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餐時間看一篇丁学良先生寫的《关于中国人民素质的世纪之争(一)》,主題雖是討論『中國人民素質』,但作者點明文章重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还不适合逐步进行民主化改革?」。為了推論中國人的民主素養低落源自遠古中國,文中有一段:「每个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里,有八个字体现了中国帝王专制的家庭伦理基础,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的含义很明白,就是皇帝和底下人(臣、民)的关系就和父子关系一样。...」看的我差點兒噴飯!
我以為曲解孔子原意,使他成為中國封建吃人禮教的代表的那些害人的理學家已經死絕,想不到這裡出現了個傳人!基本上,皇權統治下的人民不可能有民主意識是很能讓人理解的事,但作者繞這麼一圈,還真是...太瞎了!
網上一篇說明何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文章,寫的很好,怎麼讓丁學良看看,這才叫「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
-by Eve
来源:www.chinaconfucius.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65
作者:小懒猪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现在一般人都将此章理解为孔子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并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与“三纲五常”相联系,并认为孔子是封建吃人礼教的始作俑者。这也是大多数人反对儒家文化,反对孔子思想,认为这和现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相违背的主要原因。关于奥运会要不要“抬”孔子,有网友发表这样的评论:“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差异,是不可僭越。如果我们要用孔子来宣传和谐文化,那也只是有条件的和谐。”可见孔子的这八个字影响的“深远”,如果我们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代表的“等级观念”是我们走向“和谐”的绊脚石,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这是一个冤案,后人把前人对孔子思想的曲解任意地加在孔子的头上,我们沿着这条被曲解的路越走越远,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也就越来越模糊。正确理解本章内容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孔子思想,还其真面目。
其实,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臣子的样子,父亲要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儒学为“修己安人”之学,孔子之道可用“忠恕”二字所概括,“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忠”所强调的就是“修己”,只有在自己做好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别人。作为君主要“率以正”,要“为政以德”,要“使民以时”;作为臣子就要“侍君以忠”;作为父,对子女要有慈爱之心;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使父母颐养千年。每个人都各安其位,都遵行各自的社会规范,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让每个人都各安位的前提是“正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人人在确定自己是谁,该干什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其位,谋其政。可见孔子并非宣扬等级观念,宣传的只是一种每人各尽其责,才能实现稳定的观念。那么孔子的这种观念是什么时候被曲解的呢?
自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念。(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这和孔子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处理这五种关系都要遵行一定规范,都是“修己”在先,然后才能“安人”。汉武帝“独尊儒术”,,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一书,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五常这两个词就始于此。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可见西汉的“尊儒”并非真实的“儒”,是被董仲舒歪曲神化了的“儒”。
所以,我们要分清哪些是孔子的“真思想”,哪些是其“假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孔子的智慧。妄自否定,非议孔子思想,正说明了对孔子思想的不了解。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