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0【文/蕭富元《天下》】
金融海嘯,吹垮資本主義的繁榮盛世,當鐘擺從右邊擺向左邊,台灣該走向哪邊?
以逐利為目標的企業,該重建哪些價值?
在大起大落的世界經濟,個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科幻小說或許更能隱喻生活在金融危機下的心理狀態。
三○年代的大蕭條結束後不久,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 Asimov)完成奠定大師地位的故事「夜歸」(Nightfall)。凱葛星球的天空有六顆太陽,從無日落,凱葛人未曾看過黑夜。每隔二○四九年,星球會有短暫幾小時黑暗降臨。此刻,居民第一次目睹滿空繁星,卻因恐懼而陷入瘋狂,烽煙四起,文明瀕臨崩潰邊緣。
過去二十年,在全球化與自由化兩大動力簇擁下,繁榮沒有日落,世界經濟成長快如子彈列車,如沐歷史上最富裕的純真年代。九月十五日,百年老店雷曼兄弟熄燈,推倒連鎖骨牌,股市崩盤、信貸危機、通貨緊縮、失業率攀升,夜幕低垂,黑色九月、十月接踵而來。社會學大師華勒斯坦(I. Wallerstein)大膽宣告,世界性的全面蕭條已經開始。
金融宇宙一隅的台灣,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像是看了讓人發狂的滿天星斗。九月,出口值首度負成長;四.二七%失業率創三年新高;七千多家公司關門歇業;股市市值蒸發近十兆台幣;景氣燈號分數創七年新低,比SARS期間還難看。即使見過大風大浪,國泰金控總經理陳祖培談到這段日子,也只能搖搖頭。現在的他戰戰兢兢、小小心心過日子,「一切都超出常態,不知道要拖多久,」陳祖培用「很恐怖」,道盡他的憂慮。
一位外商投資銀行在台最高主管也深刻感受「Main Street」(一般人)對「Wall Street」(金融界)的敵意,他挖苦自己像過街老鼠,不敢出門。華爾街風暴發生後,他召集公司員工說,「不要幸災樂禍,要低調再低調。頭已經低下去了,還要再更低。」
危機的序曲 槓桿操作,舉債消費
大蕭條之後八十年,原本全球一廂情願經濟「明天會更好」,不料出現規模如此廣泛的「日蝕」。追蹤根源,這是從個人、企業到政府集體不負責任,並且偏離基本價值,才引爆出的系統性危機。
過度操作財務槓桿,賺一塊錢借三十塊。怎麼還?別擔心,聰明的華爾街金童會把債務包裝成漂亮商品行銷全球,這是危機的序曲。
由美國引爆的金融地震,震央就出在上上下下都不知節制地舉債消費。美國政府赤字預算龐大,債台高築達十.五兆美元,逼近美國一年GDP總值,是世界第一大債務國。至於美國消費者,則每年超額消費八千億美元,家庭總體負債十四兆美元,比國債還高。消費者不必付頭期款、提證明文件,輕輕鬆鬆擁有房屋,美國深陷債海泥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 Stiglitz)毫不掩飾地斥責,這種不顧後果的消費行為違反了經濟學第一定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只不過,霸王餐最後還是得吐出來。到現在,美國每天都有兩千七百間房屋面臨法拍命運,是去年的一倍半。
美國《BusinessWeek》首席經濟學家孟岱爾(M. Mandel)進一步延伸,這次的金融危機,既是債務問題,也是成長問題。孟岱爾研究,美國過去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二.七%,這是過度借貸製造出的「幻象」,民間消費佔GDP超過七成,如果扣除負債消費,平均經濟成長率僅一.三%,是過去五十年中最差的成績。
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的槓桿原理,透過華爾街大亨和金童巧手,發揮得淋漓盡致。
很諷刺,這個靠財務槓桿吹大的金融泡沫,始作俑者恰是正在解決爛攤子的財政部長鮑爾森。八年前,當時是華爾街最有權力的高盛集團執行長,鮑爾森強力要求美國證管會(SEC)放寬投資銀行十二比一(一塊錢資本,可以借十二塊)的槓桿比例規定。
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投資銀行拚命競爭借資本,美林等投銀槓桿比例高達二十八比一,歐洲銀行甚至超過三十比一(台灣目前是四比一)。美國金融機構的負債,也從八○年代相當於GDP的二一%,一舉跳升到去年的一一六%。
槓桿操作使得銀行體系荒謬地大過國家經濟規模,最經典的案例,是北歐的前模範生冰島。三家銀行資產總合是冰島GDP的九倍,銀行負債破產後,冰島從人均GDP六萬三千美元的幸福國度,瞬間淪為破產邊緣的失敗國家。
從上到下的不負責任
第二個被眾人遺忘的根本價值是「負責任」。
做了二十一年聯準會主席、被喻為「拯救世界的人」,八十二歲的葛林斯班一世英名,就毀在這次他口中百年難得一見的信貸海嘯。十月中旬,葛老在國會聽政會上坦承犯了部份錯誤,因為他「以為各機構會保護自己股東的最佳利益,以為銀行會照顧好自己的利益。」
始自雷根時代,主張減少干預、一切回歸市場機制的自由市場哲學,重重反挫。
誰說人是理性的、誰說市場知道什麼是最好的?
金融行為理論專家、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席勒(R. Schiller)在《非理性繁榮》一針見血反駁,「投資人是理性的,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的經濟假設,並不正確。真正支持股價的,是投資人的熱情或貪婪,而非實際的業績。
政府、銀行和個人,統統喝下非理性繁榮的迷湯,悖離自己的本分。
如今,所有批評砲口指向政府放任市場機制,監管疏懶,只仰賴別國管好自己的市場,你推給我,我推給你,最後竟無人負責。
「最該擔心的不是錢,而是能力,或者說是缺乏能力。單憑貪婪或愚蠢,不可能導致這麼多金融機構墜入迷途。在最基本的監管任務上,管理階層失職了,」《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史登(S. Stern)痛陳。
曾是瑞銀投資銀行亞洲區副董事長的陳嫦芬,不久前參加一場金融界的聚會,會中大家紛紛慨陳「銀行家該罵」,因為銀行只顧著比業績,徹底忘了自己的角色。
例如,銀行沒有盡責為金融創新把關,只要推出創新商品,帶動業績,相關人員立即獲得豐厚報酬,風險卻是在幾年後才曝光,害慘大眾。
華爾街的金融工程師(quants)設計出一堆複雜的數學模型,將各種債務證券化,包裝成琳瑯滿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愈包愈大,最後變成誰也控制不了的連動債酷斯拉。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過去十年,衍生性市場每兩年成長一倍,去年總值已經達到五一四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十一倍。
「分析師、銀行家、數學家加上信評公司,聯手把金融秩序搞垮,這個世界是敗給了一堆數學模型,」評論家南方朔一邊從書房拿出幾本磚頭重的金融外文書,一邊從創造性會計造成安隆案一路罵到衍生性金融商品震垮全球體系。他反思,這些都是不負責任創新的惡果。
上層體系失責,下層的終端投資者,也沒有盡到了解自己投資組合的責任。
看到投資型保單上每月的帳戶餘額,從原本投入的八千萬,縮水到只剩下兩千多萬,五十幾歲的電腦公司中階主管不禁發怵。買投資保單三年以來,他從來不知道買了什麼,完全委託理財專員處理,「一年前投資報酬率還有五○%,這個月變成負七○%,自己都不知道錢是怎麼憑空消失的。」他想不通,自己是中了什麼邪,才會去買那些聽都聽不懂的複雜產品。
聽過太多「大規模財富毀滅」,最相信「老媽媽理財方式」的南方朔搖頭說,在超高報酬率的誘惑下,投資者「都不看基本面,跟著分析師亂跑,」只能眼睜睜看華爾街變魔術,錢不見了。
新契機 全球協同,區域聯防
猶如荒原,華爾街成為眾矢之的,投資銀行自此消失。這個平坦的世界,試圖在金融廢墟中重建美麗新世界。大崩壞之後的新秩序,正逐步成形。
新世界體系的第一個契機,是全球更願意協同作戰,區域之間合作更為頻繁。
十月八日,在外號「直升機班」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操盤下,全球六大央行聯手同步降息,這是史上頭一遭,各國央行屏棄本位立場,一起想辦法挽救經濟。這是全球協同合作的第一步。
接著登場的是區域合作。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十幾年前就在《後資本主義社會》裡預言,區域主義將會成為世界主流,必須成立一個區域機構,與國家政府分工,專門處理重要事務。
杜拉克的預言近在眼前。十月底,中日韓與東協十國重提亞洲貨幣基金的構想,並協議成立八百億美元共同基金,因應亞洲金融機構美元短缺的流動性問題。南方朔觀察,經過金融風暴,區域重要性更甚以往,「金融的區域聯防已經形成。」
無法加入全球架構的台灣,更要盯緊全球協同的趨勢。「台灣如果出事,IMF不會來救你,台灣甚至也不能在國際上舉債,」看到台灣的處境,資深金融專家陳嫦芬擔心得睡不著覺。她體會,在這個情勢下,台灣更要做模範生,遵守國際規則,才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胡錦濤可以和布希通熱線,台灣可以跟誰聯盟?每個國家都自顧不暇,我們還是要盡一切可能參與國際相關的討論、結盟。」
新趨勢 政府角色吃重,管制更多
除了密集合作,在新的國際秩序中,自由市場至上的觀念將受到質疑,政府的角色愈來愈吃重。
這也是破天荒。繼英國之後,華爾街出身的鮑爾森,急急召集九大銀行執行長,關上門,拿出一份政府入股的同意書,要大家在上面簽名後,才准離開。經濟潮流的鐘擺,似乎又重回政府管制這一邊。
八○年代,政府干預愈少愈好的思維風行草偃,當時杜拉克就直言不諱,政府支出變多、干預變少,「將使政府從無為變成無能。」杜拉克解釋,要挽救經濟,政府必須反敗為勝,積極創造良好的經濟氣候,增加抵抗不景氣、迅速調適、持續競爭的能力,這也意味著政府不能隨便「放任」。
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經濟將會出現更多管制與干預。不過,台灣政府似乎正反其道而行。總統馬英九一再強調,鬆綁、回歸市場機制。但是鬆綁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特別在全球都指責市場失靈的今天。
新價值 你我的策略轉折點
對於世界、台灣乃至企業和個人,如今都來到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提出的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point),必須因應情勢,改變發展策略,才能轉危為安。
回歸根本,既是不變的價值,也是恆久的策略。 瑞銀台灣區總經理趙辛哲坦言,瑞銀在這波風暴中受傷較輕,是因為提早面對問題、回歸基本。現在金融業要關注的不是怎麼去賺錢,而是把基本架構做對,注重決策和風險管理的過程,加強各業務部門的獨立自主和責任感。
另外,過去金融業高額分紅和享有黃金降落傘保護的時代必將結束,業務員的獎金,不再是交易後馬上實現,而是分年發放。
各國政府也在調查金融機構執行長的違法詐欺,並在入股銀行時,要求限制管理階層過高的報酬。華爾街和倫敦金融中心已有大批金童失業,影響所及,應屆商管碩士也首度面臨找不到工作的風險。哈佛大學更領頭反省,如何導正畢業生蜂擁入華爾街掏金的現象,重拾大學多元服務的基本價值。
在金融危機赤焰下的個人,正面臨生涯轉捩點。專精勞動經濟學的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提醒,金融危機將掀起全球性的長期大失業潮,衝擊最大的是社會新鮮人和白領中產階級,必須更謹慎應付。
回想雷曼破產那一天,在美國教書的作家張系國正開著船深入美國內陸,回到家中,拆開退休金帳戶寄來的對帳單,從不買股票的他赫然發現,退休金帳戶縮水三分之一,「哇,不能退休了,」張系國第一個反應。
像是圍城,老的衝不出去職場,少的又進不來。這個困境,宏達電財務長鄭慧明感觸很深,女兒畢業後沒找到工作,他鼓勵女兒逆向思考,利用不景氣,提前看到人生的真實面,認真想想自己真正的興趣,「如果現在能把現實想清楚,也是天大的祝福。」
台灣反敗為勝的契機
在這個時刻,台灣要如何面對全球新秩序的策略轉折點,顯得更關鍵。
波士頓顧問集團資深合夥人塞爾金(H. L. Sirkin)在《時代雜誌》撰文指出,全球一體(globality)的世界,是一個失序的新世界。新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過去的成功法則並不表示可以一直沿用下去,企業要比過去更快速、更有彈性,且更了解市場和消費者。
「前面的道路是一條八線道的高速公路,沒有入口與出口標誌,沒有方向、地標、速限、警察,沒有人知道要靠右還是靠左走。你要自己定規則,盡各種可能到達目的地。在這個世界,你不能等待別人設立規則。這是一場任何國家都不敢輸的戰爭,」他說。
相較其他競爭者,台灣外債少、儲蓄率高,相對體質好,不需要太悲觀。
只是,政府能不能反敗為勝,變成一個更好的政府?只有授權沒有領導、只有鬆綁沒有管制、只有市場沒有信仰,將不會是一個能夠帶領台灣避免經濟蕭條、安度策略轉折點的好政府。政府要提升能力、人民要加強監督,才有可能駛出風暴。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