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經營之神》王永慶

商業周刊 第1092期 2008-10-27 撰文者:成章瑜、呂國禎、溫建勳
王永慶從一根扁擔挑米,挑出2兆王國。他一生92歲,「勤勞樸實」講了一輩子,他說:這不是小氣,是一種精神、一種儆覺……。

最後一片紅葉落下,在最美的秋天,同時也宣告一個蓽路藍縷的時代結束。十月,是紐澤西最美的季節,樹葉開始轉紅。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每年都選在此時來這裡視察美國台塑。誰也沒有想到,今年之行竟是他人生最後一趟旅程。

究竟有什麼重要的事,一定非去美國不可?

「以台塑集團完整的接班計畫,以他九十二歲的高齡,他大可不必親自出征,」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心有所感的表示:「我想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勇士都是戰死在沙場上!」

「勤勞樸實,念小學都懂」 道理簡單,難在行其一生不變其志

二十三歲就開始跟王永慶一起做華紙的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週日,趕到林口靈堂探望他叫了多年的「歐吉桑」,眼眶紅了。王家與何家三代相交,逾半世紀,王永慶當年取得台塑的執照,台灣第一張聚氯乙烯(PVC)廠許可,就是由何家轉手取得。想起過往,何壽川娓娓道來。

沒有人不知道王永慶,卻很少能理解王永慶。

勤勞樸實,念小學都懂這四個字,一般人也覺得這沒什麼大道理。但何壽川說,王永慶不同的是,在不同時間人都會移其志,但他不會,行其一生,不變其志。「道理當然簡單,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在一生九十幾歲當中,都堅定不移,」何壽川說。

從創業開米店的第一天,挑起扁擔,他就如此。

形容人的一生像蠟燭燒到最後一滴,王永慶的一生是連燭台上的蠟油都要再集合起來,起碼可以再燒二十分鐘。王永慶的最後十年霸業就是這樣「燒」出來的。

「其實勤勞樸實四個字裡,最難的就是樸,」何壽川說。樸,比勤更難。樸,指的是心思單一,沒有雜念。因為人的欲望像是魔獸,會昏聵你的心。

很多人認識的王永慶,是毛巾破了也不換,衣服破了還在穿,甚至沙發破了也沒關係,其實這些欲望跟面子問題,在王永慶身上根本不是問題。他辦公室的沙發皮破了,友人問他為什麼不換?他說,「你如果看我不起,你就不會到我辦公廳來,這個根本沒有面子問題。」

「他的無私,我長大才懂」 時時記得六輕、海滄,卻忘了兒女

《世說新語‧傷逝》有一句話:「太上忘情」,然而「太上忘情」,並非無情,是無偏無私的大情。王永慶隨時都在「忘」,忘了吃飯的時間、忘了子女的生日、忘了換掉那輛一開就十八年的凱迪拉克,犒賞一下自己。但是有一些事,他永遠不會忘,六輕這件事從「想」到「做」,放在心上一放就三十年,占掉他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海滄計畫、大煉鋼廠,這種大事他一刻都不會忘。

「我從小就是很不諒解,為什麼父親總是給我很少時間……,他每天都是在做事,每天都是在努力,每天都是在工作,就是為了造福社會,為了替別人做事。」王永慶的么兒、台塑美國關係企業JM塑膠公司總裁王文祥談他的父親:「他的無私,我長大後才懂。」

如果對於自己子女的照料,在他的重要排序上是排在六輕、海滄計畫、大煉鋼廠投資之後,就可以理解到,他連兒子傳遞需要親情的訊息都擱在一邊了,怎麼可能會拿一張沙發、一條毛巾當回事。

有一次,中央銀行發行新的紙鈔,王永在看到記者在手上玩弄,就說「你那個拿來我看一下,這是什麼錢?」旁邊幕僚跟他說是「新的新台幣」,王永在喃喃自語:「很久沒看過錢了。」他接著補充,「阿兄(王永慶)也都沒有在用錢。」

很久以來不知道新台幣長什麼樣子,賺錢,對王永慶來說,就像是一杯清水一樣,淡而無味。

王永慶一生的財富,根據《富比世》(Forbes)估計,高達六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二百億元),即使坐擁金山銀山,「在他生命中,他並沒有享受到什麼,」王文祥說。

「勤勞樸實,不是小氣,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儆覺、一種良好的習慣,」王永慶曾經如此說。人越功成名就,通常越希望犒賞自己。但是王永慶對於享受的思考跟人很不一樣,他認為,欲望降低才可以拒絕誘惑,「有了成就就放鬆,一放鬆什麼都會忘了。」

民國九十三年前,王永慶生日那週,他最愛的「活動」是到高雄巡視當年發跡的第一個辦公室,重溫當年打拚的回憶。在王永慶的生命裡,一直很眷戀舊的東西。因為舊代表的是永恆,包括「會做人就會做事」這種老掉牙的口語,在他一生是比鑽石還有價值。

巡視舊高雄廠的另一項行程就是參加台塑高雄廠員工的尾牙。這時候王永慶最愛聽的是員工為他唱的台語老歌「白牡丹」,王永慶一邊點頭打拍與微笑。不難看出,王永慶的沉醉與享受,質樸與簡單。

「他很不喜歡人家吹」 一句到美國闖一闖,不是亂講的

樸的另一個意思是「真」,做不到就不要「吹」。

談起王永慶,何壽川最常提到的就是王永慶很不喜歡人家「吹」,做得到就去做,話不能說過頭。「你一直吹,他就一直聽,你以為是開玩笑,他不是啊!你告訴他的,他就一直聽、一直聽,你(以為)說是長輩請你去吃飯,聽一聽他都忘了。他(王永慶)不是,你跟他講你要做什麼,下一回他就會問你說,你這件事情有沒有做完。」

王永慶自己說過的話,都是禁得起考驗,因為他傾畢生之力做一個「真人」。他在高雄前鎮廠的第一個辦公室座位前,正對著一張世界地圖,當年王永慶經常跟員工開玩笑:「這個地圖應是美國人畫的,因為地圖的中心是美國,讓我每天都要看美國。」以後有機會,應該到美國闖一闖。員工都當成是玩笑一場,也不在意。其實,他是放在心上的。民國六十九年,王永慶展開美國布局、國際布局,今天美國已經成為台塑三大生產基地之一。

有一次,記者和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吃飯閒聊,話題是王永在的賓士座車因為經常往返台北、麥寮,而不堪使用。當時台灣企業家流行買一輛三千萬元的麥巴赫(Maybach),建議請王永慶買一輛給王永在。

楊兆麟直接就說,王永慶當然會簽「可」,但麥巴赫可能變成Toyota,話一出,讓大家哄堂一笑。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王永慶就是這樣的人,他只有一輛座車,超過十年沒換過。

一貫的簡單,可以快速建立事業的王國,但如果用在親情和政治上,卻常常適得其反。

當年他把長子王文洋逐出家門,自己就曾說自己是無情的人。他對於長子是否能夠接班掌大局,有他自己的定見,老臣幾番勸說都無用。甚至,到送終的最後一刻,台塑的接班布局也是傳女未傳子,由女兒王瑞華與王瑞瑜進入「七人決策小組」。事業的巨人,也讓王永慶變成情感上孤獨的巨人。

走到最複雜的政治中,王永慶常常也會超過他的理解。

民國八十九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是連戰。外界對此看法,並不壓倒性的認同,王永慶覺得連戰才是上選,因此毫不忌諱的就一早起來寫文章:「台北在十字路口的抉擇」。最後,想想,還拉著何壽川等開了一個挺連大會,連戰根本沒到,他也自己開。

政治表態,是商界忌諱,但王永慶還是「天真」的做了。

在事業上,王永慶屬於深思考型的人,你看到一點,他馬上分析成十點,你走的一步,他卻看到後面十步。「那種內化的程度,好像王永慶就在旁邊看著你做,」管理科學學會常務理事長許士軍說。

「寧願賺柴米油鹽的錢」 只做實業,認為銀行不實在沒做

因為要看十步,就不能做虛的,王永慶做事業,一定要是「實」業,他認為這樣才不會踩空。

民國八十年七月三日,財政部一舉核准十五家新銀行設立,那一年叫做「新銀行元年」,賣飼料的想要開銀行,挖水泥的也要開銀行,一時之間,台灣只要稱得上「集團」的,都想要有自己的大金庫。

營業額僅他十分之一的集團都申請新銀行,台塑為何不要有一家自己的銀行?

台塑八萬名員工,集團往來資金上千億元,光是做自家生意就可以成立一家大銀行,內部有這個想法,卻馬上被王永慶斥責,「公司需要借錢,就開銀行,那員工要旅遊,不是要開一家旅行社?」王永慶要幹部想一想,企業的核心價值在哪裡?他認為銀行那是買空賣空、不實在的行業,對人類沒有貢獻。

民國八十六年亞洲金融風暴,幾家蓋房子的企業投入的銀行出問題。這一波全球金融海嘯,銀行裁員風暴預估來勢不小;加上金融海嘯風暴、二次金改與金控合併疑案,許多金控負責人紛紛遭約談。

再回過頭去看王永慶當初對銀行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他並不是「先知」,他只是寧願賺柴米油鹽的錢,一塊錢一塊錢的賺,也不賺虛幻的機會財。他的經營目標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民生需求,他認為量大壓低價格,就永遠能打敗景氣衰退。後者是他經營企業的專心務本價值:樸實。

前摩根大通副總裁何佩玲從這次連動債事件領悟到,「其實,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希望讓別人過好的時候,自然自己的欲望就可以降低。」

「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毛錢」 八十七歲那年,才第一次放假

一輩子「勤勞樸實」的王永慶,外界可能很難想像,他一直至出生第八十七年,才第一次放自己的假。王永慶的第一個假期,是九十三年,陪著王家二、三代小孩前往峇里島度假。創業以來,年年是從頭到尾做滿三百六十五天。

王永慶人生第一次舉辦大型慶生活動是在去年,他竟然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年才有人替他過了一次熱鬧的生日宴會。「他從把不錢留給自己,也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毛錢,」他的女兒王瑞瑜說。

「享受工作是台灣人DNA」 最愛衝到第一線,五月還去廈門

即使是過世前,王永慶依然馬不停蹄。九十二歲的王永慶,對事業依然一馬當先,「他喜歡聽外面的聲音,到第一線去聞嗅覺,」聯發紡織總經理葉清澤說,「而且他會考你,這個地方人口多少,物產多少,他整個頭腦都是生意經。」王永慶很少笑,但如果他看到他的問題你答得出來,你就會看到他少見的笑容。

第一線一直都有他的身影,王永慶一直認為他的母親王詹樣活到一百零八歲,以他的身體狀況,應該還可以活很久,但畢竟人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今年五月六日,廈門長庚醫院開幕,身體不好的王永慶堅持要去。但是當他拿起剪刀為廈門長庚剪綵,手中的紅色綵帶,怎麼也剪不斷。六月,台塑越南河靜鋼廠開幕,這是王永慶為下一個台塑布局的重要計畫,王永慶又要衝到第一線,最後,台塑董事長李志村以當地交通不便,還有禽流感、霍亂等疾病為由,才勸退成功。

沒人能阻擋得了他終身拚事業的心,因為對他來說,工作才是享受。那是一種勤勞樸實,所謂台灣生意人最基本的精神,「這個是台灣人的DNA,永遠不變的價值,」何壽川說。

王永慶傳記作者、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黃德海,在台灣訪問期間,常常在台塑總管理處一個小小角落,觀看王永慶下班時緩緩走過,「我始終覺得王永慶九十二歲的背影具有某種穿透力,」他說。

一個背影,怎有如此震撼的穿透力?因為他可以一眼看穿你,你的心思,你的能耐。

「王永慶就像楚霸王,」與王永慶相交五十五年的好友前監察院長王作榮說,王永慶是天才,天才如果要出頭,就一定就是霸王性格。他跟王永慶說,「如果你生在古代,你一定是個會造反的皇帝。」

「這種個性後面,一輩子有個無窮的力量鞭策他,什麼東西都要追求第一,什麼東西都要出人頭地,我都要超過你們,你們有什麼了不起啊,我才是第一,」王作榮說。

「不是王永慶,不會有台塑」 一根扁擔起家,創造一個經濟年代

但霸氣之餘,他對人又有難得的尊重。

「你知道他(王永慶)國語講得不好,只要在座裡頭有一個人不講台語,他絕對不會用台語說話,」何壽川說,老一輩的,我父親這一輩都是這樣,他們沒有受過真正的國語教育,但是他們的國語都說得不錯,就是只要有一個人不講,那個語文他絕對不會用,「雖然(講國語)聽起來,還會有一點辛苦,但他告訴我,這是對人的尊重。」

何壽川說了另一段小故事:「我父親有個機要秘書姓朱,他是廈門人,是一個老師,文學底子好。後來,朱先生一直待在王董事長的身邊。他比王永慶早好幾年過世,他喪禮的時候,王永慶在喪禮上,從頭坐到尾。」

何家與王家的淵源很深。早年,辦特許事業都要執照。民國五十年代,經濟部要發展台灣的塑化產業,發出台灣第一張PVC廠的執照。原本國家屬意的永豐餘何家,幾番評估後放棄了這張執照,轉給王永慶。這才會有後來的台塑,世界級的巨人。回想當年,何家會後悔嗎?

四十四年後的今天,何壽川認為,執照只是一張紙,重要是做事業的人,「今天不是每個人拿到執照就可以做,沒這麼簡單啊。現在執照有什麼難?每個人都可以申請啊,你要不要試試看?」

「我父親講了,如果換我們做,絕對不是今天(台塑)的規模。」雖然多年前何家把執照轉給了王永慶,但是何壽川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談到:「今天如果不是王永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台塑!」

時勢與英雄間,誰造就了誰?與其說,台塑成就了王永慶?不如說是,王永慶成就了台塑,創造了一個產業,一個經濟年代。從一根扁擔起家,也始終如一的貫徹「一根扁擔」的精神。

沒有留言: