將是台灣最需要的核心優勢。但是,「我們的教育準備好了嗎?」

在馬來西亞邊界長大的曾光華剖析,大三通是台灣全球化歷程中重要的轉捩點,對每個人的影響,和他怎麼看這件事有關。

「你看它是機會,它就是機會;你覺得它是威脅,它就是威脅,」他說。

問題是,我們要被恐懼支配,還是受希望鼓舞?

經濟學大師梭羅在《勇者致富》中闡明,面對全球化,不論是國家、企業或個人,都必須具備探險家精神。探險家最重要的特質是英勇無畏,願意學習各種知識,放手一搏,航向未知。從某個角度來看,大三通再度開啟了台灣的大航海時代,我們在這艘開往全球化的大船上,不但要當個勇者,還要當精明的佈局者,把最有利的潮流導向自己。

中國不是航程的終點,而是經略全球的起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