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誰是阿Q的父親?中國數百年奴才與順民訓練

忽然想起這篇去年傳給朋友的貼文,找出來看,還是挺有意思。都說台灣人有「奴性」,被統治者壓榨成慣性了,看了此文,才發現原來這是中國的民族性呀!

- by Eve
============================================================
摘自《山水思想人物》﹐三聯書店2007年1月版

一年以前﹐螞蟻社會約我演講過一次﹐那天集會的地點在漕河涇黃家花園﹐結果沒有講﹐因為趙太爺只許游覽﹐不許集會。今天算是來踐那一回的舊約﹐來談談"阿Q的父親"。

關于阿Q的家世﹐《阿Q正傳》的作者魯迅先生語焉不詳。他只在序文上說﹕"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我今天並不是有什麼新的端緒尋出來﹐我生來並沒有那兩種癖﹐又不是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冒充博雅似乎可以不必的。然而要用這題目來講演者﹐還是從黃家花園那天的感想而來。阿Q兄之為人﹐我們的確很熟悉﹔看見了趙太爺的客廳﹐更可以了解阿Q兄的生活。考古學家看見猿人的一顆牙齒﹐可以想象猿人的生活狀況﹔我們熟知阿Q兄的性格﹐再推測他的老太爺是怎樣怎樣的一種人﹐也不算是空中樓閣罷。

魯迅先生說他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起來的角色"。阿Q兄的嘴臉﹐蘇雪林先生曾經從《阿Q正傳》替他勾取出來﹕
第一是卑怯。阿Q最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凶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第二是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于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

第三是善于投機。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蕩到未莊﹐阿Q看得眼熱﹐也做起革命黨來了。但假洋鬼子不許他革命時﹐他就想到衙門裡去告假洋鬼子謀反﹐好使假洋鬼子滿門抄斬。

第四是誇大狂與自尊癖。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

以上見《〈阿Q正傳〉及魯迅創作的藝術》

所以阿Q兄的別號﹐當他在野時叫做"順民"﹐得意了就雅稱"奴才"﹐到洋場裡來就叫做"仆歐"﹐有時也尊稱為"買辦"。這樣一位精神勝利的人物﹐的確是出于名門華族。他是北宋以來中華民族的兒子。我今天就講講這個。

清朝臣子對皇帝跪拜扶服﹐自稱奴才(其實漢人做臣子的﹐不僅是奴才﹐還是奴才的奴才)。有一位據說是富有蠻子氣的學者辜鴻銘﹐他曾用學理證明天生膝踝是為著跪稱奴才的﹐但歷史告訴我們﹐古代的臣子並不跪對﹐也不自稱奴才的。賈誼和漢文帝坐而論道﹐說到稱心愜意的地方﹐漢文帝還前席以聽。自從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把坐而論道的老法子改變了﹕皇帝坐而聽政﹐臣子只能立而對答。直到朱元璋做了皇帝﹐又重新改定規章﹐臣子朝見﹐要跪在金鑾殿上對答。唐宋以前﹐昏暴的皇帝嚴刑峻法﹐殺戮忠良的事﹐歷史上本來很多。但為人君的總以士大夫的廉恥為重﹐決不肯侮辱人臣的人格的(士可殺不可辱)﹐明主禮賢下士﹐更不必說。從明朝起﹐開廷杖之風﹔一言不合﹐皇帝就叫左右的把朝臣拖下去打屁股﹐士大夫的顏面剝奪無余了。明正德以後﹐廷杖至死﹐竟是家常便飯﹔因此讀書人不敢留一點剛正的骨氣﹐大家都到嚴嵩﹑劉瑾﹑魏忠賢門下去做干兒義子。一個讀書人﹐如阮大鋮那樣的大作家﹐都肯拜權勢的太監做干老子﹐那對皇上自稱奴才﹐當然很是心安理得的了。清初有一七十多歲的耄年大臣﹐跪了半天﹐神志便昏了﹔太監就大聲叱罵他﹐還准備用杖打他﹐一品當朝的大臣﹐也只好忍耐下去。由"坐論"進而 "立對"﹐由"立對"進而"跪陳"﹐又由"跪陳"﹑"受廷杖"進而"自稱奴才"﹐這可驚的進步﹐乃是奴才學上一件大事。

以上所說的是奴才教程中的特殊訓練﹔還有奴才的一般訓練﹐比特殊訓練更重要更普遍。科舉制度始自唐代﹐唐太宗看見新科秀才的得意忘形﹐他已覺得"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的痛快。北宋以後﹐科舉制度漸漸完密起來﹐程伊川就知道這制度的可怕﹐他說﹕"科舉之學﹐不患妨功﹐惟患奪志耳。"果然﹐自從明代以四書文取士以後﹐士大夫的志氣一天一天被聰明的皇帝所侵蝕﹐大家都變成不講氣節不知廉恥的奴才。大家請看一看艾南英的應試文自序﹐他說﹕他既不甘以白衣窮書生終老 ﹐只好到科場裡去受折磨﹐應考的時候﹐受搜檢﹐受申斥﹐囚首垢面﹐衣露晝曝﹐暑喝風沙﹐簡直連囚犯都不如。這種不可告自己妻孥的丑勾當﹐為了要升官﹐大家都忍著氣來鑽。讀書人前半生在這個圈子裡打旋﹐弄得昏天黑地﹐早不知自己還要有什麼人格。後半生患得患失﹐在利祿場中往來﹐更不講什麼道義了﹗明清二代的讀書人﹐無論是講理學的﹐科舉出身的﹐或是詩酒風流的﹐都是訓練有素的奴才坯﹐讓康熙帝落一句"蠻子哪有一個好人"的丑評﹗

對外族自稱順民﹐自南宋起。宋高宗對內算是皇帝﹐其實只能算是金國的臣子。他對金國稱臣表雲﹕"臣構……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皇帝對外族稱臣﹐老百姓對外族稱順民﹐那還待說嗎﹖不過順民也有等第﹐在元代﹐凡遼金時的老牌順民叫做漢人﹐後來蒙古大兵略定江南時﹐歸順的叫做南人。政治上重要職位以及重要權利﹐蒙古人色目人可以自己享受﹔漢人就低一級﹐經過蒙古人恩許的可以享受﹐南人就絕對沒有享受的機會。要說南人在元代百年中有過什麼好處﹐只有元兵征日本被俘時﹐蒙古人﹑漢人都要被殺﹐南人可保存性命﹐但又不免為海外的終身奴隸。元代那一百年的訓練﹐很有效果的﹐明代倭寇橫行沿海時﹐倭寇上岸﹐沿街挨戶都掛順民旗子﹐妻女玉帛﹐都讓倭人自由掠取﹐那是順民訓練的成績。順民旗在清代的效用更大。英兵攻破寧波時﹐英法聯軍入北京時﹐甲午戰敗﹐東三省被佔時﹐到處都可以看見順民旗的飛揚。庚子拳亂那一回﹐津平一帶﹐各式各樣的順民旗都有﹐有自稱大英國順民的﹐有自稱大美國順民的﹐有自稱大俄國順民的﹐更可見六百年的順民訓練﹐成績著實不錯了。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馬關磋商條約﹐伊藤博文說﹕"我軍到了奉天﹐覺得漢人容易治得很。"你看伊藤博文都贊美我們中國的順民了呢﹗

在上有奴才訓練﹐在下有順民訓練﹐"奴才"加"順民"﹐這就是我們阿Q兄的靈魂﹗朋友﹐我告訴你﹕阿Q兄的老太爺﹐他的大名﹐叫做"東方的傳統精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