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奧巴馬榮膺和平獎,他做過些什麼?

我雖然還算喜歡Barack Obama,但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他,真是太讓人訝異了!我很想知道...他做了些什麼?

- by Eve

來源:中國江蘇網 2009-10-10

諾貝爾和平獎原本是極鄭重、極崇高的榮譽,按照諾貝爾的遺囑,它並不和另4個獎項同時頒授,而是特意選擇在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地點也在挪威奧斯陸,而不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本著寧缺毋濫的精神,自1901年誕生起,這個獎項的獲獎者都經過千挑萬選,有時甚至會出現空缺,即使以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奧巴馬也僅僅是第三位獲獎的現任總統。不僅如此,諾貝爾和平獎還常常刻意表現出不慕權貴的清高,美國此前兩位獲獎總統,一位是1906年的西奧多.羅斯福(@@...),另一位是1919年的伍德羅.威爾遜,他們獲獎時,美國尚不是世界首席強國,從威爾遜至奧巴馬,期間竟間隔了足足90年。

如此背景下,奧巴馬的獲獎本應是極鄭重、極崇高的,本應獲得一片祝福、慰勉與喝彩之聲。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說國際社會的頭面人物們還多少保持了一份禮貌與矜持的話,美國人自己卻顯得頗有些不給面子,《華爾街日報》稱奧巴馬的當選為“奇怪的消息”,美聯社的報道驚呼“為什麼”,《紐約時報》的文章直言不諱其“資格不夠”,而法新社記者在喀布爾街頭遇到的一名美國大兵乾脆反問——奧巴馬,他真的做過些什麼?

正如許多質疑者所指出的,奧巴馬在和平問題上說了很多,但幾乎沒有意見真的做到了的:他在巴以之間辛苦斡旋不假,但巴以關係卻並未因他的斡旋而獲得任何進展;他積極倡導全球無核化沒錯,但在他的倡導下,“準核國家”數量不減反增,印、巴的核武庫幾乎再不受約束,而北韓、伊朗核問題的解決也遙遙無期,甚至放棄核計劃已久的巴西,也“打擦邊球”一般地開始發展核潛艇,不論是別國或美國自身的核軍備,都未見削減的跡象;在他的領導下,“反恐戰爭”僅僅取消了名號,伊拉克撤軍進展遲緩,阿富汗持續8年的戰事更弄到要增兵的地步;他擺出了更溫和、更多邊主義的姿態,甚至主動放棄了歐洲反導系統,但俄美在北約東擴、喬治亞問題等方面的分歧依舊,久違的俄羅斯核潛艇甚至乾脆開到美國東海岸“示威”……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標準“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多貢獻的人或組織”,奧巴馬顯然不夠格被稱為“作出最多貢獻”的人,或許他可勉強被列入“盡到最大努力”的行列,但不論與自第一屆獲獎者、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至上屆獲獎者、極富爭議的芬蘭前總統阿赫蒂薩裏的眾多獲獎前輩相比,或與其他203名候選人相較,論功勞、苦勞、疲勞,他又有多少不落人後、可供誇耀之處?

誠如波蘭前獲獎者瓦文薩所言,奧巴馬上任不久,“還來不及做多少事”,缺乏維護世界和平的實際成就不應過於苛責,但人們不免要苛責一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5位評委——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將上任僅9個月、還來不及用實績為自己辯護的奧巴馬,放到了任憑眾人嬉笑怒罵的火爐之上?

阿赫蒂薩裏和阿羅約等各國政要在為奧巴馬辯護時聲稱,頒獎給他是“對其未來作為的鼓勵”,倘這果真是一項考量,那麼地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而且一名普通美國嬰兒的獲獎資格,應遠比奧巴馬更大,因為兩相比較,嬰兒的未來顯然更有潛力、更值得期待、更需要鼓勵和扶持。

事實上,不管承認與否,選擇奧巴馬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避免了許多麻煩:不論是近年來的多位當選者,或此次204人名單中相當一部分人,都存在諸多國際爭議,對他們的選擇,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壓力、爭吵,乃至更嚴重的後果,奧巴馬雖成績平庸,不負眾望,但選擇他卻是相當保險的:不論何門何派,不論滿意或服氣與否,至少不至于對這樣一個人選的脫穎而出,表現出強烈的憤怒或激烈的反應。

顯然,儘管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奧巴馬,不能起到獎勵和平努力的初衷,但在評選委員們看來,這樣做仍然是“為了和平”——避免圍繞獲獎人選的國際爭吵,以及自己因此被捲入爭吵的漩渦。

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卻是讓諾貝爾和平獎的成色貶值,讓評選的公信力進一步下降——儘管近年來,這一獎項的爭議越來越大,但像此次這樣,連本國都雷聲一片的現象,卻仍然讓人大跌眼鏡。誠如許多評論者所質疑的,哪怕真的僅僅為了避免爭議和糾紛,在204人的名單中,也仍然有許多更合適的選擇,如剛果東部冒著生命危險工作的穆克維戈、在阿富汗苦心孤詣重建學校的格雷格莫藤森、在衣索比亞窮盡半個世紀心力對抗婦科疾病的哈姆林醫生,等等,拋棄這些默默為和平事業奮鬥數年、數十年的無名英雄,卻去選擇一個並無地方行政經驗的政治新人類,一個前美國參議院的資淺成員,一個剛剛履新9個月的美國總統,實在是太不公平的一件事。 (陳在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