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10-03-17《多维新闻网》
多维记者刘源/提起Chinese(华人),很多美国人马上想到中餐馆里一会儿粤语、一会儿国语、一会儿英语的店家,他们的确是旅美华人的典型,好莱坞电影里也可窥见一斑,镜头里总会掠过“广东烧腊”、“发财酒楼”的店面。这些华人从广东、福建的侨乡来,在美国各城市的唐人街找到组织、谋到职位,然后生根发芽。然而侨民的故事只是旅美华人历史的“前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踏上美利坚合众国,或投身科研做教授,或变身“海归”、“海鸥”,旅美华人的结构在多维地解析重构。《多维时报》专访了纽约城市大学做美国亚裔研究的邝治中(Peter Kwong)教授,他剖析了旅美华人的结构,呼吁广大华人积极参与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在美国生活的亚裔共有1000多万,其中华人数目最多,达24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0.86%。亚裔人口年龄中数33岁,低于全国的中数35岁两岁; 24.4%的华人人口有本科学历。全美男性年收入中数3万7千多美元,女性收入中数2万7千多美元,华人男性年收入中数近4万5千美元,女性近3万5千美元。亚裔家庭年收入第一名为日本,第二名中国,中数逾6万美元。
用一个词概括十年前的人口普查华人的特点,邝教授选择“收入”(Income)。早期华人来美因为语言等原因,大都在唐人街从事服务业,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起早贪黑,耐得没有亲人的寂寞,财富逐步积少成多,收入一项指标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对于2010年华人人口可能产生的新特点,邝教授分析是“分散”(Dispersion)。分散可能由很多因素造成,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比如福建来的小商贩准备在美东开餐馆,他会发现纽约唐人街的市场早已经饱和,然而普林斯顿的中餐馆却没有几家,当地数目越来越多的华人学生、学者或许可以为中餐提供可观市场,所以他可能就选择从唐人街走出去,之后赴美的福建人也就会“追随”到普林斯顿找工作,而非唐人街。这种“高等教育华人带动打工者迁徙分散 ”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主导,多数情况下就是地名填空而已。目前华人的脚步已经迈进郊区,更远也有到中部、南部。
一直以来,旅美华人的地位存在强烈的两极化特征,要么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劳工,要么是高学历的学者。近年来由于移民政策的影响,更多有钱,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移民美国,另一方面,劳工的子女在美国接受教育,知识水平和技能比上一代有了大幅提高,所以两级分化会有所缓和,而且华人会在教育和就业指标上上升一个新台阶。政治上,华人参政议政的比率依然很低,投票少、从政少,导致代表华人的力量很小;生活上,各地唐人街都是拥挤、脏乱、犯罪率高,享受很少政府资源和福利;工作上,华人的职业生涯总会遇到瓶颈,因为华人一贯被认为缺乏领导能力。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都可能从2010年人口普查中表现或者映射出来。
邝教授强调,华人在美的地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像中日战争时,中美是盟友关系,外交上美国尊重中国,华人在美国也就备受尊重。但是中朝战争时,美国人就认为华人华裔都不可靠,看着谁都像间谍。现在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时期,美国从军售和汇率两方面制衡中国,华人在美的地位受到影响。有些华人希望融入美国主流,希望同化,但是美国人却很敏感,明确区分华裔和华人,会仔细调查背景。韩裔和印度裔在美国政界参与更多一些,这也和他们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
旅美华人的结构正在发生演变,其中会产生怎样的社会问题,现在还是个未知数。邝教授说2010年人口普查不但对于美国十分重要,对于华人更是意义深远。目前关于在美华人的研究都比较缺乏数据支持,不像拉丁裔或者非裔的调研数据那样丰富,华人的生存状况到底怎样,现在学界的认识都比较宏观。人口普查既可以揭露的社会问题,又能够敦促美国政府解决问题。于私,更多的参与意味着华人代表权的增加,政府在资源分配时候就会多考虑华人,这与各位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利益息息相关。
其实旅美华人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社会资源供给,华人社团的繁荣就是佐证。当然,华人本来就善于编制社会关系,重视培植人脉,但是在美国华人社会团体却成了很多人的生命线,劳工依靠同乡会找工作,知识分子用同学会发现机会,还有各种专业协会,沟通中国和美国相关专业人才交流。最富特色的就是中文学校,除了办学目的之外,它更是华人家长社交的好场所。华人用社团作为互帮互助的工具
,弥补社会资源供给的不足。但从美国人角度看,他们认为中国人不注重社会福利,只是自顾自的小圈子。邝教授认为华人社团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只是华人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既然有可用利用的资源为什么不用。所幸有些社团组织已经接受美国社会给予的福利,不再局限在肤色种族里。
“更有钱、更有文化”只不过是华人的光环,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将会影响你我等百万个华人的工作、住房、公民权、子女的未来……回答十道简单的问题,解决千万个复杂的社会难题,请行动起来!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