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聽聲音(Disney古典樂系列) ─ Igor Stravinsky『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Le sacred du printemp』

参考資料:
1. 比前衛更前衛的史特拉汶斯基:評介3D肢體狂想曲《春之祭》
2. 愛樂電台電子報 <第 245 期>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 Le sacred du printemp》1913年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時,即以前衛之姿,造成轟動。史特拉汶斯基找來俄國著名芭蕾舞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1889-1950)合作,整合了音樂和舞蹈,展現出與古典芭蕾迥異的服裝,以及藝術家革命與叛逆性格的舞步。首演當日觀眾褒貶不一,不僅發生口角衝突,最後在劇院中攘臂相爭,造成暴動,成為現代音樂、舞蹈與表演藝術史上,最騷動人心的一段紀錄。美國學者Richard Taruskin甚至直指,《春之祭》的藝術成就可說是史氏的《英雄交響曲》,可以媲美貝多芬在交響曲歷史奠下的里程碑。
****************************************
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年代:1882~1971
國籍:俄國
定位:音樂變色龍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卓別林、馬諦斯、夏卡爾、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尼金斯基(Vaclav Nijinsky, 1890~1950)、巴蘭欽、瑪莎葛蘭姆、紀德、戴亞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 1872~1929)...

俄國二十世紀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有多重要,從他的朋友名單中就可看出,其中還不包括電影大肆炒作的緋聞女友香奈爾夫人!

二十世紀的文明,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史特拉汶斯基精準掌握時機,「亂邦不入,危邦不居」,離開俄國,流亡西方世界,尋求政治庇護,取得法、美國籍,結交歐美文化菁英,再加上長壽,得以不斷參與、見證大時代的文明與變革。

「流亡、反省、批判、衝撞」…這一連串的歷練,成就了史特拉汶斯基豐富的音樂生涯;「文學、美術、哲學、電影」…不斷為他找到轉換的機會和靈感,讓他發覺了不同的音樂語言。他是音樂史上極少見能掌握時代脈動,與環境同步成長的作曲家。簡言之,他的一生反映了二十世紀政治、文化、思想的變化。

史特拉汶斯基曲風相當複雜,而且看似前後矛盾,每一個「形容詞」都是「專業名詞」。他被定位為「浪漫及反浪漫主義者」、「無調及多調音樂的支持者」、「原始主義及印象主義者」。其實看不懂這些名詞也沒關係,因為他只是相信「變是唯一的不變」道理,而且要領先環境而變、視環境而變,就像變色蜥蜴(chameleon)一樣,故被人稱為是「變色龍」。從正面詮釋,是指他有世界主義特徵,是前衛主義、進步主義代表性人物;從負面來看,則是形容他反覆無常、缺乏一貫性、投機倒把,是機會主義者。

「結構與組織」、「平衡與節奏」是史特拉汶斯基創作時較關心的重點。他認為,「音樂的本質,無法表現音樂以外的內容」,「音樂必須是完全抽象的藝術,不能傳達任何訊息」。換句話說,十九世紀浪漫派音樂必須被推翻,作曲家的邏輯能力較感性重要!所以聽他的音樂,「要聽結構,而非描述」。

史特拉汶斯基一生都拒絕「重蹈覆轍」,而且不只一次朝著與自己過去反對的方向前進,可是他的矛盾表現卻是音樂創作的必要過程,「見風轉舵的動機可議,但是方向正確,結果也是好的」,所以有人形容他的創作方式是「二十世紀最令人震驚的手法」,因為「搖擺不定」、「無法預測」及「永遠正確」!

身為二十世紀蘇聯海外流亡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具有強烈不安全感,必須不斷適應新環境,打造新舞台。在西元1945年以前,他影響了古典音樂的發展,成為世界最傑出的現代作曲家。平心而論,這位「前後不一」的異鄉人很厲害,因為至少沒有「前倨後恭」!而且套用中共文革時期的名言,「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來形容他的顛覆及風格多變,也非常貼切,只是差別在於,「他只在資本主義國家搞革命」!
****************************************
感謝Disney 古典樂動畫系列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音樂作了如此動人的詮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