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金門戰役六十載 讓殺戮走入歷史

來源:2009年10月26日 --多維新聞網 / 美國之音樊冬寧

60年前的今天,中國解放軍渡海登陸金門古寧頭,與國民黨守軍激戰,結果數以千計的解放軍戰死或被俘,國民黨軍隊扭轉了節節敗退的形勢,史稱『金門戰役』或『古寧頭戰役』,兩岸分治就此開始。

臺灣馬英九總統星期天在金門古寧頭擎天坑道的擎天廳發表古寧頭戰役60周年感言。他強調:「兩岸關系將從殺戮走向和平。」

馬英九說:「古寧頭戰役改變了兩岸命運,臺灣在一甲子的時間創造了經濟與政治雙重奇跡,但大陸一路走來血淚斑斑,比臺灣更曲折艱辛。」

解放軍夜襲金門

臺灣國防部金門防衛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炮兵上校胡澤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顧這場關鍵性的戰役說:「1949年10月25號凌晨兩點鐘左右,解放軍趁夜色昏暗,出動1萬5千多人渡海登陸突襲金門,國民黨軍隊在金門島西北角的古寧頭與解放軍展開一場激戰。」

國民黨軍隊此前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之後節節敗退,解放軍的主帥--第十兵團司令、有常勝將軍稱號的葉飛認為可以輕易地拿下金門。

胡澤群說:「當時共軍以為一天之內就能夠拿下金門,他們還約好了要在金門城內吃午飯,所以他們的部隊只帶了一天的干糧,但是當時駐守的國軍(國民黨軍隊)已經做好了萬全的准備,而且情報上也知道共軍准備利用25日凌晨兩點的高潮登陸,根據當時的東北季風與海象,他們認為這是最適合登陸的時間。」

國共浴血三天

國民黨當時在金門的駐軍大約兩萬人,雙方激戰三天,到國民黨軍隊在古寧頭斷崖發動拂曉大掃蕩為止,解放軍被俘、傷亡各7千多人,國民黨軍隊陣亡官兵約1千兩百多人,受傷3千多人。

臺灣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系的謝信堯教授曾撰寫有關古寧頭戰役的論述。他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的時候分析,解放軍敗戰的原因除了輕敵的心態之外,兩棲登陸作戰的概念不足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他說:「第一個因為中共的渡海工具不夠,第二個當時先總統蔣公適時地把退守到臺灣的武力整個集中在金門那個地方,所以當時中華民國的武力還足以阻擋中共的侵略。」

毛澤東的遺憾蔣介石的眼淚

臺灣相關戰史記載,毛澤東想一舉攻下臺灣,但金門戰役卻沒能讓他如願。

謝信堯教授表示:「當時中共趁勢要利用古寧頭戰役一舉攻打臺灣,但是古寧頭戰役共軍失敗,等于終止了他的企圖。當時毛澤東想要血洗臺灣,可是因為這個戰役,終止了他的企圖。」

1949年10月27號,金門戰役獲勝的消息傳到了臺北,據說當時蔣介石得知消息之後流了淚,他說:「這一仗我們勝了,臺灣安全了。」

奠定兩岸分治影響亞洲戰略

胡澤群上校說:「古寧頭戰役的重要性在于鞏固了臺海60年的和平,共軍從此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金門戰役開啟了兩岸60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改寫了現代中國歷史關鍵的一頁,也改變了海峽兩岸的命運。

謝信堯教授進一步指出,金門戰役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他說:「『古寧頭戰役』還影響到整個東南亞、東北亞戰略平衡。如果金門被拿走,中共進入臺灣的話,從臺灣日本琉球到菲律賓是一個島鏈。如果中間被突破,對美國的防衛也是一個破洞,他可以直接到關島夏威夷。所以,對整個亞洲來說,古寧頭是非常重要的戰役,等于是防堵中共,不讓他繼續向外擴展。」

馬英九﹕不畏戰、不求戰

有臺灣的戰爭學者指出,「無金門之戰,便無今日之臺灣」,往後的兩岸在不同的意識形態與政經制度下各自承受著歷史的考驗。

馬英九星期天出席紀念活動時除了向當年殉難的國民黨軍人致敬,也以慷慨激昂的語氣發表講話。他說:「面對兩岸和解的曙光,我們會以最大的誠意,經由交流協商,化解仇恨與對立;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備戰是為了止戰,我們不畏戰,但是也不求戰。」

硝煙散盡金門成觀光景點

古寧頭硝煙散盡六十載,曾經戒備森嚴的古寧頭也在臺灣國防部以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和縣政府的努力下現在成為一個觀光景點,那裡的紀念館中也依舊陳列著當時國民黨軍隊擊退中共解放軍時使用的坦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