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和平共榮是歷史的方向

來源:2008年11月3日 《聯合報》社論

海協會長陳雲林今日率團來台,這是六十年來深具里程碑意義的兩岸大事。

倘各方目光僅投注在陳雲林來訪時的台北街頭擾攘,恐怕只是見樹不見林;若能將視野拉高放大至一甲子以來的宏觀時空架構,始能看出台北「江陳會」在大歷史中的奇峰突起。

陳雲林上周四在北京開記者會,他說:他自國台辦至海協會,「置身歷史和現實的座標點上」,希望為兩岸多做點事。以陳雲林的年歲,一九四一年生,曾是中華民國國民;一九六六年入中國共產黨,正是文革發動之年;然而,在上周四的記者會中,他說為了訪問台灣,勤學閩南話;又說,這次他不能到中南部,遺憾之餘,竟致哽咽失聲。這六十多年的滄桑,交匯在陳雲林今日個人生命的「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上。

跳開陳雲林個人,拉高放大來看,今日兩岸關係的「歷史與現實」,更是交匯在一甲子以來更宏觀的一個大歷史座標點上。兩岸的分離,是因中國窮弱造成的動亂所致;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離後,各自以不同的理念與方法,去各自設法解決窮與弱的問題。大陸由毛澤東主導,倘若沒有鄧小平在七○年代後期開端的改革開放,扭轉了發展方向,大陸恐怕迄今仍陷於毛澤東及四人幫所製造的禍亂之中;相對而言,台灣若無蔣經國的解除戒嚴及開放與大陸交流,台灣也恐怕在政治或經濟上早已窒息。正因大陸及台灣各自在政經發展上分別突破了自困的瓶頸,所以兩岸關係也才可能跳脫「解放台灣」或「反攻大陸」的符咒,今日也才會見到文革年代加入共產黨的陳雲林,以和平協商特使的角色來到台灣。

即使將時空緊縮至台灣解嚴後的最近二十年,這種「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衝擊,也是驚心動魄的。一九九三年,「辜汪會」在新加坡舉行,當年台灣的卡司是「李登輝/辜振甫」,大陸的卡司是「江澤民/汪道涵」;至一九九九年,「辜汪二次會談」幾乎就將在台北舉行,卻臨陣破局,接著就是陳水扁的尷尬八年;現在,九年後,今年五二○兩岸恢復交流機制,大陸的卡司已換成了「胡錦濤/陳雲林」,台灣的卡司則換成了「馬英九/江丙坤」。可見,人事斗轉星移,甚至歷史江河彷彿也被截流斷流了九年;但是路不轉人轉,江河之水如今儼然又是滔滔滾滾。

將台北「江陳會」置於六十年來「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上,可以看出兩岸互動有一條由隱而顯、由微而著的主軸線,那就是「民意與和平」。中國大陸擺脫了毛澤東及四人幫的階級鬥爭論,改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主要是因必須回應民意;而改革開放變化了中國大陸的朝野體質與思維,也才會改以「和平」為兩岸關係的主軸路線;否則,今日的北京政權恐怕猶如平壤政權。相對而言,台灣方面在解嚴後,民意獲得快速釋放,兩岸關係立即成了民意激盪的重要題材,而李登輝左右搖擺的機會主義及陳水扁「自欺欺人」的「正名制憲」,則可視為台灣在兩岸政策上必然應當經歷的民主辯證過程;至今,台灣民意雖未達到圓融整合,但「和平」無疑是台灣主流民意的共同主張,這也是二○○八政黨輪替的基本動力。換句話說,只要中國大陸在內政上繼續深化放大政治與經濟的改革開放,只要台灣的民主法治也能勿受汙染,兩岸「和平共榮」應是民意的共同歸趨,也必是歷史的方向。

民意嚮往和平,兩岸均須回應民意。兩岸當局只要堅持「和平」的最高原則,兩岸的互動即可能滿足「共榮雙贏」的民意;而兩岸當局只要多置心力於「共榮雙贏」的民意,兩岸的「和平」即得以維繫。

六十年來,兩岸皆是歷經血淚艱辛而走至今日境地,陳雲林行前公開誇讚台灣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而台灣朝野亦常不吝對「中國崛起」給予肯定及讚譽。但兩岸今日成就,亦絕非倖致;如前所述,倘大陸無鄧小平之扶傾廈、挽狂瀾,台灣無蔣經國之脫繭、鬆綁、開新局;則台灣及大陸的內部治理不可能有今日境界,而兩岸關係也不可能出現如今這般柳暗花明的氛圍。由此可知:只要主導人物對了(蔣經國/鄧小平),路線對了(解嚴交流/改革開放),兩岸的內部治理就會有成績,而這些成績就會反映到趨向「和平共榮」的兩岸關係上。

然而,歲月不居,地球不停,今日即使起蔣經國與鄧小平於地下,他們當年的兩岸思維,也恐怕無濟於現今的兩岸關係;今天,馬英九及胡錦濤正在做的事及所應當做的事,實已不同於並超越了蔣經國與鄧小平當年的想像。

再回顧二十年來兩岸的慘烈互動。李登輝曾有「國統綱領」,甚至密使穿梭,但因兩岸當局失去誠信,李登輝現在成了公開指「台獨過時又危險」的「台獨教父」;陳水扁曾有「中間路線」及「四不一沒有」,甚至稱「正名制憲自欺欺人」,後來卻「挺獨護貪」走到今日境地。這二十年的兩岸互動顯示,中國大陸若不能尊重「中華民國」有足夠的空間,台灣的動盪及兩岸的危機將始終存在。北京當局從二十年前「中華民國已死」的政策觀點,走到今日「維持現狀」及「九二共識」(潛台詞是「一中各表」);這非但是因穿越了五、六十年前「解放/反攻」的歷史硝煙,也是因深受過去二十年統獨惡鬥之痛,而有所體驗及省悟吧?

陳雲林站在「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上,為張銘清事件隱忍,為毒奶粉事件道歉,語帶哽咽,心中必有打脫牙和血吞的感慨;而台灣民眾在反對或期待陳雲林來訪時,亦皆對台灣在兩岸關係上不夠對等、有失尊嚴的處境而心存遺憾或憤懣。但是,較諸五、六十年前「解放/反攻」用槍礮相互殘殺,及較諸二十年來的統獨惡鬥,今日台北「江陳會」所站的「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卻無疑是正面的、進取的,也是足可慶幸與肯定的。可見,愈是經歷摩擦衝撞,愈能淬礪探索出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和平共榮」。

我們期盼,馬英九、胡錦濤及今後的兩岸領導人,在內部治理的思維及方法上能有超越蔣經國及鄧小平的境界及成就,而這類思維、方法及境界、成就,亦必可反映在「和平共榮」的兩岸關係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