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如果可以受教育,他會是未來的......?

昨晚看了一則新聞─「中國從9月1日起城鄉全部免除學雜費」,哽了些話,說說暢快。

『一年二十萬元的幼稚園花費,很貴嗎?對都會家庭而言,如此的支出,只是基本;知道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小學畢業要 花多少嗎?二百五十萬!這不是神話,而是都會雙薪家庭的現實壓力。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小學空教室愈來愈多,政府應利用小學校園增設更多公立幼稚園和托兒所,提供平價的教育機會,並平衡貧富不均的教育條件,年輕夫妻才敢生小孩。否則,台灣少子化趨勢將更為嚴重。而窮人的孩子,將永難有出頭的機會。』(中國時報,2006/11/12)

寧兒、及蓉兒上的全美語幼稚園,一學期註冊費三萬三千元,一年共六萬六千元;加上每月的月繳費用一萬三千元,九個月共十一萬七千元;寒暑假月費一萬九千元,三個月共五萬七千元;因為無法親自接送,來回交通車費一千五百元,一年共一萬八千元。一個人一年的花費約二十六萬元。

寧兒今年上小學,小學一年級每周的課程,僅周二上到下午四點鐘,周一、周三、周四、周五都上到中午十二點就放學了,所以下課後得安排安親班,下午繼續待安親班學習英文、及複習學校功課。一年所需費用約與幼稚園相差不多,但不包含課外才藝費用。

所以都會區平均一個小孩一年的學費約二十六萬元,反觀高屏偏遠地區,今年有多少小朋友卻連數千元的註冊費都繳不出,他們的學前幼教教育(幼稚園)呢?根本沒機會接觸。


『上智、下愚是天生的不平等,無法改變;但教育機會均等,則是政府無法推卸的責任。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但其忽視幼教的作為,卻深化了教育的貧富差距,有錢人的孩子可以接受高品質的幼教,窮人的孩子可能公幼都讀不起。教育原本是社會階層流動、窮人翻身的機會,現在卻逐漸扮演起階級保障的藩籬。

我們的義務教育從國小開始,六歲之前的教育,政府放手民間辦理,呈現高度多「元」現象。一般民眾統稱的「幼稚園」,除了向教育局立案的幼稚園之外,還包括向社會局立案的托兒所及向教育局立案的兒童美語補習班,甚至還有些是未立案的。他們掛的招牌,有「幼稚園」,也有「幼兒園」及「兒童美語學校」等。這些「幼稚園」的教學內容五花八們,有傳統的,有蒙特梭立的;有不教英語的、有雙語的、還有全美語的。花費最便宜的是公立的每年約四萬元,最貴的超過卅萬元。』(沒錢誰敢生子 貧窮誰能談教育 http://blog.yam.com/pwrf/article/6705043)

記得寧兒第二天放學,一臉不屑的說:
「英文上"My name is ...";國語上"ㄨㄚ ㄨㄚ..."。天呀!太簡單了吧!」
「班上其他同學覺得呢?」
「大家都說簡單呀!國語課本一翻開,老師還沒說話,全班就一起唸了。老師都說我們好厲害喔!」

這就是城鄉差距,這就是一年多花二十六萬元的成果。如果此時將一位高屏偏遠地區的小孩放寧兒班上,他/她要如何適應?老師要如何教起?

「我不要小孩輸在起跑點,我要讓孩子受好的幼教,一年花卅萬是值得的。」雖然公立幼稚園每年的花費只要四萬元左右,但幼教是基礎,關係孩子一生前途,雖然便宜很多,但家長不放心公立幼稚園的教育品質。(沒錢誰敢生子 貧窮誰能談教育 http://blog.yam.com/pwrf/article/6705043)

轉載我昨晚看到的一篇新聞。對岸在「教育」上的努力,如果能力許可,我相信他們會做的更多、更好,而且不會間斷。現在的小孩都聰明,台灣的義務教育,實在有必須提前。如此,節省都會區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重疊的課程、也讓偏遠地區的貧困小孩有機會提前接受教育,因而縮短城鄉小孩的教育差距。

==============================
==============================

DWNEWS.COM-- 2008年9月2日6:8:7(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中國從9月1日起城鄉全部免除學雜費

2008年9月1日﹐一個必將被歷史所銘記的日子──在這一天﹐中國實現了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這是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新華社報道﹐這個裡程碑的背後﹐是中國教育發展前所未有的大提速

2004年﹐啟動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7年春﹐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2007年秋﹐實施新的高校和中職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2008年秋﹐全國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一項項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溫暖民心。

大國辦大教育﹐每一步都需要非同尋常的決心和勇氣。

“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胡錦濤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溫家寶總理作出了鏗鏘有力的承諾。

在這樣的執政理念下﹐新時期的中國教育正在書寫著氣勢恢宏的偉大篇章。

知識的陽光普照偏遠鄉村

21世紀初﹐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已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目標。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在西部地區還有410個縣﹐那裡地理環境惡劣﹐大都處于高原地區﹑高寒山區﹑深山區﹑石山區和荒漠區﹐不僅辦學環境惡劣﹑成本高﹑條件差﹐而且接受教育的觀念也相對淡薄﹐距離“兩基”的標准還很遠。

“孩子是等不起的﹐教育是不能等的﹗”西部貧困地區孩子上學的問題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

實現教育公平﹐這是一個敢于直面困難的政府所具有的堅強信心。

2004年﹐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正式啟動。

幾年間﹐中央投入100億元建設8300多所寄宿制學校﹐解決學生“進得來”的問題﹔實施“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學生“留得住”的問題。

原來透風的草房﹑破舊的窯洞﹐如今變成窗明幾淨的教室﹑寬敞干淨的食堂和宿舍。“原來我每天來回要走5個小時的山路﹐現在可以把路上的時間省下來復習功課了”﹐住在大山腳下的宿舍裡﹐重慶市巫溪縣百步小學的周英感到無比開心。

對于偏遠地區而言﹐還有一項任務屬當務之急﹐就是迅速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問題。

2003年開始﹐“遠程教育”這項重大工程覆蓋了中西部36萬所農村中小學。這張看不見的網絡﹐成千百倍地放大了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我爺爺的時代﹐沒有書本﹐沒有筆……在我爸爸的時代﹐只有小黑板……在我們的時代﹐只要走進計算機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嶺。”──這是新學期開學﹐西藏達孜中學的新生寫下的入學感言。

眼界決定高度﹐高度決定命運。一張網絡﹐悄悄地但深刻地影響著億萬學生﹐讓他們與世界的接觸變得如此親密。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中西部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鼓勵更多優秀青年終身投入教育事業﹐2007年秋季﹐教育部6所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首批10737名免費師范生已和高校﹑家鄉政府簽署協議﹐承諾畢業後在教育行業內工作10年﹐其中到縣級以下初中和小學服務2年。中央財政還設立專項資金﹐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截至2007年﹐3萬多名高校畢業生應招到西部攻堅縣農村學校任教。

“兩基”攻堅﹐正迅速改變著中國西部教育。截至2007年底﹐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

義務教育站在新的起點上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成為黨和政府著力推進的大手筆。

2006年9月1日﹐修訂後頒行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從法律的層面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法律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這一年﹐西部農村首先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7年春天﹐這項改革推及到全國農村﹔同年秋季﹐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在免交學雜費的同時﹐還免收教科書費﹐1﹒5億學生因此受益。2006年至2010年﹐國家財政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

“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這是老百姓發自肺腑的感慨。

2008年春天﹐16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進行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試點。到了秋季﹐全國所有城市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

“免了學雜費﹐省下了幾百塊錢﹐減輕了我們家長的負擔﹐也可以讓孩子少遭點罪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韋金磊的母親這樣說﹐小金磊從此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樣利用課余時間撿拾舊報刊和飲料瓶來換錢攢學費了。他的課余時間開始充滿歡歌笑語﹐他將與城裡孩子一起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浴義務教育普惠制的陽光……

短短3年﹐我國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的“四大步跨越”。全國人民深深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建立w完善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巨大決心。幾千年前孔子“有教無類”的民族之夢正在成為現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