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搭公車,聽見車上一位父親與他稚子練習用英語交談,這位父親的英語發音標準且聲音頗富磁性,使得我ㄧ度想回頭尋找發音的人。不一會兒,他開始說起字正腔圓的中文,但奇怪聲音不再動人,魅力頓失。原來使用不同的語言會讓聲音有不同的展現呀?這我倒是第一回遇到,只能以學生練合唱時發音的原理自解,或許英語慣用的音域恰好讓這位父親的聲音有最好的表現吧!
張潮《幽夢影》:
「女子自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此十年中,無論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嬌媚動人。一睹其貌,則美惡判然矣。耳聞不如目見,於此益信。」
這話自然有幾分道理。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的女子,或靦腆、或熱情、或溫柔、或大氣,青春洋溢,無論嘻笑怒罵,總是風情。又,「聲音」有許多遐想空間,只聽聲音時與見面後完全可以是二種不同的感受,真個「耳聞不如目見」,讓張潮一句話道盡了。(美惡判然?除非面貌姣好到人人都驚為天人,平凡中的美麗,同如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還是有一片天地可以盡情揮灑,結果並非必然。)
最有趣的該是稚童呼喊的「媽媽!」聲了。無分男女,初聽幾乎無分軒輊。有一回帶寧兒參加女中同學會,滿屋子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亂竄,只要其中一位喊聲「媽媽!」,除非該小童聲音特別,否則一定有幾位媽媽應聲而來。
音質與生俱來,取捨不得,但音調、咬字清晰度可以自己努力改善,所以聲音其實不分好聽、難聽,發自肺腑就是悅耳了。
如果還能看見彩虹
2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