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戶口制度下的次等公民

來源:2010-02-26【旺報】
作者:顧爾德 / 專欄作家

《人民日報》在網路上調查人大、政協兩會期間民眾關切的議題,名列前茅的議題很多屬於社會安全領域,包括排名第一的養老保險,以及貧富差距、醫療改革、教育公平、戶籍改革等等。調查說明了,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進入另一個階段,社會制度改革是新階段的一大挑戰,這也是中共宣稱的「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工程。

30年改革開放的榮景是建立在不公平的社會政策上;如今,中國整體社會必須承擔過去經濟發展形成的不公平。整個不公平制度的根源就是戶口制度,而為數2億3000萬的農民工就是受害者。

農民工淪次等公民

去年底,中國農民工入選《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之一。若把時間放長,要選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第一風雲人物,恐怕最有資格的不是「總設計師」鄧小平,而是中國農民工。沒有農民工,造就不出中國鉅額出口,也不會建設出上海、深圳等等現代化的都市。

歐洲資本主義靠釋放莊園農奴到工業部門而起動,美國南北戰讓南方黑奴投入北方工業化,台灣經濟發展也是把農村資源、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中國改革開放亦然,大量來自內地的農民工成了沿海省分取之不盡的廉價產業預備軍。

對這些農民工而言,走向都市也是掙脫農村貧困生活的最好機會。但他們在都市與城鎮中忍受低工資、惡劣居住條件,子女教育品質低落。更重要的是,無法享受到城鎮都市居民的社會保障與福利,成為次等公民。

農民工在20歲左右投入都市城鎮生產,20多年後面臨了退休問題。他們很難在都市買個像樣住房,更難取得城市戶籍,很多農民工都想在50歲左右回到家鄉養老。家鄉一份微薄田地收入,可能是他們養老唯一憑藉。他們的子女,所謂「二代農民工」,出生成長在都市,在農村沒有根,他們的未來就在都市。不過相較於都市第二代,他們教育品質較差,競爭條件不如都市新生代。也許,他們還要像父母一樣,在都市中從事低階的生產活動。

社福制度改革關鍵

中共意識到農民工衍生的嚴重社會問題,過去幾年來也在強化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包括今年1月公布施行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這有點像台灣可攜帶式勞退帳戶,當農民工跨省轉換工作,可以把過去累積的退休金帶到下個工作地點。但這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中國農村的年金制度還在試點。農民工在城鎮工作若不滿15年而想回農村,職工養老保險在農村無法接軌。更何況有很多企業為規避成本,不為農民工投保,還有許多勞工是以派遣人力方式存在,享受不到社保。

諸多問題根源都在中國區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戶口制度,這項毛時代留下的制度限制農民流入城市。毛沒料到,這個制度竟然為中國走向資本主義創造了一批廉價產業預備軍。這種戶口制度也讓農民工成為次等公民。

包括北京等城市近來逐步放寬農民入城就業定居條件,但是要在大城市取得戶籍還是很難。中國計畫在2020年前取消現行歧視性的戶口制度,這是個艱鉅工程,城市居民的抗拒很大。中央希望發展內地更多中小型城市吸納農民,今年中央第一號文件就是放寬農民落戶中小城市的條件。

戶口制改革是一切社會福利制度的關鍵。取消歧視性的戶口制度,才能讓10億農民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益。不論10年後現行戶口制會不會走進歷史,都無法彌補30年來在這個制度下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最大貢獻,卻遭受最大剝削的農民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