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善待『繁體字』

來源:光明網-光明觀察 2008-09-27 / 鄭啟五

這是兩年前的事了﹐想起來依舊難受﹗

那天某報報道了有關我市不規范用字問題的新聞﹐並配發了某茶藝館使用了繁體字的照片。媒體在所謂的不規范用字問題的排列上﹐先後為繁體字﹑錯別字和異體字。看了照片﹐又讀了新聞﹐給人一個強烈的印象是﹕在糾正不規范用字上﹐繁體字的使用成了主要的問題﹐成了被糾的首要對象﹐這實在令我無法苟同﹐特別是拿“茶藝館”的“藝”字來說事﹐更讓我五味雜陳﹗

筆者以為“繁體字”是堂堂正正的漢字﹐不能和“錯體字”﹑“異體字”之流混為一談。對于“錯體字”應該要堅決糾改﹐對待“異體字”則要狠狠取締﹐而對待“繁體字”則應帶著感情盡可能給以寬容﹐至少也應該放在“異體字”之後﹐成為不規范用字問題的老三。無論是“錯體字”還是“異體字”﹐雙雙都污染了祖國文字的純淨﹐而“繁體字”則恰恰相反﹐它是漢字文化綿延起伏的一脈﹐是中華歷史與傳統不可或缺的構成﹐眼下一個四平八穩的繁體“藝”字出現在“茶藝館”大字的招牌與廣告中有何不可﹖﹗廣東文化學會主辦的刊物《茶藝》﹐偌大的刊頭採用的就是繁體的“藝”字。我國國家郵政1987年9月5日為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發行的紀念郵票中就是一個繁體的“藝”字鋪天蓋地﹐一個美侖美奐的“藝”字書法佔據了整個鮮紅的畫面﹐如此設計產生了攝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一舉成為中國紀念郵票新時期難得的精品。郵票是國家的名片﹐這枚繁體的“藝”字郵票隨著信函飛向了大江南北﹐飛向了海峽對岸﹐賞心悅目地飄落在全世界億萬炎黃子孫的的視野裡。

2006年春﹐我接到了臺灣嘉義的客家鄉親胡興中先生給我寄來的一枚“臺灣茶藝”郵票的首日封﹐使我對臺灣的茶藝和兩岸一家的親情有了更多的了解。臺灣的“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在該年1月26日發行了5枚一套的“臺灣茶藝”郵票﹐該套郵票採用連票的形式﹐行雲流水般地反映了臺灣茶藝的十個程序﹐每枚郵票表現兩個程序﹕“備具”﹑“溫壺”﹑“置茶”﹑“溫潤”﹑“沖壺”﹑“溫杯”﹑“干壺”﹑“分茶”﹑“聞香”﹑“品茗”﹐設計得極為精巧﹐這些步驟與閩南功夫茶的“白鶴沐浴”﹑“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嘗湯色”﹑“細聞幽香”﹑“品啜甘霖”等程序大同小異。“臺灣茶藝”與“閩南功夫茶”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分得清彼此﹕“溫壺”﹑“置茶”﹑“溫潤”分明就與“白鶴沐浴”﹑“觀音入宮”﹑“春風拂面”同曲同工﹐是臺灣茶藝對閩南功夫茶的亦步亦趨﹔但我以為“細聞幽香”則是閩南功夫茶對臺灣茶藝的借鑒與吸收﹐因為“聞香杯”這個名堂﹐當為臺灣同胞的創意﹐閩南與潮汕功夫茶往昔聞所未聞。臺灣“聞香杯”的介入與加盟﹐令閩粵功夫茶更添情趣﹐在對茶湯色香味的鑒賞中﹐讓“香”有了更多的表現﹐是臺灣茶人對祖國茶文化的特別奉獻。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茶藝”郵票首日封上有偌大的毛筆書法“茶藝”﹐那個繁體的“藝”字與祖國大陸“藝術節”紀念郵票上的“藝”字﹐竟如出一轍﹐又各俱其妙﹐或大氣或娟秀﹐體現了漢字書法的神韻與風骨﹐可謂茶香﹑書香與郵香﹐香飄兩岸﹐香香醉人﹗

我個人認為﹐進入數碼時代的21世紀﹐簡化漢字帶來的長處日趨式微﹐在電腦的普及之後﹐簡化字簡掉的筆劃也顯得優勢不在﹐反之簡化字給傳統文化帶來的歷史傷害則一直讓中國文化隱隱作痛。盡管簡化字實施了40多年﹐但簡化字和繁體字並存的局面始終存在﹐簡繁並用會導致混亂的擔懮看來也是杞人之懮﹐今後關于漢字的繁體簡體的長短優劣的研探勢必還將心平氣和的進行下去﹐最終也應該會有一個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漢字的“繁體字”在境外大多被稱為“正體字”﹐港澳臺同胞和許多海外僑胞對祖國傳統的“繁體字”懷有更深的感情﹐如果能在廈門這個特殊的窗口﹐給以生生不息的繁體字以較大的寬容﹐或者如此寬容能成為有關部門執法的一個選項或考慮﹐把有限的糾偏精力與能量更多的放在用字的錯異上而非繁簡上﹐是不是更為妥帖﹖﹗

善待繁體字﹐善待繁體字﹐至少時下極不宜安排小朋友們來與招牌上的“繁體字”過不去﹐滿大街的東張西望不利于交通安全啊﹐當我目睹一群少先隊員在我們廈門特區的大街上與一家臺灣同胞開的“茶藝館”理論“藝”字的對錯並筆錄“不規范的鐵證”時﹐我的感覺很糟﹐簡直遭透了﹐小朋友啊小朋友﹐以及小朋友後面的大朋友﹐在下鄭啟五以一個老少先隊員的名義很想說﹕面對茶藝館一個繁復的“藝”字﹐我們還需多學習﹐多揣摩﹐多體會﹐三思而後行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