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2009-01-13
以色列永远不可能把武力转变为战略安全。假如需要的话,以色列可以战胜所有敌人。但如果以色列想要和平,则必须面对回避了40年的决定:从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出。军事胜利和侵占领土是徒劳的。只有政治决议才能带来安全。
这些恰好都不是我的感想,但肯定的是,我会分享这些感想。这些是以色列即将离职的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去年9月宣布辞职时说的一些临别反思。
奥尔默特先生在接受《新消息报》(Yedioth Ahronoth)*的一次采访中自愿表示,长久以来,以色列都是通过军事行动来寻求答案。但是,以色列经过了这么多战争后,将军们学到“一件事情”了吗?坦克、控制领土、占领这座或那座山——“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可言”。安全在于与邻国和平共处。
是有人来打破这个魔咒的时候了。除去谈判的土地交换,以色列还必须将西岸交还给巴勒斯坦人,并共同控制耶路撒冷。只有返还戈兰高地,才可能实现与叙利亚的和平。“我在这里说的话,还从来没有以色列领导人说过,但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已经到了。”
他说得没错。现在,时间快进三个月,同样是奥尔默特先生,在担任总理生涯的最后几个星期里,却派出了以色列军队同哈马斯开战。我们必须断定,加沙的人道主义悲剧正是以色列政治战略的反映。就连制定最近侵略行动的人,心里也知道以色列的无助。
袭击哈马斯的力度可能会让以色列得到停火,保护其南方城市一段时间。伊斯兰极端分子无疑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然而任何所谓的胜利都是空洞的——又一次军事胜利,又一次战略失败。这一切都以无辜的生命作为惨重代价。
以色列官员称,战争是以“威慑”的名义打响的。哈马斯必须知道,它不能再继续用从加沙发射的导弹来恐吓以色列平民。这一次,你可以听到官员们窃窃私语说,以色列不会重犯2006年同真主党交战时的错误。
有些以色列政客说到了另一个目标:向普通巴勒斯坦人证明哈马斯是和平与繁荣的障碍。要是他们能改变对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支持,公正解决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我不能确信,以色列是否有人真的相信加沙的屠杀场景会引起这样的反应;没有人能相信。
谴责以色列开战并非是站到以色列敌人的一边。哈马斯提倡的思想也让人反感。用火箭对以色列城镇狂轰滥炸是不可宽恕的。以色列确实有权自卫,但防御行动不能过火。他们也应该考虑到后果:既是为了巴勒斯坦人,最终也是为了以色列。
尽管多次挑衅,但以色列领导人愿意见到这么多巴勒斯坦人死去,说明胆怯胜过实力。主张有报复哈马斯的权利,并不是说轰炸加沙的大片地区就是正义的,或是明智的。
奥尔默特先生或许想起了自己说过的话:“总理必须扪心自问,劲往哪里使才是最好的,是朝着和解的方向使劲,还是不断朝着让国家越来越强以赢得战争的方向使劲?”
至于火箭弹:“有谁真的以为,假如我们坐在另一座山顶上,再隔几百米,就会让以色列的基本安全有所改观吗?”不会,奥尔默特先生当时提供的持久答案,是标出最终的、获国际认可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的边界。
以色列的大多数政治机构的想法,和奥尔默特先生的所做而非所说一致。寻求和平有着太多的危险。无法肯定可以达成协议,更不必说让那些长久以来都听将军话的选民接受了。再次展示军事力量更容易让政客们获得满足。
对以色列的威胁也不应该漠视。近程导弹的迅速扩散——在伊朗北方盟友真主党和南方哈马斯的手里——已经改变了战略格局。没有对付这些武器的技术防御手段。上述将军们就是在以色列邻国的领土上作战成熟起来的。真主党和哈马斯的火箭将这些战争带到了以色列的城市。
然后还有伊朗,它几乎是每个以色列决策者的长期关注对象,甚至可以说是痴迷对象。这里以色列看到的是现实威胁——也是它不愿放弃发动军事打击的原因,它害怕国际社会无法说服伊朗放弃核计划。
如果听任伊朗自行其是,明年这时,德黑兰可能会跨过原子能门槛,到时就能获得足够的裂变原料制造炸弹了。由伊朗人资助并指挥的真主党,建立了自己的导弹库存。本周从黎巴嫩发射的火箭就是个提醒,假如需要提醒的话,提醒我们2006年的战争结束不过是休战,而非和平。
官员们会告诉你,这就要求以色列有比敌人更快更狠出击的钢铁般决心和能力。你会听到这些官员说,巴勒斯坦人内部意见分歧过大,太心怀怨恨,无法和解;叙利亚人也与伊朗和真主党结成了联盟。
这样的绝望忠告是自毁长城,仅仅数月前,奥尔默特先生似乎还在反对。以色列赢了又怎么样呢?除了赢得战争,以色列根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一点意义也没有。
然而在不同时刻,许多以色列政客和官员都会同意,实现和平的因素很清楚。除非巴勒斯坦人得到国家地位,否则以色列就无法作为犹太人国家生存。假如以色列不归还现在占领的领土,叙利亚绝对不会和解。正如奥尔默特先生去年9月可能会说的那样,现在所需要的,是能够看到军事胜利之后未来的想象力。我们希望,现在说这些还为时未晚。
*译自希伯来语,发表在《纽约书评》12月4日号上。
译者/红岭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