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08-10-19 中國時報 【嚴長壽】
二十多年前筆者有幸帶領台灣的觀光業界到世界各地推廣台灣觀光,發覺除了故宮博物院、太魯閣,以及傳統書法、舞蹈、國樂之外,台灣薈萃了來自大陸各省烹調特色所發展出的中華美食,是最能夠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推廣期間,不但深受各地人民的讚嘆,更同時引起各國媒體大篇幅的報導;由於廣泛邀約不同名廚隨行,長期與他們接觸,也意外發覺到,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推行,廚師們深感學徒難找。
在當時的台灣,沒有一所職業學校有餐飲科,當時筆者開始透過各種管道,希望政府正視這個飲食文化人才即將斷層的問題。所幸省府教育廳主動回應,在筆者的協助下,為台灣成立了第一所省立淡水商工餐飲科,爾後餐旅專科學校陸續成立,不但解決了觀光業的傳承問題,也因此網羅了國內條件優秀、同時又有志於餐飲事業的年輕人進入了觀光與餐飲行業。
就在此時,另一個嚴重影響就業生態的浩劫又隨之產生,這次的原兇居然是來自於政府大量放寬職業學校升級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等為科技大學的結果。在「科技提昇」的美麗名詞包裝下,給了所有原本只想學門技術,找一份工作的年輕人繼續留在校園「深造」的虛幻夢想。升學之路從專科讀完了升二技、二技學完了就可以修碩士、碩士修完了再一步就可以當博士,擁有博士學歷就意味著不必從基層幹起,終至台灣許多的年輕人只想一步登天,直接當管理別人的「長官」,台灣再也找不到願意當「基礎螺絲丁」的技師,基層技術人力逐漸淘空。
大量開放升級的結果,因為師資人力的缺乏,在短期間創造了一時的博士假性需求。原因在於,政府沿用的還是一般研究型大學的評鑑標準,於是想要升級的學校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的引進了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進入技職校院。這些只懂觀察研究卻不諳專業實務的教師進駐了所有的教育行政主管職缺之後,學院風格主導了整個的職業教育生態:專業教學變成理論課程,紙上談兵勝過實務打拚;原來任教於技職學院的老師為求自保,競相放棄該專究的專業實務,全面加入補修碩士、博士學分的行列。結果,變成了台灣職業教育的殺手,甚至連原來為專業技術開放的技術老師,(也就是不要求學歷,以專業技術資格任用的廚師、技術士等教師)也為了得到終身教職的保障,而紛紛迎合升等的需要,做出一大堆不務實的研究報告、社區教學,大大偏離了技術教師本來就應與業界不時交流,甚至於定期更換,以保持對市場最新情報掌握、最新技術學習的本職學能。技術學院學不到技術,向學術傾倒,是技職教育的第一個扭曲。
當社會正在談論連指考零分都可分發到大學就讀的同時,筆者驚訝發現,目前台灣幾所比較著名的餐飲學院、餐飲科系最低入學分數,居然在技職學院聯合招生中必須達五五○到六百分以上高門檻,那些讀書不是最好、卻是對行業有十足熱忱與天份的未來明日之星,嚴重的被分數所排擠、淘汰。試想,未經過味覺考驗的廚藝學生、就像沒有色感的美術系學生、沒有音感的音樂學生,學廚而不辨五味,充其量只能訓練出一個燒菜的廚匠,而無法培育一個有創意的廚藝家。過度強調筆試成績的入學方式,更是對技職教育嚴重的扭曲與誤導。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其他相關的技術與藝術學院,就拿最近才完成培訓下一代青年幼苗的優人神鼓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優」與景文高中共同合作,特別開設了一個為培養台灣表演藝術的「優人表演藝術」專班,以完全跳脫傳統藝術班的教學方法,在大師親自認真的教導下,二十位學生扎實地從鋼琴、樂理、舞蹈、肢體、武術、到禪修,眼看著就將要為下一代的本土藝術文化建立傳承的基礎,然而一到高二,年輕學子立即面臨到升學的抉擇,由於沒有相關延續教育的科系與學校,同學只好回到指考,推甄的模式,被迫將一切所學中斷,辛苦培育的基礎只能放棄。
隱藏在扭曲的教育制度背後的,是整體社會人才培育與專業發展的斷層危機,也更是社會價值的危機。導正技職教育的方向,已刻不容緩了。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