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時報 2008-09-30 【楊偉中】
當中國毒奶粉事件演變成政治風暴的同時,九月廿四日,《中國時報》刊登了一則題為〈電子垃圾闖關出國,還有五百櫃〉的報導。原來,基隆關查獲一批疑似有毒廢棄物的電子垃圾,正準備蒙混出關走私到香港,很可能計畫轉口進入大陸。這只不過是今年海關查獲多起類似走私案件中的一例,據報導,業者透露,全台至少還有五百只類似貨櫃待「處理」。
台灣,這個往日的「世界垃圾場」,有毒廢棄物國際流通的受害者,已經轉型為毒物出(轉)口國。同樣是牽涉到兩岸貿易、同樣是有毒物質的跨境流動,同樣將產生危害,台灣電子垃圾非法進入中國等地的議題,從來都不是「新」聞,卻也從來無法成為媒體和公眾真正關注的課題。
地處廣東汕頭的貴嶼鎮,被稱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基地,每年回收處理的數量在百萬噸以上。這些電子垃圾絕大多數來自北美地區,往往經過台灣、香港進入中國。來自農村的民工(包括女性和童工),在低工資、長工時、高汙染條件下工作,以「十九世紀的工藝處理廿一世紀的垃圾」。我們實在已毋庸詳述在分拆、燒烤與酸洗的過程中,如何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何對人體和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或許有人會想,中國的汙染又與我何干?殊不知,在整個「毒物鏈」中,台灣不僅是上游或中游,甚至是終端。台灣輸出或轉口的毒物,很有可能通過不同的管道,又回到了台灣,傷害了我們自己。
管道之一,是在整個處理過程中,毒物排放到空氣、水源和土壤,再經由難以追尋的過程,透過農畜水產的生產、加工和流通,輾轉回到了我們口腹之中。在另一個電子垃圾拆解重鎮浙江台州,我們就可以看到上千畝遍植水果、水稻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緊挨著一間間的拆解作坊。
管道之二,比較容易追尋,卻更令人心驚。不管是電視、電腦螢幕的射線管或是印刷電路板的焊料和表面塗層物料中,往往都有大量的鉛。這些危險物質,從拆解作坊運賣至各地的工廠後,經過加工生產,很可能就成為兒童玩具表面塗漆、或生產飾品所需金屬的原料來源,再經由層層的跨國生產-貿易網路,進入我們的家庭。傷害我們孩子的元兇之一,可能就是我們的「同胞」!
當我們不斷指責中國黑心商品時,其實忽視了這個問題,絕不是單純用「中國vs.台灣」的二分法就能夠準確理解的。當我們義正辭嚴地要求兩岸談判中應納入食品安全議題時,又有多少人想過台灣在「避免非法輸出入有毒物質」、「促進無毒化生產」問題上所應負的責任?
一九六○年代後期,美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在為美國建立健康、安全與環保的法律與計畫時,開始認識到一個新的議題:如何提出有效的政策來面對美國的危險產品和技術輸出到他國的問題。他們嘗試推動國內和國際的相關立法進程,即使如此,在「自由貿易」的「潮流」之下,這些努力還是面臨強大的反挫。
在台灣,我們的輿論與公眾,又要到何時才能真正冷靜而全面地面對毒物國際流通的課題呢?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