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mr6.cc/?p=2482
******************************
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14歲移民加拿大,而後移居美國矽谷,自大學開網站起算,浸淫互聯網達11年,著有10本書,返台後任職於美商創投,一年前受聘領導Voofox網站公司任總經理,即將於11月1日正式辭職,之後將開設自己公司,繼續耕耘最愛的網路產業。
******************************
我中毒了,中了一個叫「努力」的毒
人在韓國,上網時間被壓縮,暫將緊張的網路動向放一旁,寫點輕鬆的題目。
首爾時間比台北晚一小時,我們的四點,是他們的五點。換句話說,若想要在早上八點抵達,我得在台北時間七點就出發,倒推回來,我得在台北時間早晨三點,就起床寫部落格。
當我今早三點,在冷颼颼的房間幽幽起身,我終於發現,每早起床寫文章真的算是一種很「努力」的行為。然後我大概坐在旅館房內的桌前,想了一下「努力」的意義,我發現我中「努力」的毒之深。
誰說今天一定要起床寫部落格的?
今天休一天不行嗎?
努力的「目的」是?
隨著精神慢慢回來,我還蠻愉快的想承認,我真的中了「努力」毒。
《天下雜誌》準備於11月19日(明天)出版2008年的教育特刊(另連結在此),這次主題為:「扎根青春:從態度到專業,做準備好的人才」。之前吃過飯的主編大人來邀請寫一篇,介紹我自己的青春、自己的過程。相信網路人都常收到這樣的邀稿,平常婉拒多於接受,因為個性古怪,不太喜歡「依照別人訂的題目寫」,但,這次的主題卻讓我特別想寫!我激勵青少年在「人生的黃金十年,從能力到態度,全面努力『扎根』」。
「扎根」這個動作,裡面的意義一言難盡。這次特刊似以張鈞甯為封面,裡面有蘇麗文…她們是目前最紅的年輕人成功標竿,她們的故事很容易讓現今高中小學生引起共鳴,但我對這樣的「封面文化」有些意見,不是因為他們不成功,而是他們的成功故事,往往是強調他們之前怎麼做,以致到現在這個「成功」,所以,她們會努力的從現在這個成功,往前「倒推」,一路下來是怎麼達到這裡的,我讀過許多偉大的人的作品,我都發現,他們並沒有提到「扎根」這件事。
「扎根」不是一個動作,來喔,今天我們來「扎根」!
「扎根」也不是播灑一顆「運氣的種子」,等待命運之神選擇了我們。
我覺得「扎根」是一個習慣,是在為長期戰鬥而作的準備,它每天都做,每天進行中,沒有目標,也沒有終點。
天下請我「談談自己」,那我就來談談自己。不確定「扎根」是不是在我的DNA裡,但自小我們家的家庭教育一直強調「扎根」。大部份的家庭,兩代就是兩代,父母是永遠的導師,從來不是「夥伴」;即使父母握著你的手,一邊說「我們一起畫圖」,其實一邊是在幫你畫圖。這個「根」,是父母眼中的根,給了以後,孩子自己不會再「生」。
我們家不是這樣。我父母從小就給我們一個印象,我們是「全家一起奮鬥」的,我爸爸教訓一番後,他下一句話會說他「也要奮鬥」,所以我們大家一起奮鬥,全家都要奮鬥。於是打從娘胎出來,我就接收了一個觀念:「努力」是一輩子的,而且,「努力」是很快樂的。
不是要達到什麼目標,而是「努力」就已經很快樂了。而這種「努力」有很多層面,可以努力賺錢,努力念書,努力作慈善,努力做人,努力對人好,努力對家人好……。什麼都要努力就是了!一邊努力,一邊就在「扎根」。
所以,打從小時候,這個「根」就「扎」下去了,我中了「努力」的毒。
第一次感受此毒,在我們剛移民加拿大,我在台北念完初二,其他同學正準備上初三、準備聯考,我卻已到加拿大的語言學校準備轉公立學校,那時候的數學,閉著眼也算得出來,英文呢,說實在也沒這麼難學。當時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腦,那我每天回家,要做什麼?其他同樣從台灣來的同學們,寫完功課後自己出去騎車打球,我也是;他們周末都是相約坐公車出去逛逛街、走走公園,我也是,還常常主辦這種活動。我們一起在享受加拿大的好山好水與自由青春…。
但,大家在玩樂時間之外,回到家後,每天睡足八小時,周末要睡到中午12點;回到家就打開電視,把一場足球賽完完整整的看完,後半場其實已在沙發上昏睡去……。
我呢?
我回家以後,回到書桌,或躺在床上;我也看足球,但我手上多了一個東西:字典。我自己背單字,一直背、一直背、一直背……。起床背,回家背,吃飯前背,吃飯後背。幾個月後,我在班上都是同學問單字的對象,我就像字典一樣的告訴他們,每次他們問了我一個看起來很難的字,我卻不慌不忙的告訴他們,他們詫異的表情彷彿在說:「你到底是怎麼背的?」
才發現,我們家給我的「努力」的「扎根訓練」,不只是在台灣可以拿第一名,到了自由自在的加拿大,明明已經沒有課業壓力,我父母也不必要我念什麼書,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會想辦法「努力」,利用所有縫隙時間來背單字,這樣的持續性,就像岩壁上的小水流,一段時間下來,在石頭上蝕出一個大洞。
後來,每件事我都是這樣。在台灣的時候數學並不強,後來就開始把這樣的「努力」轉到數學去,把數學課本當讀,後來一路念到史丹佛去了。我曾經自閉,就強迫自己要與店員說話,別人在玩的時候,我還要在風景區的店員面前,丟臉的「我…我…我…」的講話,讓自己一定要講出話來。念大學時,每天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剛好是45分鐘,每天開這段路,每天都在車上練習說話,說一說又開始思考一堆方法,後來「研發」出「小嘴說法」(SMT)等等一直研發下去。我心中沒有一個「目標」,我就是一直練習、一直練習。昨天在韓國最高的63生命大樓演講,中間出了不少狀況,主持人先誤稱我為「Mr. D」,然後簡報筆直出錯,跳回到最前面,心中一片慌亂,又有時間壓力,但下台後,韓國人、新加坡人、印度人、英國人看到我第一句話就恭賀「簡報講得非常好!非常好!」我心中的雀喜並沒有太多,知道離「很好」還有一段距離,我也沒有很急著要趕那個距離,這彷彿是一個平靜,這個行業不能靠簡報賺錢,而且我已經努力了太久,丟臉了這麼多次,這種終於好不容易來的事,也沒什麼好慶祝的了。
抱著這樣「一輩子努力」的決心,我就不太喜歡大家激勵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喜歡貼一張百萬雙B名車海報在天花板,每天看著它,讓腎上腺素充滿全身,揮拳、咆哮,我要成功!我要成功!這樣是不錯的,但用了一陣子,所有激素都會用光光的。我身邊許多創業家,許多的激情,都是這個樣子的出現,然後也就無疾無終的消失,直到我突然想起,咦,那個某某某好像好久沒看到了,才發現,他已經不見了,只能在心裡默默的懷念……。
這不是大家的錯,專注某事,然後隨時調整是正確的,不過,「努力」這件事不能只有一時,「努力」必須像水一樣,整個地滲透到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分鐘都想要努力。
不知為何而由的,努力。
話題稍轉,談到上周在《華爾街日報》有一篇關於新世代職人的評論,他們說,現在的小孩進職場就是「東要西要的」,和以前很是不同,這篇文章和台灣這邊幾年前「草莓族」看法類似,但,我對這種文章叱之以鼻。我從不覺得草莓族不好,因為那或許只是「自視甚高」的象徵,年輕人認為,自己是未來的Super Star,他並不是不努力,而是不想照這些資深人士定的規則去努力,不是嗎!不行嗎?
年輕人的確就是未來的super star,「時間」是年輕人最可怕的資產,將你的時間化為一注小清流,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慢慢的、一點一點的累積,如果你願意這樣的繼續努力,努力這件事已經在你的DNA裡,那你就算是草莓族、布丁族、馬拉族、快閃族也都會是很成功的人;就算被退學、被排斥、遇見失敗,也都只是一時,明天的你比誰都還厲害。
向下扎根,一點也不痛苦。養成了努力的習慣,讓這努力的毒,種在你的血液裡的每一個分子,再堅硬的石頭也會被蝕開一扇窗,然後你有一輩子的時間去發揮它、享受它。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