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韓國史──與隋唐的鬥爭及三國統一

摘自:《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 朱立熙/著

網路書局傳來的書訊,
介紹(厚顏的)與中國爭論歷史遺產不遺餘力的韓國的ㄧ小段歷史。另外還有【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及【印尼史─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改天到書店翻翻!

-by Eve
==============================
==============================

與隋唐的鬥爭及三國統一

一、與隋唐衝突

西元六世紀後半,當高句麗為了收復漢江流域的失土而連年征戰之際,中國大陸出現了隋朝(581-617年),大一統三國、西晉以迄於五胡亂華、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對立與分裂亂象,在中原建立新的帝國,形成新的國際關係與秩序。這時,外蒙古及西邊的阿爾泰山一帶,由土耳其系統的突厥族所控制,暫時統一塞外地方建立大帝國,但是不久突厥就分裂為東與西(572年)。由於大陸出現新的勢力,朝鮮半島也受到影響,高句麗與隋隔遼河為界,衝突勢不可免。

1.隋軍攻打高句麗

隋消滅南朝的陳國統一中原,為高句麗的平原王(559-590年)時,為了因應情勢,高句麗採取了加強訓練兵力,貯存軍糧,以及修造兵器等措施。嬰陽王(590-618年)即位後,受到隋文帝誣陷的信函所刺激,於是一改原本穩健的態度,以積極的行動防備隋朝,並數次對遼西、臨榆關、山東等地發動先制攻擊。隋文帝大怒之餘,動員三十萬水陸兵力入侵高句麗,卻遭到洪水與風暴而受挫(598年)。

隋文帝之後,煬帝即位,打破了戰後十多年來相安無事的局面。他計畫連結長江與黃河將中原的經濟圈統合為一,於是闢建從洛陽到長州的大運河,定洛陽為東都,為建立大帝國而奠定基礎。

為了實現大帝國之夢,隋認為非先壓制塞外民族不可,而壓制突厥則要制伏東方的高句麗,不過,高句麗看破隋的意圖,反而與突厥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611年6月隋煬帝下詔攻打高句麗,親率百萬大軍分陸路與水路進攻。陸軍正兵一百十三萬人,由宇文述與于仲文分率左右翼部隊自涿郡出發向平壤進軍。水軍則由總管來護兒、副總管周法尚領軍,從山東登州出發越黃海進入大同江,與宇文述部隊會合再攻進平壤。

相較於隋的大軍,高句麗只有數十萬兵力相對應。陸軍由乙支文德率領,水軍則由國王的弟弟建武親率,採「先守後戰」與「清野戰術」與隋軍遭遇。越過遼河的隋軍,為了攻略遼東城投入不少時間與物資,卻久攻不下。由於煬帝親自督戰,便率爾對平壤直接攻擊。在此之前,經海路抵達大同江的隋水軍,遭到建武率領的五百名決死隊全數殲滅,兵員與糧船全部沉沒。水軍的挫敗,直接導致後來陸軍在薩水的潰敗。

隋的宇文、于兩大將率領的三十萬大軍,為了進攻平壤在鴨綠江西岸集結時,乙支文德先以撤退誘敵,到隋軍追趕到平壤城外三十里紮營,已經師老兵疲。同時,高句麗嬰陽王為探知隋軍實力,派乙支文德以假投降誘敵撤軍,然後再予追擊而大破隋軍,三十萬大軍最後僅剩下二千七百人,乙支文德的勝利被稱為「薩水大捷」。隋煬帝最後仍集結殘兵於烏列忽城下試圖再戰,但仍被乙支文德率領的高句麗軍所敗,只好由德文昇率數千殘兵保護踉蹌奔逃回國。

次年(613年),煬帝無視國內的反戰,再次出兵高句麗。但是,高句麗的防守更為堅實,隋軍雖有飛樓、橦車、雲梯等攻城裝備,仍無法奏功。後來因國內發生叛亂,使隋軍無法再戰而撤退。煬帝第三次遠征高句麗仍以失敗落幕。後來,因李淵、李世民父子叛亂,攻陷首都,隋煬帝在江都被弒,高句麗才結束與中國三十多年的鬥爭。

2.對唐政策

隋亡唐起(618年)時,高句麗正是嬰陽王之弟建武即位之年,也就是榮留王(618-642年)。他因為與隋戰爭時和乙支文德一起立下赫赫戰功,登基後便試圖對唐朝這個大陸新勢力採和睦的態度。他壓抑了武將的北進政策,而採北守南進主義。因此,榮留王接受了唐朝和親的提議,派遣修好使赴唐,並應唐之請,互相交換與隋戰爭時的俘虜。在和親政策下,道教傳進了朝鮮半島並頗為盛行。

唐漸漸有了建立世界帝國的野心,在國內建立均田制與府兵制等制度,開始積極建設累積國力,締造「貞觀之治」。同時,唐也對外擴張,先後對西突厥、鐵勒諸部、高品土渾等,即現在的內外蒙與西藏地方予以征討。後來,唐太宗要求高句麗祭葬隋朝殉難的遠征軍遺骸,並採取強硬政策,於是讓高句麗放棄一貫的和善政策,構建千里長城,開始防備唐的入侵。

千里長城還未建成,高句麗就發生政變。以淵蓋蘇文為首的少壯武臣弒害榮留王及一百八十餘名大臣,迎立國王的姪兒為寶藏王(642-668年),對唐強硬派於是掌握了政權,淵蓋蘇文自任「大莫離支」獨攬政治與軍事大權。對唐強硬派掌權的事實,使得唐朝也受到衝擊。

二、朝鮮半島情勢

此時,半島內的狀況是,百濟與高句麗經常對新羅加以攻擊,迫使新羅必須向唐求援。應新羅之請,唐曾派使臣到高句麗勸說停止攻擊新羅。一度曾派營州都督張俊去打高句麗,但因遼河氾濫而撤軍。

1.唐遠征高句麗

在緊張的國際關係中,夢想成為世界帝國的唐太宗,於644年11月以淵蓋蘇文弒害榮留王並屠殺大臣以及追究他獨裁統治的名義,派遣遠征軍討伐高句麗。

次年4月,越過遼河的唐軍雖攻陷了蓋牟等遼東的幾個城,但與趕抵安市城的高句麗軍陷入膠著戰。安市城內存糧充足,軍民士氣高昂,但唐軍的補給路線都被高句麗軍切斷,攻陷的城則都是空城,連軍糧的調度都很困難。再加上遼東地方寒冷逼近,唐太宗希望趕緊攻下安市城。但包圍了三個多月,每天攻擊六、七次,安市城仍是毫不動搖。三萬名高句麗軍再沿赤峰鎮南進,越過長城擊破上谷,駐守那裡的唐朝太子於是向太宗稟告烽火的狀況,太宗乃下令撤軍。安市城主楊萬春與烏骨城主鄒定國急起直追撤退的唐太宗,幸得勇將薛仁貴之助,才將太宗在被活捉之前救出,保住了性命。

經過這一巨大衝擊,使唐太宗不敢再貿然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後來是利用高句麗國勢衰敗,打了幾次小型的戰爭。西元649年,唐再發動三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在準備時因唐太宗崩殂而下遺詔取消。高句麗兩度未被中國的隋唐大軍征服,被認為是朝鮮民族史上的光榮勝利。

2.新羅與唐同盟

在高句麗與隋唐激烈鬥爭之際,半島上的新羅則迭遭百濟的嚴重攻擊。尤其在百濟義慈王(641-660年)積極的侵攻下,新羅失去了大耶城(陝川)等四十多個城,在危難之中,新羅一度向高句麗請求援兵。於是,六世紀中葉擁有半島上最有利位置的新羅,便完全陷入孤立。為了打開活路,新羅只好向隋、唐要求建立同盟。同時,唐帝國與高句麗的正面戰遭到挫敗以後,為了讓高句麗腹背受敵,也需要尋求致勝之道。如此,新羅要制伏百濟,就如同唐要征服高句麗一樣,敵我間的利害關係是一致的。而且,唐若想征服高句麗,就必須先征服它背後的百濟,如此,最優先的順序,就是必須要和新羅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新羅與唐建立同盟關係,是由金春秋到唐交涉而揭開的。為了因應這個情勢,高句麗於是在655年聯合百濟與靺鞨侵攻了新羅邊界上三十多個城。此時的國際關係,成為「唐─新羅」以及「高句麗─百濟─倭」南北勢力二分的情勢。

3.百濟滅亡

百濟一再得到勝利,義慈王等支配階層因而耽溺於享樂,完全喪失因應激變國際情勢的能力。百濟的朝政荒廢,又將成忠與興首等忠臣驅逐,任由奸佞營私牟利。此時,唐高宗派蘇定方率兵十三萬攻打百濟,新羅也派金庾信、品日、欽春等率五萬兵員相呼應,一起攻擊百濟。唐軍從白江登陸,新羅則越過炭峴攻擊,百濟的武將階伯只有五千兵力無法敵眾而落敗,義慈王雖從泗沘轉戰到熊津奮力抵抗,仍使百濟在660年遭到滅亡。

百濟滅亡之後,各地展開復國運動,代表性的地區有以王族福信與僧侶道琛為中心的周留城,以及以黑齒常之為主力的任存城。一度曾光復了二百多個城,但後來因為內訌而失敗了。

4.高句麗滅亡

百濟滅亡後,新羅與唐再合力要征服高句麗。661年蘇定方從大同江要進攻平壤,但被淵蓋蘇文所擊敗。與百濟的復國軍有合作關係的高句麗,很容易就將新羅的補給路線切斷。不過,高句麗的淵蓋蘇文因為獨裁統治而民心盡失,而且連年征戰也讓人民的士氣鬆懈,加上他死後,兒子間的權力鬥爭導致分崩離析。664年唐將百濟復國軍完全殲滅後,667年,命令李勣與薛仁貴率五十萬大軍征討高句麗,新羅軍二十七萬則從南邊出動支援。高句麗經過一年多的掙扎,終於在668年滅亡。後來的四年間,雖有復國運動,但都因內訌而失敗。

5.新羅統一三國

百濟與高句麗滅亡後,唐在朝鮮半島施行軍政統治,並開始對新羅加以威脅與干涉,將半島全域置於唐的統治之意圖已昭然若揭。唐朝也扶持百濟與高句麗的舊王室為傀儡來對抗新羅;同時,任命新羅的文武王為熊津都督,並強迫百濟王子隆締結親善同盟,妨礙新羅統一三國,還拒絕歸還新羅過去的領地。

為了把唐朝的勢力逐出半島,新羅決心展開武力鬥爭。為此,首先要和反唐的高句麗勢力合作,得到他們的後援。而且,新羅也對佔據百濟舊土的唐軍予以攻擊,671年攻陷了泗沘城,唐只好設置所夫里州來替代熊津都督府。675年唐派薛仁貴與李謹行攻打新羅,新羅在買肖城與泉城(今天的漢城與禮成江地方)與唐軍遭遇並大敗之,唐只好在677年將安東都督府從平壤遷移到滿州的新城(現撫順)。於是,新羅乃將大同江到元山灣一線以南的半島統一並控制了。

新羅統一了三國,但並不包括高句麗曾擁有過的滿州地方,雖然不盡完美,但能將民族與領土統合為一,形成民族文化的基礎,從這一點來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