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中國人的氣質》書摘之一

這幾天有限的上網時間都用在閱讀財經新聞、及D 君的博客,荒於筆耕了。明天10.10休假,心情很優閒,就談談二天前看見的一段文吧!

目前閱讀的書是美國傳教士Arthur Smith做箸《中國人的氣質》。此書版本頗多,我手上這本出版自中華書局2006年8月。近二週了,書每天陪我上、下班,而黃興濤先生為本書所寫的49頁引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smith)及其《中國人的氣質》』還沒看完呢!

我要提的文章段落正是出自黃興濤的引言:
******************************
作為近代中國改造民族性或國民性思潮最傑出的象徵徵性人物的魯迅先生,其思想經歷,可以說典型地見證了這一點。早在留日期間的20世紀初年,魯迅就曾讀到澀江保所譯的
《中國人氣質》一書。他後來塑造著名的文學形象"阿Q",對顧全面子、喜歡做賊、和充當看客(冷漠旁觀)、主奴根性、與自欺、缺乏誠信與社會之愛、喜歡瞞和騙、保守滑巧等"國民性"的體認、描寫、和諷刺等,受到該書觀點某種程度影響的事實,已有不少學者給予過研究和揭示,並為學界所熟知。從1926年7月到1936年10月,魯迅曾四次提到明恩溥此書及日本人對其觀點的吸納。他並不完全贊同明氏的觀點,甚至認為其錯誤不少,但卻多次強調該書對反思中國國民性的價值,希望能夠翻譯給國人看。如1933年10月在致陶亢德的信中,他就寫到:

「日本方在發生新的"支那通",而尚無真"通"者。至於攻擊中國弱點,則至今為止,大概以
Smith之《中國人氣質》為藍本,此書在四十年前,他們已有譯本,亦較日本人所做為佳,似尚值得譯給中國人一看(雖然錯誤亦多),但不知英文本尚在通行否耳。」

1936年10月5日,也就是其逝世前14天,再讀到辱華影片
《上海快車》的有關評論後,魯迅又一次以語重心長的筆調寫到:

「不看
"辱華電影"於自己是並無益處的,不過自己不看見,閉著眼睛浮腫著而已。但看了而不反省,卻也並無益處。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氣質》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的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
對這種討論民族性的書籍,我是嚴肅的。近二年,每遇中國遭遇西方媒體一片撻伐聲之事件,網上中國憤青的言詞總是激烈不理智的。如何公平客觀看待批評;如何條理清晰讀出弦外知音,該知道別人如何正確、或錯誤的看待自己,才更有改進空間。該走的路還遠著!

D君博客有篇貼文
FT中国:中国:自豪与踌躇挺有意思,做個聯結。

期待自己閱讀的速度能加快,盡快切入正文,為一窺這本影響西方近百年,至今仍然左右西方觀看中國視角的巨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