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我以我心向明月

我恐怕一輩子也寫不出如此曠達與灑脫的文章。喜歡,好佩服!

-by Eve
============================================================
我以我心向明月
轉载自:http://ldmlms.blog.sohu.com/103150962.html

月明山水间,我卷帷望月。整日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如今是难得有清风明月为座上客了。观月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和回忆。山月不随江流去,依旧悠悠照古今。其实月色并非厚古薄今,实在是我们自己疏离了她啊。

澄洁的天宇中栖息一月,高不可攀。月色无滞无碍,幽幽灌注于前,空茫茫似雪花覆地,远山不雨而润、不烟而晕,宛然一幅五代人笔下的远山清辉图,无需蘸些石青墨绿而清气盈纸、神韵自足。古月如是,今月亦如是,只是古人心清气闲,意态潇远,故不负花月,得月下谈禅之逸致,得花前抚琴之幽情。悟思盈溢,付之于诗、托之于文,月便成为历代文人词客吟咏的主题。比如台湾诗人余光中就在他的《寻李白》诗中描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

唐诗宋词元曲的咏月诗章难以胜记,一部诗歌史简直就是一部明月史了。有月登台、有月泛舟,古人历来推为雅事,光是登台泛舟还不算,必得焚香操琴,坐拥月华,临流赋诗,或酾酒江上,飞觞醉月,长浩吟诵,不拘形迹,陶然忘机,豁达洒脱之至。

翻开唐诗,我们尚可领略王维诗中描绘的那种静谧悠远、出尘绝俗之境:独坐幽篁,皓月来照,拨弄古琴,嘈嘈切切之音,婉转萦回,如丝如缕,袅荡为薄雾为轻烟,入天心入深林,直叫人叹此曲、此景天上有。

对于古人,有月即有酒茶即有歌诗,即有花有笛有琴,无一不雅,无一不美。由月生诗,月因诗美,诗因月传。月依了景物,在古人笔下,便有了山月、湖月、江月、松月、池月、林月之分,春秋宜人,故古人咏月诗词以此两季居多,其中又以秋月诗章最佳。

月寄托着人们的情思。喜则花月含笑,花好月圆,悲则月色惨淡,弯眉凝愁,此皆心境的不同而濡染不同的色彩。寂寂独处时,月可成为千古知音。所以,颠沛流离、尝遍人生起落况味的李太白对月则心窗洞开,愁心以寄,座上无人便邀月共醉;张泌也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吴中才子唐寅携酒花前带月尝,年年和月醉花枝。这月魂花灵能抚人创痛,何其可恋可爱啊。

月也是最能让羁旅飘泊的游子起怀乡思亲之情了——投宿乡村逆旅,独自点缀异乡,故园便在枕边频萦客梦,夜不能寐。起而披衿临窗,但见平湖脉脉,月色苦照,于是乡愁纷纷涌涌,奔袭而来,弥久不散。

尤其中秋之夜,月圆饼圆人难圆,月孤身孤情亦孤,家中老母定然倚门相望,但是独不见千里之外的游子归鸿!登楼凭栏向故园,纵目关山,路断林深意苍茫,此时,真个见风溅泪,闻笛而春风惆怅了。千古之下,此愁谁人能免?

月虽能使人悠然释怀而忘世,也能让人夤夜苦思——关于自然规律,关于人生之求索。苏轼把酒问青天时,遂悟人生之旦夕祸福就如同月之有阴晴圆缺;人生既然免不了坎坷悲喜和荣辱,所以这些一旦出现,我们应以廓然之心胸对待,淡然处之。

人生只因为欲望太多,故痛苦不绝,如果悟出明月清风只因胸无蹇滞纤尘,故而才如此明丽淡雅素洁,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变得心若明镜,快乐充实起来。

苏轼泛舟赤壁、江上览月时,说:江水流逝,不舍昼夜,但水总是不断绝,至今还是那条长江;月虽有圆有缺,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因此,不禁又想起唐朝刘希夷深有感触的诗句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是啊,山月江花恒久地存放,而人生百年,若风飘尘、若白驹过隙,人在这急景流年中是会渐渐老去,今日不同于昨日,明日也会异于今日。所以岁月无情,韶华易逝,我们且莫羡他势焰权高金多财盛,当惜取少年时光,尽展功勤,有所作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